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文化的“点点繁星”

楚雄彝族文化的“点点繁星”
楚雄彝族文化的“点点繁星”

《云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课程中期论文

——楚雄彝族文化中的“点点繁星”

阅读书目:《楚雄民族文化论坛》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班级:10政教B班

学号:104020092

姓名:郭丽媛

楚雄彝族文化中的“点点繁星”

有人说“生命是隐藏在心底的一滴泪水,坚强的流不出来,脆弱的一碰就碎。”是的,我曾有强烈的想要走出大山的愿望,年轻的心总躁动而不安定,倔强地认为美好生活永远在别处。可我走了千里万里怎么也走不出故乡的怀抱。楚雄彝族自治州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历史悠久,山地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古老而迷人。

彝族是一个被诗化的民族,每句话都有诗的韵律;彝族是一个被歌谣化的民族,每一声歌唱都有大山的神韵;彝族是一个被故事化的民族,每一个故事都能掀起心中银色的波浪。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地属云贵高原西部,地处云南高原腹地,自古就有“威楚”之称,,民称“省垣门户”、“迤西咽喉”。楚雄州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习俗、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

一、楚雄传统的地方文化

楚雄所处的滇中地区,自汉武经营、司马西征、韩说开益之后,兴学讲经大有市场,而地域风俗亦为之渐迁,加之邑人每有负藉授经,归乡教学者,致使儒学教化日益深入,“迨至蜀汉,即已文艺斐然”。而楚雄学术之盛,自唐始展文献确凿,及至明清则可谓“人文蔚启,学术卓然”。如李卓吾守姚,尝有三教合一之说,高雪君氏虽为彝人,而所孜孜熟诵者,依然是经、史、子、集,先儒学说,老庄哲理,佛藏内典,并均能一扫前人支离,独辟精义,为一方之冠。

楚雄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文化,在楚雄上千年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传统社会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是儒家道统文化,正是浸透着儒家文化精神的人文教化,在古、近代楚雄社会中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楚雄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是楚雄各民族在长期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交流中,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下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在大量吸收汉儒文化的前提下,综合了各种文化因子而共同创造的。

楚雄是彝族的聚居地,彝族的各种民族文化也早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融入了楚雄的传统文化。彝族的酒文化是彝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彝人的酒是:“出征壮行酒,讨伐御敌酒,家支和解酒,姻亲喜庆酒,过年贺庆酒,起房盖屋酒,半月祭祖酒,虎月火节酒,供奉祖灵酒,堂上宴客酒,娶妻嫁女酒,盛会洽谈酒,地边耕耘酒,坡岭放牧酒,室内青年嬉戏酒,岭里岭外探亲酒”。在彝族社会中,酒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酒文化也成为了楚雄地区一大特色文化。

彝族是一个情感丰富的民族。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姐妹情、手足情情满彝山。酒是抒发感情、增进友谊的佳品,也是相互交流感情的枢纽。彝族是火的民族,自称虎的后代,因而为人处事也是非常洒脱的。来人、来客进门就是一杯迎客酒(拦门酒),让你初到彝族寨子就感到热烈和亲切,饭桌上还有杯杯祝福酒,寄托了彝家人民的款款深情。出门又是一杯留客酒,希望客人能够沉浸在彝家人浓烈如酒的感情中久久不能忘怀。

楚雄是彝族人民的聚居地,彝族人民是楚雄地区中那一抹最鲜亮明艳的颜色,不仅因为其浓烈似酒的热情,更因为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彝族的特色文化早已成为彝族地区大众亲睐的文化,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传统节日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文化多样性也正是民族独特性的体现。彝族民间传统节庆更是林林总总,浩繁庞杂,在彝区说得上是月月有节,天天有歌舞,日月轮回,年复一年。民族节日所承载的民俗内容和礼仪形式已深深的内化为民族的情感和精神,同时寄托着民族的理想和追求,体现出民族的审美情趣。

火把节——祭火盛典

“星回节,俗称火把节。砍松为潦,高丈之于,入夜增然之”这是对火把节的一个最简单地描绘。火把节体现了彝族对火的崇拜,把火看成是能使庄稼丰收、六畜兴旺,是人类免于贫困和疾病的神奇力量,火把节是一个祈年丰、驱灾触摸的祭祀性节日。

彝族认为,火把节要祭祀星座、祭太阳、祭火神。毕摩还演绎远古时,天上有七个太阳,大地枯竭,彝族英雄支格阿鲁射日射月,射下了太阳,太阳不敢出来,于是毕摩用公鸡叫唤太阳出来的古老传说。毕摩还请山神土主、毕摩神为人祝福。之后是开展“文艺活动”,这一切都结束后,彝家人在道场上通宵达旦地跳左脚舞。

