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第49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Vol.49 No.2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2010

收稿日期 2009210201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阮 忠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欧阳修的《秋声赋》虽最具声名,但因晚起且有因循而不是其辞赋创作建构的范式,赋中情感表现有自身的特性,却是文学发愤抒情的常态。人们通常评说欧文的“六一风神”所重的阴柔之美,并不是其创作风貌的范式,不宜以之考量欧阳修所有的赋。同时,欧阳修应对科考而作的骈赋、律赋,以率直的议论文字表明的感时求用的创作立场,也不是单纯追求自我的名声或荣耀。

关键词 欧阳修;辞赋;范式;反思

在欧阳修的散文领域,辞赋可谓是很弱小的一支,而他辞赋之外的古文如脱脱言乃继韩愈而挽晚唐五代文坛之颓波,影响深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其辞赋的深入探究,这给本文留下了审视和思考的空间。

一、

《秋声赋》并非欧阳修辞赋

建构的自我范式

关于欧阳修的辞赋研究,自古及今,人们的关注点多为他在赋坛颇具声名的《秋声赋》,这自然是不够的。因为在北宋赋坛,欧阳修及其后的苏轼均以赋的创作实绩和艺术高度,为后人称许,甚至有北宋赋家“魁首”之说。同时,在当今最为全面评价欧阳修辞赋创作的马积高《赋史》和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中都注意到欧阳修的赋有古赋和近体赋,或细化为骚赋、骈赋、律赋和文赋,但最为看重的还是他的《秋声赋》。

马积高先生说:欧阳修的赋“大抵没有什么很深刻的见解和思想,也较少追逐功名的狂热和失意的怨愤。然而作者却善于把某种并不很特别的生活感受形象地、亲切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这是他从特殊环境中体会出来的,虽不新鲜,但不落套,他的《秋声赋》充分体现了此种特色”①。而郭、许在认为欧阳修的骈赋、律赋为唐人之遗、骚赋秉承先秦两汉之制的同时,说道:“从欧阳修的辞赋创作实践来看,他的文赋名篇《秋声赋》已初步具备宋代辞赋卓著特色的三大艺术形态,即以文为赋、擅长

议论的审美特征,平易晓畅、不事雕琢的审美风格和损悲自达、尚理造境的审美趣味。”②我们可以理解研究者对欧阳修《秋声赋》的青睐,但对欧阳修辞赋的认识并不宜在此止步,因为欧阳修未把辞赋的创作完全视为文戏,且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是自我整体思想的组成部分,其骈赋、律赋和骚体赋固然有体式上的承袭,但应当看到他在诗文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风格也蕴含在辞赋里。

大体来说,欧阳修的辞赋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咏物赋,如《黄杨树子赋》、

《鸣蝉赋》、

《秋风赋》等,二是抒情赋,如《病暑赋》、

《憎苍蝇赋》、

《述梦赋》等,三是说理赋如《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赏以春夏赋》、

《斫雕为朴赋》等。这三类赋是汉赋以来就存在的,欧阳修的这些赋诚如上面所说,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成骚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四类,其形式的不一自然会导致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像骚体的《鸣蝉赋》、《述梦赋》不同于骈体的《憎苍蝇赋》、

《殿试藏珠于渊赋》,二者与散体的文赋《秋声赋》,也是不相同的。

在这些赋中,《秋声赋》的独秀固然有其为北宋文赋佳构的因素,同时与因秋感兴密切相关。这篇赋写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的秋天,欧阳修53岁。此前,年初有京城开封大雪,百姓冻饿而死者甚多,欧阳修上《乞罢上元放灯札子》,恳请陛下体恤百姓在风俗最重的元宵节不放灯;又有友人陈动之、胡瑗等人病卒,欧阳修作《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二首》,其一中有“自古圣贤谁不死”之叹,又作

021

《胡先生墓表》,寄托哀思。而他自己在这年二月连乞洪州,以求养理衰残。他在《乞洪州第四札子》中说:“臣年虽五十三岁,鬓须皓然,两目昏暗。自丁忧服阕,便患脚膝。近又风气攻注,左臂疼痛,举动艰难。一身四肢,不病者有几?以此贪冒荣禄,兼处剧繁,实知难济。”不料,他请求外放未成,宋仁宗又授他“给事中”的官职,让以病辞官的欧阳修痛苦不已。这是二月的事情,到六月酷暑,他因刘敞的《病暑赋》也作《病暑赋》,在赋中说自己“惟衰病之不堪兮,譬燎枯而灼焦”;“惟冥心以息虑兮,庶可忘于烦酷”。从这些来看,这是欧阳修身心都很艰难的一年,他在这种状态下感受正经历的秋声即秋风。

欧阳修在《秋声赋》表现出他艺术想象力和长于描摹的表现力,其状秋风:“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随之又有秋状惨淡、秋容清明、秋气栗冽、秋意萧条等贯穿着秋之肃杀基调的描写,然后吟咏道:“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劳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是草木飘零之痛,又是人生衰病之痛。它虽然被许多人认为承袭了自战国宋玉以来辞赋悲秋的传统,因物态与人情的融合,使之具有超越物象、物事和物情的人文意义。

但如是的悲秋,何尝不是欧阳修自我人生的悲歌呢?他虽然在《秋声赋》里显得心境恬淡,说人非金石之质,不可以与草木争荣,也无须有恨于秋声,但没有掩饰人寿有终的本质内涵,从而唤起人们极大的审美和情感共鸣,诸如南宋楼昉说《秋声赋》的“模写之工,转折之妙,悲壮顿挫,无一字尘涴”③。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欧阳修本人的状态审视,这并非偶然。可以注意到他在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还写过一篇《鸣蝉赋》,是苍天久雨之际奉诏求晴之作,其“万物莫不好鸣”颇有韩愈《送孟东野序》不平则鸣之意。如赋最后说的“达士所齐,万物一类。人于其间,所以为贵。盖已巧其语言,又能传于文字。是以穷彼思虑,耗其血气,或吟哦其穷愁,或发扬其志意。虽共尽于万物,乃长鸣于百世”。总让人感到他内心的隐隐愁绪尽在言外。这一年,欧阳修50岁,正值水患成灾,人溺于水者无数。

再往前推,他30岁被贬夷陵,在江行过夷陵山谷时,见悬崖绝险处多黄杨树子而作的《黄杨树子赋》文采横溢。其中赞美黄杨树子在山崖江流之间的挺拔与坚韧、居险而能傲然的品行。却又说黄杨树子“负劲节”、

