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现象教案

光现象教案
光现象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②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策略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教学资源

1.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带孔的纸板两张、大头针几枚、平面镜一面、白屏一张、装了水的玻璃杯(水中满了少量墨水)。

2.教师教具:小孔成像演示器(用蛋糕盒自制)、氦氖激光器(或激光笔)、水槽两个、浓度不同的糖水四种、40 瓦电灯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问题一]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先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

方法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组织学生归纳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②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问题二]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教师演示:如图1,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对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

图1

③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介绍光线的概念

由于平时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直线,(如图2)。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图2

3.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设问一:请同学们想想;如果电灯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演示;在一个圆筒形蛋糕盒的筒口处糊一张白纸,底部的圆洞上固定一个不透光的纸板人,打开后边的电灯,同学们在屏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影,让学生分析人形的形成。

②日食由影子的成因,顺利过度到日食。

设问二:当地球、月亮和太阳运动到一条直线上,地球处在月亮的影区时。地球上影区中的人能看到太阳吗?这种现象叫什么?

③小孔成像演示:仍然运用前边的器材,保持电灯不动,用一个大纸板完全遮住圆筒形蛋糕盒底部的进光口。并在纸板上开一个小圆孔。

设问三:如果打开电灯,一部分光将穿过小孔射到屏上,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屏上将看到什么?打开电灯,学生观察屏上的现象以及灯丝的形状,大家看到什么了?“V”字形的光斑,灯丝的形状也是“V”字形的。但是开口和光斑相反。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

4.光的传播速度介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3×108m/s到底有多快呢?你知道我们平时一眨眼需要多少时间吗?需要0.1秒,就在你眨眼的工夫,一个以光速飞行的超人,能够飞行3万公里。这个距离让一个普通人不停的走,大约要走250天,可见光速之大。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带领学生回忆:在观察神奇美丽的光现象的过程中,提出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在相互交流中概括出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并且运用这个结论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它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利用它你能做些什么?

四、思维拓展

射击时瞄准。给你一个玩具枪和激光器,你能想到什么?

激光准直。安装高楼电梯时,怎样使几十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

五、作业

试一试,制作一架小孔照相机,并用它来观察蜡烛所成的像,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蜡烛所成的像放大,在什么情况下所成的像较小?并试着解释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光学课,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而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知道大量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等等。所以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热爱光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要有条件的。

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②理解光反射的定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③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④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通过实验设计,结合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③通过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②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漫反射;以及进行实验探究。

关键点:通过实验探究,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主要采用的是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及自主学习。

教具

教师:手电筒1支、硬纸板1块、平面镜1块等。

学生:台灯1盏、平面镜1块、梳子1把、白纸1张、小针1权、量角器1块、铅笔1支。

导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漆黑的夜空被绽放的礼花……

提问:

①夜晚我们为什么能看见绽放的礼花?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容易回答:礼花发出的光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

②为什么我们也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呢?

(可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可把学生引入另一种情景中。)

大家都知道:沿地面滚动的乒乓球碰到墙壁时会被弹射回来,那么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同样遇到障碍物会不会像乒乓球有同样的效果呢?

(让从窗户进来的太阳光射向平面镜,同学会清楚的看见: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弹射回来,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可以明确的得出:光源发出的光线,遇到物体,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因此我们就看见了不发光的物体。同时引出课题并板书:§2.2 光的反射

二、实验分析,探索新知

1.光的反射定律

教师提问引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师:继续演示太阳光射向平面镜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提出: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知识准备:

教师演示:让手电筒的光沿着纸面射向平面镜,借此介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

反射光线:被镜面弹射出去的光线。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学生小组创设实验,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归纳做出结论。