葫芦笙节

正如俗语所说,听见葫芦笙响,脚板儿就发痒。阿哥跳破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鞋,跳得地上黄灰起,跳得黄灰做得药。药是什么药,消愁解闷欢乐药。

吹葫芦笙曲,跳葫芦笙舞,是彝家人劳作之余特别是年节及喜庆之日与生命融入一起的狂欢,是喜怒哀乐的演绎场,是排遣孤独寂寞的场所,是冲淡寡淡无味生活的秘药良方。葫芦笙音色柔和,像雾像雨又像风,悠长旷远如茫茫群山,园润深沉如远古气息,节奏轻快如跳动的火焰。

在姚安这片平安的福地上,敬佛、祈福成了人们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吹葫芦笙曲,跳葫芦笙舞,是勤劳智慧的彝家人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体现,是彝家人劳作之余特别是年节及喜庆之日与生命融入一起的狂欢,是喜怒哀乐的演绎,是装点美好生活的调料,是冲淡寡淡无味生活的秘药良方,无论婚丧嫁娶、祭祀之日节日等日子,跳葫芦笙舞都是必须的。

三、彝族的土主崇拜和知识崇拜

(一)土主崇拜

楚雄是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发展的熔炉。这里的彝族同胞在深受佛教影响的同时,也在万物有灵”观念下产生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多信仰多崇拜的衍进、简化。“一石一木可以代替一切,一间庙宇可以包罗万象。形成了他们共同的独有的自己的民族宗教---土主崇拜。

土主崇拜是彝族农村公社时代部落和部落联盟以及封建领主制的产物。据地方志记载,彝族的土主崇拜在南诏大理国时代就已产生,元、明之后南诏国统治范围内的彝族土主崇拜已经盛行。土主,彝语谓“米西”、“明西”、“咪西”等,俗称“土主老爷”。土主是一方保护神。在彝族的现实生活中,土主无处不在,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关联。

土主是一个特殊的崇拜对象,土主既是自然神也是祖先神,是一方水土的保护神。与彝族早期的原始信仰不同的是,土主崇拜有土主庙。彝族土主庙是道教

传入彝族社会后,与彝族原始宗教的山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据调查,彝区凡是有土主庙的地方,均有道观,而且,土主庙与道观往往混为一体建筑,土主庙内供道教神,道观也奉土主神,合二为一,相互依存。

(二)知识崇拜

“彝文文献的拥有象征财富、权力、精神。”

彝族认为,“知识是粮食,知识是生命,知识是水。”所以把知识作为神灵来崇拜。师傅传弟子或借书抄写完后,要备猪、羊、鸡、鸭等牺牲请知识之神吐足佐和智慧之神舍蚩谛来验收。届时要用五倍子树制成两个杈,插在地上,上面搭一棵五倍子横木,又在两个杈杈的周围插一些杈,每一个杈分别代表一个神灵或各派的一个大毕摩。还要用五倍木和黄连等去皮削成屑来烧或撒,象征用金、银敬它们。再点些酒和夹些菜于地,吟颂“献酒经”和“献茶经”,将书从横木下穿过,这样它便有了灵性。

彝族知识崇拜既源远流长,又是一脉相承的。彝族文化典籍中记载:“世间知识大,君占第二位。”他们对知识的崇拜演化成崇拜有知识的人,甚至将其中特别优秀的知识分子神化为神明。他们认为君贤靠师教,师贤靠知识,贤师好知识。

四、彝族神话的思想内涵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这些神话反映了彝族人民在远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对客观世界的丰富想象,是原始彝民的哲学、科学、道德、宗教、历史、文学等各种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在彝族先民创造的内容纷繁的神话传说中,始终蕴涵着一个永恒的母题,这是原始先民的母体崇拜。谷种神话作为创世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毫不例外地颂扬着母体的伟大和神圣,讴歌着母体强大的繁殖能力,因而也就体现了对母体的由衷崇拜。

彝族的感生神话中,既包含着早期人类对生育的蒙昧无知,也包蕴着女性崇拜的内核。而这种人口繁衍的需求所产生的对女性的崇拜,正是母权制社会必然的产物,反映的是原始母权制社会时期“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社会状况下对女性的崇拜。这种原始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即使在进入父权制时代,仍然保留着远古母系社会以女性崇拜为原型的神话传说。由生存需要所引发的各种崇拜信仰无一不留下人类与自然斗争的痕迹。我们认为原始人对生育的无知,是他们把生育归之于种种神异现象的直接原因。而神异现象的一方往往是原始人所崇拜的对象,即图腾。原始先民对人口繁殖的渴盼导致对生育的崇拜,由此确立了原始社会早期女性的地位并形成女性崇拜。

