月河的建筑文化

月河的建筑文化
月河的建筑文化

月河

1据了解,月河客栈是市委、市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采用明清古居建筑风格,内置私家庭院,既体现了嘉兴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风情,将江南水乡古朴典雅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又融入现代生活理念;既是对南湖旅游区景点的补充,又是对南湖旅游区服务功能的完善。月河客栈位于月河历史街区,客栈占地面积2386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472平方米,拥有各类客房203间、大型会议中心8500平方米、地下地上停车泊位260个、康体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自今年初试运行以来,月河客栈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主题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2嘉兴月河历史街区,从街区的整体布局、建筑单体、商业模式三方面着手,分析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月河街区,凭借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嘉兴三大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也是嘉兴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据。

3嘉兴,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地处长江三角洲,有着浓厚的的江南水乡气息。嘉兴的历史街区,有着浓厚的市井气息,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运河周边街区的繁荣景象。月河历史街区作为典型代表,有着其特有的本色和文化底蕴。1历史沿革嘉兴,浙江北部城市,地处

4提起梅湾街、月河与芦席汇这些地名,上了年纪的老嘉兴人也许在记忆中还能找到很多沉淀的岁月痕迹,青石铺就的老街,雕花装饰的老窗,中基路上的老商号,临水而居、傍水而市的老百姓……曾经的市井繁华随着市区内这三大历史街区修缮改造工程的实施,将重新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在唤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那份美好记忆的同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又在今天成为了嘉兴申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在原真性、可识别性、可逆性和修旧如故等原则的引领下,把历史街区当成一项“文物”来小心呵护,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来仔细修缮,最大限度地开发好利用好历史街区,市政协委员们充分发挥了其队伍中的人才优势,通过大量的民间走访、调研分析,多次进行专门的协商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其中,农工党嘉兴市委会更是专程赴乌镇、金华等地调研取经,多次实地考察,并与嘉城集团召开座谈会,对历史街区如何能在市民百姓生活中、在创建文化名城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了诸多建议。

尤其是比照梅湾街、芦席汇两大历史街区,在9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集中了6万平方米左右的清末民初建筑群的月河历史街区,作为市区现有保存风貌最为完整、规模最大、最能反映江南水乡城市居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得到的无论是来自民间还是官方的关注都更为突出。自2004年嘉城集团启动了月河历史街区的开发保护活动以来,市政协也对此工作予以了充分的关注。

明确定位做好传统文化的文章

在调研走访中,委员们发现三个不同的历史街区构成了一个凸现嘉兴人文历史的、各具特色的分列组合。明确定位,对三大历史街区做好概念性规划是当务之急。相对来说,开放式的梅湾街已经有多家高档次的品牌餐饮店入驻,以发展时尚商业、特色餐饮、个性娱乐、创意文化为主,因此可以把它定位为“休闲时尚历史街区”;而对于地处老城区东北部、紧邻京杭运河、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的芦席汇来说,有历史有故事的“双魁巷”,正是它被定位为“江南水乡历史街区”的最好证明。

那么月河历史街区呢?在老嘉兴人的眼里,月河的风貌可是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米行、茶馆、酱园、橹行、小吃店和南北杂货店等一应俱全,河里船舶不绝,岸边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高公升酱园、陆稿荐卤制品、怡园茶馆……那时候,中基路上聚集了多少这样的商铺、作坊,都是国内知名的老字号呢?”政协委员们在走访中发现,无论是打小在月河边长大的老嘉兴人,还是对嘉兴历史有着深厚研究的专家学者,大家对月河历史街区的基本定位基本是一致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正是月河历史街区最凸显的特色。

既然是打传统文化的品牌,当然要以传统集市、传统老字号为主。在刚刚结束的市政协六届九次常委会议上,农工党嘉兴市委会专门针对月河历史街区提出了如下建议,“要有计划地引进各类百年老字号的丝绸行、古玩店、书画社、手工艺品店、小型民间博物馆、特色小吃区等等,集中展现作为…传统文化历史街区?的特有风貌。”农工党嘉兴市委会副主委王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专门举了古玩市场为例。“古玩市场几经搬迁,前不久落户月河历史街区,听说第一次集会摊位就超过500个,比在梅湾街时翻了一番多。”人气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在王毅看来,品鉴古玩与爱好书画、钟情花鸟等都有一定相通之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的,而古玩市场能在月河历史街区真正“兴”起来,也正是因为月河历史街区集聚着深厚的文化灵气。而来自河北的一名古玩摊主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很看好月河历史街区能被打造成浙北第一古玩交易市场,不说别的,只要看看旁边的月河花鸟市场目前有50多家商家落户,你就能有底气了。古玩和花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依托花鸟市场的人气,古玩市场肯定能得到更好发展。”

