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超声成像的进展

医学超声成像的进展
医学超声成像的进展

医学超声成像的进展

张海澜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1 引言

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成像具有安全、设备比其他影像诊断方法简单、价格便宜、能够区分不同的软组织等优点,是超声技术最主要的应用之一[1]。由于事关人类健康,长期以来国内外在这一方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发展非常迅速。新的原理和方法不断出现,并迅速向实际应用转化,使超声成像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与X射线层析成像、核磁共振并列为三大影像诊断手段,在各级医院中广泛地运用。

超声诊断成像采用多阵元的阵列换能器向人体内发射超声波,改变各个阵元激发的相对延迟和幅度,可以形成向一定方向发射的聚焦声束。当声束遇到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界面时产生反射回波,再被阵列换能器接收。各个阵元接收的信号经过不同的延迟后叠加,可以加强特定方向的回波,形成接收声束。改变发射和接收波束的方向,使它们在体内扫描,得到的回波幅度反映体内不同位置的组织对声波的反射率。经过处理,在屏幕上的相应位置用灰阶表示体内各点的反射率,形成反映体内解剖结构的图像。这样的图像称为B超图像。如果对同一方向连续多次发射声束,接收到的多次回波包含了体内组织运动的信息,如心脏的搏动,血液的流动等,这样可以形成M超图像。根据多普勒频移原理,进一步利用自相关方法处理多次发射得到的血流的回波,可以得到不同位置的血流速度信息,再用彩色编码表示,得到表示体内血流分布的彩色血流图,俗称彩超。也可以对同一位置的血流作多普勒频谱分析,得到流速随时间的变化,称为频谱多普勒。在上世纪80年代,这几种成像方式成为医学超声成像的主流技术,当时的发射、接收和处理主要由模拟电路完成,而数字电路开始用于控制、成像和与多普勒频移有关的处理。此后二十年,超声成像有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本文选择几个重要的发展作简单的介绍。

2 相干成像

为了实时连续地反映器官的动态图像,每秒钟至少需要产生25帧图像,因此每幅图像的成像时间不能超过40毫秒,这个要求对心脏等运动器官尤为重要。人体软组织的声速大约是1500m/s,如果体表以下探测区域的深度是0.2m,声束入射和反射的传播距离是0.4m,大约需要270纳秒的时间,因此40ms内可以完成150次发射,也就是说每幅图像最多由150个声束组成。实际上声束之间还需要有时间间隔,因此每幅图像的声束数还要少一些,上世纪80年代的超声成像设备通常采用128个声束。

由128个声束产生的超声图像在横向只有128个独立的数据点,像素点比较少,图像质量不高。为了加密像素点,又不增加声束,只能根据实际声束的数据插值得到所谓的虚拟声束。超声成像采用窄带脉冲信号,回波信号包括幅度和相位两部分的信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成像方法把接收信号送入检波电路,得到包络信号,形成图像。这种方法只利用了回波信号中的幅度信息,丢失了相位信息,成像效果比较差。用包络信号插值,得不到插值点上真实的数据,由此得到的图像只是原有图像的平滑,图像质量不好。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超声诊断成像中采用相干处理的方法,用正交解调求得信号的复包络。复包

络保留了相邻声束间的相对相位关系,根据复包络插值,大大提高了插值的准确度,由此得到的插值图像比原有图像包含更多的信息,分辨率比传统图像高得多。这种成像方法称为相干成像,它的出现对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年科学美国人杂志做了专门的介绍[2],并逐渐被推广使用[3]。

为了充分利用信号的相位信息,必须研究声波在体内传播时相位的变化规律,了解和控制发射、接收器件和电路的附加相位变化,这些要求促进了有关课题的深入研究。

3谐波成像

生物软组织是一种非线性的声学介质,一定频率的基波在生物介质中传播的时候,一部分能量会转化成两倍频率的谐波和频率更高的高次谐波。谐波使超声波的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畸变,经过人体组织的散射被探头接收,接收信号中包含发射频率的基波成分和高频的谐波成分。普通的B超成像只利用基波成分,把谐波看作噪声,用滤波器去除。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深入研究了生物组织产生谐波的过程,得到不同软组织的非线性参数和产生谐波的强度[4]。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九十年代后产生了新的谐波成像方法[5],这种成像方法用滤波器将接收信号中的基波部分滤除,利用谐波成分成像。由于谐波成分的频率比基波高,谐波成像提高了超声图像的分辨率。这种方法比直接发射高频超声波的方法好得多,原因是皮肤和皮下组织是声速和厚度都不均匀的多层结构,探头直接发出的高频超声波通过这些组织时会改变传播的方向和速度,声场畸变,影响聚焦的效果。声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这种影响越严重,尤其在声波进入人体时的畸变经过后面较长的传播途径的积累,对成像质量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在谐波成像的方法中,通过皮肤进入体内的是频率比较低的基波,受到的影响比较小。高频声波是在体内传播时产生的,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放入人体内部的高频探头,大大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图像细腻,利于观察组织结构的细节和发现小的病灶(参见图1)。研究还表明,良性的组织和恶性的肿瘤有不同的非线性性质,因此谐波成像有望能更好地识别正常组织和肿瘤。

图1 心脏的基波成像(左)和谐波成像(右); 谐波成像显示的心腔和心室的边界更清楚

谐波的幅度比基波低得多,一般情况下谐波信号比基波信号大约小20dB,把微弱的谐波信号从强大的基波信号中提取出来,是谐波成像成功的关键。目前的超声技术已经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

谐波成分的幅度与基波幅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发射极性相反的两个声波,它们产生的基波是反相的,而谐波是同相的。根据这个原理发展了脉冲序列成像[6]。探头对同一方向发射两次极性相反的信号,如图2(a)中的实线和虚线,它们的频谱集中在基频附近,如图2(b)所示。图2(c)和(d)分别是传播距离为焦距的四分之三处的波形和频谱。由于组织的非线性效应,波形发生畸变,其频谱包含基波和多次谐波的成分。把两次接收的信号相加,基波部分互相抵消,谐波部分得到增强,如图2(e)和(f)。这样提高了谐波成分的信噪比,大大提高了谐波成像的质量。

图2 脉冲序列成像

4 速度矢量图

软组织是随机不均匀介质,内部有复杂的微小结构,声学性质随空间位置不规则地起伏,形成大量分布的微小的声散射目标。它们对入射声波散射产生的大量散射波互相叠加干涉,形成超声图像上明暗相间的不规则斑纹,与激光在固体表面反射时的散斑类似,称为斑纹噪声。不同组织的结构不同,斑纹噪声的性质也不同,因此斑纹噪声的图案是医生根据经验估计组织性质的重要依据,也是超声研究的一个重点[7]。

当软组织运动时,斑纹噪声也跟着运动,因此,利用图像分析的手段,跟踪斑纹噪声随时间

的运动可以判断组织的运动情况。根据这个原理,目前开发了许多自动和半自动实时处理心脏图像的软件。首先根据心肌和血流的回波的不同特征,在人工干预下对心脏在某一时刻的图像半自动地勾画出心室或心房边界的轮廓。然后显示心脏搏动的实时图像,同时软件跟踪心室和心房的边界的运动,用直线段不断画出运动的速度矢量,称为速度矢量图[8],图3是一个心脏的速度矢量图的例子。医生根据各部分心肌的运动状况,诊断心脏的健康状况。软件还能自动计算心肌运动的速度,心内容积随时间的变化,心脏搏动的输出量等定量信息,提高了诊断的水平。

