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编者:

23 马说

韩愈(唐)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骈.()尽粟.一石()食.()马者庖.丁()

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然后()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2.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5.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6 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主题与写法。

〈五〉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第二课时

拓展延伸巩固

【练习反馈】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空。

(1)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_____ ____;以“伯乐”比喻____ _____;以“食马者”比喻_____ _____。

(2)千里马“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马者”的愚妄表现在:(A)_______ 。(B)________ __。(C)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

3、课文《马说》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请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用文中语句填写:

(1)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2)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

(3)表现食马者愚蠢的句子是。

5、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的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延伸阅读】

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敢有谏.者死(谏:)

②螳螂委身曲.附(曲:)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如是者再三。

译文:

②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文:

7.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成语是。

【资料链接】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考中进士,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经此挫折后,韩愈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大约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写出了《马说》。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龙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在担任监察御使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朝廷“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险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回京任礼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复兴古文,与柳宗元同为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已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喻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我的收获】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第23课《马说》习题(AB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23 马说 01 基础知识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 (3)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2.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2)才美 ..不外见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3)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4)故虽.有名马即使 (5)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6)或.尽粟一石有时 4.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动词) 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只有。 C.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食”通“饲”,喂。 (解析:B.“材”通“才”,才能) 6.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认识作者 2、识记文言词语 3、翻译句子 4、背默全文 5、掌握内容 6、分析写法 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 (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 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 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 情况之后。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 (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道不通:道路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5、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千军万马招兵买马天马行空 6、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23马说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骈.死(pián)食.马者(sì)槽枥 ..(cáo lì)

第23课 马说(韩愈)练习(1)

《马说》练习(一)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 外见()食马()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回答问题。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 ____通 _______ 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9.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联练习 1,巧手绣春秋。 2调素琴吟唱名曲, 。 3游学海搏分分秒秒,。 4 ,春归柳叶新。

马说导学案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八年级语文期未复习[八下文言文《马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复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有关情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说”的体裁特点; (3)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4)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把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自主复习】 一、文体及作者、写作背景 1、“说”的文体特点: 2、简介作者并了解写作背景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伯乐.()辱.()骈.()槽枥 ..() 一食.()粟.()尽粟.一石.()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邪.() 2、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3、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故虽.有名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一食或 ..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⑥虽.有千里之能:() ⑦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 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结合课文,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6、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观点:主旨: 7、本文中“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食马者:伯乐: 千里马: 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拓展提高】 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才美不外见(通,)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八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23 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点: 1、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二、简介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世人又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等。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

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气势雄健,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论证周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 《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比做伯乐,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写作背景 韩愈四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后还要参加吏部考试,但三次都不及第,内心十分不平,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加之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的人不被重视,于是写成此文。——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表达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三、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祇(zhǐ)骈(pián )粟(sù)槽枥(cáo lì) 四、指导朗读 朗读提示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感知课文,口译全文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完整版)《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愤懑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 食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②食不饱:()尽①或尽粟一石:() ②而不能尽其材:() 之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23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编者: 23 马说 韩愈(唐)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骈.()尽粟.一石()食.()马者庖.丁() 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然后()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

【语文8 下】导学案:23马说

23、《马说》学案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注音: 祗.()骈.()尽粟.()一石.()槽.枥() 2、解释字词 祗:一食:虽:且: 等:安:材:通: 外见:策之:执策: 3、翻译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 . 同_____。(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4)才美不外见 ,一词多义2. ()其真无马邪?(执策而临之) (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5)而(6)以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第23课 马说(韩愈)教案

马说教案设计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23课《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来村中学王峰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 马之千里者() B 策之不以其道() C 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探究案】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 2、提出疑难。 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

原因)(原文回答) 。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的感情

马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篇一:《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 (大屏幕显示)。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 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 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 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 2、一起来朗读课文。(有可以背诵的,可以当堂背诵。如果没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背诵。) 四、下面来积累重点字词句。 (1)解释加点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日行千里的马但是 故虽 ..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之手,骈死 所以即使辱没马夫跟普通的马一同死马厩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课堂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课堂检测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shí)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骈死 ..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一食 ..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公将鼓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 ..也 ..之能安求其能千里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6~10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乙】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物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①。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选自《新唐书·马周传》) [注释]①趣:通“促”,催促。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才/美不外见 B.不以千里/称也 C.周/为条二十余事 D.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 (3)周为条.二十余事()(4)太宗怪.问何()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或.王命急宣 B.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既出,得.其船 C.①逆旅主人不之顾.②顾.野有麦场 D.①舍.中郎将常何家②便舍.船,从口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10.对比【甲】【乙】两文,你认为马周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2分)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社会实际,教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寻找自己的伯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难点:理解以马喻人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有关马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多媒体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注音示例:伯乐.(lè)祗.(zhǐ)一食.(shí)食.(sì)马槽枥 ..(cáo lì)骈.(pián)死外见.(xiàn) (四)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积累文言词句 1、说一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②骈死 ..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④是.马也这

⑤执策而临.之面对 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通“饲”喂 ⑦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通“才”才能 ⑧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⑨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辨一辨: ①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的 ②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能以.径寸之木用 3、试一试: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六)自学课文,分组讨论 1、①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②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明确: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①第二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②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①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②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③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七)延伸拓展,提高认识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4 马说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zhǐ) 骈.(pián) 槽枥 ..(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能够)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