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解读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解读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解读

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最近接到两个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案例,促使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资料整理和研究。

一、女,在校学生,20岁,学历大专,浙江湖州。

问题描述:我初中的时候老师每一节课都要有人上台讲一个时事新闻之类的,从那时起我觉得很紧张,平常没事就想我站在台上会是怎样的,平常总是想这事越想就越害怕它,很紧张的,后来到高中的时候就很害怕这些事也怕上课回答问题,现在大学也怕站在讲台上,真的好累,以前只是紧张,心跳加快,脸红现在是会发抖了,现在是只要是稍微人多的地方,比如说是去看医生,大家都看着我我也紧张。我真的好想解决一直困扰过我的问题。如果我胆子很大就好了,那我会多么幸福啊。

二、年龄26,性别女,工作无,婚姻未婚,籍贯山东。

问题描述:我不工作有4.5个月了,生活中,现在就是不敢看人的眼睛,不敢与人对视。害怕见到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以及以前所有认识的人。我很孤独,很自卑,因为我没有朋友,也不能交到朋友,因为与陌生人的交往都很困难了,失败的交往,痛苦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前进的道路是如此的漆黑。我很渺茫!不敢与人交往差不多三年了,在这其中断断续续的工作有好几份,都是我跟同事的交往不够自信,眼神总是闪烁,闪烁,不能控制的闪烁,让别人很不自在,都不愿意跟我交往,最终导致我辞职的。为此我心里一直很苦恼。更加在交往中不自信。害怕与任何人面对面。有时候觉得自己活的太卑微了,连门都不敢出。活的很多余,可是还有父母,自己也是很没有办法!请救我!救我!

社交恐惧是指暴露在不熟悉的人或被他人审视时感到极度恐惧。社交恐惧症以害怕社交情境和人际接触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害怕社交情境,表现为回避参加社交情境,或者是表现为虽然非常紧张,但强忍着参加。使患者感到焦虑的情境包括:当众演讲、在公共场所吃喝、使用公共厕所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会有难堪言行,或者被人审视而感受到尴尬,极端恐惧,并极力回避,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患有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症,错误地解释为自己性格内向、缺乏社交技能或人际关系不良。

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着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迫,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社交恐惧常常会导致口吃、自主神经紊乱、晕厥等症状,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社交活动。

一、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

1.体验到对一些社会/社交场合的恐惧与一些人际关系的焦虑,明知道自己的害怕恐惧、紧张担心没有相应根据和充足理由,但还是控制不住。

2.因为找不出到更合理的解释,患者就把这些问题归因为人际关系不良、社交技能缺乏。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中,常有自信心不足,若与人比较,甚至自卑。

3.由于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前后有人,或者是大庭广众面前举止不好、做事不当、手脚笨拙,或者会暴露自己心理的不踏实而常有窘迫或尴尬感受。

4.由于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或在人际接触中被人审视,当背后有人时,会有被审视的感受,心理会因此紧张、焦虑、恐慌。

5.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与评价,特关注别人的眼神/表神。因此,周围有人在场情况下,做事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偶尔还会操作失误,因紧张与焦虑伴

随着行为过程,可能会妨碍任务的完成。

6.因紧张、恐慌、焦虑、窘迫等情绪的存在,不断地表现出对一些场面的回避与退缩,孤独和抑郁感随之而生,进而妨碍工作和生活,但因为把症状归结为人际关系不良与社交技能不够,认为通过“锻炼”就能改善症状,并能掌握相关的社交技能,就此摆脱心理问题,所以表现在意志上,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在相应的场合暴露自己。意志上既回避却又要暴露,内心在打斗,心理冲突由此而生。这种情况会使患者不断地体验着各种不适,甚至会受到煎熬——这往往是被相应的症状与强烈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的扭曲认知所夸大的结果。二、社交恐惧症流行病学

社交恐惧症常起病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平均为十五点一岁。据统计,美国的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约为百分之十,患者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一比一点四。

社交恐惧症非常顽固,是典型的慢性心理疾病,平均病程估计在二十年以上,其中终生患病率为百分之十三点三。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社交恐惧症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

社交恐惧症是能够治疗的心理疾病。如果在十一岁这后患病,特别是在没有其他并发症情况下,社交恐惧症状能够完全消失。

目前中国还没有社交恐惧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三、社交恐惧症的病因学

社交恐惧症的产生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有家族遗传史的个体患社交恐惧症的几率比没有过家族遗传史的个体高出两倍。

2.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代谢机能和脑部结构与正常人有所不同。

3.童年期个体会从其父母身上习得对社交场所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其行为模式往往是父母的重现。

4.亲子关系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也可能导致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者父母往往较正常人对子女关怀、亲情、温暖、理解、信任、支持、鼓励不足,相反有过多的拒绝、不安、惩罚、干涉。由于较少得到父母积极关注,反而受到过多负面对待,特别在乎他人评价,希望被别人接纳和喜欢,渴望得到赞许与表扬。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又对他人评价的期望值很低,结果导致对他人评价的忧虑与过敏。

5.成长过程中,如果受父母过度保护,很少暴露在有挑战和压力情境中,没有发展出相应的技能,则会产生社交恐惧与回避行为。另外,社交恐惧症患还有可能在经历过重大的感到尴尬或羞愧的重大事件后产生。

四、社交恐惧症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症状可表现在躯体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1.躯体上有心慌、发抖、气短、出汗等。

2.认知上表现为对社交情境适应不良的思维、对社交失去信心。

3.行为上表现为反应迟钝,不能在社交场所完成自己的职责,或有病态的回避行为。

五、社交恐惧症共病研究

社交恐惧症常继发其他心理障碍,最常见共病有单纯恐惧症、场所恐惧症、酒精依赖或滥用、重性抑郁症。

1.社交恐惧症常伴有场所恐惧症。有百分之四十五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同时患有场所恐惧症,因此将社交恐惧症与场所恐惧症进行区分常出现困难。