图3 心脏的速度矢量图

跟踪斑纹噪声的原理也可以用于血流的显示。红血球产生的斑纹噪声随血流运动,观察血流的斑纹噪声可以分析血流。这个方法可能取代目前的彩超技术,根本解决彩超帧频太低和受血流方向影响的缺点。但是由于红血球的散射信号很小,斑纹噪声很弱,观察和处理比较困难,目前只对一些浅表的大血流有成功的试验,如颈动脉和四肢血流等。这种显示的处理方法实际上就是B超的方法,因此被称为B血流成像。

跟踪斑纹噪声的原理也可以用于组织的弹性成像[9]。当某一部分组织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位移和形变,而这种变化与组织的弹性性质有关,而组织的弹性系数往往与组织的状态和病变有关。如果医生检查时在体外施加压力,同时设备自动跟踪组织的位移,分析组织弹性性质并用图像显示,就可以得到组织病变的信息。这种弹性成像方法已经开始临床的应用。

5 三维超声成像

传统的超声成像采集的是空间二维的数据,得到二维图像。计算机的发展使系统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可以采集多个相邻位置的二维面的数据得到空间三维的数据,根据不同的目的形

成不同的图像,称为三维成像[10]。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并已经开始实际试用。利用三维数据获得的立体图像,尤其是腹中胎儿的图片受到社会的欢迎,不过这样的图像临床意义有限,并且胎儿受到的超声辐照剂量比较大,因此不为业内提倡。利用三维数据可以产生医生需要的各个方向的图像,包括与体表基本平行的切面或倾斜的切面图像,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组织,对一些病变可能提供重要的信息,这方面的应用已经开始受到医生的重视。

目前常见的采集三维数据的装置是一个可以移动或转动的探头,在运动过程中不断采集并存储数据。探头的运动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由一机械装置自动完成。机械驱动的探头不依赖使用者的具体操作,有利于采集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便于事后处理和不同病例的对比分析。

移动探头采集的三维数据在空间三个方向的采样密度是不均衡的。常见的一幅超声二维图像的像素点多达104到106个,但是构成一组三维数据的二维图像只有几十幅,因此在空间三个方向的采样密度相差很大,严格地说还不是真正的三维数据。为了得到各个方向采样密度比较接近的三维数据,需要采用面阵探头,产生在三维空间中扫描的声束,有关的研究是当前声学研究的热点,也许声学微机电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维成像需要发射的声束比二维成像多得多,通常不是实时的。对于像心脏这样运动的器官,实时采集是很重要的。为此上世纪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分区扫描成像的方法,也称为合成孔径的方法。这种方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发射窄声束的思路,其发射的声束开角很宽,每个声束可以覆盖相当一部分的成像范围。同时把每个接收阵元的接收波形经过模数变换后存储下来,再用类似于地震勘探的算法反演人体内各点的反射。这样只要少数几次的发射声束就可以覆盖整个成像范围,大大提高了成像速度,并且可以减少超声辐射的剂量,有利于超声成像的安全使用。但是,与传统的方法比较,分区扫描的发射波束很宽,因此可能降低图像的分辨率。目前的研究采用复杂的反演算法补偿成像的分辨率。这些算法的计算量很大,但是,试验已经证明,借助于新的高性能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有望得到应用。

6 超声微泡造影剂

九十年代初超声微泡造影剂研制成功并推向应用,这是超声医学的一个革命性的变革[11]。造影剂含有大量带有包膜的微气泡,注入静脉后随血流循环,微泡的尺度很小,直径小于7微米,可以安全地通过全身最细的毛细血管(图4)。实际使用的造影剂浓度比较低,血管内微泡的数量比红血球少两个数量级。

图4 显微镜下超声造影剂的照片,右下角黑线段长度代表25微米; 照片显示球状的微泡及其不同的直径

由于气体的声阻抗与人体软组织相差很远,造影剂的微泡对超声波的反射很强,可以明显增强超声图像中含造影剂的血流的显示。造影剂最早用于心脏的检查,除了心脏内和大血管的血流外,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心肌内部各部位的血流情况,发现心肌缺血的部位和程度。现在,造影剂几乎可以用于各种超声诊断成像。

微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振动,不同直径的微泡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胸腹部超声诊断的常用频率是3-5MHz,在这个频率共振的微泡直径约为3-5微米。直径2微米的微泡的共振频率大约是

7MHz。在许多超声成像的应用中微泡的共振频率和超声波的频率一致,这时微泡对超声波的散射非常强。

在声场中微泡随压强变化振动,压强降低时微泡会跟着膨胀,但当压强增大时微泡对压缩的抵抗比较大,微泡直径的变化在平衡直径两侧的振动是非对称的,由微泡返回的散射信号的波形与入射波不同。从频率域看,微泡产生的散射信号不但包括入射波的基频信号,还包括二倍和更高倍数的谐波信号,包括频率为基频一半的次谐波信号,表现出很强的非线性性质,因此造影剂用于谐波成像的效果非常好。实际上谐波成像最初就是针对造影剂的应用提出来的,而后才发展为组织谐波成像。

当超声波的强度增加时,微泡的振动变得更加复杂,其形状不再保持为球状,表现出更强的非线性性质。在强超声的作用下,气泡受压缩时还会崩塌。利用这个现象,如果在使用造影剂时对一些器官如肾脏发出强超声脉冲,打碎肾脏微血管内的造影剂,这时在超声图像上血流显示消失。随后其他部位含有造影剂的血流进入肾脏,超声图像清楚地显示造影剂逐渐流入肾脏,慢慢地充满整个肾脏的动态过程。如果再次发射强超声脉冲,就可以多次重复观察,仔细了解血流的过程。

造影剂必须比较稳定,在超声检查的过程中能随血流稳定地流动。造影剂也必须是安全的,对人体不造成任何伤害,检查结束后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被吸收。目前已经有许多不同的造影剂,新的造影剂还在不断出现。最早的造影剂就是小气泡,现在的造影剂是有包膜的气泡,根据不同的包膜材料造影剂可以分为白蛋白、脂质、表面活性剂及具有广阔前景的高分子材料类造影剂等许多种。新近,又将特异性配体连接到造影剂包膜上,通过血液循环使之到达检查的组织或器官,选择性地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达到特异性增强靶区超声信号的目的,称为靶向造影剂,使用超声微泡造影剂必须控制超声的强度,避免可能对机体产生的有害的生物效应。目前已有关于超声破坏微泡时引起组织出血、血管内溶血和在体外试验中含气组织和器官(如肺和肠)的损伤的报道,亦有资料证实可引起心室收缩功能可逆、短暂性的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增高和心肌组织内乳酸盐的过量沉积。因此,这方面有待研究的课题很多,超声和微泡的相互作用牵涉到许多物理现象,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尤其是大量微泡的多泡问题更为复杂。对于实际应用必须对超声和微泡的各种参数深入优化,同时改进超声微泡的制作工艺及微泡与基因或药物结合的方式。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包括纳米技术)等与超声相结合的研究不断发展,超声造影剂将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 结论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超声成像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超声图像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与超声成像有关的各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新技术不断得

到运用。新的仪器设备功能越来越全,图像越来越细腻,同时设备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减小,成本不断降低。可以预见,超声和信号处理、材料、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将使超声成像技术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超声成像诊断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和仪器研发方面与国际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上面介绍的一些前沿的发展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完成的。我国各级医院中使用的高端超声成像诊断设备还完全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超声诊断设备的研发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不小的进步,目前已经能生产低档和一些中档设备,有些设备还能出口。但是由于这个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任务还非常艰巨。由于医学超声技术是一个高科技的综合技术领域,因此必须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试验、生产等各个层次的研发和互相之间的合作,才能在我国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P. A. Lewin: Quo vadis medical ultrasound? Ultrasonics, 42(1-9), 1-7(2004).

