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一.概述

1.睾丸肿瘤并不常见,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较低。①70年代以后治疗上有突破性进展,使死亡率从50%降至10%。②是15~35岁青年最常见癌,因为年轻人所以能承受手术、放疗、左右化疗等严格的综合治疗。③有分化的倾向,自发的或治疗后由恶性变为良性,如转移癌经化疗后转为良性畸胎瘤。若能弄清其机制,有可能使恶性肿瘤分化为良性肿瘤。④肿瘤分泌标记物质,可以从血中查出,其他肿瘤不常见。

2.肿瘤标记物价值有限,又禁穿刺活检

3.生殖系统对放射线特别敏感,因此CT、同位素均不宜采用。故以超声检查为宜。

病因

4.隐睾:其发生肿瘤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0倍~40倍。腹内隐睾(22.7%);腹股沟隐睾(6.7%)。采取隐睾经睾丸固定术,10岁前手术可明显减少,3岁前手术能避免发生肿瘤。

5.遗传:16%

6.多乳症:4-5倍

7.睾丸女性综合征:40倍

8.外伤、激素、感染

二.病理

睾丸肿瘤组织分类

1.生殖细胞肿瘤

(1)精原细胞瘤;典型精原细胞瘤;间质型精原细胞瘤;精母细胞瘤性精原细胞瘤。(2)胚胎癌。(3)畸胎瘤(有无恶性变。)(4)绒膜上皮癌。(5)卵黄囊肿瘤(内胚窦、胚胎性腺癌)。

2.非生殖细胞肿瘤

(1)性腺基质肿瘤;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2)性腺胚细胞瘤。(3)

其他类型肿瘤;睾丸网腺瘤;睾丸腺癌;间质性肿瘤;类癌;肾上腺残留肿瘤。

3.继发性肿瘤

(1)网状内皮组织肿瘤。(2)转移性肿瘤。

4.睾丸旁肿瘤

(1)腺瘤样肿瘤;(2)附睾囊腺瘤;(3)间质性肿瘤;(4)皮质瘤;(5)转移瘤。

三.临床表现

1.发展缓慢、病情隐匿、无痛性肿大、阴囊触及坚硬肿块——延误半年以上。

2.若突然出现阴囊疼痛性肿块,且伴畏寒、发热、或局部红肿——肿瘤出血、坏死、血管栓塞(误诊急性附睾炎)。

3.5岁以下的儿童以卵黄囊肿瘤与畸胎瘤为主。几乎所有。

4.青少年与成年人一样,以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及混合癌常见。

四.诊断

肿瘤标记(瘤标)

1.AFP:正常值<40ng/ml,全部卵黄囊瘤,50%~70%胚胎癌、畸胎癌时升高

纯绒癌和纯精原细胞瘤不升高。

2.HCG:正常值<1ng/ml,全40%~60%胚胎癌HCG阳性,“纯”精原细胞瘤5%~10%阳性。

3.应用以上两种瘤标检查,非精原细胞瘤90%有其一或两都阳性。纯精原细胞瘤HCG阳性占5%~10%,即90%以上纯精原细胞瘤不产生瘤标,非精原细胞瘤不产生瘤标者10%,所以一旦临床上诊断睾丸肿瘤后应立即行睾丸切除术,不必等候瘤标结果。

4.瘤标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手术或化疗、放疗后迅速下降则预后较好,下降缓慢或不下降者可能有残余肿瘤。

五.治疗措施

1、睾丸肿瘤的治疗决定于其病理性质和分期,治疗可分为手术、放疗和化疗。

2、首先应做经腹股沟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标本应作详细检查,最好行节

段切片,了解肿瘤性质,尤其是精原细胞瘤是纯的还是混合的,治疗上有相当大的差别,一般统计精原细胞瘤65%~70%已有转移。如果纯精原细胞瘤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而已有肺、肝转移灶,应想到非精原细胞瘤成分。

3、(1)精原细胞瘤睾丸切除后放射治疗,第l期者90%~95%可生存5年。如临床发现腹膜后病变即第2期,放疗后5年生存率亦可达80%以上。腹内大块转移和远处病灶预后不良,生存率仅20%~30%,近年亦用含顺铂的化疗,生存率可以明显提高。睾丸切除时精索有病变者,半侧阴囊亦应包括在照射区内。腹部有>10cm肿瘤,肺部转移癌均有明显的疗效。(2)非精原细胞瘤包括胚胎癌、畸胎癌、绒癌、卵黄囊肿瘤或各种混合组成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极常见,由于对放射线不如精原细胞瘤敏感,因此,除睾丸切除外应同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病理l期者90%左右可生存5年以上,病理2期者降至50%左右。第3期远处转移以化疗为主要治疗。

在非精原细胞瘤中绒癌常是先转移至肺等远处病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瘤标记HCG及AFP的改变。

婴幼儿3岁以内胚胎癌恶性程度比成年人低,对手术、化疗、放疗耐受性差,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亦低于成年人,仅4%左右,一般不考虑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小儿畸胎瘤、卵黄囊肿瘤等处理与胚胎癌相同。死亡多为血行转移。必要时行化疗。

4、化疗在非精原细胞瘤中有一定地位,主要适应证:

①预后不良的I期非精原细胞瘤,已侵及精索或睾丸,切除后瘤标仍持续升高者。

②ⅡA—Ⅳ的非精原细胞瘤。③晚期难治的肿瘤复发或用药无效,采用挽救性化疗方案。

5、精原细胞瘤

①占生殖细胞肿瘤60%。②白人多余黑人。③典型精原细胞瘤:82-85%,40岁左右,预后较好。④间变型精原细胞瘤:10%,40岁左右,恶性度高,较易发生转移。⑤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80%,50岁以上,常双侧性,不发生于隐睾患者,不发生转移,预后最好。

β-HCG可在5%-10%精原细胞瘤中出现,但含量不应超过1μg/L,否则疑有绒

毛膜上皮癌的存在。α-AFP(-),如含量增加,表示有其他肿瘤混合存在。

LDH,80%晚期升高。

6、超声表现:(1)睾丸肿大:多为中度肿大,保持卵圆形,包膜光滑完整。(2)回声异常:回声偏低稍弱,较均匀,与正常组织存在模糊分界。(3)血流改变:睾丸充血样改变,频谱低速低阻,10cm/s,RI:0.4-0.5。一般不侵犯睾丸外组织,极少合并鞘膜积液。

