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案例:情感教育源于生活

李霞案例:情感教育源于生活
李霞案例:情感教育源于生活

情感教育源于生活

——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教学过程及反思

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李霞

【情景说明】

《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课。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让学生回忆爸爸妈妈爱他们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对爸爸妈妈的爱,并养成乐于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做到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态度大方,有礼貌,语言规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言: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回顾第四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谁能用精炼的语言来评价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吗?

生:《可贵的沉默》——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她是我的朋友》——朋友之间的爱是真诚的。

《七彩钻石》——爱可以创造奇迹,可以感动天地。

《妈妈的账单》——母爱无价。

师:这几篇课文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爱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最深沉的爱就是父爱,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老师、同学一同分享。

二、全班交流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生:生病时爸爸、妈妈整夜整夜地照顾我,吃不下也睡不着。

生:我爸爸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把我送到学校再转车返回工地上班。每天下午放学妈妈抱着一岁的小弟弟来学校接我回家……

生:为了让我上学方便妈妈多次打听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的事。跑遍了学校附近的角角落落。

生:父母带我去治眼睛时发生的点滴: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了省一

元钱的公交车费要跑几里地……

师: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伟大的,更是无私的。

三、享受沉默,真情告白,总结升华。

师:让我们就像《可贵的沉默》中那样,在沉默中再次回味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我们的爱,在心中默默地说出你最想说给父母听的话。

(至少留出一分钟的沉默时间)

师:无论怎样,爱是需要通过表达来传递的。你想怎样表达你对父母的爱呢?大家互相说一说。

生: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生:妈妈对不起我平时太自私了,认为自己看不见就什么都可以不做,什么都是你们该做的。以后我要学着多干些我能干还有些不会干要学着干的活,这样您就可以多歇会了。(这个小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小声地说道,说完之后全班不由自主地响起了热烈地掌声。)

生:爸爸、妈妈你们为了我去外地打工,我特别地想你们!

……

师:请同学之间互相说说要怎样爱自己的父母。

生:在妈妈生日的时候为妈妈唱支歌。

生:在家多帮妈妈干点家务活。

生:在学校好好的学习,考出好成绩能让父母高兴点。

生:听了其他同学说的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

三、师小结:其实父母爱孩子是不需要回报的,只要我们有一颗爱父母的心,你一定会在时时处处都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父母的爱,就像父母爱你一样。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让老师很受感动。是的,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可以让我们一辈子铭记,一辈子充满感激,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孟郊朗诵的《游子吟》,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结束今天的课。【教学反思】

对于盲童有的家长对其采取过分溺爱的态度,对他们的生活百般照顾,用怜悯来替代教育。他们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啥有啥,连一些简单的自我

管理也由家长代替。家里成员,特别是兄弟姐妹都必须以他(她)为中心,好的由他先吃,大的由他先挑,他的错误,大家忍让,只有夸奖,没有批评。溺爱娇贯时间越长,在他识记中的暂时联系就不断强化,刺激在大脑皮层的痕迹就越深,于是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在他们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别人为我服务,别人必须听我的,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本课的口语交际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引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说出父母对自己的爱及自己要怎么样爱父母。再从内心深处去感悟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回报爱。

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一说起来都没有具体的事例可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都有深刻的感悟。就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到我们学校来上学时父母所付出一些艰辛、我们每天上下学父母们都是怎么做的。

课堂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说了但是说的都比较的笼统,只有两名同学说了具体的事例,表达清了事情的发生起因、经过、结果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觉得的自己语言表达不够精炼,语速过快。让学生相互评价的时间有些少了。训练的针对性不够强。一堂课下来显得过于平缓。

情感体验与阅读

浅谈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们做题时最为头疼的部分。很多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阅读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但是由于在做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深入或不能理解,考虑不够细致等原因,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是由于他缺乏人生的经历,缺少情感的体验,不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体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情感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有了情感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情感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