[2]W. W. Gibbs: Ultrasound's new phase, Scientific American Magazine, 274(6), 32-34(1996).

[3]V. Behar: Techniques for phase correction in coherent ultrasound imaging systems, Ultrasonics,

39(9), 603-610(2002).

[4] E. L. Carstensen, W. K. Law, et al: Demonstration of nonlinear acoustical effects at biological

frequencies and intensities, Ultrasound Med. & Biol. 6, 359-368(1982).

[5]M. A. Averkion, D. R. Roundhill, J. E. Powers: A new imag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 nonlinear

properties of tissues, Proc. IEEE Ultras. Symp. 1561-1566(1997).

[6]P. Jiang, Z. Mao, J. C. Lazenby: A new tissue harmonic imaging scheme with better fundamental

frequency cancellation and higher signal-to-noise ratio, Proc. IEEE Ultras. Symp. 2, 1589-1594 (1998).

[7] C. Gary, P. Freiburger, et al: A speckle target adaptive imaging technique in the presence of

distributed aberrations, IEEE Trans. UFFC, 44, 140-149(1997).

[8]M. Cannesson, M. Tanabe, et al: Velocity Vector Imaging to Quantify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and Predict Response to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Amer. J. Cardiology, 98, 949-953 (2006).

[9] E. E. Konofagou: Quo vadis elasticity imaging? Ultrasonics, 42, 331-336(2004).

[10]A. Salustri, J. R. T. C. Roelandt: Ultrasonic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heart,

Ultrasound Med. & Biol. 21, 281-293(1995).

[11]Enhancing the Role of Ultrasound with Contrast Agents, Ed. R. Lencioni, Springer, New York,

3-14(2006)(电子书).

医学影像工作原理及图像获取方式

医学影像工作原理及图像获取方式 2.2医学超声影像工作原理 超声是指高于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通常是指频率高于20 kHz的高频振动机检波,应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频率一般在1MHz至几十MHz之间。自1958年商用超声成像产品问世以来,超声医学设备以其实时性、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显示方法多样,尤其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测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观察有其独到之处而成为在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成像设备之一。 超声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不但可以穿透人体,而且可以与身体组织相互作用。超声波穿过人体时要经过折射和反射,这可发生在超声波经过的任何交界面上,其作用就如同光束经过一个非均匀物质一样。超声波的波长很短,从而易于窄脉冲波束的实现,因此超声换能器可以做得小而紧凑。 超声在临床应用中主要分为诊断与治疗两个方面:超声诊断采用的是较高频率(多在2MHz以上)与较低声强的超声波,高频可提高对组织的分辨率,用以获得清晰、细致的声像图,而低声强则可降低对组织损伤的副作用。超声治疗采用的是较低频率(通常<1MHz)与较高声强的超声波,低频超声增大对组织的穿透率,而高声强(特别是聚焦后)超声可对组织产生生物效应,用于选择性破坏局灶性病变。 2.2.1超声设备与种类 超声诊断主要应用超声良好的指向性和与光相似的反射、散射、衰减及多普勒(Doppler)效应等物理特性,采用不同的扫查方法,将超声发射到人体内,并在组织中传播,当正常组织或病理组织的声阻抗有一定差异时,它们组成的界面就会发生反射和散射,再将此回波信号接收,加以检波等处理后,显示为波形、曲线或图像等。由于各种组织的界面形态、组织器官的运动状况和对超声的吸收程度等不同,其回波有一定的共性和某些特性,结合生理、病理解剖知识与临床医学,观察、分析、总结这些不同的规律,可对患病的部位、性质或功能障碍程度做出概括性以至肯定性的判断。 超声诊断仪由主机和探头构成,均包括发射、扫查、接收、信号处理和显示等五个部分。超声诊断仪的种类很多,而且互有交叉,按照显示回波方式和空间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A型(Amplitude Mode)超声 A型超声是最早出现的一维超声诊断技术,它将声束传播位置上的组织按距离分布的回波信息在显示器上以幅度调制的形式显示,并从回波的幅度大小、形状及位置进行诊断,回波强则波幅高,回波弱则波幅低。常用A型法测量界面距离、脏器径值以及鉴别病变的物理性质,它是现代各种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 2.B型(Brightness Mode)超声 B超是把组织的一个断层面上的超声回波信息以二维分布形式显示出来,组织内的散射、反射回波信息以辉度调制方式显示,回波强则光点亮,回波弱则光点暗。光点随探头的移动或晶片的交替轮换而移动扫查,由于扫查连续,可以由点、线而扫描出脏器的解剖切面,它是二维空间显示,又称二维超声。 按其成像速度的不同,可分为慢速成像和快速成像,慢速成像只能显示脏器的静态解剖图像,由于每帧图像线数甚多,图像清晰,扫查的空间范围较大。快速成像能显示脏器的活动状态,也称为实时(ReaITime)显像诊断法,但所显示的面积较小,每幅图像线数与每秒显示的帧数相互约制,互为反比。按照扫描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电子线性扫描、电子凸阵扫描、机械扇形扫描和相控阵扫描等。 3.M(Motion Mode)型超声

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也不断加强,因此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更高;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科学和医学开始和光学、电子科学等领域的技术融合,超声医学应运而生。由于超声医学的优良的特性,这一技术从诞生之日就被广泛的运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革新,目前我国的超声医学运用技术开始成熟,它在临床运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就超声医学中的高新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就未来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标签:超声医学;高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1前言 超声医学是指将影像学、生物科学、电机科学和医学相结合,使高于可听音频的声学技术在医疗中使用的一门学科。超声医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复杂学科,由于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拥有极高的功效所以在临床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医学技术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超声医学最初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时就被广泛的应用了,由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来看,超声医学的图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颜色从黑白变为彩色,维度也从二维向三维发展,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科技发展和时代需要的必然,一方面也是超声医学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超生医学高新技术现状 2.1心血管超声技术 2.1.1全方位M 型超声心动图技术采用二维灰阶或二维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通过调节多条直线取样线位置,能够同时对任意角度上的多个对应室壁运动形式进行多角度对应分析,从而可以获取不同位置核方向心脏室壁及其对应位置的心室壁运动时间信息,将有助于判断心脏整体室壁运动的起始和最大位移出现的时间顺序,整体量化评价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和协调性。 2.1.2高帧频二维灰阶超声心动图技术目前高频二维灰阶超声心动图技术已经具有其它任何心脏显像技术所不具备的较高帧频显像能力,其理论计算帧频可达到约3200 帧/s,而实际可达到的帧频约为1600 帧/s。较高的图像帧频使二维灰阶超声动图能够更好地表现快速运动的心肌组织结构运动状态和功能情况。 2.1.3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技术目前采用矩形换能晶片阵列技术同时发射和接收超声波能够准确获取被检测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容积信息。该项技术所采用的信号通道数多达到32000 个,内置于主机的并行计算机能够同时并行处理大量的原始数据并实现实时动态的三维解剖和血流显示。

