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注老人,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物质方面。实际上,老人的心理健康才是关键。了解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之后,才能及时找准

治疗方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热议的社会现象。那么,你知道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吗?对于老人

的照顾,并非只有物质才是最好的。作为晚辈,照顾家中的老人应该

及时注意到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根据老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有效地疏导老人的心理,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据了解,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某种程度上,心理疾病甚至可以引起生理

上的疾病。

1、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决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期最为重要的健康标准之一。老年人认知功能正常表现为:感知觉、定向力(即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正常;记忆力正常,除良性遗忘(对事件的某些细节准确回忆存在困难)外,不出现明显的记忆损害;思维逻辑清晰,做事果断,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及决策能力;

具备一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并能及时更新保持平和的心态。

2、保持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能否对自己的能力

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否正确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

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

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

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也会产生不愉快甚至抑郁情绪。心理健康

的老年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而又稳定的情绪,并能适度宣

泄不愉快的情绪,通过正确评价自身及客观事物而较快稳定情绪。

3、良好的适应能力

许多老年人不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总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老年人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去构建新生活,比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

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等就是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平台。此外,电视广播、网络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新知识的机会。所以,老

年人应坚持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有规律,一日三餐运动健身做自己喜欢的事,甚至睡眠都应有规律。不是特殊情况,不要随意打破这种规律,这样才

能保证晚年有一个较好的身体,从而有一个较好的心情。老年人离退

休后,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这样的事情,不像上班时那样需要服从单

位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规律的生活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2、寻找生活寄托

离退休老人首先面临的是极度的空虚感。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熟

悉的集体,没什么事可做,整天会感到空荡荡的。这时就必须立刻寻

找精神寄托,做自己爱好的事,使自己过得有充实感,如写作、练书法、绘画、烹调、摄影、旅游、养花、养鸟、下棋、跳舞、钓鱼、扭秧歌、学唱歌、照顾孙辈等,从而使自己晚年的生活丰富多彩,就不会

感到空虑了。

1、深海鱼类

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与抗忧郁成分有类似作用,可以调节神经传导,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血清素”是一种大脑神经传递物质,与情绪调节有关,如果血清素功能不足、

分泌量不够或作用不良时,会有忧郁的现象发生,因此,血清素是制造

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2、葡萄柚

葡萄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在制造“多巴胺”时,维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讯息;多巴胺会影响大脑的运作,传达开心的情绪,恋爱中男女的幸福感,与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的作用有关。

看过“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的人还看了:

(完整版)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导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那么,老人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生活才会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是不太可能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那么,评判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些什么标准呢?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 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中老年保健健康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中老年保健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中老年保健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划分法提出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 为年青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并且老年人口还将继续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据估计2025年将达到2.9亿。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其机体功能正常而没有疾病而且其心理状态也应是正常的能适应社会生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类健康的新标准为机体健康的“五快”、精神健康的“三良”。“五快”是第一食得快第二便得快第三睡得快第四说得快第五走得快。“三良”是第一良好的个性第二良好的处世能力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下面是老年医学归纳出健康老人十二征象1两耳聪2双目明3声息和4腰腿灵5牙齿坚6形不丰7后门紧8前门松9脉形小10思路清11性格开朗12善适应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导致各种疾病1压抑情绪容易生癌2急性子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3良好的情绪可以防病。1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2个人感情生活突遭变故3家庭、社会关系突变4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5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意识激增6处于信息时代7人际交往频繁关系繁杂8由于企业经营体制变化心理保健必须首先注意心理卫生。了解心身疾病。如若在心理方面有以下表现说明心理已老化1、已经没有任何创新的企图了而且感到空虚乏味。2、对需要付出较多脑力的工作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3、认定自己属于时代的落伍者。4、觉得家人及周围的人都和您过不去而想超然于众人之外。5、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淡。6、常不厌其烦地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往事不顾人家愿不愿意听。7、当生活稍不如意时常常会怨天尤人。8、当面临突发事件时会不由自主地感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小孩和老人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 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 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 心理健康问题】 中年人不论在社会、在家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希望能帮到你。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事业上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负荷工作。成人正处于成家立业、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扮演角色多,易导致紧张。而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的发生考,试大网站收集多与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相关。 2.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家庭稳定、幸福是中年人情绪稳定、乐观、事业成就的基石。医学|教育网搜集所以,要担负好家庭 中的角色,如孝女、贤妻、贤媳、良母的角色并求同存异,以维持家庭和睦的大局,心胸宽大处理好家庭矛盾。 3.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是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关键。所以要保证充足睡眠,

