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检疫方法 第4部分: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标准状态:被代替)

鱼类检疫方法 第4部分: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标准状态:被代替)
鱼类检疫方法 第4部分: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标准状态:被代替)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要点

斑点叉尾鮰 一、养殖品种简介 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于北美中部流域或者大西洋沿岸地区,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引进入中国。体型较长,体表光滑无鳞,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高于2.5mg/L时能正常生长,在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 二、主要养殖技术要点 1.清塘消毒 老塘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放水前要充分晒塘,放水后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清塘消毒,在5~7天后可放水培肥。 2.鱼苗放养 放入鱼苗前要做好试水工作,选择天气晴好的早上放苗。放苗密度为水花5~8万尾/亩,夏花6000尾/亩,白鲢夏花500尾/亩,鳙鱼夏花200尾/亩。 3.饵料投喂 饵料投喂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日投喂率在3~5%左右,投喂的时间一般是在早上8:00和下午18:00,同时根据天气和季节做适当的提前和推迟,主要的原则就是保证鮰鱼摄食积极。同时,投喂要做好内服保健,定期拌喂“五黄精华液”+“应激维C”。 4.水质管理 斑点叉尾鮰对于低氧的耐受力较差,为防止浮头,有条件的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爽,池中的溶氧要保持在3mg/L以上。没有条件换水的就要适时使用粤海“EM调水王”和“富水美”来调节水质,以保持水质的稳定。 三、疾病防控 1.出血性败血症:主要症状为病鱼在水中呈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溃烂,腹部肿胀,眼球突出,肾、脾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和初夏。主要防治措施: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消毒,内服大蒜素+“应激维C”。 2.爱德华氏菌病:病原为爱德华氏菌,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地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医学教`育网整理、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综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险性小、低致病力、实验室感染机会少地兽用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地各种弱毒病原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品质好、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通常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两种。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是以斑点叉尾鮰鱼为主,占总产量的80%,适当配养一部分滤食性鱼类,一般占总产量20%的一种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一般每亩可产斑点叉尾鮰400公斤,滤食性鱼类100公斤,每亩可获利1500元以上。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是指在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用1—8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养殖方式,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产斑点叉尾鮰100—150公斤,净收入300—500元。 二、技术要点 1.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 (1)池塘条件要求池塘面积为5—10亩,水深1.5—2米,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每5亩水面配套一台1.5 千瓦的增氧机, (2)放养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3)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克,配养鱼放养规格为50克以上。斑点叉尾鮰的放养量为800—1000尾/亩、配养鱼(滤食性鱼类)100尾。(4)饲料投喂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饲料投喂要做到“四定”。 (5)水质管理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

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的浅析讲解

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现存问题分析与发展趋势的浅析 来源: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蔡焰值 关键字:斑点叉尾鮰产业现存与发展分析 全球淡水鱼类能适宜形成规模化产量加工鱼片、肌肉间不带肌间刺、含肉率高、肉质蛋白含量高、能适应规范质量标准、能形成规模产量的活鲜鱼等条件的淡水鱼类品种较少。目前只有斑点叉尾鮰、罗非鱼、卡巴沙鱼、鲈鱼类等几个品种。斑点叉尾鮰的肉质较好、蛋白质含量高、出肉率高可达40%以上、较易加工成多种水产制品、易批量饲养与规模化产量、起捕率高、单位面积产量高、饵料来源广易配制、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广、较易形成自然种群、种质较易调控与筛选培育,适宜长途运输、较易形成产业化养殖加工与商业流通。 一、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至加工产业的发展史 198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1987年繁殖成功,1988年后进行全国推广形成商品鱼池塘饲养,1993年开始进行网箱养殖商品鱼(2003年规模化),2000年开始加工鱼片出口美国,2003年形成批量加工出口,产量从几千吨上升至年产量20万吨,最高峰期为23万吨,出口产量从几百吨到最高1.7万吨。从2007年美国对我国鮰鱼片实行自动扣留检测药殘达标后放行,导致出口量锐减;其后因为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导致出口不景气。鮰鱼产业已出现四个大的起伏波动,由高价格转入低价格、全国养殖面积下滑、市场销量进缓、加工出口国际市场受阻。 二、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鮰鱼产业化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影响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养殖:苗种种质、病害、饲养技术规范化、饵料质量标准与投喂方法、饲养途径、质量监控等问题。 2.加工:加工工艺规范化、加工质量保证性、下脚料高附加值加工、加工成本降低、加工制品单一等问题。 3.贸易:加工出口美国市场受限制、开拓国际其他市场、全国统一出口销售报价、鱼片质量标准规范、国内市场开发等问题。