除了培育古玩一条街、花鸟市场、老字号商铺等,从注重文化积淀的角度考虑,委员们还建议可以引进小型民间博物馆等文化项目入驻月河历史街区;引进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使之成为传承嘉兴地方民俗的重要平台。其中,由省文化厅、市政府和德勤集团共同打造的致力于保护、展示、开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勤文化园正是这样的一个项目。10月15日,市政协副主席王淳等出席了德勤文化园在月河历史街区的开园仪式。该园分东西两园,西园以古戏台为中心,呈两层的环式布局,戏台上有动态的“非遗”文化艺术表演,上下两层的回廊则有全省4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文字介绍和实物展示;东园设有青瓷馆、国石馆、罗汉堂和“非遗”优秀摄影作品展等板块。“月河历史街区因为有这样的文化项目更提升了其品位,今后,大家来到月河历史街区,就能集中品鉴众多的优秀文化。”开幕式当天就有不少政协委员进园参观,对此园给予了高度评价。

开发旅游融无形于有形之中

保护和开发历史街区并不是简单的面子工程,究其终极目的是希望通过保留既定的历史环境,让更多的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嘉兴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态,使其成为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历史空间,能够接纳现代和未来城市功能的容器。“要将历史街区的景观特色、传统文脉与文化内涵嫁接到新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从而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旅游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在走访调研中考虑到的内在因素。”不少委员在对嘉兴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京杭大运河、外月河、秀水兜“三河”和中基路(历史上称中街)、坛弄、秀水兜街“三街”构成了月河历史街区极具特色的空间布局,而这独特的景观也成为了嘉兴开发旅游资源的又一亮点。近期,环城河夜游正式对游人开放。在夜色中,乘坐具有嘉兴特色的“巴士丝网船”,从南湖会景园出发,经壕股桥、紫阳桥到达梅湾街,然后经范蠡湖、船文化博物馆到达月河历史街区,最后再经芦席汇、狮子汇回到南湖,在柔柔韵味的迤逦河道内,悠悠感受老嘉兴的味道和新月河的情致,看了风景又成了被看的风景,别有一番滋味。上了岸来,徜徉在布满历史年轮的青石路面上,或听上一曲雅韵绵绵的越剧唱段,或把玩一件巧夺天工的玉石精品,或品尝一份最地道最正宗的嘉兴细点……海盐姑娘小沈第一次夜游月河,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别说外地游客了,就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海盐人,都觉得这里太棒了。本来同学让我来玩,我还不屑呢,没想到真是意外捡到个宝贝!”小沈说,对这个“最能集中展现我们江南水乡特色”的景区,她以后不仅自己来,还会带她的朋友们一起来。

的确,月河历史街区给游人的感觉,应该是一趟文化之旅,是透出浓浓历史韵味,充满地方风情的文化之旅。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和文化水乳交融的前提和期待,对月河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传承历史,就是要保持原有传统风貌,要坚持…整体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在政协委员们看来,作为景区来讲,建筑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而保护的重点不仅仅在建筑本身的保护问题上,更重要的是在街区的整体格局上。应该注重全方位保护其历史文化氛围,保护其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同时要注重保护其价值的多样性,包括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等。

月河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底蕴,要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将有形和无形文化一起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努力恢复街区上百年前的个性风貌时,并不能简单地进行原址重建。不少政协委员都提出,对月河历史街区的开发应该要以保存较好的建筑为重点,将街区的传统建筑保护串联起来。“要开发已消失的古迹和遗迹,更要保护好那些尚存的建筑。”特别是在修缮那些历史建筑时,可以采用落架大修的方式,用一些旧青砖、旧青瓦和旧木料等元素,来充分凸显古老禾城的个性特征;要注重街区整体形象的设计,包括传统建筑,商店招牌、立面色彩、建筑用材等都予以足够的重视,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10月31日,市政协主席刘冬生(右二)陪同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传亮(右三)一行考察月河街区。

5记者昨天从市嘉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悉,月河街区近日被评为首批省特色商业示范街,其名头在国内也越来越响亮了。