彝族是一个苦难而多情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动人的故事,祖先们曾经一代又一代地生长在楚雄这片土地上,这是一片充满神奇、富饶和魅力的土地。一个优雅的民族,总是体现出从容而镇静,自在而坚定的群体特色。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内心深处总是流淌深邃的思考和创造的激情。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我的家乡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却也都在失去自我,人们内心深处感到了慌乱。传统是我们内心的力量。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的资料简单介绍火把节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六月廿四日或廿五日是西南地区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记载于明杨慎《南诏野史》和《大理府志》。清人赵文哲诗集《取偶集)中《火把节》诗前有序,也做了说明。民间有两个传说,述说了火把节的来历。 一个传说是,古时有个天王,派凶神斯热阿比下凡催收粮款,激起百姓反抗。有一位英雄和凶神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杀死了他。天王盛怒,派“天虫”吃庄稼。眼看庄稼被吃光,人们便燃起火把烧天虫。烧了三天三夜,天虫终于被烧光,保住了庄稼。为了预防漏网天虫再作恶,每年六月廿四

或廿五人们便举行火把节,再烧天虫一次。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额其拉巴的摔跤英雄,举世无双。上天得知,派下天神与之较量,结果天神一个个都被摔死。上天大怒,放出害虫祸害庄稼。额其拉巴与百姓想了一个治服的办法:上山去砍许多松明回来,做成火把,在英雄的率领下,他们手执火把,绕田而行,诱杀了害虫,确保了丰收。 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彝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燃火把的仪式。 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群众活动。白天斗牛,文艺汇演,摔跤比赛。夜晚处处亮着松明火把,各家门槛上都插着松明,以示吉样。青年与孩子举着火把沿村寨田间转悠,然后聚会村寨广场。广场上堆砌一个塔形火把,熊熊燃烧,表示人定胜天,害虫已被驱除人间。 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楚雄广通彝族民俗文化特色研究