(实验方法:将准备的白纸平放在桌面上,设法在边缘处立放梳子,在梳子的右侧等高处放置台灯,打开电灯,会发现梳子反有许多直条纹,然后在白纸上立放平面镜,与梳子有一定夹角,就可以清楚的看见反射条纹。选定一束入射光线,用针沿这条光线扎上几个小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走的路径。并用铅笔画出平面镜的位置,作出法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再把白纸翻折一定角度,观察能否在白纸上再次观察到反射光线。用手改变镜面的角度,重新做几次,测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结论: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__________________;

Ⅱ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结论:Ⅲ反射角_________入射角。(引出光线垂直入射……)

结论:光在反射时,光路是_______。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课件展示:在一间黑屋子里,用手电筒照射一面镜子和一张白纸,学生会发现:镜子看起来竟是黑的,在相同条件下,白纸反而比镜子还亮一些,提出这是什么缘故呢?

(带着疑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进而得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通过分析,学生就很容易解释上述现象了:当平等光线遇到光滑的镜面时,虽然它的前进方向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反射角都相同,反射光线仍将按一

定方向前进;而当平行光线照在白纸上时,由于纸面不光滑,虽然每一条光线都被反射,但是光束却被反射到许多不同的方向,所以才会有上述现象的发生。)

思考:①电影的屏幕为什么不用玻璃镜而用布?

②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各种反射。

三、课堂小结:请学生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小结。

四、作业设计

①课件出示课堂练习;

②课后探究:高速公路上为什么很少有路灯?司机又是如何实现安全驾驶的?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

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程资源

1.演示:水、玻璃杯、一张带底座的玻璃、蜡烛、火柴、潜望镜。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一张带底座的玻璃板、两只一样的蜡烛、火柴、一张白纸、刻度尺、一面小平面镜、手表。

四、教学设计思路

五、教学流程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 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与讨论:

(1)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哪一点?(这就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屏上的原因)

(2)若已知像点P′和入射点A,不作法线,能否画出反射光线?若能,请说出为什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光的折射

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学意图,用多媒体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进

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类比法分析和归纳结论,最后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的结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学习者分析

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少数学生从一些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需充分、直观,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一阶段需作必要的演示。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光路的可视化问题,折射规律的探究操作就不困难了;由于学生的视角远不同于老师,在实验归纳环节可能会纠缠于某些枝节或偏重某一方面得不出完整的结论,所以在这里采用了类比法,以光的反射规律为比照来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台加强交流和评估,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正确完整的实验方案和结论,以利于规律运用环节的教学和后续学习。光折射的可逆性探究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学生对可逆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逆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影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实验既要探究可逆性,又要促进学生对可逆性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用两点定线法标注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逆向入射(如图一中B 点在水槽侧壁上,便于将激光枪对准BO入射),观察新折射光线是否沿OA射出。改变角度反复做几次,这样可以实现实验的双重目的,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中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1.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2.光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探究。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资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片段;海市蜃楼图片;PPT辅助课件。

2.实验器材:玩具激光枪、水槽、水、大豆粉、玻璃棒、小勺、木板光屏(白漆粗糙表面)、彩笔、木筷、厚玻璃砖、大口瓷碗、硬币(演示组装图如图一)

教学方式

情景引入、互动导学、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教案】第4节 光的折射

第4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汇总--光现象

2m 1m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汇总--光现象 知识点1:光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 m/s 。应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 应 用:1、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_________m/s ;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 ,则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______m 。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A .立竿见影 B .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时,在地面上出现光斑 C .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 D .在河岸上能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射击瞄准时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B .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直线传播 C .电灯一定是发光体 D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的路线会弯曲 知识点2:在光的反射中 角等于 角。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反射类 型分为 反射和 反射,他们都遵守 。能从各个方向 都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的表面发生了 。 应 用:1、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像会变大 D.老年人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的实像 2、晚上,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 在纸上,熄灭室内灯光,用电筒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 所示。从侧面看去:( )选择并说明理由。 A .白纸比镜面亮 B .镜面比白纸亮 C .白纸与镜面一样亮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3: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 立的 像,像与物到镜面的 距离 ,像与物体大小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成像原 理:根据 成像。 “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应 用:1、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坚直放置的平面镜,他在镜内所成的像将( ) A .逐渐变大 B .逐渐变小 C .大小不变 D .无法确定 2.利用平面镜可以: ( ) A .成缩小的像 B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 .成倒立的虚像 D .成正立的实像 3、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节省空间. 如下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 ) A .3m B .4m C .5m D .6m 4、杨刚和程力两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桌面上 竖一块玻璃板,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 一只没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的后面.根据实验 现象回答问题: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看到玻璃板里面一支点燃的蜡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看到没点

