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沉和浮》习题

一、填空

1、放入水中不能分散开来的固体有的

会,有的会。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____ __有关。

3、把图中的两个塑料瓶放在水中,空塑料瓶

会,装满水的塑料瓶会。

而两个瓶子的相同,

不同,从而可以看出,体积相同

的物体,质量越容易上浮。

4、没有充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

充满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两

个游泳圈相同,不同,从

而可以看出,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大越容

易。

二、判断。

1、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向上托的力。()

2、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

3、物体在气体中也有沉与浮的现象。

()

4、橡皮泥放入水中一定下沉。

()

5、生鸡蛋在自来水中会沉入水底,而放入盐水中会浮在水面。

)6、潜水艇是靠改变质量来控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

7、沉在水下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

8、木头是浮的,铁是沉的。

()

9、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

10、潜水艇可以改变自身的重量和大小在水里沉和浮。

()

11、改变浮标的重量可以使它上沉或下沉。

()

12、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沉,小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浮。()

13、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易浮在水面上。()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

三、选择题

1、潜水艇是通过改变()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轻重

B、大小

2、马铃薯放在()里会浮。

A、清水

B、盐水

C、油

3、下面哪种液体的浮力最大()

A、盐水

B、油

C、水银

4、下列几种物体会成到水底的是()

A.木块 B、泡沫。 C、胡萝卜。

5、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是改变物体的()或()。A重量 B体积 C颜色

6、下面哪种方法可以使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

A往清水里加盐 B把水倒掉一些 C往清水里加清水7.胡萝卜在清水中会()。

A、上浮

B、下沉

C、既不上浮也不

下沉

8、同样轻重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

A、体积大的沉,体积小的浮

B、体积大的浮,体积小的沉

四、填写下面的实验记录。

1、填出下面的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20分)

钢尺玻璃瓶乒乓球铁钉

石头木块儿一元硬币

橡皮苹果泡沫塑料

浮在水面上的有沉入水底的有2、你用什么方法改变下面物体的沉浮?(8分)

3、这个实验证明了

五、阅读并填空。(8分)

泰坦尼克号是怎么沉没的

1912年4月14日,正在海上航行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撞到了冰山上。原来,冰山浮出水面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泰坦尼克号与看不到的水下冰山相撞。在船的底层,几个船舱被撞裂,还水涌进这些船舱,使船的质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本来能浮在水面上的豪华巨轮开始下沉。后来,由于海水的涌入又引起了许多其他问题,最终使这艘豪华巨轮沉入海底。

在水中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质量越容易下沉,质量越越容易上浮。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是因为它的没变,而增加了许多。

六、补充试题

(一)1、将下面的物品轻轻放在水面上,会浮的请打√。会沉的打×。

硬币()篮球()弹珠()塑胶碗()电池()橡皮擦()便当盒()瓶盖()2、承上题,你选的这些物品能浮在水面上,和它们的那一项特

征有关?

颜色材质形状用途

(二)小明拿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发现橡皮泥会往下沉。他应该把橡皮泥捏成那一种形状,才能让胶泥浮在水面上?在○中打√。

○长条形○碗的形状

○船的形状○甜甜圈形

(三)把物品放入水中,物品到底是会沉还是会浮呢?下列的叙述中,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金属做成的物品都很重,所以都沉到水底。

()体积越小的物品,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容器形状的物品,如塑胶杯、铁罐、铝罐等,可以浮在水面上。

()沉入水底的胶泥,只要把它改捏成像碗一样的形状,就可以浮在水面了。

(四)下列物品放到水里,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请连一连。

会沉

会浮

(五)下列日常生活中的情形,哪些是利用水能让物体浮起来的特性呢?请在□内打√。

□1、轮船在海上航行

□2、用莲蓬头淋浴

□3、海水浴场的警示浮标

□4、喷水池喷水

□5、人在水中游泳

□6、把水煮沸

(六)下列各种用不锈钢制作的物品,把它们放在水面上,有些会沉入水中,有些则会浮起来。请将会浮在水面上的圈起来,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圈出会浮的的东西。

不锈钢碗不锈钢汤匙不锈钢杯

不锈钢筷子不锈钢长尾夹不锈钢便当盒

2、不锈钢制品能不能浮在水面,要依据什么来判断?请打√。

特别材质物品大小

物品形状物品重量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上浮下沉

2、排开水的量_

3、浮在水面上沉到水底体积质量小

4、下沉上浮质量体积上浮二、判断。

1(√)2(×)3(√)4(×)5、(√)6、(√)7(×)8(×)

