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系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城市水系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城市水系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彭 丞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深圳518029) 摘 要:结合城市排水工程实践,介绍水污染控制及排水系统发展历程,分析排水系统功能及规划设计,提出符合城市要求的排水管网设计,实现供排水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 U 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96(2011)02-0118-02 The City Drainage System Plan Designs PENG Cheng (Shenzhen M unicipa l A dminist ratio n D 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L imited Company,Shenzhen 518029,China) Abstract:In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w ater pollutio n control and the drainage system dev elo pm ent course,the drainage system function,the drainage system plan,the dr aining w ater system and the draining w ater manag em ent design and so on. Key words:city drainag e system ;plan;design 收稿日期:2010-10-26 作者简介:彭 丞(1984-),男,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给排水设计. 造成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二是水质日趋恶化,不能满足水体正常使用的功能要求。恢复我国水环境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根本所在,其主要途径就是在各城市修建和完善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程度,努力促进水的健康循环。 1 水污染控制及排水系统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我国水污染控制经历了由单一污染源的治理、污染物体浓度达标排放到区域污染综合防治、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两个阶段。 2 排水系统的功能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 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保护了局部的生活环境,危害了广大流域地区。实际上,良好的水环境不是局部地域的,它的范围是整个流域乃至全球的,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好比是城市水循环的动脉与静脉,排水系统起到 回收城市污水和净化再生、畅通城市水循环的作用。21世纪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灌减灾、防污减灾逐步转向污水的资源化,从而恢复健康水循环和良好水环境,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事实证明,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回用是恢复水环境的必由之路,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已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在这方面的每一个点滴进步都是对社会的贡献。 3 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在进行排水管网的规划时,要把雨水和污水的 收集、处理、综合利用结合起来,逐步把目前的雨、污水合流或不完全分流制系统转变为完全的分流制系统。雨、污水的分流有利于对不同性质的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和控制,有利于雨水的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避免洪涝灾害,增加城市可用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城市面源污染。 在规划中还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应妥善处理和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大量污泥,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3.1 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和数目 按照传统规划方法,污水处理厂厂址要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城市布局、受纳水体功能及流量等因素来选择。一般尽可能地安放在各河系下

襄阳市水系综合管理计划规划

襄阳市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工作大纲 1 任务来源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是汉水流域中的一座中心城市。汉江自西向东穿越襄阳城区,唐白河由东北角汇入汉江。江北为樊城区和襄洲区,江南为襄城区,江东为东津新城。襄阳市交通发达,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四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襄阳市因汉水而兴,城市水系发达。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襄阳市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内河污染较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 “环境友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水环境和谐是“环境友好”的核心。为此,开展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指导、规范城市水域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新区建设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出现问题再解决的老路,对实现襄阳市“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水环境,构筑具有古城文化、河流文化特色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规划范围、任务和总体目标 2.1 规划范围 根据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北至汉十高速,西至襄荆高速,东、南至中环,城市规划总面积约800km2。

2.2 规划任务 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固堤防、河道整治,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构建良性水生态系统,③引水补源,江河相通提升水体环境承载力,④水景观建设,打造襄阳市河流文化。 2.3 总体目标 通过襄阳市水系综合治理,依托汉江汉江崔家营梯级水库构建城市生态水网,实现防洪保安,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江河相通,改善河流生境,提高水体自我修复能力,遏制河流湖泊生态退化趋势,恢复河流湖泊健康的生命力,打造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即襄阳市城市生态水利示范基地,彰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为“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防洪、排水:汉江干堤及其连江支堤按1964 型洪水进行设防,城市内部河流防洪标准为50 年一遇,小型水库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城市排水系统达到重现期为1年的城市排渍标准,或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一日排完。 (2)污染控制:老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城区污水处理率达100%;老城区面源处理率达40%,新城区面源处理率达70%。 (3)水生态环境:水域面积率大于5%,水生植被面积率大于水域面积的15%,生物多样性指标有所提高;老城区内河流、库塘水质达到Ⅳ标准,新城区内河流、库塘水质达到Ⅲ标准。 (4)构建生态连续、环境宜人的水网体系,彰显襄阳市的滨江滨湖特色。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宽带网络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 要求第15部分:低速无线个 域网(WPAN)媒体访问控制和 物理层规范 GB/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 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GB/T26229-2010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 访问控制和物理层接口规范 GB/T26230-201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 络总体技术要求 GB/T28508-2012 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 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GB/T17881-1999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46-91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 范 CJJ100-2004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 元数据标准 CJJ/T144-2010地名信息交换格式GB/T 28226-2011 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建设电子档案元数据标准CJJ/T187-2012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15-2007城市遥感信息应用技术规范CJJ/T151-2010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 系审核指南 GB/T28450-2012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 理评估要求 GB/T28453-2012信息安全技术引入可信第三方 的实体鉴别及接入架构规范 GB/T28455-2012 城乡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标准 GB50137-20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 GB50180-9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纲要

