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后期辞赋的特征(一)

论北宋后期辞赋的特征(一)
论北宋后期辞赋的特征(一)

论北宋后期辞赋的特征(一)

【内容提要】

北宋后期,文人的济世热情消退,遗世之情转笃,辞赋成为文人们深入探索人生问题的重要载体。当时的辞赋在平淡之中孕涵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但有的辞赋创作呈现出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趋向,山川赋、都邑赋呈复兴之势。由于读书穷理和通经明古、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北宋后期赋还凝聚了集大成而求变的创作意识。

【关键词】北宋后期辞赋特征

宋代文人在文学上具有极强的变革意识。在辞赋创作领域,宋初文人崇尚学殖深醇,尽量在辞赋中显示自己的学术修养和文华风采,而且,他们努力克制个人情感的抒发,追求情理相谐的美韵,各种学术思想的渗透更加重了宋初赋的这些特点。宋赋一开始就向着平和典雅的方向发展,与音情顿挫的唐赋分庭抗礼。北宋中期的政治革新运动给文学以深刻的影响,此时的辞赋创作与学术思潮更为密切地结合,以学术对政治的干预为契机,辞赋参与政治的功能得到加强,甚而至于出现了用辞赋写成的政论文、说理文。当时的辞赋家不再克制自己的情绪,忧世不治的情怀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伴随着熙宁变法引发的激烈党争,北宋文人的济世热情逐渐消退,遗世之情转笃。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因吕惠卿等人的排挤而罢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讥评时政获罪,兴起文字狱,至此,党争渐变为党同伐异的意气之争和你死我活的利益之争。政坛的这种转变深深影响着文人的心态,迫使文人更深入地思考情感与理性、个人与社会、入世与超脱等人生问题,重视学养和情理相谐的传统又成了赋坛的主调。逮靖康元年(1126),金人渡河,二帝入北,北宋灭亡,文学思想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所指的北宋后期即从元丰年间至宣和年间,共五十年左右。由于受当时政坛的动向、文人的心态、学术发展、科举改革以及辞赋自身规律等的影响,北宋后期的辞赋表现出相当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辞赋成为文人们深入探索人生问题的重要载体

北宋后期的政治史是恶劣党争的历史。正如范纯仁所言:“朋党之起,盖因趋向异同,同我者谓之正人,异我者疑为邪党。既恶其异我,则逆耳之言难至;既喜其同我,则迎合之佞日亲,以至真伪莫知,贤愚倒置,国家之患,率由此也。”(《宋史》本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众多的文人卷入了这场相互攻讦、迫害的争斗中,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他们希望彻悟人生,超越宦海风波和心为形役的苦恼,在心灵的世界中寻觅真正的自我。辞赋有表现人生忧患的传统,从《离骚》的求索人生价值到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张衡的《应间》、蔡邕的《释诲》等的思索人生出处去就,辞赋成为负载文人探索人生问题的重要载体。北宋中期,刘敞、刘攽、文同、王安石等即凭借这种述志赋来深入思索人生问题,沿着这一线索,北宋后期,思索人生便成为辞赋创作的主调,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失落的人格、人生意义要通过文学创作、辞赋创作来寻找,来探索。

北宋文人具有忧患天下的精神,在北宋后期,面对变幻莫测的政治纷争,许多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困惑和彷徨。入世情怀和党同伐异的政治风气使他们不可能完全超然世外,崇尚气节的道德良知又使他们不愿与时浮沉,随波逐流,因此,表现出处去就的矛盾与困惑的辞赋便多了起来,这不同于以往表现有志难伸的抒愤之作,而是在隐与仕的人生道路上的临路迟回、歧路兴叹。像黄庭坚的《休亭赋》、赵鼎臣的《学古堂赋》、程俱的《怀居赋》、李纲的《三黜赋》等均在感叹对仕宦的厌倦和不甘归隐的无奈。如赵鼎臣在《学古堂赋》中写道:“虽世忽晦显,道常污隆。有礼乐以治性,有仁义以饬躬。行既往以无敝,播方来而靡穷。固可骛精思于物表,挹芳馨于壳中矣。在官彬彬,拊循吏民;退休愉愉,讨论诗书。朝而出,以古为律;夕而居,与古为徒。得于内者,充我之不足;发于外者,推吾之有余。”(《竹隐畸士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段文字似乎在表现为官而超脱名利、以古为师的态度,其实质是向往一种亦官亦隐,既志在黎庶,又远离机阱的生活,是在以理性的思索来化

解人生的无奈。

在北宋后期的辞赋中,有许多表现出世之志的作品,这是文人们为化解宦海苦闷而作的心理安慰。骚体在北宋中期兴起以来,便渐渐脱离屈骚的入世精神,向远离世情的旨趣发展。北宋后期的骚体仍然接绪这一方向,以表现出尘之趣为主。晁补之是当时的骚体大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在宣扬这种思想,李廌的《拟楚辞》、《叹美人词》,米芾的《楚辞》等,就是抒发高世之情的作品。因此,邵博指出:“楚词文章,屈原一人耳。宋玉亲见之,尚不得其仿佛,况其下者。唯退之《罗池词》可方驾以出,东坡谓鲜于子骏之作,追古屈原,友之过矣。如晁无咎所集《续离骚》,皆非是。”(《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指的就是当时骚体逐渐远离抒愤传统,向情韵然的方向发展的倾向。