2013水生兽医考试真题带例题分析

2013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水生动物类)部分试题 A1型题 23、引起鱼体组织主动性充血的常见原因是(B) A、栓塞 B、炎症 C、血管受压 D、心功能障碍 解析:引起炎症的病因都可以引起充血,仅其强度有所不同。充血往往是炎症的早期变化之一。 24、不会发生渗出性出血的血管是(D) A、毛细血管 B、小静脉 C、小动脉 D、大动脉 解析:渗出性出血发生于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小动脉。 25、可发生液化性坏死的组织器官是(A) A、脑 B、肝脏 C、脾脏 D、肾脏 解析:液化性坏死的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的作用,细胞死后迅速被分解而变成液体状态,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时的组织化脓,就是一种液化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常见于脑组织,因为脑含水分及磷脂类物质较多,蛋白质含量较少,磷脂对凝固酶有抑制作用。因此脑组织坏死后,很快发生液化,变成乳糜状物质,以后坏死物质被吞噬吸收,即遗留不规则的囊腔。 26、不属于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是(B) A、变质 B、再生 C、渗出 D、增生 解析: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炎症局部除出现红、肿、痛及功能障碍外,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如白细胞增多、特异性抗体形成等。 27、鱼类损伤最轻的渗出性炎症类型是(A) A、浆液性炎症 B、出血性炎症 C、化脓性炎症 D、纤维素性炎症 解析:浆液性炎症和其他炎症比较,是损伤最轻的一种。这类炎症结局一般良好,炎症消退后,浆液性渗出物可完全被吸收,损伤的被覆细胞被再生修复,不留痕迹。 28、在慢性增生性炎灶中,实质细胞通常会出现的病变是(B) A、坏死 B、萎缩 C、变性 D、肿胀 解析:慢性增生炎症常常造成器官组织的硬化,主要原因是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所致,同时实质细胞萎缩。 29、HE染色颗粒变性细胞时,胞浆中呈红色且可溶于稀醋酸的颗粒物质的成分是(D) A、脂肪 B、糖类 C、核酸 D、蛋白质 解析:记忆性问题,不解释。 30、病毒侵入细胞后,合成病毒蛋白质的细胞器是(C) A、线粒体 B、溶酶体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解析: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规程 一、池塘条件 面积据实际情况,水深1.5~2米。注排水条件好,水量充足,水质好,保水保肥,配备3千瓦叶轮式的增氧机每3亩一台。 二、清塘方法 加固塘埂,清除杂物及塘底过厚的淤泥并保存池底淤泥15厘米厚,然后放水5~6厘米可用150公斤/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有效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类。清塘后2~3天每亩施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 80~100公斤,作为基肥,饲养过程中不用施追肥。进出水口加设拦污、拦鱼铁丝网。 三、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4.5c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4.5cm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 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5%、豆饼35%、三等粉30%、玉米粉10%、米糠10%。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

动物传染病

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类动物疫病(17种) 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 二类动物疫病(77种) 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 牛病(8种):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绵羊和山羊病(2种):山羊关节炎脑炎、梅迪-维斯纳病 猪病(12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马病(5种):马传染性贫血、马流行性淋巴管炎、马鼻疽、马巴贝斯虫病、伊氏锥虫病 禽病(18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禽白血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浆膜炎、小鹅瘟、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鸡败血支原体感染、鸡球虫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兔病(4种):兔病毒性出血病、兔粘液瘤病、野兔热、兔球虫病蜜蜂病(2种):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 鱼类病(11种):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动物疾病分类

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如何分类? 一类动物疫病(17种) 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鲤科鱼类)、白斑综合征(对虾) 二类动物疫病(77种) 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 牛病(8种):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绵羊和山羊病(2种):山羊关节炎脑炎、梅迪-维斯纳病 猪病(12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马病(5种):马传染性贫血、马流行性淋巴管炎、马鼻疽、马巴贝斯虫病、伊氏锥虫病 禽病(18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禽白血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浆膜炎、小鹅瘟、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鸡败血支原体感染、鸡球虫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

