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一、绪论

从《诗经·陈风·月出》、《古诗十九首》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高悬的明月,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家都对月亮这一宇宙天体表示出特有的青睐,从而使月亮意象成了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种意象之一。

高悬于宇的明月,容纳着两千多年来无数中国文人的憧憬和幻想,希望和失落,困惑和烦恼,欢欣和感伤,沉静和觉悟……外国学者曾经用“高悬于中国文坛上空的月亮”这句话来表述中国文学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学四大传统主题:死亡、爱情、隐逸、怀乡,无论在哪一类中,涉月诗作皆举目可见,离乡游子、闺中思妇、边关戍士、风月男女、王侯将相、山野逸人……虽众生纷纭,却都有一种恋月情结充裕在心。他们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悲忧等等情绪都诉之于月,月亮成了负载文人情思的“心灵多媒体”,并进而产生了游子月、思妇月、离别月等诸多诗歌意

象。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意象固然常常伴随着四大文学主题的反复而交替更迭,然而其背后却大多缭绕着一种共同的心绪,一种或淡或浓的孤独和悲哀,从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寂寥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戚,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亘古无期到“月有阴晴圆缺”的聚散无常,再到“明月夜、短松岗”的人生凄凉。文人们的内心涌动着几丝遗憾和感伤。

二、月亮原始意象的形成

月亮作为意象绝不是文人结构而成的简单意象,而是一种镌刻在民族记忆中规范着我们民族思维、情感的自觉的心理范型。原型中所蕴涵的意义,既不是后天文化所赋予的,也不是某个伟大作家的独特创造。它是漫长的史前期由民族同一经验的无数次重复积累而成。如果我们要回答月亮何以会成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并揭示这一意象中的深层意蕴,我们的目光就要注视到华夏民族心灵发展的内在历程,追溯到民族心理结构成型的神话思维时代,阐释月亮与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艺术。

(一)月亮形象最早出现在神话中,关于月亮的神话:

1、《山海经》:“有女和月母之国……”

2、女娲、伏羲交尾产月的传说……

3、后羿之妻嫦娥奔月的传说……

如果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对黄土高原血缘般的依存关系,进而形成故土难离的文化意识,那么嫦娥奔月的传说,则反映了华夏先民对月亮明而转暗,暗而复明,“死则又育”现象的思考。(嫦娥奔月的传说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奔月的嫦娥从美女变为了蟾蜍甚至永远独居月宫,是多大的悲哀。后世李商隐等许多诗人都在他们的诗作中表达了对嫦娥的痛惜。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悲剧逐渐成为人性受压抑受束缚这一悲剧命运的象征,它逐渐涵括了包括男性在内的所有失败者的心灵。封建时代,当人性受压抑、人生价值被贬抑的时候,文人很难摆脱藏在心底的孤寂和哀愁,当他们处于月亮安静的照射时,他们潜意识中的悲怨情结就被

激活了。)

(二)关于月亮崇拜

1、什么是月亮崇拜?

正因为原始初民将月亮视为神灵,将月亮女神视为华夏民族的母亲和保护神,所以就产生了月亮崇拜。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就根植于月亮崇拜。上古先秦时期就有祭月之礼。到了隋唐时代这种因月亮崇拜而进行的君王祭月之礼已经深深影响民间,从而逐渐脱去祭礼的某些仪式,而在民间转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从《西厢记》里崔莺莺拜月烧香祈求美好的爱情到《拜月亭》中王瑞兰拜月烧香祷祝亲人安康、夫妻团圆……上到统治阶层,下到平民百姓,地域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都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出发拜月祈愿。月亮崇拜一直是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势必影响到作为精神生活活动的文学创作。从而在月亮原型形成以后,又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特有的“月亮情结”

三、古典诗歌中咏月诗词的发展

中国文学的传统是“诗的传统”,所以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咏月诗词的发展作总体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和看清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一)咏月诗歌欣赏

1、《诗经·陈风·月出》无名氏——开历代望月怀人诗之先河。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浏(留)兮。舒忧受兮,劳心搔(草)兮。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很早就成为了女性的象征。自《诗经·月出》开始,天边的明月就和女子结下了难解的情缘。后世用月亮比喻人的文字很多,如韦庄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词语来形容女子之美。

