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黄连汤妙用辨治心悸

经方黄连汤妙用辨治心悸
经方黄连汤妙用辨治心悸

《伤寒论》173条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由黄连3两,炙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组成。有清上温下,调和寒热,升降阴阳之功。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辛温下去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而为君。半夏和胃降逆,桂枝温阳升清兼以解表,二药共用,可使升降复司,胃肠安和而为臣。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共奏扶正驱邪之功而为佐,诸药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该方临证大多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辨治,而笔者抓住其病位的“胸”,其病机的阴阳升降失调,其症的心中烦闷等,将该方应用于心悸辨治,收效良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作用;干姜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桂枝有镇静、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党参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炙甘草、半夏提取物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笔者体会,凡心悸等心系病症见阴阳不交,升降失调,上热下寒者,皆可圆通应用该方,现举验案二则。

案一、心悸(心血管神经症,频发室性早搏)

赵某,男,34岁。阵发性心慌、胸闷20余天,2010年2月23日初诊。因心情郁闷,常熬夜,疲惫过度感心慌、胸闷20天,逐渐加重,发作频繁,动辄尤甚,严重时伴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医院诊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服用西药和中成药治疗,效不明显而来求治。诊见:阵发性心慌、心跳有频发停顿感、胸闷,不时恶心伴上腹部满闷不舒,心烦,焦虑,口干,自汗,无口苦,纳差,眠差,二便调,舌质暗,苔白厚中间黄腻,脉滑、促。心率88次/min,早搏20余次/min。四诊合参,辨证为厥阴病,寒热不调,阴阳失和,心神不宁。治宜清上温下,通阳益气,安神定悸,方予黄连汤加味:黄连、炙甘草、干姜各20g,桂枝、炒枣仁、茯神、生龙骨、生牡蛎、清半夏各30g,党参15g,灵磁石60g,红枣12枚(掰开),5剂。日1剂,水煎,昼3服,睡前1服。二诊:药后,心慌、胸闷、心烦、焦虑明显缓解,上腹部满闷不舒减轻,恶心消失,仍不时自汗,动辄有气短之感,上方加黄芪30g,五味子

15g,继服10剂,诸症悉除。

按:该案患者心身过劳而致阳气耗损,气机郁滞,痰浊郁阻,阴阳不交,阳不得降而痰热扰于上,热留胸中,耗伤心气,上扰心神则发心悸胸闷气短,心烦焦虑不安;阴不得升而寒邪滞于中,

则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总为上热下寒,阴阳升降失常之证。故治以黄连汤重在升降阴阳之气,方中黄连主清胸中之热,该药有良好的除烦热、消痞满功效,既治心中烦悸,又治心下痞满。干姜通心助阳,“主胸满……温中”(《本经》)。桂枝既可交通阴阳以助升降,又能温寒邪。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化痰降逆,和胃消痞。炙甘草、党参、红枣益心气,和中焦,复常气机畅达,以助阴升阳降。加茯神、炒枣仁在于宁心安神,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祝味菊谓其为强心治悸的对药,取其温阳和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之功。加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以潜阳纳气、镇心安神。二诊仍不时自汗,动辄

气短乃心气不足较甚,加黄芪“补虚”,益心气,固表止汗;加五味子“主益气”,滋肾阴,生津敛汗。笔者临证辨治心悸时,常对证加以黄芪、五味子对药,二者既可补心气,升心阳,又能敛心阴,收心气,相得益彰。方证相应,故疗效彰显。

案二、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胡某某,男,67岁。阵发性心慌、气短伴头痛1月余,加重5天。2010年2月28日初诊,有冠心病史5年。1月前,因感冒高热后出现阵发性心慌气短,热退后症状未减,且逐渐加重并伴头痛,在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口服多种药物治疗,病情不稳定。5天前,诸症又因生气而加重,心慌、气短发作频繁,动辄加重,非常痛苦,求治。诊见:面色苍白,精神差,乏力,心慌、气短频发,阵发性头顶痛,动辄发怒,干呕,异常心烦、焦虑,无汗,无口苦,口干,口渴;不欲饮,纳差,眠差,二便可,舌质暗,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缓。心率56次/min。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少阴、厥阴合病,寒热不调,阳虚寒盛,挟瘀饮,治宜清上温下,温经扶阳,祛瘀化饮,方予黄连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黄连、炙甘草、干姜、党参、炮附子(先煎1小时)各18g,麻黄、细辛各15g,桂枝、川芎、吴茱萸各20g,清半夏、茯苓各30g,红枣(掰开)12枚,5剂。日1剂,水煎,昼3服,睡前1服。二诊:心慌、气短明显减轻,心率62次/min。头痛基本消失,仍有心烦、焦虑、干呕,舌苔黄滑腻,脉滑,上方去麻黄、细辛、附子,加陈皮、枳实各15g,生姜30g,继服7剂,诸症消失。