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在欣赏文学作品后要能把握住主题思想,感受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了解作者通过文章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社会现象、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意识形态、精神意志等,并能进行辨别,分清善恶或是非,准确作出判断。对以上的认识,我们还要进行评价,能运用流畅正确的语句把它表达出来。对文章中有表现力的优美语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由此可见,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文本,是否真正的体察了作者的情感及在散文中的感情倾向.这也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运用到自己在课外更加明朗的阅读及生活中去.而这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获得则需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感悟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开始,从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努力出体会自己的小小感动。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只有触动了自己的身体或心灵的人、事、物、景,才会引起关注,引发思考,这样的感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感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 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基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原则,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人阐述,进而开创了“非指导性教育”理论。 罗杰斯主张“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学校按照人本主义精神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解明个性的人。他主张教育者与受教育敞开心扉,坦诚相见,喜怒哀乐要表现出来;主张教育者接受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后的满足和遇到未知事物的恐惧与迷茫;主张教育者要设身处地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受教育者的所思、所言、所为。 他强调要使受教育获得学习方法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者的任务应是创设间题情景,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受教育者积极探索,最限度地挖掘受教育者的学习潜能,使受教育者的学习尽量赋有个人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人本主义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人本主义主张教育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要纠正传统教育中忽视人,压抑人性的倾向;在教育过程中要主动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要重视教育中的情意因素,用情和爱,用信任和真诚去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此外,还主张教育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学习,使受教育者掌握独立学习的科学方法,这一点对于当今教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顾及学习方法的情形,无疑是有益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毕生身体力行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即“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支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动力”系统。 他认为道德、智力、情感、审美、创造和体力等要素构成每个学生精神世界,对学生施加影响时,“不可只有智育(更不能只有学习)而无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切不可只有课堂学习而无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他认为儿童“情感动力”的激发关键在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文明的源泉),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有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

浅谈情感教学方法

浅谈情感教学方法 (223652) 江苏省沐阳县扎下乡中心小学荣峨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在感受、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因素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与情感反馈,从而形成个性品质,具有革命情操,提高道德素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不少教师把它忽视了,遗忘了。为此,在目前,有必要强调情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六种情感教学的方法: 一、以情动情法。 进行情感教学,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在课文中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把握住课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落,通过富有感情的讲析,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幅充满感情色彩的绚丽画面,去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动情,爱同爱,恨同恨,喜同喜,悲同悲,忧同忧,怒同怒,从而把作者、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融成一片,达到预期的情感教学的目的。例如:有人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者首先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然后用富有感情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去讲析五壮士的壮行、壮举、壮言、壮心等思想内容,以情动情,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热爱五壮士,痛恨敌人,既为五壮士的跳崖牺牲而悲痛,又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而自豪,课堂上,出现了师生同时流泪的场面,由此可见以教师的感情去激发学生感情的效果。 二、创造气氛法。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创造一种十分浓厚的群体情感气氛,如欢乐、兴奋、哀怨、忧愁、抑郁、恼怒、气愤等等,让学生受到强烈感染,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体验,产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反馈,让一股股感情的潮流去冲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较好的情感教学的效果。创造情感气氛,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如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观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或录像,等等。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首先向学生讲述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电视纪录片,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坐深深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深深体味到人民群众为失去周总理而无比悲痛的心情,并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讲析,让学生“心临其境”,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悼念之情,这样创设一种强烈的群体情感气氛,有利于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三、对比类比法。 对比或类比,是许多课文常用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对比或类比,抒发强烈的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固有的对比或类比内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作对比或类比,或把同一作者写的不同题材的课文作对比或类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和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有位教师教学《粜米》,引导学生把戴旧毡帽的农民与万盛米行的先生作对比,把农民去万盛米行前后的情景作对比,从而让学生加深了解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产生憎恨旧社会的感情。这样运用对比类比法进行感情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取得良好的情感反馈。 四、想象联想法。 想象和联想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和联想,可以再现和充实课文中的情境,可以扩展课文中情感的广阔天地,从而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掀起情感波澜。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凡卡》,在讲析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凡卡三个月的痛