7、非精原细胞瘤

(1)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卵黄囊肿瘤

(2)精原细胞瘤混合上述成分①胚胎癌:占睾丸生殖细胞瘤的15-25%,20-30岁,高度恶性,可出血、坏死、破坏睾丸白膜向周围浸润,可发生于睾丸外,腹膜后、纵隔、骶尾部。超声表现:睾丸肿大、轮廓失常。瘤体较大、边界多清楚、边缘不规则,散在点片状强回声及无回声,呈混合性回声,血流信号丰富。②畸胎癌/瘤:成熟型畸胎瘤、未成熟型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婴幼儿畸胎瘤较成人良好,体积较小,多在2cm以下,实性为主的混合回声肿块,周围环状血流。③绒毛膜上皮癌,少见,1-3%。很少以睾丸肿瘤单独发现。常与胚胎癌、畸胎瘤、精原细胞瘤混合存在。恶性度极高,早期血性转移。弥漫性浸润生长,与残存睾丸实质或周围组织回声分界不清。④卵黄囊瘤:即内胚窦瘤,罕见而恶性度高

手术时一般可见血性腹水,约半数已转移过去平均生存时间12-18月,目前联合化疗明显延长。可分泌AFP,故血清浓度升高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⑤卵黄囊瘤

8、超声表现:

(1)单侧、体积大、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形态不规整

(2)见实质强回声区,并间以虫蚀状暗区

(3)伴腹水

(4)瘤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

9、非生殖细胞瘤:

(1)少而特殊、年龄较大、多为良性、生长缓慢,非生殖细胞瘤-间质细胞瘤;睾丸继发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性睾丸肿瘤。

(2)睾丸恶性淋巴瘤,原发性,或全身恶性淋巴瘤累及睾丸,恶性程度高,50岁以上患者占80%多双侧受累,常累及附睾精索。睾丸明显肿大,呈均匀一致弱回声。血流丰富。

(3)白血病性睾丸肿瘤,常继发于急性白血病的儿童。一旦睾丸受累,平均9个月左右死亡。除出现睾丸增大,还出现阴囊皮肤变色,附睾精索不肿大,血流丰富。

肿瘤标志物在睾丸癌中的应用

肿瘤标志物在睾丸癌中的应用 睾丸癌是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15岁至35岁年龄段中,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肿瘤、非生殖细胞肿瘤和睾丸继发性肿瘤,其中以生殖细胞肿瘤最多见,占90%~95%。生殖细胞肿瘤分为精原细胞瘤(35%)、非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等)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瘤。 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乳酸脱氢酶(LDH)是在睾丸癌管理中常见的指标组合,在睾丸癌的诊断分期、预后评估、疗效评价及转移复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AFP、HCG、LDH检测在睾丸癌诊断中的应用 NACB睾丸癌专家组建议,当怀疑睾丸癌时,应在治疗前检测血清AFP、HCG、LDH的浓度。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与肿瘤类型和肿瘤阶段等密切相关,多数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NSGCT)患者血清中有一种或多种标志物水平升高,而LDH和HCG常在精原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升高。 AFP、HCG、LDH检测在睾丸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血清AFP、HCG、LDH浓度升高提示预后不良,血清高浓度HCG是预后不良的一个强有力因素,若浓度持续升高,复发的危险也相应增加。国际生殖细胞肿瘤合作小组( IGCCCG) 已将血清HCG、AFP、LDH浓度联合检测作为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分类的依据,根据标志物的浓度可将肿瘤分为预后较好、一般、较差,原发性肿瘤及有无肺脏转移(如下表)。

注: ①推荐强度(SOR):A=高( 进一步研究不可能改变专家组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B=中等( 进一步研究可能对专家组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改变结果) ;C=低( 进一步研究非常可能对专家组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改变结果) ;D=非常低( 任何一个评估结果均不确定)。 AFP、HCG、LDH在睾丸癌患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若治疗前血清标志物( AFP、HCG和/或LDH) 浓度升高,应每周检测其浓度直到浓度降到参考范围内。若化疗后肿瘤标志物的浓度持续升高,则提示尚存在残留病灶,需进一步治疗。尽可能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半衰期,若睾丸切除术后无残留病灶,HCG的半衰期约为1.5d,AFP的半衰期约为5d。在化疗期间,hCG的半衰期>3.5d或AFP的半衰期>7, 提示存在复发或预后不良。 AFP、HCG、LDH在睾丸癌患者复发监测中的应用 睾丸癌初次治疗成功后,所有患者均应接受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测定及CT扫描的监测。通过这些监测,多数复发病例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被发现。即使在治疗前标志物水平并未升高,专家组仍然建议在治疗后对患者连续进行血清AFP、hCG、LDH的水平监测,因为在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也可能发生变化。监测的频率应该依照已拟定的方案,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而定( 如下表) 。 注:a,建议每2个月检测1次,前6个月可每月检测1次; b,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可以每2个月检测1次; c,可每年检测1次 仅行手术治疗的低危患者需要进行监测的次数最频繁( 前6个月每1~2周随访1次) ,一些治疗中心建议每周进行随访,目的是在肿瘤发展到不良预后( 血清AFP>500kU/L,hCG >1000U/L) 之前及时发现复发。所有患者均需持续随访5年。由于标志物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浓度的增加较绝对浓度更具有意义。若某次标志物的浓度升高,应进行重复检测以排除非特异性干扰引起的暂时性升高。 参考文献: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检验医学实践指南-肿瘤标志物

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

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 睾丸肿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男科疾病,这种病在当今社会发病率很高,而且男人一旦得了这种病将无法生育,只有经过正规的治疗才有可能恢复正常的生育功能。那么,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下。 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 1、睾丸肿大:这种肿大多是在洗澡或换衣时无意中发觉,或者正好阴囊部受到某种撞击而轻度受伤,进行局部抚摸时发现。大部分睾丸肿大并不伴有疼痛,局部压上去也不感到疼痛,偶尔可出现隐痛,但阴囊部睾丸总有一种坠胀感觉。 2、睾丸坚硬:摸上去像石块状,质地很硬,这与普通睾丸发炎睾丸呈均匀性肿胀和质地并不坚硬有显著差别。 3、睾丸沉重感:由于睾丸肿瘤是肿瘤细胞大量生长形成,所以是一个实质性肿块,生长到一定程度后,睾丸的重量骤增,患者会有沉重的下坠感觉,甚至影响行走。如果用手托起睾丸,犹如托着石头一般,有一定的重量感。 4、急性睾丸疼痛:有朝一日,病侧睾丸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宛如睾丸扭转病变,原来是睾丸肿瘤组织突然发生出血,栓塞和缺血坏死所造成。 5、急性腹痛:位置较高的睾丸肿瘤由于向下坠吊而牵拉神经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下腹部疼痛。特别是位于腹腔里的隐睾,万一发生恶变,又同时伴有睾丸扭转,急性腹痛十分厉害。 6、男性乳房发育症:莫名其妙地乳房增大,也有睾丸肿瘤的可能,例如像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畸胎癌等肿瘤,本身会产生大量促性腺激素,体内这类激素增多,可刺激乳房增大。 7、不育:患睾丸肿瘤会大量破坏睾丸里的制造精子机构,会引起不育。 此外,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临床症状多变。可能没有症状,常被偶然发现,随着肿块逐渐增大,可能出现下坠或沉重感;少数病人可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疼痛等症状;隐睾病人可表现为腹股沟区域下腹部的肿块;晚期病人出现相应转移部位如骨关节疼痛、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希望通过教授的讲解能够对大家有一定帮助。之所以当今社会睾丸肿瘤发病率这么高,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男性在生活上十分随便,这就会导致一些疾病隐患出现,建议大家在平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睾丸性索间质肿瘤

