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

毕业论文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
毕业论文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

分类号:I207.42

学士学位论文

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

——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

系院名称: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提交时间:2015年5月13日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制

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

—张爱玲小说之意象分析

(,西安,710065)

摘要:张爱玲选择的月亮,镜子和花等意象都极具象征意味。月亮象征女性,是女性心灵、

情感在客观现实中的投射物更是内心独白的承载物。对于镜子,张爱玲则没有继承镜子那些超现实的功能,它的“神秘性”则更多表现为捕捉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存在的物象———玻璃窗等。玻璃窗是镜子的一种变体,一样可以照见人物的心灵,成为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中其某种情感或情绪的投射物。花却是作为独立的意象符号,她笔下花的残缺和凋零是与女主角命运不可分割的,花与女主角的命运相联系,对花的

内涵进行延伸。

关键词:张爱玲;月亮;镜子;花;意象

In the domain of the insubstantial objects of desolation Image analysis of Zhang ailing’s ficitions

(xi’an,710065)

Abstract:Zhang Ailing choice of the moon,the mirror and flowers are very symbolic images. The moon is a symbol of women,the emotional heart of women,in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projectile is the load bearing inner monologue.For the mirror,Zhang Ailing did not inherit the mirror those surreal,it's"mystery"is more complex,capture the character secret inner world,and extended to the daily life more common objects--windows etc..The window is a variant of the mirror,one can see the soul,become a particular moment,projectile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some feelings or emotions.As a symbol of independent flower is incomplete and withered flowers,her writing is not the fate of the protagonist and female division,flowers and the fate of the heroine linked,to spend the connotation of extension.

Key Words:Zhang Ailing;the moon;Glass;Flower;Imago

一.绪论

(一)概念的辨析

“意象”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实关于意象的命题早在《周易》和《庄子》中就已经出现了。意象的初始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神话,郭璞的《注山海经叙》中就有“游魂灵怪,触象而构。”但是神话解体后,中国人意识觉醒,使得人神分离。商代巫祝卜史成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后来周人将前人卜筮之术和自己的筮卜结合,融会贯通铸成《易经》。《易经》中卜者针对欲决的疑难,因数定象,观象系辞,玩其象辞而判其吉凶以数象辞的符号整体充当沟通天人的媒介。其中“象”就是圣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而《易经》早在春秋时就有《易象》这一别名。

但是“意象”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①这就是说凭借着想象来进行创作,思维想象受外物的影响。其中“意象”是指想象,而“意象”就其本义而言乃在于强调“意”的主体地位,它有“言有尽而意无穷”,“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意。但在艺术的本体形态上却又十分看重“象”,因为它既是表意的媒介又是艺术的本体形态。所谓的“象外之象”就是追求一种可观,可感,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一种境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典诗歌中意象大多是通过现实中的客观景物,物体,某些自然现象等来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情景交融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感受。后来,西方的诗歌意象理论传入中国,使得中国原来的意象理论得到充实,并进一步扩充到其他文学体裁的研究中。所以小说意象比诗歌意象出现的晚,它是小说环境,人物和情节的构成成分,通过继承古典诗歌意象的审美意识更加对其进行创新以一种新的观照来创新小说意象,更深刻的挖掘人物的心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识的载体。它使某一特定的形象,在其作品中产生多重且深刻的意义,从而加重自己作品的象征色彩。

(二)研究现状

对于张爱玲作品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所谓的“张爱玲热”。这是对人性的重新发现,还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更或者是对文化深层内涵的重新思

①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资料选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4

考。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作为那个时代的反映与缩放,张爱玲其人其现象以及其文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就其题材而言,傅雷说到:“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还辽阔的很。”①他认为张爱玲的小说仅仅局限于写男女问题,视野并不宽广。这是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对其进行的评价,不免立论偏颇。与傅雷相比较唐文标则更客观:“张爱玲是一个活在新时代中的租界上海的旧作家”是“这个没落的‘上海世界’的最好和最后的代言人。”②这是说她的题材大多都写上海的没落贵族的生活,所反映的世界便是没落的上海。其次在艺术风格上,傅雷说《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③胡兰成则站在青春的视角研究张爱玲的创作个性:“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④再次说到作品地位,傅雷曾说《金锁记》:“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⑤他对张爱玲高超技巧的推崇,更为后人开启了一个最有活力的话题。夏志清说:“张爱玲在《传奇》里所描写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中日战争;这世界里面的房屋,家具,服饰等等,都整齐而完备。她的视觉的想象有时候可以达到济慈那样华丽的程度......自从《红楼梦》以来,中国小说恐怕还没有一部对闺阁下过这样的功夫。”

[1]这是对张爱玲的作品特色不同于其他人之处的肯定及赞扬。最后就其作品的创新性而言,刘峰杰说:“张爱玲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成功的转型,从‘个性的解放’到‘个人化的写作’”⑥

总的来说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对张爱玲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众多学者从其作品的题材,艺术风格,作品地位以及作品的创新型性研究等多个角度切入张爱玲的小说,探索其内在特质。揭示出了张爱玲小说的独特特征及内涵,从而为我们对张爱玲在文学史中的定位,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价值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对张爱玲的研究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但是对其小说意象的研究还有待深化。所以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去探索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因为张爱玲小说数量多,受到论文篇幅的限制,要穷尽其所有的意象难免会有囫囵吞枣之嫌,故本文拟选取几个意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希望

①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②唐文标,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③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④胡兰成,评张爱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⑤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⑥刘锋杰,想象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9

可以“以小见大”,说明张爱玲小说的基本特征。

那么,在众多小说意象中,选取的准则又是什么?在张爱玲小说中,所描写的都是上世纪旧上海中的饮食男女,以及这些男女的爱与恨,所以以女性命运为线索选取月,镜,花这一组意象。具体来说,对于月亮我准备从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女性命运的象征,男女爱情的见证以及女性阴暗心理入手;镜子则从它的对人性的折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女性阴暗心理的外化着眼;花所暗示的女性曲折反抗历程,女性凄美人生以及女性恐惧心理外化这些切入来进行深入研究。

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还将涉及原型理论。弗莱在《文学的原型》中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些联想群”“是具有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同时荣格也说:“集体无意识主要是由‘原型’所组成”,“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不可分割的原型概念指心理中的明确的形式的存在,它们总是到处寻求表现。可见反复出现的意象就是作家内心中沉淀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原型的反映和表现。神话学研究称之为“母题”;在原始人心理学中,原型与列维?布留尔所说的‘集体表象’概念相符。”①

本文通过了解这一组特别的意象,一方面了解原型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作家的独特的意象了解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永远悲观苍凉的主题,体会张爱玲的敢于打破传统的写作风格,领略其独有的特色,感受张爱玲运用“说书人的构思,冷静的叙述心态,参差对照的写实手法,感觉外化的心理描写,突出的个性化直觉意象以及苍凉的美学意境共同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文体。”的这一“张爱玲式”的独特魅力。②

二.水月镜花

(一)月

1.女性意味的形成及表现

月亮从古至今都被视为女性的象征。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阿斯泰罗”女神;古希腊人称月亮为“阿尔特弥斯”女神;古罗马人称月亮为“狄安娜”女神。这些民族都把月亮神视为女性,可见在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月亮都是女性的代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也有很多美称,例如“但愿人长久,

①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出版,1981

②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第1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是其美称;《淮南子》中有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里嫦娥是月亮的代称。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是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阴指月亮也称太阴也代表着女性。人们把月亮与女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写月亮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将月亮与美人联系。月亮对后世的“月亮---女人”模式影响甚远。

民间神话故事中有说到嫦娥奔月的原因,且不论是因为自己的丈夫被贬下凡后来又对河伯的妻子产生了爱意想要抛弃嫦娥,还是因为后羿看到嫦娥变成蟾蜍进而想抛弃她。总之,这些一定程度上则是说明嫦娥是因为心中已经对丈夫失望宁愿与凄凉的月宫相伴而奔月成仙,源于此月亮就不免带有一种凄凉之感。六朝宋颜延之诗说:“婺女俪经星,桓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从此以后人们就把美丽的月的形象和住在月里的嫦娥的形象联系起来。“月里嫦娥”成了人们形容女性美的最高赞词。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借月亮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的是一种思乡情绪,通过月亮传达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典型的乡愁意象;苏轼也说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把月的自热现象和人的情感相对应,月亮至此成为人的情感的象征物跟人的情感相对应。