吃好早餐,平衡膳食结构、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食,改变A型和C型行为。面对这些问题中年人应注意几个方面 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中年期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加之个体意识到人到中年,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因而常常主动找事情做。但由于中年人生活工作繁忙,常感时间紧迫,又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中年期的烦恼也超过其他年龄阶段。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依次排列为:身体不好、社会分配不公、想做的事做不了。此外,还有子女成长不称心、工作不理想、个人价值被否定、人际间的内耗(猜忌与摩擦)、真诚不被人理解等,也是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 紧张感、焦虑和过多的烦恼均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严重者还可导致自杀。研究表明,30~40岁年龄阶段的个体自杀率明显增高,40~60岁是自杀高峰期。60岁以后即开始下降。尽管自杀者在同龄人中毕竟是极少数,但根据自杀发展的年龄趋势来看,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随着从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1993年WHO组织了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城市的全球性合作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的抑郁症和恶劣心境发生率为12.5%。国内调查显示:农村和城市的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心身疾病占到21.39%和33.2%[1,2]。以抑郁为例,它具有发病率高,筛查率低,危害重的特点。医生筛查抑郁心境障碍的能力却很有限,即使在欧美等重视心理治疗的发达国家也只有46%的医生初步具备这样的能力[3,4],其危害重是不言而喻的。在WHO对于抑郁诊断标准当中涉及到行为学方面表现就有如情绪恶化、食欲下降到自杀等11种之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生理功能退化和生活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群成为一个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这种心理障碍从失落感、生活态度消极到性格改变易怒、多疑、焦虑、沉闷等,更为严重到自杀或者伤害他人。老年人容易出现许多以躯体不适为表现的疾病,这其中一部分可以从病理生理学中找到病因,另一部分,也是非常容易使人忽视的就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者确定的病理生理改变。公认的有心血管内科的冠状动脉痉挛、消化内科的应激性溃疡、皮肤科的神经性皮炎和斑秃等,并且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逐步向心身疾病靠拢。在2005年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airy)中Richard Mayou等强烈建议在新的一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即DSM-V)中将更多的躯体化疾患分解为人格疾患和情感疾患,即在评估时将其放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5]。 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功能等生理功能下降,使得他们对应激的处理能力明显逊于年轻人,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变窄,接触外界的机会减少;另外老年人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有困难,和年轻人有“代沟”出现,特别是目前计划生育时期的子女均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随着他们结婚生子、自立门户、在外地工作的几率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空巢老人”的群体,这些老年人在生活上的无助、对子女的思念等正常的情绪反应都会使得他们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内省”,使得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这也使得老年人遇到负性事件不习惯向人倾诉,不善于化解,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必然会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一些日常生活的负性事件作用于个体,由于个体的素质原因,对负性事件产生消极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系统负性调控,产生一些靶器官的损害,这就是“素质—应激”的概念。正如Selye所陈述的那样,“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要积极地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必须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应该教会老年人如何去对待生活中的这些负性事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 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 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 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 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 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 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 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 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 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 的可能。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 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