“抱孤心”而无人赏识。显然他以黄杨树子类比自我,暗说自己上《与高司谏书》为范仲淹辩白而遭贬的操守以及才能不为人识、不为世用的愤激。这自然是托物喻志的老套路。

相形之下,《秋声赋》在欧阳修辞赋中独占鳌头,是他咏物赋的最高体现,却不能代表其赋的主体;可以说是它以后文赋的范式,却不能说它是欧阳修辞赋的自我范式。在赋因物及情的建构模式上,它所表现的个人情感在欧阳修赋中有特殊性,但在“发愤抒情”的文学长流中是一种常态,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

“六一风神”并非欧阳修

辞赋风格的范式

欧阳修赋的托物喻志,是屈原辞赋香草、美人传统的延续,他写《黄杨树子赋》时年轻气盛,对被贬夷陵深怀不满,这可从他同时写下的《读李翱文》得到印证。他所读的李翱文是其《复性书》。李翱在《复性书》上、中、下里言及圣人之性与常人之性同,但圣人之性不为情扰,而常人之性为情所扰,常人当忘嗜欲以复性,与圣人趋同。欧阳修说,如果当时的士大夫都有李翱的忧人之心,大唐的天下岂有乱亡?如果李翱活到今天,见当今之事,则忧虑会更甚。于是他感慨道:“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欧阳修忧天下,高司谏即高若讷不让他忧天下,所以他愤然难抑,说出话来有咄咄逼人之势,不像《秋声赋》那样老态且心气平和。

不过,把《秋声赋》和《黄杨树子赋》参照起来看,《黄杨树子赋》状景的“绿藓青苔,苍崖翠壁,枝蓊郁以含雾,根屈盘而带石。落落非松,亭亭似柏,上临千仞之盘薄,下有惊湍之濆激。涧断无路,林高暝色,偏依最险之处,独立无人之迹。江已转而犹见,峰渐回兮稍隔。嗟乎!日薄云昏,烟霏露滴,负劲节以谁赏,抱孤心而谁识?”与《秋声赋》状景的美感有些相近,其说秋声的奔腾砰湃,触物的鏦鏦铮铮,金铁皆鸣,给人感受的是强健之美、雄壮之美。而说黄杨子树的“上临千仞之盘薄,下有惊湍之濆激”之类,同样是强健雄壮之美的体现,同样应归属于阳刚之列。这让人想到学人以“六一风神”评说欧阳修散文。

“六一”得名于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而自号的

121

“六一居士”,所谓“风神”则源于前人诸如归有光、方苞等人对欧阳修文风的评价。洪本健曾在《略论“六一风神”》一文中说,六一风神的归属是“阴柔之美”。其后,马茂军说“六一风神是对欧阳修独特散文风格和高度艺术成就的美称”。他解说“风神”道:“风神则指精神上的萧散飘逸,多用来形容佛、道中人物那种超尘绝世、心体大道的精神风采,是人物内在精神的神采化。”“风神和风骨相对,多指人物清虚淡泊的玄默神识,在美学上偏于阴柔。”④在广义上,辞赋也当在散文之列,那么这样的评说至少与上述引述的状景之文及其内在精神不吻合,从而凸现出欧阳修散文风格的复杂性。

欧阳修的萧散飘逸、超尘绝世主要是在晚年。这时候他这个老头子与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相伴,并有“连章体”的《采桑子》词,以闲逸者的身份与心态盛赞颍州西湖的美景良辰、清风明月,甚至说“狼籍残红”的西湖也是那样的可人。并非一时兴致,在欧阳修的人生中,这种心态在他39岁以知制诰被贬滁州时也有过。他到滁州的第二年,虽怀“惟有壮士独悲歌,拂拭尘埃磨古剑”⑤之慨,但他作《醉翁亭记》,以醉翁自号,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同年所作的《丰乐亭记》说滁州百姓安于畎亩衣食,乐生送死,倒有萧散飘逸、超尘绝世的真性情。而在欧阳修的辞赋中,往往没有这样的淡泊恬静、信笔自然的情致,即使是不重托寓的赏玩或游戏之作亦然。

欧阳修有《荷花赋》,赋中的“出兰塘以清暑兮,飒萍风以中人。撷杜若之春荣兮,搴芙蓉于水滨”;“逐桥上之归鞍,笑堤边之游女。堕虹梁而窥影,倚风台而欲舞”透出游荷塘而赏荷的特性,应了赋中说的“玩芳华而自逸”的情趣。尽管他以“昔闻妃子贵东乡,池上金花不染尘。空留此日田田叶,不见当时步步人”收束全赋,颇有一点岁月悄逝、物是人非之叹,也没有能够改变全赋的赏玩特性。这篇赋是欧阳修少有的丽文,其丽固然出自以赋为娱,同时与表现方法上重咏物之形相关。我在拙著《汉赋艺术论》中注意到咏物赋的这一特征,并说两汉的咏物赋咏物之形尚娱主要是赋中“多显扬物形态的繁茂奇美,语言多呈亮色,并在其中寄寓了自己的娱物之情”⑥。欧阳修的《荷花赋》也是如此。他咏春荷“披红衣而耀彩,寄清流以托根。挺无华之浅艳,靡竞利乎先春”;夏荷“丝萦藕以全折,杯卷荷而半侧。坠紫菂以欹烟,敛红芳而向夕”;然后说兰塘荷叶,“迫而视之,靓若星妃临水而脉脉盈盈;远而

望之,杳如峡女行云而朝朝暮暮”。欧阳修希望展示给人们的是荷花与荷叶的“妖丽”、“闲丽”,在对它们的描摹中,无论是客观的再现还是拟人化的表现,都让人感到荷花的清新华艳。在审美上,如果要在阳刚美与阴柔美之间作出抉择的话,《荷花赋》无疑当归于阴柔美,但这种阴柔美又不宜以“六一风神”作标尺来考量。

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兼济天下之时的生活其实有另一面,这就是他的游冶。欧阳修的游冶关涉艳情,多在词中有所表现。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丙编卷二里说欧阳修游戏作小词,无愧于唐人的《花间集》。他并非贬欧阳修的小词,但这些小词中确有其游戏生活的诸种表现。《荷花赋》当然不像他的艳情词,却也是在赏玩中游戏生活。这样的表现在他的辞赋中独树一帜,又不同于他的另一篇《憎苍蝇赋》。欧阳修这篇赋很类似他深深仰慕的韩愈的《毛颖传》和《送穷文》,韩愈的这两篇文章尤其是《毛颖传》遭人讥评,但少人批评欧阳修的《憎苍蝇赋》。这大概是由于欧阳修在历数苍蝇之害后,给了它一个很有意味的结尾。

