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正如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无法预测到冷战会以和平的方式终结一样,他们也没能预测到气候变化问题会作为一个政治话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层面,并成为新世纪继反恐后的一大热点话题。这个在西方折腾了接近20年的话题借着2009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空前规格和政治学者的深度参与已完全政治化了。事实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得到绝大多数国家认同或国内法的通过从而获得国际法的地位后,气候变化问题就已初步政治化。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后,国际关系学者纷纷从跨国性的政治议题来看待气候变化问题。而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征收“碳关税”等措施把气候变化问题与对外贸易、对外援助、能源安全等挂钩,使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一张“外交牌”,作为各国外交博弈的筹码。气候变化问题很有可能成为继反恐之后的又一面国际道义的旗子,谁掌握了气候问题的主导权,也就获得了在即将形成的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舆论道义的制高点。因此,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政治议题,并超越传统的国际政治议题,突破了现有理论的外延。这里,仅对几个问题做出思考。

民主、人权、减排?

发轫于欧洲大陆的民主、人权观念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谋取国家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排斥。美国单边主义下的民主输出和人权干涉成为新世纪紧张的国际格局的诱因。西方国家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干涉和颠覆一些国家政权成为20世纪国际政治的常态并在冷战后时期发展到极致。

而同样发轫于欧陆的气候变化问题的观念是否会成为西方国家在新能源革命下价值观输出的一种形式,这种疑问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深受西方民主和人权指责的国家中大量存在。“气候阴谋论”的提出并不是没有合理的地方。发生在英国的“气候门”事件,让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存在怀疑,由于数次遭受很多国家科学家的质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的公信力也逐渐丧失。在尚未提供确凿的证据和未取得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的情况下,关于这个问题真伪的确认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疑,欧盟异常热心的推动也似乎暗藏玄机。1988年,在欧洲人的推动下,有了IPCC;1990年,欧共体代表在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上提出“气候变化谈判”的主张,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1995年IPCC 报告的出台直接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出炉;2007年IPCC的第四份报告推出了“巴厘岛路线图”。欧洲人骨子里对气候变化问题异常的敏感性如同对民主和人权的敏感性一样耐人寻味,太平洋岛国比欧洲各国更直面气候变化的现实。而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小岛国集团背后有欧盟指使的传言,更增加了对欧盟在气候问题上迫切性的怀疑。

不可否认,欧盟有充分利用其在环保、新能源产业上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来谋求新能源革命下的领导地位的政治目的,但是否存在欧盟通过良好的道德包装达到目的也是一个疑点。正如一位国际关系大师所说大意为,国家谋求在国际社会中利益的理想方式是用理想主义包装,行现实主义之实。纵观美国的外交政策,无不是理想主义包装下行现实主义的产物。

全球性还是跨国性?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必须各方加强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一方的不合作必然会破坏为题的解决。在现实中,假如全球99%的国家都在努力减排气候问题,但1%的国家不参与减排,结果就是这99%国家付出的努力全部被1%国家的排放所抵消,碳排放量上升。但,这不意味气候变化问题就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气候问题不一定是全球性问题。一旦气候变化问题上升为政治议题,就必须面对具体国家权衡利弊。这就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表现在迫切性和重要性两方面。

在迫切性方面,小岛国集团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导致小岛被淹,居无住所,面临着生存危机,更迫切的希望国际社会努力遏制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而深处内陆的国家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大,因此,对他们来说,应对气候问题也就不那么迫切。同时,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发达国家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威胁,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后,有能力也有精力提高对环境的要求。而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肌饿的威胁,肚子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何谈气候变化?

在重要性方面。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与自然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对气候问题的认识也就存在差异。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气候带北移的现象也会为一些国家带来好处,比如,俄罗斯地处寒地的远东地区就可以得益于气候变暖更适合种植玉米。正如,普京曾半开玩笑地说:气候变暖,对俄罗斯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下的中国

目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与欧盟、美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从1990年参与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整个国际气候政治秩序的构建,对秩序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很高,一开始就是秩序的构建者,这既为中国提供了经验和人才,也为主导气候政治的

秩序提供了良好契机。当前,美国和欧盟基于各自利益追求争夺气候政治格局的主导权,而中国也应该发挥建设性作用。

首先,中国作为碳排放最大的国家,没有中国的参与不行,要想使这个秩序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没有中国制定的秩序规则不行,否则,既不能照顾中国的利益,也不能使这个秩序得到遵守。

