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特级教师胡明道的一个教例(详见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86年第3期)。

导读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粗读课文,正音上口。

布置学生限时阅读,要求粗略地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参照注释,读顺课文,教师巡视、答疑,出示小黑板(难字正音)。

二、二读课文,激发兴趣。

导读题:

1.核舟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奇巧人”?

2.文章除了第一段是总的概略介绍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总的介绍?

3.第六段中哪一句与“奇巧”人相照应?

4.文中哪些段落是具体说明呢?5谁能翻译、讲解第一、六段?

三、三读课文,自议自解。

这一遍阅读以2—5段为主。方法是分组阅读竞赛。教师安排各组阅读的内容及评分记分的方法。第一组阅读第2段,要求在讲台上摆好船舱和窗户,写出对联;

第二、三组分别阅读第3、4段,要求排雕塑剧,指定一人执导,并指出重点字词。第四组阅读第5段,要求在小黑板上画出船背题字及篆章。

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讲解或排演,教师当即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形象背诵,注意重点词、句的落实。

四、四读课文,反馈验收。

教师设计了一套竞赛题,组织学生抢答。抢答的内容主要有:1.为词、句的翻译选正确答案,2.判断对短语、词、句理解的正误,3.又快又准地翻译句子。

五、五读课文,熟读成诵。

组织学生看板书:

核舟奇巧

船舱篷窗对联

船头苏黄佛印

船尾楫、炉、壶二舟子

船背题名、篆章

空间顺序〖JB)|〗技亦灵怪亦哉

然后采取“接力”背、“承包”背等各种方法组织背诵。

[评析]

导读课是语文阅读教学诸多课型中的一种。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师以导为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以读为主,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此教例中,教师“导”的艺术表现在:

第一,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五个阅读步骤渐次深入,形成完美的层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二,巧妙安排教学思路,五个阅读步骤是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其内在的思路则为:引导学生感知→扫除“外围”→重点“攻坚”→测试学习效果→巩固教学成果。

第三,精心穿插激趣的手段,五个阅读步骤中,第一、二步为铺垫性步骤,第三、四、五步为主体性步骤。教师着眼于主体性步骤,穿插了实物演练法、表演法、图示法、竞赛法、形象记忆法等多种手段。学生沉浸在生动活泼、欢快愉悦的学习气氛之中,精神奋发,兴趣盎然,身心俱益;教学气氛由平静渐趋热烈,直至沸沸扬扬;教学节奏由舒缓而逐步加速,直至密锣紧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此诗句可以形象地表现教学达到高潮时课堂上合谐的师生关系。