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 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 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 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 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 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 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 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 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 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 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 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 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 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 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 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 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要做 到长寿,老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多做心理保健。 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 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 “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是什么? 1.观感正常,对事物的判断无误,记事有序,过目能记,不致丢三忘四。 2.说话条理清楚,回答问题简单明了,富于联想,善举一反三。 3.情感反应适度,情绪不过大起伏,办事严谨有序。遇事冷静,不易冲动,也不抑郁,能经受悲欢波折。 4.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活到老学到老。把时间精力用于自己的正当业余爱好,才 会感到精神愉悦生活充实。 5.广交忘年朋友,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融洽,对人态度和蔼,以诚相交,以礼相待。 6.生活、学习、活动正常,具有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以文明为本,自觉遵守社 会公德,爱憎分明。 老年人心理健康注意防伤感 心理健康影响着身体健康,老年人要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身心健康,防止伤 感尤为重要,需知,伤感是老年养生之大忌。 伤感,是老年人中很普遍的情绪。造成老年人伤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 几个方面: 怀旧人老恋旧事,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生活中有的老年人总喜欢拿过去和今天比,而且大多数情况是拿过去的好处和今天的不足比,因此,越比对往昔的怀恋之情越重,甚至对今天的一切都看不惯。过多地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失落感越发加重,天长日久, 性格也会随之变得孤僻。 恋友老来失伴,挚友作古,都会使老年人痛心疾首,悲伤过度,极易伤身损志。老年 人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如果自身缺乏寄托,很容易演变为精神崩溃。 失落老年人产生失落感是很自然的。如离退休后在家无所事事,一改往昔的忙忙碌碌,清闲的日子往往感到更累。又如老年人有时一些愿望或打算得不到实现,在平常是很自然,能正确对待的,但此时“老了,不中用了”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老来防伤感,是健康长寿的要诀。首先,要善于寻找乐趣。闹中求乐,最重要的是不 要自寻烦恼。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如养鸟、钓鱼、种花、下棋、品茶、看书等等,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自觉保持精神上的年轻、活泼。其次,要有超脱感。人生总 有许多不如愿的事,尤其是当今社会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看不惯

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老年人需要经常保持健康的心理,乐观点,生活才能快乐,身心也才能健康。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些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世界的纷乱,社会的变革,银色浪潮的到来,我们自身的衰老,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积极地进行思想改造重新认识自己,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自撰) *千万要记住天地和父母给了我们每个人两件东西:一是我们的身体,这是越用越破旧;另一件是精神,这可以越用越好,人老可以志不老,精神可以永存。《家庭宝典》 *心理健康不是消极的,不是静态的,而是积极的,动态的,应该是有坚强的人格,顽强的毅力,能吃苦耐劳,在逆境中奋进,苦中求乐,胜不骄,败不馁。 *忧患而不悲观,成功而不狂妄,视困难为常规,以付出为快乐。

*人应当经常保持一种怀有希望、愉快、明朗、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事一些对心身有益的学习和思考,如阅读历史、名人格言、处世箴言或观察自然。------培根 *让每天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有所事事。要主宰生活,不要被生活所主宰。要懂得生活的艺术才能有艺术的生活。 *物物而勿物于物。 *有为有弗为,知足知不足。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 *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 *一分为二,过忧不及。 *可喜不大喜,可忧不大忧。------105岁的陈椿 *物质的匮乏和丰富都可以使一个人精神备受折磨:过去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匮乏型的社会,不幸的根源来自于人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来维持运转;未来的社会我们称之为过剩型的社会,不幸的根源来自于人贮存的能量无处发泄。

