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教材)

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时,进行自花传粉,也叫自交。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植株还具有易于区分的形状。

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三、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

a.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套袋,套上纸袋,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c.采集花粉。

d.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除雄蕊的雌蕊柱头上。

e.套袋,再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

四、杂交实验

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Cross)。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2、孟德尔把F1 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形性状,如矮茎。

3、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现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 )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形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 )来表示。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因为F1自交的后代中出现了隐性性状,所以在F1的体细胞中必然含有隐形遗传因子;而F1表现的是显性性状,因此F1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应该是Dd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作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例如,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既可以与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结合,又可以与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结合。

六、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巧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进行验证,让F1与隐形纯合子杂交。以F1高茎豌豆( Dd )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 dd )杂交为例,孟德尔根据假说,推出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应为1:1 。

七、分离定律

1、内容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适用范围:

(1)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八、孟德尔的研究方法:假说一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

P 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F

黄色圆粒

1

F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2

比例:9 : 3 : 3 : 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豌豆的粒形和粒色分别受两对遗传因子控制(粒形:R和r;粒色:Y和y),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掩盖作用。

2、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yyrr ,分别产生YR 和yr 各一种配子,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表现为黄色圆粒。

3、杂交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 ,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结果: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 种,即YR、Yr、yR、yr ,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

4、受精时,F1的各种雌雄配子结合机会随机。因此有16 种结合方式,产生9 种遗传因子组合, 4 种性状及数量比例为9:3:3:1 。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 测交,即让F1YyRr 与隐形纯合子yyrr 杂交。

2、预测结果:测交后代有 4 种性状,比例为1:1:1:1。

3、实验结果:测交后代有四种性状,比例为1:1:1:1,符合预期设想

四、自由组合定律

1、发生时间:形成配子时;

2、遗传因子间的关系:控制两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3、实质: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

1、表现型(表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3、与表现型有关的_基因组成__叫做基因型。

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__等位基因__(D和d)。

三、计算

①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2×2×2=8种

②AaBbCc产生ABC配子的概率?1/2×1/2×1/2=1/8

③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3×3×2=18

④AaBbCc×AaBBCc后代中AaBBcc出现的概率?1/2×1/2×1/4=1/16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的曲细精管内形成的。

2、细胞的变化

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这两次分裂分别叫做减数分裂I(也叫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II(也叫第二次分裂)。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间期:一部分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完全相同的姐妹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粒连接,此时的染色体呈染色质丝的状态。

减数分裂I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的染色体缩短变粗,并两两配对。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

减数分裂I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附着在纺锤丝上。

减数分裂I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细胞的每极只得到各对同源

染色体的一条。

减数分裂I末期:在两组染色体到达到达细胞的两极后,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分裂I与减数分裂II间通常没有间期,或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分裂II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

减数分裂II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减数分裂II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成为两

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减数分裂II末期:染色体随着细胞的分裂进入两个子细胞。这样,在减数分裂I中形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I,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子中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在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一半。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

减数分裂后,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成为精子。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场所:卵巢

(2)形成过程:

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卵原细胞增大,染色体复制,卵原细胞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然后,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和减数分裂II,形成卵细胞。

②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进行不均等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作第一极体。

③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I也进行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

的第二极体。在减数分裂I形成的第一极体又分裂为两个第二极体。

(3)结果: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卵细胞和极体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不久,极体都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与精子的形成不同,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变形。

三、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与此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不久,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其中一半的染色体来自_父方_,另一半来自_母方_。

4.意义:

(1)保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特性稳定性。

(2)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生物在_自然选择__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5.有性生殖后代多样性原因

(1)配子的多样性:减数分裂Ⅰ前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_。

(2)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具有随机性。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

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__自由组合_____非同源染色体_自由组合

______________

推测: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__平行_关系

推论:基因在_染色体_上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⒈实验者:_摩尔根__。⒉实验材料:__果蝇___。

