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

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

《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一、应用能力建设

1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及应 用情况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开展应用情况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学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终生学习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技术支撑。我校按照“建设好,使用好”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创新之路。 建设情况 如何让资金短缺的基层学校,尤其是资金严重不足的一所民办学校,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实现教学现代化,真正实现“三通两平台”。我们本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学生发展需要,满足学校现代管理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协商提出并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机制”。 我校积极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发展要求,把校园网(校校通),班级多媒体(班班通)有效利用和连接起来,并顺利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人通过渡。我校配合市教育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光纤教育宽带网络的接入,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本着“坚持质量一流、开放灵活、安全可靠、易于扩展”的原则,在市育局大力支持以及学校自身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设。 一、“班班通”教学设施建设。

“班班通”是学校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学校建成“班班通”教学班88个,均配备计算机、交互式智能教学触摸一体机、实物投影等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网络计算机教室和信息化教学办公建设。 计算机网络教室不仅能够进行计算机常规教学,而且满足了学校规模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 建成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3个,学生电脑180台,为学生信息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已配教师办公电脑220台,并全部接入互联网,师机比达到1:1。 三、互联网及校园局域网建设。 学校采用教育网光纤接入互联网,教育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Mbps,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00Mbps。每个办公室、教室、微机室都有网络节点,无线WIFI网络覆盖整个校园,使教师办公、学生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满足了教师电子备课需要,实现了资源共享。2015年全省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以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在我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网络空间注册、开通率达100%。2018年底将对校园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实现全千兆的局域网网路环境。 四、录播系统管理平台和录播教室升级改造建设。 2017年学校建成多媒体录播教室1个,可实现实时直播,搭建了相互观摩借鉴的网络平台,达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平安校园安保系统建设。

构建信息化环境.

构建信息化环境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南海市桂城中学 跨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年头,我校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三年来,我校在全国实验学校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省市电教馆的领导与帮助下,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目标,做了许多有效的探索。 一、优化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与资源建设 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情况我校自1990年开展电化教育以来不断完善教学环境。建成了三网一站五十室,拥有市级编辑设备的电视制作中心和演播室。另外还设有软件库、软件制作室、硬件库、硬件维修室等。每个科、级组办公室均配置了台式电脑,还为所有教师配置了台式电脑和手提电脑。 近年,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的需要,学校在校园网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目前校园网初具规模,全校校园网已经延伸到了教室讲台和老师的工作台,各类台式计算机共239台,手提电脑144台,校园网信息点400个(包括每个教师桌面一个,每个教室2个),校园网以1000M光纤为主干网,100M到桌面,1000M光纤接入南海教育城域网,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和办公进入信息高速时期。 构建高效的校园信息化平台2002年,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我校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决定开发功能全面,覆盖教学、管理、信息交流、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等方面的新的信息化平台。该系统以教学为中心,提供全新的教学的工具,使学校的

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构如下: 根据上面的规划我们目前完成了一期工程(包括: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中心、校园管理——管理中心、校园信息交流——交流中心、信息中心、门户中心)。现在,我校基本实现校园内资源网络化,校园网具有网上交互、搜索引擎、电子阅读、网上课件点播、视频点播、信息资源找人,远程教育多种功能;能方便地建设学校的各种知识资源库;同时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工作平台:可进行远程实时教学、网上交互式教学、CAI课件制作和教学、管理数据处理等。 资源建设方面依据总体规划,我们在资源建设方面采取拿来主义,大力提倡资源共享,通过对外部资源优化和加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因此我们建设的重点是校本资源建设。经过几年的积累我校形成了30G左右的校本资源,基本覆盖了所有学科和大部分知识点。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建成加速了我校校本资源建设,出现我校资源快速成长期。 二.建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应该紧跟时代、更新观念。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阅读材料1.7: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模式主要集中在I区,强调个别化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教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直接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趣转移到II区,强调以学为中心。90年代以后,由于网上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IV区)。位于III区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发展而来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而虚拟教室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其概念。位于中心的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集成化教育系统。 图1.4.1 信息化教学模式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考察信息化教学模式,看看它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下表中按教育形式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分类,并概括了各类模式的关键特征: 表1-3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二、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简介(一)个别授导 个别授导(tutorial)是经典的CAI模式之一,此模式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一学生应答一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多媒体方式下,个别授导型CAI的教学内容呈示可变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并可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二)操练与练习 操练与练习是发展历史最长而且应用最广的CAI模式,此类CAI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运用多媒体,可将许多可视化动态情景作为提问的背景。应当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操练(drill)与练习(practice)之间是有一定概念区别的:操练基本上涉及记忆和联想问题,