北宋文人具有极强的人格独立意识。既然生存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们便在心灵的世界中去寻觅,在超然的精神状态下,在审美观照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人格的完美。北宋后期辞赋在表现独立人格方面相当突出。文人们喜欢描绘具有高洁品格的形象来寄托人格理想,宋初以来,描写松、竹、梅、菊等以寄寓高洁人格的咏物赋渐增,到后期,更是出现了一个高潮。如写竹的,有黄庭坚的《对青竹赋》、《苦笋》,李复的《竹声赋》,郑刚中的《感雪竹赋》,慕容彦逢的《岩竹赋》等;写梅的,有唐庚的《惜梅》,李纲、张嵲、李处权的《梅花赋》,谢逸的《雪后折梅赋》,苏籀的《戏作梅花》等。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描写竹的赋,大抵寄托高雅傲岸的人生境界,李复的《竹声赋》对竹的形象的描绘另辟蹊径,专写竹声,是这类赋中的妙品,赋中写道:“高秋气肃,夜色如水,喧逐众归,静与孤至。不知何声,纷然满耳,疑有天人,来过虚庭。琼旒宝络,玉佩珠旌,风散湘瑟,霜感缑笙。飘流苏于檐宇,缈金奏于烟云,前导既往,后陪载作,乍低徊而掩抑,俄飘起于青冥。”(《潏水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篇赋发挥了辞赋体物的优长,将竹声虚幻做仙人的仪仗队伍在明净的夜色中飘然而来,充分展示出竹声之高雅、悠远,作者之胸怀,通过纯美的境界展示出来。北宋写梅的赋多受唐代宋璟《梅花赋》的影响,以表现梅花的风姿绰约、孤芳自赏见长。唐庚的《惜梅赋》将梅之高洁与处境之庸俗荒僻对比来写,言浅语深,高出流辈。赋曰:

县庭有梅株焉,吾不知植于何时,荫一亩其疏疏,香数里其披披。侵小雪而更繁,得胧月而益奇。然生不得其地,俗物溷其幽姿。前胥吏之纷拏,后囚系之嘤咿。虽物性之自适,揆人意而非宜。既不得荐嘉实于商鼎,效微劳于魏师;又不得托孤根于竹间,遂野性于水涯。恨驿使之未逢,惊羌笛之频吹。恐飘零之易及,虽清绝而安施。(《眉山诗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这篇赋作于政和年间,其时唐庚谪官惠州,他以梅自况,在孤高中又孕涵着平和淡逸、缘性自适的情怀,很好地展示了崇尚隽雅人格的胸襟。

追求高雅隽逸的心灵境界,忘却世俗名利,这是北宋文人,尤其是后期的文人共同的追求,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愈是达不到,便愈在生活中、文学中寻求,表现这种人生的真情趣、真乐趣,努力使生活艺术化。北宋文人喜欢徜徉于园林台榭间,俯仰于书斋静室中,在虚灵的境界中体悟人生的奥义。他们喜欢用“记”类散文来抒写这种人生情趣,而且,这类题材也逐渐向辞赋浸透。北宋中期,只有宋庠的《幽窗赋》、范仲淹的《秋香亭赋》等少数描写园林台榭的作品,北宋后期,这类赋激增,写园林亭台的,有黄庭坚的《休亭赋》、《放目亭赋》,米芾的《登黄鹤台下临金山赋》,晁补之的《北渚亭赋》、《披榛亭赋》、《遐观楼辞》、《漫浪阁辞》,唐庚的《平台赋》,程俱的《临芳观赋》,秦观的《黄楼赋》,苏辙的《登真兴寺楼赋》等;写书斋静室的,有秦观的《寄老庵赋》,黄庭坚的《是是堂赋》、《坐进庵赋》,慕容彦逢的《双南轩赋》,赵鼎臣的《寄傲斋赋》,刘一止的《三友斋赋》,李复的《久翠堂辞》,宗泽的《抚松堂赋》,郑刚中的《山斋赋》等。“记”类散文的题材用辞赋来表现,这反

映出赋在表现文人闲雅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闲雅生活情趣的点缀,艺术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北宋后期表现书法、绘画的赋也不少。与此联系,饮酒、啜茗、游览等表现怡情雅趣的赋也多了起来。单就游览赋来说,描写游历湖泊泉流的,有苏轼的《天庆观乳泉赋》,有张耒的《游东湖赋》,李纲的《后乳泉赋》,王安中的《竹林泉赋》,苏籀的《汤泉赋》;描写游观山岳丘壑的,有张耒的《柯山赋》,李廌的《武当山赋》,李纲的《武夷山赋》,赵鼎臣的《尧山赋》,张嵲的《续囚山赋》,孔武仲的《庙山赋》、《田家坡赋》等。超逸绝尘的品格和与造物者游的胸次是北宋后期文人普遍的追求,许多人用赋来表现优游于艺术之境的陶然,在园林台榭、书斋静室、泉流丘壑的晏处游遨中,将感悟到的高世之情用辞赋来纵笔挥洒,这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