2.社交恐惧症也常与酒精滥用共病。尽管社交恐惧症患者想利用酒精来摆脱社交场所产生的焦虑,但过多饮用酒精却加重了焦虑症状,使社交恐惧症患者陷入恶性循环。

3.回避型人格障碍与社交恐惧症共病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普遍存在于广泛性社交恐惧中,且治疗的疗效相差不大,两者共病率为百分之七十六。有研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是社交恐惧症极端严重后的结果,回避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都能满足社交恐惧症诊断标准。

六、社交恐惧症亚型分类

社交恐惧症分为广泛性社交恐惧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如果对大多数社交情境都害怕,属于广泛性社交恐惧;只是对某个或几个但不是大多的社交情境感到害怕,则是非广泛性社交恐惧。

广泛性社交恐惧出现的时间比非广泛性社交恐惧要早,患者平均年龄低,教育水平低,单身率高。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面对害怕的情境时,其心率高于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七、社交恐惧症人格特征

1.社交恐惧症往往有个性基础。患者追求完善、敏感多疑、安全感不足、不适应、自卑自责、缺乏信心、强迫观念、暗示性高、易激惹、过于在意别人评价。

2.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典型个性倾向是内向、胆小、退缩、自封、害羞、不善交际、回避社交活动。

3.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更多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如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隔离、同一化以及投射、被动攻击、幻化、分裂、退缩和躯体化,较少使用幽默等成熟防御机制。

八、社交恐惧症功能受损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会损害患者的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1.因害怕与回避,患者的学业、职业、婚姻、社交、人际关系可能严重受损。

2.因人际关系不良、缺乏完整社会支持系统,患者可能极端孤独,痛苦不堪。

3.因抑郁、孤独、悲伤,患者对自己生活质量评价十分低下,可有自杀企图。

九、社交恐惧症认知模式

(一)负性自动思维

社交恐惧症患者有大量的自动思维。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头脑被一些很典型的关于自己与他人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负性信念占据着,其中大部分具有自我贬抑性质,大多数患者认为自己难于被别人接受。

1.社交恐惧症患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适当的,或者认为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表现缺乏吸引力。2.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要求比别人对其要求更加苛刻。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明社交恐惧症患者具有社交行为缺陷。

3.社交恐惧症患者在社交场合总表现出焦虑。认知上,很在乎自己身上的焦虑症状。这种焦虑情绪投射到人际关系上,就是很担心焦虑症状被别人觉察,因而表现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但会归因为人际关系不良。

4.社交恐惧症患者认为人们内心是持批评尺度看待别人的,所以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负性的。

5.社交恐惧症患者认为人际关系本质上具有等级性和竞争性,因紧张、恐慌、焦虑、窘迫等情绪的存在,自信不足,无法确信自己有能力处在社会群体中有支配别人的能力,因而表现出退缩与回避。

(二)信息加工过程

在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记忆中,病理性恐惧表征为与焦虑相关的认知结构。这些认知结构由与害怕相关的很多信息构成,这些信息包括:让人恐惧的刺激;对于这些刺激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对这些刺激和反应所赋予的含义。

1.当个体看到、听到、知觉到一些信息时,焦虑认知结构就会启动,而认知结构的启动促进了对威胁信息的优先加工。

2.社交恐惧症患者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侦查一些威胁性信息上。而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威胁性信息的后果之一就是会夸大这些信息的重要性。

3.由于心理定势存在,导致对负性信息的过度关注与错误判断,干扰患者加工正常信息的

过程与方式,特别是那些与其原有的信念相反的信息,会把社交场合对方的社交言行与姿势表情加以曲解,导致对对方的负性认知;作用于患者自身,则产生焦虑与恐惧等情绪。4.对社交场合负性信息的过多关注,会干扰患者对正在进行的工作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编码加工和提取与当前任务相关的记忆信息等,从而降低患者正常工作成效。如觉得自己言论不当,干扰了自己的正常思路而难以继续往下回答问题等。

(三)逻辑思维模式

当社交恐惧症患者遭遇到恐惧的社交情境时,其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独特方式,加工社交信息的独特特点,设定了事情发展的进展。

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从观察者视角来审视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并评估社交事件对自己的威胁程度;而非社交恐惧个体,往往会从场视角接收观察到的威胁性社交信息。

1.当社交恐惧症患者在被评价的情境中(如在应聘中回答考官提问或当众表演时),调集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结合内在的线索(如躯体反应),外在线索(如他人表情),构成了一幅想象出来的表现图。特别是当社交恐惧症患者处于被别人注意的中心时,这种歪曲更容易出现,程度也会更加严重。

2.社交恐惧症患者认知上具有的夸大负性信息的心理定势,使得那幅表现图遭受认知歪曲,或者说使得这幅图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歪曲了的认知状态,必然会带来认知压力,产生负性情绪,削弱社交恐惧症患者正确的思维能力,导致判断准确性下降,对歪曲的图像信以为真,进而行为失当,反应过度。

3.因图像受到歪曲,认知系统对事件性质和意义评估不清,压力初次经由认知系统处理时,形成意义模糊的观念并积存起来,当后来类似情境出现时,积存的模糊观念被激活,赋予其新意义并明朗化,于是再次发生效用而形成临床症状,表现出一系列与社交恐惧症相关的症状。个体还会因此从意识上加以指证——原先自己在这样的场合是这样的,现在遇到相似的场合,体验到相关的感受,因而自己现在的症状也就是当时的症状。