超声成像在医学中的应用

超声成像在医学中的应用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而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声束扫描人体,通过对反射信号的接收、处理,以获得体内器官的图像的技术。 一、超声成像在医学中的应用 超声成像以其使用安全、成像速度快、价格便宜和使用方便等优势在临床诊断中被大量使用,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超声在医学诊断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以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探头技术等工程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超声诊断技术不断发展。不仅仪器的图像质量明显提高,而且诊断的模式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从事着超声的研究,使超声技术从模拟技术扩展到数字技术,从二维成像扩展到三维成像;从线性技术扩展到非线性技术,以适应临床不同的需求。 在医学实践中,常用的超声仪器有多种:A型,即幅度调制型,是以波幅的高低表示反射信号的强弱,显示的是一种“回声图”。M型,光点扫描型。是以垂直方向代表从浅至深的空间位置,水平方向代表时间,显示为光点在不同时间的运动曲线图。B型,辉度调制型。即超声切面成像仪,简称“B超”。是以亮度不同的光点表示接收信号的强弱,在探头沿水平位置移动时,显示屏上的光点也沿水平方向同步移动,将光点轨迹连成超声声束扫描的切面图,为二维成像。至于D型是根据超声多普勒原理制成。 近年来,超声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如灰阶显示和彩色显示、实时成像、超声全息摄影、穿透式超声成像、超声计并机断层圾影、三维成像、体腔内超声成像等。这些超声成像在医学上的应用,给医生在病情诊断及治疗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无数人带来了健康的希望。 二、二维技术与三维技术对比 二维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是将低速高振幅的心肌运动信息进行彩色编码显示心脏运动信息的图像诊断的技术。该技术能够直观的观察心动周期内各时相的室壁运动方向,并定量分析心脏各节段的室壁运动速度。与传统超声目测分析室壁运动相比,能够更为客观地评价心脏的运动特点。但多普勒组织成像无法克服多普勒声束与室壁运动方向夹角所产生的影响,该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包括数据获取、三维图像重建和三维图像的显示。三维超声成像是在采集二维图像的基础上进行重建而成。要获得理想而准确的三维图像,需要清楚地了解二维图像的位置及角度,还需尽快扫查以避免运动伪像。常用机械驱动扫查、自由扫查、一体化容积探头扫查等方式获取。获取二维图像数据后,便可形成三维立体数据库。当选择一个参考切面对三维立体数据库进行任意方向的切割和观察时,即可完成对感兴趣结构的三维重建与显示。常用的重建方法有基于特征的三维图像重构法、基于体素的三维图像重构方法。显示方式有断面成像、表面成像、透明成像。 与传统二维超声成像相比,三维超声成像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显示脏器的三维解剖结构;可对三维成像的结果进行重新断层分层,从而能从传统成像方式无法实现的角度进行观察;可对生理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对病变位置精确定位。 当然,三维超声成像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成像速度慢、空间分辨力低、成像效果未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等也制约着三维超声技术的应用。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第一部分名词解释+试题含答案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影像学科。 2、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频率在20~20 000 Hz之间声振动源激起的疏密波,该疏密波传播至人的听觉器官(耳)时,可以引起声音的感觉。 3、超声波:声波按其频率分类:<20 Hz为次声波,低于人耳听觉低限;频率20~20 000Hz之间为可听声;>20 000 Hz为超声波,高于人耳听觉。诊断用超声波的频率在1~300 MHz之间,常用2~20 MHz。 4、频率(f):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每秒钟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5、波长(λ):声波在一个周期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毫米(mm)。超声波波长愈短,频率愈高,分辨率愈强。 6、声速(C):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秒(m/s)。人体软组织的平均声速为1 540 m/s,和水的声速相近。 7、声阻抗:即声阻抗率或声特性阻抗,可以理解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受到的阻力,等于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设Z为声阻,ρ为密度,C为声速,则Z=ρ·C。两介质声阻相差之大小决定其界面处之反射系数。两介质声阻相差愈小,则界面处反射愈少,透入第二介质愈多;反之,声阻相差愈大,则界面处反射愈强,透入第二介质愈少。 8、反射、透射与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声阻抗Z不同(密度ρ、声速C不同),在二种介质之间形成一个声学界面,如果该界面尺寸大于超声波波长,则一部分超声波能量返回到第一介质此即反射。另有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介质并继续向前传播,称为透射。当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就会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而传播,称折射。 9、散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中含有大量杂乱的微小粒子,超声波激励这些小粒子成为新的波源,再向四周发射超声波。 10、衍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到的物体其直径小于1~2个波长时,则绕过物体继续向前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也称衍射)。 11、吸收与衰减:当声波穿过介质时,由于“内摩擦”或所谓“黏滞性”而使声能逐渐减小,声波的振幅逐渐减低,介质对声能的此种作用即为吸收。这种在介质中传播时出现的声波衰减称为吸收衰减。而声波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因发生反射、折射及散射等现象使声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种现象称为距离衰减。吸收与衰减的程度与超声的频率、介质的黏滞性、导热性、温度及传播的距离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2、换能器:能使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变的装置,又称探头。 13、正压电效应:某些特异性的材料,在外部拉力或压力的作用下引起材料内部原来重合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偏移,在材料表面出现符号相反的表面电荷,即由机械力的作用产生了电场,这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效应称为

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

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 【摘要】目前超声科室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制约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本文从科室命名、建制架构、业务管理、学科建设等几方面谈谈超声医学科的建设构想,展现超声医学科室的发展蓝图。 【关键词】超声医学科室建设构想 近年来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发展,超声学科已经从早期单一的病情诊断发展到后续治疗以及超声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因此,成立独立、综合的超声科室已是发展的必然。下面就超声科室建设管理规范的个人构想,包括科室命名、建制架构、业务管理以及学科建设等问题,共同展望超声学科的未来。 1 科室命名 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应用发展系统化、规范化。以前的超声科室称为b超室,名称不规范,应用局限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来超声科室逐渐扩展应用范围,独立建成超声(三维、四维彩超)诊断室、超声影像室等,但也仅仅受限于常规超声检查工作。随着超声医学的深入发展,许多先进仪器、先进技术的出现使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应用领域上不断突破自我。因此,成立一个系统、完整的超声科室,包括临床上与超声有关的各项检查、治疗等工作以及相关的教研实验等,将其命名为超声科。 2 建制架构 建立超声科室,使其独立、规范,并在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