光现象教案doc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自然光源是指自然存在的光源,如太阳、星星、闪电、萤火虫、磷火、水母、灯笼鱼、斧头鱼等。 3、人造光源是指人为制造的光源,如篝火、火把、油灯、烛光、电灯等。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3、解释现象: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昼夜的形成等。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射击要“三点一线”、手影、皮影戏等。 三、光速 1、光能在真空和透明物质中传播。 2、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非常接近,通常也取C=3×108m/s。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水中的光速约为3 4C,在玻璃中的光速约为 2 3 C。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两种物质的交界面(或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来的介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规律 1、对“一点二角三线”的认识: 一点:入射光与反射面的交点叫入射点,用“O”来表示; 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叫入射光线,用“AO”来表示,不能说成“OA”,经反射面反射后的出射光线叫反射光线,用“OB”来表示,不能说成“BO”, 过入射点O并垂直反射面的直线叫做法线,用“ON”来表示; 二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用“i”来表示,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r”来表示。 光的反射规律: 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分居);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可逆)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平滑物体表面,反射光平行射出,这样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反射光不再是平行的,而是杂乱地射向四面八方,这样的反射叫做漫反射;新|课|标| 第|一|网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要遵从光的反射规律; 4、光污染:玻璃幕墙、磨光的大理石等反射太阳光,炫目的光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的现象。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 1、表面平滑的面镜叫平面镜。平整的玻璃表面、平静的水面等都可看出平面镜。 2、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二、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2、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具体特点为:(1)像与物大小相等(等大),(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等距),(3)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光现象单元教学设计 (3)

单元: 光现象 教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有传授者、引导着、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属于合作者的关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及难点,一点一点的剖析,理论结合实验,有条理有逻辑的讲述让学生能够听的明白,体现新课改的重点及教学目标。首先对一般的光现象引入并同学生讨论,最后进入我要将的主题。 学生需求分析: 因为光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必备的常识。了解它的本质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我们今后的生活指引方向,对社会科技的发展也很重要。 学情分析: 多少会知道太阳光,灯光,烟火绽开时所放的光忙;但对于光的原理及直线传播、反射等系统知识可能不太理解,或者说是很茫然。 本模块包含的教学内容: 1.通过激光电筒打开时光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的实验,观察并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速为:c=3×108 m/s 2.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通过平面镜和硬纸板观察光的反射时的规律。 3.通过移动蜡烛,观察平面镜所成的像的规律。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5.了解凸面镜的发散作用和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本章总共光的直线原理、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1.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1.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1.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知道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过程与方法: 2.1通过动手操作制作简易小孔成像学具,激光电筒直射发光等实验并且自习观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1 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情景导入】 (影子谜语)你们知道影子形成的原理吗? 学习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阅读课本P69至P71的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光源定义和真空中的光速。 【自学检测】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下列物体: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灯笼鱼、⑩交通路牌。上述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是③⑤⑥⑦⑧⑨,一定不是光源的是②④⑩,可能是光源的是①,属于人造光源的是⑤⑥⑦,属于天然光源的是③⑧⑨。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光的直线传播 由图4.1-1可知: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演示实验图4.1-2得出: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实验要在水中滴几滴牛奶的目的是靠悬浮在水中的牛奶颗粒反射光呈现出光路。 问题: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1.实验探究: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1)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 方法: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归纳得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2)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做法: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

