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速度与导数 教案

瞬时速度与导数 教案
瞬时速度与导数 教案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速度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速度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速度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

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体能训练教案

体能训练教案? 课目:体能训练? 目的:通过训练,增强受训者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素质,为以后? 的军事训练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 一、体能训练常识?二、练习部分?三、练习分类? 四、常见训练伤的自我处理? 方法:理论讲解、动作练习、考核验收?时间:X小时?地点:体能训练场?要求:? 1、认真听讲,好好体会动作要领? 2、严格遵守训练场纪律?作?业?进?程? 作业准备……………………………………………………………X分钟? 1、清点人数,整理着装? 2、宣布作业? 3、器材保障? 作业实施……………………………………………………………X分钟? 第一个内容:体能训练常识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范例己经证明,军人的体能素质是构成单兵战斗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就是战斗力。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体能训练常识。体能训练常识的内容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 (一)?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又称“热身运动”,是预防训练伤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 一。它分为全身性准备活动和局部性准备活动。? 全身性准备活动,一般以动力性全身整体活动为主,主要内容包括:跑步 (慢跑、高抬腿跑、变速跑等)、跳跃(原地跳、跨步跑、蛙跳等)、体育游戏、练习性球类活动。? 请看示范:慢跑、高抬腿跑、原地跳、跨步跑、蛙跳。? 局部性准备活动,是预防肌肉、韧带、关节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以 静力性牵拉和动力性练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转动关节(如转腰、膝、揉踝等)、动力性牵拉(如踢腿、压腿等)、静力性牵拉(如持续后扳腿)等。? 请看示范:转腰、膝、揉踝、踢腿、压腿、持续后扳腿。?(二)?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又称“放松运动”,是指剧烈训练后进行的系统调整活动。这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预防训练疾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整理活动以慢跑、调理呼吸、按摩放松肌肉为主。按摩手法包括:抖动、 揉捏、拍打、轻踩、牵拉等。按摩方向应与血液、淋巴液流动方向一致。? 请看示范:?抖动、揉捏、拍打、轻踩、牵拉。?第二个内容:练习的基本方法? 这里我主要介绍几种大家常见的训练方法。?一、?上肢练习?1、俯卧撑? (一)理论提示? 俯卧撑是提高上肢伸肌和躯干肌肉力量,锻炼上肢的推撑力量和胸大肌力 量。? (二)讲解示范? 动作:左(右)脚向前一大步,两手手指向前在左(右)脚两侧着地(两手距 离? 约与肩同宽),左(右)脚后撤伸直,两脚并齐成俯撑,做两臂屈伸动作。 屈臂时两肘内合,伸臂时两臂挺直,身体保持平直。请看示范。? (三)动作练习? (1)手倒立控时间练习;(2)俯撑爬行练习;(3)脚垫高的俯卧撑练习;(4)

物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第三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学目标 1、 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 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4、 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1、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 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平均速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例如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启动和进站时运动得较慢,中间运行时运动得较快,有时还要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火车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3页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t s 求出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 ,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做平均速度。 [板书]一、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计算公式: t s v =- 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时要注意s 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 是通过全部路程所需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通常所