欧阳修说苍蝇“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然后说苍蝇之害有三:其一,在华屋广厦之下,扰人美梦,致僮仆“巨扇挥飏,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其二,在峻宇高堂之上,扰人佳宴,致使来宾无暇清谈,为之叹息;其三,妨人收藏美味佳肴,致其淋漓败坏,使亲朋相聚无以为欢。赋的文辞有调侃的机智却不油滑,如说苍蝇在人昏然欲睡之际“寻头扑面,入袖穿裳,或集眉端,或沿眼眶。目欲瞑而复警,臂已痺而犹攘。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欧阳修这样铺陈叙事有很浓的生活气息,但他以苍蝇为对象作如是的游戏之文。因为贴近生活,看似沉重的文字倒能博人一笑,这与《荷花赋》一道,构成他辞赋风格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他生活的洒脱轻快。在这样的时候,欧阳修本犯不上以“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结束全文,以给人讽谕之思,以领略其赋中的深刻内涵。但这个“思想闪光”的论断,与“六一风神”又有些不相类了。这样说来,欧阳修辞赋真能体现人们常说的“六一风神”意趣的是《秋声赋》,只有它保持了一些人生的洒脱和淡然。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六一风神”并非欧阳修辞赋风格的范式。

三、擅名夸荣并非欧阳修

辞赋精神的范式

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说:“是时天下学者,

221

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固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他是自幼即好韩文的人,认为韩文是为文者的最高境界。其子欧阳发在《先公事迹》里也曾说他革时文之弊而有复古之功。但他为科第战于场屋为的是“干禄以养亲”,故不能不屈服于时文即骈、律之赋以应科考。当他批评别人以时文擅名夸荣的时候,自己的时文精神在本质上与擅名夸荣相悖。

欧阳修应科考之赋的题目往往冠以“进拟御试”、

“监试”、“国学试”、“省试”、“殿试”这样的字眼,说明这些赋应时而生的创作取向。然而,欧阳修在《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序》里说了一句:“外议皆称,自来科场只是考试进士文辞,但取空言,无益时事。”随之他说自己按御题“应天以实不以文”拟赋一首,“不敢广列前事,但直言当今要务,皆陛下所欲闻者”。这与欧阳修一贯的经世致用思想相吻合。正是基于务实而有益于时的立场,他在《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的开篇说:“天灾之示人也,若响应声;君心之奉天也,惟德与诚。固当务实以推本,不假浮文而治情。”这里涉及的天人感应说自古有之,所谓天有意志,天能赏善罚恶,在主观上是对人行为的警示。欧阳修认为德与诚是君心之本,在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孟子的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思想里可以寻找到它的本源。进而欧阳修提出修德以销祸于未萌,更是典型的政治论。所以他在《殿试藏珠于渊赋》中就以“君子非贵难得之物”发论,说出“窒民情者在杜其渐”,主张去泰去奢,也是有所指的。

相应地,他在《畏天者保其国赋》中说圣人应当畏天而保国:“天者本降鉴而是显,国者在缉绥而以兴。畏乎天,表降鉴之甚迩;保乎国,示缉绥而可凭。”欧阳修把国君视为圣人,国君之畏天是要深知天的惩戒之意,据此以安定天下。这是周初敬天保民思想的延续,亦不新奇,与他在《本论》里宣扬的推本末而知先后的治国思想相一致。他在《鲁秉周礼所以本赋》里论“鲁公之后,其本周礼”,自然把它演化为一般的理性原则和治国、治天下的榜样:“德固则邦化,法行则教流。治而久,于诸侯则莫若鲁;教而正,于三代则莫如周。”也许欧阳修受赋题的影响,所论有明确的思想指向。不过,他原本就是崇周而重儒的人,承袭韩愈奉行的儒学道统且被认为是北宋第一人。

可为引证的是欧阳修曾说:“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⑦。他这里说的“道”和“文章”随之表明道是周公、孔子、孟子所行之道,文章是六经之文。在这样的主张背后,其实是欧阳修政治的儒化方略。不仅如此,欧阳修在《国学试人主之尊如堂赋》中说“堂非高则逼下而易陵,君非尊则保位而难慎”;“堂不可以卑而乱制,君不可以黩而不尊”。高堂而尊君,在他看来是国家之制,其中透出的是君权至高无上和欧阳修自我的忠君思想。

欧阳修骈赋、律赋流露的君王意识让人看到了他的政治用心,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论为人处事之道。他有《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本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发端,引发人不因学则不得道的劝学之理。他说:“人务其师,玉贵其德。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这一点欧阳修在《诲学说》里阐述得更为尖锐、透彻。即“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劝学思想本身相当传统,像孔、孟、荀都曾劝学,精神相类,不过是有不同的表达。他强调人应该做守道义、行忠信、惜名节的君子,而不是见利争先、利尽交疏的小人,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求学的途径,这当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欧阳修的《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螟蛉赋》也是教人做人的。前者,他借孟子的学者诲人,必由规矩,以“工善其事,事无不良。用准绳而相诲,由规矩以为常”取譬,论说做人当有规矩。这无疑是对的。尽管他没有说这规矩是什么,但从他所重的孔孟之道、君子之德审视,这规矩的内涵是可想而知的。后者的序文从《诗经?小雅?小苑》里的“螟蛉有子,蜾臝负之”说开去,说螟蛉能以非其类为子,而有的人不能承父业,真是螟蛉不如。随后在赋中也以此意为中心,斥责不听父言、不承父业、“父没母死、身覆位倾”之子,甚至说出“人不如虫,曷以为人”的话来。其教化的用心昭然。

不过,他在《斫雕为朴赋》中受老庄素朴自然的观念影响,言说“除去文饰,归彼淳朴”要在“去华务实”、

“背伪归真”。欧阳修效法韩愈斥佛老之学,甚至有人说“到欧阳修才真正完成了排佛老的理论建设”⑧。其实并不尽然,欧阳修在景祐五年写下的

321

《游鯈亭记》里称道庄子濠梁鱼游式的生活,在《删正黄庭经序》里对无仙子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论也持赞同的意见,可见他思想的深处,道家之学影响的痕迹仍然是有的。

