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247820266.html,)/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1、(10月20号星期一)

时间已经是秋天,天气还是挺热,作为实习的第一天,首先进行的是实习前的动员,老师简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实习的内容。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集体观看了一些影视资料,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质现象,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还观看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使我们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后果,还了解了一些预防这些地质现象发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们增强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还有观看了常见的造岩矿物,岩石的产状,结构和构造,了解它们的工程地质特征,虽然影片不是很清晰,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拍的,但看完之后还是增进了我们的工程地质专业知识。

2、(10月21号星期二)

今天天气晴朗,在观看完影片资料,使我们对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开始学习阅读工程地质图。为使我们能了解不同倾斜程度(水平、倾斜、直立)地层、褶皱构造和断层在地

质图上的特征,老师详细讲解了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褶皱构造、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围在老师身边,老师讲话的声音又不是很多,所以听的不是很清楚,结合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和听到的一部分,大致还是学会了从地质图上阅读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地质现象的分度规律,还掌握了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和岩浆岩侵入活动地区地质图的分析方法,从有地质构造图的地质图上绘制示意地质剖面图的方法,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史的方法。

为了在野外实习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我认真的阅读了实习指导书,还仔细的看了老师给的课件,初步了解了在工程建设中地质勘察之重要以及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各种方法和步骤,比较全面的了解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3、(10月22号星期三)

在选址阶段,收集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建筑材料等资料后,为了解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地下水作用以及不良地质现象,必须进行野外的实地勘探,所以安排了这次莲花山实地勘探。

久闻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今日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广州番禺莲花山旅游风景区,位于番禺区珠江口狮子河畔,距离广州市区约30公里,是一个融古代粗犷与现代秀美于一身的风景旅游区。XX年时,莲花山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隆爆: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蓆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岩芯饼化现象: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蠕变: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松弛: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差异卸荷回弹: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蠕滑(稳滑):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粘滑: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地震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震源: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地震波: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它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即纵波和横波。砂土液化:饱和松砂的抗剪强度趋于零,由固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的过程和现象。振动液化:饱和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超孔隙水压力。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不断增加,砂土的抗剪强度降为零,完全不能承受外荷载而达到液化状态。涌沙:砂土液化后在薄弱部位开裂,阻力减小,上升水流流速大、水头损失小。因而在裂缝处出现喷水冒砂现象。流砂:饱和松砂中剪应力增大时,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剪缩势使土内孔隙水压力大幅度提高,土强度骤然下降,导致砂土无限流动的现象。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土中细颗粒随渗流水从自由面向内部逐渐流失形成管状通道的现象。岩石质量指标RQD:用直径75mm金刚石钻头在钻孔中连续采取同一层的岩芯,其长度大雨10cm的芯段之和与该岩层钻探总进尺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青岛理工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书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建工112 姓名:刘琦 学号:201104121 指导教师: 2013年 9 月 14 日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第1章绪言 1.1 熟悉常见矿物的化学成分、形状、颜色等各种形态特征和其描述方法;了解矿物各种物理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肉眼鉴定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一般特征;学会观察与认识典型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常见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工程地质学实习能够使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野外地质观察记录使我们进一步了认识岩石的类型及特征,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体系,加深我们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1.1.1野外地质观察 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我们要了解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地质构造特点,详细记录观察内容。 ·1.1.2标本采集 野外地质工作的过程是收集地质资料的过程,地质资料除了文字的记录和各种图件以外,标本则是不可缺少的实际资料。因此在野外应注意采集标本,如地层标本、岩石标本、化石标本、矿物标本等。 1.2 实习内容 观察矿物的形态及物理力学性质;常见岩石的观察与鉴定;地质构造现象的观察与认识。 1.3 实习要求 1按时出勤。 2注意保护地质遗迹,不乱攀爬和敲击。离保护对象有一定距离。听从教师