其次,如果未来国际气候政治秩序建立,中国要想在业已被大多数国家认可的规则下谋求自身的利益,不仅会作为一个破坏者的身份出现,而且会遭受国际道德的谴责和国际舆论的压力。而积极参与,对建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不无裨益。

第三,中国国内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发展的问题。国际大环境为中国提供了产业转型和发展新能源的契机,可以利用达成的发达国家技术转让和资金援助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摆脱对碳能源的依赖。同时,中国日益发展的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可以出口。在当前的新能源革命中,中国抓住这一浪潮,实现被历史证明了的历次工业革命促使大国的崛起。

然而,一些国家大力宣传“中国环境威胁论”,通过炒作夺取话语权,占领道德制高点,给中国带来压力,阻碍中国的发展。恶意的炒作还有激化矛盾的危险,如炒作青藏高原的水资源、湄公河流域的污染,造成中国和与之相关的国家之间矛盾。

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将社会经济发展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将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 着力推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

低碳经济概念,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发展低碳技术,到2050年把英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力图引领世界潮流。2007年,日本政府倡导建立低碳社会,希望依靠社会整体的创新来推动温室气体的减排,实现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力图提升国家软实力。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道路,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建立碳交易市场,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通常指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关系。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必然达到较高水平,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出现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的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我国面临开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我国将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二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

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罚站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全球变暖带给我们的思考

全球暖化问题的反思 摘要:借纪录片《An Inconvenient Truth》阐述了全球变暖的严峻现实,提出全球变暖这一课题。指出近年全球变暖的现状,提出了影响全球变暖的两大原因,进一步探讨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列出全球变暖的十大灾害及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特别针对中国依凭发展现状提出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同时认为全球变暖应对不仅仅是政府职责,每个人都应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全球暖化;温室气体;节能环保 前言 《An Inconvenient Truth》。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电影用铁一样冰冷坚硬的事实带给人们震撼。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警示录。无需任何高深的理解力,每一个人都能被它唤起最深层的担忧和恐惧。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电影使用的是最单调老土的手法——戈尔的学术性演讲,其中戈尔提到很多内容——比如温度曲线和二氧化碳浓度曲线的关系,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灾变临界点的模拟预测,以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电影中戈尔像一个执著的传道者,向世人警示人类末日的危险。 正文 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升高, 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正是全球变暖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的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 自从全球变暖这一现象被观测到,就不断有人怀着各种目的提出置疑或者淡化它的严重性。如果说以前的争论还算学术之争,到现在就几乎全是出于学术之外的目的,就像基督教反对进化论一样,可以理解,这种言论在美国一向都不缺市场。更何况,美国的民主政治,不过就是政客们玩的游戏,他们拿着国家甚至人类的利益作为竞选的筹码。而从来没有被意识到全球变暖已经是人类命运的问题。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 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记载: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

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明清两代均以减免赋役来鼓励垦荒,虽然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面积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生态也迅速恶化,时人称“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 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而这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2、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 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用能源替代了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火车跑起来、轮船航起来!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二者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每一次利用能

全球变暖带来的思考

全球变暖带来的思考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与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与居住环境。 面对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人们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全球变暖的含义尚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有许多人并不关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什么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 近年冬季反常的气候,引起了世界舆论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让人们突然感觉到,异常气候的频频出现,使人类处于危险之中,原以为可以驾驭自然界的人类开始坐立不安。气候变暖究竟给人类带来什么祸害?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与飓风的次数与强度都可能增加。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四是夏天热浪频现: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

数将增加3至8倍。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与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六是传染病肆虐:许多通过昆虫、食物与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七是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290亿美元,人类正在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困扰,这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 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对全球变暖科学理解的加深,人类对全球变暖的意识正逐步增强,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并威胁人类安全。我们对此再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了。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都应该积极应对,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古人尚有“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何况是21世纪的我们。 气候变暖虽然人类无法左右,但它毕竟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都在大力削减污染物的排放,并能利用各种方式降低能耗,推广能源新技术,就可影响局部地区以至整个地球的变化,减少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其实可从许多小事做起,比如坐飞机时少拿份报纸,开车时不带非必需的东西等等。温室气体减排,关系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这些小事虽小,但大家都应该“勿以善小而不为”。 应对全球变暖,人类该如何发展,才能让气候灾难的预警化险为夷?毋庸置疑,只有改变发展观,学会与自然与谐相处,维护人类赖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总括篇 一、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为了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有关国际组织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编制和发布了相关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1988年以来已经组织全球的科学家编制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汇集和评估了世界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研究成果,形成的最主要的结论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近五十年来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为了充分考虑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我国的重大不利影响、支撑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事务、有效地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2个部门组织编制和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意义在于,一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表明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二是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四是为未来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出了方向。 二、《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什么?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共分三个部分:“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该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评价了气候变化及相关国际公约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 评估报告给出的主要结论包括: (一)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1~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及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 (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空间问题。在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我国正当的发展权益,使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要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新的驱动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和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报告中提出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气候变化的政治