兔病(4种):兔病毒性出血病、兔粘液瘤病、野兔热、兔球虫病 蜜蜂病(2种):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 鱼类病(11种):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甲壳类病(6种):桃拉综合征、黄头病、罗氏沼虾白尾病、对虾杆状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肌肉坏死病 三类动物疫病(63种) 多种动物共患病(8种):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胞体病、Q热 牛病(5种):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毛滴虫病、牛皮蝇蛆病 绵羊和山羊病(6种):肺腺瘤病、传染性脓疱、羊肠毒血症、干酪性淋巴结炎、绵羊疥癣,绵羊地方性流产 马病(5种):马流行性感冒、马腺疫、马鼻腔肺炎、溃疡性淋巴管炎、马媾疫 猪病(4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 禽病(4种):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禽结核病 蚕、蜂病(7种):蚕型多角体病、蚕白僵病、蜂螨病、瓦螨病、亮热厉螨病、蜜蜂孢子虫病、白垩病 犬猫等动物病(7种):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利什曼病。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第一节概述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鮰鱼,隶属鲶形目,鲶科。原产于美州,在美国中部、加拿大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水域均有天然分布。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养殖以来发展迅速,到90年代已成为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我国是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斑点叉尾鮰是大型的淡水鲶类,最大个体35千克以上。个体大,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其经济价值较高。据测定,50克左右的斑点叉尾鮰粗蛋白含量为16.31%,粗脂肪2.99%。还具有催乳和滋补功能,深受美国、加拿大和其他许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加工好的成品和半成品在西欧、日本等地均较畅销,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河沟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它既可在淡水中养殖,也可在沿海滩涂咸淡水中养殖;它既可主养也可混养。一般主养斑点叉尾鮰亩平单产1000斤左右,产值5000多元,纯利1500元以上。随着斑点叉尾鮰苗种生产、养殖生产以及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效益不断提高,斑点叉尾鮰必将成为我市优良养殖品种之一。第二节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头部较小且平扁,身体后部侧扁,吻稍尖,口亚下位,上、下颌分布有细密小齿,尾鳍分叉较深。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最

长的是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最短的为鼻须,其余2对为颐须。胸鳍有一硬棘,末端较尖;背鳍短,有一脂鳍。体上部呈淡蓝色或橄榄色,腹部银白色,幼鱼体两侧分布有黑色或深褐色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二、生物学特征⒈栖息习性斑点叉尾鮰属温水性底栖鱼类,喜欢群居于阴暗的环境条件下。其适温范围0-38℃,5℃开始摄食,生长摄食温度为5-35℃,适宜生长温度8-32℃。正常生长要求溶氧3mg/L以上,当溶氧低于1mg/L时开始出现浮头。适应PH值6-8.9,最适PH值6.5-8.5;适应盐度范围为0.2‰-8.5‰. ⒉食性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喜群食,并喜欢在弱暗光条件下摄食。在幼鱼阶段(10厘米以前)以吞滤食方式并举,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为主;10厘米以后以吞食为主,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为主;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小杂鱼、虾类、藻类、水生植物及其种子、有机碎屑等,也喜食鱼粉、饼类、玉米、糠麸等商品饲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主要摄食颗粒饲料,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4周为40—45%,4—6周40%,6周后应保持在36%左右,商品鱼养殖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2%左右。 ⒊生长与繁殖斑点叉尾鮰生长迅速较快,在人工养殖条件情况下,当年苗可育成体长14-20厘米,体重30-100克的鱼种;第二年规格可达到40-55厘米,体重800-1500克。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有所下降。斑点叉尾鮰性成熟年龄为3—4龄,3龄鱼达到性成熟的约占30—40%,通常繁殖用亲鱼选择4龄以上、体重1.5千克以上的。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