和公园管理人员安排。 3仔细观察,详细记录,认真思考。 4认真的完成实习实习报告,要求简明扼要,图文并茂。 1.4人员组成 土木工程学院全体学生及工程地质老师共同进行本次工程地质实习。 1.5实习时间及地点 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上午9点至11点。即墨马山国家级保护区。 第2章野外实习区概况 2.1马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即墨市西部,大信镇和营上镇的交界处,由马山、大山、宝鞍山、团山和长岭组成,最高海拨233米。马山保护区内有世界罕见的石柱群、硅化木等宝贵的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游观赏价值,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774平方公里。马山的人文历史悠久,据《马山志》记载,历史上的马山曾是宗教圣地,明、清初香火甚盛,在胶东半岛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马山保护区现已对外开放的景点有9处,自然景观硅化木、石柱群极具观赏价值,已修复的人文景点有玉皇殿、白云庵,近几年新建的景点有即墨大夫、千佛洞、狐仙居、动物园和山门等。每年农历“6.28”的民间山会活动,颇具规模。 2.2自然地理状况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

毕业生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_实习报告_范文大全_1

毕业生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_实习报告_范文大全 1、实习概况 20xx年xx月,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2、实习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3、实习内容: (1)昌乐火山口 昌乐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是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圆锥形,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证认定,该火山口为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多万年,它的发现,对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介值。一色的红褐圆棱柱石,竖指苍天,凡经开凿者皆显露出明显的喷发纹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喷发,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十座山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远古火山群。 (2)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地处鲁中隆起区中的临朐凹陷,公园内总体由两个次级小盆地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围均为由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为季节性河流。地质公园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环境的火山地貌为特色。 公园内各种地质遗迹丰富,一是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1800万年山旺玛珥湖沉积岩层,沉积厚度25米左右,具有标准的层型剖面,现已成为国际上中新世生物建阶的重要依据。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被古人形象地比喻为"万卷书"。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层层型剖面所处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组玄武岩、第三纪中新世时期湖相沉积岩(山旺组)、第四纪黄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质现象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时期(距今XX万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锥、熔岩流动特征等各种火山地质现象,如黄山、尧山、擦马山、灵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区的理想场所。特别是擦马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直径近于80cm,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尧山西侧,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台地,经长时间风化剥蚀,形成了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石楼"。 山旺组地层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时期。目前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有10几个门类7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已绝灭的物种。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类。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特别是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等鸟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新世时期的空白,山旺成为我国鸟化石丰富的产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鹿类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产地。新发现的带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植物化石枝叶最多,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参考模板)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潜蚀】当渗流力达到一定值时,土中的某些颗粒就会被渗透水流携带和搬运,这种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称为潜蚀。 【渗透变形】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就发生移动,从而引起岩土体结构变松,强度变低的变形和破坏现象称为渗透变形。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Ⅰ..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处理措施?????清理松散层,做一个整体底板,扩散基底压力,防止不均匀沉降 Ⅱ.坝肩和坝基的渗漏?处理措施?????水平方向可用黏土经压实等处理后做隔水层;竖直方向可向下打钻机,再向钻孔内灌浆来堵洞,以防止渗漏。 Ⅲ——铺一层水泥砂浆和插上一些排水管,但似乎还是让人有些担忧。我们知道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结晶,以致其形成的岩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且排列有序,在此就可以用肉眼看到。该岩体结构是整体块状结构,强度较高,并且风化程度低,属于微风化程度,故此边坡稳定性相对较高,但由于该坡的结构面倾向和坡面倾向相同,且倾角小于坡面倾角,导致该坡存在潜在滑动问题。在这里我们测量了一组岩石的倾向、走向和倾角:65°,155°,35°。在地质灾害危险点,我们看到了一个路堑式边坡,该坡的结构体为散体状、碎裂状,风化程度高,属于强风化,稳定性较差。因此,该边坡防护采取就地取材,用片石做成坡角挡墙,坡面铺上一层水泥砂浆,插上一些排水管,但是山体的另一面则没有做任何防护,真为山下的居民担忧。我们还看到了由岩石和土构成的坡,该坡的表层是沉积土。由于该坡的地质构造产生的结构面倾角小而且与边坡平行,加上岩体属于全风化、强风化程度,导致