9(×)10(√)11(√)12(×)13(√)14(√)

三、选择题

1、A

2、B

3、C

4、C

5、A B

6、A

7、B

8、B

四、填写下面的实验记录。

1、你用什么方法改变下面物体的沉浮?(8分)

3、这个实验证明了物体体积不变,改变质量可以改变沉浮,物体的质量不变,改变体积可以改变沉浮。

五、阅读并填空

越大小体积质量

小学科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第五单元沉和浮 3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小组实验观察用:蜡烛、铁片、木夹。 小组实验观察用: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 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两只,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准备食用油、糖浆、水银等。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推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两个不同水槽中的沉浮。(一个沉、一个浮。)·怎样解释两个马铃薯沉浮的不同?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会怎样? ·观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浮;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沉。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2.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 ·这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吗?怎样能知道? ·从两个水槽里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水是什么水? ·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3.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能浮。

·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里沉、在盐水里却变浮了? ·盐水重还是清水重? ·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里浮吗? 4.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把物体分别放在比水轻的油中和比水重的糖浆中,物体的沉浮会怎样变化?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铜和铁在液体中能浮吗? ·铜在水银中也会浮(实际演示或图片展示)。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5.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内容,课后去做一做“改变鸡蛋的沉浮”的实验并思考有关问题。 6.布置下次课前自制好一只小船,并收集有关船的图片、模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D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3题;共3分) 1. (1分)小明在清水中加了些盐,发现马铃薯并没有浮起来,可能是因为()。 A . 盐水没有浮力 B . 盐水里的盐太少了 C . 马铃薯太大了 2. (1分)液体里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 A . 一定会浮起来 B . 一定会沉下去 C . 不能确定 3. (1分)改变物体的(),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A . 体积 B . 自身重量 C . 颜色 二、判断题 (共6题;共6分) 4. (1分)铜砝码可以浮在水银上。 5. (1分)我们熟悉的水、蜡烛、冰这些物品在相同的体积下,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

的。 6. (1分)马铃薯有时能在盐水中浮起来,有时会在盐水中沉下去。 7. (1分)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死海里的水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倍。() 8. (1分)铜砝码不管放在哪种液体中,它都是沉的。 9. (1分)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三、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10. (1分)如图所示,新鲜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如果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鸡蛋会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 11. (1分)马铃薯在清水中会________,在浓盐水中会________ 12. (1分)用________的实验方法可以知道液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13. (1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________有关。 14. (1分)马铃薯在清水中________,在盐水中________。 四、解答题 (共2题;共2分) 15. (1分)如下图所示,把橡皮泥与塑料笔帽粘在一起,使它能直立着漂浮在水里。笔帽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做成我们的“潜艇”。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把我们“潜艇”放进瓶子,然后拧紧瓶盖。用力挤压瓶子,“潜艇”会沉到瓶底。松开双手,“艇”又会回到瓶子顶部。请根据物体沉浮的有关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3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3 受田小学于学军 教学背景及分析: 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物体的轻重有关;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在经历了这个思维矛盾冲突后,能够从物体本身上考虑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所以在后续《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中,学生从物体本身的角度考虑出发,设想并尝试运用各种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在这个活动结束时,出现了本单元的第三个教学时段,除了从物体本身出发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改变液体从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大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是沉的,在第二个水槽里却浮了?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提出推测——“可能两种水不一样吧?”;最后,再让学生来观察比较两种水有什么不一样以及马铃薯在不同浓度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本节课执教者试图以这样的矛盾冲突以及产生的问题作为引导和驱动。从而推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活动要求: 1、引领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马铃薯)开始,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 鼓励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行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经历一个典型的“观 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准备: 小组实验观察:同体积的烧杯与水、搅拌棒、食盐、一个较小的马铃薯; 教学演示:两只水槽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食物油、糖水各一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 教学活动过程: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我上的三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因为我这一节课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当中,把课一节一节的上好上优的。并且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回顾前后教学,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1、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给科学探究“把把脉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如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这一步时,我的设计只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接着我就指名汇报。现在想想这实际上变成了变样性的“一言堂”。这就会造成其他同学因没有具体任务和组间的竞争而不去认真思考“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结果弄得课堂讨论的效果不佳。而“这一节课”我要求每组学生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做?在汇报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要求台下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己提出“建议”。没料到这一课堂设计理念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而且还能让台下面的学生清楚明白实验的具体过程。反之,如果汇报时只让个别学生说,这也会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使其他同学不明白该组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 2、深入领会教材的内涵是探究教学的必备条件。 虽然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这个意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沉和浮》习题 一、填空 1、放入水中不能分散开来的固体有的 会,有的会。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____ __有关。 3、把图中的两个塑料瓶放在水中,空塑料瓶 会,装满水的塑料瓶会。 而两个瓶子的相同, 不同,从而可以看出,体积相同 的物体,质量越容易上浮。 4、没有充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 充满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两 个游泳圈相同,不同,从 而可以看出,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大越容 易。 二、判断。 1、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向上托的力。() 2、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 3、物体在气体中也有沉与浮的现象。 () 4、橡皮泥放入水中一定下沉。 () 5、生鸡蛋在自来水中会沉入水底,而放入盐水中会浮在水面。 ( )6、潜水艇是靠改变质量来控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 7、沉在水下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 8、木头是浮的,铁是沉的。 () 9、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 10、潜水艇可以改变自身的重量和大小在水里沉和浮。 () 11、改变浮标的重量可以使它上沉或下沉。 ()