二辞赋中孕涵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在庆历以来的变法运动中,北宋文人表现出浓厚的参政热情。熙宁、元丰以来,文人们心系天下的激情消退了,全身远祸、因循墨守之风渐染士林。李清臣指出:“古者之用人矣,视成不视始,责大而不责细;……今者之用人,较小罪而不观大节,恤浮语而不究实用……惟固己持禄、避事随时之人,乃无谴而得安焉。故庸平者安步而进,忠愤者半途而气折,大臣慑怯,小臣凌竞,而天下之事,靡靡日入于衰敝。”“故上下莫自任其责,局局自守,惟求不入于罪,而朝廷大计,生民实患,卒无有任者。是故以天下之大,万官之富,而常若无其人。”①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人们入世热情消退的原因所在。但文人们的济世热情并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不得不向内收敛,变得更为深沉了。既欲参政,又思祸端,忧乐天下的意识无法在现实政治中伸张,只能在随性逍遥的人生态度和远离尘嚣的纯美境界中得到消解。

在辞赋创作中,北宋后期文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时有流露。在党争中,文人们时常以辞赋来表露政见,攻击对方。苏轼的《后杞菊赋》就是为讥刺新法削减官俸而作。黄庭坚作于元佑八年的《江西道院赋》畅论简静牧民之道,非毁新法扰民。这种以文学来讥刺政治的作法其实是忧患意识的流露。正如苏轼在《与滕达道二十四首》中所说:“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取,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东坡全集》卷七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语道出了忧世之情无法排遣的无奈。对于同党,文人们往往相互标榜,誉之过甚。苏轼在元佑六年回朝,拜中书舍人后,李廌作《金銮赋》颂美其事。元佑四年,苏轼为翰林学士,李廌又作《金銮后赋》,对二苏褒扬过誉,对新法贬斥颇多。这类赋,同样是参政意识的曲折反映。

由于惧怕文祸及身,更多的赋家往往并不针对具体的行政微文讥刺,而是穷究治乱之源,通古今之变,借古讽今,因此,这个时期吊古之作较多。如张耒有《吴故城赋》、唐庚有《平台赋》、李纲有《迷楼赋》、赵鼎臣有《尧山赋》、刘跂有《防宣宫赋》、孔武仲有《吊隋炀帝赋》、张舜民有《长城赋》等等,这些赋大抵托古以寄寓对现实政治的忧思。张舜民的《长城赋》是元佑九年(1094)出使辽国时作,他在《投进〈使辽录〉、〈长城赋〉札子》中就说“并《长城赋》一篇,涉猎古今,兼之讽戒”,“亦所以见臣子区区原隰,王事靡盬,不遑启处之意”(《画墁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希望借赋来劝诫哲宗忧勤国事,修葺武备。张舜民继承唐太宗《临层台赋》、徐彦伯《登长城赋》对长城的评价,认为它在军事上的价值不大,赋曰:“及乎周、隋,至于唐晚,亦我出而彼入,将屡胜而屡败。莫不火灭烟消,土崩瓦解。瓶尽罍耻,兔亡蹄在。城若有知,应为感慨。”(《画墁集》卷五)指出:只有国家强盛才可能长治久安,消极依靠长城的拱卫是不可靠的。赋中不无忧虑地说“震盈丰大,求之古先,莫与京对”,暗示宋王朝正走向衰败,因此,他说:“萃以除戎器,戒不虞,既济曰: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希望统治者能以《易》之《萃》、《既济》的卦旨行事,增强军力,这才是和平的保证,化行天下以求平安是不切实际的。

北宋末期辞赋忧患天下的情怀表现得更其深沉,鲜有直陈心迹者。而宗泽的《抚松堂赋遗王

居士》剖白心迹,直述衷肠,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对于婆娑的大树,宋人一般喜阐发庄子逍遥游之义,发无用为用的感叹,宗泽此赋则生发出援时进取之义,赋曰:“嵩少之麓,万松郁然,偃高盖以鸣风,盘深柢而切天。却挥斤于睥睨,款化石而顽坚。怅莫致之,华我林泉。发聘士之幽寻,课畦丁而小迁,培拱把而气藏,远桔槔而智圆。”(《宗忠简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赋是赠给一位姓王的居士的,赋中藏气幽处的大松是隐居修身的居士的象征。赋接下来写道:“寓修身于种艺,戒除恶于蔓延,期百尺于岁寒,扶大厦于将颠。”在此,类似于《庄子·逍遥游》中大椿形象的大松树已巧妙置换为以冀时用、进德修业的贤者形象。赋曰:“且溉且壅,濯我乔木。或攒膏而为酒,或飞烟而取墨;或采脂以储药,或祈明而代烛;或盘缕以为扇箑,或折枝以当麈玉。”这是松树的小用,贤士若此,只能算是盛世的帮闲,宗泽对贤士冀有大用,赋曰:“我观此物,碨落节目,擅巨栋于庙堂,备行舻于海渎,用扶危而利涉,肯收功于芒粟。”他希望贤士担负起力振衰世的重担。在文字的背后,深藏着宗泽吐哺求贤、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对王朝命运、世道人心的深切忧虑。宗泽还有一篇《古楠赋》阐发退居待时的思想,和常见的迁客骚人之思有别,蕴含着一股积极进取的激情和心系天下的慷慨深情。