说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学习一下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题1: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例题(教师分析并讲解)。 例题2:(投影) 一辆汽车刚启动时,第1秒内运动2m,第2秒内运动4m,第3秒内运动6m,求:(1)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草图(图4-1),帮助同学分析。 [板图1] 师:前2秒通过的路程是第1秒的2m和第2秒的4m之和,所用的时间是2秒,求平均速度要用汽车前2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2秒,求前3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求前2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相同的,用汽车前3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3秒。 请同学们将例2做在练习本上,同时发几片胶片给几位同学。请他们将题目解在胶片上,准备用投影仪将所做结果打在屏幕上,教师巡视,答疑。 教师可选一位在解题中忘记写公式或忘记写单位的同学,或计算有错误的同学,将其答题用投影打在屏幕上,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答题指出该同学的错误。再找一位规范做题的同学的答题打在屏幕上,或教师给出一个规范解题的过程打在屏幕上。 投影: 已知:s1=2m,s2=4m,s3=6m 求:(1) - 1 v(2) - 2 v 解:(1) - 1 v = 秒 前2 2 1 t s s+ = s m s m m / 3 2 4 2 = + (2) - 2 v== + + = + + s m m m t s s s 3 6 4 2 3 3 2 1 秒 前 4m/s 答: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速度、时间、路程练习课_教案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练习课 教学内容:行程问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和之间的关系,会解决相关的实际 问题, 2、会把不同的速度改写成简写形式、把简写的形式改写成原意。 3、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分析速度×时间=路程的原理,会解决与速度、 时间、路程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全过程表述不完整,学困生会比较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个数学概念:速度、时间、路程。看看你学得怎么样。 1、用线段图画出下面的条件: (1)速度:50千米/小时,时间:4小时;路程:200千米。 因为速度是50千米/小时,也就是表示(),所以每份线段表示();因为时间是4小时,表示走了()个50千米,所以线段要画()份;因为总路程是200千米,所以所有线段的总长表示()千米。

(2)速度:30米/分钟,时间:5分钟,路程:150米。 因为速度是30米/分钟,也就是表示(),所以每份线段表示();因为时间是5分钟,表示走了()个30米,所以线段要画()份;因为总路程是150米,所以所有线段的总长表示()米。 (3)速度:12米/秒,时间:6秒,路程:72米。 因为速度是12米/秒,也就是表示(),所以每份线段表示();因为时间是6秒,表示走了()个12米,所以线段要画()份;因为总路程是72米,所以所有线段的总长表示()米。 2、请你编一道与速度、时间、路程有关的实际问题,上课时考考其他组的同学。 二、课堂学习 1、交流课前准备情况,并选出一道题,分析了解题过程和结果后,准备考其他组的同学。 2、汇报并组间互考,按昨天分析问题的要求完整回答。(划出重点词句,根据题目中的什么怎样画线段图、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法计算,数量关系是什么,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下面对应着写上学生所列的算式,为后面观察关系铺垫) 3、选择其中的一道题要求全班会将过程完整复述(好生帮差生,教师抽查差生,检验好生的指导效果) 4、教师准备的题目(根据学生堂上互考的情况酌情出示) (1)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3秒钟传播多少米?

导数的概念2—瞬时速度

课 题: 3.1导数的概念(二)—瞬时速度 教学目的: 1.掌握用极限给瞬时速度下的精确的定义. 2.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3.理解足够小、足够短的含义 教学重点:知道了物体的运动规律,用极限来定义物体的瞬时速度,学会求物体的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意义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我们物理中学习直线运动的速度时,已经学习了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从数学的角度重新来认识一下瞬时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曲线的切线 如图,设曲线c 是函数()y f x =的图象,点00(,)P x y 是曲线 c 上一点作割线PQ 当点Q 沿着曲线c 无限地趋近于点P ,割线PQ 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 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叫做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 2.确定曲线c 在点00(,)P x y 处的切线斜率的方法: 因为曲线c 是给定的,根据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是方程的知识,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PQ 的倾斜角为β,切线PT 的倾斜角为α,既然割线PQ 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是切线,所以割线PQ 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PQ 的斜率tan α,即

tan α=0lim →?x =??x y 0lim →?x 0x ? 二、讲解新课: 1.瞬时速度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 确定物体在某一点A 处的瞬时速度的方法: 要确定物体在某一点A 处的瞬时速度,从A 点起取一小段位移AA 1,求出物体在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可以近似地表示物体经过A 点的瞬时速度. 当位移足够小时,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可认为是匀速的,所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A 点的瞬时速度了.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瞬时速度的知识,现在已经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它的运动规律用函数表示为s =s (t ),也叫做物体的运动方程或位移公式,现在有两个时刻t 0,t 0+Δt ,现在问从t 0到t 0+Δt 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平均速度各是: 位移为Δs =s (t 0+Δt )-s (t 0)(Δt 称时间增量) 平均速度t t s t t s t s v ?-?+=??=)()(00 根据对瞬时速度的直观描述,当位移足够小,现在位移由时间t 来表示,也就是说时间足够短时,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 现在是从t 0到t 0+Δt ,这段时间是Δt . 时间Δt 足够短,就是Δt 无限趋近于0. 当Δt →0时,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瞬时速度,用极限表示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t t s t t s v v t t ?-?+==→?→?)()(lim lim 0000 所以当Δt →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瞬时速度三、讲解范例: 例1物体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s =s (t )= 21gt 2,其中位移单位m ,时间单位s ,g =9.8 m/s 2. 求t =3这一时段的速度. 解:取一小段时间[3,3+Δt ],位置改变量Δs =21g (3+Δt )2-21g ·32=2 g (6+Δt )Δt ,平均速度2 1=??=t s v g (6+Δt )