优秀Logo设计的情感化表现方式

标志的情感化是为了表现设计师对图形含义的诠释,以及对视觉元素赋予某种情感的传达。人们对于视觉传达信息符号的审美更加倾向于凝练美、单纯美和形象美。因此根据消费者心理情感需要,在艺术创作中赋予设计情感,以情感表现去传递信息,激发视觉受众的审美情趣。在这种审美需求的引导下,设计也开始向情感化、多元化的角度发展。 标志情感化创作元素 ①在标志创作中,色彩的表现是极具感染力的,色彩以其明快、醒目的视觉传达特征与象征性力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能唤发出人们的情感,能描述人们的思想,色彩独具的视觉效应与心理联想使其在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间混合、色彩对比与交叠、渐变等众多的情感创作手法,使现代标志设计呈现出不同色彩风格特效。 ②图形具有情绪感染力、精神浸透力和直观性。在情感的创作与表现中,基本图形与传统图形是标志设计最常用的情感表现元素。具象、抽象、字体、音形、符号等类别,分别通过点、线、面、体在空间铺排中的各种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形态造型,并通过形态的各种不同结构造型及形式关系,象征性地呈现、指示或传达各种意义和内涵。 ③文字具有独特的识别性,实用性、文化性,这是它独立存在的意义和魅力之所在。作为标志的基本造型,文字是一种有着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以文字作为设计创意元素的标志越来越被消费者所认可和青睐。 标志情感化表现形式

①从事物的外在表象特征变化加工而成 ②是象征性的、以借物寓意形式出现的 ③以几何形态等抽象的形式表现的 ④用不同文字的变化构成的 ⑤将多种形式进行组合的等等。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追求最契合主题创意的表现形式。这种充满意味的情感图式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向受众传递着信息,使受众主动地感知它、识记它,情感在创作中以千变万化的手法赋予着图形更多的文化内涵。 具象形式表现 具象形式基本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经过设计师的提炼、概括和简化,突出与夸张其特征本质。作为标志图形,这种形式具有易识别的特点。具象图形往往可以营造生动有趣的画面,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却常常可以带来意外的视觉感受。例如装饰纹方法。装饰感极强的图案在古典建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增强标志的尊贵和古典气质。 抽象形式表现 为了使非形象性转化为可视特征图形,设计者在设计创意时应把表达对象的特征部分抽象出来,可以借助于用纯粹理性的点、线、面、体来构成抽象的图形,表达一种感觉和意念。这种图形往往具有深邃的抽象含义、象征意味或具神秘感。以完全抽象的几何图形、文字或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观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观研究 ——基于《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思考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观认为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一些形成式、固化式的问题源于缺乏情感教育。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怎样进行家庭情感教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家庭情感教育家庭教育重要性建议 家庭教育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情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一生的。一个孩子在他刚刚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家庭对他而言就是整个世界,所以影响大小可想而知。在这一时期内,教育往往就是通过家庭情感来教育。 一、对家庭情感教育的理解 孩子从出生起接触最密切,最广泛的就是父母,而父母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对孩子潜移默化以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上。孩子出生时本来是一张白纸,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才给了孩子接触社会接触外界的可能,家庭是连接孩子接触外界的纽带。父母通过他们对孩子情感上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理解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家庭情感教育在孩子出生到入学前是最主要的教育,它起到一个使孩子适应学校教育的过渡作用。情感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它不是以文字为承载做具体的描述,而是通过日常中的各种情感培育手段潜移默化,使之内化于儿童心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晏阳初说过:“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和儿童的发展,更是密切。因为学校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的教育是无限制的。家长的一举一动,影响于子女者甚大;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于学生者甚小。” [1] 二、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教师的话。他所能了解的,知识他听到的和读到的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这是学校、家庭教育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为什么往往学校生活开始已有几天,儿童对教师的好话还没有完全没有反应?为什么教师不得不大声吆喝和用拳头敲打桌子?学习开始一个月以后,儿童已面对墙角罚站,受到处分,但为什么这样做也无济于事呢?祸根就在于缺乏情感教育。”[2]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孩子也绝不会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家庭情感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情感为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孩子在家庭情感教育中受到了溺爱,被父母,爷爷奶奶捧在手心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性,使孩子永远把家庭当做他逃避责任的堡垒,在这个壁垒中尽情任性;另一个是,重知识轻情感。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抛弃了传统家庭教育的情感的一部分,走向了对孩子严苛的教育,为使孩子适应我国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过度机械的开垦孩子的脑力,导致出现“虎爸”“虎妈”这样的家庭教育形式。 情感为重和重知识轻情感的家庭情感教育代表的是我国教育转型时期的一个时代困惑,到底应该进行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它使不同的家庭走向了不同的探索。一些家长误以为把自己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只要是孩子需要的都无限制的满足他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来自家庭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进入学校教育时,孩子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仍旧把自己放在中心点,没有形成和其他学生的平等的观念,也无法用心灵接受世界和来自教师的教育。身体的舒服往往会带来精神的败坏。另一些家长则是完全极端的重视孩子的“成绩”。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以及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影响下,家长把孩子的智育放在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从孩子懂事起就开始了所谓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于书本知识的强行灌输和影响罢了。孩子在他们最需要家人关爱的时候生硬的让他们投入知识学习中,忽视了父母情感教育。正