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二部分规划图纸 第三部分规划说明 第四部分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 规划目的。说明规划编制背景及目的。 1.2 规划依据。法律法规、相关规划、有关政策和其他相关资料。 1.3 规划范围。 1.4 规划原则。 1.5规划期限。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明确规划基准年和近、中、远期的划分。 第二章规划目标 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保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为依据,明确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建设排水体制适当、系统布局合理、处理规模适度的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控制水污染,保护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维护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配置适宜的雨水收集排除系统,消除水涝灾害等目标。 第三章排水体制与分区 3.1排水体制。根据城市发展水平、环保要求等综合因素,明确城市排水体制。 3.2排水分区。划分城市排水分区。 第四章污水管网工程规划 4.1污水受纳水体。 4.2 污水管网布置。根据污水排水分区,明确污水主干管的走向、管径、管材等。 4.3 污水处理厂、站。污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站的建设规模、选址、用地控制,以及周围防护距离控制、污泥处理处置等。对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提出要求。 4.4 污水资源化回用。明确污水资源化回用的途径或提出建议。 第五章雨水管网工程规划

5.1 雨水受纳水体。确定雨水受纳体及排放口的位置、数量。 5.2 雨水管网系统。根据雨水排水分区,明确雨水主干管的走向、管径、管材等。 5.3 雨水泵站。雨水泵站的建设规模、选址、用地控制,以及周围防护距离控制等。提出雨水工程系统的安全运行要求、城市内涝应急措施等。 5.4 雨洪调蓄及资源化利用 提出雨、洪调蓄利用及雨水资源化途径。 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明确各类排水设施及排水管道近期建设内容,并对近期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等。 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 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提出政策措施、政策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城市排水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职责。 第八章附则 规定本规划的调整修改、审查批准、解释权归属等程序性内容。对规划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规范性解释。 第二部分规划图纸 1、城市区位图 2、城市总体规划总图。图纸中要明确标注规划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工业用地、绿地用地,河流、铁路等要与其他用地明确区分。 3、城市污水设施及污水管渠现状分布图。标明现状设施的位置、占地界线、服务范围,现状管渠的分布、管径、控制点的埋深等。 4、城市污水排水分区图。标明各个分区的界线、分区面积。 5、城市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简图。以简图的形式标明污水管网各管段的流量、坡度、管径、管长、排水方向等。 6、城市污水工程规划图。以城市规划总图为底图,标明污水管网的实际敷设路径、管径、管长、排水方向等,标明污水厂站的位置,用地界线、防护距离等。 7、城市雨水设施及雨水管渠现状分布图。标明现状设施的位置、占地界线、服务范围,现状管渠的分布、管径、控制点的埋深等。 8、城市雨水工程排水分区图。标明各个分区的界线、分区面积。 9、城市雨水管道水力计算简图。以简图的形式标明雨水管网各管段的流量、坡度、管径、管长、排水方向等。 10、城市雨水工程规划图。以城市规划总图为底图,标明雨水管网的实际敷设路径、管径、管长、排水方向等,标明污水厂站的位置,用地界线、防护距离等。 11、城市污水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图。以城市规划总图为底图,标明城市近期建设管道的

