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演变

河流演变
河流演变

第六章河流演变

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发育过程

一、河流地质作用

1.侵蚀作用

河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作用方向,又分垂向侵蚀(下蚀)、侧向侵蚀(旁蚀或侧蚀)和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三种情况。

2.搬运作用

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泥沙),不停地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能力巨大。据统计,全世界河流每年输入海洋的物质总量约200亿吨。

3.沉积作用

河水在搬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从水中沉积下来,此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其堆积物叫河流的冲积物。

二、河流的发育过程

在地貌学领域,河流发育和水系形成的时间尺度一般是以地质年代计。一条完整的河流水系,从初生到趋向成熟,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缓慢形成的。河流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图6-1可用来说明河流的一般形成过程。其中,图(a)表示在陆面上受近代地壳活动的地形控制而形成的一条河流,水流在阶梯状瀑布中,强烈地磨蚀着基岩河床,此时的河流发育属于幼年期阶段。随着流水侵蚀的均夷作用的进行,湖泊、沼泽消失,峡谷加深,支谷延展,河床坡降逐渐减缓(图(b)),河流发育处于青年时期。往后,泛滥平原逐渐发育,河谷进一步拓宽,干流显现均衡河流特征,此时接近壮年期阶段(图(c))。随着侧蚀的不断进行,泛滥平原带宽扩大,形成冲积性准平原,曲流河型形成,河流地貌发育进入相对成熟期或称老年期(图(d))。再往后,又可能由于地壳运动、气候等因素影响,使河流侵蚀作用而重新“复活”,河谷地貌又现出幼年期的特征,表现出地貌上的“回春”现象。

(a)幼年期(b)青年期

(c)壮年期(d)老年期

图6-1 河流形成一般过程示意图

严格说来,上述河流发育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时间概念,而只是把河流发育过程中出观的现象(地貌现象)概括为三个具有一定特征的阶段。一般说来,一条发育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河流,它的上游往往具有幼年期的特征,而中、下游则具有壮年期和老年期的特征。

第二节山区河流的基本特性

一、河床形态

山区河流的平面形态复杂(图6-2)。河道曲折多变,沿程宽窄相间,急弯、卡口比比皆是,两岸与河心常有巨石突出,河槽边界极不规则,仅在宽谷段有较具规模的卵石边滩或心滩。

山区河流的发育一般以下切为主。河谷断面多呈V字形或U字形,如图6-3所示。V字形河谷河槽狭窄,多位于峡谷段;U字形河谷,河槽相对宽广,多位于展宽段。断面宽深比较小。河床和谷坡之间无明显的界线。谷坡往往见有阶梯状阶地。

图6-2 山区河流的平面形态图6-3 山区河道河谷断面形态河流阶地可为一级或多级。每级阶地都是由阶地面和阶地坎所组成,如图6-4所示。

图6-4 河流阶地形态示意图图6-5 川江重庆至三斗坪河床深泓纵剖面河床纵剖面陡峻,急滩深潭上下交替。床面形态不规则,河床高程起伏甚大,有的河流局地床面起伏达20~30m,如长江万县附近的河床高差达60m,如图6-5所示。

二、水流泥沙

山区坡面陡峻,易发暴雨山洪。河道洪水暴涨暴落,水位、流量变幅很大,但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例如,长江支流嘉陵江,最大流量36900m3/s,最小流量220m3/s,流量变幅180倍;长江三峡的巫峡段,水位变幅达55.6m。

水面比降一般都较大,且受河床形态影响沿程不同,绝大部分落差集中于局部河段。河床上存在的急湾、石梁、卡口等,造成很大的横比降。此外,由于滩险处的壅水情况随水位变化而不同,局部比降因时变化突出。因此,山区河道的