《4.1.1 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教案

《4.1.1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求解变速运动的瞬时速度;初步了解导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飞矢不动”与”雷达测速”等生活与哲学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辨证关系,体会用极限思想研究变量的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发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材分析: 重点:(1)瞬时速度的概念;(2)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1)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瞬时速度;(2)正确使用极限思想方法求解变速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3)对导数概念的初步了解。 学法与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为辅; 教学手段:黑板和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思想: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题方法”为主,强调数学知识(平均速度逼近瞬时速度)的建构过程; 教学用具:粉笔、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章头图讲解,激趣激疑,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问题1::教师手执两根粉笔,一根拿稳、一根抛动提问:两根粉笔是否相同?它们有何区别? S回答:一根是静止的,一根是运动的 T: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芝诺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两根粉笔是一样的,因为在某个瞬间给它们拍照,它们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在0时间里,位移为0).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这两根粉笔不一样。一根是静止的,一根是运动的,但是运动着

的粉笔的速度又应该怎么求呢? 问题2:大家在324国道上有看到交警警示牌“前方500米,雷达测速,请减速缓行”那么大家思考下,如何测量在该路段上的汽车是否超速呢?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事实上几百年前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伽利略发现,小球在斜面上滚下的距离S和所用的时间t之间,有函数关系是 2 () s t at , 这叫做小球的运动方程,这里,a是与斜面的坡度有关的常数 伽利略看到,重力作用下在斜面上向下滚的小球,每时每刻都滚的更快.但是,他只知道计算在一个时间段里的平均速度,却不知道如何计算小球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 经过100多年后,微积分的奠基人之一的牛顿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如果小球在斜面上向下滚动的运动方程是s(t)=32t,要计算小球在开始运动2s时的速度,不妨先看看它在2s到2.1s之间的平均速度,即在区间【2,2.1】上的平均速度,同理,可以计算【2,2.01】,【2,2.001】…………..也可以计算【1.99,2】,【1.999,2】,【1.9999,2】………..上的平均速度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6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 (1)指名读题。 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 写出算式。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共同点。

(3)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 ①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②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就是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4)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2.巩固练习: 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小组中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一写,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九”第5题。 (1)小组中说一说,议一议。 (2)指名说一说,教师指正。 2.教材“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说一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3.教材“练习九”第9题。 (1)先指名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中考体育_速度素质训练复习教案

发展速度素质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结合本区初中阶段学生参加升中考试的需要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练、自学能力,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水平四(七到九年级)教材——快速跑。内容为途中跑技术。快速跑属于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最基本的教材内容。它不仅是发展灵敏、速度、力量等体能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信、果敢等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手段。同时,它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进行一些积极性身体活动或躲避灾难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初三(4)班学生,学生身体素质一般,下肢力量较差,在200米测试中大部分学生步幅较小,在初三级12个班中200米成绩排名中等偏下水平。因此,本着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这堂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着重提高学生步幅为主。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85%的同学基本掌握途中跑技术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复习改进途步跑的动作技术,增大步幅,提高奔跑能力能力,并通过素质练习提高综合 体能。 3、情感目标:在一次次的反复练习中能克服心理障碍,体会成功的喜悦。 4、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体育道德精神。 五、重点难点 重点:站立式起跑身体重心超越起跑线;加速跑时重心前移上体前倾,后蹬有力。 难点:站立式起跑身体重心超越起跑线,加速跑时都用前脚掌跑,依靠加快跑频率来提高速度。 重点难点的设置是根据技术动作中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掌握的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二)激情引入阶段 (三)体验、探索、掌握阶段 (四)体验成功阶段 (五)身体健康阶段 七、课的预计 接力跑教材时;估计练习密度为40--45%左右。 八、附:教案