2、《天问》屈原——月亮有了永恒的意蕴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3、《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无名氏——开始将明月和闺思交融抒写,成为后世咏月诗词的重要母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月赋〉〉谢庄——月亮成为异地相思者共同的精神寄托。……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诉皓月而长歌。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又称歌曰: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5、《月下独酌》李白——月亮成了一个孤独者灵魂的缩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月亮升起落下之间见证了人间一切美好的愿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

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苏轼——作者利用月亮的自然特征,暗寓了人世的悲欢离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意象上包含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实、人生所进行的不懈探索。现实层面:对家乡新友的怀念纠合他的人生感慨。哲理层面;将生命流逝的沉痛包含在豁达的人生观中,体现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在这两个层面上他继承前人,又有所开拓,更重要的是他将月的涵蕴提升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高度:阔大澄明,这是通过对水月的描写实现的。)

四、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孤苦的象征、自我的体验

月亮的孤独让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独,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

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二)故乡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故乡情是中国人带根本性的情感,故乡是养育了人的扩大化母体,除了自然肉体的联系外,故乡还是一个人开眼看世界、人生的初始点,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必然归宿,所以当游子身在异乡为异客时,抬头看见那个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月亮时,必然会将浓浓的思念与月亮相联系,将其作为故乡的理想象征物。(李白《静夜思》)自古以来,明月与人的思念之情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思乡之情又最是萦绕在游子的心中。中国人崇尚团圆,中国有中秋佳节、有吃月饼和赏月的风俗,由月圆联想到人圆,这便赋予了月亮这一意象思乡的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就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了。范仲淹也曾有过“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的慨叹。由月圆到人圆,也是人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思维体现,而从“月有阴晴圆缺”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便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惜别之情,人皆有之,以残月来象征人的分别的名句在古诗中比比皆是,而尤以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为经典,读来意味无穷。爱情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在唐诗宋词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描写爱情生活的诗词,往往读来温馨满口,清香溢人,余味无穷。在描述爱情的词作中,“月亮”这一主体的意象往往异常美丽,色调也比较明朗,此时之月往往与花、影相映,充满诗情画意,没有忧伤的感觉,有的是“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喜悦。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月》诗“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写出了少女拜月祈求美满爱情时娇柔含羞的动人神态。

(三)离愁的象征,思念的寄托

明月不仅容易触动乡思,也容易勾起人们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

情。异地而处的亲人、朋友不管距离多么遥远,只要有一轮明月朗照,就可以千里共婵娟,月下怀人,便成为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杜甫《月夜》、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总是和“思妇”相联系,通过月亮的盈亏变化来暗示夫妻的分离聚散。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中就刻画了一个害怕被弃的思妇形象。“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两句刻画了一个孤独的思妇形象,如果不是孤寂难眠,又有谁会注意到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床上呢?

(四)关塞的象征、爱国的情操

历朝战乱频仍,大批将士抛妻别子,远戍边关,也许一别就是永诀,因而远在边关的征夫戍卒,抬头望见那轮明月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感慨万千。(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旧题中就有“关山月”一题,因为关内是家乡,关外是荒漠,戍守关外的征人一看到关山上升起的明月,自然就会思念关内的家乡和亲人,所以,“关山月”多半是表现征人怀乡的。比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看到明月升起在横亘于山上的云海之中,情不自禁的思念起家乡来。他们的脸上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在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这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是不是会停止怀念征人的叹息。同是李白的作品,《子夜吴歌》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一个相同的主题:“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那萦绕不去的月光对思妇是怎样的一种撩拨啊!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征人的深情,而关外的人儿大约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儿吧?

(五)永恒的象征、沧桑的见证

明月缺而又圆,千代不改,人世却沧海桑田,朝代迭更,所以当诗人面对它时,总是感慨万千,明月成了历史沧桑的见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古人记事以阴历计算,