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信息化建设(软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系统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作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决定加大信息化软件建设,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陈世海 副组长:李福文薛言赵河付国才郑瑞金吕鑫淼 组员: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 三、资源采集与整理:电教组 四、具体实施过程 (一)以现代教育思想塑造新师,培养新人。 1.加强对全体成员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全体成员观念更新,从行为上提高全体成员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 2.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的场所。 (1)定点、定时、定人安排领导、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

(2)请专家作讲座,培训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3)挖掘本校培训资源,集中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训,通过具体的优秀的案例,进行整合方法的培训。 (4)观摩学习。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 (5)教研组活动。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通过集体确定主题,大家分头探索、研究,集中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6)网上论坛。在校园网上以论坛形式在网上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 3.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 (1)以案例为抓手,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科教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课题为切入口,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二)加速信息化课程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1.开展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1)实行电脑网络备课设计。(文本、课件)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 近几年,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先后配备了电脑85台,其中学生用电脑45台,每百名学生拥有电脑10.2台,建有网络教室1个,建成了100M主干的校园局域网,并且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班班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了班班通、室室通和人人通“三通”工程。 信息化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基本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化。一方面,应用于学校管理。学校借助校园FTP或QQ群,进行及时通知,并将所有文件、通知、计划、总结发布在学校网站中供全校教师查阅,并实行教师网上提交材料,在设定的文件夹里上传相关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另一方面,广泛应用于师生教与学。老师们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全校教师依托丹阳教育信息网,建立个人教育博客,网络备课、办公平台、教学平台等实现了全市城域网优质资源共享,学生利用分配的帐号通过教育网校、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突破时空限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我校实行电子备课,然后要求上传到内部办公系统共享,再是提供下载,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再一次上传分享,同时也进行了网上评课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锻炼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今后三年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同时根据延安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求,不断加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校情出发,依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着眼现在,展望未来,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的深化改革。 三、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目标 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学校未来三年的信息化建设。 1.强化校园网站建设。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尽快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集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系统、学生成长系统、家校互动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教育网站。真正把学校网站办成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资源的中心、宣传的窗口、本校师生与其他异地师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1)

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黑泉镇永丰小学 一、实施背景 黑泉镇永丰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名,教职工10名。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交互式一体机4台,教师平时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为工作提供便利;各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一)政策推动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

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 黑泉镇永丰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 (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曲靖财经学校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响应教育厅推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号召,特制定本计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让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同行,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交互的信息技术手段架构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良性发展。 二、领导小组 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全面负责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 副组长:落实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中各部门人员的分工与合作。 成员:1、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信息化教学设备资产管理。 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教研与专业提升。 4、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生德育教育及家校互动。 5、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办公及后勤保障。 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备维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档案管理。 三、方法步骤 1、学习讨论准备阶段: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外出考察、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此项工作达成共识,提升领导小组成员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宣传动员,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先行摸索并大胆进行教学尝试。

2、初步尝试阶段: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高级应用培训。在每个教研组内确定两至三名信息化教学中坚教师,带动和提高以年级组为单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将现有的网站、文件服务器中的相关功能,分解为校门户网站(新闻类)、信息化资源平台(数据类)、网络教研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分学科教研栏目)和视频服务器系统等四类,并完成测试,保障正常使用,打造数字化校园。 3、提高阶段:在全体老师中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竞赛活动,以赛代培,促进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提升。完善信息资 源库,及时收集整理校内外信息化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在学校常理和德育教学中运用资源平台,开展员工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 4、全面实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际、区际互通,增强资源共享。开展信息技术、资源建设、网络教研等相关课题研究。 四、实施情况 (一)优化环境,丰富资源,使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1、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在设备运用上不断创新。 学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硬件建设已经实现所有班级安装上了多媒体展台、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要实现教师办公实现人手一机,更新计算 机教室设备,在专用教室内配备上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了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果和水平,在不断完善学校网站的同时,安装能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提供服务支持的校园网络应用软件平台---信息化资源教学资源平台,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将为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教师开展生本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后的信息平台应用,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辅助教师教学,拓宽教育资源提供网络服务,共享系统资源;提高信息能力, 更新教学 方法加强互动交流,互帮互助互学;实现无纸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内外窗口,树立学校形象。 2、丰富完善资源整合平台,夯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所在,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 合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校正在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通过学校的资源平台,将更多老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