楚雄广通彝族民俗文化特色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12T17:24:53.7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1月作者:吴思慧[导读] 楚雄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成为民族文化汇聚、生长的宝地。 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摘要】楚雄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成为民族文化汇聚、生长的宝地。本文以楚雄禄丰广通镇彝族民俗文化特色为研究对象,从广通彝族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入手,综合分析其民俗文化特色,力图对该地彝族民族心理和生活文化进行分析解读,挖掘其特色文化内涵。 【关键词】广通彝族文化特色 “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东距省城昆明159公里,西距州府楚雄34公里,距县城禄丰56公里,”[1]素来有“滇中旱码头”之称。广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成为经济文化汇聚、生长的宝地。彝族是当地最古老的民族,在该地少数民族中所占比例较大,遂形成了集中的彝族集聚区,并在时间的洗蚀中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民风民俗。而今,彝族人的文化活动也已成为当地人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当地的民族团结,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系统地解读广通彝族文化,以期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现其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活面貌和文化精神。 1.物质民俗特色 广通彝族在位置独特的广通镇发展繁衍,主要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过着山间田园里的惬意生活,彝族文化也自然地在群山绿水间传承发展。他们戴着独特火红的“花公鸡帽”,讲着纯正的彝族话,吃着原汁原味的羊汤锅,在物质民俗方面有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 1.1广通彝族的穿衣食住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文化,衣食住行就是生活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1.1.1广通彝族的服饰 广通彝族的服饰代表着其文化信仰和对生活的美好寄寓。广通彝族有两种类型,其服饰各不相同。广通黒夷服饰从上到下均着黑色布料,衣服的衣襟前长后短,开衫袖口,绣花腰带装饰朴质自然。不论婚配与否,男女均用黑纱布包头。比较特色的广通白夷,未婚妇女上穿右衽大襟短绿绸或红绸上衣,下穿大红裤子。衣服无领但均有精美的绣花。“花公鸡帽”以成百上千颗银泡呈同心圆形镶绣而成,代表了广通地区彝族对大红公鸡的崇拜。已婚的妇女不戴“花公鸡帽”,改用黑纱帕包头。青年男子穿蓝色或黑色开襟绣花褂,穿大裤筒,衣裳裤均用白线逢制。男女均穿绣花鞋,鞋垫男女均绣花。广通彝族爱在衣服上绣花。广通彝族特别爱绣马樱花和茶花,表达对先民的崇拜和爱情的追求,并且喜爱加上云纹装饰。 1.1.2广通彝族的饮食习惯 广通彝族十分重视饮食,爱吃爱喝,彰显了本地彝族热情勤劳、豪迈大气的性格。 “彝人贵酒”,广通彝族爱酒更是爱到了骨子里,无论男女,都爱喝酒。走进彝族村寨,到处都有酿酒的作坊,彝族的小灶酒更是闻名遐迩。广通彝族随身带酒,几位彝族同胞碰到一起,便拿出酒来,围成圆席地而坐喝“轮轮酒”。“轮轮酒”不分你我,促进了本民族关系的融洽和团结。酒是彝族同胞礼节、信义的象征,亦是感情联络的工具。 烤茶是广通彝族的重要生活饮品。广通彝族有饮茶的规矩:家中团聚无客人时,可烤茶按辈分依次轮饮,意味家庭和睦。家中有客时,谁制的茶谁饮,互不同饮一罐烤茶。广通彝族认为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有客时,这也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诚意。由此可见,广通彝族十分注重家庭和美,待客之礼。 广通彝族爱食全羊汤锅,有需要时与药材同煮,有温补的功效。广通彝族的羊汤锅要求汤白肉嫩、味净肉鲜。羊肉原汁原味,光吃羊肉,不吃米饭和辅菜,加上醇香清冽的小灶酒,展现了广通彝族对饮食的原味理解和阔达朴实的性格。 1.1.3广通彝族的建筑 广通彝族的建筑和于天地自然,富有便利生活、希冀未来的生活愿望。广通彝族的民居比较有特色的“三合院”、“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建筑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楼上的瓜形吊脚简单古朴,房檐两端均刻有两端简单起翘的拱形水花图案;室内圆形或方形石础、石门槛上雕刻八方瑞兽、祥瑞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等,都体现着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广通彝族建筑中虽然吸收了汉族建筑的元素,但因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本身的民族性,建筑仍有独特的风格。生活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广通彝家院落宽敞向阳,房子不会盖得很高,最多就是二层,厨房、牲畜圈和厕所都是单独另盖,这使得房屋干净宽敞。广通彝族用栗木围造的栅栏式畜厩,不废木料,简单安全且使用方便。 广通彝族爱在房顶上放置镇宅的宝物。广通本地有“龙泉”的传说,认为龙神掌管风雨,是村寨的保护神。所以彝族常常“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镇宅的宝物常常是龙。这寄寓着广通彝族对风调雨顺,家宅顺遂的诚心祈愿。 2.语言民俗特色 2.1广通彝族的歌乐特色 广通彝族的歌谣是广通彝族劳作情感的抒发,是广通彝族生活情趣的体现。 如广通彝族歌谣的代表《栽秧调》,其大体内容是: “大田栽秧,秧把稀,提着秧把捉秧鸡,捉得秧鸡来下酒,约好表妹唱歌玩。” 有别于其他歌谣,比较有代表性的经验型歌谣是《十二生肖调》,其内容大体是: “正月花香,香出门,朵朵配向属虎人,老虎见人退三步,人见老虎绕石岩。 二月花香,香出门,朵朵配向属兔人,兔儿不吃窝边草,绕鹰不打立夏鸡。 三月花香,香出门,朵朵配向属龙人,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撒花花不红。 ……”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 发布日期: 2014-05-26 07:13:53 杨敬合 楚雄州地处滇中高原,州境内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这里是以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彝族文化多彩缤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楚雄以建设旅游强州为目标,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四区(禄丰世界恐龙谷、楚雄彝人古镇、元谋土林、武定狮子山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镇(禄丰黑井古镇、大姚石羊古镇、姚安光禄古镇)、三带(昆楚大、南永、昆攀高速公路沿线文化旅游示范带)、一条龙(楚雄市)”的基本旅游布局。近年来,楚雄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楚雄旅游强州的地位仍不相称,原因之一就在于楚雄旅游业对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文化挖掘仍显欠缺,未能充分发挥出丰富旅游资源的作用。这里仅谈谈楚雄彝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饮食文化与旅游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从人类产生的那天起,饮食就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但早期人类的饮食还算不上是文化,那时候人还不懂得用火,更不知耕稼,茹毛饮血不过是维持生命罢了。饮食真正形成文化应该从人类懂得用火以后算起,此时人类对饮食的追求已不单单是维持生命,而且开始追求好吃。随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人类对饮食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事实上,饮食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国、各地、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这其中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意识、思维和心理,而且融入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及教育、科学的精神因素。饮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今天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近年来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从宏观上给饮食文化下定义的学者尚不多见,苏荣光先生在其《饮食文化概论》一书中认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作者认为这一定义还是比较全面的,基本可以概括饮食文化的内容。但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饮食文化的定义,其中有些阐述就不能只谈食物,而应该改为饮食。即应改为“饮食文化是指饮食原料开发利用、饮食品制作和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惯、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饮食事项的总和”。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偏概全之嫌。 饮食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旅游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饮食文化在其中自然也同样重要。据有关调查,在国际旅游消费中,饮食消费仅次于购物消费,占第二位,而在国内旅游消费中更居于首位,足见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旅游者到异地他乡旅游和逗留,为的是满足精神、物质上的某种需求,而饮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饮食早已超越了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而是体现人们热爱生活、彰显自我、追求高雅、注重体验、丰富情趣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是一项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旅游者在观赏、休闲、购物的同时,更多的要求即是体验文化。饮食无疑是体验旅游地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到异地他乡观赏、品味、享受未曾见过吃过的稀罕饮食,既饱口福又长见识,是一种生理和文化的双重享受,也是旅游者的一种需求和认识旅游地文化的重要方式,它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旅游者好奇心理,增加旅游的乐趣和成功感。