--市--城区水系专项规划

南通市通州城区水系专项规划

南通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二○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论 0 1.1 规划目的意义 0 1.2 规划指导思想 0 1.3 规划原则 0 1.4 规划依据 0 1.5 规划范围 (1) 1.6 规划基准和水平年 (1) 1.7 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工作程序 (1) 1.8 规划主要成果 (2) 2 城市水系规划区域概况 (3) 2.1 自然条件 (3) 2.2 经济社会发展 (3) 2.3 污染源分析 (3) 2.4 水污染防治 (4) 2.5 河道水环境质量状况 (4) 2.6 已有控制性详规 (4) 3 城市水系现状及分析 (12) 3.1 现状水系 (12) 3.2 水系历史演变 (12) 3.3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系布局的要求 (12) 3.4 水系存在问题分析 (13) 4 城市水系布局和水面规划 (14) 4.1 城市水系布局 (14) 4.2 城市水面规划 (21) 5 城市河道生态水量的控制和保障 (22) 5.1 河道生态水量确定方法 (22) 5.2 河道生态水量计算 (22) 5.3 河道生态水量保障措施 (22) 6 城市河道水质控制和工程措施 (23) 6.1 河道水污染与水质现状 (23) 6.2 河道功能划分与水质目标 (23) 6.3 改善河道水质的水系整治方案 (24) 6.4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25) 7 城市水景观与水文化 (26) 7.1 城市水景观 (26) 7.2 城市水文化 (29) 8 城市河道生态型护岸 (32) 8.1 堤防护岸现状 (32) 8.2 生态型护岸规划方案 (32) 8.3 典型护岸工程分析 (33) 9 城市水系管理 (35) 9.1 水系管理范围划定 (35) 9.2 水系管理内容 (37) 9.3 水系管理法规 (37) 10 城市水系规划工程建设意见 (38) 10.1 水系规划工程系统 (38) 10.2 规划工程投资 (38) 10.3 近期工程建设计划 (40) 11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分析 (42) 1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2) 11.2 宏观效益分析 (43)

城市水系规范

1 总则 1.0.1 为促进城市水系及滨水空间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范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系专项规划及以城市水系为主要规划对象的相关专业规划。 1.0.3 城市水系规划的对象为城市规划区内构成城市水系的各类地表水体及其岸线和滨水地带。 1.0.4 城市水系规划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尊重水系自然条件,切实保护城市水系及其空间环境。 1.0.5 城市水系规划期限宜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对水系安全和永续利用等重要内容还应有长远谋划。 1.0.6 城市水系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以及有关的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 2 术语 2.0.1 城市水系 urban water system 城市规划区内各种水体构成脉络相通系统的总称。 2.0.2 岸线 shoreline 指水体与陆地交接地带的总称。有季节性涨落变化或者潮汐现象的水体,其岸线一般是指最高水位线与常水位线之间的范围。 2.0.3 生态性岸线 shoreline for ecology 指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而保留的自然岸线。 2.0.4 生产性岸线 shoreline for production 指工程设施和工业生产使用的岸线。

2.0.5 生活性岸线 shoreline for activity 指提供城市游憩、居住、商业、文化等日常活动的岸线。 2.0.6 滨水区 waterfront 在空间上与水体有紧密联系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总称。 2.0.7 水域控制线 controlling line for waters 水域的边界界限。 2.0.8 滨水绿化控制线 controlling line for waterfront greening 水域控制线外滨水绿化区域的界限。 2.0.9 滨水建筑控制线 controlling line for waterfront architecture 滨水绿化控制线外滨水建筑区域界限,是保证滨水城市环境景观的共享性与异质性的控制区域。 3 基本规定 3.0.1 城市水系规划的水系保护、水系利用和涉水工程设施协调,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立城市水系保护的目标体系,提出水域、水质、水生态和滨水景观环境保护的规划措施和要求; 2 完善城市水系布局,科学确定水体功能,合理分配水系岸线,提出滨水区规划布局要求; 3 协调各项涉水工程设施之间以及与城市水系的关系,优化各类设施布局。 3.0.2 编制缄市水系规划时,应坚持下列原则: 1 安全性原则。充分发挥水系在城市给水、排水和防洪排涝中的作用,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和防洪排涝安全; 2 生态性原则。维护水系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公共性原则。水系是城市公共资源,城市水系规划应确保水系空间的公共属性,提高水系空间的可达性和共享性; 4 系统性原则。城市水系规划应将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空间、功能的协调,合理布局各类工程设施,形成完善的水系空间系统。城市水系空间系统应与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开放空间系统等有机融合,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规划背景 1. 区位条件 2. 地形地貌 3. 地质水文 4. 经济社会概况 5. 上位规划概要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2. 问题及成因分析 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 (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 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 三、规划总论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六)规划标准 1. 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 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七)系统方案 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 (二)径流污染控制 (三)雨水资源化利用 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 (二)排水分区 (三)排水管渠 (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 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一)平面与竖向控制 (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1.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 2.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 七、近期建设规划 八、管理规划 (一)体制机制 (二)信息化建设 (三)应急管理 九、保障措施 (一)建设用地 (二)资金筹措 (三)其他 十、附件 (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规划附图要求 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规划背景 1. 区位条件

