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认知发展的作用

语言在认知发展的作用
语言在认知发展的作用

语言在认知发展的作用

摘要:儿童母语的习得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即概念信息,由此儿童可以对经验过的对象、关系和事件做出区分并加以归类.这为以后儿童语言的获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语言获得语言的作用认知发展语言表征

认知发展学派代表认知心理学新的发展趋势,在认知心理学派的发展中独树一帜其中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观最为突出。二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开创了“认知发展理论的先河”,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而维果茨基则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社会文化发展观”,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语言的概念基础

儿童最初是从其喂养者和周围成人那里获得语言息的。婴儿对他们所听到的语言的某些特征十分敏感,如声音形式、词汇语法特征、构词规则或成人语言的结构。他们往往首先习得生活中最常用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扩大到其它范围。虽然成年人能够不使用语言而对对象和事件进行鉴别、分类或识记。然而,不可否认,在使用和不使用语言两种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事物所做的分类并不总是相互匹配的[9]。这就使得人们必须对经验建立起多种表征,其过程不仅是以语言为基础,而且还要以范畴、分辨、分类和记忆等认知发展为基础,儿童在其认知发展中尤为如此。儿童最早建立的关于客体、关系和事件等的概念性表征为语言表征的获得提供了一个总的支点,而且这个支点也是后来全部语言的基础。首先,人类对感官输入和背景信息进行表征在生命的头12个月里,即在婴儿掌握语言的表征特征之前,他们开始把已知的实体和事件组织起来,但当他们学习语言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差异出现了,因为不同语言在对经验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是有差别的。虽然所有语言都具有其自身的语法和词汇,但无论是哪种语言,都不能对现有概念范畴的每个细节做出表达。词汇只是强调了某些元素却忽视了其它方面,并且几乎每种语言都可以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所以儿童必须找出其语言所代表的正确范畴,可以说这个任务可能一直会持续到成年期。儿童学习生词,并把它与相应概念表征建构在一起。但是由于语言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儿童学习不同语言的时候总是先描绘不同的语言形式,然后将其建构到相同经验的概念性领域当中。

语言的作用

首先,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范畴形成和客体区分过程中起激发作用的是词汇本身。毫无疑问,词汇会影响儿童的注意,反过来又会影响儿童已有的类属和关系知识。其次,语言能够作为一个表征源影响认知的发展,因为不同的语言其对客体表征的丰富性是有很大异的第三,语言为儿童对相同事件做出不同理解提供了一条道路。叙述者能够从施动者的角度描述一个行为,或仅仅是出现受动者,或只有受动者而无固定施动者。叙述者还能以不同方式对相同的参照者做出鉴定,而这些方法取决于每次所选择的角度。此过程涉及的可能仅仅是部分词汇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所谓的发生认识论,它是一种研究认识的结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心理起源的学说,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知识的起源、形成及其构成的心理机制。皮亚杰发生认知论的基本假设是: 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皮亚杰用平衡、图式、同化和顺应几个概念来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平衡是认知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因素和动机力量, 使内部心理结构与外部环境现实相互一致。图式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简单地说: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被用于解释于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他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 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可以说,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语言是个体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语言的发展以最初的认知发展为前提。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它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现实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运用了同化和顺应的能力,用他们熟悉的结构去创造新的用法,用他们熟悉的形式去理解不熟悉的话语。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两种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换是通过高级文化工具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语言是人类拥有的最普遍最强大的文化工具,它是人类用来连接世界,彼此以及自身的中介。语言具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在文化传承中成人将生活经验和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经由语言传递给儿童;其二是儿童以学得的语言为工具,用于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还指出儿童在发展中所有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均是儿童在其原有心理机能基础上不断内化外部活动的结果。内化使得社会交流与心理活动之间产生了一种有机的联系。在其内化过程中,语言尤其是自我中心言语的调节引导着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这里维果茨基引用了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的概念,但他并