4.由于认为自己很难被别人接受,认为别人总是对自己持批评态度,同时又极端重视他人的评价,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可能会让别人有不好印象的表现非常警觉。有限的注意资源被分配到关注外界威胁性社交信息、内在扭曲的自我形象及当前需要从事的社交任务上,结果可能会造成当前社交活动的失败。这种失败又会引起外界真实的负性评价,从而加剧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情境的恐惧及对自己社交表现的不满,这种不满常被误认为人际关系不良。5.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认知与行为系统在社交场合担负着多重任务,这种情形造成叠加性认知压力,极易引发心理疲劳与行为失当。同时,由于可供分配的认知资源有限,在社交场合,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交场合,社交活动极易失败。因而,在大型社交场合,因力不从心,社交恐惧症患者极不自在,尴尬不已。

6.社交恐惧症患者还会揣度他人(即观众)对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由观众特点与情境设定,也跟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这些观众特点与情境设定的主观感受与认知评估相关,然后他们就会评估自己表现与这个标准相差多大,差距的存在即意味着表演性焦虑不可避免。表演性焦虑的水平高低与那个主观感受与评估正相关。

7.由于负性认知倾向的存在,社交恐惧症患者总认为自己的表现达不到期待着而不符合评判标准,因而认为自己失败了。因为失败,进一步会引发认知偏差,认为自己可能会失去工作、失去社会地位等。这种对未来的负性预期会进一步引发认知、行为甚至生理上的各种症状,进而加剧焦虑。这一病理状态反过来又会强化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行为表现的负性评价,更高的焦虑进而出现,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8.认知行为治疗实施过程中,歪曲的认知过程会阻止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已经取得的实际效果的肯定,因而会认为自己虽然曾尝试暴露练习,但见效甚微。这样的认知结果会形成治疗阻抗,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

观察者视角:社交恐惧症患者在激发焦虑的社交情境中,会形成关于自己的一些图景与记忆,这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过度关注。这些关于自己的图景与记忆就像是旁观者观察别人的表现一样,以另一个“自我”观察焦虑与恐惧情境中的自我表现。场视角:以自己为中心来观察周围情境。

十、认知行为治疗设置

针对上述思维模式,认知与行为治疗技术的认知部分着眼于被扭曲了的信念,打破思维模式的恶性循环。行为治疗方面则是立足于行为环境与情感动机及其强化上。治疗实践证明,认知与暴露综合疗法对于克服社交恐惧症非常有效。

认知与行为治疗具体设置思路有四部分:①暴露技术——让患者暴露在所害怕的情境中,②各种放松练习,包括渐进性肢体放松练习及意念放松练习等;③认知重建,家庭作业是其有机组成部分;④社交技能训练,其中角色扮演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在社交恐惧症认知与行为综合治疗体系中,暴露是治疗核心,它的实施不仅能有效缓解恐惧症状,还能让社交恐惧症患者通过现实检验感受自己的认知偏差,为咨询师的认知干预发挥最大效益提供一个良好的背景,进而为其成长提供动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次暴露之前、之中、之后都要进行认知干预。家庭作业决定于治疗进程中的暴露任务,其完成之前、之中、之后也要进行认知干预。

现场暴露加上焦虑管理程序,会使治疗进展明显加速,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焦虑管理程序内容横跨行为校正与认知治疗范畴,它包括:①焦虑与恐惧情绪下的注意转移,②渐进性肢体放松练习与意念放松练习,③放松状态下的理性言语自我指导——即自我暗示。理性言语自我指导是这个干预中最有用部分。这三方面内容实为暴露与认知技术综合运用时环环相扣的从低级到高级的三步骤:注意转移能让社交恐惧症患者暂时从恐惧和焦虑场所及不良人际关系中抽离。结果是,引发恐惧与焦虑的“威胁性信息”在认知上不再受到优先加工、夸大和曲解,不良刺激大大削减。负性自动思维因为缺乏这些“原材料”而得以有效抑制。放松练习用来消减社交场合的紧张以降低意识的防御功能。意识防御功能有效降低时的自我暗示,类似于自我催眠。催眠状态下的理性自我言语,成为良性刺激直接进入潜意识,从潜意识层面直接修改负性信念,为催眠后暗示效果的建立,促使症状消失提供一个新的积极的认知模式。

(一)暴露治疗

暴露练习是认知行为治疗中的重要技术,它包括现场暴露、想象暴露和角色扮演暴露等。暴露治疗以三种方式破坏社交恐惧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具体步骤依次为:

1.让患者暴露于能引发其恐惧的社交情境中,并在这个情境中呆上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体验到恐惧的自然缓解——习惯化。

2.在暴露练习中,给患者一个机会,练习一些社交情绪境中需要的一些行为技巧,及处理人际关系中互动的应对技巧,从改善人际关系入手克服社交恐惧。

3.让患者在暴露中体验认知偏差引发的恐惧真实情景中的危害之间的差别,以检验其功能失调信念。

(二)认知重建

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使患者产生恐惧情绪的并不是其所处的环境,而是患者对此环境的认识。社交恐惧症患者经常体验到对别人负性评价的害怕,这是其最基本的认知现象。有鉴于此,从校正认知偏差入手是治疗社交恐惧的正本清源之举。认知重建的开展,可有效地提供一个能够更加真实地看待主观与客观世界的方式,还可有效降低焦虑与恐惧症状。

认知重建具体步骤及意义如下:

1.通过认知启发,挑战患者信念、假定和期望,以辨析它们是否合乎事实,是否有效,以此着眼校正认知。

2.处理认知,可以将社交恐惧症患者以往投入到恐惧与焦虑症状中的那部分注意资源解放出来,转而将它们投放到当前的社交任务上,从而提高其社交效能。

3.通过改变失调的信念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回避与退缩,增加成功的信心和能力,使其更有机会得到外界的正性评价和反馈。