即以月的盈亏为计算时间,由此月的阴晴圆缺的变化便被赋予了一种时间飞逝的象征意义。人生苦短,岁月无情,难免会引发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悟。陶渊明晚年,老庄思想渐居上风,《和郭主薄》其二:“厌厌竟良月”便表现了他对虚度光阴的忧愁。《杂诗》其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也抒发了诗人对光阴飞逝的感叹以及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的怅惘情怀。唐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提出了一个在常人看来似乎是不必要的问题:“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作者的目的不在于此,而在于把具体的自然现象点化成抽象的哲理。把熟悉的东西变成了陌生的,才有可能去把握人们不曾认识的东西,以便展示出客观事物的深层奥秘。所以下文他便提出了人生无穷,代代相易,但江月年年相似的问题,把人生的短暂同自然的永恒作了鲜明的对比,感伤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六)美的象征、灵魂的归依

自然物的形、光、色给人以美感,月亮的圆缺使月亮有了美的曲线;月光、月色洁白,给人纯洁、宁静、朴素、淡雅、明亮、辉煌、皎洁、清澈、冰清玉洁的感觉。(王维《山居秋暝》)文人之所以用白玉、冰雪、银辉以及清明、清净轻盈等词语比拟和形容月亮之洁净的内蕴,就是自我灵魂对美的归化。

五、结语

中国古代涉月诗词大多缭绕着一种哀婉凄寒之色,有些虽表现出超尘脱俗的高渺与纯洁,却从侧面折射着人生的痛苦与无奈。那是一种兼济天下而不能的超脱与旷达,实际所隐含的却是难以排遣的失落和寂寞。无论是圆月、弯月还是弦月、残月,或是云边月、水中月……它们都在不断透射着人们那丰富而广阔的心灵世界,它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图。弄清明月的原型、它的象征意味,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掘隐藏在它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关注其他咏月诗词,选择其中一首,在下节课做2-3分钟的诗歌鉴赏介绍。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地月亮意象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国地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地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地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地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地魅力,受到诗人们地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地,一如温柔地女性,宜作倾吐心事地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地,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地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地,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地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地,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 作为情感地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地“人化地自然”, 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地“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地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地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地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 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地“意象”.诗人地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地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地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地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地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地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 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地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地方法,是传人以圭臬. 意象是意境地构件,作品地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地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地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地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地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地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地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地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地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

(完整版)古诗中关于月亮的诗歌精选

古诗中关于月亮的诗歌精选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2.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3.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6.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8.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9.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10.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1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12.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13.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5.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6. 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7.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8.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0.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1. 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2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23.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4.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25.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26.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

古诗中的月_高三作文

古诗中的月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 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 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三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 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 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 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引言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辉映山河的“万川之月”,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人围绕着“月亮”这一意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月亮神话,诸如:蟾蜍食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仙人乘鸾等,其中最让人们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了。在诗歌的国度里,众多诗人都是因月生情、以月表情,使得千姿百态的月亮被意识化、被人格化、被诗化了。在《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以及《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几乎已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念情怀的原型。根据弗莱的理论,所谓“原型”,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据统计,月亮意象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了90余次,出现次数超过日、星、风、云等自然意象。这其中,唐代诗人李白是把月亮描述得最多、最好的代表之一,其与月相关的诗作高达330余首,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众多著名诗句。而宋词中,写月的作品亦是数不胜数。苏轼以“月有阴晴圆缺”来喻“人有悲欢离合”,将月亮的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的情感万千完美对应和贴合。纵观古今,“月亮”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亘古不变的经典意象之一,其代表的文化底蕴也源远流长。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选择了将月亮意象作为其作品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无疑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文化有着紧密的血脉传承关系。而作品中每一次月亮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弗莱在他的原型批评中提出,所有阅读活动中无意识地发生的心理过程,都需要将我们所遇到的意象扩展并延伸到文学的传统原型中去,这种意象“注定要把许多作品扩展到作为整体的文学的原型象征中去”。(1)张爱玲作品文本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就是月亮意象这一原型在文学传统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在继承月亮意象的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灵活地进行现代性转换并激活了月亮这一原型,建构起自身对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一、诗意的文本灌注——对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 作为一个变化多端的自然物象,月亮具备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态。月亮不仅拥有不同的月相,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还可变幻出缤纷多彩的颜色。因此,月亮通常会成为寄托着各种思想情感、承载着不同文化底蕴的一个经典象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名篇佳作更是流芳百世。从最早的诗经中《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就已将月亮的皎洁和美人的靓影互相映衬,唐代诗人李白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明月来寄托离愁别绪,杜甫的“露从今夜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 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

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三) 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描写月亮古诗词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

山月》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1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