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

关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 一、课题提出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是音乐欣赏十分重要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总目标的首位,把感受与鉴赏、表现放在学段内容标准的前面,强调感受、鉴赏、表现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现能力,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过程与方法 2000年3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课题组成立,实验对象为2000、20001年度的1~4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同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试教,观察其实施效果,经历了准备、实验、总结三个阶段。 对实验过程中所采取消的措施和方法归纳如下: (一)营造欣赏氛围 良好的欣赏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能鼓励、帮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 创设情境就是再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景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那么应该怎样在欣赏教学中创设情境呢?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音乐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可以营造出优秀且感人的情境,而且能大大提高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音乐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孩子们对音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

情感教育构建和谐班级案例

情感教育构建和谐班级——班级管理案例有一位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写到:“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懂得关怀。作为班主任,我深知,要培养具备什么品质的学生,就得营造适合这种品质生长的环境,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关爱他们的点点滴滴,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情感,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情感的碰撞中和谐发展。” 我读到后深有感触,也想把我教学中的点滴写出来,留待以后参 案例一 怎样看待别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生对学校政教老师有意见,认为某位老师针对我们班,老给我们班扣分是找我们毛病,我想了一下,有一天恰好有一位同学上课迟到了一两分钟,由于课间上厕所或别的原因迟到的学生确实有客观原因,学校对这类迟到比较宽容,可是这位同学被扣分了就很不服气,我就借机对学生们说:“不管怎么说,我们迟到是事实,我们不要老和别人攀比缺点,既然我们没有做到最好,就应该承受别人的批评。” 之后,我又借题发挥,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

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摊牛粪。”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牛粪,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牛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别人,你就有相类似的心境,如果我们都浑身是刺,那么你遇到的人也都是浑身是刺的人。所以,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凡事往好处想。学校找到我们的毛病了,就是让我们不断完善自身,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许多毛病改掉了,不就成为优秀了吗?所以我们不但不能埋怨这些老师,反而要感谢他们。这些年我一直在找学生们的优点,所以每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我都觉得他们是那样的可爱。你们也一样,能看到你周围同学的优点,你就会向他学习,你也会拥有同样的优点的,你们说是不是啊?学生听后直点头,从那以后,他们学会了对人宽容,时时注意约束自己。这么些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和学生相处,要抓住适当的时机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也要宽容的对待学生,他们毕竟是成长中的人,时时找他们的优点就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只看到他们的缺点急于纠正反而不会有好效果。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很反感功利心强的老师,我们要变功利心为上进心,带动学生和我们一起进步,这才是好办法。