按:患者久病阳气素虚,脉络瘀阻,又外感风寒之邪直中少阴,下焦阳虚寒盛,水饮内停,饮自下乘而心悸、头痛、干呕。又郁怒伤肝,气机失畅,郁而化火,扰及心神而心烦、焦虑异常。既有厥阴上热下寒,升降失调之证,又有少阴阳虚寒盛,饮瘀互阻之证

,兼而治之。故一诊主以黄连汤辛开苦降甘益气,清上温下复升降,温中化水饮,通阳益心气。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化饮,鼓舞心阳,活血通脉,方中细辛还有开窍,“主头痛脑动……”(《本经》)之功。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主中风入脑、头痛……”,加之上行头巅以活血化瘀治头痛。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加之以治阴寒内盛,浊阴上逆巅顶头痛及干呕。加茯苓意在加强和中化饮,宁心安神之力。二诊仍有心烦、焦虑、干呕,苔黄滑腻,脉滑,有痰热扰心之象,故去麻黄细辛附子汤,加陈皮、枳实、生姜合黄连温胆汤意以化痰清心,除烦治呕。临床上,黄连温胆汤对心烦、焦虑、心神不宁属痰热者疗效甚好。经方与时方亦可据证相合,有是证则用是方,有是证则合是方,此亦经方的圆机活法。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经方治疗心血管病体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经方治疗心血管病体会 作者:许勇, 舒惠荃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2 刊名: 中国中医急症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MERGEN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17(6) 参考文献(4条) 1.赵凯当归芍药散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1995(05) 2.刘正才中医药治疗38例低血压症的临床报告 1975(02) 3.刘力红思考中医 2004 4.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 198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淑英浅论麻黄[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 2.张永忠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4) 3.朱化林.潘建华经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62例[期刊论文]-国医论坛2003,18(6) 4.罗化云.薛玉萍男性病临治四则[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09,30(11) 5.戴一娜.郑晓军经方治疗疑难病经验拾萃[会议论文]-2000 6.刘兴奎.朴勇珠.孙婷.庞厚远化瘀益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期刊论文]-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4) 7.郑秀英临证处方时应重视药物的脚注[会议论文]-2005 8.梁晓海.陈文利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诊疗体会[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9) 9.张洪俊.Zhang Hongjun心肾不交病变从脾胃论治[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4) 10.彭万年心血管病经方临证探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6) 引证文献(1条) 1.马春亚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61928304.html,/Periodical_zgzyjz200806081.aspx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摘要】本文选用三则水气病的典型案例,分析水气病的辩证要点及经方应用规律, 进一步验证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疗原则。 【关键词】水气病;经方;临证体会 本文水气病是指因水气所致的病证,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诊并治》中作以区分。“水气”一词首见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 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 青龙汤中的诸多“或”证,皆是“水气”所致,可见其致病广泛,饮水流行,可及全身,不拘于一脏一腑。上可犯心肺,中可留肝脾,下可停水道。《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对饮邪致病的广泛性及具体证候的描述,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代表方剂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大、小青龙汤,五苓散等。以下为三则案例。 一、小便不利 患者李某,女,60岁,主诉“小便点滴2个月”。患者 2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 小便点滴而出,小便意频、量少且无力,夜间尿频,影响睡眠,双下肢水肿,按 之凹陷。平素怕冷,大便质黏腻,舌质淡红,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细。综合脉 证属“肾气虚,膀胱气化不利证”,给予温肾助阳化气治法。处方以黑附子9g先煎,茯苓25g、炒白术15 g、桂枝9 g、泽泻15 g、猪苓15 g、干姜12 g、麻黄6 g、 肉桂10 g、远志15 g、白芍15g。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10日后二诊,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尿量明显增加,排尿较前顺畅,食后腹胀。舌苔变薄。大便成形质软。 二诊:上方基础上加炒扁豆15g、炒神曲10g、木香6g。 10剂后再复诊。患者上述诸证全消。 二、心悸 患者牛某某,男52岁,主诉“心中悸动2周”。 2周以来,患者在活动以及进食后出现心悸、胸闷,面色少华,经常晨起后眼睑及颜面部肿胀感,活动后可自行缓解。平素乏力,精神弱,精力不集中,易烦躁,食欲差,恶心,大便少,小便频,舌质淡红色,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对药物等过敏。综合脉证属“心阳不振,水气凌心证”。给予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治法。处方:茯 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薤白15g、炙甘草6g、干姜9g、炒半夏曲9g。 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7剂后二诊,心悸减轻,食欲较强增加,进食后心悸时间缩短,程度减轻,可安 心看书。 续服7付后诸证得解。 三、筋惕肉瞤 吕某某,女,77岁,主诉“右侧胁肋部皮肉跳动约2个月”。患者在2月前无明显 诱因出现右侧胁肋部沿肋缘处皮肉跳动[1],肉眼可见,无皮肤颜色改变,无疱疹等,以手按之跳动可暂时停止,患者心烦,睡眠受到影响,面容憔悴,身体消瘦。小便不利,先后就诊于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断为“周围神经病”, 并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但患者症状并无缓解,余无不适症状,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既往有糖尿病史,右肾切除术。综合脉证,属“阳虚气逆,筋脉失养证”,予温阳降逆,柔筋缓急治法。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炒 车前子15g、佛手10g、黑附子6g先煎、白芍15g、木香6g、炒青皮9g、甘草9g。