语文火把节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文:4 火把节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火把节》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 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本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 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第二部分介绍火把节的几个场景脉络清晰,按时间顺序写了一天的庆典活动。读这一部分要注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清晨到夜晚,从第一天到第三天这节日的气氛,从而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学会“蒿、寨、矫、犄、蝗”5 个生字;会写“帕、披、毡、宰、寨、矫、跤、熊、嫉、妒、蝗”11 个生字;掌握“头帕、披毡、山寨、 矫健、摔跤、嫉妒、蝗虫”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 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3.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 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课前准备: 1. 生词卡片。 2. 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 3. 课件。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4 火把节 2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说起“火把节”你会想到哪些 场面? (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人民的火 把节,去感受一下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吧!齐读课题。

楚雄彝族图案文化的应用

楚雄彝族图案文化的应用 楚雄在快速的建设和发展,建设滇中特色大城市和打造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给楚雄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推动建设“活力楚雄”、“文化楚雄”、“魅力楚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城市的建设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要将楚雄市建设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城市,在这种快速的城市建设中,对彝族文化元素的一些“礼貌的运用”、“分寸的把握”、“尊重的选择”等等,都体现出建设者的素质和对本民族文化元素的准确弘扬。通过特定的区域、街道、场所,特定的物件,打造彝族特色文化和风情的设计;通过彝人古镇、民族饮食文化一条街、民族手工艺一条街,甚至地标建筑、雕塑突出彝族特色,有格调、有品质的突出彝族文化的特点,是非常好的。建设有文化的楚雄,有活力的楚雄,没有这些元素做基础设计,就体现不出彝州的特色和文化魅力。以人为本从满足基本需要到精神层次的需求,以及寻求更优化的生活方式,城市建筑设计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而具有活力的社会审美存在,

是由当代社会大众审美与非社会大众审美交融渗透构成的,它由社会审美动机与非社会审美动机所引起,并由社会审美能力与非社会审美能力所实现,具有高度的象征性、自然性和浓缩性,最能透射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近期,市内的很多露天灯杆和灯(包括路牌标识)全用上了彝族图案的红、黄、黑色,装饰。有责任的设计师对民族文化应该有深厚的情感,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需要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立足本土,在城市设计中充分发挥设计元素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使之个性与共性合二为一,创造富于生机的民族特色。应该在不断倡导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使彝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达到传其“神”、扬其“辉”。用彝族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民族的、传统的符号寓意在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尊重,使楚雄彝族自治州成为既有现代设计又具彝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透过彝族文化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要让来到楚雄的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开放的、具有特色的城市,她的内涵与精神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彝族所特有的,也是彝族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对于彝族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宣扬其优秀的形式,继承其优秀的精神内涵,让她

彝族火把节歌舞会主持词范本

彝族火把节歌舞会主持词范本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飞:尊敬的 阿:亲爱的 合:大家,中午好! 拉:欢迎大家来到由举办的彝族会现场,我是主持人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彝族年! 飞: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 石:是的,“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也就是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它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彝族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阿:没错,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彝族年都十分重视,过年期间也十分热闹。拉:说到热闹,据我了解,彝族年有许多风俗,在过年期间也会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 飞:今天,就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领略彝年的魅力 石:今天,就让我们载歌载舞,一起感受节日的欢乐 阿:今天,就让我们举杯畅饮,共同庆贺新年的到来

拉:今天,这场属于我们的欢乐聚会即将拉开帷幕。 拉:接下来,很荣幸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 阿:每年,我们彝族年能够顺利地举办,都是因为得到了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在找到了归属感。在此,我代表学感谢的支持,谢谢!合:现在我们宣布:,正式开始! 拉:首先,由请为我们歌唱《团结就是力量》 阿:感谢老师们的精彩演唱, 石:接下来,掌声由请等带来《欢乐的火把节》, 飞: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精彩舞蹈。 石:看完了精彩的舞蹈,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充满激情的音乐吧,由请吉瓦阿加等带来《龙的传人》 阿:接下来请欣赏舞蹈《棉花糖》, 飞: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那我们把《大小凉山》留在今晚这个盛大的晚会吧, 拉:听完一曲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来欣赏《主宰》 飞:每个人都有愿望,石美你的愿望是什么呀, 石:我的愿望是长大了想当医生,因为医生可以可以帮人治病,