唐宋诗词中的月亮美丽、忧伤,充满温情又富于灵性,月亮意象承载了多种意义:寄寓相思怀人、故国家园之情,咏叹沦落漂泊、羁旅迁谪的幽怨,抒发边塞征战的凄凉,感慨时光流逝的深沉,暗示闲适隐逸的情趣,象征清高的人格……但是无论怎样,月亮指代女性早已屡见不鲜。“月喻佳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是常见的,欣赏和理解中国文学与中国人的思想感情状态,离不开对月亮的欣赏与体验。

张爱玲生长在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学影响的家庭,传统文学对她的影响颇深。她的作品中经常会写到中国文学的传统月亮,但是她以一种新的观照来创造月亮意象,使得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有了创新。

2.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

《霸王别姬》中:“如果他是那炽热的,充满了烨烨的光彩,喷出耀眼欲花的有力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

这是虞姬出了营帐以后,在黑夜里经过两次停留后回营帐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因为虞姬这一次的思考使得整个故事出现转折,把整个故事逐渐推向高潮。

①袁珂,中国神话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

倘若没有这些所见所闻就不会引发虞姬的思考,第一次她停在一座营帐前,听到里面两个士兵用口粮赌以及一个老兵梦到家乡时的呓语声。尽管这只是其中一个帐篷里的现状但是不难发现其他的营帐里面情况也都相差不多,她看到的是自己士兵散漫的军纪感受到的是低迷的士气。《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军交战,士气是影响战果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军中赌博成风,将士心中思乡心切,军纪散漫士气大跌这是军中大忌同时展现出的是战争中存在的内忧。反观敌军则不同,虞姬第二次停住的地方是在前线的木栅栏前面:“她小心地吹熄了蜡烛,把手弯支在木栅栏上,向山下望过去;那一点一点密密猛猛的火光,闪闪烁烁,多得如同夏天草窝里的萤火虫——那就是汉王与他所招集的四方诸侯的十万雄兵云屯雨集的大营。”“密密猛猛的火光”昭示着敌军人多势众,她看到了敌军人数之多想到了威胁着他们成功的最大外患。外出巡视的所见所闻是故事情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她认识到想要成功的机会相当渺茫,为虞姬的沉思奠定了基础:倘若项羽是太阳,她是月亮而她反射着他的光和力,十余年来虞姬一直以项羽的壮志为她的壮志,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牢牢的依附项羽而生活但是每逢项羽睡了,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她开始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难得的深思让她的意识有觉醒的苗头,她明白项羽为何而活从而也时不时不由得想到自己的未来:

—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妆,整日关在

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

的寂寞。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于是其他的数不清的灿烂的流星

飞进他和她享有的天宇,隔绝了她十余年来沐浴着的阳光。她不再反射

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

狂。当她结束了她这为了他而活着的生命的时候,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

淑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

个殉葬的奴隶。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她又厌恶又惧怕她自己的思想。

她的沉思是她意识觉醒的第一步。她意识到如果项羽成功了自己将面临的结果不会太好,最终就是在深宫大院被终身监禁。像项羽那样在高位的人最不缺的就是女人,她明白对于女性尤其是宫中的女性来说红颜未老恩先断是在所难免。但她又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今晚想得太多!捺住自己的思潮!“她低下了头,握住拳头,指甲深深地掐到肉里去,她那小小的,尖下颏的脸发青而且微颤像风中的杏叶。回去吧!只要看一看他的熟睡的脸,也许我就不会再胡思乱想了。”“低,握,掐”这些动词的使用是她在用这些逼迫自己抹去那大胆的想法,自欺欺人的

放弃了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准备回去。但是敌军那懒洋洋的歌声渐渐地使得她认清这场战争成功机率微乎其微这一可怖的现实后又一次觉醒了。最后在一起赴死与被敌军俘虏的选择中虞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杀。项羽给她的选择让她彻底觉醒,她自刎在项羽面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后她再也不用为别人而活终于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作品通过虞姬的视角将霸王称作太阳,把自己比作月亮。月亮只是太阳的反射,这是自然现象。但是将这个运用到西楚霸王和虞姬的身上表现出的是作为女性的虞姬对男性代表的霸王的男权依附的认识。太阳与月亮的比喻也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引领了虞姬整个思想逐渐觉醒的全过程,见证着虞姬的女性自觉意识。虞姬的自杀是女性自觉意识的体现,是在男权社会对自身命运的觉悟。在太阳与月亮的比喻中生发思考,不愿成为一个被蚀的阴暗,忧愁,郁结,发狂的月亮而觉醒。这里出现的“蚀月”的描写,也就开始体现张爱玲写月亮的特色:此时的月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美好事物的象征,一如前边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美丽,思念,乡愁等,而是体现的背离传统的现实人物内在幽暗心理的表征,它所反映的是人物的痛苦,不幸以及决绝。张爱玲的这种创造性的描写,昭示着中国意象寓意的现代化特色。

3.女性命运的象征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

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

凄凉。①

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开始时写到的月亮,她长于“意象化”客观叙事[2]。这是月亮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开篇就提到月亮,这就将我们带入那三十年前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在这轮月亮下将会发生什么?给人留下了悬念。小说写到月光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鬟凤箫的枕边,照亮了整个下人房,紧接着以两个丫头的月下议论通过第三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现曹七巧的出身地位以及姜公馆二爷的情况。当叙述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读者的参与和传统文学诸多因素并置时,意象的意蕴间的差异自然呈现出来,反讽的态势形成,差异越大,反讽的效果就越明显。一直以来婚姻大多讲究门当户对,门第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曹七巧出身麻油店以她的出身倘若嫁个一般人家可能会更幸福,但是她却嫁给大户人家做妻子。这样一来她本身的涵养和现在所处地位

①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2

不能相适应,为她未来不平等的待遇奠定了基础。被丫鬟议论,让姑嫂看不起,还被婆婆轻视这些都在所难免。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时时提醒着女性要依附男性,妻子要以丈夫为自己的天。在这个夫权父权为重的社会,种种束缚压迫着女性一直只能属于从属地位,从属于男性从属于丈夫,男子就是女子的依靠更是整个家庭的有力支柱。但是曹七巧的丈夫姜家二少爷却是一个残废,生活不能自理还需要人来照顾。这个依附不能让人依靠,这个支柱不能撑起一片天,所以曹七巧的天塌了,在深宅大院里赖以生存的支柱没有了。

曹七巧第一次出现是在众人给老太太请安时,小说中对她的外貌刻画是:“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她的样貌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小家子气,在姜家这个大家庭中,曹七巧因为出身小地方加上她自身性格的影响,她说话不经大脑思考且十分尖酸刻薄,让人听了感觉非常不舒服就更加让人不喜欢了。兰仙生平最大的憾事便是出阁的日子正赶着非常时期,潦草成了家,诸事都欠齐全,但是七巧为了居功还总是要说她催促家里早早给他们办事的,因此每每一听见这不入耳的话,兰仙那小长挂子脸便往下一沉。她还在季泽面前一直说他哥哥即就是自己丈夫的不好:“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①在外人面前七巧对自己的丈夫是丝毫不留情面的,让人看不惯她的行事作风但也没有人愿意帮她。在分家产时她说话过于刻薄,让族里的人对她仅存的同情心也烟消云散。同时她性格喜怒无常,灵魂扭曲,行事乖张。女儿长白在将要跌倒时被春熹扶起,七巧看到后觉得是外甥春熹要图谋她的钱财就出言辱骂并且赶走了外甥。有时她突然来了兴致就在大家都不缠脚的时候让女儿缠脚,自己失去兴致后就放任不管让女儿一度成了别人的笑话。七巧的攀比心很强,因为大房和三房把女儿送进学校,她较着劲也把女儿长安送去学校,但是因为女儿丢东西她暴跳如雷还去找校长闹腾,让女儿在学校无法立足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上学。她还常常对女儿进行言语讽刺并且打骂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渐渐地长安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慢慢的放纵自己最终变得跟七巧一样。曹七巧的心灵是扭曲的,在别人为女儿长安谋幸福的时候她不断地搞破坏,骂别人同时谎称女儿在抽大烟抹黑女儿形象,最终断送了长安的终身幸福。她还因为嫉妒经常向外人说道儿子和儿媳的私生活,惹得他们夫妻生活不和谐最后导致儿媳郁郁而终。曹七巧说话的刻薄,性情的喜怒无常,行事的乖张等耗尽了家人对她仅存的同情与善念,最终没人在帮助她。她是可怜的,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众叛亲离也不过如此,少了家人的帮助,没了丈夫的庇佑,失了儿女的关心这就意味着曹七巧在未来道路上走得辛苦,也预示着她的悲剧命运。所以开篇说到:“然而隔