我国大陆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我国大陆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 斑点叉尾鮰,亦称美洲鲶、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为淡水温水性鱼类。斑点叉尾鮰分布于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部分地区,以后广泛地进人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是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产量超过美国淡水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该鱼具有适应范围广、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易饲养、肉质鲜嫩、容易捕捞等特点,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1984年该鱼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我国,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目前已在我国大面积的养殖。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斑点叉尾鮰开始出口美国,2005年1月我国产品占美国市场的6%,并且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更是刺激了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发展。近20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斑点叉尾鮰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及产业化发展优势,农业部已将罗非鱼、鳗鲡、斑点叉尾鮰3个淡水品种列为产业化开发对象。斑点叉尾鮰产业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现状 1、斑点叉尾鮰的引进 斑点叉尾鮰原产于美国,是美国淡水水域的主要鱼类之一。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率先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鲴1500尾(平均体长1.83cm),并对其生物学、生态、繁殖、养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987年g6月,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6%的亲鱼自然产卵,共孵化出50万尾鱼苗,当年即被15个省(市)的59个科研、生产单位引种试养。随后于1997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从美国引进60万尾3个品系,1999年总站再次引进70万尾,2004年我国渔业学会鲴鱼分会(筹)组织引进44万尾。 2、养殖情况 经过二十多年的养殖推广,斑点叉尾鮰养殖已发展到我国大部分省市。目前,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已推广北至黑龙江,南到两广等20几个省市,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广东已有大面积的斑点叉尾鮰养殖,主产区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省份,包括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全国年产量超过15万吨以上。 3、养殖方式 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还有网箱养殖、流水养鱼等其它养殖模式。苗种放养则有单养、混养(一种是斑点叉尾鮰为主,搭配鲢、鳙、罗非鱼以及鲮鱼等;另一种是主养鲳鱼,搭配斑点叉尾鮰)。经过近20年的推广,斑点叉尾鮰的大规模苗种生产和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普遍投喂颗粒饲料,浮性饲料以逐渐被接受。