该坡具有较严重的失稳问题,因此其采取路堑式边坡加固方式,用铆钉、抗滑桩和挡墙做防护,这也是在高速公路上常见的防护方式。在其公路的剖面上我们看到了具有一层一层堆积现象的层理层面构造的沉积岩,这也是本次实习唯一一处岩石类别为沉积岩的观察点,该岩为碎屑岩中的细砂岩、混砂岩,有明显的褶皱现象,较为完整,而且是倾斜背斜褶皱构造。这是我 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处在高温、高压及其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根据变质作用的地质成因和变质作用因素,将变质作用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变质岩的结构可分为:变余结构(残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常形成一些新的构造特征,这是区别于其他两类岩石的特有标志,是变质岩的作重要特征之一。原岩变质后仍残留有原岩的部分构造特征者叫变余构造。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构造叫变成构造:a)板状构造岩石具有平行、较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劈埋面,沿此面岩石易于分裂成板体,原岩基本未重结晶,仅有少量绢云母或绿泥石。b)千枚状结构岩石常呈薄板状,其中各组分基本已重结晶并呈定向排列,但结晶程度较低而使得肉眼尚不能分辨矿物,仅在岩石的自然破裂面上见有强烈的丝绢光泽,系由绢云母、绿泥石小鳞片造成。常具挠具和小皱纹。才c)片状构在定向盈利的长期作用下,岩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状、柱状矿物如云母、角闪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岩石中各组分全部重结晶,而且肉眼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基本要求 1 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 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 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二、工程地质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本次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使我们了解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个阶段的影响,并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测要求和方法,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鲜活了。 三、本实习基本内容 1 常见岩石类型、岩体结构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岩石类型的鉴别:首先根据野外岩石的产状判断岩石属于的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再从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含量等具体确定岩石的具体名称,注意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鉴别岩石,如:放大镜、小刀、稀盐酸等。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

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用小刀可以区分硬度为6级上下的矿物,如方解石和石英。如遇石膏和滑石,指甲刻划即可识别。矿物之间相互刻划可判断他们相对硬度大小。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细小的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用稀hcl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fe2+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含量愈高,颜色愈深。岩浆岩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就是暗色矿物含量渐少,而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含量渐高的缘故。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如淮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层多为灰,深灰色。它们往往代表还原,湿润条件下的产物。而常见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暗色矿物极易风化分解,难以出现在沉积岩中。红色沉积岩层多含有fe3+,是氧化,干燥条件下的产物,如淮南地区上二叠统石千峯组的红色砂岩,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晚二叠世后淮南地区再也没有煤的形成。接下来利用手中的工具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现象。沉积岩中,还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观察。野外岩石在纵向上,横向上会发生变化。观察时应注意上,下,左,右追索一下,观察它们的变化。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岩石及其组合特征。 岩石的结构类型识别:注意观察岩体中结构面(裂隙面、断层面、岩层层面等)发育的情况,包括发育方位、密度、延伸情况、充填。由此确定岩体是属于如下哪一类型:a 整体块状结构 b 层状结构 c 碎裂结构 d 散体结构。2 常见堆积物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首先观察堆积物所处的位置特征,然后结合堆积物的组成,颗粒大小、颗粒表面特征、和下伏基岩的关系等判断是属于那种堆积物(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坡积物等) 3 常见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裂隙、褶皱) (1)结合地形地质图,注意观察岩层的产状,会利用罗盘测量地层的产状三要素。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怎么写?这对于许多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个难事。以下有一篇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仅供各位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借鉴参考。 莲花山的构造位置和地层简介如下: 莲花山的构造位置处于加里东运动以来的深断裂带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造山期,为一典型的褶皱山系。莲花山山脉向东北经丰顺、梅县、大埔进入福建的华安南靖一带;向西南:至海丰、惠东宝安各县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如南海,又复出于万山群岛、高栏列岛。广东境内长约500km,宽20至40km,局部60km。深大断裂为一条强烈挤压破碎带,共有120多条断层组成,分东西两断层束,向东南有13条主干断层,向西有14条主干断层。此带动力热力变质作用强烈(属低中压型变质),可寻找到铅、锌、铜、钨、锡等矿藏。是重要的导岩构造,中酸性岩浆发生多次裂隙式多间歇性喷发,深断裂内,岩体达100多个。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带。 地层:侏罗系上统称高基坪群(为陆相中酸性火山岩),该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厚度巨大。早上10左右,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几个班搭着校车到了莲花山,上山的路比较陡,但沿途的风景不错,一路鸟语花