《雨的四季》课例研磨:专家点评篇之课例评析稿

《雨的四季》课例评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一中学朱明英 《雨的四季》是部编教材七上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在学习了《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教读课文后编排的一篇写景抒情的自读课文。部编教材对于课型较之传统教材,区分更加明晰。教读课文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文是方法的实践与内化。如果说教读课是老师扶着学生走,那么自读课就是牵着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老师只是适当点示,作任务的布置和方法的指引。相较而言,新教材自读课比教读课难上,难就难在理念上,教师难以改变分析讲授的习惯。如何上好自读课?刘行知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刘老师的课堂有着鲜明的余氏风格,体现出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创新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刘老师的课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品味: 教学手段美化。以设计朗读脚本为主要活动,这是怎样的一种新巧?通过分角色——标重音——画停连来带动对文章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解读,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进行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最终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教学思路简化。分角色—把握文章清晰精致的结构;标重音—体会文章炽烈浓郁的情感;画停连—欣赏文章生动精美的语言。三个板块简单立体,却又以“读”串珠,结构、情感、语言,内容上层层递进。教学思路简约但不简单。 能力训练强化。本单元一个重要的能力训练点是朗读,刘老师延伸了前两篇教读课中训练的朗读点,继续训练重音和停连,并且借助两种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了强化本单元的另外两个能力点的训练:感受和欣赏写景抒情作品的能力和揣摩、品析文学语言的能力,不可不谓之巧妙。 课中活动细化。一个活动目标:设计朗读脚本;三种活动方式:分角色、标重音、画停连;三个活动主题:分配朗读表演的角色,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用“我发现重读……(词语)能读出……的情感”的句式感受作者对雨的深情;用“……要停顿(连读),因为……”的句式,欣赏文章语言的妙处。活动精细灵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二、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 八分有.奇()轩.()箬.()糁.() 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 ..因势象形() ..人()罔不 石青糁.之()其两膝相比.者()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木() 诎右臂支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古今异义词: 古义:古义: 可许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尝比 今义:今义: (5)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 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 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 (三)再读课文,疏通全文,初步探讨。 1.从本文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深入探究,合作展示。 1.本文介绍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雕刻家是怎样表现奇巧、灵怪的?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六)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时,篇幅虽短却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对于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七)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请问,这要靠什么?一方面 靠;另一方面靠。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下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天启壬(ré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石青糁(sǎn)之 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 为(wéi)宫室、器皿、人珠可历历数(shǔ)也 钩画了了(liǎoliǎo)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D. 矫(jiāo)首昂视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佛印绝类弥勒(lè)舟尾横卧一楫(jí) 2.对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B.高可二黍许.(上下)能以.径寸之木(用)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振维老师的一个教例。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在讲析中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一、现在让我们攀登第一个坡,你能不能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动作是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的? (学生列举“杨白劳畏缩地看看四周”、“穆仁智轻薄地用灯照喜儿”、“杨白劳一层层剥开包有红头绳的小纸包”、“杨白劳大惊、昏迷地战抖着”等例,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二、现在我们来爬第二个坡,说明语言也是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语言。 (师生就“杨白劳眼里的‘灯’与黄世仁眼里的‘灯’”、“杨白劳与穆仁智关于‘找地方说理’的对话”等分析讨论。) 三、现在我们再来爬一个坡:从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语言理解人物的性格在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杨白劳的逃避→ 忍耐→ 侥幸→ 哀求→ 反抗→愤怒的性格发展曲线。) 四、上面分析人物语言与身份性格的关系,都是通过一段一段的话,或者一句一句的话来进行的,能不能再从一个角度,即从人物的只言片语来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呢? (师生分析,黄世仁为把喜儿骗到手,七次喊“老杨”,后来本性大暴露,口口声声喊了十几声“杨白劳”。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称呼,也反映人物的性格。 [评析] 此教例出自“大家手笔”,颇有大家风度。 从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看,此为“抓纲拉网式”教学。这堂课的“纲”,就是分析语言、动作与人物的身份、性格之关系;这堂课的“网”,就是教

者设计四个主问题所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内容,教者抓纲挈领,纲举目张,利用四个问题切切实实地把课文从整体上各有重点地挖掘了四遍,不仅文体教学的特征分明,而且教学容量之大,令人惊叹。 从教者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块板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块板”,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块板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再从四个主问题本身看,问题的设计极富特征。这四个问题,可称为“串问”或“顶针问”,四个问题一个接一个,涉及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细、深刻,似乎一气呵成,组成了完满的教学结构。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为:第一,既是提问,也是在告诉学生如何去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身份,“问”中有丰富的知识暗示;第二,既是提问,也鲜明地表现了教学思路和教学层次;第三,既是提问,也是牵动对学生智力、能力进行开发的手段。课堂上学生紧张的阅读、探寻、答问、讨论、教师的引导、点拨,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交流,教学气氛活跃,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求的热情。 如果在四“问”的讲析过程中略略变化一下手段或方式,教学的形式或许会更为活跃。

《核舟记》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

《核舟记》习题【部编版八下第1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 1、【奇巧人】。 2、【径寸之木】。径,。 3、【为】。 4、【木】。 5、【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 。因,。象,。 6、【贻】。 7、【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云,。 8、【有奇】。奇,。 9、【高可二黍许】 。 10、【中轩敞者为舱】 。 11、【箬篷】。 12、【雕栏相望】。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兴,。14、【石青糁之】。糁,。 15、【峨冠】。峨,。 16、【髯】。 17、【手卷】。 18、【卷端】。“卷末”,。19、【如有所语】。语,。 20、【其两膝相比者】 。比,。 21、【各隐卷底衣褶中】 。 22、【绝类弥勒】。类,。 23、【矫首昂视】。

