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是成为周边区域的生产、贸易和服务中心。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生产部门不再是城市尤其是那些非经济中心城市最重要的部门,贸易和服务部门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城市功能也由单一的生产基地转变为生产、贸易、金融、科教文卫等综合功能的集合。全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1980年代不足30%上升为近年来40%左右,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演变。

(二)城市经济面临的问题

1.城市化水平仍然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但相对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仍然滞后。按当年汇率计算,2006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而城市化率为43.9%。按照钱纳里等人的标准发展模式,1500美元左右对应的城市化率应在60%左右。按照工业化水平计算,2005年中国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87.4%,韩日等国同等工业化率对应的城市化率也都在60%以上,显然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2.聚集效应没得到充分发挥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的发展既有赖于厂商聚集,又有赖于居民聚集,生产聚集效应和消费聚集效应同时并存。而中国现阶段,因为管理体制、用地政策以及现有利益格局的限制,跨区域发展受到限制,不少城市发展规模受到限制,既影响了生产和消费聚集效应的发挥,削弱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动力,也成为现有超大城市进一步膨胀的因素。

3.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各城市普遍盲目追求产量和总量的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出绩效相对被忽视。相对于第二产业,各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动力普遍不足,发展相对滞后,2006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仍在39.5%左右变化。在招商引资、产业确立方面,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结构趋同,东部地区产业相似率达93.5%,中西部地区产业相似率达97.9%。就产业的技术结构而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总体上仍然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企业研发动力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低,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能力不足,产业层次整体水平较低,也因此导致地区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剧。

(三)城市资源供给的约束

1.水资源严重短缺

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时空分布不均。如西北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6~8月的径流量超过全年的80%,耕地面积占全国60%的北方地区水资源量仅占15%等。据水利部统计,截至2006年,中国661个建制市中缺水城市占2/3,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总量达4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城市用水效率低下,2004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399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6m3,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

2.人地矛盾尖锐

中国幅员辽阔,但人均国土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5%,可利用土地特别是可耕地不足。根据国家土地变更调查,2006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全国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35.45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1.3%;交通运输用地239.52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3.76%,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从用地结构来看,一些城市忽视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公共绿地、公共配套设施用地、住房用地不足或比重普遍偏低。从用地效率来看,由于土地管理体制的缺陷,建设用地开发混乱,浪费严重。同时,城市人口增加与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

3.能源缺口大

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少。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逐年上升。1980~2000年的2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量为7亿吨标煤,而2001~2006年6年时间,中国能源消费净增11亿吨标煤,达到24.6亿吨,接近欧盟25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近年来中国工业结构重工化趋势增强,生产性能源需求进一步增长。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汽车、空调等高耗能消费品消费增加,城市生活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生产性能源需求和生活性能源需求的双重增长导致能源缺口加大。另外,奢侈消费倾向有蔓延趋势。能源供给缺口和低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四)城市环境存在的隐忧

1.城市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尽管近年来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2006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44.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48.7%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还有7.1%的城市为劣三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尚未解决,2006年全国13.2%的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其中劣三级的城市占3.6%,这也使得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遭受酸雨袭击。第二,北方城市沙尘天气肆虐,21世纪以来北方沙尘天气增多,2006年沙尘天气分12次32天大范围地影响了中国北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城市水环境质量令人担忧

随着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化对水资源的污染不断加剧,但不少城市对水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717亿吨,其中2/3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90%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6年参加全国“城考”的595个城市中,有205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占被考核城市总数的1/3强。全国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8.69%,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2.13%,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9.01个百分点和7.24个百分点,部分城市出现水质性缺水。更有部分城市地下水质出现恶化趋势,在开展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125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主要监测点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在开展深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75个城市中,有12个城市主要监测点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3.固体废弃物治理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一直困扰着中国城市环境,一些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垃圾“围城”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市环保加强管理,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处理有了较大改善,但未来发展不容乐观。2006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48%,比2005年降低0.23个百分点。其中192个城市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的32.3%;167个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的28.1%。城市固废治理任重而道远。

(五)城市社会面临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1999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再过20多年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老龄化趋势首先在城市地区出现,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超大城市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2000年已分别达11.53%、8.36%、8.33%和7.90%。人口老龄化已经和必将带来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首先,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将导致中国劳动力不足。据预测,中国劳动年龄(15~59岁)人口将在2020年左右出现拐点,202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将出现下降趋势。其次,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供养系数升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中国老年赡养系数预测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0,到2050年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养老金和退休金支出也将相应加大。最后,人口老龄化将影响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人口老龄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较高,劳动人口老龄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大。

2.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镇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增加。中国城镇近年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540万人,而实际吸纳新增就业人员只在300万人左右,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增加。从1995~2006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9%上升到4.1%。一方面,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导致的下岗职工仍然有部分没有得到安置,这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尤为严重;另一方面,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能力不足。同时,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大。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由114万增加到495万,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2001年就业率在90%以上,至2006年仅为70%左右,导致人才浪费,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3.城市贫困问题严重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失业和下岗职工大量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从不同层面加剧了城市贫困。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程度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5年最贫困5%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495.7元,仅相当于城镇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7%,而2000年该比例为37%,5年间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突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测算,城镇居民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2005年的5.3∶1,形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国家低保标准过低,2006年月人均标准83.6元,仅相当于当年城市人均收入的8.5%;