(三)疗程设置

CBT一个疗程共十二次会谈治疗,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在选择时间时,咨询师要考虑公共假期以及其他可能打破规律性会谈时间的活动。

1.摄入性会谈

评估患者目前存在的社交恐惧与焦虑症状、共病及相关其他症状,排除其他障碍。会谈结束后,发给一些量表让其回家去填写,下次会谈治疗前收回填写量表后,根据自评结果确定社交恐惧症患者是否适合进行CBT治疗或提供其他治疗。

社交恐惧的测量工具很多。

社交恐惧量表(SPS)与社交焦虑量表(SIAS)是专门为社交恐惧症而设计的,并且经常同时使用。SPS评估的是在被注视情况下的焦虑,SIAS评估的是在与人交流情况下的焦虑。还有一个量表是社交恐惧与焦虑量表(SPAI)。SPAI由社交恐惧分量表与场所恐惧分量表组成。社交恐惧分量表评估在社交情境及被观察情境下的躯体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场所恐惧分量表评估恐惧情境中的焦虑程度。SPAI是一个可靠又有价值的测量工具,它对于治疗效果的反应也非常敏感。

通常也可用贝克抑郁量表(BDI)试测,它能从情感、认知、行为、躯体和动机等方面测量抑郁症状,以及自杀企图。还可用列波威兹无能感自评量表(Liebowitz Self-Rated Disability Scale, Schneier et al.)从十一个方面评估心理功能受损情况。使用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Frisch)来评估患者个人整体功能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2.治疗意向会谈

经过第一次会谈后,如果适合CBT治疗,那么在第二次治疗意向会谈中,咨询师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评估心理状况①给患者介绍心理测量与评估结果,回答其提出的问题,提供治疗建议。②简要介绍社交恐惧的认知行为模型,通过耐心解释,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恐惧以战胜恐惧。③强调认知干预有助于患者从暴露疗法中获益,并能更加有效地应对焦虑。

(2)展望治疗前景①适当的疗效保证,向患者说明在完成一个疗程共十二次的治疗会谈后,大约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患者的社交恐惧症状会有明显降低。②还需强调,坚持连续治疗、完成作业。③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以新的方式看待世界、评价他人、悦纳自己。这些都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大部分是患者自己可控的。

(3)聚焦典型情境社交恐惧症患者会对很多情境产生恐惧,这些情境不可能在一个疗程中全部加以处理。咨询师要选择二三个有代表性作为治疗重点。通过对典型情境的恐惧症状的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将治疗中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其他情境及日常社交活动中。在治疗进程中,共病不应得到直接处理,但随着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共病症状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治疗中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其他问题上,也会有力促进共病症状缓解。如有必要,在社交恐惧症解决后,可建议对共病作相关治疗。

(4)教会分值量表①引导患者陈述不良主观感受,教会使用不良主观感受评估量表SUDS (subjective units of discomforts scale; Wolp & Lazarus, 1966)。SUDS是一个评分值为0—100的量表,分值越高表明越紧张。25分,有点紧张,属于紧张边缘;5 0分,中等紧张,难以集中主意;75分,很焦虑,想逃避;100分,能体验到曾经经历过的或能想象到的最焦虑状

态。②帮助患者,根据主观感受评估量表,制订出恐惧和回避等级表。这个等级表包括从轻微恐惧回避情境逐步到最严重的恐惧回避情境,一共十个等级,每个等级一个情境。让患者把恐惧情境全想出来,进行评估和排列。这个图表应包括治疗中需要聚焦的典型情境。治疗进程中,咨询师将根据这个等级表实施暴露的具体任务与顺序。

(5)试测后续测验治疗进程正式展开前的最后一步测量是试测列波威兹社交焦虑量表LSAS(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Liebowitz,1987)。LSAS是一个二十四项他评量表,包括社交场合十一项和操作情境十三项,分别评定恐惧、焦虑和回避。分为四个分量表,分别为操作恐惧、操作回避、社交恐惧和回避。在行为测验中,通常选择恐惧与回避等级表在75分以上情境中,让患者完成角色扮演,根据其表现评估社交焦虑。通常使用的角色扮演任务包括跟一个同性陌生人谈话、与异性陌生人谈话。通过行为测验,可以观察患者的焦虑程度,可以了解患者在第一次暴露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利及时调整暴露任务,进而给患者选择一个既有挑战性又能体验到成功的暴露任务。

恐惧与回避等级表式样

SUD分值事件

100 在人数超过五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自己也看着听众。

90 在人数为三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自己也不看着听众。

85 在人数为五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但自己不看着听众。

80 在人数为三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但自己不看着听众。

70 在人数约为二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自己也看着听众。

60 在人数为二十的场合当众讲话,自己不看着听众。

50 在十人小组发言,让大家看着,自己也看着大家。

45 在人数约为十人的小组上发言,自己不看着大家。

40 与几个陌生人交谈,谈论自己不熟悉问题。

30 与几个陌生人交谈,谈论自己的专业问题。

20 与几个朋友交谈,谈论自己不熟悉的问题。

10 与几个朋友交谈,谈论自己所熟悉的问题。

3.第三次治疗会谈

详尽介绍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模式。一般认为,社交恐惧症是集认知、行为和生理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逐渐习得的反应。认知方面主要是强调负性自动思维(即非理性信念)在加剧与维持焦虑上所起的作用;行为上表现为对社交恐惧情境和事物的反复或持续的回避;生理上则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

本次会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认知重建训练,共有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设想一个恐惧情境,让患者写出自己在这个情境中的各种负性自动思维。然后进行讨论,挑战负性自动思维。挑战结束后,咨询师与患者一起用一二句话进行总结,获得理性反应。第二个练习是让患者报告前两次咨询治疗中的一些负性自动思维,然后由咨询师加上挑战。