矫,。 24、【不属】。 25、【诎】。 26、【可历历数】。历历,。 27、【舟子】。 28、【衡】。 29、【视端容寂】。 30、【若听茶声然】 。若……然,。31、【船背稍夷】。夷,。32、【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 33、【了了】。 34、【篆章】。 35、【丹】。 36、【曾不盈寸】。曾,。盈,。 37、【简】。 38、【修狭】。 39、【技亦灵怪矣哉】!“矣”和“哉”连用,。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翻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翻译: 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翻译: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翻译: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翻译: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余映潮教例评析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预习要求:孰读课文,看注释 教读这一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学生提问比赛。(10分钟) 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踊跃解答问题。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师补充。 若学生已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意暇甚”与“意将隧人”的两个“意”的词义是否相同等等。 二、学生分析比赛。(15分钟) 学生中有好、中、差三个层次。设计三个问题供分析: 1、《狼》故事情节(差等生) 2、狼之黠(中等生) 3、《狼》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为什么?(优等生) 同学们自由选择,先笔写五分钟发言提纲,再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要鼓励、表扬勇于向难度大的问题“进攻”的差学生。 三、学生背诵比赛。(10分钟) 要求最多10分钟背完全文。成绩差而背诵快的,得表扬。 四、学生做练习比赛。(10分钟) 练习形式:油印或者投影。 第一层次练习。 解释词义: ①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 ②狼不敢前恐前后受其敌 ③一狼洞其中以攻其后 第二层次练习。 ①解释词义: 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 ②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顷刻两毙 第三层次练习

①写出含加点词的成语。 积薪其中() 并驱如故() 前狼假寐() 弛担持刀() ②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要求: 第一、二层次练习为必做题,第三层次练习为选做题,选得多而做得正确的,发小奖品。 [评析] 这个教例很具创造性。 教者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语文差生,用分层次互相促进的方式让差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用激励、鼓动、表扬的手段让差生感受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 教者也同样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对他们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好学生也因教学标高不同而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在学习中始终有一种动力。 赛问、赛讲、赛背、赛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竞争性、激励性,课堂教学流程加快,流量增加,流速提高,紧凑的教学结构,有助于从根本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积极的心理机制被成功地诱发,集中思维能量,运足个人才思,一次次地向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发起“进攻”,意志、自信等心理品质受到良好的培养。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这样的设计思想适用于语文教材中很多精美的短篇。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

周处原文注释翻译

周处原文注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周处翻译 《周处》 1三横,并皆暴犯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情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侠气,为乡里所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忠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人情所患,有自改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周处句子翻译 《周处》句意 1、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核舟记》学案

《核舟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方法 1. 朗读背诵法。 2. 借助课文下面注解和课外资料初步翻译全文 3. 合作探究解决部分疑难问题。 三、资料链接 1.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2. 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3.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4. 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书稿(Word版,111页,全集)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目录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 ——《背影》教例评析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5.分类式课堂笔记 ——《〈论语〉六则》教例评析 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7. 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9.诵读品析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例评析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 ——《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14.《春》教学设计集评 ——《春》教例评析 15.只取一瓢饮 ——《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16.开发学习潜能 ——《松鼠》教例评析 17.穿插几次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 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 ——《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19.教读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0.美读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1.把“球”抛给学生 ——《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 22.一次多篇 ——《寓言三则》教例评析 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 ——《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一面》教例评析 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 ——《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 ——《鞋》教例评析 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 ——《狼》教例评析 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 ——《荔枝蜜》教例评析 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小麻雀》教例评析 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 ——《海滨仲夏夜》教例评析34.联系归纳比较辨析 ——《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35.多角度利用课文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36.变序式教学 ——《谈骨气》教例评析 37.酝酿教学高潮 ——《新诗三首》教例评析 38.巧用教学挂图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39.破解语言密码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 ——《死海不死》教例评析 41.高效背诵 ——《口技》教例评析 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核舟记作者简介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核舟记作者: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余映潮老师《行路难》评课稿

余映潮老师《行路难》评课稿 选修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余映潮老师《行路难》的教学教学视频。这节课,能够在如下教师语言方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精致的语言 教师语言干净简练,语速缓慢,一字一顿,清晰明白,句句有指向性、针对性。从课后整理的笔录来看,我也找不出一句或一个多余的字样。指导了五遍朗读,每次抓一个点,落到实处,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了味道。每一次实时评价既包含赏识和尊重,又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学生的回答也似受了老师的语言熏陶,清晰精到。整堂课感到就是真正的语文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爽素美。 二、诗意的讲析 讲析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法,其意义在于深入文本,解决难点,凸显美点,解析规律,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语文知识的宽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疑难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生僻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 且看本课中余老师的讲析: 引入背景资料时,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生齐读诗歌前,指出了“羞”、“直”等关键字词的意思,为学生的齐读作了必要的铺垫; 学生齐读诗歌出现明显错误时,余老师对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的抑扬作了及时充分的点拨; 对美句的分析精炼含蓄,颇有见地:乘风破浪,沧海扬帆;意境开阔,壮思飞扬;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由美句到警句、由难句到用典,余老师更是用两次微型讲座作了极为巧妙的讲析。这样的讲座既有助于学生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的掌握,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加大了课堂容量,实属一石数鸟,匠心独运。 整节课上,充满了诗意的、简洁生动的、精美实在的讲析,显现了余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 三、精当的评析 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对话教学,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灵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余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是迅速判断,及时点评,指向明确,内涵丰富,或补充到位,或提升精准,或优化巧妙。这一来一去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在教师不疾不徐的点评、引领下,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平实、自然、大气,没有教师的极力表演,只有教师的应对自如。自然流露的“谢谢”等话语,充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我们真的从余老师的课堂上学得很多很多,对于师范生来说,尤其可以以余老师的课为鉴,梳理审视我们将来的课堂。

