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导学案2018.04.26

福州二中陈菊红班级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考试大纲

(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二、教学重点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3. 改革开放初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教学难点

1.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2.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与美苏关系的调整变化及其原因

四、知识梳理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形势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外交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建立一年时间,与_______个国家外交关系。

(2)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旨在和平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4)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______________方针,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考点2 外交关系的突破】

1.重返联合国

(1)原因

20世纪70年代,广大亚非拉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_______________的力量;

美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破产;中国_________________的逐步提高。

(2)概况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作为联合国_________________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

美国长期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在与__________争霸中处于___________地位;

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________________构成严重威胁;

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解决_____________问题。

(2)过程

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______________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2月,美国总统______________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_______;

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________关系的改善; 世界上掀起与中国________的热潮。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____________访华,双方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建交。

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______________,打开了两国_____________的历史新篇章,有助于维护_______________的和平。

【考点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政策的调整

1985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强调反对____________,维护____________。为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2.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大外交活动

(1)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________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以促进地区安全和稳定。

五、问题探究

探究1:新中国建立前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一边倒”战略?

材料:“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探究1-2:有人说,我们既要独立自主,又要“一边倒”,岂不矛盾?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探究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面临怎样的外交环境?

材料一: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不断加强中苏边界的武装力量,……1975年以后,苏联势力大肆渗入印度支那,加紧在越南金兰湾等地建立海空军基地,竭力支持越南反华、排华和侵略柬埔寨。1979年苏联又大举侵入阿富汗……

——孙泽学《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文革”开始后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同已建交和半建交的 40 多个国家中的近 30 个国家先后发生外交纠纷……到 60 年代末,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领馆由 60 年代初的 30 个锐减到 6 个,而中国在国外的领馆也由 14 个减少到 5 个。中国远离国际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

——郭伟伟《当代中国外交研究》

探究2-1:中美寻求改善彼此关系的原因各有哪些?

材料三这一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唐家璇《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材料四既然我们的分歧不可调和,是什么东西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使我们走到一起的真正原因是在反对苏联控制亚洲方面有共同战略利益。国家的安全利益往往高于意识形态,这是惯例。

——尼克松《竞技场上:关于胜利、失败和奋起的回忆录》

探究3:改革开放前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外交环境?

材料:1981年1月里根上台之后,中美两国在台湾、人权、纺织品贸易等问题上产生了一些摩擦。里根政府执政前期的对华态度,不能不促使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对美政策作了一些调整,改变过去强调联美抗苏的做法,而同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批评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时以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烈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为标志,中苏两国也开始采取改善关系的具体步骤,逐步改变两国间的敌对状态。

——沈学明《中苏关系正常化始末》

探究3-1:邓小平做出怎样的判断和决策?

材料一: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

——《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二:“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教案

作者:丁晓平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把握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和基本依据,归纳在新外交政策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2、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认识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方面收集有关新时期外交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主动探究。 2、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外交政策的调整中感悟新中国国力的强盛。 2、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3、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增强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三、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课 四、教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好!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60多年了。60多年以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不仅步入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1-5-2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5-2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增城一模)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中能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邻居”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D 2.(2011·西工大附中模拟)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唐宁街的岁月》中写道:我早就听说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人,跟他一打交道,我还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的态度很坚决。他说,香港主权根本不在讨论之列,稍后中国会正式公布收回香港的决定。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邓小平坚持“主权问题不能讨论”的实质是坚持() A.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B .“一国两制”方针不能动摇 C.谈判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唯一途径 D.武力收回香港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选择 【解析】解题时抓住关键词“香港”、“主权问题不能讨论”,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3.(2011·扬州模拟)2010年7月以来,随着美韩黄海军演的不断升级,东北亚局势空前紧张。中国积极展开斡旋,力促重开六方会谈。