欧阳修是一个敢于思想、敢于作为的人,曾在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遭贬时上书自称为尽忠,“臣不避群邪切齿之祸,敢干一人难犯之颜”⑨。但这些均有一定思想指向的赋并没有显示出他思想的新锐。他在这些赋中体现出来的感时求用,不能不说赋的命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现实性,这现实性关乎时政,却与社会革新、政治纷争有相当远的距离。于是,他在赋中表现出来的感时求用是通行的为政与做人原则,有对传统的因循却缺乏真正推动社会改革的力量。同时,这样的赋疏离了辞赋创作之初的“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⑩的理论原则,虽称为赋,但往往并不体物而是从说理切入,通篇都是率直的论议,以彰扬自我的思想。清代刘熙载论赋说的“赋取乎丽,而丽非奇不显,是故赋不厌奇” λ?。而这里,既不见赋之丽,也不见赋之奇,即使与他的托寓之赋相比,也别具一格。就此而言,“时文”对于欧阳修只是外在的形式,其文风有悖于时人“以新奇相尚” λω的趣味而以平易见长。这就不奇怪欧阳修在嘉祐二年(1057)知贡举时,让为文以怪僻知名的人黜落几尽。

总而言之,上述对欧阳修辞赋风貌的反思是基于其辞赋的不同表现和思想趋向,力图对他辞赋作更透彻、更深入的研究,以强化对他文学成就的再认识。

注释

①马积高:《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11页。

②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33页。

③楼昉:《崇古文诀评文》,见王水照《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4页。

④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7页。

⑤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新霜二首》其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2页。

⑥阮忠:《汉赋艺术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133页。

⑦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与张秀才第二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8页。

⑧顾永新:《欧阳修学术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第79页。

⑨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626页。

⑩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诠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34页。

λ?刘熙载:《艺概?赋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00页。

λω欧阳发:《先公事迹》,见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636页。

责任编辑 梅莉

421

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第49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Vol.49 No.2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2010 收稿日期 2009210201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阮 忠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欧阳修的《秋声赋》虽最具声名,但因晚起且有因循而不是其辞赋创作建构的范式,赋中情感表现有自身的特性,却是文学发愤抒情的常态。人们通常评说欧文的“六一风神”所重的阴柔之美,并不是其创作风貌的范式,不宜以之考量欧阳修所有的赋。同时,欧阳修应对科考而作的骈赋、律赋,以率直的议论文字表明的感时求用的创作立场,也不是单纯追求自我的名声或荣耀。 关键词 欧阳修;辞赋;范式;反思 在欧阳修的散文领域,辞赋可谓是很弱小的一支,而他辞赋之外的古文如脱脱言乃继韩愈而挽晚唐五代文坛之颓波,影响深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其辞赋的深入探究,这给本文留下了审视和思考的空间。 一、 《秋声赋》并非欧阳修辞赋 建构的自我范式 关于欧阳修的辞赋研究,自古及今,人们的关注点多为他在赋坛颇具声名的《秋声赋》,这自然是不够的。因为在北宋赋坛,欧阳修及其后的苏轼均以赋的创作实绩和艺术高度,为后人称许,甚至有北宋赋家“魁首”之说。同时,在当今最为全面评价欧阳修辞赋创作的马积高《赋史》和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中都注意到欧阳修的赋有古赋和近体赋,或细化为骚赋、骈赋、律赋和文赋,但最为看重的还是他的《秋声赋》。 马积高先生说:欧阳修的赋“大抵没有什么很深刻的见解和思想,也较少追逐功名的狂热和失意的怨愤。然而作者却善于把某种并不很特别的生活感受形象地、亲切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这是他从特殊环境中体会出来的,虽不新鲜,但不落套,他的《秋声赋》充分体现了此种特色”①。而郭、许在认为欧阳修的骈赋、律赋为唐人之遗、骚赋秉承先秦两汉之制的同时,说道:“从欧阳修的辞赋创作实践来看,他的文赋名篇《秋声赋》已初步具备宋代辞赋卓著特色的三大艺术形态,即以文为赋、擅长 议论的审美特征,平易晓畅、不事雕琢的审美风格和损悲自达、尚理造境的审美趣味。”②我们可以理解研究者对欧阳修《秋声赋》的青睐,但对欧阳修辞赋的认识并不宜在此止步,因为欧阳修未把辞赋的创作完全视为文戏,且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是自我整体思想的组成部分,其骈赋、律赋和骚体赋固然有体式上的承袭,但应当看到他在诗文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风格也蕴含在辞赋里。 大体来说,欧阳修的辞赋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咏物赋,如《黄杨树子赋》、 《鸣蝉赋》、 《秋风赋》等,二是抒情赋,如《病暑赋》、 《憎苍蝇赋》、 《述梦赋》等,三是说理赋如《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赏以春夏赋》、 《斫雕为朴赋》等。这三类赋是汉赋以来就存在的,欧阳修的这些赋诚如上面所说,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成骚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四类,其形式的不一自然会导致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像骚体的《鸣蝉赋》、《述梦赋》不同于骈体的《憎苍蝇赋》、 《殿试藏珠于渊赋》,二者与散体的文赋《秋声赋》,也是不相同的。 在这些赋中,《秋声赋》的独秀固然有其为北宋文赋佳构的因素,同时与因秋感兴密切相关。这篇赋写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的秋天,欧阳修53岁。此前,年初有京城开封大雪,百姓冻饿而死者甚多,欧阳修上《乞罢上元放灯札子》,恳请陛下体恤百姓在风俗最重的元宵节不放灯;又有友人陈动之、胡瑗等人病卒,欧阳修作《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二首》,其一中有“自古圣贤谁不死”之叹,又作 021

大学语文复习

大学语文1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易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是群经之首 B、《易经》是群经之始 C、《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 D、《易经》只是用来卜卦算命的 2、《易传》中,包括有上下篇的是() A、《文言》 B、《系辞》 C、《说卦》 D、《杂卦》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指下列哪本书()。 A、《中庸》 B、《易经》 C、《尚书》 D、《论语》 4、被称为“中华智慧”结晶一书的是()。 A.《论语》 B.《易经》 C.《诗经》 D.《春秋》 5、《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阐释“经”的文字,共有七种()篇。 A.7 B.8 C.9 D.10 二、填空题 1、《易经》研究的两大流派是和。 2、《易经》64卦一共有(数目)爻,这是因为和。 3、所谓“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孟子》、《_ ___ 》、《中庸》和《__ ___ 》,“五经”是指、《尚书》、《礼记》和《春秋》。 5、伏羲依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6、《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全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 1、简述《易经》包含的的哲学思想。(列举两种以上) 2、简要解释你所理解的“元、亨、利、贞”。 3、分别说出“潜龙,勿用”、“含章,可贞”对你的启发意义。