中国斑点叉尾鮰引进及其出口贸易浅析

中国斑点叉尾鮰引进及其出口贸易浅析 发表时间:2010-03-16T11:03:47.750Z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10年第3期供稿作者:夏宗祥 [导读] 斑点叉尾鮰鱼(Channel catfish )源于北美,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是美国第一大淡水鱼 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中国的传统四大家鱼,大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吃过,但对于“斑点叉尾鮰”大多人却很少耳闻。 斑点叉尾鮰鱼(Channel catfish )源于北美,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是美国第一大淡水鱼,因其肉质鲜美,一直深受美国民众的喜爱。斑点叉尾鮰是一种温水性鱼,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生长周期短,食性广同时极易用人工饵料驯化,因此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肉内无骨刺且有高达40%左右的出肉率使得斑点叉尾鮰的工厂化加工切实可行。美国这一家鱼怎么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发展如何,中国今后应当如何将这条鱼做大做强?是本文将要说明和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斑点叉尾鮰及其出口产业发展 (一)物种的引进及养殖推广 我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经过移植、驯化及养殖试验后,于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1997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从美国引进60万尾三个品系,分别放在北京小汤山(阿肯色品系)、湖北武汉(密西西比品系)、江苏泰兴(德克萨斯品系),其中北京小汤山处全部死亡;1999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再次引进70万尾,放于总站北京通县基地、上海南汇、江苏泰兴三个地方;2004年中国渔业协会鮰鱼分会引进44万尾,放于湖南沅江,江苏洪泽、泰兴,福建闽清,江西南昌、峡江、万安、于都、鄱阳、赣州,此次引种单位涉及最多。 目前斑点叉尾鮰已推广到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北到黑龙江,南至两广,基本覆盖全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斑点叉尾鮰年产量为10万吨左右,以池塘养殖为主,还有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等其它养殖模式。我国斑点叉尾鮰主产区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省份。经过二十年的推广,斑点叉尾鮰的大规模苗种生产和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普遍投喂颗粒饲料,浮性饲料也逐渐被接受。 (二)出口产业的形成及发展 2003年以前,中国斑点叉尾鮰消费基本上是国内鲜活鱼消费,由于其肉质鲜美,在各地颇受欢迎。2003年5月越南鲶鱼被美国定为倾销,给中国的斑点叉尾鮰出口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国内少数信息灵、反应快的加工厂闻风而动,开始往美国发样品,出样口柜,小批量出口。 这些加工厂几乎都是从小龙虾加工转过来的(每年8月份小龙虾生产结束后,刚好接上斑点叉尾鮰加工),来自湖南、江苏、湖北等地,当年出口500吨左右的鱼片。虽然出口数量不大,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外引起美国贸易商的注意,订单纷至;在内引起鱼种脱销,成鱼涨价(4.5元/斤—5.5元/斤),形成了几个卖方市场:鱼种、成鱼和鱼片市场。自此中国斑点叉尾鮰行业因为出口的带动,出现空前繁荣,形成了养殖、加工、贸易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据了解,2004年出口量为1500吨左右。出口的产品均为冻鱼片和鱼肚。 二、斑点叉尾鮰的出口贸易 斑点叉尾鮰的品质和口味适合北美和欧盟的市场要求,拥有广泛的国际市场,2003年越南的鲶鱼被美国定为倾销,美国将对从越南进口的冷冻鮰鱼片施以191%的反倾销税,其产品在美国已失去竞争力,初步估计美国出现至少2亿—3亿美元的市场空缺,我国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加工生产成本较低,出口潜力大,鱼片出口面临着极好的国际市场机遇(在美国本土生产一磅(1磅=0.454公斤)鱼片的加工总成本为65美分,而我国生产一磅的加工成本约为35美分),从此中国斑点叉尾鮰踏上了国际市场的道路。 (一)国际市场开拓 自从2003年越南鮰鱼(Basa)定为倾销,中国鮰鱼出口企业一直致力于美国市场的开发,年出口量逐年递增,由2003年的20几个柜(1个40英尺冷柜平均装20吨鱼片)增加到2006年的300多柜。 2007年6月28号, 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作出决定:对包括叉尾鮰在内的中国五种水产品进行自动扣留严格检查药物残留。这一决定一出,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导致加工厂停产,市场行情低迷,很多养殖户放弃投苗而改养其他品种,当年鱼片出口锐减至不到100柜,2008年也只在100柜左右,并没有显著的增加。 除了美国这个主市场外,中国出口商在每年一届的中国渔业展上也极力向俄罗斯、乌克兰以及西班牙等国推销中国鮰鱼片,起初还有些定单,但之后随着越南政府对其国内鮰鱼产业的扶持进行价格补偿,使得越南鮰鱼片到俄罗斯口岸的平均价格只有USD2.5/KG(2008),而按中国的成本计算出口到俄罗斯的价格至少在USD3.8/KG,因此近年由于越南政府的价格补贴使得中国鮰鱼在其他国家丧失了其竞争力。 (二)与美贸易实务问题 1.行业统筹 自2003年中国鮰鱼进入美国市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年,中国出口商与美国进口商都进行了频繁的交流,总体来说,因美国国内有着专门的渔业协会统筹鮰鱼产业整个一年的养殖、加工以及销售,所以其散装鮰鱼片的零售价格基本上保持在USD2.3-2.6/磅左右,除去美国本土的产量以及库存剩下的就是预计的进口量,库存量一般都很有限,因此我国鮰鱼的养殖每年的养殖量可以根据这一进口缺口来计算安排投放量。 事实上,我国每年的鮰鱼片价格都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我国当年的养殖产量,当年原料鱼产量高出口价格就低,而原料鱼产量低出口量就高,因此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安排养殖投放量成为整个行业稳定的关键。 2.产品质量 食品的质量应当从源头抓起,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养殖鱼的色泽差,产品带有泥腥味和蓝藻臭味,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利益的驱动使得大多养殖户一味的追求产量,加大了投放密度,从而造成水体环境恶化,鱼群出现传染病,鱼肉呈深色且带有泥腥味。 另外工厂加工时一味追求出成率,在鱼片中使用大量STPP(三磷酸钠,一种增重溶剂)来增重,有时为了追求速度,还将鱼片的规格窜级,致使事后客户索赔。 3.经营理念 做过贸易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同感:美国人谈生意真的很爽快。中国人眼里的经营理念受酒文化的影响较深,大多生意谈成在酒后,