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 地形地貌 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 地质水文 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4. 经济社会概况 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 上位规划概要 (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1)城市水系 城市内河(不承担流域性防洪功能的河流)、湖泊、坑塘、湿地等水体的几何特征、标高、设计水位及城市雨水排放口分布等基本情况。 城市区域内承担流域防洪功能的受纳水体的几何特征、设计水(潮)位和流量等基本情况。 (2)城市雨水排水分区 城市排水分区情况,每个排水分区的面积,最终排水出路等。(3)道路竖向 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控制点标高。 (4)历史内涝 描述近10年城市积水情况,积水深度、范围等,以及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5)城市排水设施 城市现有排水管渠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建设年限,设计标准,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网情况及城市雨水管渠的运行情况。 城市排水泵站位置,设计流量,设计标准,服务范围、建设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 佛山市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指引 Urban Design Guideline of Waterfront, Foshan 2019-01 第一章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总则 1.1 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4. 《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 5. 《防洪标准》(GB50201-94) 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 《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 8. 《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9.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0. 《佛山市围内主干河涌管理暂行规定》 1.2 目标 1.2.1 充分兼顾水体、驳岸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使三层面的功能配臵相 得益彰,形成完善合 理的水系空间体系。 1.2.2 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 态特征,因地制宜,确保水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3 体现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有地方特色的 滨水空间景观。 1.3 原则 1.3.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中的河流与其它自然水体,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城市设计中首先必须遵循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原则,充分发挥河流对城市环境的生态功效。 佛山市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指引 Urban Design Guideline of Waterfront, Foshan 2019-01 1) 保护现有河网,适当恢复被覆盖的河流,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实现河网水体的互通性,减少盲端式河涌,并与城市绿网形成整体连续的生态廊道。全市域范围内宜保证10%水面率,重点区域河网密度宜更高。 2) 采用有效方式保证水质与水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3) 保持多类型的复合生境,维持滨水地区植物生境与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尤其是关注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4) 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建设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5) 加强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功能,加强雨水的收集循环再用; 6) 保护水面斑块,建立人造湿地。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结合环境工程技术,综合利用不同湿地单元的净化功能,形成具有高效净化功能和适应性的人造湿地。 1.3.2 人性化设计原则 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敞空间,应得到充分利用,以满足市民丰富多样的使用需求。 1) 保证城市滨水区的“公共性”,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随意侵占河岸空间;市区内的河流应至少在河道的一侧设立安全、连续的沿河步行系统; 2) 满足市民亲水性需求,保证通向河边的道路有足够的密度,尤其是对于市区内的重要河流,宜保持间隔300米左右设与河流垂直的道路,并增强道路的引导性;保证足够的视线通廊使人们在城市中容易看到水体; 3) 宜控制平行并紧贴河流的机动车道宽度,以保证车速不会过快,方便前往水边的行人穿越,且与河流的宽度不会形成太大的悬殊; 4) 合理的组织水上公共交通和游览,可在适当的河段恢复轮渡。 1.3.3 景观多样性设计原则 1) 沿河展开的城市界面,在一定范围内应有连贯性,同时有一定的高低变化,防止长距离内过于单调统一。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016-2030) 文本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2016.12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海绵城市总体布局 (7) 第三章海绵系统规划 (8) 第四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13) 第五章建设时序 (21) 第六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 (22) 第七章近期建设方案 (27) 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 (28) 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 (29) 第十章建设施工与运营维护 (32) 第十一章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33) 第十二章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3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原则 1、规划引领、设计协调;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各设计项目要严格执行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对现状已完成控规、详规、各相关专项规划及各设计项目要依据本次专项规划补充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控制内容。; 2、统筹规划、安全为重;将城市供水及节水专项规划、城市污水及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及水系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纳入本次规划统筹考虑。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的建设对缓解城市排水防涝的压力是有效的,但不能代替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低影响开发是控制与利用大概率的中小规模降雨,对于小概率的短历时强降雨,还必须依靠排水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 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结合长春市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合长春本地情况的相关低影响开发措施与技术手段。老城区相关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市政广场改造等项目同步建设,以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4、科学分区、区别对待;根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所确定的城市用地布局,以及现状建成区用地条件,结合控规地块划分及汇水分区,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片区,对各片区提出符合片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和控制指标。 第二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国家标准《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征求意见稿 第12稿 二零零五年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一般规定 (2) 2.1 分类 2.2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2.3 任务 3. 综合利用规划 (4) 3.1 水体功能确定 3.2 岸线分配和利用 3.3 滨水区控制 3.4 水系改造 4.保护规划 (7) 4.1 三线界定 4.2 形态保护 4.3 水质保护 5. 基础工程规划 (10) 5.1 水源工程 5.2 防洪排涝工程 5.3 水运及路桥工程 6. 术语 (13)

