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高二哲学下学期第五课单元测试[ 最新

高二政治-高二哲学下学期第五课单元测试[ 最新
高二政治-高二哲学下学期第五课单元测试[ 最新

赤峰二中

高二哲学第五课单元测试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2*30=60分)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

A、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矛盾分析的方法

D、辩证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

2、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

A、第一次飞跃B、第二次飞跃C、第三次飞跃D、第四次飞跃

3、研究种子植物,把它分为根、茎、叶、花、果,分别研究它们各自的结构、形态、功能等。这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就叫做

A、理解B、鉴别C、分析D、综合

4、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对于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需要筛选,这是

A 去粗取精

B 去伪存真

C 由此及彼

D 由表及里

5.体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是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6.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作用来看,主是由于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只有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科学的指导作用

C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事物的本质

D理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

7、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共同点:

A、都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B、形式上都是主观的,内容上都是客观的

C、都属于理性认识

D、都经过实践检验并证明是正确的

8、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是

A、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善于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C、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9、科学认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别是

A、现象与本质的差异性,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性

B、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本质与现象具有重合性

C、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现象与本质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D、现象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本质与现象存在根本的差异性

10、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D、经过理性认识达到思维

11、“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月球绕地球运动”、“潮起潮落”……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万有引力。这表明

A、同一现象只能表现同一本质B、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现象和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D、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

12、锯刀锯木,其温度在升高;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在这些热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大量物质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这说明

A、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

B、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一定相同

C、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D、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13、下列说法正确体现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⑥心想事成

A.①③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⑤⑥

14.固步自封、浅尝辄止的观点

A.否认了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不仅仅是获得理性认识

B.忽视了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违背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哲理

D.只承认感性认识,不承认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15.“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凡温良恭谦者为假仁假义之徒 B.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

C.真象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 D.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6、下列选项中,体现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是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有志者,事竟成

17.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哲学上看,这句话是

A.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B.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只承认物质作用的形而上学主义D.强调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8.一位老师在上课时津津有味地讲着蓄薇,讲完后老师问学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第一个回答:“是可怕的刺。”第二个回答:“是美丽的花!”而第三个的回答是:“我想我们应当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

多年以后,前两个学生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学生以其突出的成就闻名远近。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B.要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C.要坚持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D.要勇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19、古时候,人们砍树全靠斧子,一天也砍不了几棵。一天鲁班爬山的时候,一不小心脚被一棵带齿的小

草划破了。这件事启发了他,他照小草的样子用铁片打了一把有齿的锯,用它锯树比斧子砍树既快双省力。

这个故事说明

A只要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就会有所发明创造

B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瞬间在头脑中产生的

C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会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认识成果甚至惊人。

D鲁班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

20、陈水扁上台以来,一直支持和纵容“台独”和岛内分裂势力的活动。他推行“一边一国论”,到”全民公投”,

失败后,又搞起”防御性公投”。彻底地暴露了他的“台独”的真面目。这说明:

A、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B、现象是多变,而事物的本质却是相对稳定的

C、矛盾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D、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1、从“5公斤大米= 4双袜子”这个等式,引出商品价值这一概念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属于

A、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B、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C、由抽象到具体,由想象到现实

D、有主观到客观,由具体到抽象

22、“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认识新形势的新矛盾和新联结。”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

A、认识要不断深化

B、认识要不断扩展

C、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

23、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首先要创造一定的条件

24.在2018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21名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优雅曼妙的舞姿、美

仑美奂的造型,让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被观众评为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千手

观音》的成功说明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B.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D.精神状态决定着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这样两句话:“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据次回答25-26题

25、上述材料中的经验,从哲学上看就是要求我们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6、严教授认为要“敢于好高鹜远”,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①解放思想②有创新精神③否定规律④从经验出发⑤把目标定的越高越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018年建成后,将避害趋利,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据此回答27-28题:

27、三峡工程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这说明

A、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

B、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巨大的作用

C、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D、人的主观意志无所不能

28、上述材料还说明

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

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创造规律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据此回答29~30题

29、该典故的寓意告诉我们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③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④外因对事物发展有时也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0、上述寓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客观条件会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

C办事情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班级姓名得分

二、非选择题(31、32每小题10分每生必作,在33、34两题中考生任选作一题20分)

31、毛泽东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1)为什么“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

(2)“把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意味着什么?

