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1、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3、生物圈biosphere: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4、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

6、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7、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和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9、生物富集centration: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逐渐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逐级提高的现象。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11、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

12、环境自净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称为~

13、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与进入体内的金属离子(镉、汞、铜、铁)结合的一种低分子蛋白,肝脏合成,富含半胱氨酸,储存于肝肾之中。

14、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物质反复多次地进入机体,排泄或转化速度小于进入速度,使体内该毒物的含量逐渐累积的现象。

15、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1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也叫环境雌激素。

17、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18、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组成。

19、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20、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

21、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22、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

23、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24、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量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2并排入大气,因大面积森林砍伐导致CO2吸收减少,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CO2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效应。

25、可吸入颗粒物IP:指粒径≤10μm的颗粒物,又称PM10

26、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又称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

27、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元素化学性地方病。

29、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亡、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

30、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4、Hunter-Russel症候群:是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36、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37、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需氧量:

38、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39、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

40、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中含量较少,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下,而且人体的每日需要量也较少。

41、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

42、营养素的供给量:为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全部人的需要,每日需由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的量。

4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实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41、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42、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称为~

43、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

4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之为~

45、血糖生成指数GI:可以用作衡量食物糖类升高血糖速度和能力的指标。

46、基础代谢:指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

47、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TEF,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

48、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49、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适,是否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50、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51、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52、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53、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54、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55、职业病: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56、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病情加重等,统称~ 57、职业性外伤:工伤。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58、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标准。

59、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60、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合理的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治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

61、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62、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63、窒息性气体:是指主要以气态吸入而引起组织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

64、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65、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子直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66、呼吸性粉尘:粒径小于5μm的尘粒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称之为~

67、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68、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69、矽尘:是指韩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矿物性粉尘。

70、矽尘作业: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作业。

71、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72、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相关性疾病。

73、热射病(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温度调节机制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

74、热痉挛(中暑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介质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

75、热衰竭(中暑虚脱):是一种较轻的热相关疾病,是机体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的一种反应。

76、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指当地历年最热月份14点钟的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77、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

78、听阈:正常人耳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声波能量强度。

79、想妒忌:以1000Hz的标准声产生的音响感觉为基准,与之产生同样音响感觉声音的响度均以此标准音的声压级表示,称之为~

80、脉冲噪声:间断声中,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级变化大于40dB 者称为~

81、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dB~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的现象。

82、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dB~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83、噪声聋: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觉性听力损伤,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

84、急性听力损伤:爆震性耳聋。强烈的爆炸所产生的振动冲击波造成的听觉器官急性损伤,引起听力丧失。

85、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86、样本: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某项指标实测值的集合。

87、随机误差:是指一类不恒定、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其中最重要的是抽样误差。

88、抽样误差: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88、概率:反映某一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89、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90、正态分布:指标X的频数分布曲线符合N(μ,σ2)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布曲线,则称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

91、医学参考值范围:医学上常把包括绝大多数人某项指标的数值范围称为该项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或正常值范围。

92、生物价BV:生物学价值。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存和利用的部分。

《卫生学》 名词解释

1.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 量. 2.absorption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3.acid rain酸雨: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4.active chlorine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 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的均为有效氯. 5.air ionization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 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及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6.Air pollution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 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 7.asphyxiating gas窒息性气体:指一类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O2的能 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O2的有害气体. 8.atomsphere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 9.auditory adapation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 升10-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10.auditory fatigue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 15-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 11.basal metabolic基础代谢:是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水平 用基础代谢率来表示,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 12.bioactivation生物活化作用: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物增加,如对硫磷,乐果;苯并(a) 芘、芳香胺. 13.bioconcentration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经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 另一物质,某些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蓄积,使体内浓度明显高于环境的现象. 14.bio-geochemistry disease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由于某些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 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所引起的疾病. 15.biological value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最常用指标,是蛋白质经消化 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通常用储留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数表示,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储留氮=摄入氮-(尿氮+尿内源氮). 16.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体内 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7.biomarker生物标志物:血液、尿液、毛发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 18.biomarker生物学标记物: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 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评价体内化学物的生物检测指标. 19.biosphere生物圈:指在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它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 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0.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进入体内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复杂的生化 反应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分为第一阶段降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作用)、第二阶段结合反应. 21.black foot disease黑脚病:在台湾南部沿海砷中毒病区发现的由于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引