心悸护理常规

心悸护理常规 因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一)护理评估 1、心率、心律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 心虚胆怯证、水饮凌心证、痰火扰心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卧床休息,轻症适当活动。 (3)病情观察,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4)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5)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6)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出现呼吸表浅,频率、节律发生改变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3、饮食护理 (1)饮食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尤其对水气凌心水 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4、情志护理 (1)心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2)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 响。(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5、临证护理 (1)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并给 予吸氧。 (2)瘀阻心脉,心阳不振,脉结代者,应正确测量短绌脉。 (3)心悸时,遵医嘱给予针刺。 (4)水饮凌心伴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6、并发症护理 (1)心功能衰竭 ①评估心功能状态,活动过程中监测有无呼吸困难、胸痛、 心悸等不适,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经方黄连汤妙用辨治心悸

《伤寒论》173条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由黄连3两,炙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组成。有清上温下,调和寒热,升降阴阳之功。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辛温下去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而为君。半夏和胃降逆,桂枝温阳升清兼以解表,二药共用,可使升降复司,胃肠安和而为臣。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共奏扶正驱邪之功而为佐,诸药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该方临证大多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辨治,而笔者抓住其病位的“胸”,其病机的阴阳升降失调,其症的心中烦闷等,将该方应用于心悸辨治,收效良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作用;干姜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桂枝有镇静、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党参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炙甘草、半夏提取物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笔者体会,凡心悸等心系病症见阴阳不交,升降失调,上热下寒者,皆可圆通应用该方,现举验案二则。 案一、心悸(心血管神经症,频发室性早搏) 赵某,男,34岁。阵发性心慌、胸闷20余天,2010年2月23日初诊。因心情郁闷,常熬夜,疲惫过度感心慌、胸闷20天,逐渐加重,发作频繁,动辄尤甚,严重时伴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医院诊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服用西药和中成药治疗,效不明显而来求治。诊见:阵发性心慌、心跳有频发停顿感、胸闷,不时恶心伴上腹部满闷不舒,心烦,焦虑,口干,自汗,无口苦,纳差,眠差,二便调,舌质暗,苔白厚中间黄腻,脉滑、促。心率88次/min,早搏20余次/min。四诊合参,辨证为厥阴病,寒热不调,阴阳失和,心神不宁。治宜清上温下,通阳益气,安神定悸,方予黄连汤加味:黄连、炙甘草、干姜各20g,桂枝、炒枣仁、茯神、生龙骨、生牡蛎、清半夏各30g,党参15g,灵磁石60g,红枣12枚(掰开),5剂。日1剂,水煎,昼3服,睡前1服。二诊:药后,心慌、胸闷、心烦、焦虑明显缓解,上腹部满闷不舒减轻,恶心消失,仍不时自汗,动辄有气短之感,上方加黄芪30g,五味子 15g,继服10剂,诸症悉除。 按:该案患者心身过劳而致阳气耗损,气机郁滞,痰浊郁阻,阴阳不交,阳不得降而痰热扰于上,热留胸中,耗伤心气,上扰心神则发心悸胸闷气短,心烦焦虑不安;阴不得升而寒邪滞于中, 则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总为上热下寒,阴阳升降失常之证。故治以黄连汤重在升降阴阳之气,方中黄连主清胸中之热,该药有良好的除烦热、消痞满功效,既治心中烦悸,又治心下痞满。干姜通心助阳,“主胸满……温中”(《本经》)。桂枝既可交通阴阳以助升降,又能温寒邪。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化痰降逆,和胃消痞。炙甘草、党参、红枣益心气,和中焦,复常气机畅达,以助阴升阳降。加茯神、炒枣仁在于宁心安神,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祝味菊谓其为强心治悸的对药,取其温阳和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之功。加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以潜阳纳气、镇心安神。二诊仍不时自汗,动辄