基础上,开展学科业务及教研工作,以便于科室的科学管理。随着超声医学的不断发展,应用于临床的新项目、先进技术不断更新,新的诊疗小组、教研中心等也应运而生。但是目前超声科室多而力量分散,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其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学科业务发展没有整体规划,设备闲置浪费,不能发挥整体优势。因此,建设统一完整的超声科室进行综合管理,实现人力、物力的最大效益势在必行。鉴于临床医学上涉及超声的各项诊治工作,形成科室框架,按工作性质分为:检查组、治疗组、教研组;按工作内容分为:检查室、治疗室及实验室。专业科室随着超声学科的深入发展,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专业科室实行领导负责制,由科室主任担任全科的领导工作。科室主任及科室成员实行医院聘用制。科室还设有副主任、诊断组长、治疗组长、教研组长,共同进行行政与业务管理。超声仪器根据医院患者就诊的数量来配置,一般由超声医师和超声技师来操作,超 声医师负责操作、超声诊断工作,而超声技师则协助超声医师完成诊断信息的录入及报告的输出,并负责超声仪器的保养和维护等工作。超声科还需要增加数名护士,负责患者术前治疗准备以及术后留院观察和护理等工作。超声科除了超声诊断仪器,还有电脑网络系统等,必须有专业的器械工程师来负责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检修等工作。另外,为了保障就医环境和秩序,还需要设置专职导医与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应由高(正、副主任医师)、中(主治医师)、初(医师、医士)三级医师组成,可参考以下构成比例:省级为高∶

医学超声成像的进展

医学超声成像的进展 张海澜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1 引言 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成像具有安全、设备比其他影像诊断方法简单、价格便宜、能够区分不同的软组织等优点,是超声技术最主要的应用之一[1]。由于事关人类健康,长期以来国内外在这一方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发展非常迅速。新的原理和方法不断出现,并迅速向实际应用转化,使超声成像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与X射线层析成像、核磁共振并列为三大影像诊断手段,在各级医院中广泛地运用。 超声诊断成像采用多阵元的阵列换能器向人体内发射超声波,改变各个阵元激发的相对延迟和幅度,可以形成向一定方向发射的聚焦声束。当声束遇到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界面时产生反射回波,再被阵列换能器接收。各个阵元接收的信号经过不同的延迟后叠加,可以加强特定方向的回波,形成接收声束。改变发射和接收波束的方向,使它们在体内扫描,得到的回波幅度反映体内不同位置的组织对声波的反射率。经过处理,在屏幕上的相应位置用灰阶表示体内各点的反射率,形成反映体内解剖结构的图像。这样的图像称为B超图像。如果对同一方向连续多次发射声束,接收到的多次回波包含了体内组织运动的信息,如心脏的搏动,血液的流动等,这样可以形成M超图像。根据多普勒频移原理,进一步利用自相关方法处理多次发射得到的血流的回波,可以得到不同位置的血流速度信息,再用彩色编码表示,得到表示体内血流分布的彩色血流图,俗称彩超。也可以对同一位置的血流作多普勒频谱分析,得到流速随时间的变化,称为频谱多普勒。在上世纪80年代,这几种成像方式成为医学超声成像的主流技术,当时的发射、接收和处理主要由模拟电路完成,而数字电路开始用于控制、成像和与多普勒频移有关的处理。此后二十年,超声成像有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本文选择几个重要的发展作简单的介绍。 2 相干成像 为了实时连续地反映器官的动态图像,每秒钟至少需要产生25帧图像,因此每幅图像的成像时间不能超过40毫秒,这个要求对心脏等运动器官尤为重要。人体软组织的声速大约是1500m/s,如果体表以下探测区域的深度是0.2m,声束入射和反射的传播距离是0.4m,大约需要270纳秒的时间,因此40ms内可以完成150次发射,也就是说每幅图像最多由150个声束组成。实际上声束之间还需要有时间间隔,因此每幅图像的声束数还要少一些,上世纪80年代的超声成像设备通常采用128个声束。 由128个声束产生的超声图像在横向只有128个独立的数据点,像素点比较少,图像质量不高。为了加密像素点,又不增加声束,只能根据实际声束的数据插值得到所谓的虚拟声束。超声成像采用窄带脉冲信号,回波信号包括幅度和相位两部分的信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成像方法把接收信号送入检波电路,得到包络信号,形成图像。这种方法只利用了回波信号中的幅度信息,丢失了相位信息,成像效果比较差。用包络信号插值,得不到插值点上真实的数据,由此得到的图像只是原有图像的平滑,图像质量不好。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超声诊断成像中采用相干处理的方法,用正交解调求得信号的复包络。复包

超声成像基础原理以及心脏超声

超声成像 学习要求: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超声、超声的物理特性及其应用)、超声图像的特点了解超声波的产生、超声成像、超声检查技术与设备,超声诊断的方法学目的:理解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超声成像的定义: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征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信息,经信息处理形成图像的成像技术,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一、超声波的物理特性(1): 波可分为:电磁波(包括可见光、无线电波、X线)和机械波(包括声波、水波、地震波)声波:20~20000 Hz 超声波:>20000 Hz 医用超声波:2.5~10 MHz 二、超声波的物理特征(2) 1.超声波的物理量(波长、频率、传播速度)及其关系: 物理量: 频率(f) : Hz 声速(c) : m /s 或cm/s 波长(λ) : m 介质密度(ρ) : g/cm3 声阻抗(Z):Z=ρ×c(g/cm2.s) 关系: c2=K / ρ即声速取决于波长和频率, 并与介质中的弹性(K) 和密度(ρ) 密切相关c=f ×λ即同一介质中传播(C确定),频率越高则波长越短 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 2.束射性或指向性(超声波的直线传播) 其方向性与超声频率、声源直径及后者与波长的比值有关 扩散角越小,方向性越好 3.反射:超声在均质性介质传播中不出现反射 反射条件: ①介质声阻抗差>0.1% ②界面大于波长 声阻抗=介质密度与速度的乘积 4.散射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不规则的小界面, 或界面小于波长时,则发生散射 5.衰减: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由于介质吸收(声能转化为热) 、反射、散射等原因,其振幅与强度逐渐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衰减。(振幅与强度的减小) 6.多普勒效应: 声束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其反射的超声波频率随界面运动的情况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三、超声波的产生: 1、压电晶片(换能器) 2、压电效应:逆压电效应(电能转变为声能) 正压电效应 四、超声成象基本原理 1、器官、组织中各种界面对超声波的不同反射和/或散射是构成图象的基础。 2、仪器将接收到的含有各种声学信息的回声,经过处理,在显示器上显示为波形、曲线、图象 五、超声诊断的种类 1、A型---A mplitude 以波的形式显示出来,为幅度调制型 2、M型---M otion echocardiography 是B型超声中的一种特殊显示方式 3、B型---B rightness 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出来,为辉度调制型 扫查连续, 由点, 线而扫描出脏器的解剖切面, 是二维空间显示, 又称二维法 4、D型---D oppler ( pw、cw、color doppler)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将二维彩色血流信号重叠到二维B型扫描或M型扫描图上,实现解剖结构与血流状态两种图像结合的实时显像 用红, 黄, 蓝三种基本颜色编码,显示不同血流方向 颜色的辉度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不仅能清楚的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活动情况,而且能直观和形象地显示心内血流的方向、速度、范围、有无血流紊乱及异常通路等 ——故有人称之为非损伤性心血管造影法。 六、超声图像特点:

超声成像原理

第一章超声成像原理和妇产超声诊断临床基础 第一节超声成像原理 一、超声波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一)超声波的概念频率在2万赫兹以上的机械振动波,称为超声波(ultrasonic wave),简称超声(ultrasound)。能够传递超声波的物质,称为传声介质,它具有质量和弹性,包括各种气体、液体和固体;传声介质有均匀的、不均匀的;有各向同性的、各向异性的等。超声波在传声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束状传播,这种声波能够成束地发射并用于定向扫查人体组织。 (二)超声波的产生医用高频超声波是由超声诊断仪上的压电换能器产生的,这种换能器又称为探头,能将电能转换为超声能,发射超声波,同时,它也能接受返回的超声波并把它转换成电信号。探头具有发射和接受超声两种功能。常用的探头分为线阵型、扇型、凸阵型,探头的类型不同,发射的超声束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而各种探头根据探查部位的不同被设计成不同的形状。见图1-1-1。 图1-1-1 探头示意 (三)超声波的基本物理量 1.频率(f):是指单位时间内质点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千赫(KHz)、兆赫(MHz)。超声的频率在20KHz以上,而医学诊断用超声的频率一般在兆赫级,称为高频超声波,常用频率范围2~10兆赫。频率越高,波的纵向分辨力越好。周期(T)则是一个完整的波通过某点所需的时间。有f·T = 1 。 2.波长(λ):表示在均匀介质中的单频声波行波振动一个周期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也就是一个波周期在空间里的长度。波的纵向分辨力的极限是半波长,因此了解人体软组织中传

导的超声波长有助于估计超声波分辨病灶大小的能力。 3.声速(C):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声速是由弹性介质的特性决定的,不同介质的声速是不同的。人体各种软组织之间声速的差异很小,约5%左右,所以在各种超声诊断仪器检测人体脏器时,假设各种软组织的声速是相等的,即采用了人体软组织平均声速的概念。目前,较多采用人体软组织平均声速的数值是1540m/s。实际上人体不同软组织脏器及体液的声速是有差别的,因此声像图上显示的目标,无论是脏器或病灶,其位置及大小与实际的结构相比,都存在误差,但不致影响诊断结论,一般可忽略 声速C、波长λ、频率f或周期T之间的关系符合 4.声强(sound intensity):当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声波的能量从介质的一个体积元通过邻近的体积元向远处传播。 声强是指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平均能量。声强的物理意义为单位时间内在介质中传递的超声能量,或称超声功率。声强小时超声波对人体无害,声强超过一定限度,则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目前规定临床超声诊断仪安全剂量标准为平均声强小于10mW/cm2。(四)超声波的传播 1. 声特性阻抗(acoustic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声特性阻抗(Z)定义为平面自由行波在介质中某一点处的声压(p)与质点速度(u)的比值。在无衰减的平面波的情况下,声特性阻抗等于介质的密度(ρ)与声速(C)的乘积。 2. 声特性阻抗差与声学界面:两种介质的声特性阻抗差大于1‰时,它们的接触面即可构成声学界面。入射的超声波遇声学界面时可发生反射和折射等物理现象。人体软组织及脏器结构声特性阻抗的差异构成大小疏密不等、排列各异的声学界面,是超声波分辨组织结构的声学基础。 3. 声波的界面反射与折射:超声入射到声学界面时引起返回的过程,称为声反射(acoustic reflection)。射向声学界面的入射角等于其反射角。而声波穿过介质之间的界面,进入另一种介质中继续传播的现象,称为声透射(acoustic transmission)。当超声的入射方向不

2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

2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 超声显像是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创伤性诊断的临床医学新技术。它是研究和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成像原理以及人体组织器官的解剖、生理、病理特征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以观察人体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声像表现,然后分析归纳,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疾病的目的。 早在1942年奥地利K. T Dussik使用A型超声装置来穿透性探测颅脑,并于1949年成功地获得了头部(包括脑室)的超声图象11110 1951年Wild和Reid首先应用A型超声对人体检测并报道了了乳腺癌的回声图象[l2】。1954年Donald应用超声波作妇产科检查,随后开始用于腹部器官的超声检查。1965年Lallagen首先应用Doppler法检测胎心及某些血管疾病。1973年荷兰Bon首先报道实时超声显像仪,它是最早真正用于检查诊断心脏病的切面实时超声显像仪[}31a 70年代脉冲多普勒与二维超声结合成双功能超声显像,能选择性获得取样部位的血流频谱。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的应用,使得超声成像可以取得某些以前只有用侵入性方法才能获得的血流动力学数据。80年代以来,超声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应用数字扫描转换成像技术,图象的清晰度和分辨率进一步提高。脉冲与连续频谱多普勒联合应用,近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80年代彩色多普勒新技术的兴起,能实时地获取异常血流的直观图象,不仅在诊断心脏瓣膜疾病与先天性心脏疾病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可以用于检测大血管、周围血管与脏器血管的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992年McDicken 等人率先提出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随后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分析心肌活动的功能,为临床心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无创的检测手段[(81。自60年代开始萌芽的三维超声技术在90年代开始成熟,出现了一些商业系统,并逐步用于临床,在很多应用领域表现出了优于传统二维超声的特性。近年来,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处于快速发展中,很多新技术,如造影成像、谐波成像、心内超声成像等技术都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纵观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超声医学成像技术沿着从低维到高维(一维、二维到三维和动态三维,即四维)和从解剖结构到功能成像的道路在发展。所以,本论文所研究的超声心脏图象的多维多参数功能重建符合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规律。 无论是一维、二维还是三维超声成像系统,其成像原理都是脉冲回波成像。而且,现有的绝大多数的三维超声系统,均是利用一系列二维B-Scan图象经后处理方式重建后得到三维图象,考虑到系统的通用性以及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一般不会直接从超声探头获取信号并做低层次的处理,所以,现有的三维超声系统的性能和技术特性受到传统二维超声的限制,在二维超声中存在的伪像必然要影响到后继的三维重建过程。因此,下面将简要介绍脉 冲回波成像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医学超声断层成像技术。 2.1脉冲回波成像原理 超声显像系统一般由换能器(探头)、发射电路、接受电路和显示系统等主要部分组成。也可分为主机和探头两大部分。由具有压电效应的天然或人工材料制成压电晶片所构成的探头,其内加电压后产生振动的陶瓷薄膜借助逆压电效应沿一定方向发出相应频率的超声波。探头接触皮肤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超声波入射到人体(约1/10万秒),并且,大约以1530m/sec 的速度在体内组织中传播。由于人体不同脏器或同一脏器内的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声阻抗差,超声波在体内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阻抗的界面后便产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波被探头谈受,探头内的晶片借助于正压电效应,将接收的声波能量转换为电能。这些被探头接收到的微弱高频电信号经主机增幅和检波等复杂处理,然后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常用的有A型、B型和M型等。 2.2 A型超声诊断技术