三、综合题 1、下面是《易经》中的乾卦,请你在图上标出组成部分的名称,并结合乾卦、坤卦的卦辞、爻辞,你有哪些哲学思考和感悟?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诉之合并制度的反思与重构(1)

诉之合并制度的反思与重构(1) 关键字:诉之合并诉讼经济诉讼标的 前言 在民事诉讼法的发展中,普通法时代严格限制诉之合并,并且完全按照诉讼开始的令状进行诉讼,根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诉之合并的诉讼经济的原则。[1]罗马法规定的诉讼结构是一对一的形式,复数主体诉讼和诉讼标的合并是被禁止的。随着诉讼技术的提高、民事纷争型态的复杂化和效益作为诉讼基本价值取向的全面确立,诉之合并制度逐步确立并不断发展。 诉之合并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上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民事诉讼法上之诉讼合并制度旨在使当事人可以节省劳力、费用和时间,并以防止裁判抵触为其作用。所以各国民事诉讼法均有共同诉讼之设定及诉之客观合并之规定。”[2]诉之合并制度孕含着诉的要素理论和诉讼标的理论等基本诉讼法理。对诉的构成要素和诉讼标的的不同主张和理解,必然会对诉之合并制度产生不同的认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诉之合并的规定过于简单,学界对之也缺少必要的关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诉之合并较为混乱的现象:应当合并审理的案件却分别审理,造成重复诉讼,加重了法院和当事人的讼累;而有的不应当合并审理的

案件却在同一个诉讼程序中进行审理,致使法律关系复杂化,案件审理旷日持久。鉴于此,笔者借鉴于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立法、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试图对民事诉讼基础理论和具体的诉之合并制度及其相互之间进行内在逻辑的整合,探索诉之合并制度的理论体系,以期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诉之合并制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诉的要素理论和诉之合并 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诉之合并系指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将几个独立之诉进行审理和解决。但是,怎样才是独立之诉换言之,诉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决定诉单复此彼的因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诉的要素理论的内容。 诉的要素指构成一个诉应具备的基本因素。对于诉的要素,国内外学者间一直存在争议。前苏联的通说主张诉由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构成;[3]日本的学者大多认为诉的要素为当事人、请求旨意、请求原因;[4]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通常认为诉由当事人、诉讼标的和诉之声明构成。国内学者则有“二元论”、“三元论”和“四元论”。“二元论”认为诉由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构成;“三元论”主张诉由当事人、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构成;“四元论”则主张诉由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和诉讼请求构成。笔者认为诉的要素应当包括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当事人因民事经济纠纷提起民事诉讼时,其向法院提交的起诉状,除应表明原告被告

语篇语用学作为功能语言学的一种研究范式

语篇语用学作为功能语言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关注句法与语篇界面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即它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探求句法结构运作机制和功能的语篇动因;另一方面,反观句法在语篇中的分布规律和功能定位对语篇建构的制约。本文旨在对语篇语用学研究的新成果《英汉语篇语用学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简评。 20世纪以来,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新理论、新范式不断涌现。特别是60年代语言学领域的话语转向为语篇语用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契机。语篇语用学作为功能语言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其关注点在于句法与语篇界面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即它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探求句法结构运作 小学阶段的语篇教学是小学英语和中学英语的过渡阶段,它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想要追求高效的语篇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的整体结构,优化教学手段,达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能力统一发展,最终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篇阅读教学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直接作用于学生听说读写及思维能力德生成。而我们现行的英语课本中,每一篇英语课文都具有很好的背景环境。我们应该从文章背景着手,抓住其中关键词,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如果纯粹的停留在教文章中的单词、句子、片段等知识点而忽略了文章的本身的情境和文化作为支撑,

必将影响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教材,设计好每单元的语篇教学。语篇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真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和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传统的语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语法,轻意义,重语句,轻篇章,常常把文章一句一句进行语法讲解、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听听读读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做就把语篇弄得支离破碎,不利于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整体语言观强调语言实质上是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性原则要求全面系统地看问题,要从整体出发而不是停留在某个侧面。所以语言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个规律,语言不应该被肢解,应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教,注重对学习材料进行感知,既先见“森林”,再见“树木”。所以,决定语篇的不是形式,更多的是意义,更确切地说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教师要以语篇为单位组织整体教学,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生词问题还是理解问题,都应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独立思考,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整体性地解读语篇,做到读懂、读通、读好、读深、读活。 语篇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语篇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具体语境中的生词词义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

关于辞赋创作暨常用技法的简要探讨

关于辞赋创作暨常用技法的简要探讨 概述辞赋,作为一种文体,在今天被广泛用于各类征文赛事、景观校园碑刻、企事业单位宣传等,这说明了大家对这种文体的认可和喜爱,同时也反映出了辞赋本身的魅力。而关于其创作写法则千姿百态,水平也高低不一,且不少人对自己的作品是沾沾自喜养成习惯,不愿意深入了解学习,缺乏谦虚之心。这也造成部分人成了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宽广,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今天我主要针对辞赋创作暨常用技法做简单说明如下。 一、章法作品应结构严谨并层次要分明。发端、衍生、照应等诸象皆具。段落过度需衔接自然。铺陈、叙议、发慨等手法侧重合理。提倡轻铺陈而重叙议。通篇文脉流畅,气象雍和为佳。 二、用韵 辞赋,可分为“散体大赋”、“骚体赋”、“骈赋”、“律赋”、“文体赋”,其中骈赋和律赋征文部分必须有韵,正文部分皆需有韵,但散领之句可不计韵。新韵、中古韵系(平水韵、词林正韵)皆等同视之。但凡用韵处不能古今韵混杂,亦不能平仄韵混用。提倡转韵,原则上亦提倡随段转韵,若同段转韵不宜过频,并需有“提引”类词汇以做转韵区分。亦提倡随段落表达之需要,而分别使用平仄不同的韵。不能重韵、凑韵。 三、句式 壮”“紧”“长”“隔”“漫”等句式应随赋文之需要而使 用到位。应避免句式单一。句式转换之间,应顺其文气,手法纯熟而无滞碍、且能擅于以句式调控韵声疏密者为佳。“提、引、发”语要使用准确无