许多文士在党争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熙宁、元丰年间,新党用事,旧党人物纷纷外放。元佑更化,旧党得势,被贬抑者纷纷回朝,新党人物渐次被逐,旧党还兴起莫须有的“车盖亭”之狱;绍圣述圣,新党得势,恶意报复,深贬元佑党人,并禁元佑之学;崇宁年间,旧党再次被逐。加之旧党中又有蜀、洛、朔党之争,亦形同水火,互相迫害。北宋后期的党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党同伐异的意气之争中耗尽了生命激情,忧勤国事的进取之心转向深沉。他们用赋或抒发宦海沉浮的感慨,或排遣穷居野处的苦闷,始终伴随着忧世不治的无奈。张耒的《邹操》、《渡江》,程俱的《后松江》、《献占》,黄庭坚的《悲秋》、《木之彬彬》等蕴含着深沉的忧患天下的情怀。徽宗建中靖国以后,国势渐渐不可收拾,悲凉之雾愈加浓厚,文人深沉的忧患意识转化为身如浮萍、心似悬旌的飘泊感。在咏秋的赋作中,欧阳修的《秋声赋》、叶清臣的《松江秋泛赋》、苏轼的《秋阳赋》多表现得淡泊高旷而略显衰飒,但北宋末期的这类作品则悲怆无已,如李纲的《秋风辞》、晁补之的《江头秋风辞》、毛滂的《拟秋兴赋》、郑刚中的《秋雨》、邢居实的《秋风三叠》、苏籀的《秋辞》等都尽力渲染秋的肃杀和无力回天的无奈。征行赋在北宋末期也多了起来,这类赋滥觞于楚辞的《涉江》、《远游》,汉代班彪的《西征》、崔篆的《遂初》等表现流离飘泊、志不得行的苦闷,确立了这类赋的基调。北宋末期的征行赋表现出的漂泊感是对这一基调的继承,同时折射出处身衰世、心无皈依的苦闷。这类赋主要有张耒、唐庚、邢居实的同题作品《南征赋》,李刚的《江上愁心赋》、《续远游》,程俱的《广游》等。

宋代诗词赋简析

宋代诗词赋简析 梅香深处的暗笛幽幽的响起,即便是苦月寒窗下无人的一夜,依旧吹不尽秦淮河畔的夜夜笙歌,说不完桃李春风的声声祝酒,忆不完凭栏十里的芰荷香气,理不清隔溪猿猱的声声哀啼。 在迤逦的锦罗绸缎与编钟的相击和鸣声里,宋代踩着拖地长裙向我们雍容华贵的走来,奢靡散漫的北宋和危机四伏的南宋前后浮浮沉沉三百多年,随着背着小皇帝的大臣陆秀夫的纵身一跃,宋代把它的背影深深的留在厓山之巅。欲说宋朝的诗歌之事,便让我们从宋代命运多舛的经历开始。 北宋建国初期的繁华与富饶让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的西昆体诗歌在北宋的初期占尽风华。《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作者的250首近体诗《西昆酬唱集》更是泼墨写尽了浮华冶艳与男女之情。 然而繁华的西昆体并未用它的艳媚之分在宋朝站住脚跟。前后总共三个阶段的文学革新运动把西昆体硬生生的拉下了马,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秦观……无数的辞赋高手,如行云般纷至沓来。诗词歌赋的辞藻开始愈发平实自然,诗人们纷纷从苦苦追赶着绮丽的辞藻的马车下跳下,开始了竹杖芒鞋的步步从容的追寻诗赋之美。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 路至南宋的宋代,便再难以辨识出半分北宋的舒心与从容。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诗人们浪漫的眼光渐渐从轻盈似梦的自在飞花转向了黄沙漫漫中的金戈铁马。辛弃疾的一腔愁绪“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向子湮的满怀愤懑“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陆游的遗恨千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本是将领的男儿们也情不自禁的提起笔,写出满腔的愤懑难平。无数抗金志士以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无数悲壮沉郁难诉衷情。 若说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才子非李白莫属,那么我想林语堂先生与余秋雨先生的都赞口不绝的苏轼的作品集,读完也够将宋代的风华掠影稍稍看尽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才华横溢的少年时代便是在北宋安逸的环境中孕育。“落日绣帘卷,亭