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 在中西方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西诗歌中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有所不同。 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 My Friend, The Moon Bob Tucker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 在这首诗中,月亮被描绘成天真可爱而又淘气贪玩的小孩子,因为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便悄悄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伙伴。这种拟人化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接下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祥和的月夜——月光照亮了微风, 月色随风翩翩起舞, 月亮的清辉洒满大地。整首诗基调欢快,节奏明朗,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古诗中的月亮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古诗中的月亮 月亮低低的,蛋清色的光,似要流下来。看着我们,深深地看着我们。 地上的人,就有了无数次对月伤情的时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情人对着月亮,深刻地思念起远方征人的时候。月亮如此美好,你是如此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许梦里会有与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便想起这样的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爱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恒的美好。就像纳兰性德曾说,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壶酒?这壶酒里有至情至性,是爱的纯粹,痛的彻底。饮尽它,人生便也是完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东风、百花、吐丝而尽的春蚕,燃烧成灰的蜡烛,寒冷的月光。不去追究这诗的深意,但人生的悲凉,爱情的无望早已满满地在纸上了。 而每个人都会背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将思乡之情说尽了。正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无法回来的无奈,只能期盼着与你一起剪西窗的烛光,到那时,我会告诉你我在这秋雨绵绵天气里的哀思。巴山夜雨的景象,于是成了所有描述外出野客飘零的经典意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容若将自己当成征夫,望不到头的故乡,心里淤积的思念,或许只有月亮才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沙场几人回。”在美好的爱情里,告别美艳的娇妻,被迫着奔赴了战争,没有几人回的战争。这一别,或许就是一生,挥着手,送你远去,望你带走我的心。“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种心情,你可能体会? 当你问爱我有多深,我或许只能回答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此生深情,岂可言表。请你抬头看月亮。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而在这灿烂的诗文化中,明月成为名家笔下的宠儿,成为一刻璀璨的明珠。 月,在中国人心中已经被神化了。人们赋予了月亮灵魂和精神。月,在中国历史上走过了千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嫦娥奔月”的故事妇孺皆知。赏月成为中秋的重大节目。