环境卫生学 题库大全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气;水;土壤 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生物沸石与微污染水源净化

生物沸石与微污染水源净化8 梁国飞颜培实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南京 210095) 摘要:通过实验室和现场应用研究生物沸石净化微污染水源的效果,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添加菌种和微孔滤膜有利于生物沸石的形成,沸石组(Z组)、滤膜组(FM组)、菌种组(SZ组)和菌种滤膜组(SF组)生物膜形成时间分别为35d、 30d、18d和16d;生物沸石净化微污染水源适宜的滤速为6-8m/h,此时对NH3-N 的去除率为95.4%,对COD Mn的去除率为39.8%;现场实验结果显示生物膜成熟后,出水NH3-N浓度低于0.2mg/L,出水NO2—N浓度低于0.01mg/L;生物沸石对COD Mn的去除率稳定在45%左右,比沸石对COD Mn的去除率高出20%;沸石对大肠杆菌很好的去除效果,挂膜第4天对大肠杆菌的去除率为93.7%,第11天的去除率为69.3%。 关键词:生物沸石;氨氮;大肠杆菌数;COD Mn 天然沸石可以用于微污染水源去除氨氮,当沸石吸附水体中的铵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必须考虑更换沸石或对沸石进行再生将富集于沸石上的铵解吸或转化,恢复沸石对铵的吸附能力。 Murphy等人在1978年提出了沸石生物再生法[1],在浸没沸石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化细菌,观察到15d的转化效果相当于不加菌种时28d的效果,生物再生后的沸石可恢复80%的铵吸附容量。生物再生法成本低廉,但再生速率慢、效率低,所以实际应用价值似乎不大,这方面的研究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沸石的生物再生问题重新被认识,并且得到深入研究。 Tsuno等(1994)开发了生物沸石反应器[2],在反应器中,沸石既是铵的吸附材料,又是硝化细菌生长的载体,它会逐渐变成长满细菌的生物沸石。由于沸石对铵地交换作用,水体氨氮浓度受到控制,吸附到沸石上的铵会被表面的细菌硝化,实现沸石的动态生物再生。因而生物沸石反应器可以稳定地去除高浓度氨氮,并能适应冲击负荷。 在长期的实际应用中,频繁更换沸石会增加劳动量,而化学再生法成本较高、流程复杂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沸石的应用,而依靠微生物的作用,将沸石进行生物再生,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具有可行性。我们在实验室和现场开展生物沸石对微污染水源中低浓度氨氮去除效果及可行性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沸石材料 沸石材料来源处理方法同第一章,沸石粒度为0.355-2.0mm。 1.2实验装置 1.2.1实验室实验装置 实验室实验采用高位逆流进水方式,基本装置图同动态吸附装置。交换柱用PVC管制成,柱高为120cm,内径为40mm,沸石柱填充高度为60cm。 1.2.2现场实验装置 水泵将水井中地下水打入鸡棚内高位水箱中,沸石柱接在高位水箱和自动饮水器管网之间,高位水箱中水经沸石柱净化处理后进入自动饮水器管网,实验装置基本示意图如1。交换柱用PVC管制成,柱高为120cm,内径为160mm,沸石柱填充高度为60cm。 1.3实验内容 1.3.1实验室实验 原水采用池塘水,塘水氨氮平均浓度为3.43mg/L,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为0.74mg/L,COD Mn平均浓度为4.26mg/L,溶解氧平均浓度为2.55mg/L。实验按照添加菌种和滤膜分四 8梁国飞,男,农学硕士,环境测试与污染控制。导师:颜培实博士,家畜环境卫生学。