12、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沉,小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浮。() 13、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易浮在水面上。()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 三、选择题 1、潜水艇是通过改变()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轻重 B、大小 2、马铃薯放在()里会浮。 A、清水 B、盐水 C、油 3、下面哪种液体的浮力最大() A、盐水 B、油 C、水银 4、下列几种物体会成到水底的是() A.木块 B、泡沫。 C、胡萝卜。 5、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是改变物体的()或()。A重量 B体积 C颜色 6、下面哪种方法可以使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 A往清水里加盐 B把水倒掉一些 C往清水里加清水7.胡萝卜在清水中会()。 A、上浮 B、下沉 C、既不上浮也不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实录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科学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并学会给液滴加热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节课也给大家演个魔术。(出示两个水槽1号清水、2号盐水)看老师这里有两槽液体(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孩子们可能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学名是马铃薯。(先把马铃薯放入1号水槽中——沉,吹口气说“变”,再放入2号水槽中——浮)这是怎么回事呢?(提出课题) 2、学生解放猜测发言。 (1)预设一:(有的学生会说到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你是怎么知道的?科学讲究证据,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2)预设二:如果学生没有提到盐水中浮则请一学生上来将一小马铃薯轻轻放入1号槽中。 你们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孩子们这时会说到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会说2号杯中放了盐。 师:你怎么知道2号杯中放了盐?(生:猜的)怎样证明你的猜想呢?(3)预设三:你认为老师在2号槽中加了其他东西是不是?加了盐?你肯定我是加了盐吗?科学讲究证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确实加了东西?3、交流汇报想法。(说出猜测的理由) 生:用眼睛看颜色(同学走到台前看)颜色一样。 生:用鼻闻气味。(同学走到台前闻)都没有气味。 生:用手摸一下。(同学走到台前摸)手感都一样。 生:比较水的多少。(同学走到台前比较)水量一样。 生:用耳听一听。(同学走到台前听)都没有声音。 生:用嘴尝一尝味道。 师:在不知道实验液体是什么时,不能轻松用嘴尝不卫生。 生:把两盆水都放在太阳底下晒用蒸发方法来观察。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水被太阳晒干了,水里的东西就剩下了。 师:把水放在太阳底下,等它蒸发非常好。但是时间太长了。能不能使它干的快一点? 生:能、用火加热。 师:恩,用火加热在这里是个好办法。你能用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实验一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水快点蒸发完进行观察吗?那怎样加热?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科学知识: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实验中理解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中理解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引导学生学习溢水法测体积 科学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中获得数据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通过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实验数据—总结结论),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解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中,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关于沉浮的现象。 教学重点: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2个钩码、两个马铃薯、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酒精、5个烧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两种液体:盐水与清水,分别将马铃薯放入其中,观察沉浮现象。复习巩固上一节课通过液滴加热法发现两杯液体不一样。提出问题: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为什么在不同液体中沉浮情况不一样? 新课讲授: 一、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由于用马铃薯不方便测量,所以先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每个小组都要做一组实验,获得一组实验数据,分析