气候变化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同时降低它们的碳排放,该有多少问题等待去应付。著名的“石油诅咒”并不仅仅会加到国家头上,而且会加到整个世界体系头上,因为稳住石油流的需要在当代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工业化国家能够打破它们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整体依赖,受益者不仅会包括它们,反过来也会包括石油生产国。它将会带来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关系再调整。 我们没必要设想这样一种未来,即发达国家将会在它们的能源供应方面变得独立自主,这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既不可行也不可取。相互依赖——例如以大范围的、靠可再生技术发动起来的智能电网的形式——将仍然是一种不可更改的事实,并在资源共享方面拥有一种明显正面的影响。但是,借助于重要能源自给自足的能力来保护发达国家免受系统崩溃的影响,未来比现在将更有可能做到。 美国和中国 在小布什政府毒害至深的时代以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经济危机而告终之后,许多人以为美国必定会在世界上采取一种比以往更为谦卑的姿态。“单极化的时机”似乎转瞬即逝。美国从人们常说的全球帝国中心沦落成了世界贱民。 世界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已经习惯于将美国看作气候变化的落伍者,以至于假如或者当美国变成一位环境领导者的时候,它们一时间会适应不过来。然而,随着奥巴马(Obama)总统的当选,美国又一次表现出了重新站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政治层面上是必须的,但也许在经济层面上更加重要。美国是刚刚过去的、通过互联网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浪潮的推手,而在可再生技术的创新方面同样会如此。 全世界都需要开明的美国领导层——只要它是以重申在20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影响巨大的威尔逊传统为基础。我们能够预见到美欧之间的关系修复,尽管不是那种标志着“西方”概念被重新启用的关系。对抗气候变化能够成为推动这种关系修复的工具。欧盟委员会喜欢的那种官方的、官僚的方法很可能不会被美国领导层搬去使用。我之前引用过的调查结果(见第五章)显示,劝服美国公众相信气候变化的危险比劝服其他国家公众要难得多,同时,美国公众对处理气候变化问题抱着更乐观的态度。美国人经常被错当成具有天真的独创性和乐观主义,在当前也许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大有帮助。 改革清洁发展机制(参看本书第八章)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敛合度。这两个过程并不十分相同,因为技术转让并不一定能够会提高受让国的竞争力。我们应该放弃简单的技术转让,而致力于打造这样一种情景,即这类转让有旨在应用和推广技术的投资相伴随——通过提供技术培训或者提高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资助研发能力。放松正常的专利保护对于这一过程来说将是极端重要的。只要有可能,就不应仅仅致力于引进高技术机器或产品,而应该致力于打造高技术知识和低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说,形成地方的知识。在第七章,我给出了一些适应领域的事例,但这些事例同样可用于说明减缓政策。 只要涉及这些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采用一种与清洁发展机制不同的路径就有意义了。我们应该寻找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协调的同时具有削减排放效应的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1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 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 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 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 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 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

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 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 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 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 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 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 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 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 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