家畜环境卫生学

家畜环境:是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之总体。 应激:机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生理上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源: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依靠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当气温下降时,动物的散热增加,物理和行为调节无法使动物保持体温正常,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该开始提高代谢率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下界临界温度”有时即称为临界温度。光钝化:动物处于持续的长光照下,会产生对光的不敏感现象,称之“光钝化” 维持行为:是家畜自身启动与终结的个体行为,它包括肉体和精神舒适两方面,由采食,休息,饮水,排泄,护身,舒适,探究和游戏8项行为系统组成。 社会行为:群居性是家畜特征之一,同类群居发生联系和作用的行为称之为社会行为。 行为缺失:是指在现行管理条件下动物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必要行为,是剥夺的结果。 行为剥夺:如果是因维持行为当中的某个行为成分的缺失而影响到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家畜无法通过行为调节来维持体内平衡时,这类行为的缺失就叫做“行为剥夺” 动物康乐:动物自身的感受状态,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里愉快”,包括无疾病,无损伤,无异常行为,无痛苦,无压抑等。 采光系数:指窗户的有效采光面积与畜舍内地面面积之比。 环境自净:自然界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对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去除消害,降解,转化,灭活作用,这一能力我们称之为自净。 体热的来源? 1.基础代谢产热家畜在饥饿,休息,气温适宜和消化道中无养分可吸收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的产热 2.体增热当动物休息于舒适的环境中,产热量取决于采食量,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 3.肌肉活动产热动物因起卧,站立,步行,运动,觅食,争斗和劳役等肌肉活动,都可增加产热。 4.生产产热家畜的生殖,生长,产乳,产毛和产蛋,都在维持产热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产热量。这主要是营养成分转化为上述畜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 5.外源热暴露在阳光下或者畜舍的采暖设施等。 可见光的作用机理(简答时画图,简述写字) 可见光对动物的影响,一般是导致下丘脑的兴奋,由此引起一系列反应,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生产和繁殖产生影响。 就哺乳动物而言,光线照射在眼睛上,引起视网膜兴奋,并通过视神经将这一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后者又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使其分泌释放激素。对家禽而言,眼睛不是主要的,即使没有眼睛仍可以引起反应。这是因为光线可以穿过头盖骨经脑神经作用于下丘脑,,引起下丘脑兴奋,即所谓的“视网膜外或脑感受器”。此外,光还可以通过视神经作用于松果腺,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后者经下丘脑影响垂体前叶。下丘脑兴奋分泌释放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H)等,经下丘脑-垂体门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释放促激素,如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并释放生长激素(GH),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等直接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生产和繁殖。

卫生学名词解释图文稿

卫生学名词解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卫生学 1.健康(health): 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5. 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 6.环境(environment):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7.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8.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

境。 9.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10.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11.生物圈(biosphere): 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有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12.食物链(food chain): 生物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实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 13.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的作用。 14.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延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内体的浓度的过程。 15.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public nuisance)。 16.环境污染物(pollutants):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儿童少年卫生学习期末考试题集