一些险滩段形成的急流,对航行威胁很大。

山区河道流态十分复杂。常有回流、横流、旋涡、跌水、水跃、泡水、剪刀水等流态出现,流象极为险恶。

悬移质含沙量一般不大。但在植被甚差的地区,特别是在山洪暴发时,含沙浓度可能很大;枯水期则相反,含沙量很小,不少山区河流甚至变为清水。

推移质多为卵石及粗沙。由于山区河流洪水历时很短,卵石推移质输沙量一般不大。我国一些山区河流,推移质年输沙量不足悬移质年输沙量的10%。三、河床演变

山区河道由于比降陡,流速大,含沙量相对较小,水流挟沙力有富余,这有利于河床向冲刷变形方面发展。但河床多系基岩或卵石组成,抗冲能力强,冲刷受到限制。因此,山区河道变形十分缓慢。

但在某些局部河段,受特殊的边界和水流条件影响,可能发生大幅度的暂时性的淤积和冲刷。例如峡口滩,汛期受峡谷壅水影响,大量沙卵石落淤,枯季壅水消失,落淤的沙卵石被水流冲走,局部地区的冲淤幅度相当可观。

特别是,在遭受突然而强烈的外力因素影响时,往往致使河床发生强烈变形。如地震造起的巨大山体崩塌,或因强降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都有可能堵江断流而形成堰塞湖,如不及时爆破排险,均有可能造成重大灾害。

第三节平原河流的基本特性

一、沉积扇

河流从山区进入平原以后,出山口处形成放射状散流,由于流速骤减,随水流携带而来的泥沙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地貌因呈扇形而称为沉积扇。根据其成因,沉积扇可分为洪积扇和冲积扇两类。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洪流搬运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沉积扇,称为洪积扇。常见两种形式,如图6-6)。我国西北干旱区山麓地带均有分布。

图6-6 两种洪积扇地貌(W.B.Bull)

在湿润地区,由常年性流水搬运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沉积扇,称为冲积扇。黄河自孟津由山区流入平原,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扇。据叶青超的分析,其范围西起孟津,西北沿太行山麓与漳河冲积扇交错,西南沿嵩山东部与淮河上游相接,东邻南四湖,呈放射状向平原散开,面积约8万多km2,如图6-7所示。图中显示的黄河下游冲积扇,实际上是冲积扇的复合体,它是由历史上黄河大改道而形成的桃花峪冲积扇、兰考冲积扇和花园口冲积扇三个亚冲积扇构成的。这是因为,黄河下游筑堤束水悠久,筑堤后河槽淤积抬高,日久之后,就会决口,或因扒口而改道。而每次大的改道,都会在决口点以下形成一个冲积扇,这些冲积扇互相叠合在一起,便形成当今黄河下游的冲积扇复合体。通常所说的冲积平原河流,是指这类在广阔的山前平原冲积扇上发育演变的河流。

图6-7 黄河下游冲积扇

需要说明的是,洪积扇与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的界限,只是各自的形成与发育环境不同。洪积扇地貌的发育,主要与暂时性洪流的发生有关;而冲积扇地貌则是由常年性径流所形成。

二、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河流的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平原地貌,如我国华北平原、江汉平原、东北松辽平原等。这些平原都堆积了深厚的第四纪沉积物。

冲积平原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山前平原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 其成因属于冲积-洪积型。

中部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要部分,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河流形态多以汊道、游荡型河流为主。

滨海平原属于冲积-海积平原。其沉积物颗粒更细, 沼泽面积大,并有周期性海水侵入, 形成海积层〈滨海及浅海沉积〉,与冲积层交替, 包括河口及三角洲沉积。

三、河床形态

冲积平原河流有深厚的冲积层。冲积层厚度往往深达数十m甚至数百m以上。冲积层的组成具有分层现象,最深处多为卵石层,其上为夹沙卵石层,再上为粗沙、中沙以至细沙,在中水位以上的河漫滩上,则有粘土和粘壤土存在,某些局部地区也可能存在深厚的粘土棱体。

冲积平原河流的河谷断面形态,如图6-8所示。图中显示洪、中、枯三级水位,与之相应的为洪、中、枯水河槽。如无堤防约束,洪水河槽将相当宽广。通常所说的河槽,一般指中水河槽。中水河槽比较宽浅,断面宽深比一般高达100以上。