二是低保覆盖面窄,按照国家统计局认可的8%标准计算,中国2006年城市贫困人口应为4616万人,而当年享受低保的城市人口为2240万人,覆盖面仅为48.5%。

(六)城市管理现代化滞后

1.城市区域管理体制不协调

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市带县”和“撤县设区”两大城市区域管理体制。1999年中央发布2号文件以来,先后已有江苏、辽宁、广东等12个省区全部实行了市管县(市)体制。从实践结果看,该体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城乡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却大多偏离目标。一些大型城市由于中心城区产业迅速发展,空间日益饱和,出现向郊区、郊县扩展的现象,其周围的县改为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城市与郊区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但一些城市把空间距离遥远的县镇纳入市区范围,导致城市行政管理困难。至2005年末,全国市辖区增加到852个,比1995年净增加了146个。

2.城市管理权责错位

中国城市实行的是市、区两级政府,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区级政府享有规划管理权,街道作为城市政府在基层的延伸,发挥对社区直接管理协调职能,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以区为主、上级监督”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管理模式。这种城市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发各区发展积极性,但也为城市的统一规划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各区功能重叠,容易形成盲目性,导致无序竞争。同时由于区级政府作为财政收支的最低单位,对街道居委会管理职能形成财力和权限的制约。

3.部门治理缺乏整体协调

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实行了数字化管理,管理技术和手段大幅提高。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综合运行事件迅速增加。2005年交通事故450254起,火灾事故235941起,分别比1995年增长65%、535%,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城市犯罪率也出现上升趋势,城市综合治理功能还有待加强。现代城市高度开放,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增添了恐怖主义、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的概率。2003年SARS事件即是突出一例。为此国家先后发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法规,但还有待于统筹协调,落到实处。

4.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1989年国家颁布了《城市规划法》,加强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管理。但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还存在多方面漏洞:其一,各级政府制定的各类规划名目繁多,种类复杂,既有针对某一区域的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也有针对某一行业或产业的行业规划和产业规划以及专项规划,如城镇化规划、科技创新规划等。由于部门利益分割和信息沟通困难,各种规划往往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对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做出明确界定,也没有明确规定各类规划的法律效力以及各类规划发生冲突后如何解决、如何实时跟踪和适时修订等,规划之间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其二,城市规划

制定过程中还不能严格遵循科学性、民主性原则,规划制定目的在于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缺乏前期科学论证;功能分区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其三,城市规划的法律效率低、执行不力,一些城市规划较少真正得到落实,一些城市则是发展思路随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规划朝令夕改,造成城市建设混乱。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

主编/ 牛凤瑞潘家华

总编辑/ 邹东涛

出版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水平评价

“十一五”规划与中国城市的科学发展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十五”期间的城市环境质量状况

2006年中国城市环境状况

中国城市环境保护

中国城市热点环境事件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与能源利用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创新

城市建筑节能

中国城市社会事业发展

中国城市贫困、失业与再就业

中国城市业主委员会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农民工与城市发展

“创新型城市”科技环境建设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中国城市土地合理利用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城市发展政策法规建设

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共有48个中国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

有专家认为: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困境的失地农民将会越来越多。

香港消息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中科院院士陆大道日前做客中科院“科学在线”访谈时,以“触目惊心”形容目前各地盲目追求大规模、高标准以及严重浪费土地的城镇化“冒进”现象。

陆大道说,2003年、2004年提出来的“大北京”设想本是希望分散一些首都北京的职能,但导致了地方的盲目仿效。目前,全国上行下效,建设新城之风日益严重,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都在搞大新城,遍及各个省区市,如:大沈阳、大济南、大昆明、大兰州、大贵阳、大烟台、大合肥、大郑州等等。

他指出,目前共有48个中国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与此同时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困境的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

陆大道坦言,部分地方领导人,除按照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三倍、四倍进行城市规划的修编外,还在市区、开发区修建大马路、大立交、大绿地、大学城,导致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失控。特别是政府办公区大搬家,政府办公楼一拨拨地大迁徙,成片成片地摧毁民居和耕地,它们离老城有几公里或者十几个公里,配以几百亩或者上千亩的广场,有的还在附近建设豪华的会展中心,或者人工开挖广阔的水井,形成所谓的新城,这被看成中国一大特色。他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岗位增加尚不能够适应如此冒进的城镇化,以及迅疾的空间扩展,因此势必造成极大风险和危害。

瑞士信贷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5年,世界铜镍贸易中的20%、钢铁交易中的25%是中国人买进的,新增石油需求的40%来自中国,世界整个水泥生产的53%被消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中国城镇化进程,以每年制造两个波士顿城的速度进行。