心悸患者的护理

心悸患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患者有无心脏病病史、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贫血、发热等;是否有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量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以及患者的用药情况。 2、症状和体征:患者有无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有无心脏杂音、心脏増大及心律改变;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血儿茶酚胺等有无异常。 4、社会心理评估:患者有无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病情重者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2、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心律、心率的变化,每次观察时间不少于 1 分钟。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热、胸痛、晕厥、抽搐等,应警惕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肌炎的发生,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对严重心律失常引起心悸的患者应进行心电监护。 3、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及时给予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4、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戒烟酒,避免进食浓茶、咖啡等刺激性

食物和饮料。 5、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一般心悸并不影响心功能,减轻焦虑、紧张情绪,避免情绪激动,以免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而加重心悸。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改善睡眠,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要点 1、疾病知识指导:告知患者心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说明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 2、避免诱因: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劳累。 3、病情监测: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测脉搏的方法。 四、护理评价:经过治疗和护理,评价患者是否达到: 1、了解心悸的诱因及防治知识。 2、掌握自测脉搏的方法。 3、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五、注意事项 1、帮助患者减轻恐惧、紧张心理,增加安全感。 2、房颤患者需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

经方辨治冠心病探讨仲景方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运用张仲景辨治胸痹探讨严世芸冠心病证治经验

经方辨治冠心病探讨+仲景方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运用+张仲景辨治胸痹探讨+严世芸冠心病证治经验 冠心病可划入中医的“心痹”或“胸痹”的范畴。痹者,不通之义。分析病机不外虚实两端,有因实而胸阳心脉痹阻,有因虚而血滞胸阳不振。具体而言,实者又有气滞、血瘀。痰浊之分,虚者也有阴虚、阳虚,气阴两虚之别,且多兼夹而病。治疗也当据证灵活加减,未可执一方而通治其病。 辨虚实兼夹,不执一方 实证 胸痹实证大要有五,曰痰,曰瘀,曰寒,曰食积,曰气滞。上揣仲景之意,下度临床之证,实证当以痰、瘀、气滞为常见。凡胸痹之属于实证者,多见于身体壮实或病起不久的患者,治疗以祛实通脉,舒展胸阳为主。 ①气滞:气滞上焦,胸阳失展。临床表现以胸闷为主,或伴有得嗳气、矢气则舒,时欲叹息,脘胀等症,气滞重者可有胸隐痛而不固定,苔薄白,脉细弦。治疗:瓜蒌、薤白、郁金、丹参。胸闷重者可另加枳壳,兼有一些寒象者加桂枝,此外沉香粉也可酌情选用。 ②痰饮:痰浊闭阻心脉,胸阳失展。临床又有痰饮、痰浊、痰 火、风痰之别。 痰饮:胸闷重,胸痛轻,咳唾痰涎,苔白腻,脉滑;兼湿者,