苏教版数学高二- 选修2-2学案《瞬时变化率—导数—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二)

1.1.3 瞬时变化率导数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的定义,掌握如何由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逼近”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的过程.理解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理解△x无限趋近于0的含义; (2)运用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的定义求解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的定义 难点: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的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 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设曲线C是函数y=f(x)的图象,在曲线C上取一点P(x,y) k= 及邻近的一点Q(x +?x, f(x+ ?x)),过P、Q两点作割线,,则割线PQ的斜率为 PQ . 当?x→0时,动点Q将沿曲线趋向于定点P,从而割线PQ也将随之变动而趋向于切线PT的斜率,当△x→0时,割线PQ的斜率的极限,就是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即K为.在△x→0时的极限值. 练习:曲线的方程为y=x2+1,求曲线在点P(1,2)处的切线方程.

【问题情境1】 平均速度:物体的运动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段内运动的快慢程度.那么如何刻画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问题情境2】 跳水运动员从10m 高跳台腾空到入水的过程中,不同时刻的速度是不同的.假设t 秒后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为()24.9 6.510H t t t =-++,那么我们就会计算任意一段的平均速度v ,通过平均速度v 来描述其运动状态,但用平均速度不一定能反映运动员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那么如何求运动员的瞬时速度呢?问题:2秒时的瞬时速度是多少? 我们现在会算任意一段的平均速度,先来观察一下2秒附近的情况. 问题:1.你能描述一下你算得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吗? 关于这些数据,下面的判断对吗? 2.当t ?趋近于0时,即无论t 从小于2的一边,还是t 从大于2的一边趋近于2时,平均速度都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值-13.1s m /. 3. 靠近-13.1且比-13.1大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是某一段[]2,2t ?+上的平均速度; 4. 靠近-13.1且比-13.1小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是某一段[]t ?+2,2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第三节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学目标 1、 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 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4、 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1、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 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平均速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例如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启动和进站时运动得较慢,中间运行时运动得较快,有时还要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火车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3页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t s 求出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 ,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做平均速度。 [板书]一、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计算公式: t s v =- 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时要注意s 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 是通过全部路程所需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通常所说

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学习一下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题1: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例题(教师分析并讲解)。 例题2:(投影) 一辆汽车刚启动时,第1秒内运动2m,第2秒内运动4m,第3秒内运动6m,求: (1)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草图(图4-1),帮助同学分析。 [板图1] 师:前2秒通过的路程是第1秒的2m和第2秒的4m之和,所用的时间是2秒,求平均速度要用汽车前2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2秒,求前3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求前2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相同的,用汽车前3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3秒。 请同学们将例2做在练习本上,同时发几片胶片给几位同学。请他们将题目解在胶片上,准备用投影仪将所做结果打在屏幕上,教师巡视,答疑。 教师可选一位在解题中忘记写公式或忘记写单位的同学,或计算有错误的同学,将其答题用投影打在屏幕上,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答题指出该同学的错误。再找一位规范做题的同学的答题打在屏幕上,或教师给出一个规范解题的过程打在屏幕上。 投影: 已知:s1=2m,s2=4m,s3=6m 求:(1) - 1 v(2) - 2 v 解:(1) - 1 v = 秒 前2 2 1 t s s+ = s m s m m / 3 2 4 2 = + (2) - 2 v== + + = + + s m m m t s s s 3 6 4 2 3 3 2 1 秒 前 4m/s 答: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初中物理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教案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特征;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理解瞬时速度概念; (4)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5)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器材 (1)小车、带滑轮的平板、钩码、细线、节拍器、纸带,投影仪、投影片、彩笔等。 (2)自制带速度计的小车;录像机、486电脑、软盘、彩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表示其快慢的方法。 生:略 师: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运动,现在我们用钩码牵引小车运动。(出示实验装置,如图1)