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开展应用情况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学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终生学习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技术支撑。我校按照“建设好,使用好”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创新之路。 建设情况 如何让资金短缺的基层学校,尤其是资金严重不足的一所民办学校,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实现教学现代化,真正实现“三通两平台”。我们本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学生发展需要,满足学校现代管理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协商提出并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机制”。 我校积极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发展要求,把校园网(校校通),班级多媒体(班班通)有效利用和连接起来,并顺利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人通过渡。我校配合市教育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光纤教育宽带网络的接入,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本着“坚持质量一流、开

放灵活、安全可靠、易于扩展”的原则,在市育局大力支持以及学校自身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设。 一、“班班通”教学设施建设。 “班班通”是学校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学校建成“班班通”教学班88个,均配备计算机、交互式智能教学触摸一体机、实物投影等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网络计算机教室和信息化教学办公建设。 计算机网络教室不仅能够进行计算机常规教学,而且满足了学校规模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 建成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3个,学生电脑180台,为学生信息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已配教师办公电脑220台,并全部接入互联网,师机比达到1:1。 三、互联网及校园局域网建设。 学校采用教育网光纤接入互联网,教育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Mbps,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00Mbps。每个办公室、教室、微机室都有网络节点,无线WIFI网络覆盖整个校园,使教师办公、学生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满足了教师电子备课需要,实现了资源共享。2015年全省开展“一师一

中学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1)

上海玉华中学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 2016-2020 按照《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立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审视及规划学校一定时期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方向,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 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根据区教育局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以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改变的探索实验,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在教育教学各领域全面开展信息化应用,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习绩效,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等领域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培训,逐步为实现“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平台,提升学校网络化管理水平。推进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实现教育最优化。 (二)具体目标: 1、优化学习资源,积极运用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强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利有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构建教研互助研修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1.动态更新计算机。为了进一步满足教育教学网络信息化需要,每年有计划分步骤更新,加强硬件平台建设。

(完整版)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IT产业已渐渐走进人们生活,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流,趋势。这个趋势是不可扭转的。而且,现在很多企业都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为荣。下面就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和相关内容作具体讲解希望能够帮助企业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成化,综合利用帮助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的有效利用,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水平是一个标准。 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不是一个认识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常规的管理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就成为一个新的议题。企业一直要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包括市场需求、营销渠道、人才流动,资金周转等等方面。今天IT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为企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新业务。随着业务的快速成长,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如果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平台、业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获胜。 宏观上来看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趋势,计算机早已取代算盘并取代一部分传统的信息记录方式,由于工作的环境,所以我们经常用到扫描设施和文字识别软件,这样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效率,让最新的资料在第一时间展现在读者面前。我

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分为

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分为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除了黑板、模型、书本等传统媒体外,还包括大屏幕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扩音机、话筒、调音台、实物视频展台等媒体设备。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硬件组成由:服务器、多媒体学生机、多媒体教师机、网卡等。语音教室。语音教室由现代化教学设备装备起来,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AP)型、听说(AA)型、听说对比(AAC)型和视听对比(A VC)型四种。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室,我在使用时,都会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我会合理使用电脑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教学《空气》这堂课时,空气知识都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通过课件的制作,计算机则能将课件直观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在制作课件时,一般都是运用多媒体,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来营造一种赏欣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的课件和视频短片就不能尽如人意,反而影响了课堂效果。

如有一堂语文课,为了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竞跳出了一幅水粉画,色彩黯淡,模糊不清,真是大煞风景,还是不画蛇添足的好。有的课件,由于制作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上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如忽视了课文的感情基调,只为“凑”点音响,不仅无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反会“以音害人”。所以说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网上已有的资源中我们都要进行修改完善,把最为有用的部分为教学服务,千万不可粗制滥造,不然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体现它的优越性了。但如何真正运用好媒体,发挥它的真正的辅助教学功能,还有待于我继续探索、研究,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于我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注意事项