不同意皮亚杰对于这一概念的观点。在对认知的建构主义解释上,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强调成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导致儿童认知发展变化的关键原因。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成人及其他有能力的同伴能够促进儿童达到“最近发展区(儿童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状态使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得以最大发挥而在此种情形下别人所给予儿童的协助即称为支架作用(意指协助对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儿童而言,最近发展区会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拥有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是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的。就语言习得而言,维果茨基认为语言习得的本质是低级的言语机能和思维相结合,并借助符号的中介作用,转变成高级的言语机能。所以语言习得的标志就是能借助这门语言进行思维,即思维和语言的紧密结合。维果茨基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外部交往活动,外部言语逐渐内化和思维结合的过程,具体步骤是:外部言语(无思维)—自我中心言语(与维初步结合)—内部言语(言语思维)。外部言语指的体早期情感式言语,只具有简单的社会功能。自我中心言语指的是儿童独白式言语,具有促进思维的功能。内部言语是指向自己的无声言语活动思维,通常是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总结

大量研究表明,普遍存在一种过渡规则化或规则扩大化现象.,这与婴儿自我中心思维的

绝对性有关. 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有意义已经具备语句的主要基本成分.但

是它仍然简略、断续、不完整. 有些看起来更像人们打电报时所用语言,被称为电报句,

有些则是由一个常用词作主词,再加上一个指代事物、动作或属性特征的词. 由此可见,

婴儿的语言获得过程可归纳为: 从最初的哭声中逐步分化语音,并沿着单音节----双音节

-----多音节------有意义的顺序发生发展. 由于人类婴儿发声器官的生理发展具有共同规律, 因此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言发展也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丁芳儿童心理理解研究的先驱———皮亚杰的观点[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6)

[2]国智丹.分歧中的互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3).

[3]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4] 潘绍典.维果茨基论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J].心理学探新,2000(2).

认知发展和语言(皮亚杰)

Lecture Outline-----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What is This a Case of? QUESTIONS RESPONSES What is the problem? How do you know? What evidence do you have? Is there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possible about what is happening? Explain your answer. How would a teacher and a parent respond to this situation? Would they respond differently? What information in Chapter 2 would help you to respond effectively?