可见口粘,纳呆,倦怠,便或软。治疗:枳实、瓜蒌、 薙白头、半夏、茯苓,或可合用苓桂术甘汤之类。 痰浊:胸闷为主,或兼胸痛,痰粘,白腻带干,或淡黄腻;若痰稠,色或黄,大便偏干,苔腻而干,或黄腻,是为痰热。治疗:竹茹、枳实、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瓜蒌,痰热者加黄连。 痰火:胸闷为主,或兼胸痛,痰黄稠厚,心烦,口干,大便干,苔薄黄腻或黄腻或白腻而干,脉滑数。治疗:枳实、 瓜蒌、郁金、茯苓、海浮石、海蛤壳、黄连。 风痰:舌红或兼有中风后遗症,苔腻。治疗:可据病情选用 南星、菖蒲、天竺黄、竹沥、生姜汁、川贝母、枳实、 瓜蒌、半夏、茯苓、濛石滚痰丸等。 此外,若痰与寒合,痹阻胸阳,闷痛明显者,可予瓜蒌薙 白桂枝汤:必要时可参入细辛、乌头之类;若痰气交阻,又当增入郁金、厚朴、枳实之类。 ③血瘀:瘀血痹阻,心脉不通。临床表现,胸痛为主,疼如刺,甚或彻背,面色灰黄,舌有瘀斑或舌质黯,舌下青筋,重者舌质青紫,面色灰黑,脉细弦或涩,即《证治准绳》中所谓的死血心痛。治疗:丹参、当归、川芎、郁金,血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瘀较久者,加虫类搜剔,如地鳖虫、全蝎等:胸痛剧者,乳香、没药、失笑散、细辛等选择而用。