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对曹七巧命运的总的概括。小说结束时:“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①

月亮一升一落也使得故事从开始到落幕。在月亮的见证下开启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命运的弦章,在七巧的身后也有一轮精彩的明月,七巧与月交相辉映,月亮成了人物个性心理,人物命运的一个象征性符码。这种凄凉之感源于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母亲去世后哥哥嫂子为了钱财算计她,让她嫁给姜家患病的二少爷抹杀了一个纯真少女的天性,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利只能出嫁从夫决定了她一生的归属,甚至长期被家人歧视和略带嘲讽的畸形的家庭生活以及和患有骨癌的丈夫的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享受夫妻生活的压抑的婚姻生活,让她无力挣扎却又不甘沉沦,渐渐的在生活的压迫下她嫉妒儿女以及儿媳的幸福生活,去女儿学校闹腾逼的女儿退学,跟邻里们讲述儿媳和儿子的夫妻生活逼死儿媳破坏了儿子的幸福。她的性格和灵魂变得扭曲,丑陋,她乖张无礼,性情喜怒无常。作为一个女人本身,她浪费了她美好的青春让生活失去了意义。她自己失去的东西让自己至亲的儿女也得不到,最终悲惨的度过一生。常以意象切割出一个双重的时间系统,一个过去,一个现在,给读者带来双重的角度。小说开始和结尾处就是运用了这种叙事功能。这些月亮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相比,功能差别不大,但蕴含的意义却有极大变化。月亮是自然界的客观物象,经历代诗人反复歌咏,其成为了特定情感的载体,一个饱含浓烈情感色彩的原型意象。

4.男女爱情的见证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写的是月光见证下的爱情。月光皎洁空明,月下的爱情也多了一份浪漫与温馨更加刻骨铭心。

《沉香屑?第一炉香》:“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②这是月亮在小说中第二次出现,前面薇龙或听过乔琪的名字或见过他但是他们却没有正式认识。偶然一次梁太太家举办的聚会成为薇龙与乔琪乔正式认识的媒介,为乔琪与薇龙之间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初乔琪见到薇龙觉得她很美好并准备留作永远的纪念,而薇龙也觉得乔琪不如卢兆麟。但是相识后乔琪和薇龙两人对彼此的有好感,使得薇龙和乔琪之间的关系得以转变,故事情节出现转折,推动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月亮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见证了两个人之间朦胧的好感。月亮才上来,一个“才”字一方面是说现实中月亮在天刚暗下来时才升起来,另一方面也暗含薇龙和乔琪在正式结识后双方对彼此感觉的转变。“虽然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她的

①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人已经在月光里浸了个透,淹得遍体通明。”①这是月亮的又一次出现,但是这次月亮出现时薇龙和乔琪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她是爱着乔琪的也觉得不能因为相爱而结婚也就是赞成不结婚。月亮落下去了,在他们互相有好感的情况下月亮升起,这一次是落下,同时薇龙的一系列剖析自己心理得出的结论使她义无反顾的爱着乔琪。她自欺欺人的想到:他至少今晚是爱她的。此刻的月亮早已落下,它一方面照应着前面萌芽的好感,是其后续的发展,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发展曾留下存在的痕迹,另一方面暗示着薇龙和乔琪的爱情也将要破灭。果然后来薇龙虽然嫁给了乔琪可是同时也成了梁太太和乔琪赚钱的砝码。随着月亮的一升一落,薇龙和乔琪的爱情也从萌芽到破灭,情随月生,情月相生。

《半生缘》中对于月亮的描写也是从曼桢和世钧萌发恋情之际,给人一种唯美之感。

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人站在阳台上,在电灯影子里,是看不见月

色的。只看见曼桢露在外面的一大截子手臂浴在月色中,似乎特别的

白......②

把月亮比作“一颗白净的莲子”一方面是说曼桢这个人性格单纯为人直爽。在叔惠第一次谈到办公室人的纠纷时说到曼桢是个不错的人很直爽,这是世钧第一次从他人口中了解到的曼桢。而曼桢本人在穿着打扮上又像个高中生,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多少是会反映她的性格的,这是世钧自己对曼桢的认识。店招牌上的书写着“童叟无欺”字样,曼桢会相信是真的不会被敲竹杠。和单纯爽直的人在一起一切都将会简单而舒适,包括爱情。另一方面是暗指曼桢和世钧的爱情纯洁而又单纯。这次月亮出现是世钧和曼桢在赴宴时出现的,世钧本不想去赴宴,但是他想到曼桢可能会去,如果他也去了就可以见到曼桢了,他对曼桢是有好感存在的,或许称得上是朦胧的爱意。从初次见面笼统的觉得她很好,到相处中时不时的会多想:让人家洗了筷子自己满不在乎,怕人家觉得他对曼桢发生兴趣,冒雨帮曼桢找到丢失的手套又纠结该怎么给人家给了又怎么说,两个人单独去吃饭总感觉人家在注意他们。而曼桢也对世钧的单纯有些动心,接到世钧冒雨为她找回的手套她的动作虽然从容但是脸上却慢慢的红了起来,后来单独收着世钧的照片。这是月亮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是他们参加叶先生的宴会时出现的。“世钧一坐下来,便有一个感想,像这样并坐在最上方,岂不是像新娘和新郎吗?他偷眼向曼桢看了看,她或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她仿佛很难为情似的,在席上一直也没有和他交谈。”③

①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②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06.31

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以及动作描写正是世钧对曼桢有着朦胧的爱意心理的表现。随着月亮的出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初现端倪。后来几次月亮的出现也都在他们爱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出现,他们之间的爱是如月光般皎洁的。月亮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见证,用白莲子来写月亮,月亮又与爱情有关,再用月亮写爱情是其寓意的强化。月与情结合,月更随情共生。即使两个人都没看到月色但是月亮升起来了,情也渐渐萌发。他们之间的月不是反常的,是美好的,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祝福。

5.女性阴暗心理的写照

张爱玲也写月亮,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其独创性。主要在于对月亮意象心理内涵的开掘,她创造了心理月亮这一新形态。

张爱玲对月亮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主要是蚀月这一现象的描写。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也有对蚀月的描写,在李白的《峨嵋山月歌》中就有“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个“半轮”正是对蚀月这一自然现象的描写,只是关乎时令不参合其他意味。而后来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月的阴晴圆缺来写人的悲欢离合,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现象的描写而是注入了个人情感。这也仅仅只是道出了蚀月和人情感的联系,但是张爱玲更加深入的探索蚀月与人内心复杂的心理现象。她的蚀月以月牙,缺月,蓝阴阴的月亮,变形后的月亮这一系列不完满的月亮形态出现也就是以蚀月形态出现,构成了新的蚀月意象,其中暗含了阴暗,忧愁,郁结,发狂。

《金锁记》中在被母亲疯狂的行为逼迫的不得不放弃学业放弃唾手可得的爱情和母亲一起整日在烟塌和鸦片度过。在长白的眼中月亮是这样的“隔着玻璃窗望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月亮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①这是月亮在文中第四次出现,在人物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时出现的,这缓解了紧张的故事情节,得到了诗化的效果,既隐藏了作家的态度,也留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七巧在季泽身上的梦想幻灭了,她在继丈夫死后在另一个男人身上的寄托也无疾而终。“她眯缝着眼望着他,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②她的依靠没有了,仅存的梦想也幻

①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11

②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2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11

灭了。她不甘心使得心理极度扭曲,她失去了太多东西现在不能让儿子也被儿媳抢走,所以她想方设法破坏儿子和儿媳的幸福。“七巧斟了杯浓茶给他,两人吃着蜜饯糖果,讨论着东邻西舍的隐私......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她儿子亲口招供的她媳妇的秘密宣布了出来,略加渲染,越发有声有色。”那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的月亮就是七巧的化身,是可怕的形象,此刻这样别出一格的月亮形象与七巧和长白这两个与烟塌为伴的人在一起更加可怖,这样的变形的可怖的月亮的外在表现正是七巧变态心理,扭曲心灵的外化是她内心心理的反映。有这样的母亲的影响这样的发疯的月光照在人的身上那么人也就不能够好好的生存下去,终将走上毁灭。