本次会谈后的作业是记录接下来一周中引发社交恐惧的两三个情境,每个情境中都要列出几个负性自动思维。如果没有遇到相应的恐惧情境,那么也应该根据恐惧与回避等级表想象一个情境,并记录下负性自动思维。

4.第四次治疗会谈

本次会谈中要完整实施认知重建程序。具体为:①回顾并讨论上次咨询后一周的作业;②并记录下各种负性自动思维;③根据认知歪曲列表分析与辩驳负性自动思维;④将与非理性信念辩驳后得出的答案综合而成一二个正面陈述句,作为理性反应。

歪曲认知列表

1.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态度欠中庸非黑即白,认为事情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不存在中间状态。

2.宿命论式的消极关注:有些潜在威胁或不良事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并认为形势趋好的可能性几乎不可想象。面对此情,无奈无助,消极应对,或回避退缩,听天由命。

3.悲观自卑的自我贬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无法正确自我评价,总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不理想的,自己的情感与情绪体验是不美好的。在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下,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盯着并且夸大自己的短处,久而久之,就强化了自己的自卑,自信心荡然无存。

4.主观武断的自由心证:非理性状态下,认知发生严重扭曲,主观感受支配了对现实的解释。社交恐惧症患者会特别强烈地感受到什么事情是对的,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它一定是对的,而从不考虑其不成立的证据。

5.以偏概全的过度概括:在掌握信息不全情况下,就对整体做出消极预测,得出一个完全负性的但远远脱离实际情况的结论。以偏概全的评价一旦转向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并产生愤怒和敌意。常用副词有:从不、总是、老是、无法、非常、永远、几乎没、毫无价值、一无是处、一点也不。

6.自我意愿的绝对要求:从自己意愿出发,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是个失败者。常用情态动词:必须、完全、应该、理应,务必、完全、绝对。

7.消极预期的糟糕至极: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常认为自己生活一团糟、将来毫无希望、活在世上困难重重。常用形容词:不容易、一团糟、毫无希望、困难重重。

8.缺乏检验的主观臆想:也称为读心术。在没有充分事实证据的基础上,主观地认为别人在想什么;不会去考虑其他可能性,也不会去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9.偏离公允的选择概括:也称心理过滤,或聚焦判断。不是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他人与事物,不能直观真实地描述、设身处地地理解、宽容大度地接受事物发展的逻辑结果。而是根据主观认定的标准不断地衡量自己和他人,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不足;选择事物个别不良信息作出负性判断,而不是全面地看待问题。

10.偏面静态的心理标签:给人给己贴上一个静止不变的负性标签,不考虑那些更合理的、不至于得出这么糟糕结论的证据。

11.自省自责的不当归因:也称个性化。将消极事件更多地归因于自己的过失,而没有看到他人也有相应责任,以指证自己的无能和不适应。

12.推卸责任的求全责备:总认为他人引发了自己的负性情绪,从而拒绝承担改变自己的责任。

辩驳挑战歪曲认知的负性自动思维可用自我质问的方式展开,如:我确信在社交场合会脸红吗?

5.第四次到第十一次会谈

咨询会谈提纲:

(1)回顾并讨论上次咨询以来的作业,引出负性自动思维,挑选出一到二个负性自动思维,挑战所选的负性自动思维,得出一到二个理性反应。

(2)预设现场暴露情境,描述其细节;设定非完美的现实的目标;完成角色扮演;听取暴露报告,回顾是否达到目标。

(3)注意其他行为,如识别那些暴露前没有发现的负性自动思维,这些负性自动思维将成为下次讨论与处理的对象。

(4)实施想象暴露,恐惧现场暴露效果。总结并反馈暴露疗法所取得的进展,用正面信息暗示,让患者在认知上及时准确评价治疗效果,以强化治疗信心。

(5)让患者明白,现场暴露中,哪些负性自动思维——非理性信念引发焦虑上升,哪些想法——理性的应对想法,能够降低焦虑。

(6)让患者总结他在暴露疗法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其中哪些可以运用到真实生活中去。(7)在每次会谈结束前,布置后续咨询作业,内容也是两个方面:认知重建与现场暴露。设置暴露疗法:

第三次会谈开始实施现场暴露治疗。首次暴露情境最好选择患者SUDS评分在50以上的情境,随后的暴露情境选择原则是,只要患者能够承受得住,就应该选择高分情境。整个治疗计划中,共安排大约五次的暴露机会。暴露情境越真实,就越能唤起焦虑,暴露治疗效果就越好。

在完成了初步的认知重建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暴露情境细节。让患者自己提供必要的细节,如自己最有可能经历的社交场境,在这个场境中,其他人最有可能出现的反应等。然后设定暴露目标。暴露目标通常经过讨论,因为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会设立不切实际的、完美的目标,或者设定的目标是基于其他人的反应,这些反应并不在其控制之内。

