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六年六月

编写人员名单

主编王久彬

副主编马耀勇郝玉峰

编委崔昆袁京平陈志文李文昇李竹琴梁亚彬樊斌安耀虎史建萍郭弘钧

李金铭何梅梅世荣童军良邓建锋

王建喜郭勇雷冰海高宁强刘萍

王永安艾锋王玉奎袁立新刘娟

李红辉谭利森贾庆龙王亚张林长

袁芳赵华邹德鹏张兴华

目录

第一章直面新的起点 (1)

一、现有基础 (1)

二、存在问题 (6)

三、总体评估 (8)

第二章正确认识发展大势 (9)

一、良好机遇 (9)

二、面对挑战 (11)

三、发展前景 (12)

第三章为全面建成小康贡献力量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坚持原则 (13)

三、发展目标 (14)

四、战略定位 (16)

第四章科学布局发展空间 (18)

一、空间结构 (18)

二、产业布局 (18)

第五章牢牢把握发展重点 (21)

一、全力发展主导产业 (21)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39)

三、奋力推进循环发展 (45)

第六章强化保障措施 (50)

一、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50)

二、强化政策支持,有效配置资源 (50)

三、加大金融支持,实施项目带动 (52)

四、坚持以人为本,打牢安全生产防线 (53)

五、重视人才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53)

六、实施绿色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55)

七、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56)

附1:产业准入导向表 (58)

附2:“十三五”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汇总表 (62)

附3:区位分析图 (70)

附4:空间结构及产业布局图 (71)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工业现代化、建成“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关键期,是宁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决胜期,是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适应新常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攻坚期。根据国家、自治区、银川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银川市“2258”总体发展思路的要求,为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促进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发展新模式转变示范、发展新动能形成示范、开放绿色发展示范,特编制《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以体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后五年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路径及政策措施,引导市场主体投资行为。

第一章直面新的起点

一、现有基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在“三调、两转、一示范”1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大幅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突破,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3亿元,是2010年的1.88倍;实现工业增加值87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是2010年的2.8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累计完成305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3.93亿元,是2010年的2.1倍;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5亿元;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35家。

开发区现状管理面积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已形成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东区(2.26平方公里),培育发展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知识产1“三调”即调高、调新、调轻;“两转”即转变引进培育企业的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一示范”即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推动全市、引领全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权转化为主的南区(1.02平方公里),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为主的西区(30.68平方公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及发展能源化工下游延伸产业为主的横山工业园(38平方公里)4个区块,四大区块产业定位明确,空间格局进一步明晰。

先后被评为中国开发区30周年“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被国家工信部、商务部等命名为“装备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4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已成为我国西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在“三调、两转、一示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围绕“光”、“石”、“智”、“服”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智慧制造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至28.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2.4%;工业结构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4%,健康消费品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精细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总值的比重达16%,其他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现状主导产业结构基本明晰。

工业增加值62.4%28.3%

9.3%

图1-2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结构图

25%

14%健康消费品19.0%其他产业26%16%

图1-3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行业百分比

1、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轨道。

开发区已形成了以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高端轴承、工业机器人、高端铸件、煤矿及石油机械、配电装置、起重设备、电工仪器仪表、风力发电设备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一是数控机床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规模企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拥有宁夏小巨人机床、新瑞长城机床、银川大河机床、西部大森等骨干企业,形成了年产中高档智能化数控机床1万台套的生产基地。二是大型高端铸件与轴承发展良好。以共享铸钢、新瑞铸造等企业为龙头的铸造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年产15万吨铸造产品的生产基地,共享铸钢公司单件铸造能力达150吨,研制的水轮机叶片已广泛应用于三峡等电站,70%的产品出口国外,是西门子、通用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以西北轴承轨道交通轴承、舍弗勒(宁夏)、特种轴承等为龙头的轴承制造企业年生产各类铁路、汽车、机械等高端轴承达1500万套,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轴承生产基地。三是工业机器人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以巨能机器人为龙头的门式工业机器人、关节式工业机器人、物流及检测系统等核心组件系统生产能力。四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稳步推进。以宁夏银星能源、美泽新能源等企业为主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产品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配套完善,已经形成了年产500台(套)、装机容量超过500MW 的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光伏组件产能为400MW ,年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