A Day in the Lif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Thoughts before students arrive:Why do I always begin the day feeling as though I’m behind? I guess it’s just part of teaching. Let’s see, what really has to be done before the kids get here? I’ve got to run off those dittoes, get my film order in for next week. . .and if I don’t make it to the teacher’s room for coffee, I may not speak to another adult all day! I love the quiet in the halls before the buses unload. I’ve got to remember to be nice to Jenny, she needs so much love. I’ve got to ask Andy about the note I sent home. I hope his parents will allow him to see the child study team. Morning duties:“No, Susie, the books aren’t here yet. I just mailed the order in last Friday. Well, you tell your mother that it usually takes about two weeks. Jack, the nurse needs to see you this morning. Oh, thanks for reminding me. Does anyone else have money for the PTA? All right, class. Please take your seats. How many people are buying lunch today?” Morning lessons:Language first. “Jack, please pass out the paper for everyone.” Creative writing-brainstorm.Some great ideas. What’s wrong with Andy again? “How about if I help you get started? Carl, what are you doing? You’re finished already? Let me see. Can you add to this? Tell me more. Come on, just try. Heather, this is really good. Mary, watch those run-ons. Is there anyone else who wants to share? Kelly, are you still writing? Yes, I’ll let you finish while we do science.”If I can just keep them busy while I get the experiment set up. . . “Page 65. Jane, would you please read. John, come here. Mr. Kuchta has the equipment I need. Please ask him if we can use it now.” “Class, these are the groups you’ll be in for the experiment. No, you may not choose your own groups. Each group should. . . It’s time to get cleaned up. Jerry Jones, stop that right now.” “Please take out your social studies homework.”I wonder what Aaron’s excuse will be today? “Well, Aaron, I’m sorry to hear that, but as I’ve said before, if you don’t have your work done you must stay in at recess time. I’ll see you then.”Another short lunch break! “Who can remember where we left off yesterday? Good, Joe. Today we’re going to. . . Jennifer, please sit down; we’re in the middle of a discussion. No, you may not get a drink right now.” Lunch:Lunch at last. Pizza day! Today’s not my day for duty, thank goodness! Afternoon lessons:After lunch, we need to switch to homogeneous groups for reading and math. Today, math is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hope I didn’t plan for word problems. They do so much better on them in the morning. I’d better check my plan book. I just don’t remember what I planned. Five or six different preparations every day is just too much. “Okay class, let’s switch for math. Hi, Chrissy, go on in. Where’s Tommy? He’s still absent?” How will he ever get caught up? I love working with this group. It’s funny how a certain mixture of kids can sometimes really click! Prep period:Clean up. Pack up. Walk the class to the art room. When my prep is at the end of the day, I’m too exhausted to be productive. Don’t the flowers smell nice…and look! Who left a note? Dear Mrs. Miller, I’m sorry, I didn’t have my homework again. I promise I’m going to try harder. If I do my homework can I still stay in with you at recess? Love, Aaron Oh gosh, look at the clock. I’ve got to get the kids to the bus. Thirty minutes isn’t even enough time to get a full set of papers graded. “Thanks for the note, Aaron. I’m glad to hear that you’re going to try hard. Kelly, please take this note home to your mom. No, it’s not bad, it’s about our class trip. Jerry, where are you going? Oh, that’s right, you gave me a note this morning. Goodnight Susie, goodbye Joe, yes, I’ll be there Jenny. . .” After school:I hope the teachers’ meeting doesn’t last long. I promised Jenny I’d watch the field hockey game. Why don’t her parents ever come? I better take the reading papers home tonight, and I’ll have to run into town to get the salt and flour for the salt dough maps tomorrow. I still haven’t called Mrs. Shay about Bryan’s work. . .I’d like to get my hands on some of those people who call this a nine-to-five job! Adapted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Marion Miller, 5th grade teacher in New Jersey: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语言教育与周围环境的人际交往中发展的,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自由的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幼儿正值该年龄段,因此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如何抓住幼儿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呢?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中心的老师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学互动,搭建语言学习的桥梁。 “互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有效支架,通过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同时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创设幼儿语言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幼儿学说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能尽快听懂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我们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规范化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说,乐于与人交往,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每天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语言活动,就是要给幼儿规范的语言熏陶,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增进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孩子发出错误的音并不是因为环境或本身的关系,而是因为语言的刺激不够充分。同时为了给幼儿提供多说多练普通话的机会,我们利用每天早上来园、午饭后、离园前的时间开展“天天说”活动。内容包括说说我的妈妈,夸夸我自己,假日里的活动等等,要求幼儿用普通话讲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遇到不会用普通话表达的词语时,教师及时帮助填充,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词汇。 视、听、讲、做结合法,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 这种方法是依据“直观法”和“观察法”以及结合幼儿普通话学习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所谓“视”教师要提出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如实物、图片、图书等,让幼儿充分地观察。相对来说实物更吸引托班的孩子,如果提供图片一定要颜色鲜艳,内容简单明了。所谓“听”是指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感知和领会。所以我们教师面对托班的孩子讲话的速度要慢一些,要让幼儿能听懂为止。有些难念的音可以特别强调一下,说好普通话正确地听是前提,只有会听了才会说。所谓“讲“是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识。所谓“做”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操作材料和想象空间,帮助幼儿充分地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四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视”“听”“做”都是为“讲”服务的,在讲的过程中,促使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利用多种方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游戏法是指教师应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

语言与认知考试重点

第一章 1.认知科学:研究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认识世界 的能力与智力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1956年则是最重要的一年。 两个基本假设 I.人的认知能力是一种计算能力 II. 计算是对符号化的信息的程序化操作,而符号是实体的表征

哲学知识(认识)论: 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天赋论 培根的观察归纳论,经验论 休谟对归纳的批判 波普尔的观察始于理论的论点 经验主义:一切知识最终都是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经历一次就有了经验,下次再经历就会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先验主义:康德(1787)的综合先验命题预设: 表达我们用来综合有秩世界和心灵的图式,它们不是从经验获得的。 洛克对笛卡尔先天知识的批判 Tabula rasa (blank tablet) 休谟(Hume)对经验归纳的批判:没有逻辑的根据,只有心理上的依据,期望。 笛卡尔之妖:笛卡尔提出笛卡尔之妖(Evil Demon)来反对经验主义。怎么知道不是一个妖怪在控制我的思想,使我感到桌子是硬的,今天很高兴……没有可靠的方法证明不是妖怪在作怪而是真实的感觉。建立在不可靠基础上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只有一点是可靠的,即我是存在的, 否则妖怪没有控制我的必要,因此“我在思想,我思故我在”这是绝对