马铃薯品种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马铃薯品种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一、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实验地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地下水位高低,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及速效养分含量,前茬产量水平等。 实验地的管理水平:土壤耕作情况,施肥情况(肥料种类,数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中耕除草培土次数、深度,灌水次数、时间、灌水量等。 二、马铃薯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 (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2)出苗期小区出苗率达50%的日期。开始出苗后隔天调查。 (3)出苗率小区内出苗植株占播种穴数的百分数。现蕾期调查计数并记载。 (4)现蕾期50%植株现蕾的日期。开始现蕾后隔天调查 (5)开花期50%的植物开花的日期。开始开花后隔天调查。 (6)生理成熟期小区50%的叶子变黄的日期。在生长后期每周调查两次。 (7)收获期收获的日期。 (8)生育期出苗到收获或植物死亡的日期。 (9)成熟期出苗到薯块化成熟的天数。分极早熟(<60d)、早熟(60~75d)、中熟(75~105d)、晚熟(105~120d)和极晚熟(>120d)。 三、形态特征调查 (10)茎颜色绿、淡紫、红褐色、紫色、绿色带褐色、紫色网

纹、紫色、褐色带绿色网纹等。 (11)叶色浅绿、绿和深绿色。 (12)花繁茂性在现蕾期到盛花期记载。分为:无蕾、罗蕾、少花、中等和繁茂。 (13)花冠色盛花期在早上10时左右观察刚开放的花进行记载。分为:白色、淡红色、深红色、淡蓝色、深蓝色、浅紫色、深紫色和黄色。 (14)结实性分为无、少、中等和多。 (15)株高土壤表面到主茎第一花序分支处的高度。在开花期每个小区随机抽查20株测量株高,求平均值。 (16)主茎数从种薯或地下直接生长的茎数。在开花期每个小区随机调查10株,记平均数。 四、农艺性状和收获数据调查 (17)收获面积每小区的收获面积 (18)收获株数每小区的收获植株数。 (19)单株薯块数平均单株结薯数 (20)薯块大小收获时调查。分为:大、中等和小 (21)薯块大小整齐度收获时调查。分为:不整齐,中等和整齐 (22)匍匐茎分为短(<3cm)中等(3~5cm)长(>5m) (23)小区产量收获时称重 (24)亩产收获后计算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三课。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后续课。教材由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推测与验证三个连续的结构活动组成。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食盐。实验二是学生做一杯盐水,验证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实验三是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是通过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体现的。最后的实验是对本课的扩展:把软木塞放在油上、把葡萄放在糖浆上,把铜砝码放在水银上,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事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中引发出新的问题“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无关,那么是否和液体有关?”使学生在问题中将探究活动自主的引向新的方向。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引出研究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大胆推测、设计验证方法上。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这个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从而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平、烧杯、马铃薯、量筒、豆油、蜂蜜、葡萄、塑料块、软木塞、味精、糖 学生准备: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蜡烛、钢匙、火柴、玻璃片、橡皮泥、塑料小匙、牙签、食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七课【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白要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假设和不断的实验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 1.加热时需注意的安全事项。 2.通过实验来不断证明自己的假设。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只看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这一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一课,继续研究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沉浮的概念。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已包装好)、40克白糖(已包装好)、2只烧杯、一根筷子,打火机和小木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马铃薯 师:现在我要将它放在这杯水中,你们猜一猜,它会沉还是浮? 二、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三、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说明注意事项,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一勺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勺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四、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慢慢加盐,搅拌溶解。食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科学探究过程,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天平一架、同规格的量筒多只,马铃薯图片,实验记录表等。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铁片、木夹、烧杯、搅拌棒、马铃薯、盐、糖、面碱、味精等。 教学方法:演示、小组合作交流、实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发现并提出问题。 (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同学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两个马铃薯) 如果老师把这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中,你们认为谁会沉到水底,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呢? 分三步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第一步:大的放进盐水中,小的放进清水中。 第二步:小的放进盐水中,大的放进清水中。 第三步:两个同时放进清水或者盐水中。 (粘贴图片)刚刚我们看到两个马铃薯放进第一个水槽中,马铃薯沉到了水底,放进第二个水槽中,马铃薯浮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节课,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课题) 二、验证两个水槽中的液体不同。 (一)发现推测 看到了刚才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想法吗? (两个水槽中装的液体不同) (二)设计方案 用什么方法验证两个水槽里装的液体不同呢? (尝;把水放到太阳下晒;再制一杯盐水;用火烤等)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最科学,而且在课堂中可以用。(烤)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 (三)学生实验 同学们可以按照刚刚设计的方案做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我的温馨小提示哟!(多媒体演示) 1、加热时,手要握住木夹的手柄; 2、铁片要放在火焰的外焰;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实验操作