图6-8 平原河流的河谷断面形态

1,2,3—洪水、中水、枯水位;4—谷坡;5--谷坡脚;6--河漫滩;

7—滩唇;8—边滩;9—堤防;10—冲积层;11—原生基岩

平原河流的横断面形态与河型有关。其横断面形态,可概括为抛物线形、不对称三角形、马鞍形和多汊形等四类,如图6-9所示。

图6-9 平原河流的横断面

(a) 顺直段 (b) 分汊段 ((c) 弯曲段 (d) 散乱段

河床纵剖面无显著的大起大落。但由于深槽、浅滩交替分布,河床纵剖面仍是一条起伏的下降曲线,平均纵向坡度比较平缓(图6-10)

图6-10 长江中游枝城~城陵矶河段河床纵剖面

平原河流中水河槽的两侧或一侧常存在河漫滩(图6-11)。它是由河流的堆积作用而形成的,洪水季节常被淹没,中枯水时露出水面。若无堤防约束,洪水期水流漫滩后,淹及范围宽广,由于过水断面增大,流速降低,泥沙落淤,造成滩面高程逐年增高。典型的河漫滩横剖面形态,如图6-12所示。

图6-11 平原河流的河漫滩图6-12 河漫滩横剖面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河流河漫滩的发展消长速度很快,原为主河槽的位置可能变为滩地,而原为河滩的位置可能变为主河槽。例如,我国黄河潼关以上的北干流,在历史上就不断横扫秦晋两省的滩地,时而东濒山西,时而西临陕西,如图6-13所示。因此,人们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图6-13 黄河潼关以上北干流近期河道变迁图

平原河流的河床上常见各种成型堆积体,它是各种形式的大尺度沙丘的统称。包括边滩、江心滩、江心洲,以及边滩与边滩,或边滩与心滩之间的沙埂(在通航河道称为浅滩)等等,如图6-14所示。这些泥沙堆积体,在水流的作用下,处于不断移动变化过程中。

图6-14枯水期河道中泥沙成型堆积体

1--边滩; 2—江心洲;3—江心滩;4—沙嘴;5—浅滩;6-深槽平原河流各类洲滩的区别:倚附于河岸,高程较低,在枯水时露出水面的沙滩称为边滩;边滩的下端称为沙嘴;连接上、下边滩或边滩与心滩之间的沙埂,在通航河道上称为浅滩;位于江中较低的沙滩,称为江心滩(或称潜洲),中水淹没,枯水出露,由泥沙淤积或因水流切割边滩形成;位于江心较高的的沙滩,称为江心洲,一般在江心滩的基础上落淤形成,其高程大致与河漫滩齐平,或略高于中水位,洪水季节可能上水,滩上生长植物,或种植庄稼,有的还有居民点;高于中水河槽的两侧滩地,称为河漫滩(外滩),洪水淹没,中水出露,滩上一般长有芦苇或灌木,或种植农作物,我国平原河流的河漫滩上一般都建有挡水堤防(图6-15 )。

图6-15 平原河流各类洲滩

四、水流泥沙

平原河流的水文特性与山区河流有很大的差别。洪水一般无暴涨暴落现象,持续历时相对较长,流量变化与水位变幅相对较小。

水面比降较小,一般在(1-10)×10-4以下,且沿程变化不大。流速相应较小,一般都在2~3 m/s以下。水流流态较平缓,基本没有山区河流的跌水、

泡漩等险恶流象。

平原河流中输移的泥沙,绝大部分为悬移质,推移质泥沙只占输沙总量中很少一部分,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五、河床演变

平原河流的河床演变,在输沙平衡状态下,主要表现在河槽中各类泥沙堆积体的发展和变化。主要演变规律是,汛期淤积壮大,枯季冲刷萎缩。在水流作用下,平面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与此相应,中水河槽的平面外形也会发生变化,河岸有些地方崩退,而在另—些地方则会淤长。

平原河流的河型,一般分为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及游荡型等四类。

第四节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一、河床演变分类

(1)按河床演变的时间特征,可分为长期变形和短期变形。如由河底沙波运动引起的河床变形历时不过数小时以至数天;蛇曲状的弯曲河流,经裁直之后再度向弯曲发展,历时可能长达数十年、百年之久。