的真理,百分之百确切的知识,没有任何矛盾的,“我思故我在”这是没法挑战的。从这点出发得到的知识一定是可靠的。笛卡尔实际上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章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通过了解智能的实质(这也是认知科学的主要任务),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完成一些通常只能依靠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旨在用机器模拟人脑的部分活动(弱人工智能),甚至超越人的智能(强人工智能)。 图灵测试:对两个人或者是计算机进行提问,测试前不知道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提问之后如果识别不出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就说明计算机具有与人一样的智力。 第三章 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复杂有机体(高级动物)如何表示和处理信息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皮亚杰 行为主义最基本的思想是:人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的。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华生 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 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 学习是一种模仿 给我一个正常儿童,我能把他培养成任何一种人:科学家,音乐家,等等。 柏拉图问题: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问道,人怎么能在那么短的人生中知道那么多东西呢。后来乔姆斯基修正了这个问提出,被称为“新柏拉图问题”,即有限的语言怎么能让我们学会那么多东西,是怎么做到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得到那么多创造性知识。 第四章 人类学 走出非洲说:人类起源都来自非洲,20 万年之前,非洲的智人中的一支突然发生很多变化,智力爆发,具有很多优势,扩展的很快,很快离开欧洲大陆,扩散到各个大陆。非洲夏娃是现代人最早的祖先。 自然选择:在某种自然环境中,具备某种能力就会最强,被保留下来,不具备这种生存能力就会被淘汰,通过一代一代的选择,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少,这就是自然选择。性选择 第六章 什么是语言 语言的产生假说: 1人类智力扩展说 人为什么有语言是因为人聪明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007年第2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7, №2 总第16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16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赵国栋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提要:俄罗斯学者在继承本国心理学、语言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引介西方认知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版本。俄罗斯认知语言学在语言与知识、语言与感知、语言的世界图景、概念与概念化等问题的解决上做出了很大贡献。除此之外,它对认知语言学的性质以及诸多传统语言学问题也提出了独特的阐释。 关键词:认知;知识;感知;世界图景;概念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的认知语言学,成为当今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各国语言学家在积极学习研究这些新理论、新成果的同时,还结合本国的语言学研究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版本。本文主要对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概述。 1 认知语言学在俄罗斯的形成与发展 1.1 认知思想在俄罗斯传统研究中的体现 В.З.Демьянков, Е.С.Кубряков指出: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看作在信息编码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机制来研究。(Е.С.Кубрякова 1996:53—55)尽管认知语言学形成的历史并不长,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辅助下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早在19世纪初俄罗斯学者就有所描述。 А.А.Потебня在研究洪堡特的民族精神理论时就承认,语言的起源问题实际上就是关于发生在语言之前的精神生活的现象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形成、发展问题,关于语言对之后的精神活动的影响问题,也就是纯粹的心理学问题。(А.А.Потебня1993:38)他已经认识到语言在认知新内容、形成和发展关于世界的人类知识中的作用。 И.А.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似乎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表达得更为清楚。他指出:透过语言思维,可以阐明存在和非存在的领域中所有有关世界表现的完整独特的语言知识,这其中不仅包括物质世界的知识,而且还包括个体世界、社会世界的知识。(И.А.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 1963:312) 如果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仅仅是认知思想的早期萌芽,那么维果斯基关于思维的基本理论则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他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在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活动。他最早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认为符号的运用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进。没有语言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后才能转变为“间接的、任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他

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与培养

浅谈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与培养 一、提供环境,培养幼儿说话的兴趣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三岁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提及语言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在幼儿阶段也就是讲讲故事,说说诗歌,每当与家长谈及这类话题,家长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来教。经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家园以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就是教育,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交往中得到进一步锻炼。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环境变化不易安静下来,有的胆怯、哭闹,有的甚至整天一言不发,这种情绪阻碍了语言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说话的兴趣,提供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使幼儿敢讲话、爱讲话、多讲话,才能在说话的过程中,进行培养和练习。当幼儿有了说的愿望时,就要为他们创造说的条件,让幼儿自由交谈,这样老师就不要去阻止他们去“说”,我们还可并有意识安排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幼儿有个体差异,教师就可酌情安排一些性格互补的幼儿,比如平日里爱说、爱表现的幼儿与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可以结合一组),让他们在彼此协商、共同游戏中学习和发展语言。同时,在与幼儿进行交谈时,作为老师我们还要注意表现出对幼儿所谈问题的极大兴趣,这样就感染了幼儿,使幼儿感到语言交往是一大乐事,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对那些说话流畅、胆子大的幼儿,可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起带动作用。如让他们给小朋友说儿歌、唱歌、讲故事等等。幼儿有了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幼儿会在模仿老师和同伴过程中增强说的信心,讲起话来也就逐渐地准确流畅了。 二、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婴儿从母体中呱呱坠地之后,他们便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不断接受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逐渐获得大量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知识,发展智力,习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儿童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愿望,倾诉自己的感情,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总之,语言的发展与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当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机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