《彝族火把节的中英翻译文稿》

火热的土地火热的生活 Hot land Fiery life 欢乐的彝族火把节 Joyous Torch Festival of the Yi Nationality 在中国,如果说起火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存之间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联系,人们 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生活在西南高原山川大地上的彝族。 In China if we are talking about the inseparable and indispensable relationship among fires and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survival of a nationality the first one we can think of must be the Yi nationality living in the southwest plateau. 展开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本关于彝人与火的故事。或者说,这是关于火与彝人之间某种契 约关系和表现形态的影像记录。 Opened out before us is a story about the Yi nationality and fire. Or rather it is an image record about a kind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and expressive form between fire and the Yi nationality. 流传世界的古希腊神话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从奥林匹斯山为人类盗取火种的非凡壮举,以 及他为此所经受的惊天磨难。也就是说,对于火的迷恋与崇拜,并非彝族或者远方另一个民 族所独有。这是一种人类共同拥有的生存记忆和文明传承。这个星球上,火与水、气、土等 物质一起,构成了人与万物赖以生息繁衍的基本元素。可以说,在远古的丛林和荒野,火照 亮并且温暖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引导人类脱离蒙昧,踏上通往文明的道路。 In the ancient Greece mythology wide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remarkable feat about Prometheus stealing fire from Olympus for humanity and the tribulations he endured are narrated. In other words the fascination and adoration for fire is not unique to the Yi nationality or another nationality in a distant place. It is the heritage of survival memories and civilization shared by human beings. On this planet fire constitutes the basic elements for all living things to live and reproduce together with water air earth and etc. It can be said that in the ancient jungles and wilderness its is fire that illuminates and warms the human’s living space guides the mankin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darkness and step on the road to civilization. 然而正是彝族,把熊熊燃烧的火炬高高举起,一直走到今天。犹如怀抱不熄的太阳。However it is just the Yi nationality that lifts up the burning torch and walks to the present day as if embracing the sun aflame. 我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给我们血液,给我们田地|你比人类古老的历史还要漫长|给我们启示,给我们慰藉|让子孙在冥冥中,看见祖先的模样”。“当我们离开这个人世|……你都 会为我们的灵魂|穿上永恒的衣裳”。这是来自天上的火,燃烧在历史和记忆中的火。对彝族人来说,火源自亘古,是自然之灵,带着造化的奥秘;火也传承于祖先的灵魂,是世代血脉 中传递的精神符号,蕴藏着未曾破解的预言。在彝族的史诗、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处处都体 现着对火的景仰与崇拜。或许我们能够这样说:火凝成了彝族文化中的一颗闪光发热的恒星,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围绕这个中心运转。彝族火崇拜,为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种人文 学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光和热。 I once wrote such verse: “Give us the blood give us the land/ you live long than the ancient history of mankind/ give us enlightenment give us solace/ let the children somewhere see the appearance of ancestor”. “When we leave this world/ ...... You will wear eternal clothing for our souls”. This is the fire from heaven burning in history and memory. For the Yi nationality fire originates from time immemorial which is the spirit of nature carrying with nature's mysteries; fire also inherits from the souls of ancestors and it is the spiritual symbol passing in the bloo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日报讯(周有方李光辉)10月12日,州委、州政府专题听取楚雄市彝族城市特色研究暨街区改造规划汇报。州委书记丁绍祥要求,楚雄城市的特色定位,要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 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红卫,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马红梅,州委常委、楚雄市委书记张之政以及州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汇报,并就彝州首府楚雄市特色城市改造提升规划提出了意见建议,对工作进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丁绍祥指出,楚雄州作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一度时期以来,楚雄市、州建设局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就楚雄城市的特色、品位提升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成果有特色、有深度。为进一步突出楚雄的彝州特色,构建我州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谋划楚雄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2008年州庆50周年时充分展示彝州的“彝味”,展示楚雄特有的地域文化,展示楚雄城市的现代文化。楚雄市城市定位的关键,在于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创新城市建设规划,把城市建设和彝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用彝族文化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彰显和创造地域文化充实城市的文化含量,兼容现代文化丰富城市的现代魅力。 丁绍祥指出,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城市的特色在于城市地域与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的基础在于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城市的特色、文化又在左右着城市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特色、文化。楚雄的城市特色定位,要突出彝州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彝族文化,兼容现代多元文化;作为彝州,城市特色一定要打“彝牌”,地域文化必须服从彝族文化;城市特色的改造提升,要更多地融入彝族粗犷、豪放的图腾文化,融入古老的彝族文字符号,充分体现文化差异性的美。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继承和弘扬彝族古建筑的文化,在有条件的老城区改造中,借鉴和学习大理古城、丽江四方街的成功经验,用一系列优秀创意确立楚雄的城市形象,塑造楚雄市“彝族风情文化”的品牌,提高楚雄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特别是建筑和门牌、门匾上,要增加彝文字等民族文化色彩,体现彝族风情和风格,让人感受到到了楚雄就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 丁绍祥强调,楚雄的城市改造提升,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目前,改造的重点要放在上章村入口节点、火车站入口节点、程家坝入口节点、龙川江滨河景观休闲带及桃源湖广场的改造提升上,相对集中特色区域,以便分区分片实施。 杨红卫在讲话中指出,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围绕2008年州庆,如何强化提高楚雄的城市设计水平、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提高增加楚雄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延续楚雄城市的特色“香火”,最终达到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楚雄市要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和文化街区等方面突出彝族文化特色,体现地方人文内涵,打造城市彝族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要循序渐进,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彝族文化特色明显的旅游、康体、健身、娱乐等设施,扎实做好楚雄城市的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丰富楚雄市的旅游、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达到“到楚雄看彝族文化,品彝族文化大餐”的城市品牌效应。(