误,漫句(散句)不能过多。单句相骈句式及各种“隔句” 相骈句式,应随文章气氛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到位。单句字数在3-9 字之间为宜(含虚词)。4、6字句虽为常式,但3、5、7、8 字句式亦当配合抑扬之情而使用,散漫句使用得当且数量不宜过多。提倡做骈句时关键词组骈对精严并忌“骈枝、合掌”。 四、平仄 提倡在使用“隔句对”句式时,句脚字平仄安排合于“马蹄律”。提倡骈句在两句对应的节奏点上,声调平仄应相反。而一句之内节奏点平仄交替从宽。在节奏点和句脚平仄对应上,允许适当运用“谋上去之便”的方法(使用中古韵即上声可对去、入声;新韵可第三声和第四声相对),但不能过频。亦提倡做骈句擅于使用虚词,且需应用纯熟。适当间杂“兮”调不计。不提倡在一个诵读节奏之内,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的同声调字。同声、同韵字在运用时应尽量不使冲突(双声叠韵词、及其他连绵词不计),以保证诵读效果。 五、炼词 用词上应求庄雅、精炼。不提倡使用尽人皆知的成语与俗俚语,若自造词汇应不引歧义。不提倡使用过于生僻之字。提倡在相邻较近的句子中不重复用字(有规则的重复与虚词除外)。应尽到每个用词的最大作用效果。 六、用典 提倡契题用典。但不宜过僻与隔意太远。技巧上应合乎起比、喻指之旨。用典应加注释。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 大家,他的文学主张及其创作实践。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坛,他的诗 文作品屡屡被选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自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他 的诗文都深受执教者和受教者的喜爱。这种现象,在我国历代作家中。是少有鲜 闻的。譬如屈原,其作品意义深远,影响亦大,但由于与现读者隔膜濛远,难以 理解,所以其受欢迎的程度自然就低,其余还有那种应付之作,因某一特定原因 硬塞进教材的, 自然就更不可用于而语了。 当然, 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博大情深, 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家作品。如繁星翰海。但亲切如苏轼者,亦不为多。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经过各方讨论、论证,专家和权威部门审定,又有多 篇苏轼诗文选入,此亦可证明苏轼诗文之不朽!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课文 题为《赤壁赋》,只在课文注释中标明,此赋为《前赤壁赋》。苏轼的前后 《赤壁赋》都是苏轼游记文中的精品、极品其文学价值极高,实为我国古代游记 文学的经典之作。 前后《赤壁赋》均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期间,两文都体现了 作者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洒脱飘然,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 然。 《前赤壁赋》(即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所题《赤壁赋》,下文亦同)记叙了 作者携客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 起笔不凡,一篇叙事写景之文,写的如此清新优美,情韵动人,不愧为名家大手 笔。 文章先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写作者与客夜泛舟于赤壁的所见所感。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巧妙的组成一幅生动真切的画面。 今人读来,犹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作者用极富浪漫色彩的笔调,抒写了自己 与客夜的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只有飘逸洒脱之人,才能领悟此景,也只有豁达脱俗之人才会有此感 受,千年苏轼,真是不虚此行此游,其后情景定然更为精彩! 有景如此,对景高歌,方为乐事。中国古代的文豪,大多与酒结下了深厚的

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中文学院 0803班唐艳芳摘要: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古文方面都有卓著的贡献,他的为人和为文对后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古文理论;散文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欢奖掖后进,“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时有疏隽旷达气息。他的诗风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他的散文和古文理论创作在当时独树一帜,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实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的文风。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

2021年对教材的反思与重构

审视我们今天的课堂 ——品德教育理解的肤浅化 ——社会知识的灌输化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对教材的反思 ——合适吗? ——是这样吗? ——有价值吗? 我们的因应策略 ——让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观点 ——回归真实的生活 ——寻求生活智慧 对课堂的重构 一、明确课程新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一寻求价值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于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与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鲁洁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语杜威“直接道德教学”困局论 ——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 ——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关念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直接道德教学的影响是少的、微弱的。 解决困局的思路 ——德育课程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是重建于其它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联系;其二是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德育课程如果能将学校生活中的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纳入到自身结构之中,起到一种反思与整理学校生活的作用。其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了。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持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理论态度”,而生活中的道德却是一种实践态度,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的生命表现。在这种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由培养研究道德的理论态度转向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这种转向要求德育课程不能将道德视为与儿童生活无关的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是将道德视为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引导儿童通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在课程生活与整体生活的互动与融合中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新的教学观念二回归生活 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关系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但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教学只是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范例。以及对未来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 我们关注的既应包括品德教育,也应包括生活指导和科学知识学习。 传统的教材一般是按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来编写。以这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 ?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 ?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 ?2语文学 ?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 ?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语用_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刘仁增)

从2014年第6期的《课程·教材·教法》中打印出来,P.55-60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式重构 仁增 (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连江 350500) 摘要:语义理解、知识传授向来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它以“知不知”“懂不懂”而不是“会不会”“能不能”为价值取向,造成学生乃至社会公民言语能力的每况愈下,在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成为国际母语教育普适价值的背景下,以“语用”为核心和主体的教学价值重塑与课堂式重构,已成为语文教学摆脱“得意忘言”困境,凸显学科课程本体特质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语用;价值重塑;式重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4)06-0055-06 一、以语义学和语法学为核心的百年语文教学观之反思 语文教学走到今天已逾百年,教学式历经变革。根据式的主要特点,有学者把整个语文教学历程划分为五种前后相继的式:传统语文教学式(1902年前)、文白转型语文教学式(1903-1949)、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教学式(1950-1976)、知识型语文教学式(1977-2000年)、语文课程改革教学式(2001年至今)。虽然每个时期的教学主体、核心、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理解”和“识记”自然就成了百年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 且不说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式,也不说仍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只是增加了些白话文的阅读和写作的文白转型语文教学式,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文学的学习、白话文的讲解和写作替代了文言文、四书五经等的记诵、讲解和写作、语义理解、语法传授、语形识记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主体。知识型语文教学式更把“语文工具说”“知识中心说”等“接受为本”传统观念奉为圭臬,把篇章拆成知识、把知识合成篇章。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学知识成了教学的重点。修辞格本属于语用学围,可是,学它的目的不是领会其表达效果,而是如何判定修辞格,如何记住修辞名称。这种注重讲授系统化和静态化的语文知识,配以训练语言技能的语文教学,依然限于理解为主、感悟至上的做法。 进入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风起云涌,语文素养、师生对话等新理念、新概念的提出,强调培养学生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以语法学和