儿童少年卫生学习题集 绪论 一、填空题 1、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 ,重点对象是_______ 二、单选题 1、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法规和重要指导依据是 A、《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E、《义务教育法》 2、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 A、0?18岁 B、0?20岁 C、0?23岁 D、0?25岁 E、0?28岁 三、多选题 1、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 B、身体测量 C、生理生化功能的检测 D、人体诊察 E、体力测试 2、与儿少卫生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 A、营养卫生学 B、心理学 C、人类工效学 D、行为学 E、建筑学 3、儿少卫生学的两大基础学科为 A、流行病学 B、教育学 C、社会医学 D、体质人类学 E、卫生统计学 4、儿少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群体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青春期 E、青年期 5、儿少卫生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 A、心理卫生 B、教育过程卫生 C、疾病防治 D、生长发育 E、学校建筑设备卫生四、名词解释 1、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五、简答题 1、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与哪些学科有关系? 2、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定义、研究目的是什么? 3、在儿少卫生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哪些特点 4、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对象和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从岀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中小学生群体 二、单选题 1、A 2、D 四、名词解释 1、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 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为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 1、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与哪些学科有关系?答:儿少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 学校建筑设备卫生等。 与之相关的学科有: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的其他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临床、基础、康复等医学,以及非医学领域的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建筑学等 2、儿童少年卫牛学的定义、研究目的是什么? 答: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通过研究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环境综合因素,提岀相应卫生要求和适宜卫生措施,目的是充分利用外环境有利因素,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个人潜能正常发挥,提高身心发育水平,为终身维持良好的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3、在儿少卫生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哪些特点? 八、、■ 答:①中小学生既处在旺盛的生长发育阶段,同时又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因此,在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岀干预措施时,必须既能满足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同时应着重考虑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建立。 ②由于中小学阶段覆盖整个青春期发育过程,有其鲜明的过渡性和特殊问题。因此,提供良好的青春期保健服务是儿少卫生工作的核心之一。 4、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对象和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为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为0岁至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在我国,这些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I/3以上。 做好这代人的卫生保健工作,为他们将来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婴儿岀生后最早表现岀来的一种比较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 征就是 __________ 。 2、青春期生长发突增,女孩比男孩约早___________ 年。 3、人体各部位的长度,从岀生到成年,______ 约增长1倍, _____ 约增长2倍,________ 约增加3倍,_________ 约增加4 倍。 4、青春期的晚熟少年,其骨龄通常是__________ 时间年龄。 5、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通常在_______ 岁时达到一生的最高 峰。 6、一般来说,女孩的月经初潮和男孩的首次遗精出现在青春 期的 _______ 期。 7、年龄别体重生长曲线,男女之间有________ 次交叉。 8、人体身高第二次生长突增高峰常岀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期。 9、目前常用的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发 育期这一生长发育年龄分期方法是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的不同而划分的。 10、青春期早熟少年,其骨龄通常是____________ 时间年龄。 11、在青春发育后期,男性的肺活量、握力比女性增长 12、女孩月经初潮常出现在身高突增高峰之 13、对于女孩的平均初潮年龄,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比发展 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的 _____________ 。 14、年龄别身高生长曲线,男女之间有次交叉。 15、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__________ 年左右。 16、S cammon把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生长模式大体归为四种 类型: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_ 。 17、一般来说,身高的突增高峰岀现在青春期的________ 期。 二、单选题 1、脑组织生长关键期在 A、胎儿中期到后期 B、胎儿后期到出生后6个月 C、胎儿中后期到出生后6个月 D、出生后6个月内 E、岀生后1年内 2、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 A、向心律 B、轨迹现象 C、头尾发展律 D、正侧律 E、神经系统型 3、岀生后生长最快的阶段 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童年期 E、青春期 4、青春期的主导思维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逻辑思维 E、形式逻辑思维 5、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 A、生长关键期 B、轨迹现象 C、头尾发展律 D、正侧律 E、向心律 6、一生中身高发育速度最快的阶段