世界各国城镇化的进程各不相同,从20%到40%的城镇化率,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是100年,德国是80年,美国是40年,前苏联是30年,日本是30年,而中国仅仅用了22年。

不少学者认为,对于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大、生产率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大国来说,正确认识自身环境特征和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策略。

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目前,我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山东半岛城市群

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日照等城市。发挥临海和靠近日、韩的区位优势,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很猛,带动了山东全省的发展。随着城市群对外辐射力的增强,城市群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辽中南城市群

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等城市。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最高。沈阳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经济中心、交通和信息中心,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大连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

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辽中南地区工业化起步已近70年,在工业化推动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

中原城市群

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

个省辖(管)市。郑州虽是后起的城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得以后来居上,成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区域内人口密度达665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达的交通网络,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长江中游城市群

以武汉为中心,还包括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天门、随州、荆门、荆州和河南省的信阳、江西省的九江和湖南省的岳阳,其中,12个为地级城市,3个为省直辖县级市。武汉号称九省通衢,东西有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广铁路,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海峡西岸城市群

以福州、厦门市为中心,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鉴于海峡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进展。

川渝城市群

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县市。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关中城市群

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关中城市群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而今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中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我们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

探访美国最贫困县:家庭年均收入不足12

万人民币

2012年06月14日 09:57:16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奥利斯县,2010年度家庭中位收入折合人民币不到12万元,列全美最穷县

仅拥有5000人口的奥斯利县,位于美国中东部肯塔基州,是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美国2010年普查将奥斯利县列为美国本土(除海外自治联邦岛波多黎各)家庭中位收入最低县,是名符其实的美国贫困县。

日前,盖蒂(Getty)图片社摄影师马里奥·塔玛进入奥斯利,纪录下了这个全美贫困县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第一穷县没有自来水与电力

奥斯利建县很早,美国南北战争前就已经存在19年,尽管如此,英国《每日邮报》评价,这个县的时空似乎一直停留在建县时期,许多家庭至今生活在没有自来水与电力的环境里。

奥斯利的支柱产业是煤矿、烟草种植以及木材生产,随着这些传统产业的没落,当地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在奥斯利,有41.5%的居民生活在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下。美国普查局将低收入线定在4口之家年收入为4.5万美元(约合28.5万元人民币)左右,贫困家庭是指4口之家

年收入22314美元(约合14万元人民币)以下。而奥斯利的家庭中位收入仅为18869美元(近12万元人民币)。

除了生活以外,奥斯利县政府还有其他要操心的难题。县长卡尔·特纳2010年时对美国广播公司(ABC)抱怨说,这里的毒品问题越来越严重,“瘾君子在监狱里也得不到有效治疗”。

共度时艰“充满自豪感的社区”

但与美国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家庭和社区连接紧密,居民们的集体观念很强,以邻里互助、共度时艰为傲,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厚。“环境很恶劣,但这仍是一个充满自豪感的社区。”奥斯利县服务机构负责人文斯·特纳说。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奥斯利县只有这么一个像样的服务机构,当居民实在无家可归时,这里是他们最后的收容所。机构的职责还包括给社区的低收入老人“送温暖”,调解家庭纠纷等。周末时,还会给孩子们分发食物,以便周末不上学、享受不到学校营养午餐的孩子不至于挨饿。

居民劳威尔·莫里斯干着一份时薪9美元(约合57元人民币)的散工,而他的朋友莫斯·诺伯一直主动义务在帮他忙。尽管诺伯自己也依靠政府救济生活,住在没自来水也没有电力、环境极度脏乱差的拖车里,但仍愿意尽力为朋友提供援手。

糟糕的居住环境却没有影响诺伯9岁的小侄子强尼的心情,塔玛将镜头对准他时,他正光着脚在田地上欢快地跑,家里桌子上一堆垃圾中放着他最心爱的玩具一辆用火柴盒做成的玩具车。

年度盛会:告别青春的隆重成人礼

他们的快乐与忙碌并不比外面的世界少。居民在志愿筹备一个“先驱博物馆”,用来收藏反映本地区早年生活的一些艺术品。县里还有自己的俱乐部,每年开春都会举办活动,人们会一直庆祝到深夜。

奥斯利县的年度大事还包括县高中的毕业舞会。还在读高中的斯塔和特拉维斯·路易斯已经结婚,带着三周大的女儿兴奋地准备舞会事宜。塔玛拍下了他们的同学德鲁希拉·史密斯和布莱特妮·布鲁尔与家人自制舞会礼服的画面。

舞会在高中体育馆举行。这些青少年的家人、社区的其他成员到时候都会齐聚一堂,这仿佛是一个需要所有人在一起共同完成的成人仪式。仪式过后,少年少女们告别青春,开始自己的辛苦劳作、承担责任的大人生活。

不过,他们的日子并没有比上一代更好。去年的数据显示,奥斯利18岁以下人口有48.6%生活在贫困线下,比他们父母一辈高出7个百分点。

背景

美家庭十年一普查: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美国家庭情况普查十年一度,2010年度的普查结果相比2000年度的情况更糟。据ABC 新闻报道,美国最穷的四个县都在肯塔基州东南部“碰头”了,其中最穷的一个县,家庭中位收入与十年前相比还少了1500美元。