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论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摘要: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川、滇、黔、桂各地彝族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火把节。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在这里遍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的火把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作为汉族的我们也在过着火把节,但是我们当地过的是农历二十五,比彝族晚一天。但是火把节是一个属于彝族人民的节日,是他们的另一个春节。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一.祈求农作丰产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过路巴村过火把节,“燃火把即以村寨为单位或是三、五户人家相约,在村前村后的路口上竖起火把。火把高大一、二丈,扎成台数,平年扎十二台,闰年扎十三台,在火把尖端插上纸做的升斗和彩旗,升斗四面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丰人寿’、‘四季发财’等字样,火把上挂满了包有硬币的小包子和各种水果……除扎大火把外,各家各户还扎小火把,人少的扎一把,人多的扎数把,有的家庭一人扎一把。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火把节》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火把节》 小班教案《彝族火把节》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综合发展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彝族火把节》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 2.综合发展幼儿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2.请三名大班幼儿扮演彝族娃娃。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彝族姑娘,邀请幼儿到彝乡过火把节 1.师:我是某某村的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对话交流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

师:今天请大家来做客是因为我们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到了。小朋友参加过火把节吗?彝族人民是怎样过火把节的?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幼儿先自由讨论,教师再讲述故事,让幼儿知道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庆祝战胜凶神、消灭害虫的活动。) 二、幼儿参加火把节庆祝活动 1.彝族姑娘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并请三名彝族娃娃分别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 (1)过低矮灌木丛:钻爬;(2)过独木桥:走平衡木,练习平衡;(3)跳竹排:练习单双脚跳。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与彝族娃娃共同庆祝火把节。彝族姑娘分别参与、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 3.捕捉害虫:请幼儿帮彝族人民捕捉害虫。(练习纵跳) 4.彝族姑娘与幼儿一起点燃火把,烧死害虫。(提醒幼儿平时不能玩火) 5.在彝族姑娘的带领下,幼儿围成圆圈,在彝族音乐的伴奏下,跳彝族舞蹈庆祝胜利,庆祝丰收。 附:火把节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就派了个凶神到人间来危害人类。老百姓齐心协力杀死了凶神。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撒下天虫千千万万,想吃绝庄稼,饿死人类。彝族人聚集在各个山头上,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男女老幼人人手举火把,三天三夜在田间绕行,火把不歇,火种不灭,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天虫,保住了庄稼。可是还有一部分未烧死的天虫,钻到地下,第二年又钻出来吃庄稼。这样,害虫烧不完,火把举不尽,一年一年传下来,就形成了火把节。现在,火把节已成为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以点

彝族火把节作文700字

彝族火把节作文700字 彝族火把节作文700字 “火把节”是彝族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让我来讲讲吧!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奶奶是这样说的:古时有个魔王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但姐姐是这样说的: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火把节”的节目特别有意思,男人们参加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等项目;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最美的要数选美了。你看那一个个美丽的彝族姑娘手里拿着黄伞,牵着美丽的镶包,还有一个个帅气十足的美男。 “火把节”那天家家杀牲以祭祖先,饮酒、吃坨坨肉。当夜幕降临时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丽的达体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结束。 吃过饭以后,差不多天黑了,火把节欢庆开始了,一位吹笛子的长者站在所有人的中间,这位长者可以算是村里比较有本事的人,因为吹笛子的手艺只传授给他的儿子没有儿子就传授给他信赖的人,在这位长者的旁边有一堆篝火,大家围成了一个圈在一起跳“踢脚舞”跳了好一会儿舞,人们拿起了火把在篝火上把火把点燃了,人们