果蝇特点:相对性状多而且明显、_易饲养__、_繁殖快、染色体少易观察。

2.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__测交_____。

遗传图解:

实验结果:子一代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验证了控制果蝇红眼与白

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⒍实验结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_X__上,基因在__染色体___上。

⒎摩尔根的研究方法:_假说-演绎法__。

8.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__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线性__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等位

基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_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___。

⒈基因的分离定律

(1)发生时间:_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___。

(2)描述对象:_同源_染色体上的_等位__基因。

(3)实质:__等位基因随_同源染色体__的分开而_分离___。

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发生时间:__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___。

(2)描述对象:_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非等位基因。

(3)实质:_非同源染色体__上的_非等位基因__随__非同源染色体__的自由组合

而__组合。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

1、概念: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的特点有:

①男患者_多于女患者。

②交叉遗传: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有病。

③一般为隔代遗传:第一代和第三代有病,第二代一般为色盲基因携带者。

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特点:

①女性_多于_男性;但部分女患者病症较轻。

②世代延续性;

③男患者的_母亲和女儿__一定是患病。

4、伴Y遗传

(1)基因位置:致病基因在Y 染色体上,在X上无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患者患者基因型:XY M。

(2)遗传特点:患者均为男性,且“父子,子孙”。

二、鸡性别决定的其他方式ZW型

雌性:(异型)ZW ,雄性:(同型)ZZ 。

三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方法

第一步:判断是否为伴Y遗传。

第二步:判断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三步: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父子有正非伴性(伴X)。

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患病为伴性,母女有正非伴性(伴X)。

二、两种遗传病的概率计算方法

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若已知患甲病的概率为m,患乙病的概率为n,则各种患病情况如下表: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两种肺炎链球菌比较

(2)

①R型活细菌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S型活细菌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小鼠体内有分离出S型活细菌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小鼠体内

分离出S型活细菌

(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第一组:R型细菌的培养基+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培养基含R型细菌和S型细菌。

第二-四组: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加蛋白酶或RNA酶

或酯酶)培养基含R型细菌和S型细菌。

第五组: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加DNA酶)

培养基只含R型细菌

实验结论: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

科学方法: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蔡斯、赫尔希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含有DN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技术

2、实验过程

(1)标记大肠杆菌(2)标记T2噬菌

(3)已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分离。

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4)实验结果:

含35S的噬菌体+大肠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低。含32P的噬菌体+大肠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

高。

(5)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三、某些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HIV、新冠病毒)

四、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1)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 C一定与G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第三节DNA复制

一、DNA复制的过程

1

(1)概念:以亲代DNA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期:在细胞分裂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3)过程:

①解旋: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这个过程叫作解旋。

②复制: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

③延伸及重新螺旋: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合成的子链与对应的母链盘绕为双螺旋结构。

④结果: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相同的DNA分子。新复制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

(1)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①模板:DNA两条链②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

③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④能量:ATP 。

(2)特点:①半保留复制;②边解旋边复制。

二、DNA复制的意义

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第四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

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性;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的物质基础。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对这类病毒而言,基因就是有遗传效应的RNA 片段。

注意:一个DNA分子中由n对碱基组成,则碱基排列顺序4n 种,排列遗传信息的种类最多有4n 种。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转录的概念: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__RNA聚合酶_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作转录。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2)时间:整个生命历程

(3)基本条件:

①模板:基因的一条链

②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ATP

④酶:RNA聚合酶

(4)配对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C-G、G-C

(5)产物:RNA(RNA通过核孔释放到细胞质)

(6)遗传信息流动方向:DNA→RNA

(7)特点:边解旋边转录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1.翻译的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

2.密码子:

(1)密码子的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叫作1个密码子。

(2)密码子的特点:①专一性:一种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除终止密码子外);

②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对应_一种或多种_密码子;

③__通用性_: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

3.tRNA和反密码子

(1)tRNA: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相邻的碱基。tRNA

中含有氢键。

(2)反密码子:tRNA上能够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的3个碱基。(3)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或62种,所以tRNA有_61或62_种,反密码子也有_61或62_种。

(4)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_一种_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_一至多种tRNA携带。

4.翻译

(1)场所:核糖体

(2)时间:整个生命历程

(3)基本条件:

①模板:mRNA

②原料:21种氨基酸.