最富有的地区位于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的东北部。全美高收入城市的前十名,这里就占了4个。而最富的县家庭中位收入相比2000年增加了近1.7万美元之多。

据2010年数据,全美家庭中位收入为51425美元(约合32.6万元人民币)。

美最富十个县新泽西州占三

美最穷十个县肯塔基州占四

新泽西州

5.汉特顿县130723美元

7.萨默塞特县129222美元

9.莫里斯县128371美元

纽约州

10.韦斯特切斯特县128127美元

弗吉尼亚州

3.劳顿县

(2010年全美最富县)134098美元

4.费尔法克斯县

(大众汽车诞生地)132662美元

马萨诸塞州

1.南塔基特县(著名避暑胜地)137811美元康涅狄格州

6.菲尔费尔德县130074美元

科罗拉多州

2.皮特金县(著名滑雪胜地)134267美元加利福尼亚州

8.马丁县128544美元

得克萨斯州

4.布鲁克斯县19425美元

8.扎帕塔县20525美元

阿肯色州

9.切科特县20543美元

密西西比州

6.伊萨奎纳县20250美元

7.李福洛县20490美元

南卡罗莱纳州

10.阿兰戴尔县20551美元

肯塔基州

1.奥斯利县18869美元

2.李县

19104美元3.布里希特县19329美元5.马格芬县19556美元

贫困县(以2010年家庭中位收入计,数据来自美国《赫芬顿邮报》)

富裕县(以2006年至2010年间家庭中位收入计,数据来自美CNBC网站)

名词

中位收入

中位收入,也称收入中位数,是指用统计学上中位数的概念来衡量某地区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中位数即是将数据排序后,位置在最中间的数值。以一个51人的企业为例,把所有人员年收入从大到小排列,正中间的一位,即第26位的年收入就是这家企业年收入的中位数。

在统计学上计算中位数,更适宜代表数据总体的中等情况,避免遭遇“被平均”。所以,相比较于人均收入,收入中位数更贴近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因为某地区的人均收入因贫富的差距可远远大于收入中位数,而收入中位数则可以将这种差距反映出来。

(方海)

走农民自主型城市化道路

2011-06-06 21:57:59作者:靳卫萍来源:社会科学报浏览次数:70网友评论0 条农民应该是城市化的主体

中国人民大学陈甬军教授认为,中国过去的狂飙突进的城市化历程应该告一段落,将进入城市化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城市化中人口迁移总量、农民工身份认同、农民失地与农民建设的矛盾,社会资源稀缺以及道德体系的容忍度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城市化的主体,这个主体不应该是政府,农民才应该是城市化的主体,即走农民自主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南开大学的柳欣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比较缓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1995年以来,农民一直处于被动型城市化过程中。这种被动型城市化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流向高科技和房地产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被雇佣到传统服务业中。由于农民的技术水平较低、户籍限制等原因,我国的传统的服务业发展成为了低工资行业。这种低收入的现状不利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城市高收入人口差距的缩小,这直接导致了有效需求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从总体上有个规划,用增加的GDP雇佣农民而不是投入到高科技等产业中,使得农民有可能到城市里盖房子、修路、进工厂,从而通过增加就业来推进城市化。这种过程可以视为农民的“资本原始积累”,即通过土地的资本化完成农民向雇佣工人的转变或农村的城市化。目前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由政府将土地出让金拿出来用于加速城市化进程。

重构农村产权制度迫在眉睫

中国社科院王振中研究员指出,受到忽视的城乡农民权益问题,是财税一体化的核心。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关键是要让农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在今后改革中,必须大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土地,一个是房子,根据有关机构调查,2002年劳动人民人均财产总额净值里面,土地价格占到37%,房子价格占到43%。我们国家在城市化过程当中,能不能让农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非常重要的两个比例,一个就是土地,一个就是房子,所以我们要真正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必须逐步缩小政府征地的范围,让2.7亿亩劳动人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并且在符合规模的前提之下,尽快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的温锐教授认为,80多年教训告诉我们,现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本就是每一位农民自由财产的结合形态。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今天,中国城市化已经到了新的拐点,城乡发展不协调也不能够继续,总结20世纪80年代经验教训,重构农村产权制度,是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土地转让受限,制约农民自主型城市化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虽然国家的土地政策允许农户承包的土地在农村集体范围内进行从农户到集体、从集体到村办企业的流动,但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衍生物如房产等进入土地市场仍会与目前国家的土地政策和法规相冲突。现在我国关于土地资源转让权的重新界定远远滞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如果转让权受到限制,潜在的资源转让进程连同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阻碍。这正是制约当前农民自主型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关键症结。河南大学的耿明斋教授认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已经成为现实的问题,调研的所有地方的领导和农民都有一个愿望,即能不能给予农村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流转效益。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城镇化资金投入问题也就能得到解决。因此,现有的土地流转是必然,但是如何流转,如何避免流转当中腐败问题。现在是到了把土地权还给农民,把进城选择权给农民的时候了。