高分作文范文-古典的月亮

推窗望月,那月总是含了古典的诗意,难怪古人会说“爱月吟花卧独迟”,清幽的月光,迷离的花香,让人如何舍得睡去? 很怀念古时的月亮。天清露凉的夜晚,一片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流淌过来,流过嫦娥的袖,流过吴刚的酒,流过秦时长城,流过汉家关阙,然后,顺着灯影中的桨声流到婉约的江南,流过三秋桂子,流过十里荷香,流过西湖边的画船,流过暮色中的箫鼓,流过浣纱女子的捣衣声……在这如诗如画、亦真亦幻的梦境里,那些悠远古雅的画面又一一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了,尽管月色古旧,尽管银汉无声,却让我想要一饮再饮。 就是这一轮月,这空灵恬静的一轮月,曾经在王维的笔下流淌出清新的韵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个初秋的傍晚,山雨初晴,万物一新,花木葱茏,群山静寂,在渐渐苍茫的暮色中,一轮皎洁的明月袅袅地升上了天空。沐浴着山风与星光,我听到了如水的月华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洒落的声音;我还看到了溪流在月光下潺潺流淌,宛若一条洁白的缎带闪闪发光,在山谷中蜿蜒迂回,雀跃弹跳,在山石上撞击出叮咚的声响,如静寂中传来的仙乐;我也听到了洗衣女子笑语喧哗地穿行在月光下的竹林,顺流而下的渔舟轻盈地划过荷塘,莲花摇曳,水波荡漾,搅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乡村的宁静,这是多么幽美恬静、清新自然的意境啊! 就是这一轮月,这纤尘不染的一轮月,曾经在张若虚的眼中铺展出雄浑的大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许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诗人的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便点染出春江月夜的诗情画意――澄澈的月光荡涤了尘世万物,将大千世界涂染成一片银色的梦幻,在这梦幻之中,“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眼前只有一轮皎洁的皓月。在清朗而静谧的月色里,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飞霜……构成了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江潮连海,气势雄浑,月共潮生,景象壮观。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在这画面之中勾画出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江月有恨,流水无情,春光将老,人却在天涯!这一番离愁别绪、这一腔思念之情就这样伴着徘徊的明月,在时光的长河里缓缓地流淌到今朝。 就是这一轮月,这平和闲适的一轮月,曾经在丰子恺先生的毫端勾勒出瞬间的永恒――《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夏天的夜晚,先生与三五好友小聚,喝茶闲谈,观赏新月。夜深人散,先生送走客人回来,画下了这一意境。这幅画的风格一如先生的其他漫画,线条简洁明快,画面清新自然,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却将人的情思带到一个远离尘嚣的的境界――夜凉,露浓,一弯新月钩起了芦帘一卷,月辉清冷,月光剔透,仿佛于抬手间便可触及那如水的夜凉;廊边的小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杯中是残存的些许暖意。月如钩,天如水,一切是如此宁静,一切是如此平和,在这平和宁静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万古长空、时光静止的永恒。 千年的光阴就这样在月缺月圆中轻轻地滑过了。此刻,在这“丹桂影空蝉有露”的夜晚,我又一次在蟋蟀的歌声中捕捉到月光的鸣奏。蟋蟀,该是最能读懂月光的歌者吧?你听,它唱的可是“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有时候,我也会想,有没有一个人能够为我临摹出蟋蟀和它歌声里的月光?然而没有。于是,我只能转过身来,在《古诗十九首》里寻找我的这一轮月――“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一轮明月,总会让人生出许多的遐想。今夜,这一轮月又袅袅地盘桓在我的窗前。这照过了千古,又照耀着今朝的一轮月,漫溢着无边的温柔,在浮动的暗香里以一种无言的温情装点着夜色,装点着我无波的心境。在这满月的清辉里,吟一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便有悠远的清香穿越了迢迢银河,穿越了金风玉露,在月下氤氲成前朝的一幅水墨画,这一份古典与诗意,怎不教人沉醉?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一、绪论 从《诗经·陈风·月出》、《古诗十九首》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高悬的明月,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家都对月亮这一宇宙天体表示出特有的青睐,从而使月亮意象成了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种意象之一。 高悬于宇的明月,容纳着两千多年来无数中国文人的憧憬和幻想,希望和失落,困惑和烦恼,欢欣和感伤,沉静和觉悟……外国学者曾经用“高悬于中国文坛上空的月亮”这句话来表述中国文学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学四大传统主题:死亡、爱情、隐逸、怀乡,无论在哪一类中,涉月诗作皆举目可见,离乡游子、闺中思妇、边关戍士、风月男女、王侯将相、山野逸人……虽众生纷纭,却都有一种恋月情结充裕在心。他们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悲忧等等情绪都诉之于月,月亮成了负载文人情思的“心灵多媒体”,并进而产生了游子月、思妇月、离别月等诸多诗歌意