师:释放钩码,小车做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为了研究小车的运动,我们用节拍器计时,用纸带记录小车运动的位移。 师:(用笔头较粗的白板笔合着节拍器的节拍,每间隔0.5s在纸带上打一个点,得到一条清晰纸带如下图. 师:大家观察纸带,小车运动是否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小车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相等,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像这类性质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运动。(板书课题) “五、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师:仔细观察纸带,能否给变速直线运动下一定义?(展示纸带,学生回答并板书) (一)变速直线运动(板书)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举日常生活中变速运动的实例。 生:(略) 师:日常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有限的,变速直线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更具普遍性。而这种运动快慢在不断变化,没有恒定速度,我们如何描述其运动快慢呢?(提出问题) (二)如何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速度练习.docx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速度练习 速度练习 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教学目标:(水平二) 1、通过50米的测试,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以后的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安排。 2、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和爆发力。 3、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吃苦赖劳的精神。 学习内容:50米跑 学习过程: 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阶段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整队, 带领学生徒手操热身活动 学生活动:体委整队,与教师亲切问好 积极参与对体育明星的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二、合作探究、完成动作学习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分成4人一组,先进行几次练习 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学习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组织学生学习动作优美标准的同学,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评议 讲解示范动作要领,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组织学生进行正确动作练习

学生活动: 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动作的研究和学习, 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或向其他小组请教 积极参与动作学习展示,并能对其他小组的练习做出简要的评议 学习动作,纠正错误,再练习 组织:分成4人一组在指定的场地上进行练习 三、努力拼搏,敢于挑战 教师活动: 组织好队伍进行50米的测试,并用比赛的方激励学生跑出好的成绩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组织学生分组比赛,挑战最快的记录 评选优胜小组,引导学生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 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游戏的尝试练习 积极参加比赛,大胆展示自己的动作并能挑战纪录 评议各组的表现和自我表现,体验挑战成功的快乐 组织:在跑道的两面练习比赛 四、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教师活动: 和学生一起庆祝胜利 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评议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 回收器材,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备课人刘安民上课时间11.8 教研组长课题第三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学目标◆知识 1、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能力 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增强物理学系的兴趣。 教学 重点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 难点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预习 提示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人复备 一、引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投影) 三、新课教学: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学习P 67-70 除例题以外的内容,并分析四幅图的运动特点,思考: 1、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平均速度? 3、什么叫瞬时速度? 4、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有什么异同? (5分钟后检测哪组的自学效果好) 自学检测,及后教: 学生根据自学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投影概念,并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例题:(讲解:书写已知条件、要求的物理量、解 题过程、及答案) 投影例题2:要求学生按上题方法书写解题过程。(后投影解题过程,进 一步让学生掌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及书写格式。) 检测: 1、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变速直线运动,已知:经前4s时间发生12m的位 移时速度达到8m/s,紧接着作3s的匀速运动,以后又以10m/s的平均速 度通过20m的位移。问: 1)在前4s内的v=? 2)第6s末的即时υ=? 3)前7s内的v=? 4)全程的v=?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人复备 5)已知在最后0.5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则在这前的1.5s内的平速均 度为多少? 2.一汽车在一直线上运动,第一秒内通过5m,第二秒内通过10m,第三 秒内通过20m,第四秒内通过5m,则最初2秒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 最后2秒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全部时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 3.一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驶向另一地,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υ 1 作匀速 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υ 2 作匀速运动,全路程平均速度是多少? 4、一车沿平直公从某地驶向另一地,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υ 1 作匀速运 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υ 2 作匀速运动,全程平均速度是多少? 5.是非判断: A.某段的v=10m/s,表示此段中每经1s其位移都是10m。 B.已知在某20s内的v=6m/s,则在某20s内的位移为120m,在前 5s内 的位移为30m。 C.匀速运动的v与哪段无关,变速运动的v一般与哪段有关。 D.变速直线运动中即时速度是时刻改变的。 E.两个时刻t 1、t 2 ,即时速度υ 1 >υ 2 表示,t 1 前的运动快慢比t 2 后的运 动运动快慢要快。 F.某段v的方向即为该段的位移方向。 G.某时υ的方向即为该时的运动方向。 后教:在解决每一道题时存在问题随时让学生纠正。小结: 作业布置: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运动路程不相等(运 动速度在改变),这种运动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二、平均速度: (1)定义: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内(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 (2)公式: 三、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也叫即时速度)。 四、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异同: 教后反思 t s =υ