2、新材料产业附加值明显提高,已建成国际国内多个单打冠军

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包括晶体材料及硅材料两大类,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7家。晶体材料方面,率先发展工业蓝宝石,引进了台湾佳晶、浙江天通等蓝宝石生产龙头企业,建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蓝宝石晶棒生产基地。硅材料形成了以光伏材料为主,从单晶硅棒生产到切片、电池、电池组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隆基硅、银星能源、银和新能源、富乐德等企业投资项目陆续建成,已形成世界最大的单晶硅棒生产基地。一批完善战略性新材料产业链的项目,为开发区在战略性新材料方面实现由“单打冠军”向“集团军”转变奠定了基础。

3、绿色健康消费品产业成为开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2012年以来引进的一批绿色健康消费品产业生产项目,有效弥补了制造业下降造成的影响。先后引进了康师傅饮品、台湾统一饮料、正大公司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项目、台湾大成公司年产12万吨无抗饲料生产项目及蒙牛低温酸奶和冰激凌生产等项目,特别是蒙牛乳业,2015年产值突破30亿元,成为开发区产值最大的企业。

4、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

以iBi育成中心为载体,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知识产权转化培育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的2.5新型经济业态。截止2015年底,入驻企业总数达到500余家,业务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全部11个方向。其中,信息类包含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大宗商品交易、智慧城市;生物科技类包含干细胞研发、基因检测、生物化妆品、生物育种、种马繁育;知识产权类包含无人航拍器、台式电脑一体机、电子白板、文化创意。业务涵盖宁夏,涉及全国29个省区和境外。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取得自有知识产权500余项,企业利润3亿元;网络交易额突破4300亿元,约占全国交易总额的2.5%。培育挂牌上市企业16家。先后获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创业孵化示范基

地等9项国家级平台,育成中心被评为全国7家之一、西部唯一的最具竞争力信息产业园区,成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三)企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截止2015年底,开发区共有各类企业5637家,其中工业企业268家,规模以上企业86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35家。“十二五”以来,开发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材料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企业群,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以小巨人机床、共享铸钢、舍弗勒公司等为龙头的制造群,机床、铸件、轴承以及新能源装备等产品体系较为完善;新材料形成了以隆基硅、银和新能源、天通、佳晶等为龙头的新材料群。

(四)产业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

1、企业培育机制创新效果明显

培育示范企业46家,启动“金豆子”培育工程,培育上市企业19家,确定上市企业后备对象41家。出台了《开发区绿色企业培育及评选办法》,鼓励园区企业树立“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向创新型、绿色型方向发展。

2、智能化应用步伐加快

以智能铸造工厂、轴承数字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珩磨机床、高档数控车床为载体,形成8项智能工厂/数字化生产线企业标准,6项智能产品企业标准,4项高于国际和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技术标准,建成3个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将开发区建成宁夏第一家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园区。

3、创新开放活力踊跃迸发

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中,外商企业和台商企业10余家,主要投资领域为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开发区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小巨人出口欧洲,舍弗勒、共享产品应用于世界500强;iBi育成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走向新疆、西藏等地,并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

向西开放战略、中阿博览会等机遇将国内产品推广至阿拉伯国家。

此外,发挥开发区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率先创新推行企业“三证合一”登记制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目前,开发区拥有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院士工作站,9家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13家自治区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自治区及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高新化与轻量化发展不足

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体系尚不完善,产品的关联性不强,尚未形成大的有带动性的产业集群,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产品种类较少,且主要以轴承、机床为主,存在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同时存在、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落后水平同时存在的情况;二是新材料产业目前依然停留在硅材料的初、中加工阶段,切片、电池以及太阳能组件等项目正处于建设期或者前期筹划阶段,产业链延伸与组合不够,对于当地新能源产业的自主配套率较低;工业蓝宝石材料的下游深加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上下游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现有创造产值的部分仅集中在大数据开发、生物技术以及知识产权转化培育等业态,其他业态在培育和壮大中,产值的释放以及产业的引领带动潜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缓慢,科技型企业数量较少,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高;五是轻重工业结构不协调,重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仍在45%以上。