.

32、在司法机关进行案件侦查和审判机关庭审过程中,证据是决定性的因素。用有关认识论知识分析重视证据的道理(10)

选作题: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作一题(20分)

33、材料一:当代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如日本的“科技立国”,西欧发展科学技术的“尤里卡计划”。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24.2%上升到30%。美国经济长期增长并能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主要受益于体制和科技创新。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材料三:从2000年始,我国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以鼓励创新与科技进步。

阅读材料,请回答:

(1)要创新,必须要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那么,什么是创新精神?

(2)从哲学角度分析国家要兴旺发达为什么必须创新?

(3)该如何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

34、站在彼岸的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像是一个永恒而猜不透的谜,但是至少能部分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和思想。这个世界向我们招着手,正谋求着解放——通向这座乐园的道路并不象通向宗教的道路那样坦荡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自己是可靠的。因此,我永不遗憾地选择了这条不平坦的道路。

——爱因斯坦用有关哲学原理阐述大科学家生动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1.(07山东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以上材料说明: ①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②人们办事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早就有人做比喻,说人的事业、爱情等都是0,健康是1,没有了1,全是0,有了健康,则是1000000……才能丰盛无限。由此可见 A.人的事业、爱情不重要 B.整体制约着部分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5.(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6.(09全国卷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09全国卷Ⅰ3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总结 第六课

第六课 1. 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十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新问题、新要求、新工具)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真理: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7.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行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8.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认识论的相关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②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注重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认识。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高二下学期政治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政治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1、根据此次探测获取的虹湾图像,通过综合分析月球地形地貌、光照等数据进一步确定该地区是否适合“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 为安全着陆做好技术准备。这表明() A.客观条件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 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 动 C.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D.创造性思维能提高人们 的认识能力 2、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 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 3、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 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 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 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 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 观世界 4、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 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5、为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减轻贫困、饥饿、疾病、住房不足以及环境退化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这表 明() A.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 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 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客观 性 7、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 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这 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这说 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 物加以对照 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终无收获。”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9、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在问,其要在行。这 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民群众的要求都是合理的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五课内容总结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第一框企业的经营者 知识点总结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2.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3.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4.公司: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5.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6.有限责任公司: (1)50个以下股东; (2)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 (3)无须向社会公开公司财务信息; (4)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5)股东表决按出资比例; (6)组织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 7.股份有限公司: (1)发起人:2人以上200人以下; (2)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

(3)公开公司财务信息; (4)股份可以依法转让; (5)股东表决权一股一票原则; (6)组织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 8.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二.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2.企业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4.企业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5.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

【主要哲理汇总】: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指导人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唯物)辩证法: 5、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用整体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8、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坚信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又要做好走曲

☆(唯物)辩证法: 9、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10、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同时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1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政治(理科) 第I 卷(选择题共70 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体现的哲理是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 ?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 D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表明的哲理是: A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认识了规律,办事一定成功 C .按规律办事就一定成功D.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 B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C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D ?具体科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的因素。据此回答4—5 题。 4 ?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D.③④ 5.对唯心主义哲学,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 A ?具体分析,科学批判 B ?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C .从整体上肯定唯心主义的正确性 D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应彻底否定唯心主义 6?在日本“二战”遗弃化学武器伤人索赔的众多案件中,日本政府多次无视事实,拒绝赔偿,而中国受害者一再起诉。从哲学看,这是因为双方 A .立场不同 B .知识构成不同 C .世界观、人生观不同D.思维方法不同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 1.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可以阻碍 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世界观: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4.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意识可以对实践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可以对实践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认识论(真理与认识) 1.真理的三个基本属性: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的三个特点: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联系的普遍性 方法论: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世界观:联系的客观性 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3. 世界观: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世界观:联系的条件性 方法论:并非任何两事物都具有联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的分类 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 (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方法点津】: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课文导语】: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题 (2)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第一框