心理层面。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语言在这种双重意义中便成为思维精密发展不可缺乏的因素。” 1.加深和巩固幼儿初步形成的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为标志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受概括水平的限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但也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自身的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并不主要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幼儿只能获得初级概念,维果茨基称之为自发概念。幼儿在运用自发概念(观念变动、观念联想、观念概括等)时,并未意识到这些概念、思维活动的本身,他们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思维活动所指的对象──经验的各种实物及其表象以及概念的替代物──语言。认知中的语义编码(概念)是语言与认知之间联系的桥梁。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同化、巩固以及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婴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要认识一物的特征时,需要对该物的各部分、各个特征逐一进行感知,而且,这些特征都是直观的、外在的,无法概括其特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从特定的、形象的特征转向一般的、概括的特征,概括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语言的发展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典型范畴理论,及其典型范畴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 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由于名称和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同一名称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传统的语言理论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会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世界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且语义范畴由典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义项成放射状辐射,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语义学的语义变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理论等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一)一词多义

语言在认知发展的作用

语言在认知发展的作用 摘要:儿童母语的习得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即概念信息,由此儿童可以对经验过的对象、关系和事件做出区分并加以归类.这为以后儿童语言的获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语言获得语言的作用认知发展语言表征 认知发展学派代表认知心理学新的发展趋势,在认知心理学派的发展中独树一帜其中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观最为突出。二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开创了“认知发展理论的先河”,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而维果茨基则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社会文化发展观”,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语言的概念基础 儿童最初是从其喂养者和周围成人那里获得语言息的。婴儿对他们所听到的语言的某些特征十分敏感,如声音形式、词汇语法特征、构词规则或成人语言的结构。他们往往首先习得生活中最常用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扩大到其它范围。虽然成年人能够不使用语言而对对象和事件进行鉴别、分类或识记。然而,不可否认,在使用和不使用语言两种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事物所做的分类并不总是相互匹配的[9]。这就使得人们必须对经验建立起多种表征,其过程不仅是以语言为基础,而且还要以范畴、分辨、分类和记忆等认知发展为基础,儿童在其认知发展中尤为如此。儿童最早建立的关于客体、关系和事件等的概念性表征为语言表征的获得提供了一个总的支点,而且这个支点也是后来全部语言的基础。首先,人类对感官输入和背景信息进行表征在生命的头12个月里,即在婴儿掌握语言的表征特征之前,他们开始把已知的实体和事件组织起来,但当他们学习语言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差异出现了,因为不同语言在对经验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是有差别的。虽然所有语言都具有其自身的语法和词汇,但无论是哪种语言,都不能对现有概念范畴的每个细节做出表达。词汇只是强调了某些元素却忽视了其它方面,并且几乎每种语言都可以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所以儿童必须找出其语言所代表的正确范畴,可以说这个任务可能一直会持续到成年期。儿童学习生词,并把它与相应概念表征建构在一起。但是由于语言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儿童学习不同语言的时候总是先描绘不同的语言形式,然后将其建构到相同经验的概念性领域当中。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 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2.外部世界(the world) 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3-6岁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

3-6岁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 幼儿语言发展是指幼儿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主要是指对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幼儿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结构、语义和表达四个方面的发展上。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和杂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它和意义紧密相结合而杂乱的声音毫无符号意义。这里讲的语法结构并不是指语法书上的定义,而是儿童对语法的自动应用。幼儿语义的发展包括对词义和句义的理解。表达的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幼儿使用口头语言表述的能力。 学前期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语言教育不仅对幼儿一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其认知能力、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3-4岁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 一、发展特点 (一)语音——发展关键期 3-4岁幼儿已经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语音,但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调节、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差,所以他们发出的语音不够准确和清晰。错误的发音基本集中在辅音的翘舌与舌间音及前后鼻音上。这从生理结构上说明3-4岁还不善于掌握发音方法找准发音部位。 此外,在幼儿言语发展的早期,常常是模仿别人说话的语调,对语句的每一个音不能分别感知,直到3岁左右,仍有不少幼儿不能精确分辨近似音。在发音时会出现近似音互相代替的情况,这一现象是由于幼儿听觉水平低所造成的。听清语音是正确发音。 (二)语法结构——完整的简单句 3-4岁幼儿的词汇量猛增,因此句子中的修饰语显著增加,如名