【实用】-心悸护理常规

心悸 因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 护理评估 1.1 心率、心律情况。 1.2 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1.3 心理社会状况。 1.4 辨证: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心阳虚弱证、阴虚火旺证、心血瘀阻、水气凌心证。 2 护理要点 2.1 一般护理 2.1.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 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 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 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2.2.2 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2.2.3 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脣青紫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2.4 出现脉结代及促、心前区出现剧烈疼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2.5 出现呼吸表浅,频率、节律发生改变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3 给药护理 2.3.1 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 2.3.2 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2.4 饮食护理 2.4.1 饮食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尤其对水气凌心水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4.2 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2.4.3 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2.5 情志护理 2.5.1 心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2.5.2 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虚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2.5.3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2.6 临证(症)施护 2.6.1 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 2.6.2 心血瘀阻,心阳虚弱,脉结代者,应正确测量短绌脉。 2.6.3 心悸时,遵医嘱给予针刺。 2.6.4 水气凌心伴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3 健康指导 3.1 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3.2 起居有常,避免过劳。注意增进体质的保健锻炼,要适量、适度。 3.3 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心率的方法。 3.4 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3.5 控制食盐摄入量,少饮浓茶、咖啡。 3.6 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而发生意外。 3.7 使患者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铁的代谢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 铁吸收不良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铁丢失过多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病史、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史;有无需铁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儿童患者有无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二、身体评估 1.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2.特殊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反甲;黏膜损害;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少数有异食癖。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 力病人自觉工作能力下降而感到不安 易激动和烦躁。因宗教信仰而素食、饮食结构不合理、知识缺乏、生活异常贫困是其社会因素。 四、辅助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较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 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血清铁蛋白降低。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五) 治疗要点 1.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方式,预防性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铁强化食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2.口服铁剂:硫酸亚铁 注射铁剂:对口服铁剂后胃肠反应严重而无法耐受、消化道疾病导致铁吸收障碍及病情要求迅速纠正贫血的病人可注射铁剂。常用科莫菲和右旋糖酐铁。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体内铁不足有关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7-09T14:12:10.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8期作者:任健徐瑛[导读] 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由房室结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340-01 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由房室结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病情轻者无明显不适,重者发作时多伴有心悸、胸闷、乏力、气短、恶心等不适症状,频发室早形成短阵心动过速时病情严重,可增加室颤的风险,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室性早博属于中医“心悸”范畴,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 床一般多呈阵发性,可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脉象或数或迟,节律不齐。 1.病名沿革 心悸在《内经》中虽无此病名,但那时起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及脉象变化,记载心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心悸病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明确提出“惊悸”病名。历史上各医家对心悸的相关描述虽病名不一,但总结起来与心悸各有相关。综合关于心悸历史沿革的情况,逐渐形成了采用心悸为病名的统一趋势,沿用至今。 2.室性早博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与体虚劳倦、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及药食不当有关,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气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3.室性早博的中医治疗 3.1 辨证论治 心悸之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聂惠民教授[1]善用经方治疗心悸。辨证分清虚悸、实悸、虚实夹杂悸,在此基础上分别用经方化裁,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张伯礼[2]认为治疗应明辨心悸之阴阳虚实之本,谨查痰、瘀、火扰心之标,临床治疗需切中病机,临证之时还需根据病情加减变化用药。 治疗心悸可从调理脾胃为出发点,加以养心之法。因为[3]心与脾胃为母子关系;在形体上通过经络紧密相连;在功能上,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脾失健运,水湿内生,上凌于心,或蕴湿成痰,痰湿阻络,或痰浊日久化火,上扰于心,均可致心悸。 心悸从肝论治:心与肝关系从五行、经络、气血神志方面均密切相关。[4]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故肝为发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肝之疏泄失司而变生郁火、痰浊、瘀血等诸邪皆可致心悸。 3.2 经验方 郭素芬[5]将气阴两虚型心悸病患者分组,对照组采取倍他乐克治疗,观察组则行自拟益气养阴方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症状均明显下降。 崔健昆,赵莹[6]收录早搏患者属心悸心血亏虚证,随机抽取室性早搏46例,室上性早搏60例,以灵芝静心汤治疗4周后对比患者动态心电图前后早搏数量变化,临床疗效显著。 范红玲[7]将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的室性早搏患者分组。治疗组采用加味定心汤治疗,对照组进行原发病基础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4.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认识及应用 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型患者有很多,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本病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肾气渐虚,心气不足,久则心气推动心血无力,致心脉瘀阻。另一方面,阴虚致虚火扰心,心失濡养,日久则易耗气,进一步加重气虚,气阴两虚导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根据这一认识,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确立益气养阴、宁心定悸的治则。 宋丹[8]等运用酸枣仁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给两组患者分别口服加味酸枣仁汤和美托洛尔缓释片,得出结论: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室性早搏临床疗效优于美托洛尔缓释片。 赵连瑜,刘佳音[9]将气阴两虚型心悸患者分两组对比治疗。认为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室性早搏,可有效地减少早搏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药品不良反应也明显低于西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丁波,卓泽君[10]通过对当代多位名老中医治疗心悸的经验总结,看出中医治疗心悸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较好的疗效。列举出的多位名老中医使用方剂比较多的是生脉饮和炙甘草汤。 5.结语 源于中医药的历史悠久性,中医治疗室性早搏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能够控制症状,也因为其良好的安全性,病人对于中药的服用也有很好的依从性,对疾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医治疗室性早博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统一的病机认识与辨证分型,临床诊治标准不一,实验研究缺乏靶向性,缺少急救性药物的研究。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具体治疗靶点不十分明确;中医研究的投入不足,深入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应继续发扬传统中医的优势,积极改善中医的不足之处,以利于更好的治疗疾病。 【参考文献】 [1]郭华,李献平,等.聂惠民教授运用经方辨治心悸的经验[J].中医现代临床,2015,22(5):1-3. [2]马妍,江丰,等.张伯礼治疗心悸经验[J].中医杂志,2014,55(12):1003-1006.