水产养殖主要鱼类病毒病防控技术

水产养殖主要鱼类病毒病防控技术危害养殖鱼类的病原性疾病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其中病毒病由于其病原体微小,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所以难以采用药物进行控制,一旦爆发病毒病将损失惨重,农业部新发布的《鱼类产地检疫规程》也+将病毒性疾病作为重点检疫对象;同时北京市水产养殖主要是在静水池塘条件下养殖鲤、鲫、草鱼、鲟、观赏鱼以及在流水条件下养殖鲑鳟等鱼类为主,因此作者重点探讨北京市静水池塘和流水养殖条件下鱼类病毒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1? 鱼类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 鱼类病毒病发病与品种和水温有关? 鱼类病毒病发病与养殖品种和水温密切相关。例如鲤春病毒血症主要在鲤中发生,发病温度为11~17℃,超过22℃不发病[1]锦鲤疱疹病毒病在鲤和锦鲤中发生,发病温度为23~28℃,低于18℃或高于30℃不发病草鱼出血病在草鱼、青鱼中发生,在水温20~30℃特别是25~28℃时为流行高峰[3] ? 鱼类病毒病难以用药物控制? 病毒性疾病不同于细菌性疾病,由于病毒不能自身增殖,必须依靠宿主细胞内的能量和物质增殖,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因此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等药物对病毒性疾病基本没有作用。鱼类一旦感染病毒性疾病,大多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主要是以预防为主。 ? 隔离和控制难度大? 鱼类生活在水中,病毒以水体为媒介传播,一条鱼发病后整个池塘的鱼很快都会感染,因此鱼类病毒病发病后很难控制。也只能隔离整个养殖池塘,而不能隔离单条发病鱼。 2? 鱼类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种类? 鱼类病毒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迄今已报道可引起鱼类病毒病的病原有上百种,常见的也有20余种,大多数属于弹状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少数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节段RNA病毒科、腺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野田病毒科和正黏病毒科等。弹状病毒科主要包括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鳜鱼弹状病毒、胭脂鱼弹状病毒和白斑狗鱼幼鱼弹状病毒等;虹彩病毒科主要包括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淋巴囊肿病毒、日本鳗鲡虹彩病毒、鲈鱼虹彩病毒、真鲷虹彩病毒和白鲟虹彩病毒等;疱疹病毒科主要包括锦鲤疱疹病毒、鲤鱼痘疮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鲑鱼疱疹病毒和马苏大马哈鱼病毒等;呼肠孤病毒科常见的有草鱼呼肠孤病毒;双节段RNA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症病毒;腺病毒科常见的有鳕鱼腺病毒;反转录病毒科常见的有鲑鱼鳔肉瘤病毒;野田病毒科常见的有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正黏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4] 3北京市需要重点防范的鱼类病毒病种类 ? 主要鱼类病毒病的宿主范围? 2008年农业部对《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修订,涉及到水生动物疫病的有36种,其中鱼类病毒病有9种。鲤春病毒血症定为一类动物疫病,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定为二类动物疫病。这些病毒病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中防范的重点疫病对象。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宿主范围很广,能感染各种鲤科鱼类,包括鲤、锦鲤、鳙、草鱼、鲢、鲫、丁鱥和欧鲶等,其中鲤和锦鲤是最敏感的宿

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病 病原:鮰爱德华氏菌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时有头朝上,尾向下呈垂直飘浮状态。腹部肿胀,有浅色小血斑、突眼、大部分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现一条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骨,鳃丝严重贫血、腹腔内含腹水,全肠充血,肝、肾肿大并呈暗红色,严重时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鳔外壁有血丝。 防治方法:1、在捕捞、运输、放养的过程中勿让鱼体受伤,在放养前进行消毒; 2、改水:水质解毒保护剂500-1000g/亩; 3、外用:鱼用出血停10-15ml米/亩(鱼水宁200-250ml)、第二代菌毒清100g 米/亩; 4、内服:聚维酮碘【或肠鳃康】+排毒护肝散+五黄粉+黄芪多糖; 斑点叉尾鮰养殖出血性腐败症的防治技术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出血,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在养殖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 防治方法:使用5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同时按25毫克/千克鱼体重的用药量,将盐酸土霉素拌和在饲料中,连续投喂5~7天。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是由鮰疱疹病毒I型感染引起斑点叉尾鮰的鱼苗、鱼种大批死亡一种鱼病。由于其爆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近期南方普降暴雨,气温升高慢,对于该病的防治不能掉以轻心。