光现象典型例题

《光现象》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精析】光的直线传播 【例题1】图1所示各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变式练习1】图2所示各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变式练习2】唐诗《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分析诗句描述中的光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2】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3);②在A 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 .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变式练习】在天高气爽的秋夜,为什么星光闪烁不定 【例题3】汉朝时,勤奋好学的匡衡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才能安心读书。由于他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照得通亮。匡衡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匡衡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有名的学者。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请你在图4中画出匡衡通过小洞A 从邻居家所借来的烛光能够照亮的范围。 【变式练习】“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请你在图5中画出井底之蛙所能看到天空的范围。 【例题4】如图6所示,A 为发光体,B 是不透明的遮挡物,C 为光屏,试用作图法确定屏上最暗部分的范围。 【变式练习1】如图7所示,阴影B 是不透明物体A 在点光源S 的照射下,投影到竖直墙壁上的影子。请你确定出点光源S 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变式练习2】在无云的晴天,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可以在平地上竖立一根杆,地面上OA 是这根杆在阳光下的影子,过一段时间后,影的位置移到了OB ,如图8所示.则AB 箭头所指的方向是________方. 【例题5 】如图9所示是月球的影区分布,当人随地球运动到 _________ 区时会看到日全食,运动到 _________ A B 图3 图5 A 图4 A 台灯 B 水母 C 太阳 D 火柴 图2 A 星空闪烁 B 萤火虫飞舞 C 明月皎洁 D 灯笼鱼游弋 图1

光现象物理教案

光现象物理教案 光现象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 …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中考物理专题光学教案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

《光现象》复习教学案(2课时) 蒋中初三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色散 2、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3、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和应用 4、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并能用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5、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及了解其应用 二、知识回顾 1、______ 叫做光源。光源分为______ 禾廿___ 。 2、白色光不是单纯的光,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种不同的色光组成, 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_ 。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 ________ 。 3、光的三原色是指________________ 。颜料的三原色是指 ________________ 。 4、有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________ 的色光,即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色光决定的。 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 _______ 的色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_____ 色光决定 5、光具有的能量叫____ 。太阳的热主要是以_______ 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来的。 6、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因此它具有____________ 效应;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 它能 ______________ 。 7、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了 影子,这说明光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8、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像。②像的大小 与物体的大小 ________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_______ 。⑤像与物以镜面_____________ 的。 9、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立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 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物体成的像重合,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发现的特点;如果用尺量出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则发现_______________ 的规律;如果用笔画出物、像对应点的连线,则发现物、像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镜成的是 ______________ 像。

第四章光现象同步教案

第四章光现象同步教案 课节1课时课题 4.1光的直线传播课型新课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方法实验、讲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器材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太阳、电灯、蜡烛. 手电筒、火把、油灯. 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 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它们都能发光. 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 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 师生共同活动后教师板书 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我猜测,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一下. [演示]70页、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八年级 光现象经典考试题型总结(有解析)

题型一、光源的识别 1、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 水母 B.萤火虫 C.月亮 D.霓虹灯 )
题型二、三种光现象的识别,描述 2、下列各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3.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C.图丙中,钢笔“错位”了是因为光的反射 D.图丁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4、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溪边照影行, 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其中“天在清溪底”的现象与图中现 象相似的是( )
5、下列四个物理现象中,有一个现象形成的原因与另外三个不同,这个现象是 ( ) A.人站在太阳光下会有影子

B.对镜梳妆时能看到镜中的“自己” C.镜子在阳光下会晃眼睛 D.河水中有岸边的树的倒影 6.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题型三、小孔成像
1.如下图所示,某同学用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下图中作出蜡烛 AB 在屏上所成的像 A′B′(要求标出 A′、B′) 。 ⑶该同学将一根高 3cm 的蜡烛固定在小孔前 6cm 处,改变像到小孔的距离,测出 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根据表中的数据及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 后,像的高度 h 与像到小孔的距离 S 成 (选填“正比”或“反比” ) , 当像到小孔的距离小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时, 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 “放大” 、 “缩小”或“等大” )的,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____________(选填: “倒 立的” 、 “放大的” 、 “等大的” 、 “缩小的” ) 。
题型四、光反射定律的应用
1.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 24°角,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那么平面镜与