第二节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贫血病人的护理 一、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存在于骨髓、肝、脾等组织中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 人体铁有2种来源:外源性铁主要来自食物,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食物中铁必须在胃的酸性环境中,或在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才能稳定在溶解状态而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肠粘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存铁量来调节,当体内铁贮存量不足时,铁的吸收就增多,反之则减少,以保证体内铁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普通饮食每日含铁量约10~15mg,其中约10%被吸收(动物铁较易吸收)。被吸收的铁与血浆转铁蛋白相结合,形成转运铁蛋白复合体,将铁转运到全身组织中。正常人每日排铁量甚微,主要通过胆汁、粪便排泄;育龄妇女主要因月经、妊娠、哺乳而使铁的丢失增多。 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的一般表现,缺铁所致的营养障碍而出现的特异性表现,以及缺铁性贫血原发病的表现。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病因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积极预防缺铁的有关病因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补充铁剂包括食物和药物,口服铁剂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常用琥珀酸亚铁及富马酸亚铁等,每日服元素铁150~200mg。特殊情况下可使用注射铁剂。常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在严格计算总量后,成人首量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之后每周2~3次,直至完成总的注射剂量。 [护理评估] (一)致病因素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月经量过多、钩虫病、痔出血等;其次是铁吸收不良,如胃肠手术、萎缩性胃炎、慢性胃肠炎等;也见于需铁量增加者如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此外,铁补充不足如偏食、挑食等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因此应询问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婴幼儿要了解喂养情况。 (二)身心状况 缺铁性贫血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缺铁加重时才出现贫血表现。①贫血的一般表现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等,重度者可形成贫血性心脏病;②严重缺铁而出现的特殊表现如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或反甲、薄脆易裂;口腔炎,舌炎,甚至吞咽困难或咽下时有梗阻感;易怒、兴奋、烦躁、头痛、多动等;少数病人有嗜异食癖,喜食泥土、石子、煤炭、生米、冰块等。 长期轻度贫血病人大多对疾病未给予足够重视,部分病人可因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低而有自卑感。一旦贫血加重,症状明显时,又常引起病人焦虑不安、容易激动。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典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比红细胞减少更明显。血片中可见成熟红细胞体积较正常为小,形态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血小板多无改变。 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骨髓铁染色检查示体内贮存铁减少,可见细胞外含铁血黄素消失,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3.其他血清铁降低(血清铁即血浆转铁蛋白复合体);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总铁结合力即为

心悸的护理

心悸的护理常规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护理原则泻实,宁心安神。虚则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则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一、护理评估 1.心率、心律情况。 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心阳虚弱证、阴虚火旺证、心血瘀阻、水气凌心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 3.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②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③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④出现脉结代及促、心前区出现剧烈疼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⑤出现呼吸表浅,频率、节律发生改变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二)给药护理 1.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三)饮食护理 1.食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尤其对水气凌心水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3.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四)情志护理 1.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2.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3.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三、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的干扰。 ②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心,稳定情绪。 ③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④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2014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真题集锦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法规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⑤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一分钟),并做记录。服药后要观察服药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学习资料)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②熟悉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治疗。 ③了解铁的代谢。 2.能力目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缺铁性贫血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修养。 教学重点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 铁的代谢——铁的吸收利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二、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贫血的概念 2.贫血的一般表现 三、新课讲解(问题引导法) (一)概述(问题引导法) 1.概念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 (2)铁的吸收 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

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 (3)铁的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3.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铁吸收不良 铁丢失过多 (二)护理评估(问题引导法) 1.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病史;有无需铁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幼儿及儿童病人有无偏食和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2.身体评估 (1)贫血共有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 (2)特殊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反甲;黏膜损害;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少数有异食癖。 (3)缺铁原发病表现 3.心理-社会状况 长期轻度贫血病人,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力病人自觉工作效率低,常有自卑感。一旦贫血加重,症状明显时,病人常有焦虑和烦躁。 4.辅助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较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 (2)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是反映贮存

心悸的护理常规 2

心悸的护理常规 2012年8月17日黄冬娥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护理原则泻实,宁心安神。虚则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则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一、护理评估 1.心率、心律情况。 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心阳虚弱证、阴虚火旺证、心血瘀阻、水气凌心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 3.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②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③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出现脉结代及促、心前区出现剧烈疼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⑤出现呼吸表浅,频率、节律发生改变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二)给药护理 1.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三)饮食护理 1.食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尤其对水气凌心水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3.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四)情志护理 1.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2.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3.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三、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的干扰。 ②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心,稳定情绪。 ③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④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