由正常发育和演化的间质细胞成分构成的睾丸肿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将其分为间质细胞瘤和恶性间质细胞瘤。睾丸问质细胞瘤罕见,间质细胞瘤占睾丸肿瘤的1%~3%,是最常见的性索/间质肿瘤。儿童睾丸间质细胞瘤为良性,约有10%成人的睾丸间质细胞瘤为恶性,可能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脏器转移。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肿瘤体积常大于5cm,核分裂象增多,有坏死或血管浸润。1895年由Sacchi 首先报道。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约有20%发生于儿童,约80%发生于成人。 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治疗 1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与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隐睾有关。 2临床表现 儿童睾丸间质肿瘤高发年龄为3岁~9岁,成人睾丸间质肿瘤高发年龄为21岁~59岁。5%~10%的患者有隐睾史。常为单侧,3%为双侧。成人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睾丸增大或肿物,30%的患者有乳房增大,男性乳房增大的表现往往较睾丸肿物更早,平均比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早3年。儿童患者常见症状为无痛性睾丸肿大,假性性早熟,如出现喉结、声音低沉、阴毛增生,阴茎增粗、时常勃起。 3检查 超声检查是临床上辅助诊断睾丸病变的首选方法。B超对于判断睾丸肿瘤的性质、大小、部位、肿瘤所占睾丸组织的比例甚至选择治疗方式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睾丸内可见单发,均呈类圆形,界清,体积小,实性低回声/中等回声/

高回声,与正常睾丸组织有明显的边界,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均匀。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 成人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血清和尿中的雌激素常常升高。儿童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血清睾酮升高,部分患儿的尿17-酮升高。间质细胞瘤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多在正常范围。 4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儿童睾丸畸胎瘤患者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排除恶性肿瘤者,可以考虑行保留睾丸手术。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能够治愈大多数患者,对于病理怀疑恶性的病例,可以考虑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远处转移的患者对放疗或化疗不敏感。

睾丸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睾丸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睾丸肿瘤为原发于睾丸生殖细胞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在古代中医典籍的描述中,类似于"囊痈"、"子痈"、"肾囊痈"等疾病。 睾丸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睾丸肿瘤在欧美地区的发病率为2.0~6.3/10万男性,东欧及亚洲国家(包括我国)发病率稍低(约为1.0/10万男性),黑人少见该病。睾丸肿瘤的发生可能与睾丸创伤、内分泌障碍、遗传及感染等因素有关,而最有说服力的病因是隐睾恶变。据文献报道,隐睾发生恶性肿瘤的机会比正常睾丸多20~30倍。隐睾恶变可能与睾丸所处的环境温度偏高、血供障碍、内分泌失调、性腺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另有报道认为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如在双胞胎、兄弟和同一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睾丸肿瘤患者中,其近亲中16%左右有肿瘤病史。此外,睾丸局部创伤可能是一促癌因素,可导致睾丸肿瘤病情加重或癌细胞扩散。 睾丸肿瘤包括生殖细胞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生殖细胞肿瘤占95%以上,包括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和绒癌4个基本组织类型,以单独(单纯型)或混合(混合型)的形式出现,其中又以精原细胞瘤最为多见,约占睾丸肿瘤的60%,发病高峰在30~50岁,其余3种类型各占睾丸肿瘤的20%、10%和1%左右,多在35岁前发病。非生殖细胞肿瘤在睾丸肿瘤中不足5%,主要包括支持细胞和/或间质细胞类功能性肿瘤以及间皮瘤、腺癌、横纹肌肉瘤、粘液性囊腺瘤、纤维上皮瘤、黑素神经外胚瘤、淋巴瘤等附属组织肿瘤。睾丸肿瘤多发生于性功能最活跃的31~40岁青壮年,婴幼儿及老年人亦可发病,但较少见。 睾丸肿瘤常见腹股沟及腹膜后等处淋巴结转移,亦可经血行转移播散到肺、肝、骨骼、脑及腹腔脏器等处。各组织类型中,精原细胞瘤、婴儿型胚胎癌及幼儿畸胎瘤大多生长较慢,预后较好;而成人胚胎癌、成人畸胎瘤及绒癌则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70年代以来,由于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睾丸肿瘤尤其是睾丸生殖细胞癌的生存率已大幅提高,其五年生存率由60年代的60%~7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文献回顾] 祖国医学没有睾丸肿瘤或睾丸癌这类病名,但从一些中医医籍中可见到类似该病之症状体征的记载。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o卷九》云:"夫囊痈者,……初起不红微肿,肾子引痛,不作寒热,起坐自便者轻。已成红肿发热,形色光亮,疼痛有时,饮食有味者顺。已溃脓稠,肿消痛止,新肉渐生,不痛作痒,收敛者吉。溃后腐烂,囊皮脱落,甚者睾丸突出,能食不痛者可。初起坚硬紫色,日夜痛甚,小便不利,大便秘泄者重。已成坚而不溃,头腐无脓,常流血水者重,溃后脓口开张,肿痛不减,身发寒热,睡卧不宁者重。"又如《华佗神医秘传o卷四》云:"子痈者谓肾子作痛,溃烂成脓,不急治愈,有妨生命。" 对此类疾病各病程阶段的不同表现及其预后作了详尽的论述。《验方新编o卷之六》云:"阴囊肿烂肾子落出,此名囊脱,又名囊痈。"所述病症与晚期睾丸肿瘤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虽亦可能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上述病症可能包含部分良性疾患如睾丸炎症、结核等,但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内因为禀赋不足或脏腑虚损,外因为邪毒侵袭或碰撞留瘀而致。先天肾气不足,睾丸不降,隐于腹壁或腹中,致其经脉壅滞,肝肾之阴不能下达,肾子失养,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614534662.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阴虚火旺,日久酿毒,发为本病;或后天纵欲过度,耗损肝肾之阴,阴虚火旺,酿生热毒,炼液为痰,痰凝毒聚,发为本病;或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郁久化热酿毒,或湿热毒邪乘虚入侵,邪毒循肝经之所过下注于肾囊,发为本病;或因跌扑碰撞,损伤肾囊,致瘀阻经脉,日久不散,酿生热毒,瘀毒互结,发为本病。明o陈实功《外科正宗》曰:"夫囊痈者,乃阴虚湿热流注于囊,