大学语文复习

大学语文1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易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是群经之首 B、《易经》是群经之始 C、《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 D、《易经》只是用来卜卦算命的 2、《易传》中,包括有上下篇的是() A、《文言》 B、《系辞》 C、《说卦》 D、《杂卦》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指下列哪本书()。 A、《中庸》 B、《易经》 C、《尚书》 D、《论语》 4、被称为“中华智慧”结晶一书的是()。 A.《论语》 B.《易经》 C.《诗经》 D.《春秋》 5、《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阐释“经”的文字,共有七种()篇。 A.7 B.8 C.9 D.10 二、填空题 1、《易经》研究的两大流派是和。 2、《易经》64卦一共有(数目)爻,这是因为和。 3、所谓“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孟子》、《_ ___ 》、《中庸》和《__ ___ 》,“五经”是指、《尚书》、《礼记》和《春秋》。 5、伏羲依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6、《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全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 1、简述《易经》包含的的哲学思想。(列举两种以上) 2、简要解释你所理解的“元、亨、利、贞”。 3、分别说出“潜龙,勿用”、“含章,可贞”对你的启发意义。

三、综合题 1、下面是《易经》中的乾卦,请你在图上标出组成部分的名称,并结合乾卦、坤卦的卦辞、爻辞,你有哪些哲学思考和感悟?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13士当以天下为己任----北宋时期

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講課大綱96年12月14日擬 士當以天下為己任----北宋時期 一、唐宋之間是否出現歷史上的一大變革?「內藤假說」指何而言? 1、唐末五代演變的主要趨勢為何?權力集於何處?--從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 2、門第是怎樣消融的?社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從階級社會到平等社會 3、「綠色革命」與「火力革命」各指何而言?----從自然經濟到貨幣經濟 4、儒學因何而復興?思想觀念出現怎樣的特色?----從絢爛外鑠到淡雅內省 宋代繪畫展現了事物的內在意義,也表達了藝術家的內心經驗。花卉不是自然的寫生,而是傳達它純潔優雅的屬性,遠山高峰是記錄藝術家內心豁達孤傲的感覺,而晚鳥歸林則描繪出暮暉漸退之際潛存心頭的那股惆悵。(《簡明中國歷史》) 參考閱讀: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序章》(聯經) 錢鍾書著:《宋詩選註.序》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前言》 二、契丹是怎樣建國的?遼、宋處於怎樣的情況? 1、遼何以是第一個「征服王朝」?何謂「征服王朝」? 2、「青牛白馬木葉山」是祖先傳說嗎? 3、「澶淵之盟」是怎樣締定的?影響為何? 參考讀物: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 三、何謂士大夫的「自覺精神」?此一精神之意義為何? 1、「自覺精神」是怎樣出現的?以范仲淹與胡瑗為例。 所謂「自覺精神」者,正是那輩讀書人漸漸自己從內心深處湧現一種感覺,感覺到他們應該起來擔負著天下的重任。范仲淹為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 他提出兩句最有名的口號來,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那時士大夫社會中一種自覺精神之最好榜樣。 在仲淹同時,尚有有名的學者胡瑗,偕孫復兩人,在泰山的一個道院中讀書。 相傳胡瑗接家信,苟有「平安」二字,即投之山澗,不復啟視。如此苦讀十年,終於得到他精神上的自信而去。這都是時代精神的需要下,並不需師承而特達自興的。 胡瑗投書澗畔的十年,和范仲淹僧寺裏「斷虀畫粥」的日常生活,無疑是在他們內心深處,同樣存著一種深厚偉大的活動與變化。他們一個是北宋政治上的模範宰相,一個是北宋公私學校裏的模範教師。北宋的學術和政治,終於在此起了絕大的波瀾。(錢穆:《國史大綱》) 北宋四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 張載字子厚,……先生少孤,自立,志氣不群,喜談兵。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欲結客取洮西之地。上書謁范文正公(仲淹)。公知其遠器,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手《中庸》一卷,授焉。遂翻然志於道。 已求諸釋考,乃反求之六經。嘉祐初至京師,見二程子。二程於先生為外兄弟之子,卑行也。先生與語道學之要,饜服之。因煥然曰:「吾道自足,何事

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贡献

苏轼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影响至今。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庄子的文学特征

庄子》的文学特征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1]。庄子的身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2]。曾作过漆园吏[3]。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4]。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5]。《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6]。《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7]。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8]。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