③能量:ATP

④酶:翻译需要的酶.

⑤转运工具:tRNA

(4)配对方式:mRNA和tRNA配对(A-U,G-C,C-G,U-A ).

(5)产物:蛋白质(肽链).

(6)遗传信息流动方向:mRNA→蛋白质.

(7)翻译的过程:

①: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通过与碱基AUG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

②:携带某个氨基酸的tRNA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位点2。

③:甲硫氨酸与这个氨基酸形成肽键,从而转移到位点2的tRNA上。

④: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读取下一个密码子。原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原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

就这样,随着核糖体的移动,tRNA以上述方式将携带的氨基酸输送过来,以合成肽链。直至核糖体遇到mRNA的终止密码子,合成才告终止。

(8)特点:

真核生物:先转录后翻译.

原核生物:转录翻译同时

三、中心法则内容: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蛋白质。

①DNA复制,②转录,③RNA复制,④翻译,⑤逆转录。

3.在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DNA 是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信息的表达产物,而ATP为信息的流动提供能量,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第二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

(1)基因间接控制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直接控制性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

1.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基因都是相同的,而形态、结构和功能却各不相同。

2.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另一类是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

3.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4.细胞分化的表现

①分子水平:mRNA、蛋白质种类数量等不同。

②细胞器水平:细胞器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

③细胞水平: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三、表观遗传

1.表观遗传的概念: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四、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

2.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

3.生物体的性状也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环境对性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表达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镰状细胞贫血

(1)症状:红细胞是弯曲的镰刀状。

(2)原因: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

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3、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

①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体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二、细胞的癌变

1、细胞癌变的机理

(1)、原癌基因: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须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2)、抑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2、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粘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

三、基因突变的原因

1、原因:(1)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2)内因: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

2、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四、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五、基因重组

1、类型:

(1)减数分裂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减数分裂I前期(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而导致基因重组。

2、概念:基因重组就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意义: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第2节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概念: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以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

2、二倍体和多倍体

(1)染色体组: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2)二倍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作二倍体。

实例: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

(3)多倍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统称为多倍体。

实例:在植物中很常见,在动物中极少见。如:三倍体无籽西瓜、四倍体番茄。

多倍体植株优点: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4)人工诱导多倍体

①方法:低温处理、用秋水仙素诱发等。

②秋水仙素处理对象: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③秋水仙素作用原理: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3、单倍体

(1)概念: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叫作单倍体。

(2)特点: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3)应用: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

(4)优点: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二、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1、类型:

(1)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变异。

(2)重复: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变异。

(3)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变异。(4)倒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也可引起变异。

2、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的变异。

3、实例:如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第3节人类遗传病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类型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类型

(1)单基因遗传病: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镰状细胞贫血、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2)多基因遗传病: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和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指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

二、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

1、预防措施: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

2、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3、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本状况。

4、基因治疗: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3.生物的进化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二、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研究表明,不同生物体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佐证。

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点:普遍性和相对性。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内容

1、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适应的形成是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解释。他

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手段

(3)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3、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步入了科学的轨道。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4.自然选择学说的不足: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

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

2、基因库的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的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做基因频率。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2、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4、可遗传变异的特点: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一)、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二)、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隔离的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3、地理隔离: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地理隔离。

4、隔离: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称为隔离。

5、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了生殖隔离。

6、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同一物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物种

7、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自然选择学说。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教材)