睾丸癌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睾丸癌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睾丸癌是男性难以启齿的一种疾病,它危害着男性的身体健康,很多男性因此而散失了宝贵的生活,而此病较多发生在20-40岁左右的男性身上,其它年龄段也很常见。因这种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导致很多患者在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所以男性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疾病,而且要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才能保证自己的健康。 睾丸癌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1、阴囊有沉重感;由于睾丸肿瘤是肿瘤细胞大量生长形成,所以是一个实质性肿块,生长到一定程度后,睾丸的重量骤增,患者会有沉重的下坠感觉,甚至影响行走。如果用手托起睾丸,犹如托着石头一般,有一定的重量感。 2、睾丸肿大。这是肿瘤细胞漫无止境地大量繁殖增生的结果。肿大的形状并不均匀,有时很不规则,或有肿瘤的一侧睾丸可以肿大突出得格外明显。 3、睾丸出现无痛的肿块;手触摸睾丸像石块状,质地很硬,这与普通睾丸发生炎症时睾丸呈均匀性肿胀和质地较软有显着差别。尽管睾丸很硬,但按摸时并无疼痛,这与睾丸炎也是不同的。 4、男性下腹部,后背或腹股沟(大腿和腹部的连接部位)部位疼痛; 5、阴囊里液体突然增多; 6、其他睾丸不适症状。透光试验阴性。一般鞘膜积液时,阴囊及睾丸的透光性增强,透光试验呈阳性。而睾丸肿瘤生长得致密坚实,里面并无液体,透光性便大大减弱。多数睾丸癌患者睾丸没有任何感觉,包括痛感,通常认为肿瘤是无痛性阴囊肿块。 临床上还有少数人因为睾丸肿瘤内出血或中心坏死,进而会导致睾丸肿瘤侵犯睾丸外组织而产生极剧烈的疼痛。睾丸肿大88%的患者,睾丸呈不同程度肿大,有时睾丸完全被肿瘤取代,质地坚硬,正常的弹性消失。早期表面光滑,晚期表面可呈结节状,可与阴囊粘连,甚至破溃,阴囊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常有血管纡曲。做透光试验检查时,不透光。 睾丸癌晚期死亡前的征兆?若为隐睾发生肿瘤多于腹部、腹股沟等处扪及肿块,而同侧阴囊是空虚,部分睾丸肿瘤患者同时伴有鞘膜积液。有的尚属正常或稍大者,故很少自己发觉,往往在体检或治疗其它疾病时被发现,部分病人因睾丸肿大引起下坠感而就诊。疾病通常都是会在人们不经意间就会产生,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好全面的保障准备,睾丸癌的一旦发生,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疾病会

睾丸癌诊断要点及方法

睾丸癌诊断要点及方法 睾丸癌并不常见,仅占全身恶性癌的1%。根据世界各地的统计资料,睾丸癌的发病有地区和种族差异,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较低。睾丸癌虽然不常见,但是大家也不要掉以轻心,睾丸癌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如何诊断睾丸癌呢?诊断睾丸癌的要点有哪些呢? 睾丸癌诊断要点 1)睾丸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无痛性睾丸肿大,伴有阴囊沉重感或轻微坠胀不适。睾丸癌发生内部出血、坏死,则可发生急性疼痛,甚者剧痛难忍,类似于急性睾丸炎或附睾丸炎症状。 2)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时,有10%左右病人表现为转移灶的症状。如腰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体检时,可发现睾丸质地坚实如石块状,失去其固有弹性,表面可出现结节。托起睾丸有沉重感,为其重要特点。 4)化验检查 (1) 一般化验:在病变晚期,可出现贫血,血沉增快,肝功能异常,黄疸指数增高,肾功能损害等。 (2) 睾丸癌标记:采用放射免疫新技术检测血液中微量激素在化验诊断肿瘤方面是一个突破。对睾丸癌的诊断灵敏度高和较有特异性的有甲胎蛋白(AEP)和戎毛膜促性腺激素(HCG)。90%病人有一种或两种标记增高。 (3) CT及MRI:腹部CT可显示肿瘤三维大小及与邻近的组织的关系,鉴别睾丸肿块是囊性或实性准确率达到90%-100%,并能区别肿瘤中心坏死液化与囊肿。MRI对软组织的对比度较好,可显示血管结构,减少临床分期的误差达22%。 (4) 尿的促性腺激素和尿液胶乳实验,如为阳性,则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5) 妊娠实验:能确立诊断,估计预后,指导治疗。其阳性结果多发生于睾丸组织广泛破坏时,所以是较为晚期的辅助诊断方法。 (6) 放射性同位素磷(32P)检查:由于肿瘤细胞内核酸成分增高,且与磷结合,因此32P 检查,能获得早期诊断。实验证明,睾丸癌磷含量超过健侧25%左右。 睾丸癌诊断方法

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一.概述 1.睾丸肿瘤并不常见,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较低。①70年代以后治疗上有突破性进展,使死亡率从50%降至10%。②是15~35岁青年最常见癌,因为年轻人所以能承受手术、放疗、左右化疗等严格的综合治疗。③有分化的倾向,自发的或治疗后由恶性变为良性,如转移癌经化疗后转为良性畸胎瘤。若能弄清其机制,有可能使恶性肿瘤分化为良性肿瘤。④肿瘤分泌标记物质,可以从血中查出,其他肿瘤不常见。 2.肿瘤标记物价值有限,又禁穿刺活检 3.生殖系统对放射线特别敏感,因此CT、同位素均不宜采用。故以超声检查为宜。 病因 4.隐睾:其发生肿瘤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0倍~40倍。腹内隐睾(22.7%);腹股沟隐睾(6.7%)。采取隐睾经睾丸固定术,10岁前手术可明显减少,3岁前手术能避免发生肿瘤。 5.遗传:16% 6.多乳症:4-5倍 7.睾丸女性综合征:40倍 8.外伤、激素、感染 二.病理 睾丸肿瘤组织分类 1.生殖细胞肿瘤 (1)精原细胞瘤;典型精原细胞瘤;间质型精原细胞瘤;精母细胞瘤性精原细胞瘤。(2)胚胎癌。(3)畸胎瘤(有无恶性变。)(4)绒膜上皮癌。(5)卵黄囊肿瘤(内胚窦、胚胎性腺癌)。 2.非生殖细胞肿瘤 (1)性腺基质肿瘤;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2)性腺胚细胞瘤。(3)