(2)按河床演变的空间特征,可分为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整体变形一般系指大范围的变形,如黄河下游的河床抬升遍及几百km的河床;而局部变形则一般指发生在范围不大的区域内的变形,如浅滩河段的汛期淤积,丁坝坝头的局部冲刷等。

(3)按河床演变形式特征,可分为纵向变形、横向变形与平面变形。纵向变形是河床沿纵深方向发生的变形,如坝上游的沿程淤积和坝下游的沿程冲刷;横向变形是河床在与流向垂直的两侧方向发生的变形,如弯道的凹岸冲刷与凸岸淤积;平面变形是指从空中俯瞰河道发生的平面变化,如蜿蜒型河段的河弯在平面上的缓慢向下游蠕动。

(4)按河床演变的方向性特征,可分为单向变形和复归性变形。河道在较长时期内沿着某一方向发生的变化如单向冲刷或淤积称为单向变形,如修建水库后较长时期内的库区淤积以及下游河道的沿程冲刷;而河道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现象则称为复归性变形,如过渡段浅滩的汛期淤积、汛后冲刷,分汊河段的主汊发展、支汊衰退的周期性变化等。

(5)按河床演变是否受人类活动干扰,可分为自然变形和受人为干扰变形。近代冲积河流的河床演变,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变形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

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进口条件、出口条件及河床周界条件三个方面。进口条件主要包括:河段上游的来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河段上游的来沙量、来沙组成及其变化过程。

出口条件主要是出口处的侵蚀基点条件。通常是指控制河流出口水面高程的各种水面(如河面、湖面、海面等)。在特定的来水来沙条件下,侵蚀基点高程的不同,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及其变化过程会有明显的差异。

河床周界条件泛指河流所在地区的地理、地质地貌条件,包括河谷比降、河谷宽度、河底河岸的土层组成等。

三、河床演变的分析方法

现阶段常用的几种分析途经如下:

(1)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分析;

(2)运用泥沙运动基本规律及河床演变基本原理,对河床变形进行理论计算;(3)运用模型试验的基本理论,通过河工模型试验,对河床演变进行预测;(4)利用条件相似河段的资料进行类比分析。

上述几种分析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对于一些重要河流的重要研究课题,有条件时应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和论证,以求得到可靠的结论。四种方法中,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分析方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四、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输沙不平衡。考察任意一条河流的某一特定河段BL(B、L分别为河宽及河长),如图6-16所示。当进出这一河段的沙量Go、G

i 不等时,河床就会发生冲淤变形,写成数学表达式应为

G

i Δt― G

o

Δt =ρ,BLΔy

o

(6-1)

式中,G

o 、G

i

分别为流入及流出该区域的输沙率;Δy

o

为在Δt时段内的冲淤厚

度,正为淤,负为冲;ρ,为淤积物的干密度。

图6-16 某一特定河段的输沙关系

显然,如果进入这一区域的沙量大于该区域水流所能输送的沙量,河床将淤积抬高;相反,如果进入这一区域的沙量小于该区域水流所能输送的沙量,河床将冲刷降低。这就说明,河床演变是输沙不平衡的直接后果。引起河流输沙不平衡的原因是异常复杂的,主要涉及到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出口侵蚀基点条件以及河床周界条件等方面。

第五节河床演变基本规律

一、顺直型河段

顺直型河段的主要特点是:河身较顺直;犬牙交错状边滩分布于河道两侧,在洪水期,边滩整体向下游缓缓移动;深槽与边滩相对,深槽位置也随边滩缓慢下移而下移;上、下深槽之间的沙埂(浅滩),洪水淤积,中、枯水冲刷,深槽则相反,洪水冲刷,中、枯水淤积(图6-17)。

图6-17 顺直型河道

由于顺直型河段中两岸边滩不断向下游移动,使得河道处于不稳定状态,因而给一些部门带来不利影响。首先是浅滩位置不固定,航道多变,可能给航行带来困难;其次是,当边滩运行到港口位置时,会造成港口淤积,造成船舶停靠困难;再是对取水的影响,当边滩运行到取水口位置时,将造成取水困难,甚至无