在儿媳之寿的眼中月亮就更加恐怖,它可以杀人于无形。此刻张爱玲完成了月亮意象由疯狂到可杀人的蜕变。“今天晚上的月亮比那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①这是月亮第五次出现,是独属于芝寿的月,在丈夫毫无顾忌的对婆婆说出夫妻两人的私事时,在婆婆讲这些大肆渲染并讲给外人时,作为一个以夫为天的女人她失去了丈夫的庇佑,还被婆婆耻笑被外人看不起,她什么都清楚但是又无可奈何,她的世界坍塌了。她在考虑要不要反抗,这时在芝寿眼中的月亮正是人物心理的写照,为何说此刻的月亮是可怕的?因为月亮就是月亮,太阳就是太阳。如太阳般的月亮是及其反常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有反常心理的出现。在如太阳般的月亮的照射下,人无处遁形,逃无可逃只能束手就擒。这个月同样是在人物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时出现的,缓解了情节的紧张,获得了诗化效果,隐藏了作家的态度,留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但是最终之寿在这样的月光的笼罩下死去了,虽然说这个不是七巧杀死的但是却是七巧间接害死的。她打听儿媳和儿子的私事还大肆像外人说道完全不顾及一个女性的尊严,霸占儿子使得他们夫妻生活受阻,在儿媳病后又不管不顾还给儿子纳妾羞辱儿媳,因此她是害死之寿的真正元凶。张爱玲借月亮意象的创新,将七巧内心的阴暗与疯狂展示出来也刻画出之寿的内心的恐惧。太阳般圆满的月亮在张爱玲这里不是象征美好与圆满而是变形与疯狂的结合。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既用来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用来作男女爱情的见证,用来见证女性的命运,尤其是蚀月更折射出了深层次的人的心理,最终创造了荒凉的境界,让读者领略这份荒凉之美。

①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1

(二)镜

1.镜意象的起源

我国曾有黄帝叫伊寿铸镜的神话传说,《格致镜原》引《黄帝内传》:“(帝)既与王母会于王屋,乃铸镜十二面,随月用之。”①唐王度的《古镜记》中变为:“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一寸,此第八镜也。”[3]《聊斋志异》中,《听镜》、《凤仙》都有镜意象,《红楼梦》则有“风月宝鉴”。镜子又称鉴,照子等。《说文解字》中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广雅》中也说鉴谓之镜。相传镜子是由黄帝的丑妻嫫母发明的。后来更有《述异》中记载:“饶州旧传,轩辕氏铸镜子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铸石。”

在王度的《古镜记》中有记载说到:“持此则百邪远人......”这是说这面有灵气的镜子最初是有照妖辟邪的作用。镜是这些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它们都有神秘的来历和超现实的功用,或神仙所赠、或远古所遗、或占巫之物,不是能使妖魔现本相,就是像现今的影视屏幕一样可以显示活动的人的声音图像,其神秘力量来自月亮。镜子作为原型意象进入张爱玲小说,比之传统文学,张爱玲减却了镜子那些超现实的功能,“神秘性”更多表现为捕捉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存在的物象———玻璃窗、眼镜、白磁等。玻璃窗是镜子的一种变体,一样可以照见人物的心灵,成为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中其某种情感或情绪的投射物。比之镜子,玻璃窗和人物的关联有更强的随机性,能较自然地呈现人物在无意中透露出的心理真实。玻璃窗中影像的模糊、虚幻不定的特点,更近于心理的原始状态,屋里的窗子、街上的橱窗,电车的车窗都成了心灵之窗。眼镜、白磁也更为广泛地存在于小说中,发挥着同镜子一样的功能。

2.人性内在的折射

叶嘉莹先生在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说到:“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见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他认为:“每一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做成的一件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的反应。”②一个个一重重在我们的眼前呈现的是层出的镜像。镜承载了太多,它能够最清晰最直接的映照出人们内心最不易被发掘的本真。

《倾城之恋》中有关白流苏的一段描写:“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

①转引自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186

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①这是流苏在被家人以及现实逼迫的准备反抗时出现的,她的姣好的容貌成为她跟柳原在一起,借此来反抗家人的资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对于女性而言要不有横溢的才华,出众的能力来立于不败之地,要不就要有倾城的容貌,年轻的资本来保障一生无虞。对于封建大家庭的尤其是离过婚的女人来说想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已经成为奢望。白流苏站在穿衣镜前的一系列表现其实也正是展现了她内心的脆弱。镜子中的流苏有娇小的身躯,纤细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是她所能拿出的唯一的资本和赌注。好在还有这些,否则她该如何立足。哥嫂们用完她的钱就嫌弃她累赘,母亲因为需要儿子们的照顾也无法偏向她,双重压力下,无依无靠且伤绝望的她只有自谋出路“......他抬起头,在公共汽车司机人座右突出的小镜子里看见他自己的脸,很平静,但是因为车身的咯咯摇动,镜子里的脸也跟着颤抖

不定,非常奇异的一种心平气和的颤抖,像有人在他脸上推拿似的。忽

然他的脸真的抖了起来,在镜子里,他看见他的眼泪滔滔流下来,为什

么,他也不知道。”②

佟振保在公交车上和王娇蕊相遇了,这是振保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他内心的心理作用,与他的活动密切相关。“他是正途出身,出洋得了学位,并在工厂实习过,非但是真才实学,而且是半工半读打下来的天下。他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染织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③“振保出身寒微,如果不是他自己争取自由,怕就要去学生意,做店伙一辈子生死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圈子里。照现在,他从外国回来做事的时候是站在世界之窗的窗口,实在很难得的一个自由的人,不论在环境上,思想上,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振保的扇子却还空白,而且笔酣墨饱,窗明几净,只等他落笔。”④

这是小说最初对振保的介绍,这两个介绍给人的感觉是落差很大,完全走向两个极端。首先通过这样的介绍为下面振保的为人处世奠定了基础,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振保。那么现在如果看到他流泪就不会觉得他值得同情,他曾经贪图那一时的刺激而辜负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热情如火的红玫瑰,一个是纯洁真情的白玫瑰。结果破坏了两个家庭的生活,毁了四个人的幸福。娇蕊作为一个有妇之夫为了振保不惜与自己的丈夫王士洪离婚。朋友妻不可欺,是君子之道,但是振保却破坏了朋友的家庭最后还抛弃了娇蕊,美其名曰为了“尽孝”和“仁义”。他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一方面要遂母亲心愿,传统的旧家庭老人希望儿媳出身

①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

②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③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清白;另一方面,朋友之妻不可欺王士洪与振保是老同学,当然不能夺人家老婆。他以前与娇蕊的相爱只不过是闹着玩而已。但是娇蕊是认真的,因为认真这位新加坡华侨失去了原有的婚姻,她只得孤身一人往前闯。王娇蕊才是情变的“受害者”,她才是应当“哭泣”的人。可讽刺的是,哭泣的人居然是“施害者”。为了合理阐释这一诡异的情境张爱玲使用了镜像的道具。如果两人面对面振保不会哭泣,他没有哭泣的理由。而正因为有了镜像的道具,振保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空间,他发现了内心深处脆弱的本我,娇蕊并非失败者她的认真的爱终于有了回报:她现在是一位勤劳幸福的母亲。而振保才是失败者:寡淡无味的妻;负气搬走的母亲;疲乏奔波的自己。或许具有某种神秘的暗示,公共汽车的颠簸导致了镜像的抖动,而镜像的抖动氤氲出某种伤感的情调客观实像开始抖动。在这场精心营构的“偶然遇见中张爱玲巧妙地将镜中虚像转为客观实像,二者相互关联相互生发营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空间。

在此张爱玲用到镜子这一意象在古代它是用来照妖使得祸害人间的妖物无所遁形,现在这里使用镜子我们可不可以仍旧说它是用来照妖的?不过此妖非彼妖,是人内心想要隐藏的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它是人暴露内心隐秘的一种方式,这是“照妖”在这个作品的新的内涵。

3.夫妻关系的不稳定

古人常说“破镜难圆”,这主要隐指的是夫妻关系。在《连环套》中,霓喜和丈夫闹翻了,她用尽全力砸毁“开张志喜”的描花镜子时出现了这一幕:“镜子从他们头上飞过,万道霞光,落在街沿上,哗啦碎了,亮晶晶像泼了一地的水......”①霓喜是十四岁被养母以一百二十元卖给印度人的绸缎店的,“原来是你的人了!老板......像是要杀我的价似的。”②

这是霓喜被养母卖掉时的语言描写,此时她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作为一个可以被自由买卖的商品存在的。“她在绸缎店里没有什么存在地位。伙计们既不便称她为老板娘,又不便直呼她的名字,只得含糊的用‘楼上’二字来代表她。”