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第49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Vol.49 No.2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2010 收稿日期 2009210201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阮 忠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欧阳修的《秋声赋》虽最具声名,但因晚起且有因循而不是其辞赋创作建构的范式,赋中情感表现有自身的特性,却是文学发愤抒情的常态。人们通常评说欧文的“六一风神”所重的阴柔之美,并不是其创作风貌的范式,不宜以之考量欧阳修所有的赋。同时,欧阳修应对科考而作的骈赋、律赋,以率直的议论文字表明的感时求用的创作立场,也不是单纯追求自我的名声或荣耀。 关键词 欧阳修;辞赋;范式;反思 在欧阳修的散文领域,辞赋可谓是很弱小的一支,而他辞赋之外的古文如脱脱言乃继韩愈而挽晚唐五代文坛之颓波,影响深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其辞赋的深入探究,这给本文留下了审视和思考的空间。 一、 《秋声赋》并非欧阳修辞赋 建构的自我范式 关于欧阳修的辞赋研究,自古及今,人们的关注点多为他在赋坛颇具声名的《秋声赋》,这自然是不够的。因为在北宋赋坛,欧阳修及其后的苏轼均以赋的创作实绩和艺术高度,为后人称许,甚至有北宋赋家“魁首”之说。同时,在当今最为全面评价欧阳修辞赋创作的马积高《赋史》和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中都注意到欧阳修的赋有古赋和近体赋,或细化为骚赋、骈赋、律赋和文赋,但最为看重的还是他的《秋声赋》。 马积高先生说:欧阳修的赋“大抵没有什么很深刻的见解和思想,也较少追逐功名的狂热和失意的怨愤。然而作者却善于把某种并不很特别的生活感受形象地、亲切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这是他从特殊环境中体会出来的,虽不新鲜,但不落套,他的《秋声赋》充分体现了此种特色”①。而郭、许在认为欧阳修的骈赋、律赋为唐人之遗、骚赋秉承先秦两汉之制的同时,说道:“从欧阳修的辞赋创作实践来看,他的文赋名篇《秋声赋》已初步具备宋代辞赋卓著特色的三大艺术形态,即以文为赋、擅长 议论的审美特征,平易晓畅、不事雕琢的审美风格和损悲自达、尚理造境的审美趣味。”②我们可以理解研究者对欧阳修《秋声赋》的青睐,但对欧阳修辞赋的认识并不宜在此止步,因为欧阳修未把辞赋的创作完全视为文戏,且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是自我整体思想的组成部分,其骈赋、律赋和骚体赋固然有体式上的承袭,但应当看到他在诗文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风格也蕴含在辞赋里。 大体来说,欧阳修的辞赋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咏物赋,如《黄杨树子赋》、 《鸣蝉赋》、 《秋风赋》等,二是抒情赋,如《病暑赋》、 《憎苍蝇赋》、 《述梦赋》等,三是说理赋如《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赏以春夏赋》、 《斫雕为朴赋》等。这三类赋是汉赋以来就存在的,欧阳修的这些赋诚如上面所说,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成骚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四类,其形式的不一自然会导致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像骚体的《鸣蝉赋》、《述梦赋》不同于骈体的《憎苍蝇赋》、 《殿试藏珠于渊赋》,二者与散体的文赋《秋声赋》,也是不相同的。 在这些赋中,《秋声赋》的独秀固然有其为北宋文赋佳构的因素,同时与因秋感兴密切相关。这篇赋写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的秋天,欧阳修53岁。此前,年初有京城开封大雪,百姓冻饿而死者甚多,欧阳修上《乞罢上元放灯札子》,恳请陛下体恤百姓在风俗最重的元宵节不放灯;又有友人陈动之、胡瑗等人病卒,欧阳修作《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二首》,其一中有“自古圣贤谁不死”之叹,又作 021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 大家,他的文学主张及其创作实践。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坛,他的诗 文作品屡屡被选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自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他 的诗文都深受执教者和受教者的喜爱。这种现象,在我国历代作家中。是少有鲜 闻的。譬如屈原,其作品意义深远,影响亦大,但由于与现读者隔膜濛远,难以 理解,所以其受欢迎的程度自然就低,其余还有那种应付之作,因某一特定原因 硬塞进教材的, 自然就更不可用于而语了。 当然, 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博大情深, 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家作品。如繁星翰海。但亲切如苏轼者,亦不为多。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经过各方讨论、论证,专家和权威部门审定,又有多 篇苏轼诗文选入,此亦可证明苏轼诗文之不朽!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课文 题为《赤壁赋》,只在课文注释中标明,此赋为《前赤壁赋》。苏轼的前后 《赤壁赋》都是苏轼游记文中的精品、极品其文学价值极高,实为我国古代游记 文学的经典之作。 前后《赤壁赋》均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期间,两文都体现了 作者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洒脱飘然,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 然。 《前赤壁赋》(即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所题《赤壁赋》,下文亦同)记叙了 作者携客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 起笔不凡,一篇叙事写景之文,写的如此清新优美,情韵动人,不愧为名家大手 笔。 文章先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写作者与客夜泛舟于赤壁的所见所感。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巧妙的组成一幅生动真切的画面。 今人读来,犹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作者用极富浪漫色彩的笔调,抒写了自己 与客夜的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只有飘逸洒脱之人,才能领悟此景,也只有豁达脱俗之人才会有此感 受,千年苏轼,真是不虚此行此游,其后情景定然更为精彩! 有景如此,对景高歌,方为乐事。中国古代的文豪,大多与酒结下了深厚的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高一<1>班李雪莹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