入选实至名归

市嘉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这次由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和省旅游局联合举办的创建评选省特色商业示范街活动中,全省共选出了17条特色商业街,嘉兴地区除了月河街区外,桐乡市润丰商业步行街也榜上有名。

“规模居全省同行业特色商业街前列,同类商品或服务高度集聚,主要行业销售收入占特色商业街销售总收入的70%以上,品牌店(特色店)数量占店铺总数的50%以上;配套设施齐全,购物环境舒适,商业与文化、景观与建筑、特色与环境有机融合……应该说,评选的条件还是很苛刻的,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月河街区已成为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特色商业街,这次入选也是实至名归。”

6河历史文化街区是嘉兴市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反映江南水乡城市居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区域之一。紧邻京杭古运河,占地面积9万多平方米,规划修缮传统民居建筑约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亿元。运河文化是月河历史文化街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文化,运河文化分为建筑文化、市井休闲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等几个方面。配合旅游,恢复了包括高公升酱园、江西会馆、嘉禾水驿、大昌当铺、金鱼池、金鱼馆在内的五大场馆,新建了德勤文化园、端午民俗展览馆、粽子文化博物馆等。月河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外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运河文化,建筑文化

1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幽深弄巷、雕梁画栋……晨间,绿波荡漾,薄雾似纱,恰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傍晚,夕阳斜照,舟影波光,家家拥水入影,尽显“清水穿越过,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前不久,记者参加由中国副刊研究会与嘉兴市委联合举办的“百名文化记者走读嘉兴”采风

活动,有幸游历了嘉善县西塘古镇和桐乡市乌镇,深深体悟了江南水乡千年古镇的神韵。

西塘古镇,是我国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颇具水乡特色。徜徉在古镇如经纬般的弄巷中,狭长的弄巷两旁是高大的风火山墙,我们来到了石皮弄口。石皮弄有江南第一弄之称,全长不足百米,由160多块石块铺地而成,弄口最窄处仅0.8米,能依稀捕捉到儿时邻里间亲睦友善的幻影。沿市河连绵千米的就是西塘古镇保存完好的烟雨长廊,堪称西塘一绝。据传廊棚为每户为遮风避雨连贯搭建而成,供行人过往,凸现出与人为善的枕河人家情怀。

乌镇,是我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内小河纵横,蜿蜒曲折,临河而起的水阁木楼,逶迤千余米的古帮岸、水阁和廊棚,透出水乡悠悠韵味,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乌镇自古以来桥梁众多,有“百步一桥”之说,桥最多时达120多座,现存古桥30多座。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

无论是西塘古镇还是乌镇,千百年来,民居临河而建,乡民傍桥而市,是江南农耕文化孕育的结晶,既是江南人的栖身之所,也是江南文化的魂魄之居,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推土机毫不留情的轰鸣中,在老房子轰然倒地的尘烟里,城市的历史记忆、社区的传统底片逐渐残缺不齐,最终面目全非。在前所未有的冲撞中,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经历着痛苦的纠缠。”记者耳边尚响过某次古镇专家研究会上的呼吁,真为嘉兴还完好地保有这片心灵诗意栖息的绿洲而庆幸。

据资料介绍,中国1980年的城市化率为13.6%,2000年突破30%,2005年超过40%,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45%,2020年将超过60%。在城市化

进程中,怎样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西塘古镇和乌镇的保护和开发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佐证。

近年来,嘉善县致力于古镇保护,修旧如旧,古镇西塘已成为全国首批10大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级4A旅游景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荣誉称号。同样的,乌镇一期的开发和保护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个相类似的“观光型”景区,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街上,一如那些保存完好的明清老房子一样,他们古老的生活方式,亦保留了下来,是一个汇聚江南民风民俗集大成的“活化石”、“博物馆”,真正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古镇历史风貌。

相对一期保护开发工程,二期西栅景区的保护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历时三载半,投入8亿元精心打造的二期西栅景区,是个“观光加休闲体验型”的古镇,完美地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即将向世人开放。

在古镇保护与开发实施之初,桐乡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在成立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同时成立了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建设局、乌镇资产经营总公司等12家股东单位投入2400万元作为启动的第一笔资金,又从银行贷款2000余万元投入首期开发。并在首期工程保护规划区内搬拆迁工作中,管委会以445万元资金购买了镇区内7个经济效益较差或已倒闭企业的34亩土地和11013平方米房产,还原为绿地或农田,同时,拆除镇内上世纪70、80年代新建的不雅观建筑,保持古镇统一的明清风貌。