自主型城市化发展空间广阔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在全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所谓的被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面对土地问题,好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有一系列政策给予了重大肯定。比如在农民进城的前提下,第一要尊重自愿,第二要带附加条件,这就为各地政府如何处理农民进城问题在政策上遇到了严峻挑战,正是这样的挑战,让我们回到现实,我们怎么面对城市郊区城市化,怎么面对过去我们通过强征强占得来的土地变成平等地挑战。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来重新认知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民的基本权益中有多么重要。

蔡继明和首都师范大学经济系讲师程世勇认为,农民自主型城市化模式发展具备充足的法律制度空间和广阔的政策制度空间。例如,《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基础及征地制度的规定;《城乡规划法》对集体建设用地进入规划区并没有禁止性规定;《土地管理法》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定与法律空间;《物权法》对国有和集体两种产权制

度的物权认定;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强调。蔡继明强调,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并赋予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同等的权利,为农民自主型城市化提供了广阔的法律空间和政策支持。天则经济研究所盛洪教授认为,土地的主权和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权不能以产权的形式运作,不能进行商业性的交易和操作;只有一种交易,就是一次性买断或批租产权。而划分征税权和收租权的方法,将土地分成主权意义上的国土和私有产权意义上的土地,并在操作上谨慎地区分开来,是一种有效配置土地和公共资源的权利结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性质不是别人赐予的,也不是一纸文件规定的,而是其历史起源赋予的、具有宪政含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即使是政权更叠也不影响农村集体的这种权利。因此,任何政府部门都无权用政治强力,在不经过农村集体同意的条件下,夺走他们的土地;即使是为了公益目的,也不能以低于市场价值的补偿从他们手中拿走土地。

农民自主型城市化核心是“自主”

王振中认为,尽管对于我国城市化模式选择曾经有不同的提法,但是中国遵循的仍然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大城市得到迅速发展,而小城市并没有成为发展中心。原因很简单,即城市化发展也和其他经济发展一样,也要有成本效益分析,当判断要发展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还是要发展一个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的时候,有四个问题必须要思考:两者的产业GDP效益差异、建设规模效益、社会管理成本差异以及人力发展机遇差异。通过比较,显然可以发现发展大城市比发展中等城市的成本要低而收益性则是较高的。

温锐认为,应该采取两种主要的模式,第一,在适宜城镇化的地方,乡镇或者社区以集体为主,以集体土地资源为推手,在与农民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且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化,今天北京、河南、江苏的介绍也是它的实例,还有各位专家教授提出的高见也是这方面的东西,专家们讲的农民造城模式。第二,适合异地城镇化地区,农民通过手中土地财产要素,自主流动,实施有序,融入异地城镇化进程。这是农民个体自主城镇化模式,这个模式也是非常普遍的在中国城镇化流程。农民自主城镇化过程当中,核心

和关键是“自主”两个字,就是农民为主生产要素的基本权利和融入城镇化的自主权。

承认城中村的现实

李铁对于城中村形成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难题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承认城中村的现实,承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建设用地上长期的开发权和收益权,市场自己会选择开发的形式,一些投资商也会放下身段去和真正的土地所有者进行谈判,其结果只不过是房地产商从未来的土地开发收益少拿些,农民多拿些,而政府一样会得到税收,而且是长期的不动产税。政府只要有了长期的税收,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更具有长远性,对土地的投入就会更慷慨些,城中村也就自然成为历史。而最重要的是,城中村的开发与改革,很可能会带来对经济增长更大的拉动。中国人民大学的陶然教授认为,面临当前存在的农民与政府改造城中村的诸多矛盾,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方法。假定城中村100亩土地,上面有200户农民,他自己盖了自己小产权房,这个地段基础设施很差,地段价值本来已经比较高了,但是因为基础设施很差,所以这个地段价值没有反映出来,现在政府跟农民谈,比如100亩地拆掉,拆掉重新盖起来40亩给你,剩下60亩给政府,那么60亩土地因为两个原因比原来的土地价值提高了。这样有利于把我们现在的炒房资金引入到增加住房供给上面,政府还可以收抽房地产商新增的营业税,并且我们可以配套相关的设施,这是我们将来要进行农民自主型城市化的关键。

中国社科院党国英研究员认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方面如果有很多的不当行为,居民就要阻碍其行为。农民建房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占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共部门的失职。温锐认为,中国2000多年土地制度经验教训证明农民不可能没有土地权益,他们的权益不可替代,那么谁让这种情况无序呢?从农民来说,他体现的是农民土地财产的具体财产权益,包括自主经营,流转中交易权、收益权,包括立法、社会发展规划,监管惩处等权利,即政府的主导作用,这就是自主型城市化是否有序的关键,有序和无序不在农民这方面,而是政府的主导是否缺位,目前城镇化问题无疑是政府应用的缺位,也是政府主导权的

缺位问题。

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8461636.html,2012-03-02 11:16