1 总则 1.0.1(编制目的)为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水系规划,规范利用和保护城市水系的行为,确保城市水系综合功能持续高效的发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特制订本规范。 1.0.2(规范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及以城市水系为主要规划对象的专业规划。 1.0.3(规划对象)城市水系规划的对象主要为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种地表水体,但不包括仅用于工业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人工水体,不同的城市可根据其水系资源条件确定需要纳入城市水系规划的最小水体规模。对于新编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其水系规划的范围应在充分考虑水系的区域关系之后,根据各城市水系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一个适宜的规划范围。 1.0.4(基本原则)城市水系规划必须符合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尊重水系自然条件,正确处理水系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关系,体现城市规划对水系功能的引导和控制,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并重的综合效益。并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 1. 城市水系规划布局,应充分协调城市与水系的关系,处理好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城市绿化景观系统、城市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城市市政工程系统的关系。 2. 城市水系规划必须充分兼顾水体、岸线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使三层面的功能配置相得益彰,形成完善合理的水系空间体系。 3. 城市水系规划必须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特征,因地制宜,确保水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 城市水系规划必须体现共享性。滨水空间是城市宝贵、甚至是稀有的空间资源,水系规划应确保水系空间在土地权属、功能特性等多方面的公共性。 5.城市水系规划必须体现地方特色。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 1.0.5(期限)城市水系规划期限宜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对水系的重要功能和组成部分还应进行永久性谋划和控制。 1.0.6(与其他规范的衔接)城市水系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城市规划、河流水系技术规定等行业规范与管理法规,以及已批准的有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 2 一般规定 2.1 分类 2.1.1 水体宜以形态和水质进行分类,并符合如下规定: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 1 总则 1.0.1 为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提高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编制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排水工程规划。 1.0.3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在城市排水程规划中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且应考虑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 1.0.4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划定城市排水范围、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1.0.5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应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 1.0.6 城市排水工程设施用地应按规划期规模控制,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1.0.7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应与给水工程、环境保护、道路交通、竖向、水系、防洪以及其他专业规划相协调。 1.0.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排水范围和排水体制