法取水。对这些不利影响,应采取工程措施加以解决。

二、蜿蜒型河段

蜿蜒型河段是冲积平原河流中最常见的一种河型。我国“九曲回肠”的长江下荆江河段(图6-18),就是典型的蜿蜒型河段。

图6-18 下荆江蜿蜒型河段

1.形态特性

蜿蜒型河段的平面形态,由一系列正反相间的弯道段和过渡段连接而成,如图6-19所示。图中弯曲部分称为弯道段,上、下两弯道段间的连接段称为过渡段。岸线凹进一侧的河岸称为凹岸,凸出一侧的河岸称为凸岸。弯道段靠凹岸一侧为深槽,凸出一侧为边滩。过渡段中部河床隆起,在通航河道常因碍航而被称为浅滩。蜿蜒型河段的河床纵剖面形态呈上下起伏状态,深槽处水深最大,浅滩处水深最小。

图6-19 蜿蜒型河段的平面及剖面形态

2.水沙特性

弯道水流运动受重力和离心惯性力的双重作用,水位沿横向变化,凹岸—侧高于凸岸一侧,存在弯道水面横比降,形成横向环流。环流的方向,其上部恒指向凹岸,下部恒指向凸岸。图6-20为下荆江实测的环流情况。

弯道水流动力轴线具有“低水傍岸,高水居中”,或“低水走弯,高水走滩”的特点。与此相应,顶冲点的位置具有“低水上提,高水下移”的特点。顶冲部位的一般是,低水时在弯顶附近或稍上,高水时在弯顶以下,如图6-21所示。

图6-20 下荆江实测环流(来家铺)图6-21 弯道水流动力轴线平面变化蜿蜒型河段的泥沙运动,突出的特点是泥沙的横向输移,即横向输沙不平衡。

这种现象表现为,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沿水深方向环流下部的输沙率恒大于上部的输沙率。由于环流方向是,上部指向凹岸,下部指向凸岸,因此出现泥沙从凹岸沿下部向凸岸的横向转移现象。

3. 演变规律

(1) 一般规律

蜿蜒型河段从整体看处在不断演变之中。从平

面变化看,随着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

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就

其整个变化过程看,河弯在平面上不断发生位移,并

且随弯顶向下游蠕动而不断改变其平面形状。图

6-22为下荆江尺八口河弯发展过程示意图。

横向变形特点,表现为凹岸崩退和凸岸淤长。由

图6-23可见,凹岸迎流顶冲,河岸崩坍后退;凸岸

边滩则因淤积而不断淤高长大。在横向变化过程中,

横断面形态相似,冲淤的横断面面积接近相等,如图

6-24所示。

图6-22 尺八口河弯历史变迁纵向变形特点是,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则相反,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但在一个水文年内,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图6-23 蜿蜒型河段凹冲凸淤现象图6-24 下荆江来家铺弯顶断面冲淤变化纵向变形特点是,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则相反,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但在一个水文年内,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2)突变现象

(1)自然裁弯

蜿蜒型河段的发展,由于某些原因使同一岸两个弯道的弯顶崩退而形成急剧河环和狭颈。当狭颈发展到起止点相距很近、水位差较大时,如遇大水年,水流漫滩,在比降陡、流速大的情况下,便可冲开狭颈而形成一条新河。这种现象称为自然裁弯。图6-25为下荆江的两处自然裁弯情况。

图6-25 下荆江自然裁弯

(a)碾子湾(1949.7) (b)沙滩子(1972.6)

(2)凹岸撇弯

当河弯发展成曲率半径很小的急弯后,遇到较大的洪水,水流弯曲半径远大于河弯曲率半径,这时在主流带与凹岸急弯之间产生回流,造成原凹岸急弯部位淤积,这种现象称之为撇弯。图6-26为下荆江上车湾撇弯现象。