其他类型肿瘤;睾丸网腺瘤;睾丸腺癌;间质性肿瘤;类癌;肾上腺残留肿瘤。 3.继发性肿瘤 (1)网状内皮组织肿瘤。(2)转移性肿瘤。 4.睾丸旁肿瘤 (1)腺瘤样肿瘤;(2)附睾囊腺瘤;(3)间质性肿瘤;(4)皮质瘤;(5)转移瘤。 三.临床表现 1.发展缓慢、病情隐匿、无痛性肿大、阴囊触及坚硬肿块——延误半年以上。 2.若突然出现阴囊疼痛性肿块,且伴畏寒、发热、或局部红肿——肿瘤出血、坏死、血管栓塞(误诊急性附睾炎)。 3.5岁以下的儿童以卵黄囊肿瘤与畸胎瘤为主。几乎所有。 4.青少年与成年人一样,以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及混合癌常见。 四.诊断 肿瘤标记(瘤标) 1.AFP:正常值<40ng/ml,全部卵黄囊瘤,50%~70%胚胎癌、畸胎癌时升高 纯绒癌和纯精原细胞瘤不升高。 2.HCG:正常值<1ng/ml,全40%~60%胚胎癌HCG阳性,“纯”精原细胞瘤5%~10%阳性。 3.应用以上两种瘤标检查,非精原细胞瘤90%有其一或两都阳性。纯精原细胞瘤HCG阳性占5%~10%,即90%以上纯精原细胞瘤不产生瘤标,非精原细胞瘤不产生瘤标者10%,所以一旦临床上诊断睾丸肿瘤后应立即行睾丸切除术,不必等候瘤标结果。 4.瘤标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手术或化疗、放疗后迅速下降则预后较好,下降缓慢或不下降者可能有残余肿瘤。 五.治疗措施 1、睾丸肿瘤的治疗决定于其病理性质和分期,治疗可分为手术、放疗和化疗。 2、首先应做经腹股沟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标本应作详细检查,最好行节

2014隐睾诊断治疗指南

第十五节隐睾诊断治疗指南 隐睾(cryptorchidism,Undescended testes,UDT):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和睾丸缺如。睾丸下降不全是指出生后睾丸未能按通过腹股沟管并沿着腹膜鞘突下降至阴囊, 而停留在下降途中,包括停留在腹腔内。睾丸异位是睾丸离开正常下降途径,到达会阴部、股部、耻骨上、甚至对侧阴囊内。上述情况中某些病例睾丸是有活力的,而另一些病例则可能已经萎缩或失活。睾丸缺如是指一侧或两侧无睾丸,约占隐睾患者的3~5%。 【流行病学】 隐睾在足月男性新生儿中发病率约3%,在男性早产儿发病可达30%,是出生时最常见的男性生殖器异常。大约70%的未降睾丸可以在生后第一年内自行下降,然而大约1%的患儿将始终保持隐睾状态。自发下降多见于出生低体重儿、阴囊较大、双侧睾丸未降的男孩。隐睾以单侧多见,右侧稍多于左侧。双侧的发生率占10%~25%。大多数隐睾(约80%)位于腹股沟部,近20%的未下降睾丸或触摸不到的睾丸可能位于腹腔内,其中15%位于腹膜后,5%位于其他部位。 【病因学】 至目前为止,引起隐睾的确切原因还不十分明确。内分泌调节异常和/或多基因缺失可能是主要原因。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患侧或双侧阴囊发育差,阴囊空虚。约80%隐睾可触及,但须区分回缩睾丸。回缩睾丸可以被挤入阴囊而隐睾则不可以。约20%为不可触及隐睾,其中睾丸缺如占45%,腹腔内睾丸占30%,睾丸发育不良位于腹股沟管内占25%。若双侧睾丸均不能触及,同时合并小阴茎、尿道下裂,可能为两性畸形。 二、辅助检查 1.检查主要针对不可触及的隐睾患者。B超因其无创、价廉、简便,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2.影像检查目的在于对睾丸组织定位,据此决定手术方式。总体上在明确睾丸位置的成功率方面,超声约为21%~76%,CT约是60%, MRI则是42%~92%。影像结果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在对萎缩睾丸的诊断来说,不论超声还是核磁共振都不能提供较高的准确率,分别是16.7%和32.2%。睾丸动静脉造影及精索静脉造影能提供100%的准确率,却是有创检查,因而在临床上婴幼儿中不常规进行。 3.影像检查检查未发现睾丸者,仍需进行手术探查。腹腔镜是当前不可触及隐睾诊断的金标准,在定位的同时可进行治疗。 4.激素的诊断应用在于明确无睾症。对于双侧隐睾且不可触及的患儿,激素刺激试验目的在于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当血中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及间质细胞激素(LH)升高,睾酮水平低下,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肌肉注射后睾酮水平无升高称

睾丸根治性切除术知情同意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睾丸根治性切除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需要在麻醉下进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 睾丸肿瘤并不常见,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根据世界各地的统计资料,睾丸肿瘤的发病有地区和种族差异,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较低,隐睾被认为发生睾丸肿瘤的危险因素,另外睾丸肿瘤与遗传、多乳症、以及外伤睾丸萎缩、激素等亦有一定关系。 睾丸肿瘤的治疗决定于其病理性质和分期,治疗可分为手术、放疗和化疗。首先应做经腹股沟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如下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 1)心脑血管意外(心梗,脑梗,重要器官栓塞); 2)出血; 3)损伤周围脏器; 4)术中情况改变术式,术中探查或病理提示炎性病变或良性肿瘤,保留睾丸; 5)术后出血,阴囊内血肿形成,二次手术止血可能; 6)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心梗,脑梗,重要器官栓塞); 7)感染; 8)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致重要脏器栓塞(肺梗塞、脑梗塞、心肌梗塞等); 9)术后切口积液、脂肪液化、血肿、裂开、感染等导致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伤口 瘢痕形成; 10)术后病理,恶性可能,需进一步治疗; 11)术后睾丸功能不全; 12)术后腹股沟疝可能。 4.我理解如果我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会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或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 5.我理解术后如果我的体位不当或不遵医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特殊风险或主要高危因素

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2016年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2016年

目录 一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1) 二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5) 三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 (9) 四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12) 五泌尿男生殖系先天性疾病诊治指南 (13) 六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 (17) 七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 (19) 八睾丸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21) 九阴茎癌诊断治疗指南 (24) 十前列腺增生诊断治疗指南 (27) 十一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 (28)