第六课第一、二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明确目标】 1、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重点) 2、理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重难点) 3、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4、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重点) 5、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重难点) 【学生展示】------------【教师精讲】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 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地位:是我国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才能,。 ②才能,。 ③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也具 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1)主要方式: (2)基本方式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①主题: ②核心 ③精髓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主题: ②内容: ③本质: (3)科学发展观:①内涵: ②主题: 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2、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1)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 (2)党始终把好、好、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和 坚持,发挥,保障,走道路,促进 ,做到。 【学生质疑】一、判断改错: 1、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2、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变为国家意志的。 3、依法行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4、中国共产党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 观。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W市党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等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注重通过专家座谈、网上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在引进企业过程中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依据《村民自治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该市党委是如何执政的。 【当堂小结】 【训练达标】 1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5.1.2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5.1.2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 【难点】 ①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客观条件的制约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①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运用:能够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明确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⑵能力方面: 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②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⑶觉悟方面: 初步进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什么?什么叫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要通过重温旧知识给新课作准备,并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肯定同学的回答后,(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请同学思考下,通过这两组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长江洪水的几个数据 年份 最大流量 最高水位 城陵矶 1954年 44500立方米/秒 34.45米 1998年 36800立方米/秒 35.94米 比较 -7700立方米/秒 +1.49米

1954年 78800立方米/秒 33.17米 1998年 64400立方米/秒 34.92米 比较 -14400立方米/秒 +1.75米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从两组数字的比较,我们看出: 1998年洪水最大流量比1954年小,而最高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1米多,这说明城陵矶、螺山站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床淤高了很多。 为什么会淤高呢?联系其他材料可知,那是因为长江上游森林砍伐过度,造成水土流失。同学们,你们已经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哪一种表现呢?是第一种。你们已经在通过这两组数字反映的现象来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是不是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认识事物,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了呢?语文课上,讲过《孟子》中的“揠苗助长”的故事。那个宋国人发挥没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又如何呢? 讲授新课 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首先,人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为什么要探讨今年长江洪灾的原因?请同学们结合前四课学过的内容想一想。(学生讨论、回答) 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比较长江上两个水文站的两组数字,是为了认识长江洪灾的本质和规律,是为了用这些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作指导,有效地预防长江洪水。但是,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容易的,没有今年的洪水,没有这两组数字,没有这沉重的代价,大家就难以取得这个共识。更何况,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的后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抽象思维。可见,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是其一。 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除去我们刚才讲的,教材第6页最后一段还讲了两点,请同学看一下教材,想一想这三点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第一是从认识世界方面分析的,第二是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方面分析的,第三讲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三方面合起来,就是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去改造世界,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1.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那末,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是不是就能如愿以偿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不能。例如长江上游伐木的人,那个“揠苗助长”的宋人,不是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吗?甚至是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却不能“如愿以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哪些因素、哪些条件有关?我们上学期讲过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受着主观和客观条件的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 (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物质观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要求我们要用物质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 (1)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4、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高二政治必修3实践及其作用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3实践及其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践的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理解: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运用:依据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1)通过实践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2)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 主义的世界观。 (3)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这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它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

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什么东西绝不会具有的,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所以说,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教学重点。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教学难点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学生学习中容易形成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 投影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排 [复习提问] 师:1.什么是理想?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引出新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

高中政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2)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体系,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知识理解】 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意识从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对象和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3)意识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人们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的意识是人们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知识点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①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原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①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才能维护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 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执政的基本方式: (1)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执政的基本方针: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针,依法执政关键是 依宪执政。 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 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 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 ①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①主题:科学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②内涵: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