6.疗效巩固会谈

第十二次治疗会谈,主要是回顾整个治疗进展,识别重要理性反应,巩固治疗效果。最后则是设定治疗结束后靠患者自己努力继续进步的目标。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⑴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⑵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⑶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的改变 ⑷针对具体、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短期,教育性的治疗。 ?一、基本原理 (一)贝克的认知疗法 1、三个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 ①共同感受:人们用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常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 ②自动化思维: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忽略了认知过程,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 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 ③规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 它们来指导行动。 2、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机制: ①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中,如果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扭曲,从而导致错 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两次交友失败,认定自己交友能力不行) ②自动化思维使思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 以反省和批判;(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又犯错误挨留了) ③在运用规则上,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 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听话的孩子) ***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思维的批判性),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观念。 3、七种认知歪曲: ①主观推断:没有根据就做结论。“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②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一件是就形成结论。“这次考试我有一科低分,说明我不行”。 ③过度概括:仅凭一次偶然事件便得出极端信念。“这次恋爱失败了,我不具备交友的能力”。 ④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及格说明我不行,高分也不说明我聪明”。 ⑤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静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服务员对我粗暴无礼,都是因为我的错”。 ⑥贴标签或错贴标签:根据缺点或以前的过失来描述。“我是个失败者”。 ⑦极端思维: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不成功就是失败”。 5、五种认知治疗技术: ①识别自动思维—帮助求助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②识别认知性错误—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比自动化思维更难识别 ③真实性验证—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将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鼓励求助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 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让求助者认识到其观念是不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 ④去中心化—让求助者改变举止,然后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的变化。 ⑤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波动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二)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1、自我概念与群集观点 ①求助者的错误观念主要指错误的自我概念; ②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 每一种观念都有类似的句式,大多数都是对自我的一种判断。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就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就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与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与。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就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与/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瞧,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 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与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CBT就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就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就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就是,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 1.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化强,体系清晰,应用广泛,因为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针对案主的行为判断出其是因为错误的认知导致的焦虑和自伤行为发生,因此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从预估、干预和评估三个步骤,采取ABC模型、量表、基线数据等一些模块化评估方法进行介入治疗,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按照认知行为疗法体系结构进行实施的,所以相对较为方便。 2.认知行为疗法可操作性强,方法简洁,它可直接为案主提供使用技巧,从而应用这些技巧方式迁移到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或问题上,同时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这样也有利于案主关注自身个体和可以随时调整急需改变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例如在此次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案主共同描绘ABC模型,同时要求案主自己填写量表,这些都是操作性强,也较为简洁的方法,同时也便于案主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进行自我纠正。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不足 1.太过于强调意识。认知行为疗法必须要案主自愿参与进行

改变不良的认知和问题行为,通常在最初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介入,一旦案主自主接受后再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在案主未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强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实施改变想法、感受和行为的介入。

在本次案例中,一旦案主自我意识太过薄弱,那么认知行为疗法就无法进行下去,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案主要与社会工作者一同完成构建描绘ABC模型和填写量表,这些过程严格来说都是要根据案主的自我意识来完成的。 2.只注重行为发生当前的原因。认知行为疗法往往只关注行为发生的表层原因,而在特定情况下,案主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等一些潜在问题才导致的这么一个行为发生,所以社会工作者在一定情况下需要注意潜在或过去的问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此案例中,案主因为“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学校的任务”、“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导致其自伤的结果,根据认知行为疗法中的ABC模型分析出因素B(“自己只有达到父母的高度才算是一个“成功者””、“我无用,在工作中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再根据因素B来进行纠正行为,而没有真正探究其潜在的原因导致的这么一个结果,比如过去的经历或问题等。 3.关注的是个体本身。认知行为疗法是在心理学基础上关注个体及自身的想法、感受及行为,忽略了环境及文化等社会层面的因素,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评估问题时要适当视人在情境中,要将案主的文化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应给案主提供一个赋权的环境,避免剥夺的情况发生。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是格式塔疗法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意识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交往。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其个人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及许多自我挫败(seff-dereating)行为的困扰。尽管未完成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很早就被完形治疗流派提出来了,但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真正把未完成事件作为课题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只有关于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素质里边会提到心理咨询或者治疗师应该注意和处理好自己的未完成事件,以免这些未完成事件影响自己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但具体怎么处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办法。本文拟结合一例因未完成事件引发焦虑的个案,讨论认知行为疗法对未完成事件引起的焦虑的解释与治疗策略,并报告此个案的治疗过程及要点,与同行分享因未完成事件而引发焦虑的理解与治疗经验,以 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

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程度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初无明显的起因。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疗法的观点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途径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它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肯鲍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认知治疗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治疗----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例如: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当事人,可能会将家人的死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去对抗它,进而采取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 例分析49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 1、个人资料 1 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 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

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 不合群。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慢慢地, 2 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4、咨询过程 (1)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第一次咨询时,主要运用人本主义 的咨询原则,让求助者体验到被理解、被关怀、被温暖,建立信任关系。 (2)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向她 简单介绍了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并且帮助患者明了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障碍,简要概括出目前的问题,并且设立咨询的具体目标。 核心理念:我无能(消极) 中间信念:我必须要很有能力,大家才会尊重我 自动思维:消极看待自己,我不擅长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行为目标:1.学会找出自己的优点,并列明出来。 2.学会以温和的方式对待同学,而不是敌对的、 情绪化的方式。 认知目标:1.纠正“我不适合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我

认知行为疗法集合

根据语义分析技术,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 )。多选(A)表语位置上不能使用“我” (B)谓语位置上不能使用系动词? (D)把“我”换成与“我”有关的具体行为和事件 参考答案:CD 语义分析方法: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2、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关于语义分析技术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 (A)改变原有句式结构 (B)如何进行语义表达 (C)分析原有语法结构 (D)着重语义结构分析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语义分析技术的关键是分析并改变求助者核心观念“主-谓-表”的句式结构,从而使求助者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看待自己的问题,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取代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从而改变根深蒂固的核心错误观念。 (1/25)贝克提出的认知治疗技术包括( )。多选 (A)去中心化 (B)识别认知性错误 (C)去个性化 (D)识别自动性思维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贝克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具的认知治疗技术:1识别自动性思维。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验证。4去中心化。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2/25)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单选 (A)治疗的目的就是消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B)治疗的目的就是揭示并改变那些深层的错误观念 (C)治疗应从深层的错误观念入手 (D)治疗应逐步根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参考答案:B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雷米认为,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 下列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的叙述,正确的包括()。多选 (A)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 (B)强调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 (C)把自我概念作为中心问题 (D)治疗应从核心错误观念入手 参考答案:ABC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D错误,治疗应从表层、边缘的错误观念入手。 (3/25)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多选 (A)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 (B)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C)巩固行为的固有顺序 (D)注意到自己如何感受和行为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的一个基恩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时,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4/25)关于行为治疗的步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单选 (A)首先制定行为矫正目标 (B)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 (C)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是重要环节 (D)监测干预计划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行为治疗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实施依赖人的三种学习行为:反应学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 锁定 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2基本概念 "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 认知评估或信念对情绪反应或行为有重要影响,非理性或错误认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不是事件本身。 自动思维 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 举例:看到狗便产生恐惧,在看到狗与巩惧反应之间有一个想法是这狗会咬我,还可能有狗咬人的恐怖的想象。狗会咬我就是自动思维。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解读