《核舟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法安排:整体感知,逐句逐段讲解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 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 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 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字音以及断句 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资料,弄懂文句,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

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四、逐段理解重点字词。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四段 舟子:撑船的人。椎髻:梳着椎形发髻。衡:通“横”。攀:通“扳”。若:好像。状:形状,样子。寂:形容词,平静。 第五段 稍夷:稍平。题名:题写名字。曰:是。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代词,代所刻的字。丹:朱红。 第六段 通:总共。计:计算。为:刻有。并:和,连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曾:尚,还。盈:满。盖:连词,承接上文,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特级教师胡明道的一个教例(详见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86年第3期)。 导读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粗读课文,正音上口。 布置学生限时阅读,要求粗略地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参照注释,读顺课文,教师巡视、答疑,出示小黑板(难字正音)。 二、二读课文,激发兴趣。 导读题: 1.核舟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奇巧人”? 2.文章除了第一段是总的概略介绍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总的介绍? 3.第六段中哪一句与“奇巧”人相照应? 4.文中哪些段落是具体说明呢?5谁能翻译、讲解第一、六段? 三、三读课文,自议自解。 这一遍阅读以2—5段为主。方法是分组阅读竞赛。教师安排各组阅读的内容及评分记分的方法。第一组阅读第2段,要求在讲台上摆好船舱和窗户,写出对联;

第二、三组分别阅读第3、4段,要求排雕塑剧,指定一人执导,并指出重点字词。第四组阅读第5段,要求在小黑板上画出船背题字及篆章。 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讲解或排演,教师当即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形象背诵,注意重点词、句的落实。 四、四读课文,反馈验收。 教师设计了一套竞赛题,组织学生抢答。抢答的内容主要有:1.为词、句的翻译选正确答案,2.判断对短语、词、句理解的正误,3.又快又准地翻译句子。 五、五读课文,熟读成诵。 组织学生看板书: 核舟奇巧 船舱篷窗对联 船头苏黄佛印 船尾楫、炉、壶二舟子 船背题名、篆章 空间顺序〖JB)|〗技亦灵怪亦哉 然后采取“接力”背、“承包”背等各种方法组织背诵。

[评析] 导读课是语文阅读教学诸多课型中的一种。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师以导为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以读为主,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此教例中,教师“导”的艺术表现在: 第一,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五个阅读步骤渐次深入,形成完美的层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二,巧妙安排教学思路,五个阅读步骤是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其内在的思路则为:引导学生感知→扫除“外围”→重点“攻坚”→测试学习效果→巩固教学成果。 第三,精心穿插激趣的手段,五个阅读步骤中,第一、二步为铺垫性步骤,第三、四、五步为主体性步骤。教师着眼于主体性步骤,穿插了实物演练法、表演法、图示法、竞赛法、形象记忆法等多种手段。学生沉浸在生动活泼、欢快愉悦的学习气氛之中,精神奋发,兴趣盎然,身心俱益;教学气氛由平静渐趋热烈,直至沸沸扬扬;教学节奏由舒缓而逐步加速,直至密锣紧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此诗句可以形象地表现教学达到高潮时课堂上合谐的师生关系。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23课核舟记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二.【一字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 ) 为人五:(刻有)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是) 4.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7.以:能以径寸之木(用)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三.【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可、可能)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还,尚今义:曾经。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用箬篷)(2)石青糁之(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峨:高高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使……平放。使……弯曲) (5)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五.【重点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 盈:满 3.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 5.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雕刻。 6.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7.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8.雕栏相望焉。相望:左右相对 9.石青糁之。糁:涂 10.东坡现右足。现:露出 11.如有所语。语:说话 12.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 13.矫首昂视。矫:举 14.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15.其船背稍夷。夷:平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学习余映潮老师《答谢中书书》课例