小学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练习课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速度、时间、路程练习课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peed, time, distance practice clas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速度、时间、路程练习课 教学内容:行程问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和之间的关系,会解决相关的实际 问题, 2、会把不同的速度改写成简写形式、把简写的形式改写成原意。 3、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分析速度×时间=路程的原理,会解决与速度、 时间、路程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全过程表述不完整,学困生会比较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个数学概念:速度、时间、路程。看看你学得怎么样。 1、用线段图画出下面的条件: (1)速度:50千米/小时,时间:4小时;路程:200千米。 因为速度是50千米/小时,也就是表示(),所以每份线段表示();因为时间是4小时,表示走了()个50千米,所以线段要画()份;因为总路程是200千米,所以所有线段的总长表示()千米。 (2)速度:30米/分钟,时间:5分钟,路程:150米。 因为速度是30米/分钟,也就是表示(),所以每份线段表示();因为时间是5分钟,表示走了()个30米,所以线段要画()份;因为总路程是150米,所以所有线段的总长表示()米。 (3)速度:12米/秒,时间:6秒,路程:72米。 因为速度是12米/秒,也就是表示(),所以每份线段表示();因为时间是6秒,表示走了()个12米,所以线段要画()份;因为总路程是72米,所以所有线段的总长表示()米。 2、请你编一道与速度、时间、路程有关的实际问题,上课时考考其他组的同学。 二、课堂学习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用v =s/t 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 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 ·s —1,常用单位还有km/h 、cm/s 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 =s/t 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 时间里跑完100m ,那么他1s 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 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一致 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体运动的快慢物理意义:粗略描述物移)的平均速度,用叫这段时间(或这段位所用时间的比值, 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大小:在变速直线运动速度t s v

《3.1.1 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教案

3.1.1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 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数学选修1—1(文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求解变速运动的瞬时速度;初步了解导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飞矢不动与雷达测速等生活与哲学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辨证关系,体会用极限思想研究变量的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发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材分析: 重点:(1)瞬时速度的概念;(2)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1)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瞬时速度;(2)正确使用极限思想方法求解变速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3)对导数概念的初步了解。 学法与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为辅; 教学手段:黑板和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思想: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题方法”为主,强调数学知识(平均速度逼近瞬时速度)的建构过程; 教学用具:粉笔、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章头图讲解,激趣激疑,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问题1::教师手执两根粉笔,一根拿稳、一根抛动提问:两根粉笔是否相同?它们有何区别? S回答:一根是静止的,一根是运动的 T: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芝诺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两根粉笔是一样的,因为在某个瞬

间给它们拍照,它们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在0时间里,位移为0).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这两根粉笔不一样。一根是静止的,一根是运动的,但是运动着的粉笔的速度又应该怎么求呢? 问题2:大家在324国道上有看到交警警示牌“前方500米,雷达测速,请减速缓行”那么大家思考下,如何测量在该路段上的汽车是否超速呢?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事实上几百年前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伽利略发现,小球在斜面上滚下的距离S和所用的时间t之间,有函数关系是 2 () s t at , 这叫做小球的运动方程,这里,a是与斜面的坡度有关的常数 伽利略看到,重力作用下在斜面上向下滚的小球,每时每刻都滚的更快.但是,他只知道计算在一个时间段里的平均速度,却不知道如何计算小球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 经过100多年后,微积分的奠基人之一的牛顿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如果小球在斜面上向下滚动的运动方程是s(t)=32t,要计算小球在开始运动2s时的速度,不妨先看看它在2s到2.1s之间的平均速度,即在区间【2,2.1】上的平均速度,同理,可以计算【2,2.01】,【2,2.001】…………..也可以计算【1.99,2】,【1.999,2】,【1.9999,2】………..上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与导数