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时,进行自花传粉,也叫自交。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植株还具有易于区分的形状。 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三、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 a.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套袋,套上纸袋,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c.采集花粉。 d.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除雄蕊的雌蕊柱头上。 e.套袋,再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 四、杂交实验 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Cross)。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2、孟德尔把F1 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形性状,如矮茎。 3、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现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 )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形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 )来表示。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因为F1自交的后代中出现了隐性性状,所以在F1的体细胞中必然含有隐形遗传因子;而F1表现的是显性性状,因此F1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应该是Dd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作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例如,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既可以与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结合,又可以与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结合。 六、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巧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进行验证,让F1与隐形纯合子杂交。以F1高茎豌豆( Dd )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 dd )杂交为例,孟德尔根据假说,推出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应为1:1 。 七、分离定律 1、内容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适用范围: (1)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八、孟德尔的研究方法:假说一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 P 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复 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复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符合有关种关种群密度概念的是(C) A.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 B.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2.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合理的解释是(A)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3.关于出生率、死亡率与年龄结构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A.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4.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 形增长 5.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见教材)为(C) 二、非选择题 1.在下面的空白框和括号中填写适当的词语。(见教材) 答案:略。 2.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是不同的(下表,见教材),请回答下列问题。 (1)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鸽的种群密度有什么关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提示:鸽子种群越大,鹰攻击鸽子的成功率越低。解释是鸽子的种内互助增强了鸽群的的实力。 (2)如果鹰的数量下降,鸽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起初出现数量增加,以后可能趋于稳定。 3.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山区的高大乔木。它的分布范围很小,很难引种到其他地方,是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此在白然环境中发芽率很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至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并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有赖于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倚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顺利完成繁杂的生命活动。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实例的判断,看以前练习)三、观察细胞(高倍显微镜的使用)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短,压缩倍数大物镜――短,压缩倍数小反光镜平面――阳入暗视野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再有、大之分后)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z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注意事项:(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3)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物像大小看到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物像与装片的距离视野范围观察情况比较(右高倍镜大少暗近小表:)低倍镜小多亮远大四、原核细胞和真 核细胞及病毒的比较(下表中:)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病毒大小较小很大最轻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并无细胞结构存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动物细胞无无细胞壁主要成分就是肽聚糖细胞壁细胞核存有核糖体.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融合存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融合成染色体并无细胞质仅有核糖体,并无其他细胞器存有核糖体线粒体等繁杂的细胞器遗传物质dnadna或rna举例蓝藻、细菌等真菌,颤抖、植物hiv.h1n1误区警告-恰当辨识induces字的生物:凡是菌字前面存有“杆”字.“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就是细菌。例如破伤风杆菌p葡

2022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2022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 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在生物必修二学科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高中同学们认真记忆,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一) 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那么: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 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起始密码:AUG、GUG(64个) 终止密码:UAA、UAG、UGA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二) 一、中心法那么及其开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RNA 以及从RNA流向 DNA 两条途径,是中心法那么的补充。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构造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 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互相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三) (一)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交换、增添和缺失, 而引起的基因构造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原因:物理因素:_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 (1)普遍性 (2)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 (3)低频性 (二)基因重组 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展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 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1)非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高考生物新教材必修2课本黑体字复习增分必背考点梳理(答案版)