十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 (30) 十三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 (31) 十四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 (33) 十五精索静脉曲张诊断和治疗指南 (34) 十六鞘膜积液诊断治疗指南 (35) 十七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 (37) 十八肾上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39) 十九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指南 (43) 二十泌尿系损伤诊断治疗指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 (一)、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 4.前列腺穿刺活检 5.前列腺癌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CT)检查 (2)磁共振(MRI/MRS)扫描 (3)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ECT) (三)、前列腺癌分期:在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方面,推荐使用Gleason评分系统。前列腺癌组织分为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每区的Gleason分值为1~5,Gleason评分是把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的Gleason分值相加,形成癌组织分级常数。

睾丸肿瘤是怎样检查出来的

睾丸肿瘤是怎样检查出来的 睾丸肿瘤在男科疾病中并不常见,根据世界各地的统计资料,睾丸肿瘤的发病有地区和种族差异,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低,就算发病率较低我们也有必要做好此病的预防、那么,睾丸肿瘤是怎样检查出来的?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睾丸肿瘤是怎样检查出来的? 1.肿瘤标志物(瘤标),尤其是AFP和HCG对睾丸生殖细胞的诊断、分期、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预后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生殖细胞肿瘤瘤标分为两类:①与胚胎发生有关的癌胚物质(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腺素HCG);②某些细胞酶(乳酸脱氢酶LDH和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 (1)AFP 单链糖蛋白,分子量约7万,半衰期5~7天。纯胚胎癌、畸胎癌、卵黄囊肿瘤,AFP增高70%~90%。纯绒毛膜上皮癌和纯精原细胞瘤AFP正常。 (2)HCG 多肽糖蛋白,由α和β链组成,半衰期24~36h[但亚基清除相当迅速α-亚基(α-uCG)20min,β-亚基(β-uCG)45min]。绒毛膜上皮癌和40%~60%胚胎癌HCG增高,纯精原细胞瘤5%~10%增高。 (3)LDH乳酸脱氢酶细胞酶,分子量13.4万,LDH普遍存在不同组织细胞中,故特异性较低,易出现假阳性。生殖细胞肿瘤可引起LDH增高,并与肿瘤大小、分期有关。如Ⅰ期LDH增高8%,Ⅱ期32%,Ⅲ期81%,Ⅰ、Ⅱ期治疗前LDH高则复发率为77%,LDH正常为40%。 (4)PLAP胎盘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之同工酶,结构异于成人型碱性磷酸酶,95%精原细胞瘤,PLAP增高,特异性57%~90%。 2.超声检查对阴囊内容物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诊断正确率97%,能直接而准确测定睾丸肿瘤的大小和形态。此外对睾丸肿瘤淋巴结转移、腹腔脏器转移有诊断价值。 3.胸部正、侧位片,以了解肺部和纵隔情况。 4.CT 更能敏感发现肺部转移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已取代静脉尿路造影和淋巴管造影,且能发现直径小于2cm淋巴结转移灶。 睾丸肿瘤的自查技巧:

小儿腹股沟斜疝诊疗指南

小儿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一、小儿腹股沟斜疝 【病因】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受激素作用及引带的牵引由腹膜后间隙下降至阴囊的同时,腹膜在内环处向外突出形成腹膜鞘状突并穿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在女性,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的时期,也有一腹膜鞘状突穿过腹股沟管降人大阴唇内,称为Nuck管,在正常情况下出生时约90%的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至生后第二年约半数仍然呈开放状态。鞘状突的开放和腹腔压力的增高,如便秘、咳嗽、腹水、腹部肿瘤和长期哭闹等腹腔内脏器进入鞘状突便形成腹股沟疝。男孩右侧睾丸较左侧下降晚。右侧鞘状突闭合相对较晚是右侧腹股沟疝发病率高的原因。鞘状突部分未闭合时使鞘状突形成一狭窄的管腔,腹腔内脏器难以进入,但腹腔中的液体可以进入其中,从而形成多种类型的鞘膜积液。 【病理】 根据鞘状突闭塞的不同形态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腹膜鞘状突完全未闭,疝囊的主要部分为睾丸固有鞘膜囊和精索鞘膜,睾丸在疝囊内,称为睾丸疝,此种类型多见于睾丸下降不全的病例;另一种类型是鞘状突位于精索部分未闭合,疝囊止于精索固有鞘膜之间,疝囊内看不到睾,称精索疝。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疝,约占95%以上。疝内容物随不同年龄有所不同,婴幼儿时疝内容物多为小肠、盲肠,有时阑尾也可进入疝囊;年长儿大网膜可进入疝囊内。女性疝内容物除上述以外,有时还有卵巢输卵管。极少数患儿疝囊较大,盲肠、膀胱或卵巢构成疝囊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疝入的脏器有时容易发生嵌顿,但因小儿腹壁发育较差疝囊颈组

织薄弱,腹横筋膜多有弹性,腹股沟管比较短,因此较少发生坏死,且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获得成功。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是一侧腹股沟出现一个圆形有弹性的可复性肿块,大多数出现在婴儿期,小儿哭闹、大便、站立、腹部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腹压减低时包块变软或还纳。还纳过程中常可听到气过水声,俗称“疝气”源于此体征。将肿块还纳后可扪及该侧皮下环扩大、精索增粗,患儿咳嗽或腹部用力时用手指触摸皮下环内有冲击感,手指离开皮下环时肿物又复出现。还纳肿物后用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则不再出现。一般疝内容物降下时并无症状,年长儿可能有下坠感,在男性60%腹股沟斜疝在右侧,左侧占30%,双侧腹股沟疝在国内报告约20%,国外有人报告超过30%。 检查腹股沟疝患儿同时应注意有无隐睾、鞘膜积液的存在。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的病例阴囊或腹股沟部可复性肿物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鞘膜积液阴囊或腹股沟部有一囊性肿物,边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甚难还纳,有时疝与鞘膜积液合并存在。 2. 睾丸下降不全睾丸下降不全时,腹膜鞘状突未闭可在腹股沟管内扪及睾丸,质软为实质性与腹腔内肠管不难鉴别,有时二者可以合并存在。 3.睾丸肿瘤阴囊内肿块为实性、质硬,不能还纳腹腔。 【治疗方案及原则】 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疗法。手术的时机最好在6个月后进行,如发生疝内容物的嵌顿,手术应当提早进行以防反复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章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一、睾丸肿瘤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是相对较少见的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但却是15-34岁之间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在过去40年中,其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左右,2004年美国新发病例8900例。在我国上海市肿瘤登记资料的该病发病率为10万,高于前列腺癌和阴茎癌。与其发病有关的因素有遗传、隐睾、睾丸发育不全和Klinefelter综合征。 [诊断要点] 睾丸肿瘤的常见症状是阴囊肿块不断增大,有时伴疼痛,迅速肿大的肿瘤内出血会产生触痛和剧痛。睾丸上长出的硬块临床上应怀疑为睾丸肿瘤。 体检和超声检查可查明病变的部位。如果证实为睾丸内肿块,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中AFP、LDH和β-HCG浓度的测定及胸部X线检查。对已确诊的睾丸肿瘤,应常规进行腹盆腔CT扫描;精原细胞瘤病人常常有HCG、LDH的升高,AFP的升高常常预示有非精原细胞瘤成分存在。如果腹盆腔CT扫描提示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胸部X线检查异常,应行胸部CT扫描检查。 [病理分型] 按照WHO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类,在所有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少于一半的病人为单一组织学类型,其中50%为精原细胞瘤;其它的均为混合型,病理类型在评价转移风险和预测治疗疗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胚瘤虽然被认为是混合型,但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因此常常被单独列为一种病理类型。 1.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未分类(IGCNU) 2.单一组织学类型 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 畸胎瘤 卵黄囊肿瘤 绒毛膜上皮癌 3.混合型 胚胎癌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伴卵黄囊肿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伴精原细胞瘤 卵黄囊肿瘤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绒毛膜上皮癌伴其它成分 4.多胚瘤 [临床分期] 睾丸肿瘤的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pT)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确定原发肿瘤的范围 pTx原发肿瘤未能评价(用于未行睾丸切除术时) pT0无原发肿瘤证据(例如睾丸组织学为瘢痕) pTis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原位癌) pT1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无血管/淋巴的侵犯,或肿瘤可能侵入白膜,但未侵犯睾丸鞘膜pT2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有血管/淋巴的侵犯,或肿瘤透过白膜已侵犯睾丸鞘膜 PT3肿瘤侵犯精索、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pT4肿瘤侵犯阴囊、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区域淋巴结(N):主动脉旁及腔静脉旁淋巴结,阴囊手术后同侧腹股沟淋巴结NX区域淋巴结未能评价