这主要说明() A.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B.中国致力于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C.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场之一 D.当今世界,动荡与紧张成为时代主流 【解析】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D项表述错误;A、B两项题干中未涉及,都应排除。故选C项。 【答案】C 4.(2011·广东六校联考)《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30年后”指2001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选C项。 【答案】C 5.(2011·肇庆一模)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经过战后20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毛泽东、周恩来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及时对外交工作作出富有远见和胆略的重大决策,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打开了我国外交工作的崭新局面。“重大决策”最可能是指()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导学案2018.04.26 福州二中陈菊红班级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考试大纲 (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二、教学重点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3. 改革开放初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教学难点 1.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2.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与美苏关系的调整变化及其原因 四、知识梳理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形势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外交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建立一年时间,与_______个国家外交关系。 (2)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旨在和平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4)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______________方针,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教案9(人民版必修1)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人民版) 【教学目标】 1.理解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提高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了解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和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其它材料概括新时期外交政策内容及其重大成就,让学生学习从材料中提炼历史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重大外交时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新时期我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及影响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体会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深刻认识到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着国家意志,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以及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难点: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课题导入】 同学们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不仅步入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件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周恩来提出什么原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新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这次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课件再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乔冠华、黄华在26届联大上: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1972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这一事件有什么标志性意义?——标志着中日建交。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新突破,中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 那么,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合作探究】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新时期外交政策为什么要进行调整呢?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课件显示;学生据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 1.调整背景:国际形势发展;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课件显示)你们知道国际形势

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认识

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认识 工商151 董超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不断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与动向也变得愈发举足轻重;中国当下已经当仁不让地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作为大国,中国新时期的外交在原基础上有新的变化;历史和地缘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其中,中国同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难点问题;“一带一路”具有从历史和地缘上都具有优越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活力;作为大国的国民,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大国国民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关键字:大国历史和地缘政治中美日三边关系合作共赢国民素质 一、外交政策对中国新时期发展的作用 在过去的2015年里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波动,但依旧实现的6.9%的增长。中国当下已经当仁不让地跻身世界大国行列,进入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作为大国,中国新时期的外交在原基础上应当有新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历史上,大国似乎天生同权利和霸权联系在一起,鉴于中国近代曾多次受到大国列强的欺凌,中国总是回避“大国”这顶帽子,始终坚持倡导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从客观上的人口规模,国土面积,地缘政治状况和GDP等都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天然的大国。不同于列强时代的殖民外交和联盟时代的对立外交,当下多极化时代中决定国家地位的主要还是GDP以及国际影响力等软实力非以前的军事实力。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同时在当下改革开放全面进入深水区,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所带来的挑战,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这样的时期对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历史和地缘上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的优势 外交的实质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外交手段来弥补本国的综合国力的不足。历史和地缘政治状况都对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其中中国同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始终被作为一个焦点问题。而这三边关系始终是错综复杂的。当今的国际秩序还是在二战后制定下来的以联合国等对国际事务的领导,这也是中国新时期外交的基础方向。在历史上,日本在战后凭借美国的援助于1968年即明治维新的一百周年之际在经济上超越了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而当时中国还因为阶级斗争而积贫积弱。中国的改革开放因为地缘政治多有着“改革学日本,开放向日本”之说,当时的主张独立和平外交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实现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后两国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双边贸易实现了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同时期,美国因为日本经济发展对美国的冲击而采取“敲打日本”的遏制日本的战略。随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进入萧条时期,而中国凭借着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三十年的持续增长,并于2010年成功超越了日本。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时,中国的发展型外交多服从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下,虽反对和批评日本错误的历史观,但却没有干扰自己争取团结日本以帮助自己实现现代化。尽管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中药学11(2)班吴龙子11065012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核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改变了原来一直强调战争危险的观点,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二,在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中国之所以不结盟,一方面是总结经验,感到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因为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第四,积极发展睦邻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对中国的国内建设、对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起了积极作用。第五,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新中国初期外交特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反霸和不称霸、属于第三世界、全方位开放以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中国外交政策更加完善,全方位的外交、机制性的外交、多边外交等等,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全方位、多边的外交政策 全方位的外交,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既包括了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这种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这种多边外交的好处在于,可以与多个国家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取得共识,可以稳定与改善与整个地区的关系。多边外交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与东盟、非洲这样的多边外交,即多个国家代表聚集在一起的外交活动;另一种是多个国家为了解决同一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活动,如关于朝核问题的外交活动。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达到共同发展经济共同进步的目的。中国政府在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三结交更多的同盟国 中国从建国之初就奉行不结盟的政策,但中国虽说不结盟,但我们还是有那么多的兄弟之国,他们在支持着中国前进,我们需要这些兄弟,这些兄弟也需要中国。长久以来,中国的兄弟之国中最数朝鲜了。朝鲜是个小国,而且在上个世纪它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抗美援朝让中朝结下了生死之交,但就在1994年