2.1 排水范围 2.1.1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一致。 2.1.2 当城市污水处理厂或污水排出口设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时,应将污水处理厂或污水排出口及其连接的排水管渠纳入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范围。涉及邻近城市时,应进行协调,统一规划。 2.1.3 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城镇,其污水需要接人规划城市污水系统时,应进行统一规划。 2.2 排水体制 2.2.1 城市排水体制应分为分流制与合流制两种基本类型。 2.2.2 城市排水体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要求,当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和废水受纳体条件,结合城市污水的水质、水量及城市原有排水设施情况,经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 2.2.3 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 2.2.4 合流制排水体制应适用于条件特殊的城市,且应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3 排水量和规模 3.1 城市污水量 3.1.1 城市污水量应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的用户和自备水源供水的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

第一章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总则

第一章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总则 1.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4.《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 5.《防洪标准》(GB50201-94) 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 8.《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9.《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0.《佛山市围内主干河涌管理暂行规定》 1.2目标 1.2.1充分兼顾水体、驳岸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使三层面的功能配置相得益彰,形成完善合 理的水系空间体系。 1.2.2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 态特征,因地制宜,确保水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3体现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 1.3原则 1.3.1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中的河流与其它自然水体,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城市设计中首先必须遵循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原则,充分发挥河流对城市环境的生态功效。

1)保护现有河网,适当恢复被覆盖的河流,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实现河网水体的互通性,减 少盲端式河涌,并与城市绿网形成整体连续的生态廊道。全市域范围内宜保证10%水面率,重点区域河网密度宜更高。 2)采用有效方式保证水质与水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3)保持多类型的复合生境,维持滨水地区植物生境与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尤其是关注水生动植物的生 存环境; 4)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建设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5)加强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功能,加强雨水的收集循环再用; 6)保护水面斑块,建立人造湿地。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结合环境工程技术,综合利用不同湿地 单元的净化功能,形成具有高效净化功能和适应性的人造湿地。 1.3.2人性化设计原则 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敞空间,应得到充分利用,以满足市民丰富多样的使用需求。 1)保证城市滨水区的“公共性”,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随意侵占河岸空间;市区内的河流应至少在河 道的一侧设立安全、连续的沿河步行系统; 2)满足市民亲水性需求,保证通向河边的道路有足够的密度,尤其是对于市区内的重要河流,宜保持 间隔300米左右设与河流垂直的道路,并增强道路的引导性;保证足够的视线通廊使人们在城市中容易看到水体; 3)宜控制平行并紧贴河流的机动车道宽度,以保证车速不会过快,方便前往水边的行人穿越,且与河 流的宽度不会形成太大的悬殊; 4)合理的组织水上公共交通和游览,可在适当的河段恢复轮渡。 1.3.3景观多样性设计原则 1)沿河展开的城市界面,在一定范围内应有连贯性,同时有一定的高低变化,防止长距离内过于单调 统一。 2)保护滨水的传统聚落、历史建筑,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将其整合到城市设计中,充分展 示具有岭南传统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

如何进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如何进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目录: 一、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原则 1. 城市排水系统体制选择 2. 城市排水工程设施规划原则 3. 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 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内容与深度 1. 城市排水工程总体规划内容与深度 2. 城市排水工程分区规划内容与深度 ①规划文本与说明书主要内容有②图纸 3. 城市排水工程详细规划内容与深度 4. 城市排水工程设施专业规划内容与深度 第二节城市污水管网规划 一、城市污水管网平面布置 1. 污水管平面布置的原则 2. 污水管道的布置形式 3. 城市排水管网的总平面布置城市排水系统平面布置的内容(表4-4-1) 二、城市污水管道的敷设 1. 污水管控制点和埋深的确定 2. 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表4-4-2) 3. 污水管道的设计参数 一、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原则 1.城市排水系统体制选择 城市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是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系统规划中的首要问题。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布置,污水厂的建设规模、数目飞