(二)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困难,集约发展与转型速度较慢

一是土地开发空间有限,可利用土地储备量不足以支撑开发区快速发展,已批复且未遵照建设进度要求的项目、僵尸企业、退出企业等土地归还和置换进程

缓慢。二是高端人才极为缺乏,现有产业尤其是晶体材料、电子商务、大数据开发等的人才缺口较大,加上开发区及周边的人气和居住环境等的影响,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定居变得更加困难。三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化工企业等生态化、循环化等方面的进展缓慢,再制造、再加工等节能环保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和能源的集约利用与绿色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四是在产城融合的要求下,环境容量有限,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三)产业发展机制尚不完善,融合发展程度较低

一是各项发展机制尚未理顺。开发区正在深入推进“退二进三”等战略部署,但是相应的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回收、产业准入门槛或负面清单、入区标准等政策尚未出台;以育成中心为载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从全市到开发区对于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以及信息产业等相关的扶持政策偏少,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缺乏区市政策的大力支持;开发区动态监测与考核机制、人才引进机制、招商引资方式、准入与退出机制等需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二是开发开放与融合发展程度较低。“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方面进展较慢,外商企业产值占比不足20%;开发区内部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良好,但是与银川市、自治区在产业联动发展、研发创新与科技引领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尚未显现,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较小,距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的目标仍有差距。

(四)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对全市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银川市工业强区的主阵地,到2015年,其经济总量仅为银川市的10.5%(含宁东),不含宁东的比重为18.5%。缺少大型企业和带动性较强的项目,对全市和全区经济的影响力及示范带动作用有限。

三、总体评估

“十二五”期间,尽管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总量指标绝对值稳步提升,但实现程度与规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等指标(详见下表)的实现程度不足一半。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形势,制定积极可靠的发展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关键目标指标评估表

“十二五”任务完成情况分析:

一是“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在艰难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新常态,而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指标的制定过于乐观。二是银川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单独设立滨河新区,致使银川开发区2年投资近20亿元建设的红墩子区块被转移,未能支撑开发区的发展。三是“十二五”初期进行产业发展策略调整,部分与“产城融合”理念相矛盾的主导产业及市场波动较大的产业逐渐萎缩(如化工产业和部分新能源产业),客观上降低了当期经济指标总额,对关键指标的拉动效益未达到预期目标。

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2012年确定了“三调、两转、一示范”的思路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发展质量和

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第二章正确认识发展大势

一、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吹响了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区向西开放的号角,让宁夏有机会更深层次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时代。银川市将抢抓这一难得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环境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发展思路,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优质的服务平台。为开发区产业升级发展、市场向西扩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是“中国制造2025”顺利推进的机遇。该战略旨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规划制定了服务型制造及生产性服务业+十大重点行业的“1+10”产业体系,在开发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并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的机遇期,规划对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向选择和目标制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并创造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互联网+”带来分享经济的机遇。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开发区及iBi育成中心“网络丝绸之路”、“两化”深度融合、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战略为开发区乃至全市电商、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是创新驱动战略深入人心的机遇。新常态下,进一步加速了全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集约的增

长方式,生产要素产出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变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舞和引领下,开发区、特别是iBi和TMT育成中心具备成为全市乃至全区“双创”基地的潜力。

五是国务院批准“两区”建设的机遇。国务院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两区”),标志着宁夏成为了内陆地区第一个开放试验区,全国第一个以整个省域为单位的试验区,也是全国第一个将总体规划与综合保税区同步批复的试验区,“两区”的获批必将推动宁夏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直接与世界最前沿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最科学的管理方式接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明确了将宁夏打造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开发区将成为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国家对宁夏支持的新突破。

六是中阿合作实质推进的机遇。银川被国务院批准为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为宁夏建立向西开放的平台和通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加快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穆斯林地区全面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举措,为银川建设内陆开放试验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宁夏作为中阿经贸合作中枢,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全区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承接中阿之间的产业对接、商品贸易、服装贸易、技术合作、投资金融、文化旅游,促进宁夏成为中阿之间商贸流、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集聚中枢,中沙产业园的建设计划开启了开发区融入中阿合作大环境的新篇章,为开发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及向西走出去创造了重要机遇。

七是重点政策效应逐渐凸显的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54号)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促进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意见》要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形势新常态下明