简述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

简述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促进共同繁荣。 党的18大以来,中国外交政策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的判断。认为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但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和平与发展的外部架构受到了冲击。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突出“互利共赢”的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国际关系中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和合作共赢的精神。 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性更强,“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外交政策的预期性更明显,维护国家正当利益的力度更大。突出表现为外交更加自信,更加主动,更加强调进取。 深入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发展各部门、个地方、各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加强我国软实力建设。 大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应在国际上进一步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假设性的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将不断深入总结新世纪、新阶段的外交工作成就和经验,推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进一步适应我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大力推动机制创新,积极的构建内外协调、官民并举、双多边互动、政经文结合的外交工作格局,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对付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等全球性问题。

2018-2019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作业:专题五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选择题 1.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社会主义阵营的日益强大 解析:选C。在新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当今我国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C.维护世界和平 D.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解析:选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国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我国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它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 A.平等互利的原则B.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C.独立自主的原则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C。“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即不结盟政策,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独立自主的原则。 4.下列关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 B.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C.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D.中国主导了联合国的裁军事务 解析:选D。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裁军事务,并非主导了联合国的裁军事务。 5.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解析:选C。中国政府曾经和美苏之间都出现过紧张对立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夸大了中国的作用,美国和苏联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都曾经调整过对中国的政策,而不能说

历史: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教案人民版必修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课标要求及教材编写 本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三课,对于本课,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如下要求: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联合国为依托,积极开展活跃的多边外交;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虽然课标没有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但教科书还是列出了一目——外交政策的调整,作为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与其它两目——活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共同构成了本课的知识框架体系。活跃的多边外交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以联合国为依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巨大作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重点介绍了两个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2.本课在专题教学(模块)中的地位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本课在专题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前面两课内容的延续性学习,学生在知道、了解建国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对80年代以来对外关系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本课的作用还体现在,它与我们当前的现实政策联系最为密切,学好本节课有助于学生理解我们当今的外交政策。3.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各种事务以及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表现及原因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教授的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学习习惯上还是以知识的记忆和教师的讲解为主,不能深层次的分析纷杂复杂的活动背后的各种原因、因素,因此理解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和外交成就产生的重大影响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摘要: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新时期中国在外交中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关键词:全方位和平发展主动权 正文: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反霸和不称霸、属于第三世界、全方位开放以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中国外交政策更加完善,全方位的外交、机制性的外交、多边外交等等,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1 全方位、多边的外交政策 全方位的外交,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既包括了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这种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 多边的外交。冷战结束以后,地区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这种多边外交的好处在于,可以与多个国家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取得共识,可以稳定与改善与整个地区的关系。多边外交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与东盟、非洲这样的多边外交,即多个国家代表聚集在一起的外交活动;另一种是多个国家为了解决同一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活动,如关于朝核问题的外交活动。 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达到共同法杖经济共同进步的目的。中国政府在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为了紧密跟上世界步伐的同时也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达到双赢的目的。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只希望在世界和平的情况下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因素不断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当今世界又处于大变动、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冷静观察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3 结交更多的同盟国 中国从建国之初就奉行不结盟的政策,但中国虽说不结盟,但我们还是有那么多的兄弟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课标要求: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美关系演变的历史,学会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成就,学会用分析的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并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概况。 过程与方法 由历史材料和历史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状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难点: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与现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和理解,帮助学生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 引出本节课学习探究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为什么要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政策的内涵是什么?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所探讨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新课讲授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板书) 一、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板书) [教师] 引出学习探究的问题,“新时期中国为什么要调整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调整(板书) [学生探究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分析。 [教师引导] 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个问题: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显示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稳住阵脚,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所畏惧,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从而中国与一批亚、非、拉国家及西欧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决了同某些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但是,当时的领导者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估计过高,从而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 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个阶段,我国注重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应付苏联的威胁。1973 年2 月,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战略,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不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出现了实质性的进展。1971年10月,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把蒋介石代表驱逐出去的提案,恢复了我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从而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改革开放、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教学目标】 1.理解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提高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了解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和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其它材料概括新时期外交政策内容及其重大成就,让学生学习从材料中提炼历史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重大外交时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新时期我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及影响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体会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深刻认识到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着国家意志,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以及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难点: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课题导入】 同学们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不仅步入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件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周恩来提出什么原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新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这次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课件再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乔冠华、黄华在26届联大上: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1972年发表