词性结构的“的”字句,介词结构的“把”字句,以及其他一些比较复杂的时、空状语从句。但他们较少用连词,这说明他们语言的连贯性还不强,结构很松散 他们还能用一些虚词表达语法关系,能说出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的句子。他们表述的句子结构以简单句为主,他们所考虑的主要不是事物的连续变化或几个事物间各自变化着或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常常只是描述某一事物。在幼儿的简单句尚不完善时,复合句已经开始出现,复合句在简单句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平行地晚上起来。 (三)语义——大量掌握实词 3-4岁幼儿虽然掌握一些常用词,但对词意的理解较肤浅和具体。他们通常只能掌握一些词汇的一部分含义。这一时期词义的过度扩展已不明显,但是对紧密相关的词语还是容易混淆。 从3岁到4岁的时期是一生中语汇增加最多的时期。他们理解的词语中,名词和动词等实词占了很大比例,而副词、介词、连词等虚词很少。词汇的掌握量与丰富性不够。 (四)表达——简单罗列事实 3-4岁幼儿能独立讲述自己生活的故事,但是由于逻辑思维水平的局限,讲述常常主题不明、逻辑不清,只能单纯地罗列一些事实。他们的语言不够完整,有时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 3-4岁幼儿对词义的理解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尽管会使用一些词,但并没有理解词义,或是理解得比较肤浅,因此表达的意义常常含混不清,只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说明和判断,所表达的内客也十分有限。 3-4岁幼儿的故事复述能力开始发展。3.5岁的幼儿在看图说话后开始能不再看图而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教育要点 (一)要做好榜样,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杨韶刚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广州,510420) 摘要 按照传统心理学的观点,只有人类才有思维和意识活动,因为思维是意识的核心,而意识必须以语言为中介。认知神经科学对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意识和思维并不完全依赖于语言,语言缺失只对扩展的意识产生影响,而对核心意识未造成损害。 即使没有语言的参与,失语症患者仍然能够产生某种有表象的、非言语的意识活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向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提出挑战:意识活动既统一又相对独立,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意识,意识并非仅以语言为基础,并非脑的所有活动都与意识有关,很多脑活动都是无意识的。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意识 认知神经科学分类号 B842 语言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 课题。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1] 。因为我们只承认人有意识。如果我们询问周围的人,人类是怎样产生意识的?绝大多数人会说:是语言使人产生了意识。正是因为人类有这种独特于其他生物的语言,才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语言,生物就只能是一些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意识是对持续发生的心理过程的言语解释。但是,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特别对失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学术界对语言与意识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见解。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语言与意识关系的某些脑机制,对语言和意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挑战。 1 语言、思维和意识: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 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 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2] 。换句话说,进行思想交流主要以语言为中介。语言是对代表实体、事件、关系和推理的非语言表象进行的一种翻译和转换。要顺利地实现这种转换,就必须首先假定,在语言之前有一个能够操纵语言转换的自我和意 识。人们习惯上认为,自我和意识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没有语言就没有自我和意识。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自我和意识一定要以语言为中介吗?如果语言对自我或对意识发挥作用的方式和对其他事物发挥作用的方式一样,就是说,把最初以非言语形式存在的东西用字词和句子来表示,那么,在任何语言中,就一定要有一个非言语的自我和一种非言语的认识活动。例如,我们平时经常使用诸如“我知道”这种短句来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在这个“我知道”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个无需言语参与的认识活动的表象,这种认识活动是以位于这个说出来的短句之前并且激发该短句出现的自我为中心的。从理论上讲,这个自我以及人们对这种“我知道“的意识活动的元认知,并不一定都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表征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我和意识是在人类的语言出现之后产生的,而且是对语言的直接建构。这种观点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挑战。语言并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而是在和无数非言语事物的联系中产生的。人类生物演化的过程告诉我们,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的生物始祖就能通过非语言的思维认识事物。经过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这些原始的思维便构成了人类“核心 3杨韶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道德教育心理学。E -mail :ysgrime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5989398.html, 。 《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4期(总第82期) 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 (M onthly ) N o.4,2007(Serial N o.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