言论。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治

[栏目]言论 [页码]4P [标题]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治 [导语]2011年7月21日,英国能源和气候大臣Chris Huhne发表演讲。这是Chris Huhne 关于气候变化的三大演讲之一。他分别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发展、各个国家采取的行动和全球进行政治协议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争取共同商议一个公平、坚定、有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 [作者简介] Chris Huhne 英国自由民主党领袖,于2010年英国大选后担任卡梅伦内阁大臣,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他曾于2006年和2007年两度竞选英国自由民主党领导人,但是均未获得成功,分别被Sir Menzies Campbell和Nick Clegg以微弱的优势险胜。 [配图]同8月刊 [正文] 我很高兴站在这里,进行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三周之前,我讲述了气候变化的经济与绿地增长情况;两周之前,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学、以及它们如何威胁人类安全而我们束手无策,是我的论题。今天,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我们已经采取的行动、全球谈判和如何争取协议,我将进行讨论。而这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科学、二是政治。 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何来到这里。 一、自然之源 约两世纪前,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Joseph Fourier就曾探究过地球具有支撑生命所需的足够热量的原因。 我们身处距离太阳1亿英里以外的最佳位置,故此地球本应该是更冷的——傅里叶考虑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所呼吸的大气也具有阻挡热量的作用。1827年,他对温室效应进行了描述。 我在这里要作出指正。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其实要早于元素周期表,也早于遗传学研究和进化论。 毋庸置疑的是,温室效应对生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太阳的能量穿过大气层,使得地球变暖。地球辐射热量,而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再吸收这些热量,加温则被反馈和放大。如果没有它,地球的温度将降低约33度。 数千年来,全球气温和气候模式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均衡法则使得一切处于平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能进行自我调整。 急转直下 自傅里叶发现温室效应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地球上很多地方历经了工业文明、人口激增。我们已经从小规模的农业社会发展到了大规模的工业社会;我们已经使用动力代替了马匹。相比以往任何时候,也排放出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自前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增加了40%。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三分之二。 这些在大气中浮动的多余温室气体,可以使我们预料,地球表面会变得更加温暖。仅在上个世纪,温度就上升了大约0.8度。这样的情况大多发生在过去50年。自1960年开始,每隔十年,温度平均就会上升0.13度。1998年以后,温度时常再创新高。 因此,明确地得出以下结论:温室气体使得地球变暖。全球排放量继续攀升。世界正在升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形势已变得很紧迫。北冰洋正在融化。1900年以来,全球海平