*金钱买不到健康,买不到温暖的家庭,买不到真挚的友情,买不到舒畅的心情。 红楼梦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有一位哲学家做过这样的比喻:同样是半杯水,乐观者会说杯子里还有半杯水,而悲观者则会叹息杯子里已失去了半杯水。一个人倘若老是悲观地盯着生活的阴暗面,看不到光明面,那么,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就会找上他,缠住他。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注老人,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物质方面。实际上,老人的心理健康才是关键。了解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之后,才能及时找准 治疗方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热议的社会现象。那么,你知道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吗?对于老人 的照顾,并非只有物质才是最好的。作为晚辈,照顾家中的老人应该 及时注意到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根据老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有效地疏导老人的心理,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据了解,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某种程度上,心理疾病甚至可以引起生理 上的疾病。 1、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决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期最为重要的健康标准之一。老年人认知功能正常表现为:感知觉、定向力(即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正常;记忆力正常,除良性遗忘(对事件的某些细节准确回忆存在困难)外,不出现明显的记忆损害;思维逻辑清晰,做事果断,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及决策能力; 具备一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并能及时更新保持平和的心态。 2、保持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能否对自己的能力 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否正确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 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 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 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也会产生不愉快甚至抑郁情绪。心理健康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2011年04月 学术探讨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初探 文/冯跃华 摘 要:老年人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正确对待退休;其次,要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再次,要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最后,要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方法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333-01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心理学家对健康的含义有着更深层次的解释。那就是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的含义是:“一个人除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外,还包括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老年人应该怎样生活的幸福满意、健康愉快呢?老年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对待退休 根据国家的退休制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退下来,不论是曾经权力在握的国家干部,还是普通的劳动者,退下来总是他生活中的一次重大事件。离退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比如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退休前后心理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充足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社会适应良好。但有些离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很不适应,从而出现孤独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这个问题也会依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通过不同途径得到了不同的解决。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或技艺找到了新的工作,而且工作很有成效,他们的才能和技艺得到了发挥;有的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了更多的贡献;有的人承担了家庭的事务和教养孙辈的责任,虽忙满碌碌但其乐融融;也有的从事体育、文娱等活动增强了体质,活跃了情绪。各有所为、各有所乐。以上这些都符合老年心身健康的规律,都会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二、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组织,个人的生存、种族的繁衍、社会的安定均与家庭密切相关。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人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和谐、家庭成员健康,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一,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退休老人多以夫妻独居较多,退下来的老人不论在综合家庭,还是老夫妻单独过,首先要处理好的是夫妻关系。所谓少年夫妻老年伴,要处理好这个伴的关系,首先,要重温多半辈子的深厚爱情。年老了要更多的关爱,要更多的体贴,身体较好的一方,要更多地照顾体弱的一方。其次,夫妻之间要多一点容忍和体谅。夫妻之间长期存在性情不和、兴趣不同、意见不一,到了老年要多求同存异,多一点容忍和体谅。老年夫妻们一定要珍爱这终生的恩爱和睦之情,使自己生活的安祥、宁静。 第二,要处理好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往往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我国的家庭结构,目前只有两种:一种是综合家庭,即几代同居的家庭;一种是核心家庭,也就是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小家庭。退下来的老人,在家庭生活中中要放权尽量少管闲事,过“吃粮不管事”的生活,矛盾会少得多。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做马牛。这就话对老年人寻求安静愉快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处世之道。家庭矛盾常因家庭琐事引起,老年人应心胸豁达,不为此而烦恼。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家庭关系自然融洽和睦。老年人如果身体条件许可,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抚育孙辈,这样既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团结。 三、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 不少老年人对待疾病常表现出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是意识不到自己年龄已经大了,还像年轻时那样生活,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不重视防治疾病;另一种态度恰好相反,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异常敏感,常疑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天忧心忡忡。衰老和疾病都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老年人既服老又不服老。老年人比年轻人容易得病,这是客观事实。人,好比是一架机器,用的时间长了,免不了要出些故障。同时,也应当看到,现在的卫生条件和治疗方法比过去优越和先进得多,有很多保健措施也可以防治疾病,因此不必过于担忧。有了疾病,应既来之,则安之。苏东坡说得好:“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有了疾病,不要紧张,要冷静地面对现实,保持老年的乐观情绪,创造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并积极配合治疗。 四、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丧偶,对老年人说来是个极其沉重的精神刺激和打击,往往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严重的会使另一方在短时间内也随之死亡。因此对于遭受这种打击的老人,其他亲人和朋友必须更加关心和照顾他们,在感情上更加体贴和慰籍,并且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其他意料不到的刺激和打击,亦应通过关怀和慰籍等方式安抚老人的情绪,使之少受伤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老年人除了要处理好以上几方面的关系的同时,社会和家庭应该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离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肥城矿业中心医院老干部科作者简介:冯跃华(1970.10— ),女,汉族,山东莘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2011.04 333