香,忍不住想快点下车,去好好的欣赏。终于到了山顶,下了车之后,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名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望海观音,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常壮观。望海观音金像高四十多米,这观音像霞披狮海,光泽南天,据说是目前箔金铜像的世界之最。此时正恰夕阳西斜,观音像头顶佛光灿灿。望海观音右侧的就是观音阁了,是仿古单体建筑,三层,面阔七间开,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营造,雄伟庄重,气势恢宏,古色古香。于第三层阁顶高处有“莲花禅寺”之牌匾。大殿门前置大型香案,香客善信们虔诚焚香礼拜,祈求福缘。 沿着石阶往下走,就到了狮子岩了,它是傲然挺立的一块石头,像头雄狮,估计是由此得名吧,据说它是莲花山的标志之一。这块石头是由古代的海潮侵蚀而成的,看来千万年前这里是水位还是很高的,石头的岩性为沉积岩的棕红色砂岩,层理构造明显,极容易被风化。 接下来就是飞鹰古道和飞鹰崖了,飞鹰古道是人为开凿的隧道,隧道洞穴比较宽大,穿透整个岩层,岩层岩性为沉积岩的棕红色砂岩,层理构造明显。 我们跟着老师一路走下去,狮子岩对面的就是观音岩了,它是一块上部向外凸出,下部向内凹陷的岩石,上面有“观音岩”三个字,岩性也是沉积岩中的棕红色砂岩,下面供奉的是一尊观音像,很多善男信女在顶礼膜拜,还有求姻缘的,虽

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后附19,12年原题)

?程地质分析原理题库(后附19年和12年原题) ——?安?学地质?程 ?、解释以下概念(每题2分,共20分) 活断层:?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粘滑断层:也叫地震断层:以地震?式产?间歇性的突然滑动。锁固能?强。蠕滑断层:沿断层?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锁固能?弱。 地震:地壳岩层因弹性波的传播所引起的震动。 震源:地球深处因岩?破裂引起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源距:震源离场地的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震中离场地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中?震源的距离。 转换断层:岩?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岩?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种类:体坡:P波(primary wave)(初波,纵波,压缩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前进?向?致,振幅?,速度快,周期短 S波(secondary wave)(次波,横波,剪切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前进?向垂直,振幅?,速度慢,周期??坡:R波(瑞利波),滚动,垂直平?上下动 Q波(勒夫波),蛇动,?平?摆动 震级:震级M(magnitude)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的?值)0.8,放?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表示的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是表示地震发?时对?个具体地点的实际震动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指在今后?定时期内,在?定地点的?般场地可能遭受的最?烈度。设计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调整。?如甲类建筑(建筑重要性分甲、?、丙、丁4类),应?于本地抗震设防烈度 1度。 等震线:地震后,在地图上把地?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场地地震效应:在地震作?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与地?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结构在?平地震?作?下的最?加速度反映与重?加速度?值的统计平均值。 卓越周期:由于表层岩?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作?,某种岩?体总是选择某种周期的波放?的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周期即该岩?体的特 征周期,也叫卓越周期。 H:覆盖层厚度;Vs:测试剪切波速 烈度?区化: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83548

北京工业大学 公路工程 地质实习报告 一、前言

1.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野外实习是《公路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野外实习要求对野外现象和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并在此认识上进行综合分析,在培养野外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地学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实习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讲解,自己边观察、边操作、边讨论、边总结,印证、巩固和扩大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工程地质基本技能的训练,了解岩石的组成及其颜色、硬度、光泽、解理等;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本次野外实习要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掌握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和收集的前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 (2)会掌握野外地质和地貌剖面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基本的岩石类型,对地层进行分层划代;观测褶皱、断层等基本地质构造,并学会进行定量半定量的量计工作;能识别基本的地貌类型,并根据地形图和野外测量对地貌体进行定量量计。在此过程中应将野外实习内容和课堂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达到加深和巩固的目的,又达到延伸和扩大的效果。 (3)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地层层序、接触关系、构造特征等分析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根据地貌形态、沉积物特征、侵蚀与切割的关系等分析地貌的成因及其演化历史。 (4) 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野外定点;学会野外读地质图、地形图;进一步掌握野外利用罗盘测量方位、产状、地形坡度以及野外定点的技能。 2.实习的基本情况介绍 时间:2013年5月5号 5月11号 5月12号 地点:门头沟 内容:工程勘察现场参观,对该地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貌、第四纪沉积岩层,各种不良地质现象获取初步了解,并做记录;现场测试,运用罗盘仪器测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书8000字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书8000字 收藏本站,我们将时间为大家提供关于XX年实习报告的信息,敬请期待! 点击查看:实习报告网 相关推荐: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模板| 会计实习报告 | 大学生实习报告 | 顶岗实习报告 | 金工实习报告 | 毕业实习报告 |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 | 生产实习报告 |实习周记 | 3000字范文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书8000字 一、实习概述 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实习是港航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 实习任务: 1、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理论联系现场实际,再回归到理论上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现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解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掌握野外