必修二黑体字 1.(P7)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P1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P19)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这次两次分裂分别叫做减数分裂I(也叫做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II(也叫做减数第二次分裂)。 4.(P20)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复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5.(P20)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6.(P20)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7.(P20)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 8.(P22)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9.(P27)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P29)萨顿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1.(P3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2.(P3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P34)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4.(P35)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P48)DNA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 C、G4种碱基。 16.(P49)在DNA中腺嘌呤(A)的总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最新2022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最新2022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有哪些?高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中的知识并不深奥,但是往往有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入不了门。一起来看看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2022,欢迎查阅!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 植物向性运动产生的原因:单一方向的刺激。(单侧光、重力) 2. 双缩脲试剂先加氢氧化钠溶液(A液),再加硫酸铜溶液(B液),用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目的是保证碱性环境。 3. 斐林试剂混匀后再用,现配现用,目的是为了获得氢氧化铜 4. 元素组成:糖类(CHO) 蛋白质(CHON(S)) 脂质(CHO(NP)) 核酸(CHONP) 5. 小麦萌发期间,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进行供能,消耗胚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来利用。 6.种子萌发期间,有机物的种类增加,总量减少。 7. 反射活动必须经过5个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否则不能成为反射活动。 8. 抗体的形成一定需要生物膜参与。(属于分泌蛋白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9. 缺少硼(B)元素,植物只开花不结果。因为其作用是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10. 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是根据在生物体内含量命名,和他们的作用大小无关,都很重要。 11.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体现在元素的种类上,差异性体现在元素的含量上。 12. 生物体内的无机盐不都以离子状态存在(Ca、Fe是稳定的化合物,N、P、Mg是不稳定的化合物,K是离子)。但是大部分的无机盐

还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3. 一条含n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其肽建数n-1,如果形成的为环状肽则肽建数为N个。 14.胆固醇属于脂质,具有构成生物膜和参与血液中的脂质运输的作用。动物含量比较多,植物含量很少甚至不含有。 15. 主动运输、胞吞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 16.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和载体蛋白有关)。 17. 胞外酶:在细胞外面起作用的酶。如消化酶、溶菌酶。 18.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按照生物通用的结构决定功能,所以生物膜的流动性决定了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9. 细胞分裂前期两消失两出现,后期两重建两消失。 20. 液泡中(水溶性色素);叶绿体中(脂溶性色素)。液泡内的色素不能参与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磷酸头部亲水,脂肪酸尾部疏水。 罗伯特森→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糖被)。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新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新教材1. 细胞的多样性 1.1 细胞的分类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1.2 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3 细胞的分裂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分裂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2. 遗传的分子基础 2.1 DNA的结构和功能 •DNA的组成和结构 •DNA复制的过程和机制 2.2 RNA的结构和功能 •mRNA、tRNA和rRNA的功能•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3 基因 •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3. 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应 3.1 能量的来源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3.2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光能转化和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产生的产物 3.3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呼吸作用产生的产物 4. 生殖与发育 4.1 生殖的基本过程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4.2 生殖细胞的特点 •配子的形成过程

•配子的特征和功能 4.3 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人类的生殖系统 •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 5. 生物的进化 5.1 进化的证据 •外部形态的相似性和发育的相似性•同一物种的遗传变异 5.2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概念 •自然选择对物种的影响 5.3 进化的起源和发展 •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进化的机制和模式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的新教材内容概要。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世界的奥秘,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相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研读这个新教材,进一步提升自己在生物学方面的学识水平。

(完整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本文档总结了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 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 细胞膜的结构与生物膜的运输 3.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4.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5.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结构与功能 6. 溶酶体和气泡的结构与功能 7. 细胞骨架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 1. 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 2. 遗传物质的复制 3. 遗传物质的转录与翻译

4. DNA的突变和遗传信息的变化 5. 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 第三章生物技术和人类健康 1. 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2.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3. 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4. 微生物的应用 5. 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 6. 基因治疗与基因检测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2. 食物链与食物网 3. 群落的结构与物种的多样性 4. 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 5. 人类与生态系统

第五章生物进化与分类 1. 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与证据 2.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3. 进化的模式和速度 4.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与演化 5. 动物的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六章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1. 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2. 生物间的捕食与逃避 3. 生物的竞争关系和有限性资源的利用 4. 生物间的合作与互利共生关系 5. 生物间的调节和平衡 第七章植物的物质与能源 1. 光合作用与光合产物的转化 2. 植物的营养与水分运输

3. 植物的生殖与生长调节 第八章人的生殖与发育 1. 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人的性别遗传与表现型 3. 人的生殖的协调调节 4. 人的生殖与发育的协调调节 以上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的全部知识点总结。注:文档内容仅供参考,请以教材为准。