1.函数y=x2在x=1处的导数为() A.2x B.2+Δx C.2 D.1 解析:y=x2在x=1处的导数为 f′(1)=li m Δx→0(1+Δx)2-1 Δx=2. 答案:C 2.设函数y=f(x)在x=1处存在导数,则li m Δx→0f(1)-f(1-Δx) Δx=() A.f′(1) B.-f′(1) C.f(1) D.-f(1) 解析:li m Δx→0f(1)-f(1-Δx) Δx=li m Δx→0 f(1+(-Δx))-f(1) (-Δx) =f′(1). 答案:A 3.如果质点M按照规律s=3t2运动,则在t=3时的瞬时速度为() A.6 B.18 C.54 D.81 解析:v=li m Δt→0s(3+Δt)-s(3) Δt=li m Δt→0 3(3+Δt)2-27 Δt =li m Δt→018Δt+3(Δt)2 Δt=18. 答案:B 4.物体的运动方程为:s(t)=1 2gt 2,g=9.8 m/s2,若v=li m Δt→0 s(1+Δt)-s(1) Δt=9.8 m/s,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9.8 m/s是物体从0 s到1 s这段时间内的速度. B.9.8 m/s是物体从1 s到(1+Δt) s这段时间内的速度. C.9.8 m/s是物体在t=1 s这一时刻的速度. D.9.8 m/s是物体从1 s到(1+Δt) 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解析:因为s′(t)=li m Δt→0s(1+Δt)-s(1) Δt=9.8 (m/s),所以9.8 m/s是物体在t=1 s这一 时刻的速度. 答案:C 5.一物体的运动方程为s=7t2+8,则其在t=________时的瞬时速度为1.

体能训练教案 (1)

体能训练教案 课目:体能训练 目的:通过训练,增强受训者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素质,为以后的军事训练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 一、体能训练常识 二、练习部分 三、练习分类 四、常见训练伤的自我处理 方法:理论讲解、动作练习、考核验收 时间:X小时 地点:体能训练场 要求: 1、认真听讲,好好体会动作要领 2、严格遵守训练场纪律 作业进程 作业准备……………………………………………………………X分钟 1、清点人数,整理着装 2、宣布作业 3、器材保障 作业实施……………………………………………………………X分钟 第一个内容:体能训练常识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范例己经证明,军人的体能素质是构成单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就是战斗力。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体能训练常识。体能训练常识的内容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 (一) 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又称“热身运动”,是预防训练伤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它分为全身性准备活动和局部性准备活动。 全身性准备活动,一般以动力性全身整体活动为主,主要内容包括:跑步(慢跑、高抬腿跑、变速跑等)、跳跃(原地跳、跨步跑、蛙跳等)、体育游戏、练习性球类活动。 请看示范:慢跑、高抬腿跑、原地跳、跨步跑、蛙跳。 局部性准备活动,是预防肌肉、韧带、关节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以静力性牵拉和动力性练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转动关节(如转腰、膝、揉踝等)、动力性牵拉(如踢腿、压腿等)、静力性牵拉(如持续后扳腿)等。 请看示范:转腰、膝、揉踝、踢腿、压腿、持续后扳腿。 (二) 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又称“放松运动”,是指剧烈训练后进行的系统调整活动。这是 取得良好训练效果、预防训练疾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整理活动以慢跑、调理呼吸、按摩放松肌肉为主。按摩手法包括:抖动、揉捏、拍打、轻踩、牵拉等。按摩方向应与血液、淋巴液流动方向一致。 请看示范: 抖动、揉捏、拍打、轻踩、牵拉。 第二个内容:练习的基本方法 这里我主要介绍几种大家常见的训练方法。 一、上肢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