核心提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仍高达4-5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应允许农村集体宅基地的使用权自由转让、抵押和出租。

建议代表:蔡继明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关键词:土地管理法

主要建议: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仍高达4-5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应允许农村集体宅基地的使用权自由转让、抵押和出租。

提案全文:

一、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由2.5倍扩大到3.3倍。近两年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仍高达

4-5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速率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我国从1978年到2011年33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大大高于同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年均增长2.5%、世界年均增长3%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5%的速度。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1年的51%。考虑到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是以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测算的,而城镇人口定义为“城镇户籍人口+暂住人口”,暂住人口又是以在城镇有固定工作、居住半年以上为标准的,而所谓51%的城镇人口中,至少有10%属于进城的务工农民,他们并没有真正变成城市居民!由此可见,我国实际的城市化水平远比官方公布的低得多。

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真实水平过低,18.2亿亩的耕地分摊到2.2亿多农户,户均不到10亩地,不仅远低于美国(300倍)、欧盟(30倍)和日本及韩国(3倍),而且远低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低水平(50亩)。以如此世界上几乎是最小的家庭耕地规模,要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完全不可能的。缩小城乡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中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1.价将持续攀升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将处于增,由于人们对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物价还将持续攀升,尤其是。大家都注意到小宗干辣椒生姜绿豆大蒜部分药材价格根本无法,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的过程毁灭了大量的,原本种辣椒的菜地上如今长满了和,于是相对的供不应求让价格暴涨,这和串通一点关系没有。同时,原本安心种绿豆的如今都到镇里或者县城打工去了,同样的道理,除了粮食价格(这个不敢怠慢)和廉价季节性蔬菜,其他食品价格会一直上涨。顺便说说,很多人对最近几个月价格暴涨疑惑不解,其实道理也很明白,主要原因并不是中介们炒作,而是旧城改造和。原本住在的数量众多的蚁族被拆迁驱赶,要么住好的,要么离开,蚁族根本没有,只有通过合租分摊,房租涨价是必然。房租价格将等于或者高于商品房的月供,所以,房租价格还将上涨。直到出现下降为止(这个现象在大城市10年内不会出现,想想每年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就明白了)。至于,商品房价格,个人以为,只有到普通的买房出现亏损的时候(比如08年的断供),房价才会下跌,问题是,已经绑架了中国,成为了一种的鸦片,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我的看法,国家宁愿用的方式来剥削,也不愿意让持续下降。所以,国家会用的方式(多多发行就行了)来保持的稳定,结果是其他价继续暴涨。 2. 3.1 4.城市贫民成为社会最低层,成为社会犯罪的主要力量 4. 5.未来随着中国的进程的加速,城市贫困的数量将超过农村,并成为真正意义的绝对贫困人群,这些城市贫活在成本高昂的城市中,生活来源是自己的,一旦立即出现生存。他们从事着低附加值的简单的工作,随时有被替代的危险。他们由于的生活不稳定很难找到对象(特指

男性),很多人因此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是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的主要实施者。社会健全体系,同时加强对基层的,加强的度,尽力确保。 6. 7.其实,没有人想贫穷,没有人愿意贫穷,贫穷是一个,消除贫穷是社会发展和的应有之义。在今天的中国,由于的畸形,很多人把贫穷等同于耻辱,这种对贫穷群体的讥笑和蔑视是极端病态的社会行为,那些不高的普通,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比如环卫,冬天,凛冽寒风吹过的早晨,他们在默默的扫雪保持的通畅,夏天,火辣太阳炙烤的大街,是他们无言的清扫美化着城市的街道,他们辛苦而卑微的活着,收入不高,可能还要用微薄的薪水为自己在繁华城市读书的儿女缴纳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他们勤勤恳恳却处处遭人白眼。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相反,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那些靠坑蒙拐骗,靠假冒伪劣,靠倒买倒卖,靠炒房炒地,靠污染环境,靠道德沦丧而发家的人,才是应该被鄙视和嘲笑的。今日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太过狭窄和功利,导致大批无良,因为有钱而成为社会膜拜的对象,却没有人去追问:他污染环境了吗?他了吗?他是黑社会吗?他搞权钱了吗?他了吗?他做慈善了吗?没有人追问,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关心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顶礼膜拜狂热鼓掌,虚心的请教发财经,着从他们身上学到所谓的成功经验从而一夜暴富,然后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成功的商人,他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发财真经和盘托出的,道理很简单,教会了你对他有好处吗?传说中的确实写了几本书教大家做,但是,他出书的目的是通过书的畅销来赚取子,不是为了教你做企业的经验。他的书我看了很多遍,没有看到多少有的,远不如看道德经有意思。希望大家在这个欲横流的社会里冷静思考,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别人的价值,多多关心社会的公平公正,力所能及的帮助自己身边