选址、效益和费用等问题。同时,对城市和工业企业的规划和环境保护也影响深远。 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条件,排水系统工程总投资和初期投资费用以及维护管理费用等综合考虑确定。规划设计时,对同一城镇、不同地区可考虑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对于一些已有合流制下水道的老城市,改造有困难的,可选用部分分流、部分合流下水道系统。在附近有水量充沛的河流或近海,发展又受到限制的小城镇地区,在老城区街道较窄,地下设施较多,修建雨水和污水两条管线有困难的地区,或在干旱、半天旱地区,可将雨、污水全部处理的地区等,规划设计可以考虑合流制。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一般采用分流制。 总而言之,在城市排水工程系统规划设计时,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当确定规划推荐方案时应考虑水污染防治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水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协调。 2.城市排水工程设施规划原则 (1)应妥善、科学地进行城市污水收集、排放流域的划分。城市排水工程设施规划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使城市排水工程成为城市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应有利于水环境的保护和水质的改善。应该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改善河道水质状况,维持河道的景观观瞻,在规划时应考虑―上下游结合‖的原则。 (3)对于缺水城市,应考虑污水及污泥的资源化,考虑处理水的再利用。如补给河道和湖泊,供公园浇花灌草,利用再生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或做工厂冷却水或工艺用水等。下水污泥作堆肥或制有机肥,供农作物及花卉、庭院之用。 (4)建立合理、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有计划地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及时、快速、安全地收集和排放暴雨径流量与大量积雪,有效地收集、输送、处理、排放污水,确保城市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5)充分考虑现状,尽量利用和发挥原有排水设施的作用,使新规划排水系统与原有排水系统合理的有机结合。

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研究进展

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研究进展 张伟利,贺水林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8) E-mail:211714@https://www.360docs.net/doc/2516771957.html,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自然生态的渴求也愈加强烈。因此,城市水系景观规划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大尺度水系景观规划和小尺度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两方面系统地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理论及方法,以期为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开拓思路。 关键词:城市水系,景观规划,尺度 中图分类号:X321 1.引言 水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基础,城市的水系在城市的运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和防御、运输等功能,又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居民精神的依托[1]。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另外,在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下,城市水系被填之、盖之、断之、堤之衬之,使城市水系失去了生态、自然的本色,也将城市中最具灵气的自然景观元素糟蹋了[2]。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自然生态的渴求也愈加强烈。城市水系景观规划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对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开拓思路和提供材料。 2.国内外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进展 目前城市水系的景观规划研究主要分两大部分:大尺度上的水系规划研究和小尺度上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大尺度水系景观规划可以是整个城市范围内甚至流域范围内所有河流的分布格局及生态效应。小尺度的河流景观主要是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3]。通常小尺度的河流景观规划主要集中在以生态为主的近自然河道规划,集合生态、建筑以及人文为主的滨水区景观规划。 2.1 大尺度上的城市水系景观规划 目前,国内外在大尺度上的城市水系规划主要有城市水系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水绿生态体系建设、结合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等。 2.1.1城市水系景观生态规划 作为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景观生态学是由德国学者C.Troll于1939年首先提出,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景观与区域规划等方面[4]。而景观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时间、空间上对区域景观格局做出合理安排,以实现整体景观的持续利用[5]。目前已经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城市水系的景观规划中。 岳隽等[6]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河流的特点,提出了更为综合的、景观水平上的城市河流研究的概念框架。特别针对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城市河流的研究尺度、格局分析、干扰程度等重要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在景观水平上构建城市河流的

全市城区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全市城区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为落实X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水质建设大美X”决议,加快推进城区“一江两河九堰”水系的综合治理。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X市城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基本思路 (一)城市生态水系建设指导思想 X市生态水系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用绿色发展理念,以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建设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综合治理为手段,以“精、美、特、新”为标准,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生态水系规划、利用、开发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二)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目标 (1)建设总体目标 城市生态水系建设要利用我市独特的“两山夹城、三水穿城”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优势,建立“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七位一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新模式。采取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复等多种手段,对全市水环境进行全面、

系统、科学的治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理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使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挖掘水的潜力,展现水的魅力,抒写水的韵律,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城市水环境新景观。 (2)建设具体目标 X年我市城区“一江两河九堰”(X)轻度污染水体治理率达到90%以上,过境段面水质与出境断面水质一致。 (三)编制高水平水系治理规划方案 结合我市自然地势和水系现状条件,要形成两山夹城灵秀,三水绕城蜿蜒的“一环一轴、两带、七线”的城市水系网络格局。三水体系:让水河——生态门户河。依靠X优越的交通环境,突出“白龙滩,两道弯”的景观空间形态,呈现“让水河畔,眺山望水;让水河畔,碧滩秀水;让水河畔,憩岸游水;让水河畔,阑珊映水”的景观意向,打造集生态保护、防汛排涝、绿化景观、休闲娱乐、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生态门户河流。 X——西环线生态堰。依靠西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X成为X市城际水环线上集农田灌溉、截污泄洪、生态保护、绿化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山水都市休闲区。 X——生态护城河,依靠东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X成为X 市城际水环线上集生态保护、防汛排涝、绿化景观、休闲娱乐、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的东环线生态景观护城河。