从学习余映潮老师《答谢中书书》课例说开去余映潮老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在对大量课堂教学充分实践的基础上,用丰富的教学实例来诠释了教学设计艺术。余老师的课堂深受大家的喜欢,在余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灵动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逐步的提高。 下面我就余老师的课例《答谢中书书》谈谈自己学习的一点感受。从余老师的课例中,可以感受到教学艺术的魅力。 一、魅力之“切分板块,理清思路” 所谓“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的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它与一般语文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一般的语文教学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是开讲后,然后一个段接着一个段地分析,或者一个部分接着一个部分地分析,最后小结课文特点或者进行课堂学习小结”。 在《答谢中书书》中板块呈现: 主问题:理解内容之意,品味课文之美。 板块: 板块一:整体把握 板块二:“热身活动”(自读自讲) 板块三:背读积累 板块四:安静地写(佳句赏评)

目的: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沉淀,品味体验 板块式教学思路能够大大的改变课堂教学步骤不清、思绪杂乱的现象,它以一条清晰明朗的路线,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安排,解决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板块式”教学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从一篇课文的“整体”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独立性,而不是分散地、零碎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因此,”板块式”教学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喜欢。 二、魅力之“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余老师在《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精心设计导语,而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文,以“今天我们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标题读一下,看怎么读最好”直入教学情境,很干脆,很简洁。 这一开头乍一看,很平常,很平淡,不生动、不激情、无“渲染”,但它省时省力,为后面环节学生品读课文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又能让学生理解标题的断句与含义,避免了标题中两个“书”的误解。 三、魅力之“整体反复,多角理解” 余老师接下来从“整体”上,以“全文”的面貌,引导学生整体性地理解课文。这里所谓的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这种技法在于“关注文本,突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余老师在“整体把握”环节,主要从“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简介课文”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特别是在“简介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24课《核舟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执笔人:郭文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作者、作品简介: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2、朗读课文并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 ..() 黍.()箬.篷()糁.()峨冠.() 髯.()髻()篆.章()矫.() 衣褶.()诎.()楫.()椎髻 ..() 壬戌 ..()虞.山() 3、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粗通文意。 二、学习研讨 1、范读,学生听读、自由读、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1.有奇巧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 ...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 7.箬篷覆之 .. ( )()() 8.雕栏相望.焉 (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11.中峨冠 ..而多髯.者()() 12.如有所语.() 2

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

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 辨识性考点 ——答题指导之一 [考点内涵解说] 辨识性考点是阅读题中最为基础的考点。它着眼于考生能否运用有关的文体知识与文章结构方 面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辨识,在说明文与议论文阅读题目中常常出现。其常用的设题角度有两种: 一种是要求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进行辨识,常见的考题有“指出画线句使用的 表达方式”“文章第X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说明这段文字中的表达方式”“这篇文章运 用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是哪两种”等。一种是要求对文或段的结构进行辨析与划分,对文中的观点 与材料进行区分。如“这段文字中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竖线在下面标出”“指出这篇文章结构层 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等都是常见的考题。有时候出题者也从综合的角度出题,如“如果要将这篇 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在什么地方”这个题,表面上考划分,实际上考对 表达方式的辨识。 [应对技法点拨] 辨识性考题是阅读考查中比较容易得分的题,所以应该确保不失分。在答题时应注意:依靠自 己最基础的语感,对表达方式进行正确的判断。 1.在说明是哪种表达方式时,应该运用语文教材上的说法而避免运用其他的说法,特别是在辨 识认证方法时更要做到这一点。 2.在回答“主要的方法是两种”时,要先进行辨识,然后再概括、比较,不要轻率落笔。 3.答“举例”题时,要先说明,后列举:要列举简洁明了的句子;要用“如……”这样的格式 进行举例。 4.对议论文、说明文的层次划分题,可以“总——分——总”“总——分”“分——总”“时 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方面去运行判断、划分。 5.做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划分题时,可从“记叙——议论”“记叙——抒情”“时间的推 移”“地点的转换”等方面去进行尝试。 6.辨识题中,有时要求讲一点理由,这时最好的表达就是用一个句子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基本层级训练] (一)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 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 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 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除数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 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 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汉语的优美隽永还表现在它的音乐美上。汉语有四声之别,因就有声调抑扬之美。既有 “中华伟大”“风暴风狂”这种四声罗列的四字语,也有“翻天覆地”“罗月如流”这样平仄二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