③这是她没名没份存在的见证,也是随后会被赶出去的重要原因。她不能安守妇道反而跟米尔先生和崔玉铭等人关系暧昧,这样的行径是男人最不能容忍的,也成了他们吵架的导火索。霓喜被打了,她愤恨的情况下摔了写有“开张志喜”字样的镜子,摔东西这是多数人生气情况下下意识的做法,但是倪喜的摔镜子这个小小的动作却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又是红色的霞光又是白色的水,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效果。人常说:“覆水难收”,此刻那“亮晶晶的泼了一地的水”随即消散无法重新汇合,这也暗含着他们夫妻俩的情分覆水难收,曾经相敬如宾的关系如

①张爱玲;郁金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2:27

②张爱玲;郁金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2:8

同那破碎的镜子般难以愈合,即使合在一起也有了裂缝有了嫌隙。因为霓喜是买来的,所以她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她没有地位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她和雅赫雅在地位上本就不平等,也意味着在一起相处时的不平等,她又不守妇道成为她厌弃的根本原因。

因此,他们的夫妻关系不稳定成为必然,镜子成为一个良好的载体将这些隐含的忧患外化。这也是为倪喜在“碎镜”后被丈夫赶出家门奠定基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霓喜开始一次又一次新的生活但又一次又一次被抛弃埋下伏笔。4.女性阴暗心理的外现

《倾城之恋》中:“......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对着镜子这一表演......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①流苏被兄长们算计去为前夫奔丧,但是被她拒绝了。“流苏撑着床勉强站了起来,道:‘婶子,我……我在这儿再也呆不下去了。早就知道人家多嫌着我,就只差明说。今儿当面锣,对面鼓,发过话了,我可没有脸再住下去了!’”②在家中兄嫂们在花光了她的钱后算计不成就排挤她,母亲也不帮她,她小声道:“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亲人的冷漠无情,母亲的转变刹那间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状态。她彷徨失落迷茫,但是紧接着徐太太的话又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是啊,找个人才是真的,渐渐的流苏转变了看法,她要为自己谋出路。在这段描写中,白流苏完成了一次自我分裂式的转变。白流苏在单调无聊又压抑的家庭中感叹着青春易逝岁月如梭的时候,当她扑在穿衣镜上仔细端详自己时,发现自己还具有如此魅力时的表现。这一刻流苏仿佛才脱掉了一直覆盖在脸上的面具。一个阴阴的,不怀好意的笑正与此刻侥幸的心理合拍,也将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现在读者面前。她此刻打破了以往的呆滞,冷漠的作风才有了一丝人气。一个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合适的情绪的人,而不是用面具掩盖所有的情绪如同木偶般无爱无忧无爱无恨。她的自私冷漠和与世隔绝可见一斑。

费勇曾说:“镜子里的人,以及镜子里的物,在风的摇曳中,骤然褪色,变移,在看与被看之中,在最细小空间中的不起眼的物象的变迁中却有着沧海桑田的感怀,卧室的陈旧摆设,并不能遏止生命的消失。”[4]这正是曹七巧当时对着镜子时所能让我们体会的。而水晶曾说:“镜子和《传奇》一书的关系,其可以说是‘日虹屏中碧’,碧彩烟灼,自成为一个世界......张爱玲让她的故事中人,处身在一个装满了玻璃,镜子的世界中,饶有深意,即使她是纯粹出于私心。”[5]

①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

②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

(三)花

1.花意象的形成及表现

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极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桃花”、“杏花”、“梨花”等意象符号,历来为古代文学家所喜爱。不同的花因为在香气色彩形状等方面的差异,而在文学家的笔下有不同的情感内涵和意义所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把花与女子相联系早在《诗经》中就有。《诗经》的《周南·桃夭》中便有“桃之天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其家”的描绘。用起兴来形容女子,把花与女子联系在一起。而闭月羞花、花容玉貌、樱桃唇、芙蓉面、垂柳细腰、莲花步等一切与花有关的词语也被用来形容女性,作为对女子美好形态的咏叹之语。

从古到今,花因为其某些特征与女子气质有着相似之处,便成了艺术家们歌颂女性的泛美之词。花,是张爱玲小说审美意象的又一重要内容。也许是出于对绘画的爱好,张爱玲写小说时喜欢写花,尤其善于描绘花的颜色。在小说中很多人物的名字都和花相关;如白流苏,红玫瑰,白玫瑰等等;人物的衣着,用具以及装饰有花,人物的肖像用花来形容。她继承了花在中国文化中多重的象征意义和内涵,把花作为独立的象征符号,与女子的命运相联系,但她不是通过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不是用花来形容女子的娇柔美丽清丽典雅。在她的小说中花是突兀的,是残缺凋零的,是燃烧而热烈的,带给人的是距离感和陌生感,甚至是恐惧感。它们多以群体出现,渲染场景,衬托人物心境。它们多比拟女性的外在美貌、内在心灵,或暗喻其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同时张爱玲在写花色时,具有参差性。她认为,参差的对照显得微妙复杂,这是一种悲哀之美。那么,在斑斓的花色中凄美和惨艳也就不足为奇了。

2.女性曲折反抗的象征

野火花这一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频频出现,《倾城之恋》中写到:“它是一种红的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①

首先,这花的颜色是红色,红色代表着热烈,奔放,激情与斗志给人一种力量之感。其次,“一蓬蓬”是着花之多,在数量上给人以压力。最后,它以势不可挡之势燃烧到天边,是它毫不畏惧,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执着和顽强的毅力的表现。这一方面在写花的多以及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在暗白流苏不畏人言,不惧家族压力奋力反抗的精神。

在家人让她去为前夫守孝时,她说:“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①

掉了牙齿”①这是她反抗意识的语言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流苏的颇具反抗的性格。她外表看似柔弱实则内心刚硬充斥着反叛思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流苏已经出嫁但是又因为与丈夫离婚而回娘家。家里的哥嫂们在花光了她的钱后,无利可图不想照顾她,她母亲因为需要儿子们赡养也不能太偏向流苏,所以流苏是孤立无援的。此刻她做一个梦“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无数的陌生人”[]梦是直接心理描写的一种,它揭示了流苏的思想变化。她被现实逼迫的不得不反抗不得不为自己谋出路,范柳原成为她报复家人的媒介,她和范柳原一起跳舞。“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②这是她不顾一切反抗的起点,为下文她和柳原在一起而进行间接反抗做了铺垫。她用自己的一生去下注,去和这个封建大家庭作斗争,去和女子的命运作斗争,“不管范柳原爱不爱她,她决不轻易把自己的身体豁出去,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她的思想也充满反抗精神,自古以来,女子的地位都及其低下,一直是作为男性的依附存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伦理纲常牢牢束缚着女性。但是流苏却奉行初嫁从亲,再嫁从身的原则,有了思想上的觉悟也成为她以后反抗的基础。她时时充满斗志,即使后来跟柳原一起东奔西跑,经历战争得洗礼也没有放弃这也使得她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连环套》中霓喜的一生像野火花一样,摧枯拉朽一路开花,哪怕处于任何恶劣的环境,仍能亮丽地活着燃烧着熊熊的生命力。每次在逆境之下,她都带着强盛的生命力,开出鲜艳亮丽的花朵,改变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生存条件,像野火花一样繁茂生长,带着火红的颜色和不可抵挡的强烈的叛逆和反抗。

野火花第一次出现是在霓喜被雅赫雅赶出去,霓喜被养母卖给开绸缎店的雅赫雅,所以在绸缎店里没有什么地位和尊严。对此霓喜以她的方式进行反抗,终于因为与崔玉铭调情,又因为雅赫雅与寡妇交往,霓喜大闹一场,而被赶了出去,她回味着从前的种种,此时野火花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水乡的河岸上,野火花长到四五丈高,在乌蓝的天上密密点着朱砂点子。”③因为她的大闹雅赫雅已经决心赶她出门,她为了自己的生存决定利用孩子来博取同情心。“她要孩子来证明这中间已经隔了十二年了。她要孩子来挡住她的恐怖。在这一刹那,她是真心爱着孩子的......”④她是自私的为达目的不顾孩子,同时还利用发利斯。她不顾道德与伦常而求得生存。霓喜她为了摆脱了被雅赫雅抛弃后的不幸生活,继续过上富足的生活没名没分的跟窦尧芳生活在一起。后来窦尧芳死了,霓喜被他的族人

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作品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93

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作品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00