中国未来重点发展城市

当前中国城镇化正步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一城一策”推行,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通常而言,具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1.人口流量大,尤其是常住人口流量和回流量大,因为城市人口量大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交通便利,轨道交通设施完善,能够快速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 3.教育资源良好,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劳动力量保障。 4.经济增长速度快,有潜在的经济发展前景。 5.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能够有效推动消费和城市建设。 二、目前,我国最有发展前景也将重点发展的10座城市分别为:南京、重庆、成都、天津、厦门、苏州、武汉、杭州、合肥、郑州。 南京,简称“宁”,中国四大古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中心。在江苏省内,南京的GDP增长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时已经赶超无锡,加之周围的资源集聚(如2030年的八纵八横高铁规划),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辐射到周围的省份和地区。 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拥有高等院校五十多所,远远高于杭州。此外,南京的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达32万

元,GDP的增速也远远超过杭州、合肥等城市。因此,可以说南京的发展潜力相当大。 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在直辖之前,本属四川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那时的重庆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后因为经济的发展,于1997年6月被划为直辖市,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城市。 近几年,重庆的GDP增速迅猛,2016年,重庆的GDP增速为10.6%,位居全国前列。重庆的常住人口达三千多万,拥有普遍的高等院校六十多所;重庆的金融、投资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本币外存款总额高。 成都,简称“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2005年-2015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在10年间增长了两百多万,这座城市拥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近八万人次,充分突显了其坚实的科研力量。 此外,这所城市的外币存款人均达二十万以上,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接近。与此同时,成都是一个网红城市,其旅游业发达,每年接待的游客上千万,大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苏州,古称“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19.51亿元,居地级市首位。 杭州,简称杭,自秦朝新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吴越国和南宋都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因风景优美而被称为“人间天堂”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打开中国的政区地图,全国现有设市城市655个。按照行政区划,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包括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县级城市368个(包括63个省辖的县级市)。此外,有建制镇19 234个。以不重复计算为原则,这655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52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4.3%。《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指出,全国的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2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55个城市的城区建成区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全国的县城镇和同类居民点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其余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城区、县城镇和其余建制镇合计,共有建成区面积7.74万平方公里。由此可知,中国的城镇建成区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国的乡村和独立工矿用地占国土面积的2.0%。 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按照行政许可,这655个城市市长的服务和管理,应能统筹城乡。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往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建设实施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的发展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1982年的245个,平均每年增加13个;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城市总数达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0个;三是平稳调整阶段,1997年的城市总数为668个,之后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655个。近年来城市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撤(县级)市设(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于量大面广,我国广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总量仍将继续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时,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城市也将继续成为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撤县设区”、“撤乡设镇”和“乡镇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仍将继续,县级市的数量还会减少,部分县级市将有可能“升格”为省辖市。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调整反映出地方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强烈意愿,以及由上一级行政单位统一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的态势。 2 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推动下,通过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滞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可以预计,在2020—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跟上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模糊经典的西方城市化概念,重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6%,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中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1.价将持续攀升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将处于人口增长期,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物价还将持续攀升,尤其是食品价格。大家都注意到小宗农产品价格干辣椒生姜绿豆大蒜部分药材价格根本无法控制,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化的过程毁灭了大量的土地,原本应该种辣椒的菜地上如今长满了工厂和商品房,于是相对的供不应求让价格暴涨,这和串通涨价一点关系没有。同时,原本安心种绿豆的农民如今都到镇里或者县城打工去了,同样的道理,除了粮食价格(这个国家不敢怠慢)和廉价季节性蔬菜,其他食品价格会一直上涨。顺便说说房价,很多人对最近几个月房租价格暴涨疑惑不解,其实道理也很明白,主要原因并不是中介们炒作,而是旧城改造和城市拆迁。原本住在城中村的数量众多的蚁族被拆迁驱赶,要么住好的房子,要么离开,蚁族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只有通过合租分摊成本,房租涨价是必然。房租价格将等于或者高于商品房的月供,所以,房租价格还将上涨。直到城市人口出现下降为止(这个现象在大城市10年内不会出现,想想每年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就明白了)。至于,商品房价格,个人以为,只有到普通的买房投资者出现亏损的时候(比如08年的断供),房价才会下跌,问题是,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成为了一种经济增长的鸦片,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我的看法,国家宁愿用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剥削国民,也不愿意让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所以,国家会用通货膨胀的方式(多多发行人民币就行了)来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结果是其他物价继续暴涨。 14.城市贫民成为社会最低层,成为社会犯罪的主要力量 未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将超过农村,并成为真正意义的绝对贫困人群,这些城市贫民生活在成本高昂的城市中,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一旦失业立即出现生存危机。他们从事着低附加值的简单的工作,随时有被替代的危险。他们由于长期的生活不稳定很难找到对象(特指男性),很多人因此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是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社会应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对基层群体的技能培训,加强基础教育的执行力度,尽力确保公民接受义务教育。 其实,没有人想贫穷,没有人愿意贫穷,贫穷是一个社会问题,消除贫穷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在今天的中国,由于价值观的畸形,很多人把贫穷等同于耻辱,这种对贫穷群体的讥笑和蔑视是极端病态的社会行为,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劳动者,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比如环卫工人,冬天,凛冽寒风吹过的早晨,他们在默默的扫雪保持城市交通的通畅,夏天,火辣太阳炙烤的大街,是他们无言的清扫美化着城市的街道,他们辛苦而卑微的活着,收入不高,可能还要用微薄的薪水为自己在繁华城市读书的儿女缴纳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他们勤勤恳恳却处处遭人白眼。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相反,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那些靠坑蒙拐骗,靠假冒伪劣,靠倒买倒卖,靠炒房炒地,靠污染环境,靠道德沦丧而发家的人,才是应该被鄙视和嘲笑的。今日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太过狭窄和功利,导致大批无良商人,因为有钱而成为社会膜拜的对象,却没有人去追问:他污染环境了吗?他偷税漏税了吗?他是黑社会吗?他搞权钱交易了吗?他虚假宣传了吗?他做慈善了吗?没有人追问,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关心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顶礼膜拜狂热鼓掌,虚心的请教发财经,幻想着从他们身上学到所谓的成功经验从而一夜暴富,然后接管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成功的商人,他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发财真经和盘托出的,道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2月6日,中国智慧城市论坛提出要“以防疫为契机,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倡议各地政府要在非常期间,万众一心防疫,齐心协力联控的大好氛围下,以“抗疫“为抓手,全面提升智慧城市。2月10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市的智慧城市的推进,值得全国各地去学习和参考。 《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引领全国智慧社会、智慧政府发展的先行者,智慧美好生活的创新城市。 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且为了缩短社会贫富差距,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201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60.6%。智慧城市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舒缓人口过于集中带来的医疗、教育、交通资源短缺和环保问题。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迅速主要以智慧物流为主 智慧城市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有两大发展驱动力,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