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论文题目:庄子的文学言意观 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目录 一、庄子简介 (3) (一)生平 (3) (二)思想 (3) (三)精神 (4) 二、《庄子》作品介绍 (4) 三、庄子文论思想 (5) (一)“言不尽意”说 (5) (二)“得意忘言”说 (6) 四、后世文论的体现 (7) (一)《易传》“立象以尽意” (7) (二)西晋陆机《文赋》 (7) (三)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 (8) (四)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9) (五)苏轼《答谢民书》 (9) (六)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10) (七)司空图“四外说” (10) (八)王士祯“神韵说” (11) (九)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1) (十)王国维“意境论” (12) 五、对庄子文论思想的理解 (12) 参考文献 (14)

摘要 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思辨精神的哲学家之一,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由此而引申出后世对于这一思想的传承,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具体到艺术和审美上来,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古今多数派文论家的观点是:言不尽意。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关的“得意忘言”说,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我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论从“言不尽意”的承传轨迹,可以看出:从晚唐开始,“言不尽意”论得到凸显,延展到宋代蔚为大盛,之后,虽在理论阐说上原创性和新意不多,但一直导引着后世文学批评的取向,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 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传承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安徽省滁州市十二中学 徐继仕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教具准备:收集有关五代十国的地图和北宋与少数民族并立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结合教学过程制作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心辞典”里曾有这样一题: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朝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同学们你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朝代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大家学习第一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大家阅读28页第一段回答:“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一、北宋的建立 ()年,()在陈桥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以()为都城,

史称北宋。他就是()。 师:这里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故事”。哪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大家议一议“陈桥驿兵变”的实质是什么? 师:大家看正文第二段北宋的统一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宋朝建立时以出现()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师:大家看投影仪上面的两个图对比下两图,说说国家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五代十国时: 国家分裂,朝代更换频繁; 北宋初期: 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 观察下图思考: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当时有哪些政权与北宋并立? 生:没有。 生:辽、西夏、吐蕃、大理、西州回鹘 师:下面学习“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师:看材料一”杯酒释兵权”。那几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看材料二 :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这么做? 生:(1)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稳定。(君弱臣强)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上面的史料上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君弱臣强”的措施? 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宋太祖时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呢? 军事上(收兵权):他是如何做的?看课文29页第一段 生:军事上: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师:行政上(夺臣权):他是如何做的?大家看课文30页一二两段。 生:1、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师:财政上(制财权):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回答。 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看该页的第三段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一)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一) 内容摘要]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在“苏文”、“苏诗”、“苏词”中,“苏文”胜于以文通理,“苏诗”胜于开创宋调,“苏词”则胜于独辟蹊径。本文从苏轼在诗、文、词三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入手,试论“苏诗”、“苏文”、“苏词”对宋代文坛的影响,以及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确立的“盟主”地位。 关键词]苏轼宋代文学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作家。“苏文”的“文以通理”把宋代散文引向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的健康发展之路;“苏诗”的“以文为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诗歌的自由度,矫正了宋诗流于浅率无味、生硬晦涩的弊病;“苏词”的“以诗为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他的这些成就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些成就也足以确立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 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置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 在苏轼的散文中,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小品文、文赋,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宋代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苏轼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许多独到的新见,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既展示其才情,又显示其文采。杂说、书札、序跋一类议论文,也总是善于翻新出奇,而形式则更加活泼,议论更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笔势收纵自如,尽显大家风范。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方面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一方面充满感情地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还从其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规律,叙、议、抒情紧密结合,读来绕有韵味。再如《石钟山记》,也是一篇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的精品。在“辞达而已”的标准下,苏轼为文,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繁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继承了欧阳修以来的“文赋”传统,更有出蓝之势。如他