2019-2020年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2019-2020年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课标要求: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美关系演变的历史,学会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成就,学会用分析的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并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概况。 过程与方法 由历史材料和历史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状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难点: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与现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和理解,帮助学生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 引出本节课学习探究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为什么要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政策的内涵是什么?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所探讨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新课讲授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板书) 一、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板书) [教师] 引出学习探究的问题,“新时期中国为什么要调整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调整(板书) [学生探究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分析。 [教师引导] 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个问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3课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3)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教学目标】 1.理解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提高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了解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和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其它材料概括新时期外交政策内容及其重大成就,让学生学习从材料中提炼历史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重大外交时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新时期我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及影响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体会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深刻认识到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着国家意志,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以及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难点: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课题导入】 同学们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不仅步入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件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周恩来提出什么原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新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这次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演变及其经验探析

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演变及其经验探析 摘要:20世纪中期建国以来,新中国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六十年,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战略,到六十年代的“反两霸”、七十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八十年代的“全方位”战略,以至于新世纪的“和谐世界”理念,从毛泽东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革命与战争的外交思想,到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的判断,再到胡锦涛“和谐世界”的主张。中国外交在六十年中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单边外交到多边外交,逐步走上一条不断迎合世界潮流、符合中国国际战略的大国外交,这既是世界又是中国的方针政策。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政策经验战略 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上明确宣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他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就是割断同旧中国屈辱外交的联系,不承认旧中国同任何外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而在互相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鉴于当时蒋介石集团盘踞着台湾,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尚未恢复,还确定了我国同外国建交的三条原则:第一,凡愿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必须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不能搞“两个中国”;第二,对我国采取友好态度,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第三,通过谈判证实其尊重我国主权的诚意。按照上述原则,新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先清除帝国主义留在中国的特权和影响,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和“取缔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有力地巩固了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为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开辟了道路。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决策,把美军打回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坐下来同中朝方面进行谈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与此同时,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要求,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了援越抗法、抗美的决策。1954年,新中国首次实际上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同其他与会国一起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失败后,为加紧控制台湾,于1954年12月同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中国大陆沿海受到骚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毛泽东坚定指出,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联合国或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战略,向我国提出有损主权的无理要求。当党中央和毛泽东坚决拒绝后,苏联领导人仍一意孤行,把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不断制造边境纠纷,推行霸权主义,并威胁我国的稳定与安全,使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毛泽东先采取“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同苏联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面对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甚至挑起边境冲突,把中苏关系推向战争边缘的举动,毛泽东采取了“人不犯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