象。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意象固然常常伴随着四大文学主题的反复而交替更迭,然而其背后却大多缭绕着一种共同的心绪,一种或淡或浓的孤独和悲哀,从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寂寥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戚,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亘古无期到“月有阴晴圆缺”的聚散无常,再到“明月夜、短松岗”的人生凄凉。文人们的内心涌动着几丝遗憾和感伤。 二、月亮原始意象的形成 月亮作为意象绝不是文人结构而成的简单意象,而是一种镌刻在民族记忆中规范着我们民族思维、情感的自觉的心理范型。原型中所蕴涵的意义,既不是后天文化所赋予的,也不是某个伟大作家的独特创造。它是漫长的史前期由民族同一经验的无数次重复积累而成。如果我们要回答月亮何以会成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并揭示这一意象中的深层意蕴,我们的目光就要注视到华夏民族心灵发展的内在历程,追溯到民族心理结构成型的神话思维时代,阐释月亮与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艺术。 (一)月亮形象最早出现在神话中,关于月亮的神话: 1、《山海经》:“有女和月母之国……” 2、女娲、伏羲交尾产月的传说…… 3、后羿之妻嫦娥奔月的传说…… 如果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对黄土高原血缘般的依存关系,进而形成故土难离的文化意识,那么嫦娥奔月的传说,则反映了华夏先民对月亮明而转暗,暗而复明,“死则又育”现象的思考。(嫦娥奔月的传说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奔月的嫦娥从美女变为了蟾蜍甚至永远独居月宫,是多大的悲哀。后世李商隐等许多诗人都在他们的诗作中表达了对嫦娥的痛惜。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悲剧逐渐成为人性受压抑受束缚这一悲剧命运的象征,它逐渐涵括了包括男性在内的所有失败者的心灵。封建时代,当人性受压抑、人生价值被贬抑的时候,文人很难摆脱藏在心底的孤寂和哀愁,当他们处于月亮安静的照射时,他们潜意识中的悲怨情结就被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本无生命情感,是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有情有义有理。 (一)月亮象征着伤情愁绪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日是太阳,月是太阴,太阳对应于男性、父亲,月亮对应于女性、母亲。月亮高挂苍穹,放射出皎洁而又凄清的柔辉,让人不自觉会对之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类似借月抒发哀哀愁绪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像“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像“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像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像“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像“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弃疾《木兰花慢》),都是“怎的一个愁字了得”。 另外,月亮有明也有阴,有圆也有缺,常常让人联想到人世的圆满、欠缺。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敏感,常常因月明月阴月圆月缺而倍增。宋代苏轼面对明月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达中带着挥之不去的忧愁。 (二)月亮象征着思乡怀人 当一轮明月升起,由于在极广阔空间中的人都可以看到,所以诗人以明月为媒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作品便几成定式。在诗人笔下,明月与诗人一样深沉而多情,温暖着离情与客思。谢庄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都是抒发客旅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当时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明明是他看着长安之月思念亲人,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 (三)月亮象征着边塞关隘 一轮明月高悬夜空,跨越了时空的距离。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苦苦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在梦中可以相逢,所以许多边塞诗中离不开“明月”这个意象。比如李白《关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句子,诗中关、山、月三种物构成了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寂寥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当然,边关的明月也不全是幽怨和哀愁,唐诗里也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在明月辉映之下,那些边塞关隘分外苍茫而悲壮。

【月亮作文】古诗中的月亮

【月亮作文】古诗中的月亮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三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初一描写月亮的优秀作文

初一描写月亮的优秀作文 夜,静悄悄的。我坐在窗前,等待着月亮升起。下面橙子就和大家分享初一描写月亮的作文,来欣赏一下吧。 月亮 月是故乡圆!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望月遐想,对月咏唱。 今夜伏案窗前,仰望天际皎洁澄清的月亮,散发着柔和光辉,凝视着这晶莹明亮的月儿,在溶溶的月色中我的思绪也跟着渺远的驰骋! 某年的秋天我和友人在旅途中,乘客车从中尼公路,由尼泊尔返回西藏日喀则途中。车窗外万里无云,蓝蓝的苍穹映在青青的高原上,显得格外空旷与恬静。窗外景致犹如一幅大自然流动画廊,转换交替着。因地处高原,斜阳在晚上接近十点才悄悄地隐没在远远西方。一轮明月已若隐若现的扑在天边,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明镜般的月亮高高的悬在漆黑的夜空中,如水的清辉静静倾泻在大地上,大地升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使这渺无人迹的高原,更显苍凉。 车厢外夜凉如水,万籁俱寂;车厢内也是寂静无声,偌大的车厢,只有寥寥数个面带倦容的乘客在打盹儿。月亮的光影掠过车内,一明一暗的晃动着。此情此景,忽尔一股浓烈思乡情绪涌上心头,是日正值农历八月十五,在这人月两圆的佳节,如能和家人共度,是何等乐事! 此刻我体会到为什么古人在异地面对着明月,会那样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小时候曾相信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吴刚砍伐玉桂树等神话。长大了明白人们在中秋夜里,虔诚地膜拜月亮,原来是对这一轮圆月有他们的憧憬,也许现实真的令他们失望了,便将理想托付出虚无缥缈的天上。 明亮的月光覆盖大地,浪漫的民族感情,美丽的神话故事,把月亮点缀得更圆!更亮!更美! 月亮400字 夜,静悄悄的。我坐在窗前,等待着月亮升起。看,那带着一圈金环儿的月儿,终于从山后升起来了!月亮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地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再向上升着。突然,月儿的颜色变浅了,它高高地升了起来。它那圆圆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大地。几朵银灰色的、薄薄的云绕在它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薄纱翩翩起舞。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灰色的裙纱。远处的山村好象笼罩着一层层薄薄的银纱。一排排苍翠的树木依稀可见,在皎洁的月光下,几只夜游的小鸟轻轻地跳动着,偶尔还发出几声啾啾的叫声。月光洒在开满了各式各样花儿的花坛里,给花仙子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微风吹来,飘舞飞香。花坛的倒影,恰似一幅神气的图画,黑幽幽、静静的。啊!这就是那种梦幻一般的美呢? 月,好似一个变化无常的婴儿,时儿蹦着又胖又圆的小脸,像是生了气;时而弯着小嘴,乐呵呵地笑。 月,又好似一个顽皮的孩子,常和星星捉迷藏。有时它躲在树梢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关于月亮的诗句-作文