北宋晚期政治简论汇总

北宋晚期政治简论 2015-02-05 15:45:06 《中国史研究》王曾瑜 北宋皇朝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的稳定发展,至宋徽宗时,进入了“太平极盛之日”①,“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不识干戈”②。宋徽宗对国家的富盛,也颇为自鸣得意,他在御制《艮岳记》中说,“昔我艺祖,拨乱造邦”,“且使後世子孙,世世修德,为万世不拔之基”,“祖功宗德”,“社稷流长”,“足以跨周轶汉”。词臣奉命进谀诗说,“四海熙熙万物和,太平廊庙只赓歌”,“宵旰万机营四海,更将心醉六经中”③。 从表面上看,宋徽宗确有其自我矜夸的资本。《宋史》卷85《地理志》说,“建隆初讫治平末,一百四年,州郡沿革无大增损”,此说尚不确切,因为西北若干州郡被西夏夺据,宋的疆土有减而无增。宋哲宗时,开始大规模蚕食西夏疆土。自宋徽宗“崇宁以来”,对西夏战争节节胜利,“斥大土宇,靡有宁岁”,“迨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可谓极盛矣”。直到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军在统安城之战大败,方被迫与西夏休兵。④。 在人口方面,宋徽宗即位之初,户数已超过二千万⑤,一些学者估计人口已超过一亿。在一个依赖手工劳动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增殖,就意味着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六年间,并非没有“大水”、“大蝗”以及旱灾记录⑥,但总的说来,仍可算是“天地顺应,年谷屡丰”⑦。 宋徽宗并非单纯是继体守成之主。他即位后,很快沿袭宋哲宗“绍述”宋神宗“良法美意”的方针,立元祐党人碑,进一步惩罚反变法派,除了方田均税和保甲军训外,又采取了财政、教育等方面的新政。今仅枚举其荦荦大端者,分别介绍于下: 一、改变财政体制: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中央财政主要是皇帝内库和户部两个系统,户部又分左、右曹。然而在宋徽宗时,却出现了“御前钱物、朝廷钱物、诸局所钱物、户部钱物”四个系统。所谓诸局所,如应奉司、御前生活所、营缮所、苏杭造作局、御前人船所、行幸局、采石所、延福宫西城所、後苑书艺局等,往往由宦官掌管,其钱物直属皇帝。四个财政系统之间,“讲画裒敛,取索支用,各不相照,以致暗相侵夺,公私受弊”,“天下常赋多为禁中私财”⑧。按宋朝制度,皇帝内库,即御前钱物,尚非天子私财,往往用于补贴中央财政的亏空,而诸局所钱物却全成“禁中私财”。如蔡京设计,增收茶利,“岁以百万缗输京师供私奉,掊息益厚”,“民滋病矣”⑨。 二、方田均税法: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宋廷下令在各地重新方田,均定赋税。但因吏治腐败,出现了不少弊端,到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徽宗又下诏罢方田⑩。 三、保甲军训:宋神宗时的保甲军训,迟至宋哲宗在位之末的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尚未恢复。宋徽宗于翌年即位后,下令“陕西、河东路流冗未肯归业”,“免今年保甲冬教一次”。此後,冬教和月教来回变更,军训范围一度扩大到京东和京西(11)。但是,正如李纲所说,北宋末“十余年来”,“免教阅”,“保甲不知兵,徒有其名而已”(12)。 四、盐法改革:宋徽宗时,将钞盐制延伸至东南沿海,规定商人先向政府纳钱,申请盐钞,再往东南沿海凭钞取盐。由于官府不断另印新钞,使旧钞贬值,

庄子论论文

浅谈庄子之“忘”与“游” 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2009级汉教三班 姓名:石秀诗学号:222009308011201 【摘要】:“忘”是庄子美学的一个核心,是庄子神行于宇宙遨游于四海的关键所在;“游”可谓是庄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庄子心灵与精神世界所向往的自由生活。以“忘”而“游”谓之庄子。 【关键词】:庄子、忘、游、庄子思想 引言 有人说:“没有老子,就没有道家思想;没有庄子,道家将被遗忘”这诚然说出了庄子在道家的地位之高。“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观点是庄子相对主义的态度。我们知道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乃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庄子之道又是什么呢?我们从庄子之道能看到的庄子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历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评论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以庄子思想中的“忘”与“游”来对庄子本人及庄子道家思想进行浅论。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闻一多说他是一个“真实的诗人”,郭沫若则说他是一个厌世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是在那种社会背景下生活的一个人,庄子的《庄子》玄妙的人生哲理是怎样产生的?以上种种都得先从庄子这个人入手。 庄子,这位道家的先圣,生活于春秋战国时代,与孟子生活于同一个时间。在政治混乱、战争频繁、思想活跃的年代里,庄子的生活是多样的。物质上,他是一个编织草鞋为生的穷光蛋;文化上,他是学富五车道家思想的泰斗。他是一个贫穷而富足的人,诚如这段评价说的“他的形象太丰富了,可以一会是敏锐的

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淀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悠游的垂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的穷汉”○1,当然,他还是一位口才雄辩大师,他与惠子的“鱼之乐”之论以及“枯鱼之肆”、“涸辙之鲋”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这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庄子,其人生如梦一场般千变万化。 《庄子》出世以后,与《老子》《周易》于魏晋南北朝被世人列为“三玄”,从此倍受人们推崇,那时文人们“废六经,谈老黄”赋诗论道以“玄”为美为善。《庄子》这一本奇书蕴含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内容。《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观点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与《庄子》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中的是与非、虚与实、对与错之精神观是为后人看待现实世界开拓的一个窗口。 二、庄子之“忘” “忘”即是“心亡”——忘记自我意识之意,简而言之为“忘我”。然而,庄子之忘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不仅仅在于“忘我”。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忘”,是庄子高妙人生的条件关键,诚如武林高手般“忘我”之境才是武功最高之境,手中无剑才是剑招之至。但是,庄子强调的“忘”应该是《逍遥游》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意,他

苏轼文学成就

苏轼文学成就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

庄子的文论思想

庄子的文论思想---《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今河南商丘)。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之心态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有现在精神自由的含义。“游”与“逍遥”意义相当,但使用更为频繁。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夫子与之游”,“吾王不游,吾和以休。”“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这些“游”指的是交游、游历。与庄子讲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这是孔子认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闲暇无事之为游,从君子修养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唯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欢乐状态。然而庄子讲的“游”其内涵更甚于孔子所指的“游”,更赋予哲学和美学涵义。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每一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有的比较强烈,有的则比较隐蔽,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才能无双,志向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