全球变暖带给我们的思考

摘要:借纪录片《》阐述了全球变暖地严峻现实,提出全球变暖这一课题.指出近年全球变暖地现状,提出了影响全球变暖地两大原因,进一步探讨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地影响.列出全球变暖地十大灾害及可能对人类造成地危害.特别针对中国依凭发展现状提出应对全球变暖地对策.同时认为全球变暖应对不仅仅是政府职责,每个人都应有保护环境地意识. 关键词:全球暖化;温室气体;节能环保 前言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地电影用铁一样冰冷坚硬地事实带给人们震撼.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警示录.无需任何高深地理解力,每一个人都能被它唤起最深层地担忧和恐惧.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地电影使用地是最单调老土地手法——戈尔地学术性演讲,其中戈尔提到很多内容——比如温度曲线和二氧化碳浓度曲线地关系,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灾变临界点地模拟预测,以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电影中戈尔像一个执著地传道者,向世人警示人类末日地危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正文 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升高, 原本凉爽地秋天现在几乎要到月下旬才开始,月份最热地天居然达到了度以上,这正是全球变暖带给人们最直观地感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地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 自从全球变暖这一现象被观测到,就不断有人怀着各种目地提出置疑或者淡化它地严重性.如果说以前地争论还算学术之争,到现在就几乎全是出于学术之外地目地,就像基督教反对进化论一样,可以理解,这种言论在美国一向都不缺市场.更何况,美国地民主政治,不过就是政客们玩地游戏,他们拿着国家甚至人类地利益作为竞选地筹码.而从来没有被意识到全球变暖已经是人类命运地问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人类地短视和自大,或许真地像很多美国电影里想象地那样,大难临头还浑然不知,一帮自以为是地精英们还在为鸡毛蒜皮争论不休,而发出警告地“先知”却往往遭到误解和打压,直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地证据在不断积累,越来越多地学者对此坚信不疑,并且对它地后果作了仔细地研究.戈尔地演讲中已经把关键地问题说得很清楚,这都是几十年来科学家研究地真实结果.而最新地数据发现,事实甚至比预计地更可怕.由于冰川融化是个急剧地正反馈效应,极地冰川融化地速度超过预言地两倍.以这样地速度下去,不出年,光是格林兰岛地冰川融化就能让海平面上升米,而不是预计地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全球变暖概述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地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年前上升了℃.导致全球变暖地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地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地可见光具有高度地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地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地吸收性,也就是常说地“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地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地排放量降至年时地水平.另外,这些每年地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地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地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地各种挑战.截止年月,已有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全球变暖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2.4节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蒋李军课程标准: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根据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⑵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⑶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图2.28、图2.29,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⑵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⑴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⑵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⑶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学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P47,据图2.29-2.30讨论: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CO2含量变化之间有什么相关性?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4.1概述 一、问题的重要性 1、气候是变化的。 地球形成至今大约经历了46亿年,在这46亿年里,气候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冷暖交替。干时变换,时地球气候演变的基本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有全球性的,也有局域性的。其变化对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生物、海洋、地质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也受到这些过程的反馈。气候变化的研究涉及了气象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水文学、海洋学以及人类进化和发展史等学多学科,而研究气候变化又用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所以可见,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多么复杂。 二、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1、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长达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也有几十万年、万年、千年、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气候变化。现在世界上气候学家公认的气候变化时间有以下几种: (1)106-108年:大冰期气候、大间冰期气候 (2)105年: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 (3)104年:副冰期、副间冰期气候 (4)102-103年:寒冷期与温暖期气候 (5)100-101年:世纪及世纪内气候变化(包括年代际、年际尺 度的变化) 2、气候史分级 根据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地球气候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指距今22亿年(其中了解较多的是6亿年以来)——1 万年的气候变化。 ②其气候特点: a、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b、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c、温度振幅为10-15oC。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①时间:一般指距今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变化 ②气温变化:气温变化振幅一般为5-10oC (3)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描述一、二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4.2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一、地球年龄的计算方法 研究过去的气候,需要一个时间的概念,地质上计算地球年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同位素年龄,即绝对年龄,另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 (1)同位素年龄:以年或百万年为单位,表示的是矿物和岩石形成到现在的确切年龄。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发现于格陵兰,距今约38亿年,由此推算可知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2)相对地质年代 ①定义:是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自然阶段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正如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无法预测到冷战会以和平的方式终结一样,他们也没能预测到气候变化问题会作为一个政治话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层面,并成为新世纪继反恐后的一大热点话题。这个在西方折腾了接近20年的话题借着2009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空前规格和政治学者的深度参与已完全政治化了。事实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得到绝大多数国家认同或国内法的通过从而获得国际法的地位后,气候变化问题就已初步政治化。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后,国际关系学者纷纷从跨国性的政治议题来看待气候变化问题。而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征收“碳关税”等措施把气候变化问题与对外贸易、对外援助、能源安全等挂钩,使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一张“外交牌”,作为各国外交博弈的筹码。气候变化问题很有可能成为继反恐之后的又一面国际道义的旗子,谁掌握了气候问题的主导权,也就获得了在即将形成的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舆论道义的制高点。因此,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政治议题,并超越传统的国际政治议题,突破了现有理论的外延。这里,仅对几个问题做出思考。 民主、人权、减排? 发轫于欧洲大陆的民主、人权观念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谋取国家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排斥。美国单边主义下的民主输出和人权干涉成为新世纪紧张的国际格局的诱因。西方国家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干涉和颠覆一些国家政权成为20世纪国际政治的常态并在冷战后时期发展到极致。 而同样发轫于欧陆的气候变化问题的观念是否会成为西方国家在新能源革命下价值观输出的一种形式,这种疑问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深受西方民主和人权指责的国家中大量存在。“气候阴谋论”的提出并不是没有合理的地方。发生在英国的“气候门”事件,让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存在怀疑,由于数次遭受很多国家科学家的质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的公信力也逐渐丧失。在尚未提供确凿的证据和未取得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的情况下,关于这个问题真伪的确认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疑,欧盟异常热心的推动也似乎暗藏玄机。1988年,在欧洲人的推动下,有了IPCC;1990年,欧共体代表在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上提出“气候变化谈判”的主张,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1995年IPCC 报告的出台直接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出炉;2007年IPCC的第四份报告推出了“巴厘岛路线图”。欧洲人骨子里对气候变化问题异常的敏感性如同对民主和人权的敏感性一样耐人寻味,太平洋岛国比欧洲各国更直面气候变化的现实。而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小岛国集团背后有欧盟指使的传言,更增加了对欧盟在气候问题上迫切性的怀疑。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探析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探析 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气候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研究多只涉及某一方面的影响因素。而要准确的预测将来气候的变化,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各种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综合概述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基于上述目的通过对以前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上界辐射变化、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地震潮汐和火山运动、北极海冰、构造抬升、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世界人口数量。并且总结概括了各种影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主要有流体动力学模式,评价温室效应的LLNL一ZD化学模式以及UIUC一ZD化学模式及以前应用最多的是全球环流模式(GCM)和现在使用较多的NCAR/RegCMZ区域气候模式,构造抬升变化的“构造—输入”模型。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因素;影响机制 1 引言 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已导致冰川湖泊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多年冻土区土地的不稳定状态增大,山区出现泥石流和雪崩;北极和南极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包括那些存在于海冰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以及处于食物链高端的食肉动物;在许多由冰川和积雪供水的河流中,径流量和早春最大溢流量增加;许多地区的湖泊和河流变暖,对热力结构和水质产生影响;树木出新叶、鸟类迁徙和产蛋等春季特有现象出现时间提前;动植物物种的地理分布朝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推移;许多地区春季植被提前“返青”,变暖造成了生长季延长;高纬海洋中藻类、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徙。人为碳排放的增多导致海洋更加酸化,pH值平均下降了0.1个单位。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正在开始影响许多其他的自然和人类系统,山区的人居环境遭受冰川湖泊爆发洪水的风险加大;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更暖、更干的环境已经导致了生长期的缩短,并对农作物产生了有害影响;海平面升高和人类发展,都在造成海岸带湿地和红树林的损失,增加了许多地区海岸带洪水造成的损害。气候变化越剧烈,净影响就越趋向于负面,最脆弱的是那些位于海岸带和江河平原的地区、经济与气候敏感性资源联系密切的地区、极端天气事件易发的地区、特别是城市化发展快速的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通过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复杂联系,间接地影响到其他的地区和部门。气候变化对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影响【1】。 鉴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众多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有助于我们对将来气候的的预测,尽早提出应对的措施,减少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迄今为止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表明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大气上界辐射变化、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地震潮汐和火山运动、北极海冰、构造抬升、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世界人口数量。其中大气上界辐射变化的影响主要受地球轨道形状变化和太阳活动的控制,下垫面物理景观的变化主要涉及植被变化、冰雪覆盖变化、湿地和沙漠化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城市化热岛效应。 早期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式有热力学模式和流动力学模式。热力学模式不考虑或只以非常简化的方式考虑大气运动场对辐射收支的影响,它只能预报大气成分变化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能量平衡模式(EBM)和辐射—对流模式(RCM)都属于此类。流体动力学模式考虑了辐射场以及大气位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