关于月亮的诗句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

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唐薛涛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以月亮为意象的作文

以月亮为意象的作文 月亮,它洁白的身影,是那么的安详、宁静,曾多少次回顾在我的眼前,我十分喜欢它,因为我可以直言不讳地向它倾诉自己的烦恼,还可以无所顾忌吐出我的喜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月亮为意象的作文,希望你们喜欢。 以月亮为意象的作文篇1月光如水水如天 月光洒满整个窗台的时候,我在窗前静静的坐着,仿佛这世界只有我和似冰的月光。思考,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追求着什么。 如水的月光下,我静听星辰的私语,静听墙角间絮絮不止的心事,,静听落叶在时光流逝下缓缓飘落的满足,而我呢?亦可以在这月光之下,酝酿着自己的感情。 树叶如火热的安塞腰鼓,蹦跳着,细数阳光的音符。风拂着修长的蛛丝,几分怅然若失的心情便荡漾在这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夜里了。 飘雨的清晨,雨点蹦跳着向后划去,挑逗起一个个如水晶般的圆柱,霎时又以弧线的形态荡漾在这天地之间。 落叶的秋夜,清凉的晚风迎面吹来,一片片黄叶如彩蝶,飘起而又跌落,跌出一份曼妙的叹息。 月光悄然弥散,夜,在风的指尖上跳舞。往事值得回忆:在这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夜里,我在窗边深深叹息。去体验那一份不可名状的心情……快乐?无可名状。悲伤?我把悲伤埋没于心。但

愿那不可测的未来,亦有一段令我深味的心情故事…… 每一句苍老的诗,写在滴雨后。 每一首绵长的歌,常在落叶的月夜。 愿我在精神的小屋中,唱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心情故事。 小屋绵绵如纱,月光如水水如天。 以月亮为意象的作文篇2我望着洁白如玉的月亮 思念故友,思念家乡,也思念那洁白如玉的月亮。 ;;题记 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即便是现在在异地他乡的我,也不自觉地走到窗边,望着那洁白如玉的月亮,那皎洁的月光是她美丽的长发,那纯净的圆盘是她美丽的容颜。我望着月亮,思念故友,思念家乡。 月亮,那个一直蛰伏在地球阴暗角落的遥远星球,在我小时候,月亮一直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看她变成弯弯的银钩,过几天变成洁白的船儿,又过几天变成明净的圆盘,便觉得新奇万分。可现在谁又知道,在地球上的某一个角落,一个寂寞的旅人正借月咏着淡淡哀伤。 再异乡,再美味的珍馐又有何用?还比不上一口故乡的味道。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丝毫没有故乡的感觉,我在这里努力的寻找,却一无所获。我望着洁白如玉的月亮,怀揣着浓浓的思乡。就像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也许就是一杯浓浓的茶,苦涩中带着一缕甘甜。乡愁是一种习惯,像人们吃惯了家乡的蔬菜而吃不惯繁华城市的珍馐。乡愁是一种习惯,笼罩在寂寞的旅人身上。我望着洁白如玉的月亮,感觉到淡淡哀伤。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摘要: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这中间 隔着的,是文化的距离,是情思感悟的距离。也许,透过下面对古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相思情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清月亮的复杂表情,缩短与月亮之间的心理 距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 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月亮相思意象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 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相思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一、有离别和思念的相思。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 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 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 创作出大量的离怀诗。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 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 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 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 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 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 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 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了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可恨我的夫君,他 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二、有对故乡和友人的相思。在众多的诗词中,诗人思乡、怀友的情思常寄 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 出来的。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 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 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 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有“边塞”相思。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 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