初二物理光现象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初二物理光现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复习关于光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讨论人眼能够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原因分析,体会到光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光的色彩与物体的颜色,了解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复习关于光现象的基础知识。 理解物理上的影和像的含义,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判断方法。 了解光的热效应,直到光的色彩和颜色的基础知识,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梳理归纳本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复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 在相互讨论与复习过程中,形成对光的一些基础知识的认识,并能加以辨别和运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光现象的基础知识复习与运用 [教具和学具] 光源、投影仪、三棱镜、三色玻璃纸、硬纸板等 [课前准备] 请同学在课前把中考指导书上的知识框架整理好,能够自己整理归纳知识点。把“学法指导”部分的6个问题预习一下,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把不理解的部分整理出来, [

[教学资源] 设计本节复习课,旨在让学生归纳出初中光学的主要知识点,重点解决光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后续复习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知识做好准备。 参考南京市中考指导书的要求,建议在使用本节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复习的主体,结合一些简单的活动演示,提高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 [设计意图] 本节课主要复习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主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本章内容中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在复习过程中结合实物的探究活动过程的重现,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解释平面镜应用的问题。 理解光反射的规律,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 掌握基本的光路作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光的反射定律及运用 [教具和学具] 平面镜、玻璃、相同的棋子两个、光源、光的反射装置一套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完成中考指导书上的复习练习,及时批阅后,把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起来做好分析,在本节课上进行校正。 [教学过程]

光现象优秀教案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的分类。 2.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以及小孔成像实验,理 解实验是研究物问题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养成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激光灯、牛奶水及容器、蔗糖、热水、搅拌器 学生:激光灯、喷雾器、牛奶水及容器、玻璃砖、蜡烛、火柴、自制小孔成像器具【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凿壁偷光的故事 【提出问题】 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匡衡是哪里人吗? 他为什么要偷光? 这个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 【导入语】有了光,我们才可以看到一个清晰明亮的世界,光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所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那么,光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它有哪些性质呢?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光现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第一节。 板书课题:光沿直线传播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 枣庄人 光可以让人看见竹简上面的字 学习匡衡读书时刻苦用功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典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枣庄、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 二、新课 讲授 (一)光源(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光线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 教案 人教版

4.1 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情景导入】 (影子谜语)你们知道影子形成的原理吗? 学习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阅读课本P69至P71的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光源定义和真空中的光速。 【自学检测】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下列物体: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灯笼鱼、⑩交通路牌。上述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是③⑤⑥⑦⑧⑨,一定不是光源的是②④⑩,可能是光源的是①,属于人造光源的是⑤⑥⑦,属于天然光源的是③⑧⑨。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光的直线传播 由图4.1-1可知: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演示实验图4.1-2得出: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实验要在水中滴几滴牛奶的目的是靠悬浮在水中的牛奶颗粒反射光呈现出光路。 问题: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1.实验探究: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1)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 方法: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归纳得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2)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做法: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汇总:光现象

2m 1m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汇总--光现象 知识点1:光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 m/s 。应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 应 用:1、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_________m/s ;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 ,则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______m 。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A .立竿见影 B .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时,在地面上出现光斑 C .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 D .在河岸上能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3、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 ) A .射击瞄准时使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B .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直线传播 C .电灯一定是发光体 D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的路线会弯曲 知识点2:在光的反射中 角等于 角。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反射类 型分为 反射和 反射,他们都遵守 。能从各个方向 都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的表面发生了 。 应 用:1、下列相关光的现象中,准确的说法是: (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像会变大 D.老年人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的实像 2、晚上,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 在纸上,熄灭室内灯光,用电筒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 所示。从侧面看去:( )选择并说明理由。 A .白纸比镜面亮 B .镜面比白纸亮 C .白纸与镜面一样亮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3: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 立的 像,像与物到镜面的 距离 ,像与物体大小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成像原 理:根据 成像。 “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应 用:1、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坚直放置的平面镜,他在镜内所成的像将( ) A .逐渐变大 B .逐渐变小 C .大小不变 D .无法确定 2.利用平面镜能够: ( ) A .成缩小的像 B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 .成倒立的虚像 D .成正立的实像 3、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够节省空间. 如下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 ) A .3m B .4m C .5m D .6m 4、杨刚和程力两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桌面上 竖一块玻璃板,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 一只没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的后面.根据实验 现象回答问题: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主要作用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教案