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我喜欢一个人在春夜,沏一杯绿茶,俟清香入鼻,涩苦入喉,然后再静静的坐一会儿。亦或推窗小伫,看夜色迷离,听春雨呢喃。也许,一天之中,最惬意的就是此刻了。有时候,并不需要文字,只是想,安静的想一想,就足够了。 一个人,不管是趟过如何的泥泞,走过如何的岁月,一个人,不管是如何的坚强,如何的淡然和宠辱不惊,我想他的内心一定也有柔软的部分和脆弱的部分吧,有时候甚至可能是脆弱到无以复加。只是,他肯不肯显露自已的柔软和脆弱,他肯不肯让别人知道他的内心世界。 我时常在想,一个人不吝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否很危险,是否是不成熟?而不肯轻易表达自己情感的人,是否就是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否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而能够控制自己情感表达的人,是否是禁锢了自己的情感? 其实,有些问题,是很难定论的。如果一个人连情感都不肯表达,固然成熟,但似乎让人怀疑,他倒底还有没有情感。倘若一个人喋喋不休的逢人便诉说自己的情感,会不会让人觉得生厌?所以,这个时候,要发出一声感叹,做人难啊,表达不是,不表达也不是。或者说一句,茫茫人海,知己难求。 所以,情感的表达要选择我们以为合适的人。遇到对的人,愿意倾听的人,不妨一说。否则,要自己知趣,不说也罢。其实,这样做也未必就是两全的,毕竟,我们也要考虑倾听人的感受,如果是过度的倾诉,久了,倾听者也很难不生出厌烦。如果,完全的保持缄默,这似乎也是不太符合人性的。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发生呢?我想,也许有,那就是适可而止。然而,适可而止这四个字也未必就是对的,因为对于追求一吐为快的人来说,适可而止太难让人尽兴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去想,情感的表达要因人而异,甚至还要考虑度的问题?我想,这可以是一个考虑方向。 一个人,究竟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想最终还是取决于他的认识水平吧。亦许如我,以自己的方式写下这段简短的文字,或许这也能算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吧。

情感_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_李吉林

2011年第7期(总第378期) No.7,2011 General,No.378 EDUCATIONAL RESEARCH 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 李吉林 [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30年来,我不懈地追求儿童发展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感与认知结合获得教学高效能的课程范式。在回顾整理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中,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并对情境课程进行了网络构建。回顾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历程,我的“爱”与儿童的“情”的交融,构成了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内核。“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 [关键词]情感;情境教育;五要素;基本模式;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李吉林,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江苏南通226001)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而 儿童本人却不知其间的重要,因此,作为他们的教师,责任就格外重大,需要良知和真挚的情感。50多年来,我一直在儿童中间,知儿童所需、所求,爱儿童所爱。内心世界这一核心决定了我对小学教育、对儿童倾注着炽热的、始终不渝的情感。可以说,儿童是我的挚爱,是我心灵的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我虔诚相待。这种纯真的不可淡化的情感,使我在情境教育探索与发展中时时、事事围绕着儿童去思量。其过程让我体验到探索者的情感会萌生着内驱力和追求的方向。 为儿童着想,是我每天思考的内容。从目标到途径,从途径到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以至细节都是为了儿童。基于这朴素的理念和思维方式,驱动着我不懈地去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但那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历经30年之久,我终于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贯穿其中、渗透其间,成为情境教育理论建构的命脉。 一、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 30多年前,在那令人难以忘却的文化浩劫后,改革的春风吹进校园,但是语文教学的课堂像其他学科一样是封闭的,课堂远离了多彩的生活,切断了源头,符号与生活之间断裂了。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泉的思维,必然是僵死的。 这使我终日沉浸在求索解决的方案、对策的思考中。困惑中,我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八个字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我顿觉豁然开朗:“外物”、“情感”、“语辞”这三者对儿童语文学习恰是缺一不可的。 反复琢磨、思量后,我毅然带班上的孩子走出禁锢的课堂,走进周围世界,去感受客观外物的丰富和多姿多彩,挣脱了封闭式教学的束缚。观察中,儿童表现出的兴奋的情绪,激起的强烈的表达欲望,生动的即兴描述的现实场景,让我感到在美的情境中儿童情绪的热烈。 这种源自生活获取的真切的感受和画面,同