判断能力,加深对其认识. 3、运用自己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对地质学习的系统理解。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主动的优良品质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实习时间: 20xx年4月23日 实习地点: 南京市汤山地区 南京地质博物馆(各类矿物、岩石等) 实习路线: 文天学院→陡山北坡采石公路剖面(火石峰背斜)→小铁 路人工剖面→南京地质博物馆→文天学院 二、习地区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部分) 青龙群(T1+2q) 厚度约500m,与大隆组整合接触。 在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称为下青龙组(T1x),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蛇菊石、克氏蛤。 中部为灰色薄层微晶灰岩与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学习指南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学习指南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一门分析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同学们要实质性地学好本课程,不仅要了解地质体的属性,而且要对人类工程活动的特性有所了解,只有将“地质体”和“人类建筑活动”特点有效理解和掌握,才能学好这门交叉性学科。具体如下: (1)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建议在此之前建议先修如下课程:《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石力学》。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熟悉各种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掌握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判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并提供恰当的处理措施。实践经验证明,工程建筑物因地质原因产生问题主要是由于分析判断失误。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记忆某些条文。 (3)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真正融入贯通,必须通过地质工程实习,只能通过亲身实习才能对地质体和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深刻理解。 (4)本课程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较广泛,包括边坡稳定性、隧洞稳定性、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地基稳定性、区域稳定性等多方面,其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独立性很强的研究方向,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不断深入,建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不求一蹴而就,而要着重注意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 (5)本课程的很多内容和理论是基于我国西部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归纳提炼而成,并随着大型建设工程的地质问题解决而逐步发展,尤其水电工程是西部显著的大型工程。因此,课程的很多内容是以水电工程为例,如地基岩体稳定性研究中,不是传统的土质地基竖向荷载,而是以斜向荷载作用下的岩质地基为例,再如水库诱发地震,蓄水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等等。 (6)本课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力与强度的观点,理解这一点对于学好本课程非常关键。如在边坡工程中强调的是地应力和岩体强度的矛盾,若地应力超过岩体强度,则边坡失稳,否则边坡稳定;再如在地下洞室中强调的是次生应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内容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内容 一、实习基本要求 1 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 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 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二、工程地质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本次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使我们了解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个阶段的影响,并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测要求和方法,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鲜活了。 三、本实习基本内容 1 常见岩石类型、岩体结构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岩石类型的鉴别:首先根据野外岩石的产状判断岩石属于的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再从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含量等具体确定岩石的具体名称,注意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鉴别岩石,如:放大镜、小刀、稀盐酸等。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用小刀可以区分硬度为6级上下的矿物,如方解石和石英。如遇石膏和滑石,指甲刻划即可识别。矿物之间相互刻划可判断他们相对硬度大小。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细小的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用稀HCL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Fe2+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含量愈高,颜色愈深。岩浆岩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就是暗色矿物含量渐少,而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含量渐高的缘故。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如淮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层多为灰,深灰色。它们往往代表还原,湿润条件下的产物。而常见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暗色矿物极易风化分解,难以出现在沉积岩中。红色沉积岩层多含有Fe3+,是氧化,干燥条件下的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日志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 实习起止日期: 2015年1月13日至 2015年 1月 15日年级:2013级专业:土木工程