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注意事项 [ 2009-12-14 10:57:00 | By: 刘洋 ] 1、明确指导思想: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这是因为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可以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实施开发方针:一是积极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研制、开发和制作了大批丰富的音像、幻灯、投影教材等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二是充分发挥企业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许多高科技企业已经加入到信息化资源库的开发、建设之中,如科利华集团投资“信息化校园网”建设等。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同时还拥有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借助他们的“兵团”优势,就可以开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社会的学习需求。三是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与开发。对于有些教学资源的开发,高新企业因某些因素影响而不愿介入,可以采取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资助的课题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发,充分发挥各自的领域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四是鼓励教师按知识点开发。信息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习者的潜能。由于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别,再好的课件也难以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需求,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广大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按学习者的知识点开发教学资源,以使得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3、突显教学特性:一是注重人的主体性。教学资源将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教学资源)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二是注重资源的通用性、灵活性。教学资源与教材版本无关,它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程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教学资源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三是注重资源的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例如,一段下雨的素材(图片、动画、电视),语文教师可用来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生物教师可用来讲生态;地理教师可插入到气候的课程演示中;物理课可讲水的状态变化和落体运动。如果让学生来发表意见,则可以提出上百种创意,甚至教师和专家们也意想不到。四是注重资源的开放性、自繁殖性。教学资源是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教学资源的信息标准,入库规范,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就自然具有开放性、自繁殖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参与,教学资源的迅速发展将不可思议,就象今天Internet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样。五是注重资源的实用性、易用性。教学素材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微课件库与教学思想基本无关,每个教师都可以使用。一般教师只需掌握简单的组合平台软件,就能够将教学资源以插件的形式很方便地插入到课件当中。未来的组合平台软件会让教师在使用积件时象搭积木那样方便。 评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中小学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信息化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水准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充实、丰富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合这个需求,也为了使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一、指导思想 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使课堂教学存有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当前来说,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水平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所以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师生的信

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的年轻教师们都通过了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水平考试,绝大部分教师通过了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师们在教学中开始逐渐习惯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区级规划和支持,学校逐步配备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学校内所有教室和功能室安装了班班通设备,开通了校园网。满足了教育信息化需要的物质条件。 三、总体目标 以信息化校园建设为核心,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培养造就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推广信息化学校管理平台,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动学校教育观点、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四、工作措施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升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部分楼层、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 2、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学校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 3、建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网站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师生共建,具备校本特色,为广大师生青睐的资源网站。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库藏,优化组合学

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下,环境监测必须充分结 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给社会发 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全面改革深化小组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中指出:相关方案和配 套设备设施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充分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合理应用大数据 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为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环境保护;信息化;问题;对策 引言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环境更好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对环境问题进行监测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通过将技术 优势充分发挥,可以及时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等。采取有 效措施,将环境污染问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基本概述 1)环境监测基本概述。环境监测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国家相关部门以及 社会机构,针对环境问题提供的环境服务活动等。环境监测包含许多内容,比如,现场调查工作、样本采集工作以及综合评价工作等。通过对试验样品的分析与了解,明确环境变化实际情况,从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解决措施。2)环境监测技术基本概述。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将生物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等作为基 础保障,同时将环境视为主要对象,对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 分析与研究的一项综合性学科。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中,通过对技术的应用, 可以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将环境污染问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实现环境更好发展。 2环境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环境信息化系统脱离部门实际,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较慢 一些系统集成供应商提供的系统软件版本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实际脱节,与部 门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相配套,背离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从监测点位的布设、监 测监控软硬件的调试到系统正式投运发挥效果,需要论证和考虑的因素较多,时 间周期较长,导致了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阻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2.2基本建立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但地区差异水平较大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已基本建立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但各区域间(国 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利用其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质量仍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级环境监测规模大,数据库平台的各项功能较全面;县级规模小,很多县级 区域在数据记录管理方面还停留在文档与纸质记录层面或运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 但运用质量较低。这就导致了信息储存与数据管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管理能力 较弱。 3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加大数据应用范围,增加数据意义 应用是信息化的灵魂和初衷,应积极探索和参与数据的应用创新工作,通过 信息管理业务创新和社会应用创新,积极探索和挖掘信息数据的应用范围,充分 发挥信息数据的潜在价值。 3.2公众参与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 环境监测的发展中,公众参与是标志性特征,考虑到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高、

“互联网+”时代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为目的,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型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 (一)“互联网+”要求更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 “互联网+”把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于一体,把优质的海量教学资源与线上线下学习活动聚合起来,不断催生新的教育形态,教学环境的革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在此,国务院明确要求教师不仅能在新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而且要能够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学创新。 另外,以培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要求教师做好技术运用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可见,要让中小学教师肩负起运用技术创新育人的新使命,必须不断更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 (二)“互联网+”要求更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估的标准

由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内容具有不断更新的动态性特点,许多国家政府和专业机构,不仅研制和颁布了有关标准指导和规范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标准》、韩国的《教师ICT应用能力标准》等,并且还根据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变革,不断修改完善甚至颁布新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例如美国政府不仅发布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更新版(200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还颁布了《AECT标准(2012版)》,对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政府一直很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中央政府多次要求“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教育部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十年后,为了应对“互联网+”对教师能力的新挑战,又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要求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以及学习与发展等五个方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互联网+”要求革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方式 面对我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水平不均衡的现状,要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对身处不同地域、专业背景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千差万别的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全员培训,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需要,必须寻求新的能力发展方式。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人们学习提供了云端一体化的智能学习环境、互联互通的优质教育资源云服务,丰富多元的网络学习空间和即时便捷的泛在学习环境。“互联网+”对教育的变革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带来的新手段,不仅使中小学教师将云教育资源的应用与专业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二者的互促互动中创新学习方式,而且为每位教师获得适切的个性化培训和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然而,如同“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的信息化教育现状下,不仅许多身处智慧教室的教师,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手段教学,许多培训机构也仍在用过时的手段培训教