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全球都在紧锣密鼓的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欧洲、北美、日韩等地区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中国因为也在积极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形成了多个智慧城市群,中国的智慧城市点项目超过欧州、印度和美国之和。 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最近几年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在中国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中,智慧物流、智慧建筑、智慧政务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前瞻预测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智慧医疗和智慧家居将成为下一轮高速发展的着力点。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开展和推广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智慧城市相关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根据IDC 《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规模为200.5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1%;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预计达到228.79亿美元,相较2018年的200.53亿美元增长了14.09%。 智慧城市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中国未来潜力最大的十座城市 南宁上榜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但现在也有许多二线乃至三线的城市正在迎头赶上,合理的规划、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政策红利使得这些城市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有眼光,可以去这些城市谋求发展,未来一定不错。 十【沈阳】东北经济中心城市,工业基础十分雄厚,本身条件就不错,加上离港口也不远,又占有东北亚中心的地理优势,未来重新起飞并不遥远。 九【郑州】郑州的区位优势很明显,位于中部,交通便利,而且人口众多,近年来经济增长强劲,物流制造业的首选地之一。短暂40于年的现代建成史,速度可以与任何一个城市比拟。 八【长沙】位于中部腹地,京广沪昆两条高铁交互让这座城市成为高铁核心城市之一,而且还具有水路交通优势,机械工程、动漫、娱乐产业发达,中部未来的龙头之一。 七【合肥】近几年城市的骨骼一直在做大,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制造业正在迎头赶上。位于中部和华东之间,是华东的交通枢纽之一,而且安徽本身资源不错,人才众多,未来可期。 六【南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也十分雄厚。南宁是中国和东盟交流的桥头堡,以前交通是其软肋,但现在高铁打通后,成为进入东南亚的要冲。一位香港学者曾提出,南宁将会成为国际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南宁绿地中央广场开盘热销现场精装预约,167-228㎡精装豪宅产品即将亮相

在项目毛胚房源持续热销的势头下,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住宅的需求,南宁绿地中央广场海珀·璞晖精装产品即将面世。精装单位传承绿地高端产品海珀系的高贵血统,引入国际优秀的设计团队,采用高端家装装饰品牌,力求舒适与尊贵的完美呈现。纵观全国的绿地海珀产品,价格都大幅拉开同区域的其他住宅一倍以上,销售依然迅猛,普遍都成为市场的销冠。 五【宁波】从一个内河港口转变为国际性港口,与杭州联系紧密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外贸制造业,港口,化工是宁波的强项,民营企业也十分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未来更加美好。 四【重庆】最大的直辖市,经济增长一直处于高速,位于长江上游,链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中新产业区落户重庆的重要原因,汽车、电子信息、制造、能源、金融产业都十分发达。 三【成都】西部的明星城市,号称第四城,。拥有使领馆数量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国际航线也十分发达,正在兴建第二机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正进入加速通道,带动成都进入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发展阶段。 二【西安】虽然传统上被归于西北,但实际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最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陆空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西咸新区,高科技产业、医药、新能源汽车、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光明。 一【武汉】传统上就是中国的核心都市之一,九省通衢的说法自古流传,地处中国人口腹地,干线陆路、水路纵横,水陆空交通中部无市能敌,是长沙郑州望尘莫及的。教育、工业、高科技产业都很发达,将成为中部最重要城市。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精)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2010-11-30 04:25:22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 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 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 ? ?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

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 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 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