确发展定位、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动态管理、完善考核体系、提高投资质量和水平、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加快人才体系建设、创新投融资体制、提高信息化水平、鼓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规范招商引资,尤其是“三个成为,四个转变”对开发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八是区域内重点经济区相互协作的机遇。开发区处于呼包银兰重点经济区、银榆鄂能源化工金三角、自治区沿黄经济带等重点发展区域的范围内。在全面开放带动、区域融合发展的影响下,开发区与自治区周边区域及区内企业走向关联发展、协作发展、配套发展的过程中,蕴藏着“多而优”的发展机遇。

二、面对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多。目前,国际国内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下行压力激增,供给侧改革对部分行业影响显著,经济走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是与周边地区竞争中差异化优势不明显。开发区综合实力虽提升很快,但与周边省区及区内同类开发区相比,仍然存在平台高低优势、经济资源集聚优势、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产业体系配套优势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如何增强代表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提升差异化发展能力,是“十三五”及后续时期开发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任务艰巨。开发区现有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新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偏少,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规模仍偏小。如何提

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大经济总量,走创新驱动式的发展道路,是开发区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

四是银川宜居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矛盾制约。银川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能源化工产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可能显现。近年来,银川市深入贯彻《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五创”活动的决定》,围绕《银川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旨在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对开发区产业发展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协调好生态建设与产业绿色发展是开发区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发展前景

“十三五”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是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升级期,是促进区内企业进一步走出国门的战略机遇期,是打造自治区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启动期,是打造自治区产业发展示范带动效应的形成期。“十三五”期间,开发区要行稳致远、着眼提质增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最终打造产业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适应求质量、要效益、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十三五”期间,开发区要把准经济运行的主脉、看清发展大势、尊重客观规律、紧抓重要战略,为开发区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汇聚新的动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升级发展,并打好发展“持久战”。

第三章为全面建成小康贡献力量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适应新常态、围绕“四个宁夏”建设和自治区“4643”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布局,深度实施“三调、两转、一示范”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生态绿色、活力高效发展为主旨,以提升示范引领作用为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新型产业、奋力推进循环发展、科学布局产业空间、深度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把开发区建成“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型、智慧型、活力型”产业发展新高地,为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坚持原则

(一)转型升级,产业协调发展原则

统筹考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产业集聚发展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化差异,全面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协调平衡各类产业比重,积极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通过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产业间的协调联动,逐步平衡主导产业差异,缩小产业结构差异,最终实现优化升级。

(二)科技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原则

加大企业创新扶持资金额度,积极扶持企业建设各类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创新载体,提高开发区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鼓励引进高科技企业,依托高科技企业的科研实力,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开发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开发区走出一

条“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三)开放带动,智慧管理发展原则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产品或生产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向西开放、中阿合作等机遇走出去;加强国家间合作与交流,实施“国外建园”计划,提升开发区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实现开发区在物流、安全、环保、交易、应急、服务等方面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提升开发区智慧化发展水平。

(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原则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过程中,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产业链相关企业协作配套步伐,努力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布局,在“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配套产业”类别中加快形成重点产业集群。

(五)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发展原则

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开发区发展的主线,走绿色制造发展之路,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积极提高开发区企业入园标准,重塑符合生态型开发区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把关开发区各项污染排放指标,加强绿色开发区建设,建成融合国家绿色环保要求的生态型开发区。

三、发展目标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提高经济发展总量,形成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233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3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9亿元,电商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本级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建成区土地平均产出强度达到20亿元/平方公里。积极引进和培育产值超

50亿元的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超1亿元的企业50家,开发区企业整体规模扩大,土地平均产出强度明显提高。

(二)创新贡献显著提高

积极搭建一批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制定一批创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促使开发区在“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以上,占全区的60%;培育上市企业数量40家以上,占全区的50%以上;建立4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0家以上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自主创新率达到30%,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企业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00个,实用新型专利800个,软件著作权3000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8个。

(三)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鼓励开发区企业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开发区外资企业的引进步伐。到2020年,新引进外资企业达到20家以上,外资企业总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30%以上;开发区有30家以上的企业沿“一带一路”走出去;进出口总额达6.5亿元,年均增长15%,出口总额达5.8亿元,年均增长18.33%;中沙产业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利用外资总额达20亿元。

(四)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努力构建生态与产业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坚持绿色制造、制造绿色,建成自治区生态文明模范区。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均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左右,“三废”处理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5%。

四、战略定位

开发区是银川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源动力,开发区所承担的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