(完整版)情感与形式

《情感与形式》导读 苏珊.朗格作为符号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她的观点仍沿袭这一派的思想。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但是在研究探讨这一问题上,朗格与她的老师卡西尔所侧重的却不同。卡西尔把符号上升到本体论的位置,认为符号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构成客观世界。符号行为的进行给了人类一切经验材料以一定秩序,符号表现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功能。朗格的贡献在于她并不是从大而话之的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而是具体到艺术活动的个别,从而使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给人以更为清晰的印记。 朗格认为人的本能的智力活动就是符号活动,但是智力活动之间存在着差别。对此她重点探讨了语言与艺术。她认为语言是一种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它的逻辑结构中所包含的对象之间是同一性关系,这种明确与固定排除了情感的混沌,矛盾状态,而艺术是表现符号体系,它包含了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必须直接呈现与人类知觉面前。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所以留给了人类更大的余地,并使其本身的包容量和承载能力均发展到最大程度。在朗格看来艺术比语言更能呈现符号的最基本功能: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供人们观照、认识和理解。在艺术本质问题上,朗格认为艺术非自我表现,而是人类普遍情感地表现。虽然艺术作品脱离不了个人情感,但这并说明不了什么。这是因为个人情感是把握普遍情感地媒介,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借助于知觉和想象,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抽象出的形式使成为情感符号。这是从真实到虚幻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从个别到普遍的过程。朗格认为艺术的抽象不同于语言的抽象--不是概念,也不是某一类相似事物中的共同形式,而是体现情感结构的可感形式。这种可感形式虽然仍是具体事物,但却包含了比现实某物多得多的内容,强烈地透露着人类地情感。如何使具体事物表现为艺术抽象呢?其途径是制造虚象。断绝这个某物与现实的一切关系,并使其外观表象达到高度的自我完满,成为一个不用分析解释便可直观把握的概念性形式。 《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这三部分有机地组成一个对艺术问题研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朗格把艺术问题提升到哲学的角度。然后具体分析艺术符号的创造,这里不仅探讨了某几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而且也关注到其本身作为艺术的基本统一性。最后,通过艺术符号的表现力及作品与观众的关系的研究,探寻艺术“传达”问题。 朗格在“艺术符号”部分认为:艺术本身的可能性(严密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决定它可以发展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其关键在于应从哲学角度对其思考。并且这种工作应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概括过程,即不断总结的过程,而不是先入为主,以结论为出发。这样会导致盲目的,不确切的预先判断。另外一个问题,随着对基本概念的哲学分析及一系列命题的连锁解决,主观内容趋于系统化,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或认识论最终得以建立。虽然这样的哲学是通过普遍原则得以建立的,它是一个整体,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运用”它将经验解释为一个整体。逻辑结构的原则使我们能正确地对待经验,却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结构。其实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构把包罗万象的知识都包容进去。因此,我们只需运用哲学思维原则(普遍性与多样性原则)去研究某一我们所关心的课题,列如,艺术创造问题。而不应采用理论霸权或大一统的原则。在朗格看来,当前艺术理论的根本困境在于自相矛盾的顽固存在。她认为概念的不一致,一旦暴露其致命点一般都会消失,但自相矛盾就不同了,它源于概念的含混。我们虽然有时并不理解,但实际已经接受了理论的含混。而接受这个事实往往使澄清变得艰巨。我们心理得明白矛盾

所谓情感教学法

浅析新课标下英语的情感教学 关塘中学李翠兰 我国古语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时,才能听从老师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情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认识主体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总是要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折射出来。而中学生的情感往往带有极强的游移性,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情感,却常常以情感影响理智。老师应该用情感去调动学生的上进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这就是情感教育教学法的核心。 所谓的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 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愿望、体验、个性解放,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发展的人。 传统英语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