“当然,不能以牺牲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也不能只一味强调居民生活的原始性,出现‘游客的风景住户的尴尬’。”景区管委会主任陈向

宏一席话言之有理。为此,景区在开发之初,即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电缆、光缆等三线及煤气埋于地下,改拱桥为坡桥,整治河道,修排污沟,禁止在河道洗涤;针对户均房屋狭小的现状,将买断后的两三户人家合为一套,配有单独的卫生间,厨房,统一安抽水马桶,对安装空调的人家配有雕花木框镶嵌的木窗,尽量不影响景区统一景观。对于少量回迁的原住民,将要求只能使用船只为交通工具,不能以旅游为生,以补贴方式维持原有的生活形态。我们相信,乌镇将成为一块远离尘嚣的绿洲,成为现代人的休闲家园和度假天堂。

2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西塘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西塘古镇保护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圣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们品味“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净地。西塘古镇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古镇历史: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3商业化对古镇侵蚀严重,使古镇徒有其建筑之形,而无历史文化之魂。”贵州省旅游经济研究所所长肖进源认为,“过分强调古镇的商业功能,导致古镇中家族祠堂、寺院和原生态的民居往往租给外人办商铺、餐馆或客栈,使游客满眼看到的是各式店铺和同质化的旅游商品,而无法领略古镇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81个,是开发古镇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针对古镇开发中历史文化街区被挤占、历史文化建筑被拆除、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遭到破坏、维修经费短缺等现象,专家认为,应加大对古镇建筑文化的保护,在开发中突出其“古味”和文化特色,让古镇建筑文化“活起来”。

4 3 古镇建筑类型与特色

古镇沿街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式,多为三四进,后进建筑多为住宅,仓储功能多集中于第一进店铺阁楼之上。店铺类型有棉布、茶油、杂货、粮行以及药铺等。产业结

构充分满足了周边地区的日常生活与商业需求。

3.1 建筑类型

(1)按使用功能分

①公共建筑:下市街97号即为都总祠,内设建筑莲花禅寺,上市街79号即为二岳古寺,内设建筑大雄宝殿,每周均有较多信徒聚会于此做礼拜,可惜原建筑均已拆毁,现为重修建筑。古镇南端下市街7号胡氏宗祠原为古镇重要集会地点之一,现已改建为粮库,后进建筑因长久闲置而局部破损。上市街上有幼儿园、小学各一所。

②街屋建筑:长乐街作为传统的商业街,其两侧建筑多为街屋形式存在。街屋按其自身功能布局又可分为前店后宅及仓储、前店或前坊后宅类型(图13)。部分店宅主要经营手工业产品,店宅中往往会另辟一间作坊,则也有店、坊沿街并排布置的(图14)。

(2)按建筑空间布局分

①天井式建筑:长乐街多数街屋都有天井,而且绝大部分有两个以上天井,这与街屋小面宽、大进深的平面特点是分不开的。天井除了解决通风、采光外,也从空间上划分了店、居住、仓储三部分功能,同时按封建等级制度区分了住宅内部。

②类天斗③天井式建筑:下市街34号的何胜太宅就是典型的四进一类天斗二天井建筑(图15)。类天斗位于店铺向天井过渡的过堂,内侧房间通过类天斗解决采光问题,同时还扩大了建筑内部使用空间。后三进建筑采用了二天井的空间布局方式来解决室内的采光、排水和通风。

③类天斗合院式建筑:下市街27号胡氏宗祠建筑是仅存的采用合院布局并设有类天斗构造的建筑,其平面为二进一天斗一进院落格局(图16)。类天斗位于店铺向内院过渡的过堂,内侧房间通过类天斗解决采光问题,同时还扩大了建筑内部使用空间。院落位于一二进建筑之间,比较宽阔,可供人们作户外活动。

④类天斗亮斗④天井式建筑:下市街17号公合胜宅是长乐老街仅存的既有天斗也有亮斗构造的建筑,其平面为三进一天斗一亮斗一天井格局(图17)。类天斗位于店铺向厅堂过渡的过堂,内侧房间通过类天斗解决采光问题,同时还扩大了建筑内部使用空间。亮斗位于二进建筑厅堂侧房内,通过亮斗解决卧室的采光问题。第二三进建筑之间采用了天井来解决采光、排水和通风问题。丰富了建筑内部的空间变化。