实验名称: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拉力) 受到的浮力 我们的发现 现象和结论: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备注: 1、注意弹簧秤的调0。 2、浓盐水、浓糖水的浓度要大些,使实验对比更明显。

实验名称: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课题和页码:《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2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实验器材: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 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马铃薯清水浓盐水 体积(毫升) 重量(克)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备注: 1、本实验需要用到量筒和天平,如何规范使用要向学生做一简单说明。 2、可联系前一课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说明淡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要轻。

课题:《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

课题:《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科学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并学会给液滴加热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改变物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过程: 今天这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常见的一种蔬菜——马铃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不同吗?是不是一样? 大家想一想,如果把这两个马铃薯分别入进1号和2号两个水槽里,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到底是沉是浮呢?我们把它放进水里看看吧。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1号水槽→盐,2号水槽→清水)。 你们猜错了吧?我把它们换下位置,你们接着猜,它们是沉还是浮?谁来说说(2号水槽→盐,1号水槽→清水)?

再来看,这回怎样了?(都放盐) 如果我把它们都放进2号水槽里会怎么样?同学们注意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同样是这两个马铃薯,怎么一会沉一会浮的,这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刚才我们把马铃薯放在1号水槽,马铃薯沉在了水底,放在2号水槽却都浮在水面,你认为马铃薯的沉浮与马铃薯本身有关吗?那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 你认为1号水槽里的水和2号水槽里的水有什么不同?还有别的可能吗? 同学们猜我的水中加了……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否正确。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盐、碱、味精和糖这种物质,一会我们就用这几种物质来研究。如果把其他物质放进水里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现象,我们课后一起来研究好吗? 我希望同学们先把马铃薯放到水中,观察它是沉还是浮,然后再往水里面加糖,清楚了吗? 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快速商量一下,你们组准备选择哪几种物质来研究。 商量好了吗?在实验过程中,我希望同学们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我还有一点要求: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马铃薯有什么变化,并想一想为什么产生这种变化? 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研究成果?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封面)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这个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从而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天平、烧杯、马铃薯、量筒、味精、糖、食盐、蜡烛、钢匙、火柴、塑料小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马铃薯)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物体吗? 2、科学家把它叫马铃薯,这节课我们不研究马铃薯的营养、种植等问题。只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马铃薯放入水中后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板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比较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并分析原因。 1、(把大中小三个马铃薯)谁来说说把它们放进水里,会怎样?