③张爱玲,郁金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2

赶走的时候,有一段野火花的描写,这是小说第二次出现野火花。“野火花高高开在树上,大毒日头照下来……”①这时候霓喜两次嫁人两次被抛弃,她不属于哪一家那一姓一个人落了单还带着四个孩子,正处于无助凄凉的境地,又一次一无所有。她并没有因为不幸与困窘而对生活感到也没有放弃生存,她像野火花那样充满生机与活力,一直寻求生存之道,哪怕那是不被人看好的甚至是被唾弃的她都依然坚持活着。很快她又与汤姆生在一起,重新过上了安稳华丽,衣食无忧的生活,但霓喜最终还是被抛弃了。在她的生命里,她不曾间断过过华丽的生活,但是却始终没有婚姻的依靠和保障,这种生活以汤姆生的结婚为终结,霓喜又一次被抛弃,霓喜的生活再次陷入危机。

在这篇小说中,野火花总是伴随着霓喜的命运,在她一次又一次处于无助可怜境地的时候,文中都会出现野火花蓬勃的生命力,密密开着的野火花是热烈的反叛和不甘的女主角性格的象征符号。无论野火花多么劈劈啪啪地一路燃烧过去,总是摆脱不了恶劣的生长条件,就像霓喜无论多么强势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受任何道德的约束,却只能靠男人生活,她的命运无非是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始终没有获得彻底的独立,只能本能地依靠男人求得生存。

3昭示女性凄美的人生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这杜鹃花正是蜀国皇帝的妻子因丈夫被奸人所害化了杜鹃鸟夜夜在妻子花园里哀啼鲜血染红了花从此那花便命名为杜鹃花。皇后听到鸟的哀啼见到鲜血后明白是丈夫所化后悲伤过度化身杜鹃花与杜鹃鸟相栖相伴。杜鹃花红的鲜艳开得热烈,展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图景。但是同时它也时时刻刻向人们诉说着凄美,华丽而哀伤的故事,在美丽的背后有深深的悲哀藏匿。

“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

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②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薇龙第一次来姑妈家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这样一番热闹的景象映射出梁太太家里的环境,为薇龙最终没有抵抗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而深陷其中,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粉红色,黄色,红色,浓蓝色以及白色这一系列颜色的出现形成鲜明的对

①张爱玲,郁金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2:57

②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分析

红颜弹指老,长恨歌无尽 ——简析《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爱情《长恨歌》完成于1995年,作者王安忆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也展现了一个女人——王琦瑶40年哀婉动人的情与爱。作者以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的再现出来。 王琦瑶是一个典型到极致的上海弄堂女儿。她爱漂亮,会打扮,有点小虚荣,平日里没事就喜欢幻想。她美丽却不张扬,有一股天成的气质和风韵,这也就成就了她上海“三小姐”的美誉。虽说只是“三小姐”,远没有大小姐、二小姐来得光彩艳丽,但是三小姐其实是最体现民意的。“大小姐二小姐是偶像,是我们的理想和信仰,三小姐却与我们的日常起居有关,是使我们想到婚姻、生活、家庭这类概念的人物。”(59) 王琦瑶的一生是可以用华丽来形容的。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就被选为了“上海小姐”,从此就走上了繁华的上层生活,看尽上海的纸醉金迷。虽然其后的人生命运多舛,但是在他人眼里,她依旧是那个惹人艳羡的“上海小姐”,即便委身于曲折深长、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她也是那些柴米夫妻吵架时作比的对象。“那女的会说:我不如去做三十九号里的王琦瑶!男的就嘲笑道:你去做呀,你有那本事吗?”她的一生就像张爱玲曾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197) 但是张爱玲也说过这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没有谁

的人生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在王琦瑶看似风光无限的外表下面,实际上是一段暗淡无光的人生。她的一生都被一个“情”字所围困。 王琦瑶是不缺乏爱情的,她的身边总是不乏追求者,在她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看似可以白头偕老的男人,但是终究也还是没有一个男人可以给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李主任是在“上海小姐”的决赛上认识王琦瑶的。这样一位军政界的大人物,走过许多地方,也见过了各地的女人,而这次却单单对这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动了心。王琦瑶打动他不仅仅是因为那娇媚的面庞,而是王琦瑶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稍显稚嫩的羞涩,让这个四十岁的男人心生怜惜,在他的眼里王琦瑶更像是个孩子。王琦瑶最初也不是爱他的,只是他的生命中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个“大权在握”的男人,让她有点心生畏惧,但是又有点兴奋。深知这个男人不可能给她一段平静的生活,但是那个年纪的女生谁没点向往与憧憬,于是也就这样深深地陷进去了。本以为自己一生就这样在“爱丽丝”的温柔富贵乡里度过的王琦瑶,怎么也不会想到那绵延无情的战火会烧掉她安身立命的梦想。一九四八年的春天王琦瑶搬进爱丽丝公寓,一九四八年的深秋李主任死于飞机失事。 阿二是王琦瑶在邬桥避乱认识的。阿二是邬桥的孤独者,他看不起邬桥一事一物,自觉地将邬桥与自己划分开来,发誓要走出邬桥,到大世界里去闯荡一番。阿二初见王琦瑶就被王琦瑶所吸引,但是吸引他的不是王琦瑶自身,而是王琦瑶身上所带有的那种上海繁华梦的景象。在阿二的眼里王琦瑶就像是他的影子,是他那个未完成的梦。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 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5975750.html, 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评析 作者:李佳宁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3期 摘要:张爱玲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在继承雨意象的艺术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了雨意象更强的表现力。其笔下的雨意象是凄惨氛围的渲染者、情节发展的推动者、人物形象的塑造者,更是苍凉命运的象征者。探究张爱玲小说的雨意象表征,不仅能够领会其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能够领会其小说的个性风采。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雨意象发展创新 19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张爱玲研究大热,夏志清评价最有代表性:“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说来,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1]254足以见得张爱玲小说的魅力之大。其小说意象成为一道道华美绚烂又含蕴独特的风景,而雨作为张爱玲小说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相关中,庄超颖已经发现了雨意象的独特表征,有《苍凉与华美——张爱玲论述》,论著以张爱玲笔下描摹的出神入化的意象为探头,勾勒出张爱玲文学的苍凉与华美,但具体解析还有所缺少。本文选取张爱玲《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三部作品中雨的运用分析张爱玲小说中雨的作用与情感意义。张爱玲小说雨意象运用的溯源主要来自传统文化与个人体验两个部分。雨意象在古代诗歌里凝聚着悲愁凄惶的情感,张爱玲承袭了这一手法,并且进行了发展创新,使其更具艺术张力。 一、渲染凄惨氛围的雨意象 张爱玲说:“用华美绚烂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2]514张爱玲使用意象的艺术感,她的历史感、她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都来自于她的阅历,她把自己经历的和见过的用现成的意象加工出来。张爱玲启蒙十分早,对于《警世通言》《高唐赋》《红楼梦》中“云雨”的悲情手法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在创作路上,雨意象便是她主观意向的选择,诉诸了点点滴滴的悲愁,使作品处处透着一种寒彻心骨的悲凉。 《倾城之恋》中描述白流苏的娘家兄弟姐妹逼她到前夫家去披麻戴孝,这一行为引起了白流苏对小时候一段不好的回忆,看完戏出来之后在大雨里与家人走散的情景:“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3]71人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她撞破了头也挤不进去,她似乎是魇住了。处在这个情景里的白流苏,必定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凄惨,深深感受到孤苦无依,这个时刻给她留下的刺激是非常深的,所以当她受到娘家人逼迫的时候,才瞬时联想起了这一幕,再次强烈撞击着心灵,她清晰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感到自己的孤苦无助,感到自己处境的可哀。在张爱玲的生活体验中,对雨这一物象的体会十分痛彻,其实这也是张爱玲自身的经历重