《老年护理》第5章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试题及答案

《老年护理》第5章老年人的心理卫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指导老年人家庭共同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E ) A.指导家人与老人相互理解 B.促进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 C.认真对待老人的再婚问题 D.老人要善于倾听子女的意见和建议 E.子女与父辈发生矛盾后要尽量回避以减少争执 2、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表现需除外( D) A.记忆的广度降低 B.远期记忆下降 C.再认能力减退 D.回忆能力减退 E.机械记忆下降 3、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E ) A.指导老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B.指导老人做好社会角色转换时的心理调适 C.教育老年人正确看待死亡 D.指导老人做好日常生活保健 E.鼓励老人尽量减少脑力劳动 4、"空巢家庭"的含义是( A ) A.无子女共处,只剩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B.分居老人组成的家庭 C.夫妻一方过世,只剩一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D.无父母,只剩子女单独生活的家庭 E.以上都不是 5、下列容易诱发老年人离退休心理障碍的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 A.个人爱好 B.居住环境 C.人际关系 D.职业性质 E.以上都不是 6、下列关于老年期心理-精神障碍的特点,正确的是( A ) A.起病潜隐 B病程进展迅速 C.患者表现出典型的精神症状 D.对服用的精神药物的耐受性较好 E.以上都不是 7、指导老年人家庭共同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E ) A. 指导家人与老人相互理解 B. 促进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 C. 认真对待老人的再婚问题 D. 老人要善于倾听子女的意见和建议

E. 子女与父辈发生矛盾后要尽量回避以减少争执 8、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措施中,不正确的是(E ) A. 指导老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B. 指导老人做好社会角色转换时的心理调适 C. 教育老年人正确看待死亡 D. 指导老人做好日常生活保健 E. 鼓励老人尽量减少脑力劳动 9、老年人对下列哪种情况记忆力较好( A ) A.理解记忆 B.曾感知过而不在眼前的事物 C.生疏事物的内容 D.与过去有关的事物 E.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 10、离退休综合征属于( A) A.适应性障碍 B.文化休克 C.压力源 D.自理缺陷 E.病理改变 11、老年人智力特点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 A.知觉整合能力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B.近事记忆力及注意力逐渐减退 C.词汇理解能力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D.晶态智力并不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E.液态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 12、下列哪项不是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A ) A.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B.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下降 C.以自我为中心 D.遗忘 E.定向力下降 13、老年人对刚感知过的事物有印象,但持续时间较短,这种记忆称为(D ) A.逻辑记忆 B.机械记忆 C.近事记忆 D.初级记忆 E.次级记忆 14、下列有关记忆相关因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 生理因素 B. 精神状况 C. 社会环境 D.性格问题 E.记忆的训练 15、老年人最常出现的认知改变是( C ) A.感觉

心理调适的原则与方法

心理调适的原则与方法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二0一五年四月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心理系的樊富珉。本讲的题目是心理调适的原则。在这一讲里面,我们会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心理调适,第二个问题是心理调适的目标,第三个问题是心理调适的具体的原则。 一、什么是心理调适 首先我们先来讲一讲,什么是心理调适?顾名思义,调适调适,就是调整、调节和适应。心理调适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的状态进行调整,改善人的适应,以提高心理健康为目的。 对现代人而言,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很生活的压力都非常大。心理调适是我们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它是我们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的方法,重要的过程。心理调适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作为一种心理健康的促进的手段,它贯穿人的一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那我们在讲心理调适的时候,首先请大家看这张图。这张图是清楚的概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全部内容,因为我们说心理调适是调适心理,那我们就要问了,心理到底是什么,人的心理活动到底都包括了一些什么方法的内容。可以这么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世界上最美、最复杂的花朵,它非常得芬芳,非常得复杂,非常得多样。但是心理学的研究,把心理活动、心理的现象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而心理过程是指人心理活动的基本的内容,包括了认知的过程,情感的过程,意志的过程。另外一方面,心理现象包括的个性心理,这里面又涵盖个性倾向性,比如说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价值观。还有就是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区分于人和人之间差异的那些气质,性格和能力。那么我这边有一张表,也许大家一看就清楚了。 心理的调适就是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几个方面来作调整。那么调整的目标是让人的心理变得更健康,健康和不健康有什么区别?在这张表里面列的非常清楚,我们以行为是否协调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那么心理调适以后保持的一种状态,就是思维很清晰,符合逻辑,行为有序,语言有条理,行为符合人的活动,同时行为反应正常,这是我们讲的心理。

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则(一)