还有别的想法吗?到底谁的推测是正确呢?对!我们来试一试。(分别入三杯水中)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交换放再试试(交换马铃薯)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边的水浮力大,另两边的水浮力小呢?你们怎么知道的?你们认为这些说法哪个最有道理,讨论一下。你们怎么知道水里肯定是盐的?那我们来检验一下好吗?怎样检验?(板书方法) 2、这些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最好,评价一下。在没有弄清这水槽的水前,不能轻易用尝的方法,也许有毒,也许不卫生。 3、那我们用什么材料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分别取三种水加热,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实验结果)白色的粉末肯定是盐吗?除了盐,还有哪些物质的粉末也可能是白色的? 三、用实验来验证猜测。 1、马铃薯放在含有某种物质的水中会上浮,你们想亲手用自己认为的物质试一试吗?(先讲实验要求,再按自己组的猜想上讲台领取材料) 2、学生分组实验,放自己的实验材料,搅拌。 3、为什么在水里加入可以溶解的物质后浮力会增大? 四、通过实验验证盐水与清水哪个轻哪个重? 1、什么重量有区别?怎么才能知道?要比较得直观科学,还是用天秤称。 2、(出示天平),怎样称?(出示两杯水)这样行吗?(板书:同体积)对,要取同样多的水,为了准确,我们用量筒来取三种水(介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8课时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教学内容。“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的后续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做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通过做实验来研究马铃薯的沉浮。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食盐。学生做一杯盐水,验证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实验三是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是通过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体现的。最后的实验是对本课的扩展:把软木塞放在油上、把葡萄放在糖浆上,把铜砝码放在水银上,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教材内容的设计由四部分组成:(1)通过把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放在清水和盐水中出现不同现象,使学生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引发问题,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推测。(2)进行盐结晶实验来验证其中一个水槽里的水含盐。(3)通过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找到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4)利用软木塞、塑料块、葡萄分别浮在油、水、糖浆上和铜砝码浮在水银,进一步地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由浅入深的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提出探究科学的假设,制定出探究方法,然后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思维加工、概括总结,最后得出探究结论,教学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生水平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有一些间接关系,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这些知识都是与本节课相关的必要基础知识,学生都已具备。学生对前面的研究兴趣很浓,对于同一个物体,在看似一样的水中出现有时下沉有时上浮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兴趣。这些课题都通过实验来研究,三年级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特别是这些实验很容易做成功,因此学生的兴趣盎然,教学很容易展开。在学习过程中,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容易受实验器材的影响;本堂课的实验现象非常显眼,学生容易观察到,不会遗漏重要的实验现象;学生有了一些生活经验,比如夏天游泳的经历、坐船的经历都会产生联想;学生还学过假设、实验、验证以及通过现象寻找原因等思维方法,因此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本节课的难点可能有两个:一是学生不易想到是水中溶解了盐或其他物质而导致马铃薯的沉浮;二是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 三、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承载的液体有关。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1、知道物体的沉浮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及分析: 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相关?与物体的轻重相关;与物体的大小相关;与物体是否空心相关……学生在经历了这个思维矛盾冲突后,能够从物体本身上考虑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所以在后续《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中,学生从物体本身的角度考虑出发,设想并尝试使用各种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在这个活动结束时,出现了本单元的第三个教学时段,除了从物体本身出发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外,还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改变液体从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大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是沉的,在第二个水槽里却浮了?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提出推测——“可能两种水不一样吧?”;最后,再让学生来观察比较两种水有什么不一样以及马铃薯在不同浓度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本节课执教者试图以这样的矛盾冲突以及产生的问题作为引导和驱动。从而推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活动要求: 1、引领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马铃薯)开始,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 鼓励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行解决相关沉浮的一些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经历一个典型的“观 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准备: 小组实验观察:同体积的烧杯与水、搅拌棒、食盐、一个较小的马铃薯; 教学演示:两只水槽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食物油、糖水各一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 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师:(出示一大一小马铃薯)我这里有两个马铃薯,它们一样吗?现在我分别把它们放入这两个水槽中你们觉得谁会沉谁会浮? 生:大的沉。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大的重小的轻,重的物体在水中应该是沉的,轻的物体在水中应该是浮的。师:同意他的说法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举手) 生:小的是沉的。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大的马铃薯虽然是重,但是它的面积大。而小的马铃薯面积小。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极少学生举手表示同意) 生:我觉得两个都沉。 师:那你又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它们都是马铃薯呀!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绝大部分同学举手赞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很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通过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马铃薯的沉浮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 1.出示马铃薯,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将马铃薯放入装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将马铃薯捞出来,对着它吹口气,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为什么老师对着马铃薯吹口气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师: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老师表演魔术的破绽呢? 生:把马铃薯放回第一个烧杯,它还是沉,放入第二个烧杯它就浮了。 2、师:你来猜一猜,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跟马铃薯没有关系,是因为两只烧杯中的液体可能不一样。 3、师:都这么认为吗?(是的)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这两种液体是否相同呢? ①尝一尝(尝的方法不可取,因为在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液体时,就随便去尝,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②用看的方法。(我们一直在看,也没能看出来,看是不可能了。) ③闻一闻。(闻的方法也不行,没有特殊的气味区别。) ④用酒精灯烧。(师:在科学课中烧叫做加热) 现在最可取的检验方法就是用酒精灯加热两种液体了。 4、师:那么,用加热的方法来检验,你觉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 生:酒精灯、火柴、塑料滴管、铁匙…… (教师引导补充完成实验材料,并展示) 5、师: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言) 6、师:根据你们说的,老师帮大家把这个过程归纳为以下四个操作步骤:(出示操作步骤) ①用滴管分别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一些液体,分别在两个药匙上各滴加2—3滴。两支滴管分开用。 ②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对药匙进行加热,待液体快要完全蒸发时停止加热。 ③用酒精灯盖熄灭火焰。 ④观察比较两个药匙上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学生按照试验要求完成实验做好实验记录,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实验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两个铁勺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