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最近接到两个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案例,促使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资料整理和研究。 一、女,在校学生,20岁,学历大专,浙江湖州。 问题描述:我初中的时候老师每一节课都要有人上台讲一个时事新闻之类的,从那时起我觉得很紧张,平常没事就想我站在台上会是怎样的,平常总是想这事越想就越害怕它,很紧张的,后来到高中的时候就很害怕这些事也怕上课回答问题,现在大学也怕站在讲台上,真的好累,以前只是紧张,心跳加快,脸红现在是会发抖了,现在是只要是稍微人多的地方,比如说是去看医生,大家都看着我我也紧张。我真的好想解决一直困扰过我的问题。如果我胆子很大就好了,那我会多么幸福啊。 二、年龄26,性别女,工作无,婚姻未婚,籍贯山东。 问题描述:我不工作有4.5个月了,生活中,现在就是不敢看人的眼睛,不敢与人对视。害怕见到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以及以前所有认识的人。我很孤独,很自卑,因为我没有朋友,也不能交到朋友,因为与陌生人的交往都很困难了,失败的交往,痛苦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前进的道路是如此的漆黑。我很渺茫!不敢与人交往差不多三年了,在这其中断断续续的工作有好几份,都是我跟同事的交往不够自信,眼神总是闪烁,闪烁,不能控制的闪烁,让别人很不自在,都不愿意跟我交往,最终导致我辞职的。为此我心里一直很苦恼。更加在交往中不自信。害怕与任何人面对面。有时候觉得自己活的太卑微了,连门都不敢出。活的很多余,可是还有父母,自己也是很没有办法!请救我!救我! 社交恐惧是指暴露在不熟悉的人或被他人审视时感到极度恐惧。社交恐惧症以害怕社交情境和人际接触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害怕社交情境,表现为回避参加社交情境,或者是表现为虽然非常紧张,但强忍着参加。使患者感到焦虑的情境包括:当众演讲、在公共场所吃喝、使用公共厕所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会有难堪言行,或者被人审视而感受到尴尬,极端恐惧,并极力回避,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患有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症,错误地解释为自己性格内向、缺乏社交技能或人际关系不良。 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着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迫,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社交恐惧常常会导致口吃、自主神经紊乱、晕厥等症状,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社交活动。 一、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 1.体验到对一些社会/社交场合的恐惧与一些人际关系的焦虑,明知道自己的害怕恐惧、紧张担心没有相应根据和充足理由,但还是控制不住。 2.因为找不出到更合理的解释,患者就把这些问题归因为人际关系不良、社交技能缺乏。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中,常有自信心不足,若与人比较,甚至自卑。 3.由于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前后有人,或者是大庭广众面前举止不好、做事不当、手脚笨拙,或者会暴露自己心理的不踏实而常有窘迫或尴尬感受。 4.由于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或在人际接触中被人审视,当背后有人时,会有被审视的感受,心理会因此紧张、焦虑、恐慌。 5.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与评价,特关注别人的眼神/表神。因此,周围有人在场情况下,做事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偶尔还会操作失误,因紧张与焦虑伴

认知行为疗法(三)

认知行为疗法(三) 四、适应症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 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 不合理认知: 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 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

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 自杀的认知主题: 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 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 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四)

认知行为疗法(四) 六、专家观点 1、许多人认为我之所以心情不好是因为我遇到了倒霉的事件,好像是不好的事件带来的心理苦恼。在ABC理论中,由于 有认知的作用,所以不好的事件是否会带来心理苦恼就不一定了,甚至有可能会带来成长和好的机会。这就是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观念:是非理性或错误认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 2、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的关系:如果将心理活动比喻成一棵树,那么自动思维就是树叶,核心信念就是树根。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或自动思维来源于其深层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的形成和早年经历有关,一旦形成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种影响太隐蔽,一般不容易被人们意识到,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当遇到一些类似事件时会触发核心信念。 举例:早年丧母的人长大后遇到不良生活事件的打击,如重大考试失利、患重病、遇到严重困难等可能触发其潜在的丧失感,表现为许多的负性自动思维,在不合理想法的影响下,越发不能考虑现实情况,将会逐步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最终彻底印证了核心信念,即“我是糟糕的,没有人能帮助我。我是失败的。” 3、所以只是单纯的改变自动思维不行,要想彻底放弃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还必须从改变核心信念入手。