安徽省2022年高中生物易错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三

高三生物易错知识点汇总〔必修二〕 自交杂交侧交正交反交? 自交:同一植物体有性交配〔包括自花传粉和同株的异花传粉〕。杂交:不同个体的有性交配测交:F1或其他生物体与隐形个体交配,可用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或遗传方式。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自由定义。假设甲为母本,乙为父本间的交配方式称为正交,那么以甲为父本,乙为母本的交配方式称为反交。可用正交和反交确定某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为什么说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方法为正交和反交? 因为细胞质遗传基因全部来自母本,正反交的基因型不一样,所以正反交的表现型不一样。所以正反交的表现型不一样的是细胞质遗传细胞核遗传时来自父母的基因各一半,对于纯合亲本而言〔教材默认的是纯合体〕,正反交的基因型相同,所以正反交的表现型相同。所以正反交的表现型相同的是细胞核遗传。 纯合子所有基因都含有相同遗传信息,这句话错在哪? 纯合子:所考察的一对或多对基因纯合,而生物体内的其他基因不考虑〔可能杂合,也可能纯合〕例:AABBDDEe考察AABBDD基因控制的性状时候,纯合;考察Ee的时候,杂合 准确描述一下等位基因;纯合子中有没有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a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称为相同基因。AA 1.什么实验需要人工去雄?2.是否当单独培养时,就不需要人工去雄了? 1.人工去雄可以防止试验不需要的授粉,排除非试验亲本的花粉授粉引起实验结果偏差。 2.自花授粉,闭花传粉的植物在实验中如果实验不需要自交就要去雄。 检验纯种的方法有几种? 有两种--测交或自交1.测交后代有性状别离,说明待测个体是杂合。反之,是纯合---此法多用于动物2.自交后代有性状别离,说明待测个体是杂合。反之,是纯合---此法多用于自花传粉的植物,操作起来很简单。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别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句话哪里错了? 非等位基因有两种,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即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还有一种是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背知识点

01 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考点一】水和无机盐 1、水主要作为溶剂存在于细胞中;水也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由于水分子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2、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但它们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血浆中含有多种无机盐,这些离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若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则会发生抽搐。 3、无机盐还是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例如Mg2+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考点二】糖类 1、我们把糖类分成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如葡萄糖和果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多糖也可以被水解,1分子多糖可以产生多个单糖分子,如淀粉、纤维素水解后产生许多个葡萄糖分子。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单糖。由此可知,糖类的结构单元是单糖。 2、生物体内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 3、淀粉是稻米、面粉等食物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木材和棉花的主要成分。糖类以糖元的形式贮藏在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淀粉和糖元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考点三】脂质 1、脂质也是主要由C、H、O 3种元素组成的,不过其中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 2、人体内和食物中的油脂是最常见的脂质,其基本结构单元是甘油和脂肪酸。油脂和糖类一样,都是贮能物质。但是1g油脂所含的能量是1g糖类的2 倍以上。 3、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植物蜡对植物起保护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4、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也是人体所必需的,但它在血液过多时,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考点四】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第4章 人与环境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1)构成:碳足迹、建设用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 (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态足迹总量增大,地球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2)人口的继续增长会使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包含的层次 ①遗传(基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森林和草地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指那些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2)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等,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3)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等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等,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易地保护: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新教材必修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易错知识点判断大全2(答案版)