举者火把在田野上跑,我看见点点星光和点点火光,火把每到一个人身旁都要围着火把绕代表着吉祥、平安,大家都盼望秋天能有好收成,从他们的笑容中看见了他们秋收时的样子。 彝族火把节作文700字 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具有自己风俗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布衣族的灯杆节、黎族的寒食节……但我觉得彝族的火把节最具特色。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严重,但天神不体百姓疾苦,仍派差役到凡间收粮逼债。人们将天神派来的恶差杀死后,天神怀恨在心,放出天虫祸害人间。天是彝族的人们在农历6月24日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并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在每年有农历6月24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了。彝族有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里人们从方圆百里的地方赶来,聚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赛歌、选美、摔跤等庆祝活动。火把节的夜晚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举办篝火晚会。 彝族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火把节上,姑娘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色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坎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美不胜收的彩霞。这下,人们就要从众多的姑娘中评出三位打扮美丽、仪态丰采和道德品行最好的姑娘。她们会成为小伙子心仪的目标和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斗牛、赛马、摔跤都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不光在

楚雄彝族左脚调的传承

彝族左脚调的传承 云南民族大学和庆国 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舞是世居土著民族的代表性舞种,是楚雄州民族舞中唯一有清·康熙《定远县志》史料记载的民间舞。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自己的雏形,并在约一千年多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跳法、唱法和伴奏;由于牟定彝族是世居土著民族与古代西北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及东来的昆明叟部落中哀劳部落长期分化融合后而形成的乌蛮、白蛮,由此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其主要分布在牟定县境内的西北山区。 彝族左脚调的形成 牟定的璠猫乡和凤屯乡是彝族左脚舞的主要发源地,这两大彝族支系现存的倮倮颇、俚颇左脚舞与传统的“三跺脚”、“摆八仙”从跳法、音乐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清、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的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东岳庙赶市,贾汉彝买卖衣具货物……至晚,男女百余人吹芦笙、弹彝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文中所说的“彝曲”既现在的左脚调,“彝琴”指的是现在牟定彝族龙头四弦琴,“跺左脚”即现在的左脚舞。我们还可从许多的资料中看出,当时远近的商人、各民族对“三月会”是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而璠猫乡和凤屯乡不同的跳法、唱法、奏法不仅各具特色,每而且每首曲调都配有相应的步伐及舞蹈(璠猫乡的左脚调许多都配有歌词),又因都是先踮左脚出右脚,因此叫“左脚舞”,也称“左脚调”。 一、左脚调形成与地域文化

(一)关于左脚舞和三月会的传说 在远古的时候,牟定城南郊东岳庙旁有一个黑龙潭,潭内有条恶龙常常出来兴风作浪,使牟定坝子年年洪水泛滥,灾害不断,彝族小伙啊里和彝族姑娘啊罗决心惩治恶龙,为民除害,众乡亲在他两的带领下,在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将烧红的火炭、石灰投向龙潭,又用石头和土将龙潭填平,他们担心镇不住恶龙,便燃起熊熊烈火,手拉手围起圈边跳、边唱、边跺,一连三天三夜终于将恶龙制服。从此以后,洪水退去,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为欢庆胜利、纪念勇敢的啊里和啊罗,每年的三月二十八这一天,牟定各族人民便自发的聚集到东岳庙旁的龙潭上,白天进行贸易交易、走亲访友,晚上则燃起熊熊篝火,竭尽所能唱歌舞蹈,连续三天三夜不间断,从此“千年跳一脚,百年赶一会”的“三月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二)左脚舞寄托着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 牟定彝族自古有以歌舞来表达对自然的神灵的崇拜、敬仰;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向往。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时候,始终保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以歌舞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创造好的明天,其他都无所谓。在他们的歌舞中,我们看到其始终在沿垄彝族古老的传统,如崇拜火、崇拜虎和葫芦,崇尚黑,祀龙(水)、祀平安、驱鬼神等,从而形成了整套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形成了集文学、音乐、舞美、舞蹈等既相互支撑又密不可分的歌舞。从现在较为流行的几百首曲目来看,其表现内容有叙事歌、情歌、颂歌、悲歌、讽刺诙谐、酒歌等,其思想性和时代感都非常强,如解放初期的《赶走日寇把军参》、《小郎参

白族火把节简介

白族火把节简介 举办时间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火把节近尾声时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还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白族“火把节”由来: 一、白族“火把节”传说——坚贞不屈的柏洁夫人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洁夫人早就看穿皮罗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柏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每到六月二十五这天,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庆祝节日。小孩忙着劈火把,姑娘们忙着把从山上挖来的金风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染成红指甲,大人们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20来米高的木杆竖在地上,周围用麦秆、干竹等捆成一一个大火把,上面插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一根根彩线串起的梨果挂满火把。入夜,人们点燃大火把后,孩子们各自举着小火把在田野上奔跑喊叫,不时将一把把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靠近海边的村庄,还要进行划船比赛。人们以此来纪念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柏节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