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则(一) 摘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代写论文应贯彻五大原则,即全面化原则、专业化原则、信息化原则、特色化原则和整合化原则。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特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下列原则: 一、全面化原则 1.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全面参与 国家将以行政手段鼓励、规范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早在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7年月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1998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意见》,心理健康教育正式进入了中小学教材。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省市也相应地做出了相关规定,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要求。学生家长们也开始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配合学校开展了相关活动。社会各新闻媒体也积极介入,开办了心理咨询专栏、热线等等。特别是学校,随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在职培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教师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活动之中。这一趋势全面改变了以前只有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开展此项活动的局面。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随着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和要求的下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由少数实验学校向一般学校、由重点学校向普通学校、由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学校逐步向中小城市、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推进。 3.转变心理健康健康的教育模式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模式转向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咨询与教育的模式。 4.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 二、专业化原则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从业人员将逐步实现专业化。 1.紧迫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非是只要有热情就能胜任的,无论是心理学理论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是心理咨询、治疗,都是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从业原则的,如果不遵循这些原理、原则,就收不到教育的效果。近几年,按非专业标准开展此活动的教训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有的从业人员以长者的身份、以教育的口吻开展工作,使学生产生了反感,当然也就谈不上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了;有的电台开办的“心理热线”,一开始很红火,后来因主持人专业知识贫乏,听众日渐稀落,“热线”变成了“冷线”。因此,当人们逐渐明白什么是“心理健康”后,迫切需要专业人员为他们服务。

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

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 文章目录*一、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二、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三、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1、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之看书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而人的年龄有限,而知识领域无限。老年人学习看书学习,可以提高老人的记忆力,提高老人的思维能力,丰富老人的见识,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2、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之保持乐观情绪 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尽量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4.学会摆脱烦恼 生活既丰富多彩,同时也充满坎坷和烦恼,人生本来如此。大风大浪已经经过,不必为小事烦恼,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保持一份好心情。 3、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之加强自我调节 3.1、遇有矛盾挫折,主动尽快摆脱,不要钻牛角尖,不要任消极情绪折磨并摧残自己。要想到“利与身孰重?”要做到“转念冰解”。 3.2、做情绪的主人,在生活中尽力培养积极情绪,尽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不无道理。古人卫生歌诀:“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

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看来,今日尚可借鉴。 4、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之趣味盎然 老年人平时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像养鱼、养花、绘画、书法甚至是收听广播,都是不错的兴趣。老年人还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对身体不会产生压力的有趣的体力劳动,这些兴趣会让你的生活被填满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让你的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调节,有延缓衰老的功效。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孤独感 老年人退休后,平时的交际和工作没有了,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更甚至有些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的心情无法倾诉,很多事情也没人帮忙,就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 所以老人要建立自己的交际圈,虽然没有了工作,但还是可 以跟同龄的朋友一起聊天,没事串串门、踏踏青,日子充实了,自然也就不胡思乱想了。再者,还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培训班或者参加一些志愿工作,能交到各种朋友,有益身心。 2、心病 随着老人身体机能减退,有时候一句话会重复讲,这样老人 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这时候家人就起很大的作用,需要不时的宽慰老人,让老人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的关注相对而言比较少。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并运用个案访谈对以不同居住方式划分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撤离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其关键因素为老年人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即心态。 关键词:老年人影响因素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医疗、经济保障基本健全,老年人物质生活提高,身体健康问题基本可以解决,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老年人安享晚年、家庭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因此,在如今人口老龄化趋向加重、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堪忧的情况下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颇为重要。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概念及相关研究 1、相关概念 (1)老年人 所谓老年人,是指其年龄起点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界定。目前国际上对老年人的界定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在1956年联合国推荐的65岁,另一个是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推荐的60岁。前者一般被发达国家所采纳,后者则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接受。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及以上的公民”。此外,学术界一般也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临界点。由此可见,在中国将60岁及以上的人口界定为老年人是较为合适的。因此,本文依据我国界定老年人的标准及相关社会制度,如退休制度等,倾向于将老年人界定为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标准划分 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有很多角度,至今也都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亦是如此,学者们众说纷纭。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倾向于人类心理持续状况、适应性及观念态度等。对于心理健康标准划分倾向于多条标准共同满足,多条标准涉及饮食运动、学习能力、社会规范等关于人类全面发展。 我国多数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较认同于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够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国也有许多研究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我国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吴振云教授根据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