论张爱玲小说中光的意象资料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光意象 张子茵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2)班 201224051252 摘要:张爱玲擅于创作各种意象,其小说可充分见证。张爱玲赋予意象各种深刻含义,小说在“光”的帮助下极大地渲染了故事的背景,增强了小说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营造了阴暗肃杀的气氛,对小说人物的外在和内在描写起着重要作用。张爱玲对“光”这个意象的偏爱与她早年的生活经历脱不了关系,生活的不幸和内心的孤独对其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光;意象;太阳;月亮;电灯;生活 近年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一方面众多研究者致力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如陈理慧《试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1]42、熊学敏《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识》[2]112等等,这些论文大多从小说的女性形象入手,寻找其悲剧命运的种种根源。同样,分析小说中意象的论文也不计其数。意象是情景相融的产物,即客观存在的物体,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通过人独特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情感活动加工生产出来的新物象。通俗来讲,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意象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是诗歌的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中“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大雁”便成了思念家乡和家人的象征。同样,意象在文章当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意义。在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意象有太阳、月亮、花、雨、镜子、旗袍和公馆等,其中对“月亮”的研究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谢泳的《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读张爱玲小说札记》[3]45、陈莉的《月亮、酸梅汤与光影—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意象》[4]44,但历年的研究大都只从意象的某一个角度或者单一从某一个意象着笔。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2015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第1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学生姓名:陈嘉学号:2015101222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刘文菊副教授 2015年3月27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15年4月26日或2015-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15]53号)执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 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引言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辉映山河的“万川之月”,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人围绕着“月亮”这一意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月亮神话,诸如:蟾蜍食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仙人乘鸾等,其中最让人们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了。在诗歌的国度里,众多诗人都是因月生情、以月表情,使得千姿百态的月亮被意识化、被人格化、被诗化了。在《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以及《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几乎已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念情怀的原型。根据弗莱的理论,所谓“原型”,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据统计,月亮意象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了90余次,出现次数超过日、星、风、云等自然意象。这其中,唐代诗人李白是把月亮描述得最多、最好的代表之一,其与月相关的诗作高达330余首,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众多著名诗句。而宋词中,写月的作品亦是数不胜数。苏轼以“月有阴晴圆缺”来喻“人有悲欢离合”,将月亮的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的情感万千完美对应和贴合。纵观古今,“月亮”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亘古不变的经典意象之一,其代表的文化底蕴也源远流长。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选择了将月亮意象作为其作品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无疑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文化有着紧密的血脉传承关系。而作品中每一次月亮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弗莱在他的原型批评中提出,所有阅读活动中无意识地发生的心理过程,都需要将我们所遇到的意象扩展并延伸到文学的传统原型中去,这种意象“注定要把许多作品扩展到作为整体的文学的原型象征中去”。(1)张爱玲作品文本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就是月亮意象这一原型在文学传统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在继承月亮意象的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灵活地进行现代性转换并激活了月亮这一原型,建构起自身对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一、诗意的文本灌注——对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 作为一个变化多端的自然物象,月亮具备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态。月亮不仅拥有不同的月相,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还可变幻出缤纷多彩的颜色。因此,月亮通常会成为寄托着各种思想情感、承载着不同文化底蕴的一个经典象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名篇佳作更是流芳百世。从最早的诗经中《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就已将月亮的皎洁和美人的靓影互相映衬,唐代诗人李白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明月来寄托离愁别绪,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也体现了月亮寄予乡愁的文化传统理念,到了宋词中的苏东坡,他的

“三言”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意象功能的开拓

摘要:本文试图以“三言”中的“帕子”为例,从叙事意象角度出发, 具体探讨“帕子”在小说中“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具有的诗化隐喻和“奇巧为文”、常中出奇的线索性叙事的审美功能。 关键词:“三言”“帕子”叙事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7-0030-02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一种小说的形式和特征,就决定了他对叙事过程中的意象描写颇为侧重,这就为叙事意象的设立提供了很好的叙述平台。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其中杰出代表,叙事意象在其中的运用不胜枚举,成就了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高峰。 一、中国古代小说运用叙事意象的界定和传统 意象理论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意象”一直属于中国诗学的研究范畴。《文心雕龙?神思》中讲到:“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数,谋篇之大端。”[1]《神思篇》属于创作论,“窥意象而运斤”并不仅仅局限于抒情文学,也就是诗学,它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叙事文学。 魏晋时代,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文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感受和“有意识为文”。 《世说新语》是这一时代叙事文学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记人叙事讲究意向的选择和运用,是‘世说体’的以大特征”[2]。《世说新语》中有记述陈遗为母留焦饭的故事:“母喜食焦饭”、“遗敛聚焦饭”、“以焦饭得活” ,“焦饭”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心的叙事意象,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意象已经开始作为线索性的事物出现了。可以说这已经不是一种初级阶段的叙事意象的运用,说明了文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意象在叙事中线索的作用和审美功能。 但是真正有意识的去设立叙事意象作为叙事手段,应该是在唐人小说传奇阶段。 《古镜记》即是一例,篇中“古镜”有降妖除病的神异功能,但是作者的乱世悲凉之感已使古镜这一意象成为一种象征,篇末指出失镜之日就是隋王朝走向灭亡之日,象征了一种黍离之悲和故国之思,以镜代言之。除却此义,也有传统的“破镜重圆”之义,这里的“镜”就代表了男女情爱婚姻。 由唐传奇到宋元话本拟话本,中国的小说发展完成了一次由文言到白话的飞跃,二者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唐传奇宋元话本相比,语言从优雅细腻发展到市井气息的平易晓畅,篇章从短小精悍发展到分章婉转的敷衍铺陈,但是差异之外,关于叙事意象理论及应用又有很大发展,宋元话本开始熟练贴切地将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全凝结在叙事意象上,以叙事意象推动故事的发展。 杨义先生曾经指出“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的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地剖析,才能贴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重要特征之所在。”[3]在中国,“意象”参与叙事性文字历史久远,意象叙事是普遍采用的叙事方式,叙事意象也就是叙事作品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意象介入叙事作品成为叙事意象,往往是“借助于某个独特的表象蕴含着独到的意义,成为形象叙事过程中的闪光的质点。但她对意义的表达,又不是借助议论,而是借助有意味的表象的选择,在暗示和联想中把意义蕴涵于其间。”[4]叙事意象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性的事物,具有线索性的功能和意义。 二、“帕子”作为叙事意象及其审美功能

论张爱玲笔下的意象世界

论张爱玲的“意象世界” 摘要:张爱玲,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用一个个穿透生命和人性的传奇性故事阐释着世间的悲凉。而意象伴随着她小说的全程,见证着她笔下的万千世态和悲喜人物。本文就将从张爱玲纷繁的意象中了解她的苍凉世界 关键词:张爱玲;月亮;镜子;风雨;音乐;麻将 张爱玲,一位有着谜一样传奇人生的传奇女子,她以自己的深艳和才情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心中的荒凉、笔下的苍凉,构成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老宅、天井、阳台、镜面、屏风、满月、蚀月、正午的太阳、下午的太阳、胡琴声、三弦声、锣鼓声……创造了一个浓重而又氤氲的意象世界。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常客,她的月亮苍白、抑郁,总让人感觉到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写月亮首先自然是构筑情绪氛围,如《金锁记》中的经典开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读着这样的描写,故事必定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所以,曹七巧的前生后世,幸福的憧憬,人生的艰险,结果的凄惨,都在这轮月亮的闪烁中透射出来。 其次,月随情生,情随月长,月亮象征着情欲、情爱。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月亮成为情欲的隐语:当葛薇龙与乔琪相识时,乔琪明确表现了对她的热情,“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这是写实,也指称着他们之间情欲初溢。野宴那日,道旁歇息,他说:“我打算来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话。”“你看,天晴了,今天晚上会有月亮的。”他所提供的不是真诚的爱情,只是所谓月夜中的“快乐”,以至于当晚他走时,“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这时的月光失去了玉色,沸燃着阴森噬人的火。“月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月亮”,然而“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这预示着她追求的爱情到头来只是一场虚幻。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多是变形的和蚀月,流露着冷酷的、暧昧的、忧郁的乃至死亡的气息。特别是写月亮蓝阴阴的状态。《沉香屑:第二炉香》写的是一个年轻男子罗杰在缺乏情爱知识的女子愫细面前自杀的故事。女主人公的愚昧与无知造成男主人公心理的压抑与走向自杀时的绝望。这里用的颜色就是蓝,“小蓝牙齿”。并且罗杰最后的自杀方式也是打开煤气,在那蓝阴阴的火苗的诱惑与陪伴下离开了人世。《金锁记》是一个发疯的故事,里面的月亮也同样发毛、发疯。在七巧与长白躺在烟榻上烧大烟时,窗外挂着的那轮月亮比室内的乌烟瘴气还要狰狞,“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接着,在月亮白花花的照耀下,长白的妻子自杀而死,完成了由月亮发疯到月亮杀人的意象创造,“今晚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她的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 张爱玲描写月亮,既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承继,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对月亮的设定,比如它的邪恶面。她与家庭的冲突,童年生活的创伤印记,再加上处在新旧时期的转型期,亲历香港之战,这些,形成了她的以悲观的观点审视人类生存意义的审美观,从而创造了能够充分体现荒凉意念的月亮意象。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 (一)人物创造 (6) (二)语言描写 (12) (三)意象象征 (14) 三、结论 (17) 四、参考文献 (18) 六、致谢 (19)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一、绪论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张爱玲的父亲好吸大烟,嗜赌,浪荡成性,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而母亲却是一个时代女性,受五四影响,向往自由。两人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给她一个残破的童年回忆。而在她十七岁时,因与后母争吵,被父毒打并被囚禁达半年之久。这对张爱玲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到“我希望有炸弹摔在我们家,就是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见散文《私语》)