⑤大屋式建筑:下市街6号郑家大屋建筑采用天井布局,属于四进六天井建筑(图18)。建筑有明确的纵主轴线,堂屋是该建筑的核心,房廊为次轴线。整个建筑群通过堂屋、房廊这些过渡空间联系起来。第一进店铺采用的是穿斗抬梁式及硬山搁檩混合结构做法,在第三进与第四进建筑之间采用了四个天井,中间两个天井在当地据称为“虎眼天井”(图19),两天井之间的建筑(堂屋)采用穿斗抬梁式木构做法,其余建筑屋顶均采用硬山搁檩。

⑥其它建筑:在巷道两侧的房屋通过侧面开窗及屋顶局部设置亮瓦来解决采光、通风问题(图20),因此在此类建筑中很少采用类天斗、亮斗、天井等采光形式(图21)。

3.2 建筑特色

5街区建筑成梯式二进风格,临街多为廊檐式楼房,楼下为店铺,楼上住人或存货。这里的老戏院、酿酒作坊等建筑古色古香。许多街房已人去楼空,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_裘国伟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 裘国伟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 要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 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拟 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63(2006)04-0104-02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World Culture Heritage QIU Guowei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Wuyishan 354300,China) Abstract Yellow Crane Tower,Yueyang Tower,Pri nce Teng .s Pavilion,three famous towers of Southern Yangtze of China,are re - garded as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with full cul ture background.That is because they keep in touch wi th the popular litera - ture works:The Preface of Prince Teng .s Pavilion written by WANG Bo,The Story of Yueyang Tower wri tten by FAN Zhongyan and Yellow Crane Tower wri tten by C UI Hao,which bear a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way to protect and rebuild ancient archi tectures through the different si tuations analysis on three fa - mous towers. Key words ancient archi tectures;protection;world cul ture heritage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是念念不忘的。现在当地政府花了大力气把黄鹤楼和滕王阁进行重建,对岳阳楼也进行了整修。使这几座名楼高高地耸立在长江、赣江和洞庭湖畔,成为了城市的象征,每天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到此游览,看着雄伟的名楼,诵读着千古不朽的文章,让人感叹古人的文采和情怀。每当夜色降临,五彩的灯光照射在名楼上,光彩夺目,更有一番风光。尽管如此,它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一个如何保护和重建古建筑的问题了。5世界遗产公约6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的认定有严格的规定。它在评选标准中规定建筑物必须/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0对每一建筑物还定有真实性的标准。即:/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重建只有根据原物的完整和详细的资料并且毫无臆断成分时,才可以接受)0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约束条件来看,这三座名楼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里涉及到如何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重建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1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0的盛誉,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的,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0(/武昌0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望。而民间传说中却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上,有一家姓辛的妇人开设的酒店,一天,有一位道士路过这里,受到了辛氏的热情款待。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0。至唐朝,黄鹤楼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诗圣李白到此,却感叹/眼前有景说不出,崔颢有诗在上)104)*收稿日期:2006-08-21 作者简介:裘国伟(1955-),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第25卷4期 南平师专学报 Vol.25No.42006年10月 JOURNAL OF NANPING TEACH ERS COLLEGE Oc t.2006