(3)凸岸切滩

在曲率半径适中的河湾中,当凸岸边滩延展较宽且较低时,遇到较大的洪水年,水流弯曲半径大于河岸的曲率半径较多,这时凸岸边滩被水流切割而形成串沟并分泄一部分流量,这种现象称之为切滩。图6-27为长江下荆江发生的切滩。

图6-26 下荆江上车湾撇弯图6-27 下荆江监利切滩

三、分汊型河段

1.形态特性

单个的分汊河段,其平面形态是,上、下两端窄而中间宽。中间放宽段可能是两汊或多汊,各汊之间为江心洲。

对于两汊情况,分流比大于50%的汊道。称为主汊;分流比小于50%的汊道,称为支汊。自分流点至江心洲头为分流区,洲尾至汇流点为汇流区,中间则为分汊段。长江中下游按平面形态的不同,分为顺直型、微弯型和鹅头型三类(图6-28)。横断面在在汊道段,为江心洲分隔的复式断面(图6-29)。

图6-28 汊道类型图6-29 汊道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呈两端低中间高的上凸形态,河床高程支汊高于主汊;而几个连续相间的单一段和分汊段,则呈起伏相间的形态,与蜿蜒型河段的过渡段和弯道段的纵剖面形态相似。图6-30为长江镇扬河段河床纵剖面。

图6-30 长江镇扬河段河床纵剖面

汊道平面形态常用几个特征指标衡量:各股汊道的总长与主汊长度之比,称为分汊系数;汊道段的最大宽度(包括江心洲)与汊道上游单一段宽度之比,称为放宽率;汊道段的长度与汊道段最大宽度之比,称为分汊段长宽比;江心洲长度与其最大宽度之比,称为江心洲长宽比。

2. 水沙特性

在分流区,分流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高水下移,低水上提”。分流点是指主流线在分流区的分汊点。分流区的水位,支汊一侧高于主汊一侧;水面纵比降,支汊一侧小于主汊一侧。

汉道分流习惯上用分流比表示,它是指通过某一汊道的流量占总流量的百分比。以双汊为例,主汊分流比为

(6-9)

式中足标m、n分别表示主汊和支汊。

汊道分沙常用分沙比表示,它是指通过某一汊道的沙量占总沙量的百分比。以双汊为例,主汊分沙比为

(6-10)

其中,S为断面平均含沙量,以kg/m3计,令含沙量比值利用式(6-9),得

(6-11)

当分流比算出后,只要知道含沙量比值Ks,便可求出分沙比。

根据长江中下游汊道的实测资料,大多数主、支汉比较明显的汊道,Sm>Sn,

即Ks>1,由式(6-11)得。

通过对汊道分流、分沙比的变化分析,可以预测汊道河床的演变趋势。

3. 演变规律

分汊型河段的演变较为复杂。其共同性的演变规律表现为汊道外形的平面移动,洲头、洲尾的冲淤消长,汊道内河床的纵向冲淤,以及主、支汊的易位。

主、支汊易位是分汊型河段最具历史意义的演变特点。即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演变之后,原先的主汊变为支汊,而原支汊变为主汊。在易位发生过程中,原主汊河床淤积抬高,断面尺度缩小;原支汊河床则冲刷下切,断面尺度扩大。其发

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汊道上游水流动力轴线的摆动,从而引起汊道分流比、分沙比的改变所致。图6-31为武汉天兴洲汊道主、支汊易位的例子。

图6-31 长江武汉天兴洲汊道

四、游荡型河段

我国黄河下游孟津~高村河段,永定河下游芦沟桥~梁各庄河段,汉江丹江口~钟祥河段,渭河咸阳~泾河口河段,都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

游荡型河段的显著特点是,河床宽浅散乱,主流摆动不定,河势变化急剧(图6-32)。因此,对防洪、航运、工农业用水等各部门常常带来不利影响。

图6-32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

1.形态特性

从平面形态看,游荡型河段河身比较顺直,曲折系数一般不大于1.3。在较长的范围内,往往宽窄相间,呈藕节状。河段内河床宽浅,洲滩密布,汊道交织,如图6-33所示。

(a)黄河花园口河段(b)汉江白家湾河段

图6-33 游荡型河段平面形态

河床纵比降较大。如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的比降在(1.5~4.0)×10-4之间,永定河下游约为5.8×10-4,汉江襄阳~宜城约为1.8×10-4。