借助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推助教师专业化成长

借助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推助教师专业化成 长 -------梁才办事处教育信息化汇报材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梁才街道办事处教育事业得到了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近几年来,在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扎扎实实推进学校信息化工程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导,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新课改的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员提升广大教师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了课堂结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使全办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质的变化,现将我办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办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梁才街道办事处地处滨州市最东部,东与东营市利津县接壤,南依黄河,北临秦皇台乡,版图面积73.88平方公里,全办总人口3.48万,74个自然村,2008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789元,全办现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982人,初级小学5所,在校生1495人,全办教职工194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达70%以上。几年来,在市、区业务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梁才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已基本实现了“一流的设施、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工作作风、创一流的业绩”的工作目标,在教育管理中,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谋求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各种争先创优活动中,梁才殊荣列全区之首,现有市级“教学示范校”5处,省级“普通话示范校”1处,市级“普通话示范校”2处,教科研省级结题学校4处,滨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3所,

滨州市“校舍维护优秀乡镇”,在课改期间,多次为省、市现场会提供优质的现场,历年被评为滨城区模范管理先进单位。 二、信息化实施水平情况 自2002年开始,我们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推进器与制高点,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认识到位,然后制定激励政策,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落实到位 为确保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办事处教委成立了领导小组,有分管书记任组长,工作小组有教委主任任副组长,全办设网络管理员1人,负责日常工作,每所学校设网管员1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并建立从校长室到各处室、各教研组年级组直至各班级的信息教育管理网络;进一步加强信息中心的建设,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与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他们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 (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设施 1、硬件投入 近几年来,教委先后筹款近350万元,开始了以校园网络建设为龙头的信息技术革命。2002年-2008年,教委先后共计投入资金190万元,建中学、中小、三小微机室、远程教育接收室,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班班通有线广播。2008年-2009年投入资金近100万元,为中小更新机房一处,一小、八小、十小新建机房各一处,八小背投式多媒体3处、三小投影式多媒体1处,6所学校均配备教室用微机,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29926

厦门实验中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此整体规划是两年前(2013年)我在进入厦门实验中学之前做的整体规划,目前正在一步步实施推进!后一篇是我现在根据自己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做的一个中长期发展的具体规划。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指导! 初步设计:阮静 一.前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概念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 在当前新形势下,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为适应这一需求,为了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我们需要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二.需求分析-----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与规划目标 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校园信息网络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应与学校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校园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实施,除了根据学校资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应应考虑以下几点: 1、校园信息化具有怎样的功能: (1)满足教学科研、行政办公需要,提供各种教学、办公工具和支撑平台,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具有完善的办公事务处理能力,包括电子公文传递、电子公文管理、电子邮件、等无纸办公自动化功能。 (3)满足信息情报交流的需要,方便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学科研人员对各种信息资料、教学情况的检索和查阅,包括Web 查询、电子公告等。 (4)具有远程通信能力,借助internet等通信手段,方便地实现远程互联,跨越地域限制,满足学校要求,加强各组各单位之间的业务联系和信息资源共享。(5)具有收集、处理、查询、统计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原有数据资源,为学校领导提供准确、快捷的数字信息,实现数据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6)校园网络系统要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容错能力强,还应该有后备保障系统,确保信息处理安全保密。 (7)校园信息化系统要保证技术先进和操作简单实用,便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并能不断满足学校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 2、校园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应用系统的建设 校园的信息化建设目的主是为了应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教学效率,所以要特别注重应用系统的建设,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功能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办公系统 包括网络会议、网络文件管理、通知公告、网上审批、申请购物、申请用车、网上报修、专用教室(场馆)预定、网上工资签单、各种信息的网上传输等; ●教学支持系统 包括学生成绩网上管理、网上作业、网上备课、网上教案课件管理与浏览、网上课程管理、网上试卷管理、网上课表管理、网上调课、网上考评等等; ●德育管理系统 包括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纪律管理、生活指导、网上心理咨询、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等。 ●科研管理系统 包括教育科研活动安排管理、课题管理等,学校教科研管理通过网络,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而且从“管”更多地转向协调服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