苏州园林建筑与文化

木 ——《苏园六记》观后感 旅管四班肖毅0868020104 木,生之于土,受哺于水;土,木之根本者也,水,木之灵魂者也,用一个“木”字比喻苏州园林在适合不过了。 苏州园林,本是才子富商隐逸之地,而赋予他们佳名者,正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文化习性的一脉相承,是屈原的离骚,陶潜的菊花,对官场的失望,不愿同流合污,一心只愿归隐田园,是范蠡的位高权重能功成身退,转身一变成了陶朱公,宦海商海几多风光后,还是觉得放舟渔翁还是更适合自己,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中华民族是谦逊礼让的个性与佛道儒的交融下,即要入世金榜题名,报效国家,又要出世,归隐市井,享受人生之乐。基督教民族与穆斯林民族是做不到的,他们的文化讲究的征服、征服还是征服。即使他们也有许多伟大的园林与建筑,但文化精神中更多的表现还是对自然地征服而已。他们是无法用这闹市中的一亩三分地,营造出这别样的景致,大隐隐于市,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土。 《苏园六记》中频繁提到,哪里都可以建园林,哪里都有园林。是的,但苏州的园林,只有苏州才能有。北国的园林,乃是紫薇正中,但凡选址,必是灵脉所在之地,背有靠,前有照,左右山环绕,水自西北向东南,如此多的讲究,依然是多少英雄难逃功高震主,兔死狗烹,也阻挡不了多少个的王朝覆灭,多少英雄壮志,多少意气风发,多少位高权重,多少佳丽群芳,最后依然沦为后人戏说的对象,而苏州园林的主人们多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最后亦得得到后人的尊重,园林才得以被代代流传,维护修缮,才不至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为这里是水的故乡,温婉而雅韵,柔柔的水,养育的不是豪气干云、义薄云天的大英雄,而是花前月下,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苏州不会他的故人们如此苛刻,不在意他是否大仁大义,正是这温柔的容忍之心,如同母爱般温暖,让苏州的故人们,不能忘怀这故乡的情意,早早的封金挂印,只愿随心所欲的享受这闹市之静,每每一缕斜阳,透过窗台,虑下满地雕花,处于走廊尽头,看锦鲤在这苏州之水中游曳。 《苏园六记》里也说,哪里都可以复制苏州园林,只是唯有这树,复制不得,这树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多少风风雨雨,才有如此精魂。这几百年的古树,离开了他生存的水土,又岂能还有那份姿态。当是这南国的树,到了北国又岂还能存活,天气太冷,水太硬,即使他存活下来了,也不在是这南国柔柔的树了,倒多有几分花木兰的意味,实在太过牵强,而这树是苏州园林的眼,但凡建园之前,若有古树已在那里,则园随树而建,树的周围得留有空地,让树继续生长,空地四周始有亭台楼阁,筑山叠石理水,最后方成一园。而这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更是苏州的良木所造,唯有扎根在这一方水土的树,才能刻画出如诗如醉的苏州园林。 雕梁画栋上,留下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孜孜篆刻,亭台楼阁间,埋藏了多少金榜题名的字字雄心,廊腰缦回中,残留了多少才子佳人的丝丝倩影,苏州以其柔柔之水,劝归了多少才子状元。入世,出世,才是理想的中华文化的象征,生于堂堂华夏之地,长于浩浩吴水之滨,苏州园林,不仅仅是几处园林,而是中华文化大成的代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枝繁叶茂位于世界民族之林。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文化》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文化》 小班教案《彝族文化》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综合发展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彝族文化》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 2.综合发展幼儿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2.请三名大班幼儿扮演彝族娃娃。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彝族姑娘,邀请幼儿到彝乡过火把节 1.师:我是某某村的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对话交流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 师:今天请大家来做客是因为我们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到了。小朋友参加过火把节吗?彝族人民是怎样过火把节的?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 节?(幼儿先自由讨论,教师再讲述故事,让幼儿知道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庆祝战胜凶神、消灭害虫的活动。) 二、幼儿参加火把节庆祝活动 1.彝族姑娘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并请三名彝族娃娃分别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 (1)过低矮灌木丛:钻爬;(2)过独木桥:走平衡木,练习平衡;(3)跳竹排:练习单双脚跳。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与彝族娃娃共同庆祝火把节。彝族姑娘分别参与、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 3.捕捉害虫:请幼儿帮彝族人民捕捉害虫。(练习纵跳) 4.彝族姑娘与幼儿一起点燃火把,烧死害虫。(提醒幼儿平时不能玩火) 5.在彝族姑娘的带领下,幼儿围成圆圈,在彝族音乐的伴奏下,跳彝族舞蹈庆祝胜利,庆祝丰收。 附:火把节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就派了个凶神到人间来危害人类。老百姓齐心协力杀死了凶神。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撒下天虫千千万万,想吃绝庄稼,饿死人类。彝族人聚集在各个山头上,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男女老幼人人手举火把,三天三夜在田间绕行,火把不歇,火种不灭,烧死了成千

《建筑与文化》期刊官网投稿

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 省级:主管单位是省一级机构主管的期刊; 国家级:主管单位是国家机构、或一级协会和学会主管的期刊; 科技核心:进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核心目录的期刊; 中文核心: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北大中文核心目录的期刊 投稿方式QQ1422682932 《建筑与文化》杂志,中国第一份建筑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本刊对话政府高官、建筑大师、企业精英等权威人士,剖析国内外重要建筑文化现象与事件,展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规划设计作品,传递业界最前沿的学术思想,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内涵,推介中外建筑文化的最新资讯等。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编辑出版:《建筑与文化》编辑部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 国际统一刊号:1672-4909 邮发代号:28-377 ■栏目介绍 材料技术城市居民建设道路桥梁给水排水工程管理建筑规划与设计节能环保设备维护施工技术研究与探讨装饰装潢综合论坛建筑工程类论文。 ■投稿须知 ①稿件应具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②论文以3000字符数为一版,来稿请使用word排版,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本刊欢迎网上投稿。 ③论文基本要素齐全,文章标题、题目摘要、作者单位、作者姓名、关键词、摘要、结语、参考文献等 ④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试论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的 保护利用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科干班徐家良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已是新时期各级政府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