第四章光现象 单元备课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本章主要学习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规律,光的色散等。其中核心知识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在中考考查中,主要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现象,以光的反射规律为核心的三线两角关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对光的控制作用,光的折射现象、规律。另外正确画出光路图,应用光路图去解决问题也是应掌握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常以填空、选择、作图等题型出现,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也经常设计为实验探究题。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光污染的有关问题将成为中考的一个新的热点。 1.在前三章学习物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基本知道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实施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施检验——得出结论。此程序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本章学习中主要让学生认真体会此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2.学生刚学习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还分不清入(或反或折)射角,入(或反或折)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在画光路图时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如光线忘记画箭头,法线用实线画等。做光学探究题时,不是利用光的反射或折射规律分析问题,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下结论。为此,应让学生明确概念和规律,多加练习。 3.光的折射一节是光学学习中难度较大的一节,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教师可分步设计几个探究小问题,以分解难度。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让学生课前自己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并做点简单的教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安排的实验探究活动,如“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等,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中提高观察和动手的能力,逐渐建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光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分析和解决与光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验中,一定要对学生讲好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同时老师可应用反射或折射规律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在黑板上画成像情况,使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此章中考查的内容较多,是重要的章节。讲课进度不宜太快,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区分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还是光的折射的现象。 5.设计实验时可首先让学生选择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如果是不成功的,也能激发学生发现、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价值。 6.在本章的讲解中,可多用比较法。如光是如何传播的、光速等可与声的传播、声速等做比较;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做比较;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做比较……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点更清晰明确。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与技能

光现象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②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策略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教学资源 1.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带孔的纸板两张、大头针几枚、平面镜一面、白屏一张、装了水的玻璃杯(水中满了少量墨水)。 2.教师教具:小孔成像演示器(用蛋糕盒自制)、氦氖激光器(或激光笔)、水槽两个、浓度不同的糖水四种、40 瓦电灯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教案

第四章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本章主要学习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规律,光的色散等。其中核心知识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在中考考查中,主要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现象,以光的反射规律为核心的三线两角关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对光的控制作用,光的折射现象、规律。另外正确画出光路图,应用光路图去解决问题也是应掌握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常以填空、选择、作图等题型出现,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也经常设计为实验探究题。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光污染的有关问题将成为中考的一个新的热点。 1.在前三章学习物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基本知道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实施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施检验—得出结论。此程序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本章学习中主要让学生认真体会此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2.学生刚学习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还分不清入(或反或折)射角,入(或反或折)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在画光路图时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如光线忘记画箭头,法线用实线画等。做光学探究题时,不是利用光的反射或折射规律分析问题,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下结论。为此,应让学生明确概念和规律,多加练习。 3.光的折射一节是光学学习中难度较大的一节,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教师可分步设计几个探究小问题,以分解难度。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让学生课前自己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并做点简单的教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安排的实验探究活动,如“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等,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中提高观察和动手的能力,逐渐建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光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分析和解决与光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验中,一定要对学生讲好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同时老师可应用反射或折射规律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在黑板上画成像情况,使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此章中考查的内容较多,是重要的章节。讲课进度不宜太快,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区分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还是光的折射的现象。 5.设计实验时可首先让学生选择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如果是不成功的,也能激发学生发现、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