超声技术在医学的发展及应用

超声技术在医学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 随着声学原理和电子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从B型、M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发展到三维、声学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多种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超声影像学的临床应用范围,几乎包括对所有疾病的超声诊断、结构成像和运动成像,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已成为临床诊断中必不可少的甚至是首选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临床应用 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主要依赖于声学原理、探头技术、电子电路、计算机技术、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紧密配合。由于其操作无创伤及对患者无电离辐射损伤而深得医学界推崇。目前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诸如三维超声成像、谐波成像、腔内超声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现对医学超声的进展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医学超声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1.1 二维超声成像 B型超声应用回声原理,即发射脉冲超声进入人体,然后接受各层组织界面的回声作为诊断依据。由于B超能直观地显示脏器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并可将实质性、液性或含气性组织区分开来,故医生根据得到的一系列人体切面声像图进行诊断。它所构成的二维(2D)实时动态图像具有真实性强、直观性好、无损伤、操作方便等优点,目前应用最广泛。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腹部脏器损伤、肿瘤、儿科和妇产科疾病及其它疾病的诊断。如二维超声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可清楚地观察到心内膜赘生物的形状大小及部位,检查率达80%~100%,特异性达80%以上,还可以发现腱索断裂瓣周脓肿、心包积液等并发症[1]。但二维超声对含气空腔(胃、肠)和含气组织(肺)以及骨骼显示不清,还由于切面范围和扫查深度有限,对病变所在脏器或组织的毗邻结构显示不清。 1.2 三维超声成像三维(3D)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立体几何构成法、表现轮廓提取法和体元模型法。3D超声成像的基本步骤是利用二维超声成像的探头,按一定的空间顺序采集一系列的2D图像存入3D重建工作站中,计算机对按照某一规律采集的2D图像进行空间定位,并对相邻切面之间的空隙进行像素补差平滑,形成一个3D立体数据库,即图像的后处理,然后勾划感兴趣区,通过计算机进行3D重建,将重建好之3D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3D超声成像技术包括数据获取、三维图像重建和三维图像的显示。1961年Baum和Greewood最先提出3D超声的概念,但其后的30年发展比较缓慢。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3D超声成像技术已由实验研究阶段走向临床应用阶段[2],可分为(1)静态3D:收集一定数量的2D图后作3D组图,然后作各种3D显示,其中又分脏器实质3D和血管流道3D。(2)动态 3D:在不同时间点取不同空间的多幅2D图输入存储,然后用心电统一时间点,将原不同时间中取得的图形作3D组图,依心电图时间序列组图后回放。目前在心脏、妇产科、小器官、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 销售人员内部培训使用 医用超声常识 ●什么是超声波? ●超声波的基本参数:频率、波长、声阻抗、声速等等。 ●医用超声的成像模式和发展历史。 ●医用超声仪的基本知识。 ●超声诊断在医学上的应用。 什么是超声波? ●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是由压电晶体振动产生的。 ●超声波在人体介质里的传播方式:反射、折射、衍射、散射和衰减等,其中反射是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回声:反射回来的超声信号叫回声。 超声波基本参数 ●波长和频率的关系:成反比。频率为超声最常用参数。频率越高,超声穿透力越差。 ●医用超声波的频率范围:2-10兆赫较常用,其中腹部3.5兆赫最常用。 ●声速:在人体一般为1500米/秒。 ●声阻抗:决定回声的强弱。(类似X线诊断中的密度概念)。 超声波的成像模式和发展历史 ●A超:即Amplitude超声(类似示波器波形),以振幅的大小来表示回声的强弱,临床已基本淘汰。 ●某些科室如肺科胸水测量、眼科眼球径线的测量可能还在使用。 超声波的成像模式和发展历史 ●B超:即Brightness超声,它将回声用灰阶二维图象表示出来,是医用超声诊断的主要手段。 ●B超显示的是一种断面解剖图象,类似于CT和磁共振图象。 超声波的成像模式和发展历史 ●M超:即Motion超声,是B型超声的一维取样图象随时间的变化图象,主要用于心脏径线测量以及各种心功能的测量。 ●M型也可用在胎心率的测量。 超声波的成像模式和发展历史 ●频谱多普勒:分脉冲多普勒和连续多普勒两种,主要用于心脏和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 ●脉冲多普勒:简称PW。最常用的血流动力学测量方法。 ●连续多普勒:简称CW。主要用于高速血流的测量。 两种频谱多普勒的简单区别 ●脉冲多普勒:可以定位测量血流的动力学参数,但所能测量的最高流速受到多种因素如频率、取样深度、脉冲重复频率等的限制。它广泛用于心脏和血管检查。 ●连续多普勒:可测量高速血流,但不能定位,主要用于心脏测量。 超声波的成像模式和发展历史 ●彩色血流成像技术:传统上是彩色多普勒技术CDFI。新近出现了能量图和方向性能量图技术。CDFI和能量图的区别 ●CDFI:最主流的彩色成像技术。在高速血流显示上有特征性的伪差--“混叠”出现,表现心脏的湍流较直观。成像受角度影响。