新教材必修二基础易错知识点正误判断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豌豆杂交实验中人工去雄及人工授粉后均需套袋处理。( √ ) 2.自然状态下,豌豆既有纯种,也有杂种。( × ) 3.依据遗传因子假说,若让F1(Dd)与隐性类型(dd)杂交理应出现两种类型子代,其比例为1∶1,这属“演绎推理”阶段。( √) 4.含有相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即纯合子,如AAbb即纯合子。( √ ) 5.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可产生的配子类型为♀A∶a=1∶1。( × ) 6.凡杂交后代中出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即性状分离。( × ) 7.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测交、杂交等方法都能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 )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1.含两对(或两对以上)遗传因子的亲本,其遗传时必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 2.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两对遗传因子,在单独分析时每对遗传因子的遗传仍符合分离定律。( √ ) 3,F1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产生的F2中亲本类型应为1/8,重组类型为3/8。( × ) 4.基因的自由组合就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 ) 5.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 或1:2:1,则该遗传可以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 √ ) 6.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 的比例,则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一定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 7.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自交等方法进行了证明。( × ) 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 ) 2.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所有细胞的细胞质均呈现不均等分裂。( × ) 3.1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n种精细胞。( × ) 4. 1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雄个体,能产生2n种精细胞。1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雌个体,能产生2n种卵细胞。( √ ) 5. 基因型为AaBb个体产生4种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 :ab:Ab:aB=1:1:1:1.。(× ) 6.受精过程中母方(卵细胞)提供的染色体多于父方(精子)。(× ) 7.非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8.所有的非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自由组合。(× ) 9.一对同源染色体可含多对等位基因。( √ )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你觉得必修二的生物课本难懂吗?必修二的生物知识你掌握得怎么样了呢?没有掌握到位的学生赶紧加强复习吧。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重要的生物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1.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参考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若是三倍体及奇数倍体生物细胞,联会时会发生紊乱),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中一个母方,另一个父方。 (2)非同源染色体:指大小,形态不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

(1)联会: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3)四分体: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 3.染色单体 (1)染色体:生物体中的大多数细胞处于染色体状态,因为一般认为染色体只存在于有丝分裂的间期,而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状态,而只有极少数的细胞处于分裂期,拥有染色单体。 (2)染色单体:在分裂间期染色体只有一个DNA分子,即2条脱氧核苷酸链;而在分裂期的染色体有两个DNA分子,也就是两条染色单体,4条脱氧核苷酸链。 (3)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

(4)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二、减数分裂: 1.定义: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2.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3.时期: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 4.场所:生殖器官内(动物的精巢、卵巢;的花药、胚珠;精巢、卵巢内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 5.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6.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数目减半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人教版)必修2 第6单元 素养加强课6同位素标记法及其应用

考点1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归纳 1.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 实验目的标记物标记物转移情况实验结论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用3H标记的亮氨 酸 核糖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细 胞膜 各种细胞器既有 明确的分工,相互 之间又协调配合 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利用H182O H182O→18O2光合作用的反应 物H2O的O以O2 的形式放出,CO2 中的C用于合成 有机物 14CO2 14CO2→14C3→ (14CH2O) 探究生物的遗传 物质亲代噬菌体中的 32P(DNA)、35S(蛋 白质) 子代噬菌体检测 到放射性32P,未 检测到35S DNA是遗传物质 验证DNA 的复制方式亲代双链用15N标 记 亲代DNA→子一 代DNA的一条链 含15N DNA的复制方式 为半保留复制 探究DNA 复制、转录的原料3H或15N标记的胸 腺嘧啶脱氧核苷 酸、尿嘧啶核糖核 苷酸 标记的胸腺嘧啶 脱氧核苷酸主要 集中在细胞核,尿 嘧啶核糖核苷酸 主要集中在细胞 质 标记的胸腺嘧啶 脱氧核苷酸用于 合成DNA,尿嘧啶 核糖核苷酸用于 合成RNA 生长素的极性运 输含14C的生长素 标记物在形态学 上端,在形态学下 端可检测到标记 生长素只能从植 物体的形态学上 端运输到形态学