(完整版)家畜环境卫生学试题答案

家畜环境卫生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环境应激:是指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2. 生物节律:动物由于光照时数的周期性变化,其生理状态、生化过程、行为习性也呈现周期 性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3.临界温度:指气温下降或升高时,引起机体代谢率开始提高时的环境温度,分上限和下限,一般指下限临界温度. 4.动物福利:维持动物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和正常生长所需的一切事物。 5.尘肺病:微粒侵入到肺组织的淋巴间隙和淋巴管内,并阻塞淋巴管,淋巴液潴留,导致结缔组织增生,肺组织坏死。 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自然环境的三大要素是指气候因素、土地因素、生物因素。 2家畜的体热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体热调节中枢存在于下丘脑。 3.温热因素的综合评定指标温湿指数的值越大(THI>69),奶牛热应激越严重;气温低于0℃时,风冷却力的值越大,家畜冷应激越严重;温热因素中以气温为核心。 4.可见光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眼、视神经导致动物的下丘脑兴奋,使其分泌促释放激素;这些促释放激素经下丘脑下部-垂体门静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分泌促激素;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产生相应的激素,参与代谢。 5.空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微生物和粉尘三个方面的内容。 6.畜牧场粪便处理与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用作肥料、用作饲料、生产沼气。 7、水资源的种类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和降水三大类。 。 8.根据外围护结构的封闭程度,畜舍可分为开放式畜舍、半开放式畜舍、封闭式畜舍等类型。 9.畜舍横向机械通风的方式有负压通风,正压通风、和正负压联合通风。 10. 高山病的发生,是由于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所致。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气候与大气候的不同在于个别气象因素的差异。( X )2.高山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缺氧所致。(∨) 3.高纬度地区,家畜发情的季节性不明显。( X ) 4.正常人耳听不到0分贝的声音。(∨)5.增大风速,能促进散热,对家畜有利。(X )6.凡产热少,散热易的家畜临界温度低。( X )7.大肠菌群指数越小,说明水质越好。( X ) 8.采光系数大,畜舍自然采光效果一定好。(∨)9.白肌病是汞中毒所致。(X)

卫生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常考)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可吸入颗粒物IP:指粒径≤10μm的颗粒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的比例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物,又称PM10 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脉冲噪声:间断声中,声音持续时间小于组成。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级变化大于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理需要的氨基酸。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40dB 者称为~ 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热痉挛(中暑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介质平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TEF,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病情加重等,统称~ 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消耗。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热射病(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温度调节机制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抽样误差: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参数之间的差异。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型高温作业。适,是否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间比例恰当。热衰竭(中暑虚脱):是一种较轻的热相关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疾病,是机体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的一种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反应。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合理的治疗,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治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急性疾病。生物学价值,称之为~ 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也叫环境雌激素。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实在推荐的膳性质的一类疾病。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每日平均膳食营养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量。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称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系列病症。为~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常温常压下易挥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雪、