法,学生只要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独立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并未入心,久而久之,就把学习看作了一种负担 新课改的实行更加体现了英语是一门技能语言,不仅要了解相关的知识,更要运用它去表达自己,唯有这样才能学好。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简单地说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目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现状,根本无法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在教学上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消除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人才素质和整体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施情感教育模式。在渗透情感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互相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发现和主动发展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要把情感教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的情感、心理状态和个性以及对学生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而情感是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获得乐趣。故在每一堂英语课上,教师都要营造浓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表现出高尚的教学爱心,用微笑对待每个学生,

个案分析样例:青少年学生情感特点与教育

青少年学生情感特点与教育”实例 个案(一):李×,男,出生年月:1992年6月。 一、问题行为简述 (一)被试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观察情况: 被试对品德、学习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嫉妒心极强。与同学关系不和睦,爱挑弄是非,以表现出自己聪明,引人注目。 (二)被试父母观察的情况:不爱做家务,不听父母话,花钱大手大脚,常喜欢穿奇形怪状的衣服。 (三)与被试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父母不太关心其学习;自己不服管教,好胜心又强;希望别人都不如自己。 二、资料收集 (一)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父亲:个体经营者,46岁;母亲:农民,40岁;被试14岁,中学生;妹妹13岁,中学生。 2、家庭经济状况:父亲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条件优越。

3、父母教育态度:对被试的学习关心重视不够,但要求被试听从自己的话,否则一顿打骂。 4、兴趣特长:体育运动 5、生活简史:被试家庭情况较好,从小养成很多坏习惯。学习成绩差,常遭老师批评,受同学嘲笑,嫉妒心极强,性格怪僻,对其他人心怀怨恨。(2)社会生活 1、不喜欢和老师沟通,课堂提问不愿说话。 2、和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同学对他没有好感。 (3)各项测试结果 1、智力测验结果:智力为中等水平。 2、个性测验:个性孤僻,妒忌心强。 3、学业成绩,均不理想。 三、个案分析 (一)幼年生活:被试幼年时大多时间由母亲照顾,父亲由于做生意疏于管教,形成了万事随自己的习惯。 (二)家庭生活:

1、父母没有给被试养成正确的金钱观,而且要多少给多少。 2、妹妹学习成绩好,而被试活泼好动,学习成绩差,对比鲜明,父母对被试没有好感。 (三)学校生活:被试与同学关系紧张,没有几个同学喜欢他,任课老师也讨厌他,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差,因而他的妒忌心极强。 四、个案指导设想 (一)查看被试的各种资料,了解基本情况。 (二)倾心交谈,让被试能放松心情,认识问题。 (三)与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交换意见,共同辅导。 (四)增加家访次数,与家长沟通。 五、个案辅导结果 (一)个人方面 1、被试的自信心增强。 2、对金钱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勤俭意识。 3、与同学之间关系趋于好转,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探索共4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常有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课不感兴趣,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语言信息与行为信息的传递,忽视了情感信息这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如果缺少积极的情感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将变得沉闷、机械、乏味和程序化,缺少活力和乐趣,缺乏对知识的探求和求知欲的刺激。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呢? 一、挖掘思想品德教材,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体现主体功能。同时,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应是情感的传递者,而应做到情感的促进者,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极大的影响,教师运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学生也就会相应的做出不同的反应。 1.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思品教师进行情感教学提供有利条件。以人教版为例,主要对学生进行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使他们感受生命的可贵、体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崇高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热爱和平。这些内容都是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 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情感,在这一点上,思想品德课是与其它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如《灿烂的中华文化》,介绍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还渗透着激发学生“爱我中华”的荣誉感与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内容。 3.教材中的情感并不直接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以显性和隐性的文字呈现。所谓显性情感,是指通过阅读文字、浏览图片,让人能直接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因此,感受的情感,学生就能把握住文中所渲染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能很轻松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情感,教学就会很顺利,但遇到隐形情感的文章时,整个教学就不那么容易了,原因在于不能把隐性情感发掘出来。所谓隐形情感,是指文章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这类文章中情感是隐性的,需要去感悟和体会。所以老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分辨好显性和隐性情感,将隐性情感发掘出来,将显性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二、创设具有情感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在充满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学得轻松愉快。 1.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积极、亲切的,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当教师带面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也会因此感染积极情绪,从而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神经轻松,情绪饱满,也