(1)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在行动中识别不合理认知,在行动中替代不合理认知,在行动中改变核心信念,所以行动很重要。 (2)治疗师会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要求每天做。不合理的认知是经年累月形成的,要改变它们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实践再实践。所以认知行为治疗不是单纯的改变认知,而是在行动中体会和修正认知。许多人只重视认知,不重视行动,结果变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变成了一个认知理论家,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认知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疗法——阿德勒学派实例 本文原系心理治疗本科课程中阿德勒派的实例,堪称教学案例典范。哈罗德·莫萨克教授是一名技巧娴熟的阿德勒派治疗师,他把自己的工作拿给公众去审视,并敢于承担这样做所带来的风险,莫萨克教授以几次相对来讲并不算多的治疗使得一名陷入困境的青年男子获得了崭新的内省力及相应的行为改变。 比较而言,莫萨克教授的风格更为直接,治疗时限颇为明确,而且他的治疗也很有启发意义。这个案例属于认知治疗,重点放在对咨客的价值观、信仰及生活态度的探讨上。莫萨克和马内奇以他们出色的工作展示了个体心理治疗的精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建的一整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理论与时下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联系甚密。阿德勒把他的体系命名为“个体心理学”,这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为“不可再分”,它突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意识与潜意识、心灵与躯体、追求与逃避都属于主观感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在阿德勒派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总在不断地朝向其主观既定的目标迈进,虽然个体的生活目标必定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目标是个体根据

自身特定的知觉(apperception)做出的选择的结果。这些特定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知觉形成了一整套自身和谐(self-consistent)的认知方式和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朝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阿德勒派称之为“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其生活目标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这个目标总是使得个体的主观感受由自卑向优越、完美、富有竞争力或是完整转变,从对处境的一种卑微之感转向一种强有力之感。个体的努力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有用的(useful)与无用的(useless)。在阿德勒派看来,“有用的”是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采取与他人平等、互助的态度;而“无用的”则是指个体的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采取排斥的、非合作的态度。所有的行为,包括适应的和适应不良的,都是被设定在社会范围中来定义的。有用的行为是与社会趣旨(social interest)相一致的,是一种需要得到发展和鼓励的潜能。 而以那种无用的方式行事的个体虽不至被认为有病,但却是不被赞赏的;因为他们有违社会标准。他们选择的目标是自我中心的而非合作性的。在认知方面,他们多以一些特有的、被扭曲的、过度泛化的或是夸大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并且一点也不遵循大多数人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终稿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 一、单选题 1、认知学派源自于()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A.巴普洛夫 B.阿德勒 C.斯金纳 D.艾里斯 【正确答案】B 2、( )是经过长时问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A.自动化思考 B.自主化思考 C.习惯化思考 D.固定化模式 【正确答案】A 3、关于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B.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C.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D.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的融合意味着二者不存在分歧

【正确答案】D 4、小朱学习成绩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差生”,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流中发现,小朱也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但他很想提高学习成绩,成为好孩子。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最适当的做法应当是( )。 A.帮助小朱改变是“坏孩子”的看法 B.为小朱提供功课辅导以提高成绩 C.让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朱的看法 D.帮助小朱宣泄早期不愉快的情绪 【正确答案】A 5、为行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 A.自我心理学 B.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社会学习理论 D.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正确答案】B 6、认知行为疗法是()。 A、一种技能 B、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疗法

. C、一种强调关系建立的疗法 D、一种以个人价值观为指导的疗法 【正确答案】B 7、贝克的认知疗法强调()。 A、咨向师是诊断者 B、咨询师是教育者 C、咨询师治疗者 D、咨询师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 【正确答案】D 8、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扮演着中介与协调作用的是() A.情境 B.情绪 C.行为 D.认知 正确答案:D 9、ABC疗法中,A是指() A.对事件的评价与解释 B.刺激性事件 C.行为和情绪 D.治疗手段 答案:B 10、信念的特征不包括:() A.稳定性 B.执着性

认知行为疗法整理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本词条由?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孙春云(副主任医 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 理科 刘华 清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 理科 认知行为治疗由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 的方法,主要针对、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基本概念 "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 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和/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看,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和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BT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是,

认知行为疗法第五章

第五章首次会谈的结构 一、章节主题 认知治疗的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评估性会谈(第3章)、咨询性会谈(第5—8章)和巩固性会谈(第18章)。 1、首次会谈的目标和结构 2、会谈的不同阶段:初期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 二、内容要点 (一)首次会谈的目标和结构 1、认知治疗的时间限制:标准治疗40—50分钟,首次会谈60分钟。 2、会谈目标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促进咨询关系,并建立信赖的关系,将患者的困难正常化,并给予患者希望 2)、通过教育患者认识到他们的心理障碍、认知模式以及治疗过程,帮助患者进行治疗社会化3)、收集额外的资料帮助治疗师进行概念化 4)、建立目标清单 5)、开始解决患者问题(或者进行行为激活) 3、首次咨询结构,作者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 (1)、设置议程(并且给出这样做的理由) (2)、进行心境检查 (3)、获取患者的最新信息(自评估以来) (4)、讨论患者的诊断并进行心理教育 2)中间阶段: (1)、确认问题和设置目标 (2)、教育患者了解认知模式 (3)讨论问题 3)结束阶段: (1)、给出或者引出总结 (2)回顾家庭作业 (3)引出反馈 (二)会谈的初期阶段 1、设置议程 咨询师和患者一起讨论“决定会谈的主题”,也就是设置议程。首先和患者确定本次咨询需要讨论那些主题(议程),双方就此取得一致意见,按照顺序逐一开始进行处理。一般地,治疗师提出:自评估会谈以来的变化和下次会谈之前需要做的事情(情绪状态和行为激活),引出患者的反馈,修订议程。 如果患者不同意治疗师的设置,尊重患者的想法,并在下次会谈时检查会谈的效果。 2、心境检查 心境检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心理测试,就是填写心理测试问卷,另一种形式就是口头报告自己的情绪状态。尤其注意跟绝望和自杀有关的项目。如果患者不愿意或者不能完成心理测验,可以要求患者用0-100分(或者0-10分)给出情绪强度的自我评定。 3、获取患者最新信息 会谈正式开始前,咨询师要询问患者是否还有没提到的重要问题,应该放在会谈中优先讨论。然后探寻患者本质的积极体验。 需要优先会谈的问题:1)患者使自己或他人处于危险之中,2)患者苦恼不已,无法聚焦于当前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