辞赋写作第六讲

辞赋写作第六讲 辞赋写作第六讲依据《赋谱》的整理,这些句型可分为五种: “壮”、“紧”、“长”、“隔”、“漫”。 除了“漫”以外,其余四种都是“属对成联”的型式。 此外,应识情况于句子前、后加上适当的“发”(发语词、连接词)与“送”(句尾语助词),使文句顺畅。 骈文就是依以上骈句的组合写成篇的文章。 本周我们将骈文做个总结,并给大家举例及请大家开始练习学习写作。 骈文简介 (一)骈文的定义 骈文是一种美文的形式,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文学。(1)骈者,并马也。俪者,双人。有成双之意。指对偶的整齐句法。 (2)春秋时代骈散合辙,两汉正式分开发展,至两汉初年骈文正式诞生。 (3)李斯是骈文之初祖,汉赋的先声 (4)陆机〈文赋〉为第一篇成熟之骈文作品。 (二)骈文的特点: 1.语言对偶:骈文多用对偶形式,句中字词相对,只用小

部分散句以贯串文章。 2.四六句式:骈文句子多为四言或六言,故又称“四六文”。3.音韵谐协:从齐、梁时代开始,骈文讲究平仄,一句之中,平仄交替。 4.多用典故:骈文常用典故,以表现作者学识渊博、追求典雅委婉的风格。 5.词藻华美:骈文注意词语藻饰,在练字、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内容空泛之弊。 (三)骈文形成的原因 1.赋的影响:汉赋注重铺排,雕琢刻镂,堆砌章句,形成文学上艳丽纤巧的风气,定骈文发展的基础。 2.君主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如梁武帝和陈后主皆爱好文学,在他们的提倡下,文人重视文学,爱好华采的风气,使骈文得以发展。 3.声调的提出:南朝的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声韵学日趋完善,促成骈文的发展。 4.理论的形成:魏晋评论诗文者日多,对文学理论有进一步研究。《文心雕龙》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四)历代骈文的流变-----先秦----骈散合辙。两汉----骈散分途。两晋成熟。 1.蕴酿于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 二、欧阳修诗文革新主张: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 1.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 2.对文与道的关系的全新认识:(1)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2)文道并重;(3)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3.文道并重的思想的两重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2)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三、欧阳修的散文 1.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1)他的有些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2)另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2.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3.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4.在欧阳修笔下,古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古文的叙事、

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四、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的贡献(对词赋的改革): 1.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秋声赋》(P44特点、赏析)。 2.欧阳修对四六体进行了革新,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3.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五、语言风格: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六、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一、欧阳修、梅尧臣对诗风的革新 1.欧阳修诗歌理论:欧阳修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其诗论作品《六一诗话》。 2.梅尧臣诗歌主张:梅尧臣更加明确地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并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 3.欧、梅等人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的,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 二、欧诗内容题材: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

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基于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视野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因西方福利国家危机而盛行的老年歧视主义,到八九十年代因西方学者在寻求应对老龄化之策过程中发现老龄化自身的潜能而相继提出的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产出性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等理念,人类现代老龄化视野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从歧视到平等、从消极到积极、从危机到发展的巨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西方社会老年学领域涌现了许多老龄化理论,包括关注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人及行为影响的宏观理论,如年龄分层理论、现代化理论、老龄政治经济学理论等;关注个体的内在动力和社会过程两个层次同时发生老龄现象的中观理论,如生命进程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活动理论、亚文化理论等;关注个人及个人间互动的微观理论,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超老化观感、选择-优化-补偿理论、智慧等。这些老龄化理论有争议更有价值,整体上推动了老年教育学的产生,并为老年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渊源。然而,通过对我国老年教育实践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老年教育理论的发展相对落后于人类老龄化理论视野的积极转换,或者说对上述现代老龄化理论的理解与接纳产生了偏差与误解,因而客观上造成了老年教育发展的价值定位模糊不清,也制约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的实践发展。本文将以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视野为基础,对老年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反思与重构,以期为我国老年教育的未来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一、活动参与或精神发展:老年教育目标何在? 国内外老年教育理论主要形成了社会参与和丰富老年人生活两类体系。前者是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实践最重要的理论,它从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强调老年人是社会的一员,是社会成果的分享者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强调社会参与是实现老年人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成功老龄化目标的核心内容。而后者是我国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更注重老年人的休闲活动与生活质量。从本质上来讲,这两种理论都是以参与活动(个人或社会活动)为目标。这一取向应该是受哈维格斯特提出的活动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成功老化的人是那些仍保留

欧阳修的写作之道

欧阳修的写作之道 欧阳修的写作之道 2017年9月19日(周二) 欧阳修的写作之道 千余年来,欧阳修的诗词文赋经受时间的淘洗,始终受到读者喜爱。在与他的同代人以及前人、后人作品的比较中,他的作品闪现出独特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注目。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对他的文章的总风格,有一段精当的评论:执事之文,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急,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苏轼称他其言简而明,信而通,韩琦评他得之自然。他的文章中那种曲折情致与容与态度的自然结合,旺盛气势与平易措词的巧妙安排,富有逻辑力量的严密结构,一唱三叹的情韵,精炼的用词造句手法,平易自然、流畅婉的散文风格,对后代散文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欧阳修的写作之道,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以为下面几方面应该注意。 1.植根深固,本固枝荣 欧阳修在《赠学者》中比喻: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他认为学习要靠长期的内心积累,就像树木必须植根深固,根本坚实,干枝才蓊郁,花朵才繁茂,果实才丰硕。有了丰厚的积累,写作才会源源不断。这是写作的根本规律。 2.诵读吟哦,勤读多为 欧阳修的各体文章都写得好,就像他在《卖油翁》中所说此无他,惟手熟耳。他说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东坡志林》卷一记载: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愚,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勤读多写,熟能生巧,是写作的基本途径。 3.三上属思,勤于思考 欧阳修本人就是勤读多写、勇于实践的典型。在《归田录》中,他赞扬了好读笃学、手不释卷的精神: 钱思公(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词曲、小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公垂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他的三上精神更为感人: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修的青壮年时期,即从开始应试到官至参知政事的三十多年间,可谓公务繁忙,少有闲暇,但他硬是挤出行旅途中、睡前醒后的点滴时间来构思文章,推敲诗句,甚至于上厕所时也在打腹稿。他所作文章多从三上得来,这则趣事,历来为文人传颂,至今仍让我们敬佩。 4.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欧阳修反复修改、锤字炼句的故事很多。他应邀写《相州昼锦堂记》,求文者已走得很远了,他猛然想到开头两句不妥,立即派人骑快马追回原稿,把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两句中各加一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朱光潜分析: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顿挫。‘仕宦而至将相’比‘仕宦至将相’意思多了一个折,要深一层。(见朱光潜《散文的节奏》) 传说欧阳修写成《醉翁亭记》当夜,亲自将这篇文章抄写了六份。翌日命两个衙役分别