病原:鮰疱疹病毒I型,属疱疹病毒科,通称斑点叉尾鮰病毒(CCV)。病毒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25℃时,病毒在池水中能生存2天,在曝过气的自来水中生活11天;4℃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近1个月,在曝过气的自来水中生活近2个月;病毒在池底淤泥中迅速失活。病毒只有1种血清型。 流行情况: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自然暴发仅仅是鱼苗和鱼种。流行适温为28~30℃,在28℃时14天内死亡率达94%,19℃时死亡率仅14%。斑点叉尾鮰成鱼带有病毒是传播源,带毒鱼可能通过尿排毒,该病主要危害当年鱼,感染鱼的规格多为体长小于10厘米或体重在10克以下的鱼苗或鱼种。当1~3周龄的鱼苗自然感染上该病时,3~7天内死亡率可达100%。3~4月龄的鱼种染病后死亡率可达40~60%。水温在25℃以上会突然发生较高的死亡率,7~10天内大多数鱼暴发流行,属急性型。 症状:病鱼中通常有20%~30%的鱼垂直游动,尾向下、头浮在水面;有些鱼尤其在惊动时常出现痉挛式旋转游动,沉入水底衰竭而亡;临死前病鱼反应迟钝,侧卧。病鱼的鳍基部(尤其是腹鳍基部)、腹部和尾柄处出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眼球突出,有时肛门突出;鳃苍白,有些病鱼的鳃出血,腹腔内有黄色或淡红色液体,内脏通常贫血,消化道内通常无食物,肠道内有淡黄色黏液样物,脾脏通常肿大变黑,肾脏、肝脏、胃肠道、脾脏、骨骼肌出血,或有淤斑。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出初步诊断:病鱼游泳异常,又旋转、又抽搐,不久便沉入水底,接着垂直地浮于水面,最终死亡;眼球突出,鳃显著褪色;皮肤和鳍有出血现象;晚期腹部膨胀,肛门突出。解剖发现胃扩张,内有粘液状液体,肌肉、肾、肝、脾等处可见出血。 预防措施: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禁在加水时带入野杂鱼。 2、发病地区,养殖对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有抵抗力的长鳍叉尾刨和斑点叉尾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及尾鮰等。

第六章 病毒性疾病

第六章病毒性疾病 已知鱼类的病毒病以及病原体

草鱼出血病 一、病原: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et.V.)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的主要品种,其产量约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20%,但是草鱼病害多,以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 of Grass Carp)最重。从鱼苗到商品鱼的成活率仅仅为10~15%,当年和1足龄草鱼极易发病死亡,因此草鱼出血病是我国水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50年代,倪达书等已经注意到草鱼容易发生出血症状的鱼病。以后,1972年用分离病毒的方法从病鱼组织得到滤液感染草鱼,获得典型的出血病症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8)(1980)分离出一种病毒,暂时命名为草鱼疱疹病毒(Herpesvirus of Grass Carp),但是1983,1984根据病毒的形态和理化特性,更改为草鱼呼肠弧病毒(Reovirus of Grass Carp)以后又有报道,认为应该称为鱼呼肠弧病毒(Fish Reovirus)。90年,武汉病毒所,命名为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 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1989年,杭州大学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报道了以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两个点颗粒,一种就是呼肠弧病毒,另外一种就是20~30nm大小的病毒,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是单股RNA病毒,对照病毒的形态大小,初步鉴定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l)病毒。 电镜观察: 1.大病毒颗粒——呼肠弧病毒呈现六角形,直径80nm,核心部分20nm主要存在肾上皮细胞,肾间质细胞,肠上皮细胞以及血管微血管的内皮细胞。 2.小颗粒病毒——小RNA病毒科病毒呈六角形,约24nm,除存在于和大病毒颗粒相 同的细胞内外,还发现在脾网状细胞,嗜酸性白细胞。 健康草鱼分别注入呼肠弧病毒与小病毒颗粒的悬液后,25~30℃饲养,发生典型的草鱼出血病症状,并导致病鱼死亡。呼肠弧病毒组的死亡率平均为66.13%,小病毒颗粒组平均为64%。 二、症状以及病理变化: 出血病主要出现在1~2龄草鱼,主要症状是充血。 病鱼体背发黑,离群独游在水面。 病鱼的口腔,下颚、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鳍条基部都表现为充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