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2013-12-27 21:15:06)转载▼标签:泌尿生殖系统 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灶:影像-病理相互关系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of the Testis: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From DXY: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4534662.html,/bbs/topic/3609788 睾丸癌仅占所有男性肿瘤中的1%,但是确是15-34岁年龄组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睾丸肿瘤中95%是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组包含了各种肿瘤的疾病总称,它的影像特征反映了其病理特征。精原细胞瘤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质病灶,而除精原细胞瘤以外的其他的睾丸肿瘤(包括胚胎细胞癌,内胚窦瘤、绒膜癌、畸胎瘤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却有各种形式的表现。生殖细胞瘤可以预测的转移途径一般是经过淋巴管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而绒膜癌则是一个特例它倾向于早期的血行转移。睾丸肿瘤同样也可以起源于性索(Sertoli细胞)和基质(Leydig 细胞)。虽然90%这些睾丸肿瘤是良性的,但是确没有可靠的影像诊断标准来与恶性肿瘤区分。有一些睾丸良性肿瘤可以被辨认出来从而避免无必要的睾丸切除术。扩张的睾丸网是一种常见的正常变异,表现为睾丸纵隔旁串珠状小细管。其他的一些良性肿瘤(包括睾丸内囊肿、表皮样囊肿、先天性肾上腺增生、以及结节病)可以根据病史和影像学进行拟诊。 睾丸肿瘤是15-34岁年龄组年轻人和孩子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然而总的来说睾丸肿瘤还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仅占所有男性肿瘤中的1%。睾丸肿瘤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生精细胞并且占所有睾丸肿瘤中的95%。它们几乎都是均质的肿瘤。非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性索(Sertoli 细胞)和基质(Leydig 细胞)这些肿瘤只有10%是恶性的。还有一些非睾丸原发的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和转移性病变同样也可以表现为睾丸肿块。 在胚胎发育7-12周睾丸降至盆腔并收缩变成卵原形,他们将一直呆在腹股沟深环直到7个月时降入阴囊内。 解剖和组织学特性:成人男性睾丸由密密麻麻底生精小管构成,这些生精小管由一些薄薄的纤维间隔分隔,外面在包以纤维包膜,即白膜。白膜外面在包一层光滑的间皮层即鞘膜。生精小管向后聚拢形成直细精管。直细精管向后再次聚集形成15-20根输出小管,输出小管穿过增厚的白膜形成付睾头。这个增厚的白膜套入睾丸中形成睾丸纵隔。外面的管道、神经和血管则从这个睾丸纵隔进入睾丸。一旦进入付睾输出小管则汇聚形成单一的曲细精管,体部为曲细精管而其尾部出付睾就是输精管。正常成人睾丸内,总共有大约200-300各小叶,每个小叶有400-600生精小管,而每根生精小管大约有30-80cm长,因此,生精小管的总长度大约有300-980米。如前所述,生精小管由两种细胞构成:生殖细胞和滋养细胞。其内主要的细胞群是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精细胞。精原细胞是生精过程中的最初始细胞,主要聚集于基底膜附近。这些精原细胞不断成熟变成精母细胞,然后变为精子细胞,最后这些精子细胞迁移至小管中心时变成精子。滋养细胞是非分裂细胞,它们从基底膜一直延伸道

阴囊急症诊疗指南

阴囊急症诊疗指南 【概述】 小儿阴囊急症是一组以阴囊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睾丸附件扭转、睾丸扭转、急性鞘膜炎较多见,其中睾丸附件扭转在小儿阴囊急症中发病率占首位。另有睾丸附睾炎、睾丸肿瘤、腹股沟崁疝、阴囊脓肿、特发性阴茎阴囊水肿等疾病均可引起阴囊的包块、红肿疼痛。急性附睾炎的发病率远低于成人,急性单纯性睾丸炎偶见于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 【诊断】 (1) 病史要点 1)发病年龄:新生儿以睾丸扭转、急性鞘膜炎多见,婴幼儿以急性附睾炎多见,学龄儿以睾丸附件扭转或睾丸扭转多见; 2)红肿:明确红肿的范围及其与疼痛的关系,以及疼痛与红肿的先后关系; 3)伴发症状:明确有无发热、尿路症状或消化道症状等。 (2) 体检重点 1)明确阴囊红肿程度,能否在阴囊内扪及睾丸或附睾; 2)明确睾丸的位置、大小及形态; 3)明确病变组织与睾丸附睾的关系;