对教材的反思与重构

( 工作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2504 对教材的反思与重构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对教材的反思与重构 审视我们今天的课堂: ——品德教育理解的肤浅化 ——社会知识的灌输化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对教材的反思: ——合适吗? ——是这样吗? ——有价值吗? 我们的因应策略: ——让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观点 ——回归真实的生活 ——寻求生活智慧 对课堂的重构: 一、明确课程新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一:寻求价值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于: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与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鲁洁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语 杜威“直接道德教学”困局论 ——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 ——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关念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直接道德教学的影响是少的、微弱的。 解决困局的思路 ——德育课程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是重建于其它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联系;其二是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德育课程如果能将学校生活中的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纳入到自身结构之中,起到一种反思与整理学校生活的作用。其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了。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持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理论态度”,而生活中的道德却是一种实践态度,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的生命表现。在这种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由培养研究道德的理论态度转向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这种转向要求德育课程不能将道德视为与儿童生活无关的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是将道德视为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引导儿童通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在课程生活与整体生活的互动与融合中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新的教学观念二:回归生活 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关系: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但力求反映儿童的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刘仁增

从2014年第6期的《课程·教材·教法》中打印出来,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 刘仁增 (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连江 350500) 摘要:语义理解、知识传授向来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它以“知不知”“懂 不懂”而不是“会不会”“能不能”为价值取向,造成学生乃至社会公民言语能力的每况愈下,在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成为国际母语教育普适价值的背景下,以 “语用”为核心和主体的教学价值重塑与课堂范式重构,已成为语文教学摆脱“得意 忘言”困境,凸显学科课程本体特质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语用;价值重塑;范式重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4)06-0055-06 一、以语义学和语法学为核心的百年语文教学观之反思 语文教学走到今天已逾百年,教学范式历经变革。根据范式的主要特点,有学者把整个语文教学历程划分为五种前后相继的范式:传统语文教学范式(1902年前)、文白转型语文教学范式(1903-1949)、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教学范式(1950-1976)、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1977-2000年)、语文课程改革教学范式(2001年至今)。虽然每个时期的教学主体、核心、内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理解”和“识记”自然就成了百年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 且不说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范式,也不说仍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只是增加了些白话文的阅读和写作的文白转型语文教学范式,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文学的学习、白话文的讲解和写作替代了文言文、四书五经等的记诵、讲解和写作、语义理解、语法传授、语形识记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主体。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更把“语文工具说”“知识中心说”等“接受为本”传统观念奉为圭臬,把篇章拆成知识、把知识合成篇章。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学知识成了教学的重点。修辞格本属于语用学范围,可是,学它的目的不是领会其表达效

大学语文复习题(本部)-副本.doc

大学语文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选项中的语句,哪一个是孔子的名言?()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下列成语故事屮,哪一个不是化自《庄子》?() A.庄周梦蝶 B.朝三暮四 C.鼓盆而歌 D.揠苗助长 3、下列孔子语录屮,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以下说法屮,()不是关于《诗经》的采集与编订的。 A.采诗说 B.献诗说 C.删诗说I).唱诗说 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赋比兴中“兴”的写作手法的是 A.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B.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C.硕鼠硕鼠,无食我粟,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D.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6、《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 A.黄河之祌 B.渭河之祌 C.淮河之祌 D.长江之祌 7、以下成语不出自《论语》的是() A.三十而立 B.不耻下问 C.贻笑大方 D.举一反三 8、下列对《易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是群经之首 B、《易经》是群经之始 C、《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S D、《易经》只是用来卜卦算命的 9、下列人物屮全是屮国上古神话的人物是()。 八、女娲、盘古、亚当B、大禹、刑天、共工 C、嫦娥、后羿、韩湘子 D、夸父、黄帝、何仙姑 10、下列故事哪个不属于中国祌话(〉。 A.女娲补天 B.共工怒触不周山 C.夸父逐日 D.诺亚方舟 11、《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阐释“经”的文字,共有七种()篇。 八.7 B. 8 C. 9 D. 10 12、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最具有神话学价伉的著作是0。 A.《楚辞》 B.《山海经》 C.《淮南子》 D.《庄子》 13、从李清照《声声慢》词中“将息”、“怎生”、“次第”、“ 了得”等词语来看,这首词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是() 八、采用典故B、采用口语 C、采用经史语 D、采用前人诗句成句 14、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名主张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15、以下关于杜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 欧阳修主政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派人持手书前往好友刘敞处请教。接到来信,刘敞时常无须翻书,就可当着来使的面不假思索地执笔一一作答。被问得多了,刘敞有时也是不胜其烦,抱怨道:“好个欧九,可惜不读书!”对欧阳修的为人之道表示认可,但对他的学识素养颇有微词,认为他读的书太少了。 如果说欧阳修读的书太少,肯定是冤枉了他。作为北宋文坛的第一任宗主,宋代诗文革新的倡始人,《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撰者,若无深厚的知识学养,欧阳修自然是做不到这一切的。之所以刘敞会对他有着“不读书”的印象,根源就在于两人的读书方式截然不同之故。刘敞是个兴趣广博的大家,对经、史、佛、道、金石、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都有一定的研究,素以浏览群书、见闻广博而著称。当然,这种广泛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潜在的阻碍,使得他无法在某项学问上得有大成。毕竟要对涉猎如此之广的学科都有研究,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最后的结局,难免就会堕入到“周身是刀、把把不利”的怪圈当中。 欧阳修自幼家境贫寒,早年为了出人头地,在古文写作上狠下苦功夫,他先是认真研读韩愈的文章,学习古文的写作手法。后来在洛阳认识了散文家尹洙,他又虚心学习尹洙简洁严谨的文风,从中汲取营养。入仕后,欧阳修有一次到内阁书库,无意中看到一本记录古代书籍的书目,上面有两千多本的书名,他竟然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欧阳修一方面感慨古人著述竟然如此之多,同时又想到这些佚失不传的书,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流传的价值,所以才会被时代所淘汰。由此领悟,不论是读书还是作文,选材都要精严,只有求深求通,有所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若是依据兴趣而随意涉猎浏览,无法精读深研,结果只能是泛滥无归。 所以,欧阳修一直秉持读书为文、贵以精专的严谨学风。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