物,反之不行下端 2.与荧光标记法的区别 (1)常用的荧光蛋白有绿色和红色两种 ①绿色荧光蛋白(GFP)常用的是来源于发光水母的一种功能独特的蛋白质,蓝光或近紫外光照射,发出绿色荧光。 ②红色荧光蛋白来源于珊瑚虫,是一种与绿色荧光蛋白同源的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发出红色荧光。 (2)人教版教材中用到的荧光标记法 《必修1》P43“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细胞融合实验”。这一实验很有力地证明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下列关于同位素标记法应用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可用18O2探究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 B.可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 C.可用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 D.可用131I研究甲状腺吸收碘量与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关系 A[用18O2只能探究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不能探究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 2.(2020·江苏高考)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科学史中,下列科学研究未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A.卡尔文(M.Calvin)等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 B.赫尔希(A.D.Hershey)等利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梅塞尔森(M.Meselson)等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D.温特(F.W.Went)证明胚芽鞘产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D[卡尔文等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时,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该研究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等利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然后用这些噬菌体去侵染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3讲基因的表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讲 基因的表达 1.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1.结合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 分子转录、翻译的过程 (生命观念) 2.运用中心法则,阐明DNA 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科学思维) 3.结合实例分析基因表达的异常情况(社会责任) 考点一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RNA 的结构和种类 (1)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2)组成成分: (3)结构:一般是单链,长度比DNA 短;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4)种类及功能: ⎩⎪⎨⎪ ⎧ 信使RNA mRNA :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转运RNA tRNA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核糖体RNA 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5)DNA 与RNA 的区别: 物质组成 结构特点 五碳糖 特有碱基 DNA 脱氧核糖 T(胸腺嘧啶) 一般是双链 RNA 核糖 U(尿嘧啶) 通常是单链

2.遗传信息的转录 (1)概念: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转录过程(见图): 3.遗传信息的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 ②种类: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终止密码子有3种。 ③密码子的统一性: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体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密码子的统一性说明了各种生物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④密码子的简并性:多种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现象。密码子简并性的意义:一方面增强了容错性,减少蛋白质或性状的差错,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翻译的效率。 (3)翻译过程 起始核糖体与mRNA结合 ↓ 运输tRNA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并将携带的氨基酸置于特定位置 ↓

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新教材)(高三一轮复习必备宝典)

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填空 1-1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集合。 __________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__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__________________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_____________适用于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的种群。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1)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___________草本植物。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等也可用___________。 (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植物为1 m2。 (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____________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5)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计算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章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 必修2

第6章生物的进化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二、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化石的概念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化石的作用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3.化石证据证实的问题 (1)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2)大量化石证据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三、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证据 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 (1)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1)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师说重难] 1.对人的上肢、猫的前肢、鲸的胸鳍和蝙蝠的翼手在结构上相似性的分析 (1)人的上肢、猫的前肢、鲸的胸鳍和蝙蝠的翼手,从外形来看,这些器官很不相同,

但是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它们都是由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的,排列的方式也基本一致。这些器官只是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它们生活环境的不同,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逐渐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不同。 (2)从这些器官结构上的相似性可以说明,这些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比较人、鱼、龟和鸡胚胎发育的相同或相似性 人、鱼、龟和鸡胚胎发育的相同或相似性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由古代的某些低等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也就是说,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十分相似。古代脊椎动物共同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所以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鳃裂。人是由有尾的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很明显的尾。 3.细胞生物学证据和结论 (1)证据 ①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②原核细胞中的蓝细菌和真核细胞中的叶肉细胞都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等,它们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 (2)结论:现存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它们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之间,就具有越多的共同特征。 4.分子生物学证据和结论 (1)证据 ①DNA分子水平: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且它们的DNA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生物的DNA在行使功能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②基因水平:人类与猩猩、恒河猴和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部分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 ③蛋白质分子水平: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很高的相似度。 (2)结论 ①不同生物之间的特征DNA序列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 序列的相似性越高。 ②不同生物之间特定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与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密切相关。 5.归纳生物进化的规律 生物的进化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顺序进行。 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一是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二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高考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 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