情感体验类作文

情感体验类作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我们就会发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的含义很深,它包含无数的爱,只要有爱,就有真情。在我心里就埋藏着这样一件事,是我亲眼见到的,那爱是那么的深,那么的无微不至……那是一个寒冬的深夜,时钟已敲过十二下,可对我这夜猫子来说,这正是我活动的时候。从屋里哪出一个洗得发亮的苹果,披上一件厚得不能再厚的棉衣。我站在阳台欣赏着这寒冬的深夜,天上没有星星,很黑,只有月亮孤零零的,它发出微弱的光,正在这时,一阵小孩“哇哇”大哭的声音传到了我的耳边。我随声望去,只见对楼的四楼里的灯打开了,不是很亮,有些微微暗黄,但还看得清里面的人在干吗。我打趣地向那望去,原来是她家的小孩哭了,只

好起床看看。那小孩看起来才一岁左右,很小,她的样子看不清楚,毕竟离得还是瞒远的嘛!只见她母亲披着一见不算太厚的小棉衣,好象有些发抖。呵,的确啊,她穿得那么薄。她急急忙忙的帮孩子换尿布,这下,那可爱的小孩子总算安静了。可她妈妈还是不肯睡下。她发抖着,这可以从她唱的摇篮曲中听出,虽然隐隐约约,但还是可以听出,因为夜实在是太安静了,我觉得好奇怪,为什么她妈妈帮她换完尿布,她也安静的睡着了,可她妈妈还是把她搂在怀里,不看睡下呢?突然,我隐隐约约的看见从那母亲的眼里流下一颗晶莹透明的东西,我知道,那是滚滚泪水,她为什么要哭?我有点莫名其妙。第二天,我才知道,原来那孩子刚生下来就有病,是个不健康的孩子。我的记忆中,只要生出来的孩子有病,大多数母亲都会把孩子丢弃,再生一个。而这位母亲她没有,她没有丢弃她的孩子,即使她家不算很富裕。她是一个好母亲,母爱是伟大的,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

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尽量让小学生的每一点认识都从丰富鲜活的体验中产生,通过课前调查体验、创设情境体验、小组交流体验、生活体验、角色体验、实践体验、内心体验、等形式,在教师形象生动的表述下,学生自觉地入情入境,对各种道理欣然接受,就能达到“情通”而“理达”的效果。 下面以《地球在哭泣》为例谈谈“思品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课前调查体验―激趣导入―小组交流体验―情境激发体验―实践体验。 模式环节一:课前调查体验 课前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感知,我教《地球在哭泣》的课前调查体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根据身边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自由分组,两周时间开展课前调查。下面是我给学生的课前调查水污染的提示: 1.请拍下身边最能体现水污染的照片; 2.访问家长,了解家长小时候的水污染情况; 3.通过调查访问,找到我市(省、国)最有轰动效应的一个水污染方面的实例; 4.搜集水污染问题之严重的数据资料(本市、或者全

国或者全球); 5.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6.尝试找到水污染的原因。 孩子们,在课前调查活动中,就了解到了环境问题之大,危害之严重,奠定了情感基础。 模式环节二:激趣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在导入《哭泣的地球》时,我设计了“好书推荐”活动,出其不意地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年几岁了? 生:12岁。 师:12岁是读书的最佳时机,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好杂志。这家杂志在全世界最有权威,影响力最大,它每年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一位年度新闻人物,可以判定,评选出的这个人是本年度在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人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人曾经被评选为新闻人物。 生:毛泽东,奥巴马。 师:我们来看看1988年时代周刊评选的新闻人物是谁?(板书地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