2015年1月12日我们先举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动员大会,同学们都蠢蠢欲动,拭目以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准备了这次实习.毕竟这是我们上大学以来第一次去野外实习,同学们都很期待. 1.黑麋峰地质公园 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熟悉一些风化作用,地貌形态及沉积物 时间:2015年1 月13日 地点:黑麋峰 实习的主要内容:地势地貌形态,不同地质条件对构筑物的影响. 今天一大早,天还下着小雨我们就从学校出发到长沙北郊的黑麋峰实习,路上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快到黑麋峰的时候有一段山路,非常险要,很多弯道,我们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路边是一些比较陡峭的石崖,可是看得出修路的时候是先凿断石崖,然后才开始修的,难度非常大. 黑麋峰森林公园是省会近郊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4079公顷,主峰海拔米。山脉向西南延伸,止于湘江东岸,区域内岗地面积较大,岗顶

多为平展伸延,地表缓和起伏。 这里的路边的地质大部分都是花岗岩,并且风化的程度很大,用手就能从岩体上取下一些碎屑,取下的碎屑都是小的花岗岩颗粒.上面的就是裸露着的花岗岩,从图片上可以看出路边的地基基本上都是这些花岗岩风化后的土壤 . 这里有很多像图片上的这种大石块,并且表面光滑,老实说这是风化的结果. 实习的收获与体会: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尤其是我们学工科的同学,在两年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与社会实践完全脱离开来,仅是在一张纸上讲学问,而不是在社会实践中讲学问,所以我们学习过程中能有一次这样的实践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学院也非常重视这一方面对我们的教育,学校安排这样的实习教育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是为了拓展我们学生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在学习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两年之后,组织我们进行认识实习。学校安排的认识实习教学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建筑施工单位是怎样组织施工管理的,怎样进行生产的。也对一栋房子的施工流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也能培养我们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2.岳麓山实习 实习的目的与任务:认识与了解地层的一般概念. 认识岩层的层状构造与各种产状的岩层. 观察与认识地质构造. 时间: 2015年1月14日 地点: 岳麓山 实习的主要内容:观察地层构造.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实习地点:

一、引言 1、通过本次实习,了解该地区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和岩层的性质; 2、掌握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学会观察野外地质现象,了解有关地质的一些常见问题,达到具备分析一般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以及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现场认识断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4、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实习地点介绍 南望山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 区和西区之间,南望山海拔139.5米.主 要位于中国地质大学北区地段,是武汉地 区较高的山脉之一,和华中科技大学喻家 山一样已经有数亿年的历史,属于大别山 系的余脉。早在古生代,武汉地区发生过 多次海陆交替,那时海水曾侵入武汉的地壳表层。到了侏罗--三叠纪时期,长江中下游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又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才进而把这些地层掀起为山。 三、实习内容 1、三峡岩芯 刚进入中国地质大学西区,就看到摆 放在图书馆前的几个巨大的石柱,经老师 介绍,才知道这是在修建三峡大坝时的钻 孔岩芯,最大直径达0.9米,地质人员可 以直接进入钻孔内查勘土层、岩层。石柱

为较完整的花岗岩,虽然有一些节理,但可能是在取样过程中,岩石受到外力造成的。 据此可以初步推测三峡大坝下的岩层较为完整,而且工程性质较好,不过具体情况要以地质人员在孔内观察的结果为准。对于修建三峡大坝这样的重大工程来说,地质勘探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良好的岩基才能承受三峡大坝这样的庞然大物。 2、地大隧道 地大隧道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 内,南望山下,连接地大西区与北区。地大 隧道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隧道为 直线型,全长333米,净空高4.5米,洞宽 6米。该隧道投资600多万元,于2003年6 月动工,并于当年完工。 可以明显的发现,地大隧道口一头为圆形,另一头却是方形,这样的设计是因为工 程上的需要。西区在山体下面,整个隧道修 建成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在北区山 体已经没有了,剩下的部分为明洞部分,上 面是一条国家规划中的公路。再挖这条隧道 的时候需要明挖,这条公路刚好经过隧道, 修建成方形不影响路基,所以在北区就采用 了方形的入口。 3、褶皱 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的塑性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形成褶皱的变形面绝大多数是层理面;变质岩的劈理、片理或片麻理以及岩浆岩的原生流面等也可成为褶皱面;有时岩层和岩体中的节理面、断层面或不整合面,受力后也可能变形而形成褶皱。 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它的岩层以褶曲轴为中心向两翼倾斜,核部岩层年代较老,两翼岩层年代较新。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247820266.html,)/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1、(10月20号星期一) 时间已经是秋天,天气还是挺热,作为实习的第一天,首先进行的是实习前的动员,老师简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实习的内容。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集体观看了一些影视资料,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质现象,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还观看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使我们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后果,还了解了一些预防这些地质现象发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们增强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还有观看了常见的造岩矿物,岩石的产状,结构和构造,了解它们的工程地质特征,虽然影片不是很清晰,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拍的,但看完之后还是增进了我们的工程地质专业知识。 2、(10月21号星期二) 今天天气晴朗,在观看完影片资料,使我们对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开始学习阅读工程地质图。为使我们能了解不同倾斜程度(水平、倾斜、直立)地层、褶皱构造和断层在地