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是这几年政府、政协委员、热心市民普遍关心的对象,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今天水)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

彝族文化介绍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 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 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建筑与文化——大英博物馆

走进大英博物馆 摘要: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无一不是和彼时代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大英博物馆作了简单介绍,然后着重对博物馆建筑以及大英博物馆特色建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本文,带领大家解读博物馆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建筑文化古典主义复兴风格 1.引言 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泛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者说文明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社会成员所得到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 所谓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建筑价值及人们对建筑的评欣赏、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总和。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 建筑以及与建筑有关的一切人及人类活动、事物、现象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都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做出过这样的论述:“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也有人则干脆把建筑比成了砖石叠成的史书。人们或许不记得现任的法国总统,但不会不知道巴黎的凯旋门、卢浮宫;人们或许不清楚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哪座城市,但不会不知道矗立在杰克逊海湾的悉尼歌剧院。因为它们在展示美的同时,还担当了记载历史的重任。 2.大英博物馆简介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 位于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 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 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它与纽约的大都 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 世界三大博物馆。该馆的主体建筑在 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 约56000平方米,主要的附属建筑占 地约30000平方米。目前博物馆拥有 藏品600多万件。位于新牛津大街 北面的大罗素广场,其藏品之丰富、 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图1-1 大英博物馆1759年1月5日,不列颠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最初馆址规模很小,是一座两层楼的法国式建筑,原是一座贵族的私人邸宅。 1823年,由于藏品的激增,原有的建筑已不能满足收藏、保护及展示的需要了,于是不列颠博物馆决定建立新馆。新馆坐落在伦敦市中心,建筑华美而壮观,正面耸立着典型的希腊爱尔尼亚式立柱,石柱托起巨大的山墙,山墙上装饰

闽南传统文化(20200521104619)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 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 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 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 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 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 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 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 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 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 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 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 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有多种,主要的有撒尼拨、阿细拨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刺绣水平如何,决定了妇女的社会声誉。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

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披毡。形似斗篷,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 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棗腊鲁人。腊鲁妇女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每当吉日节庆,妇女们都要系上光彩夺目的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泡围腰给节日的欢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云南永仁等地的彝族,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装节。届时,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学习别人的经验。她们互相欣赏交流,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 彝族简介 2009-08-04 10:39:01 来源:新华网编辑:王玉珊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座落在沟壑纵横、风景 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 武当山古建筑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 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 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西南部,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 出于五岳之上”。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 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 蔚壮观。 折叠规划 使武当独领风骚的,当论它的建筑。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 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后来,由于不断 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 “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盛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 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 等庞大的建筑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 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谴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 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北川新县城建筑中的文化现象考察 当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我们总会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鲜别致事物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看看这里的山山水水,看看这里的生活习性,看看这里的服饰建筑,看看这里的社会风貌,从其外在所存在点点滴滴来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一个地方,若要能吸引人的目光,就必须要有其特色。能够以其出众不凡之处,来吸引人的眼球。 人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平凡物事,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其中,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其地域特色及其风貌气息。因此,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是能够反映一方水土的重要标志。 但是当我们走在大部分的中国城市中时,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当地的风貌特色吗?事实上,很难。在十八世纪以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支柱,当时的中国建筑文化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但是,现今代表中国的建筑文化特色已经大大减弱了。中国建筑随波逐流,以为的追求现代性、先进性,没有确立自己的主体性,而是混入了世界建筑浑浊的气流中,城市风貌千篇一律,很少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因此,评价一群建筑,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看其外壳,而是看其建所筑适合的内容。因此,评价一群建筑是否有其特色,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地域特色,就要看这些建筑是否贴近当地