张爱玲小说中服饰符号意蕴探析

张爱玲小说中服饰符号意蕴探析 摘要:对服饰天生痴迷的张爱玲,善于吸收传统服饰描写的经验,并大胆注入现代元素,巧妙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使笔下的服饰由平常的物象变为内涵丰富的符号。这些服饰符码不仅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也成了作者认识世界、解读人生的钥匙。 关键词:张爱玲;符号;服饰;色彩;图案 服饰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而文明进步又使服饰脱离了它原有单纯的物质性,或隐或显地成了民族文化精神承续的一条纽带。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日积月累起来的各种文化符号或密码进入服饰系统中并得到确认,服饰就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象征涵义。沈从文就曾直接地指出“装扮又是一种内心思想的持续表现,一种语言,一种象征”。[1] 张爱玲小说常常借助服饰的某一部分或整体,通过换喻或隐喻的组合方式,不断组合、拼接、联想和超越,创造出栩栩如生又有别于传统的服饰符号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象征意义。以符号学的观点审视张爱玲的服饰话语,挖掘服饰符号的内涵,寻绎出服饰符号背后隐藏的作家的人生观,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 首先表现在服饰的色彩上。色彩在服饰中是最响亮的视觉语言,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色彩除了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外,还具有一种“表情”的属性,从而形成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尽管含蓄,但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最具感染力。 张爱玲对色彩的敏感异于常人。“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个世界显得更真实。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在那里了,就使人安心。”[2]色彩作为等级的重要标志在张爱玲生活的年代虽然已不明显了,但人们在接触人物的服饰色彩时,还是会常常不自觉地通过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把握藏在色彩表象背后的意蕴。在张爱玲的服饰话语里,利用色彩来暗示人物的身份、心境、命运的例子俯拾即是。 《金锁记》里有13处写到七巧的服饰,其中有一处是这样描写的:“她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他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发髻的心子里扎着一小截粉红丝线,反映在金刚钻微红的光焰里。”这“一小截粉红丝线”正暗示和象征着七巧的情感欲望。对“钻石”的欲望和对爱情的欲望于七巧来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她得到了“钻石”就得放弃情欲,而情欲在她的心里偏偏来得嚣张,那发髻心子里的“粉红丝线”是她想压却压不住的情欲的象征。最让读者难忘的莫过于《金锁记》里长安的服饰色调搭配了。七巧正在随随便便地向童世舫编谎言:“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此时的“长安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七巧的话长安势必听到了,此时作者没有对长安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也没有对长安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进行直接的交代,有的只是鞋与袜的色调特写。在这日色昏黄的楼梯上,人们的视线正随着两只鞋被引向“没有光的所在”。这玄色的绣鞋与白丝袜放在一起产生了“必死无疑”的象征,因为玄色,不管从它的物理性质上,还是从它造成的精神状态上看,都包含着一种死亡的因素。而白色,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把它与纯洁、忠贞相联系外,更多的是把它和无生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常有的意向也是死亡。用这样的服饰符号暗示出长安孤苦无助和对生活最后一点幻想死灭的绝望心境。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引言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辉映山河的“万川之月”,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人围绕着“月亮”这一意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月亮神话,诸如:蟾蜍食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仙人乘鸾等,其中最让人们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了。在诗歌的国度里,众多诗人都是因月生情、以月表情,使得千姿百态的月亮被意识化、被人格化、被诗化了。在《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以及《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几乎已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念情怀的原型。根据弗莱的理论,所谓“原型”,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据统计,月亮意象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了90余次,出现次数超过日、星、风、云等自然意象。这其中,唐代诗人李白是把月亮描述得最多、最好的代表之一,其与月相关的诗作高达330余首,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众多著名诗句。而宋词中,写月的作品亦是数不胜数。苏轼以“月有阴晴圆缺”来喻“人有悲欢离合”,将月亮的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的情感万千完美对应和贴合。纵观古今,“月亮”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亘古不变的经典意象之一,其代表的文化底蕴也源远流长。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选择了将月亮意象作为其作品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无疑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文化有着紧密的血脉传承关系。而作品中每一次月亮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弗莱在他的原型批评中提出,所有阅读活动中无意识地发生的心理过程,都需要将我们所遇到的意象扩展并延伸到文学的传统原型中去,这种意象“注定要把许多作品扩展到作为整体的文学的原型象征中去”。(1)张爱玲作品文本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就是月亮意象这一原型在文学传统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在继承月亮意象的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灵活地进行现代性转换并激活了月亮这一原型,建构起自身对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一、诗意的文本灌注——对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 作为一个变化多端的自然物象,月亮具备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态。月亮不仅拥有不同的月相,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还可变幻出缤纷多彩的颜色。因此,月亮通常会成为寄托着各种思想情感、承载着不同文化底蕴的一个经典象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名篇佳作更是流芳百世。从最早的诗经中《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就已将月亮的皎洁和美人的靓影互相映衬,唐代诗人李白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明月来寄托离愁别绪,杜甫的“露从今夜

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 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 《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金锁记》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在这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③这段文字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傅雷曾认为是“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④“这一段引子,不但明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心理的观察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⑤以后月亮这个意象又多次出现。

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赵艳 (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论文摘要:内容 关键词:内容 On Zhang Ailing's Novels zhaoyan (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称得上让人惊艳的女作家着实不多,但张爱玲算得上一个。她寂寞的生,寂寞的死,却为人类留下了永不寂寞的文学精品。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名字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只一夜之间,就迅速征服了上海滩。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传奇》,《流言》和《十八春》等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卓著的才情,逼人的灵气使人们对于她的关注越来越深。在她成名的那个混沌的年代中,她的文字,她的故事仿佛一次夜晚的烟花,只对世人匆匆一瞥,就足以让人们永远无法忘怀她的美丽。解放后,由于她与胡兰成的恋情使然,她悄然离开大陆,她的名字和作品便在大陆上沉积下来沉寂

下来,从此?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史?,但是这却?毫不见怪,国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史家,比比皆是?,比如沈从文。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张爱玲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观存在,认识不认识,承认不承认,是时间问题。?今天,她能拥有大量?张迷?,其中有不少是作家,这完全是因为她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世上的熠熠光辉。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意者,她的小说创作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让男男女女如鬼魅般在读者眼中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所以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 对于人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所以她的作品都表现了斗争中的安稳,在安稳中展示生命的悲凉,人性的悲哀。她站在悲凉的基石上冷

毕业论文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

分类号:I207.42 学士学位论文 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 ——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 系院名称: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提交时间:2015年5月13日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制

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 —张爱玲小说之意象分析 (,西安,710065) 摘要:张爱玲选择的月亮,镜子和花等意象都极具象征意味。月亮象征女性,是女性心灵、 情感在客观现实中的投射物更是内心独白的承载物。对于镜子,张爱玲则没有继承镜子那些超现实的功能,它的“神秘性”则更多表现为捕捉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存在的物象———玻璃窗等。玻璃窗是镜子的一种变体,一样可以照见人物的心灵,成为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中其某种情感或情绪的投射物。花却是作为独立的意象符号,她笔下花的残缺和凋零是与女主角命运不可分割的,花与女主角的命运相联系,对花的 内涵进行延伸。 关键词:张爱玲;月亮;镜子;花;意象 In the domain of the insubstantial objects of desolation Image analysis of Zhang ailing’s ficitions (xi’an,710065) Abstract:Zhang Ailing choice of the moon,the mirror and flowers are very symbolic images. The moon is a symbol of women,the emotional heart of women,in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projectile is the load bearing inner monologue.For the mirror,Zhang Ailing did not inherit the mirror those surreal,it's"mystery"is more complex,capture the character secret inner world,and extended to the daily life more common objects--windows etc..The window is a variant of the mirror,one can see the soul,become a particular moment,projectile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some feelings or emotions.As a symbol of independent flower is incomplete and withered flowers,her writing is not the fate of the protagonist and female division,flowers and the fate of the heroine linked,to spend the connotation of extension. Key Words:Zhang Ailing;the moon;Glass;Flower;Imag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