质图上的特征,老师详细讲解了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褶皱构造、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围在老师身边,老师讲话的声音又不是很多,所以听的不是很清楚,结合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和听到的一部分,大致还是学会了从地质图上阅读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地质现象的分度规律,还掌握了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和岩浆岩侵入活动地区地质图的分析方法,从有地质构造图的地质图上绘制示意地质剖面图的方法,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史的方法。 为了在野外实习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我认真的阅读了实习指导书,还仔细的看了老师给的课件,初步了解了在工程建设中地质勘察之重要以及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各种方法和步骤,比较全面的了解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3、(10月22号星期三) 在选址阶段,收集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建筑材料等资料后,为了解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地下水作用以及不良地质现象,必须进行野外的实地勘探,所以安排了这次莲花山实地勘探。 久闻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今日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广州番禺莲花山旅游风景区,位于番禺区珠江口狮子河畔,距离广州市区约30公里,是一个融古代粗犷与现代秀美于一身的风景旅游区。XX年时,莲花山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绪论 1、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保证这种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环境。 a、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b、地质构造(区域稳定性); c、地形地貌; d、水文地质条件; e、物理地质现象(不变地质现象); f、天然建筑材料(土料、石料)。 3、工程地质问题:威胁和影响工程建筑物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正常运行。 a、区域稳定性问题; b、岩(土)体稳定问题; c、与渗流有关的问题; d、与河湖冲淤有关的问题。 4、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 a、自然历史分析法(定性分析); b、数学力学分析法: 地质条件—概化—>地质模型—边界条件—>数学力学模型——>数值模拟—验证—>定量评价(预测) c、模型模拟实验法:模型试验法(相同原理);模拟实验法(相似原理)。 d、工程地质类比法(比拟法):拟建区与地质条件相似的已建区进行比较,应用已建区的一些成果。 5、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 1、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 2、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可将岩体切割成不同形状并包围的岩石块体。 3、结构面的成因类型: 4、岩体结构分类: a、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连续介质)、块状结构(不连续介质); b、层状结构: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 c、碎裂结构:镶嵌结构、层状碎裂结构、碎裂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 d、散体结构(似连续介质)。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1、天然应力:存在于地壳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应力状态。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 一、前言 (2) 二、南京及周边地区地质概况 (4) 三、地层及岩石组成 (4) 四、地质构造 (11) 五、地下水 (14) 六、地表地质作用 (15) 七、结束语 (16)

一、前言 (一)实习时间、地点、路线 12月27日(星期一)门坡——三台洞——燕子矶 12月28日(星期二)石头城——绣球公园——老虎山 12月29日(星期三)栖霞山 (二)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 2、了解矿物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掌握野外判断能力,为以后的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实习内容 1、矿物与岩石 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 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 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 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简单的工程问题 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四)实习要求

1、野外实习记录 野外现场地质记录要求详细、清晰、客观如实反映地质露头点实际情况。记录分为实际观察到的内容与分析判断的内容,前者不能随意更改,后者可修正。 记录内容与格式按规定要求完成。如:日期、天气、路线、观察点编号01、02、03……、观察点位置、观察内容。 每日记录要整理,写在原始记录之后。 野外采集少量标本、编号。 2、编写野外实习报告 编写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紧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写书本。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