儿少卫生学练习题名解+问答

《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091班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3、成熟指生长发育基本结束时,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4、生长轨迹现象人在生长的过程中,一旦因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延迟时,只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校正。就会出现向原有生长曲线靠近的倾向。这种倾向称做生长轨迹现象。 5、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胎儿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6、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的形态发育遵循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的规律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7、遗传度是指在群体表型特征两变异中,遗传变异所占的比例。遗传度介于1和0之间,越接近于1,提示遗传的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8、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9、性早熟指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以前来月经初潮者。 1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11、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指“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12、始动调节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 13、临界照度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称为临界照度,也就是需要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标准规定的的临界照度为5000lx。14、学生健康监测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 15、玻地面积比采光口有效的采光面积与室内地面积之比。 二、简答题 1、近年来,儿少卫生学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和开展健康促进学校,为儿童少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3)核心任务: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2、请说出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3、以身高为例阐述青春期生长突增现象。 身高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了男女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突增开始的年龄,女性比男性早2年左右。女孩约在9~11岁开始,男孩约为11~13岁。突增的幅度也不一样。男孩每年可增长7~9cm,最多可达10~12cm,在整个青春期身高平均增加28cm;女孩每年约增长5~7cm,最多可达9~10cm,整个青春期约增长25cm。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的环境化学物质。 3.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5.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6.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受人为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环境。 7.环境应答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某些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生特定的反应,称为环境应答基因。 8.环境基因组计划(EGP):指拟系统的寻找在美国人口中与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等七大类疾病有关的十类候选基因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计划。该计划将推进有重要功能意义的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确定它们引起环境暴露致病危险性的差异,推进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对疾病发生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9.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23对染色体,60亿个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测定,3万个与疾病有关的基因。 10.环境介质:media环境的物质构成或构成分类。指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而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在其内的一切生物体。 11.环境因素factor: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12.健康危险度评价:HRA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13.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4.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15.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度。 16.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发生空间位移动及其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不发生性质改变。 17.污染物的转化:物理、化学、光化学和生物学转化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浓度降低,毒性下降。但有时毒性增强。 18.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使水及水体底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9.自净作用:指受污染的水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20.氯化消毒副产物: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过的卤化氢类化合物。 21.余氯(residual chlorine):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氯。 22.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且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23.需氯量:用氯消毒时,杀灭细菌、氧化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及某些氯化反应所消耗的氯量。 24.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5.土壤的孔隙度(soil porosity):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率。影响土壤的容水量(孔隙越小,容水量越大)、渗水性(孔隙越大,渗水越快)、毛细管作用(孔隙越小毛细管作用越大)。 26.土壤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是指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 27.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al capacity):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在不使环境系统高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8.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持久性、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Hunter-Russel症候群:是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称为~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 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 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之为~ 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亡、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子直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病情加重等,统称~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 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呼吸性粉尘:粒径小于5μm的尘粒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称之为~ 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也叫环境雌激素。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 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自净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 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 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 降低,该过程称为~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常温常压下易 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又称总挥发性有 机化合物TVOCs 基础代谢:指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 需的能量消耗。 急性听力损伤:爆震性耳聋。强烈的爆炸所 产生的振动冲击波造成的听觉器官急性损 伤,引起听力丧失。 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 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 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与进入体内的金 属离子(镉、汞、铜、铁)结合的一种低分 子蛋白,肝脏合成,富含半胱氨酸,储存于 肝肾之中。 可吸入颗粒物IP:指粒径≤10μm的颗粒物, 又称PM10 脉冲噪声:间断声中,声音持续时间小于 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级变化大于40dB 者称为~ 热痉挛(中暑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 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介质平 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 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 热射病(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 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温度调节机制 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 型高温作业。 热衰竭(中暑虚脱):是一种较轻的热相关 疾病,是机体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的一种 反应。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合理的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治 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 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 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 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实在推荐的膳 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每日平均膳食营养 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 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 量。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 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 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 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 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和数量之间 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 之为~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 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 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 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 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 的疾病,又称元素化学性地方病。 生物富集centration: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 逐渐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 内污染物的浓度逐级提高的现象。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 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 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 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 TEF,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 消耗。 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 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 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 适,是否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 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 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 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 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 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 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 性质的一类疾病。 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 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 组成。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 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 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 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 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 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 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dB~30dB, 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 力才能恢复。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 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dB~15dB, 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的现 象。 听阈:正常人耳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声波能 量强度。 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中含量较少,一般占 人体体重0.01%以下,而且人体的每日需要 量也较少。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量燃料燃烧产 生大量CO2并排入大气,因大面积森林砍伐 导致CO2吸收减少,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 CO2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 温,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效应。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物质反复多 次地进入机体,排泄或转化速度小于进入速 度,使体内该毒物的含量逐渐累积的现象。 矽尘:是指韩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矿物 性粉尘。 矽尘作业: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 粉尘作业。 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 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 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指当地历年最热月 份14点钟的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 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 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 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 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 响级度:以1000Hz的标准声产生的音响感 觉为基准,与之产生同样音响感觉声音的响 度均以此标准音的声压级表示,称之为~ 需氧量:血糖生成指数GI:可以用作衡量食 物糖类升高血糖速度和能力的指标。 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 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 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标准。 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 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 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 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六大类。 营养素的供给量:为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全 部人的需要,每日需由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 的量。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 成分。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 素影响的环 噪声聋: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 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觉性听力损伤,属 于我国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 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职业性外伤:工伤。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 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 突发性意外损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 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的因素。 窒息性气体:是指主要以气态吸入而引起组 织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 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 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 热相关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