气候变化的思考

气候变化的思考 在看过老师推荐的几部影片之后,我对于环境保护有了更多的思考。就目前而言,我们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10个方面:1、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水体污染9、海洋污染10、固体废物污染。 其中因为气候变化的环境问题占其中一大部分。 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我认为,实质上可以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发展的问题。气候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人类活动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所以正因为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因此我认为气候变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发展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可以在可持续发展或者在发展中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和前面一样,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非常高 的历史累积排放所导致的,而且他们目前也是高人均排放,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发达国家应该为应对气候变化,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率先采取行动。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提出来一个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发展从道路选择来说不应该再去沿袭发达国家以前那种发展模式。即高污染、高排放、后治理的一种原有旧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发展道路。 目前国际关于变化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在强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 同时围绕着发展道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义务的分担问题展开的。也就是说温室气体排放应该是谁来减,应该怎么减?何时减?减多少,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实际上是目前国际谈判的核心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新时期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主要动因。 由于我们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非常大,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实际上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为我们国家人口非常多,所以人均的排放总量较低。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变化来看,我国的人均排放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从未来排放的增长来说,从2000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同期增长量的59%,所以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在国际上受到的压力巨大。所以我国完全应该采取实际行动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的参与减排。 IEA的统计,1973年的时候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占全球是5.7%的份额,到04年我们温室气体排放总额是18%,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的份额是24.5%,基本上四分之一的排放都是中国排的。这个比例正好和中国和美国对调。现在中国的排放大概是18%左右,美国是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按照IEA的统计和分析,到2030年,中美正好返过来,中国是占四分之一,美国占18%左右。因此,无论是最近温室气体排放的事实还是未来几十年中国排放的预测都表明了我们在温室气体减 排方面的压力巨大。 实际上我们国家从政府来说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已经高度重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已经正式公布,这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正式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现在正在起草和编写之中。另外在十七大里面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