的生活习性,是否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我们去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新县城游览。 一、北川新县城的建设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重要的羌族聚居地,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更兼民风淳朴,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雅趣天成。羌族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其地域特色与山川美景相融,着实是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带给北川县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筑在地震中坍塌损毁,不复存在,造成极其严重的物质损失,财产损失和文化损失。 地震之后,北川县按照“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十二字标准展开重建工作,要将将北川县建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标志、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标志和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标志”。 通过援建者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已建成,整洁美观,舒适宜居,更是融入了浓厚的羌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二、羌族与羌族文化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北川古羌族以游牧为主,畜牧以羊为主,久而久之,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因而以羊为其图腾。同时,羌族自称为白云上的民族,喜欢将白云图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关于古建筑匾额、楹联的保护方法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指导老师:XXX 姓名:XXX

关于古建筑匾额、楹联的保护方法 摘要:古建筑是属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遗产,而传统建筑中的匾额、楹联也是古建筑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古建筑中木质文物的保护方法,来阐述古建筑中匾额和楹联的保护措施,并结合次来寻找更加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遗产、匾额、楹联、修复、保护、损害 1. 前言 1.1 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及保护状况 我国的古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宝。我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保留下来上千年的古建筑寥寥无几,而西方国家两千年以上的建筑仍有不少保存完好。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结构不同——我国建筑为木结构,而西方国家建筑为砖石结构所致。 古建筑的维修包括了木作、瓦当、油漆作、彩画作何搭材作等不同的行当。而往往古建筑的维修是缘起于木结构的糟朽。因此,在整个维修施工中,木结构的保护和加固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木材保护,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法(物理、化学、生物等)保护木材使其免受损害,以延长使用寿命。 木材的保护就是一化学物质处理木材,使达到防腐、防虫、阻燃以及增加稳定性和强度的目的。用有毒药剂处理木材,使达到防腐、防虫的目的,一般被称作“木材防腐”。 2. 古建筑中的匾额和楹联 2.1. 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即是 悬于门屏上的牌匾。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 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 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 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 如此。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 极尽华丽之能。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题材: (1)楼堂殿阁的名称。如“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 (2)商家字号的名称。如“同仁堂”“内联升”“老凤祥”“荣宝斋”等。

古建中国整理中国古建筑的六大派系区分

千百年来,由于中国广阔的疆域,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发展出各地独有的特色,也就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地域性的古建筑。融合了设计学、美学和哲学的中国古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式建筑目前主要分为六大派别,分别是: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和川派。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在这六种风格的建筑中,有没有你家乡的积淀?你又独爱哪一种呢? 京派:庄严肃穆对称第一 今天的北京,那种对称严格,泾渭分明的豆腐块式城市规划是深入人心。其实早在古代,北京的规划就是如此,这种“强迫症式”的对称美学,正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用以表达庄严和权威最为简洁明了的建筑语言。 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已经年逾600岁的故宫。而坊间的各式“四合院”,不论是三四进的大户人家,还是一进的民居小院,都像一个微缩的故宫,彰显着京派建筑的大气。 置身院中,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寓意着幸福、美好、富裕、吉祥。

皖派:砖雕门楼青瓦白墙 皖派建筑的尊贵,源于安徽居民厚重的文化积淀。青瓦白墙,砖雕门楼是它的主要特色,如今存留的大量民居、祠堂和牌坊在全国闻名遐迩,是中囯南方民居的典型。 明朝戏曲家汤显祖就写诗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可见安徽的地域文化对时代的影响。 徽派建筑是最广为人知的皖派分支,2000年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四水归堂”和“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鲜明的特点。

苏派:山环水绕曲径通幽 谈及苏派建筑,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是苏州园林。园林本是建筑中的一系旁支,但唯有苏式建筑能把这段旁支,发展成一门如此成熟的建筑艺术,让所有中外园林都望尘莫及。 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走马楼,辉映着曲折蜿蜒的流水,低调造型门廊与小道,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闲适,让人瞬间放下忧愁。 这种强调把景观、建筑、人文三位一体的平衡美学,以曲折蜿蜒,藏而不露的“园林”,展现给每个置身其中的游客,令人叹为观止。

彝族文化介绍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形成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

————————————————————————————————作者:————————————————————————————————日期: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史书,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观念、科学技术等为一体。 更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二、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笔者仅从五行学说、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试图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采用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的解释都是找些客观原因来说明问题。如刘致平所说的“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徐敬直的看法是:“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勉强。试想,西方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各种社会形态里,他们的国力不比中国强盛,更何况他们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头。侯幼彬教授用综合推力的理论解释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木结构的起源成因、因袭继承、合理优越、持续远用,即多方面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运用五行学说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就会客观、全面得多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