4)提睾反射及透光试验; 5)同时检查腹部体征。 (3) 重要的辅助检查 1)彩超:首选的辅助检查。能了解病变的性质、部位,了解睾丸、附睾的位置、大小、血供等。应警惕在少数睾丸扭转的病例,其彩超结果可能提示睾丸血供无明显异常;结果也受超声科医师经验的影响; 2)血液及尿液分析:了解有无全身疾病、感染症状等,有利于分析病因。 【治疗】 (1) 睾丸扭转 1)发病高峰为学龄儿童和新生儿; 2)表现为睾丸部位剧烈疼痛,婴儿表现为哭闹,很快出现睾丸肿胀,可伴有恶心、呕吐; 3)患侧阴囊肿大,睾丸位置上移呈横位,睾丸肿大,压痛明显,提睾反射消失; 4)新生儿及小婴儿症状常不明显,睾丸虽增大变硬但无明显疼痛; 5)彩超提示睾丸血供减少或消失,准确率约为95%; 6)急症手术是挽救睾丸的唯一措施。 (2) 睾丸附件扭转 1)发生率居首位;

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这是最近很多人的疑惑。其实与睾丸肿瘤症状类似的其他一些睾丸的疾病有很多,因此迷惑了我们的双眼。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1、睾丸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有囊性感,透光实验阳性,不能触及附睾及远段精索,肿物不沉重,一般容易与睾丸肿瘤区别。 2、睾丸炎和附睾炎:发病急聚,局部压痛明显,发热,尿液检查有白细胞、脓细胞,多普勒超声仪和99mTC阴囊扫描检查都显示血流量增加,抗生素治疗有效。 3、睾丸梅毒:发病年龄较晚,局部多见与肿瘤相似,主要根据病史及血清乏色曼反应鉴别。 4、精液囊肿:是睾丸、附睾部含有精子的囊肿。发于精子产生期年龄。位于附睾的精液囊肿和睾丸分离,界限清楚容易诊断;位于睾丸的精液囊肿则不易和睾丸肿瘤区别。精液囊肿病史长,发展慢、体积小、透光实验阳性、液体内含有精子。超声波、CT能明确诊断。 5、睾丸血肿:睾丸肿大,压痛明显。睾丸血肿多有阴囊外伤病史但外伤可以很轻微,外伤后睾丸内有积血,吸收缓慢或机化后硬韧。 6、睾丸结核:多和附睾结核并存。多有泌尿系结核史,通过前列腺、附睾、输精管检查较易确诊。 睾丸肿瘤的辅助检查是什么? 形态学检查首选B超,可了解肿瘤性质,并与鞘膜积液、血肿鉴别。良性畸胎瘤可在局部X线平片检查发现钙化影;CT检查对腹股沟、盆腔转移灶的发现具有价值。由于小儿睾丸恶性肿瘤多为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等生殖细胞肿瘤,往往保留胎儿期合成甲胎蛋白的能力,抽血检测甲胎蛋白常有显著增高,并可作为预后和复发的监测指标。 由于小孩睾丸肿瘤多为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等生殖细胞肿瘤,往往保留胎儿期合成甲胎蛋白的能力,抽血检测甲胎蛋白常有显着增高,并可作为预后和复发的监测指标。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目录 1.背景 1.1.方法 1.2.出版史 1.3.热点问题的潜在争议 2.病理学分类 3.诊断 3.1 临床体检 3.2 睾丸影像学检查 3.3 血清肿瘤诊断标记物 3.4 腹股沟探查和睾丸切除 3.5 保留脏器手术 3.6 睾丸病理检查 3.7 睾丸上皮瘤的诊断与治疗 3.8 肿瘤筛查 4.肿瘤分期 4.1 诊断工具 4.2 血清肿瘤标记物:睾丸切除术后半衰期动力学4.3 腹膜后、纵膈及锁骨上淋巴结和内脏 4.4 分期和预后分类 4.5 预后危险因素 4.6 对生育能力及生育相关问题的影响 5. 睾丸肿瘤诊断和分期指南 6. 治疗:原发生殖细胞肿瘤 6.1 原发精原细胞瘤 6.1.1 监控 6.1.2 辅助化疗 6.1.3 辅助放疗 6.1.4 腹膜后淋巴清扫(RPLND)

6.1.5 治疗相关风险 6.2 原发性精原细胞瘤治疗原则 6.3 原发性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NSGCT) 6.3.1 监控 6.3.2 基本化疗 6.3.3 治疗相关风险 6.3.4 腹膜后淋巴清扫(RPLND) 6.4 持续增高的血清肿瘤标记物 6.5 原发性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治疗原则 7 治疗: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 7.1 低危的转移性疾病(IIA/B期) 7.1.1 IIA/B期精原细胞瘤 7.1.2 IIA/B期非精原细胞瘤 7.2 晚期转移疾病 7.2.1 主要化疗 7.3 二次分期和治疗 7.3.1 二次分期 7.3.2 残留肿瘤切除 7.3.3. 手术质量 7.3.4 二次手术后辅助化疗 7.4 复发性或难治疗疾病的系统性补救治疗 7.4.1 迟发型复发(一线之后2年以上) 7.5 补救手术 7.6 脑转移的治疗 7.7 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治疗原则 8 . 根治性治疗后肿瘤随访 8.1一般原则 8.2随访:I期非精原细胞瘤 8.2.1随访期间监测 8.2.2 保留神经的RPLND术后随访

睾丸癌指南

睾丸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目录 一、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二、睾丸肿瘤的分类 三、睾丸肿瘤的分期 四、诊断 五、Ⅰ期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 六、转移性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 七、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随访 八、睾丸非生殖细胞肿瘤 九、其他问题 一、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睾丸肿瘤是少见肿瘤,占男性肿瘤的1%~1.5%,占泌尿系统肿瘤的5%。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最高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丹麦和挪威)、瑞士、德国和新西兰,美国和英国居中,非洲和亚洲发病率最低。不同种族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美国黑人是美国白人的三分之一,是非洲黑人的10倍。在以色列,犹太人至少比非犹太人的发病率高8倍。20世纪以来,全球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近40年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睾丸肿瘤发病率上升超过了1倍。近20年来,美国睾丸癌患者增加了25%,加拿大睾丸肿瘤发病率甚至上升了50%左右。2007年,美国有7920例新发病例,其中95%为精原细胞瘤。在西方,每年每10万男性中有3~6个新发病例。我国发病率为1/10万左右,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的1%~2%,占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3%~9%。据统计,北京城区1993~1997年睾丸肿瘤发病率为0.5/10万,上海地区1978~1989 年间为0.8/10万,其中以1988年最高达1.1/10万。双侧睾丸肿瘤占1%~2%。绝大部分病例是生殖细胞肿瘤,占90%~95%。生殖细胞肿瘤已经成为15~35岁男性最常见的实体肿瘤。 睾丸肿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先天因素有隐睾或睾丸未降、家族遗传因素、Klinefelter综合征、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多乳症以及雌激素分泌过量等。后天因素一般认为与损伤、感染、职业和环境因素、营养因素以及母亲在妊娠期应用外源性雌激素过多有关。基因学研究表明睾丸肿瘤与12号染色体短臂异位有关,P53基因的改变也与睾丸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