浅谈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0-11-17T11:37:28.19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7月上旬刊供稿作者:张文丽[导读] 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3个子系统 张文丽(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摘要: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给排水系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的缺陷,导致现阶段水资源消耗过大,对城市给排水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为了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的几个急迫性问题及相应的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给排水规划设计城市引言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系统”主要包括水源系统、用水系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回用系统和雨水系统,但现阶段由于缺乏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从而导致现有水资源消耗过大,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城市给排水系统,乃至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认真思考与解决现存的问题,寻求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的几个急迫性问题及相应的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3个子系统。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规划,使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几个环节上相互协调,使各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宜,合理利用水资源。市政给排水工程宏观规划一般分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一规划区的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一规划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市政给排水范围的划定,市政给排水量的预测,排水体制的确定,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排水枢纽工程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的确定。 2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滞后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给排水工种处于配合地位,影响了城市给排水规划科学化的发展。往往出现道路要求快速建设,造成了排水工程规划没有编制,一些排水工程往往不能与道路工程同期施工;有的虽然设计完成后,排水工程规划由于相关原因需要修改,许多工程项目未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规划的指导意义也没有得到真正体现,造成了工程需要再次改造。 2.2 规划的科学依据不足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各类指标、标准、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其中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核心工作。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有关规定,但我国不论在国家还是在区域层次上都缺乏对用水工艺、各种用水器具和用水行为的详实系统监测,缺乏对新型用水技术替代规律和扩散规律的基础研究,缺乏对多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和结构性分析。 2.3 排水体制规划混乱、排水体制的不合理目前绝大部分市区的排水设施分别由环保局、市政工程管理处、水利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管理人员责任不清,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新问题都不能及时解决。另外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但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城市随机性暴雨径流和突发排放事件引起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冲击,已日益成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 2.4 传统的给排水专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由于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技术参数多、不定因素多,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这使城市给排水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刚从传统的给排水专业毕业的学生,因受知识结构的限制,不能进行宏观的分析论证,不适应城市规划多学科、多层次的分析论证要求,远不能满足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需要。 3 解决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问题的对策 3.1 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城市水系统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子系统及其各项要素的综合布置。城市用水规划的总量平衡非常重要,必须优化组合各种可行的节水、水回用等方案。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城市水利用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专项规划,按照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编制城市水利用规划,内容应包括:地面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等水资源平衡;供水、排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等总量平衡;供水节水规划和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规划;水的生态循环规划;各类水工程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等。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水系统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规划不协调、建设不配套、管理不统一等问题,规划中要特别注意管网配套和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的协调增长,确定规划期内水系统及其网络设施建设的规模、详细布局和运行管理方案。 3.2 加强水量规模预算水量预测是给水规划的基础,水量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对水资源的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利用、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是测算城市总用水量规模的主要依据,具体包括: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详细规划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改革开发以来,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住宅建设、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供水量也不断增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供水量的增长规律也将与过去不同,水量预测就不能仅按历史的发展计算,还要根据具体的城市规划对不同类型用水量分别进行预测分析。 3.3 城市给排水系统应当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给水和排水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对水的使用应服从这一过程。在用水之后,必须对水进行再生处理,使水质达到自然界自净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否则累积的大量污染物将超过水环境的容量,从而导致水资源危机和水污染现象,最后破坏水的良性循环,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城市给排水系统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的途径有:①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②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子系统;③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回用子系统。加强节水、治污和再生水回用力度,重视再生水、中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是促进城市给排水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4 完善各项法规根据我国当今给排水体制规划混乱的现状,应通过行政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和相关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 4 结束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