现代超声医学的发展及应用

现代超声医学的发展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7-23T14:07:58.7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作者:刘甜 [导读]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设备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350000 【摘要】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设备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内众多医院相继引进和更新了超声医学设备,为医院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本文分析现代超声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超声医学;发展;应用 超声作为影像检查手段,是目前唯一的无创伤检查血液流体力学的技术。在临床工作中,超声诊断技术占明显优势。 一、超声医学的发展前景 1.超声检查由于实时、无创和可重复的特性,已在影像检查中成为常规的临床应用手段。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适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已经离不开超声。随着临床对于超声影像的需求,影像检查将会向以下几方面发展:一是由原来的组织病变检查向功能病变检查过渡。二是影像检查将由辅助诊断向临床过渡,且与临床密切结合。三是影像检查将由形态学检查向治疗过渡。在国外,影像科的地位非常高,但是他们并没有单独的超声科室,超声是分配在各个临床科室中,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及历史原因,很多医院都有单独的超声科。有的超声科隶属于功能检查科—从功能检查方面分、有的隶属于影像科—从影像归属方面分、有的直接成立超声科。 2.国内单独设立超声科的原因在于:一是历史原因,超声设备作为大型医疗设备往往需要专人负责管理。二是由于超声当时是唯一的无创检查心功能的仪器,所以一些医院超声科隶属功能科。三是由于一次投入少、日常实用消耗低和投入产出高的特点,超声科越来越被重视。四是超声科医生也需要晋升、文章和课题,所以他们注重新技术和新功能方面的研究。影像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变组织,还可以进行分子影像学和介入治疗等项目的研究,而超声检查更是几乎覆盖全院所有科室。目前的超声仪器都具有很多的功能,而为临床提供服务的桥梁就是探头,为了以后科室的发展和日后开展工作,可选择的探头数量和种类将会影响到未来科学的前景。另外,开展特色检查项目,如超声介入治疗室、超声造影检查室、腔内超声检查室、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室以及专家会诊室等。同时,在超声影像科附近开设配套的超声介入病房(20~30 张病床规模),以增加检查项目,增加收入,打造一个专业技术强、诊断符合率高、服务范围广的优势重点科室。 二、超声医学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 1.现代新型超声设备通过多项先进技术改进了图像质量,提高了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其功能特点概括如下:一是矩阵探头技术减少了旁瓣噪声,且较传统探头更加纤细的主声束可以形成高清晰和高分辨率的图像。二是12bit 模/数(A/D)转换器较传统的8bit 模/数(A/D)转换器提供了更高的对比分辨率和更宽的动态范围,使图像更加清晰。三是像素连续聚焦技术和精确控制技术显著改进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了图像质量。四是多种选频成像技术通过选择多个不同中心频率,确保在不同检查条件下达到最佳成像效果。五是增强型谐波成像技术显著增强了组织结构的清晰度,为了解组织特性和提高诊断正确率提供了技术支持。应用超声造影剂成像可以检出常规超声检查下难以显示的肿瘤回声,并可对肿瘤内部的血管及其走行进向观察,从而确定诊疗方案。目前,超声造影剂已用于日常检查。六是高帧频、多重声束处理技术将系统帧速率提高至1 000帧/s,具有高时间分辨力,能够清晰显示胎儿心脏瓣膜等高速运动的结构。 2.由于超声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使我们在方法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超声探头由原来体外用的长形、圆形、凸形发展到各种腔内探头、管内探头,尤其是将数毫米直径的微型导管探头置于内窥镜的顶端或直接导入管腔,可以介入到腔内和血管内,甚至心脏冠状动脉内进行诊断以及辅助治疗。由以往的黑白显示、灰阶显示、彩阶显示发展到彩色显示,提高了对回声的识别能力。在空间方面,由一维、二维超声诊断法向三维即立体、动态显示过渡。目前,已从观察人体解剖学发展到可以观察人体组织内的细微结构。下面为各种新型探头的种类及功能: (1)微型凸阵探头。该探头具有组织谐波和造影谐波的功能,再加上高密度的晶片排列结合宽带的频率范围,有效的减少了旁瓣的影响,可以获取高质量的常规图像和造影剂图像,又因探头表面与人体的接触面极小,使其可以到狭窄的肋间进行扫描,并可与穿刺架紧密结合,使操作者在做穿刺活检时更方便,并可保证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2)专用凸阵穿刺探头。因为腹部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弧度,并且有肋骨阻挡,所以凸阵探头比线阵探头更合适。由于不同型号的专用穿刺探头均配有与之相匹配的引导装置,可使穿刺时更稳定、更精确,且可多角度变角。如泌尿外科对肾囊肿的穿刺可以利用此探头,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多维成像的规范化。多维成像的规范化涉及到工业化标准与临床应用适应证两方面。而目前各个厂家仅仅提供了图像,但是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规范和标准化的要求,这就对于超声的三维测量准确性和重复性带来了麻烦,不能为临床提供一个准确的判断定量依据。 近年来,医学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发展迅速,许多新的方法在临床得到运用,未来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将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参考文献: [1]李晓东.计算机在医学超声成像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27(4):23-27. [2]宋亮,苏庆.医用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0(8):92-93. [3]邹玉霞.彩色超声设备常见故障和判断解决办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5,24(4):125-126.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汇总

一、选择题 1.下列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中无电离辐射的是(c) A、CT和PET B、超声和CT C、超声和MRI D、CT和MRI E、PET和MRI 2.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b) A、X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 3.X线胶片特性曲线组成,不包括(d) A、趾部 B、直线部 C、肩部 D、顶部 E、反转部 4.摄影时,可以人为控制的运动模糊是(a) A、呼吸 B、痉挛 C、胃蠕动 D、肠蠕动 E、心脏搏动 5.与散射线量产生无关的因素是(c) A、被照体厚度 B、被照体密度 C、被照体姿势 D、照射野面积 E、被照体体积 6.影响散射线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物体越厚,产生散射线越少 B、管电压越高,产生散射线越多 C、物体受照面越大,产生散射线越多 D、X线波长越短,产生散射线越多 7.X线照片上相邻两点之间的密度差是(b) A、密度 B、对比度 C、清晰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8.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9.使用增感屏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影像颗粒性变差 B、增加影像的清晰度 C、增加影像的对比度 D、减少X线照射量 E、降低影像的清晰度 10.X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e) A、屏-片系统 B、影像增强器 C、成像板(IP) D、荧光屏 E、滤线栅 11.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是(a) A、失真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锐利度 E、密度 12.胶片密度与曝光量成正比关系的是(c) A、足部 B、肩部 C、直线部 D、反转部 E、全部 13.屏-片系统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是(a) A、X线 B、胶片 C、被照体 D、增感屏 E、显影液 14.下到哪个不是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c) A、胶片γ值 B、X线质和量 C、被照体形态 D、增感屏的使用 E、冲洗技术 15.X线检查程序可以简化为(a) A、X线→被照物→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B、被照物→X线→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X线→被照物→检测→图箱像成→信号 D、被照物→X线→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E、X线→被照物→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16.增感屏的核心结构是(b) A、基层 B、荧光体 C、保护层 D、反射层 E、吸收层

实验四 超声波成像基本原理

实验四超声波成像基本原理 一、超声波简介及应用 超声波指的是频率超过2×104 Hz,人耳不能听到的声波。超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如老鼠、海豚的叫声中含有超声成分,蝙蝠利用超声导航和觅食;金属片撞击和小孔漏气也能发出超声。在实验和工业生产中,人们利用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 effect)产生超声波。压电效应是指对于某些不导电的固体物质(称为压电材料),当它们在压力(或拉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时,在物体相对的表面会出现正、负束缚电荷,从而得产生电势差的现象。利用压电效应的逆效应,即在压电材料相对的两个表面施加电压信号,使得材料发生机械变形,就可以得到超声波。 作为一种探测方法,超声波技术在军事、工业和医疗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探测对象包括潜水艇、固体材料内部的缺陷、体内脏器的病变以及胎儿的发育状况等。)超声检测的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1. 高穿透性,可以探测到材料深处的缺陷。 2. 灵敏度高, 可以探测到非常小的缺陷。 3. 非破坏性,只需要在材料的表面工作。 4. 对操作者以及周围的设备和材料没有伤害和干扰。 二、超声波C扫描成像基本原理 通过探头在试块顶部的X-Y扫描记录,得到来自试块内部缺陷的平面分布、埋藏深度Z 方向的信息,利用测量到的三维数据进行计算机图象重建,得到试块内部缺陷的立体图象。 超声成像是通过测量反射波来获得物体内部的信息。在进行缺陷定位时,测量缺陷反射回波对应的时间,根据被测材料的声速可以计算出缺陷到探头入射点的垂直深度或水平距离。在超声成像时,探头在试块顶部二维扫描,得到来自试块内部缺陷深度的分布,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就可以得到试块内部缺陷的立体图像。 由于衍射的存在,实际的超声波总有一定的发散性。通常我们用偏离中心轴线后振幅减小一半的位置表示声束的边界。如图1所示,在同一深度位置,中心轴线上的能量最大,当偏离中线到位置A、A’时,能量减小到最大值的一半。其中θ角定义为探头的扩散角。θ越小,探头方向性越好,定位精度越高。与光学仪器的成像一样,波长越短(频率越高),探头越大(相当于透镜的孔径越大),超声探头发射能量的指向性就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