横断面相当宽浅。图6-34为黄河花园口大断面,河宽竞达数千m,而滩槽高差则很小。

图6-34 黄河花园口断面

2. 水沙特性

游荡型河段平均水深很小,流速较大。如黄河花园口河段,平均水深一般在1—3m之间,但流速可达3m/s以上。

洪水的暴涨暴落,年内流量变幅大。如黄河秦厂站的水文过程,河水水量年

内随时间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在河道水域上呈现“平时一条线,伏秋一大片”的现象,即是说黄河平时水少,河道相对较窄;而夏、秋季节水多,河道相对宽浅。

含沙量很大,同流量下的含沙量变化很大,流量与含沙量的关系极不明显。也就是说,同流量下的输沙率变化很大。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的输沙具有“多来多排、少来少排”现象。即河道某测站的输沙率不仅与本站流量有关,还与上游站的含沙量有关,也就是在同一流量下,下游站的输沙率随着上游站的含沙量增大而增大。

游荡型河段由于比降大,床沙组成细,因而河床的稳定性很差。

3. 演变规律

(1)多年平均河床逐步抬高。

(2) 年内汛期主槽冲刷,滩地淤积;非汛期,则主槽淤积,滩地崩塌。

(3) 主槽平面摆动不定,河势变化剧烈。

如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据秦厂-柳园口河段的实测资料,在一次洪峰涨落过程中,河槽深泓线的摆动宽度每天竟达130m。柳园口河段多年河势变化,1951~1972年主流线沿着4条基本流路多次发生变化,最严重的一次为1954年8月下旬,在一次洪峰过程中,柳园口附近主流一昼夜内南北摆动竟达6km以上,其变化速度是惊人的。

黄河下游河道主流的剧烈摆动,造成滩地大量坍塌,许多村庄掉入河中。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10年间,花园口到陶城铺300多km长的河段里,共塌失滩地40余万亩,有250多个村庄掉到河中。

第六节黄河、长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简史

一、黄河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据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6000万年至240万年这段时间里,在“黄河流域”这一地区(当时还没有黄河),发生了强烈的地质运动,区域地壳遭到破坏,被切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的地质块体。这些块体有的抬升,有的下沉。抬升者成为山脉,后来多被风化剥蚀,逐渐夷平而成为高原;下沉者则贮水成湖,如华北、汾渭、河套、银川等沉降盆地陷落成湖。在随后的90万年里,这一地区发生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冰川活动,气候寒冷、干旱,大湖逐步萎缩、分割,全区出现若干大型湖盆及不计其数的小型湖泊与湿地。这些古湖盆成为当地的地表水汇集区,并发育成各自独立的内陆湖水系。古黄河就是在这些独立的内陆湖盆水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的。

距今150万年至120万年这段时间里,这一地区气候转暖,降水充沛,加上中西部高原处于上升阶段,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加剧。于是,横亘于湖盆间的山地先后被切开。这样,各个封闭的湖盆有了出口,从西到东被串了起来,原始古黄河由此而诞生了。此时的黄河还是一个内陆河,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串珠,由峡谷河道串联起众多的湖泊,最东端为浩瀚的三门湖。综上看来,黄河的年龄大约在120万岁以上。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无论是面积还是厚度,都居世界之冠。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km2。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m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200m之间,最厚

在兰州,达300m以上。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虽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有风成、水成及风化残积成土三大类。多数学者认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经过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后,再经受水流等其他外力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黄土,逐步堆积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在黄土高原的西北面是广阔的亚洲内陆,那里有寸草不生的戈壁,有流沙滚滚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地等。这些沙石分布的不毛之地,温差较大,大的岩石在热胀冷缩作用下,先是由大块崩解成小块,由小块再变成粉末,长年累月之后,遍地散布着粗细不分的岩石碎屑,这就是黄土高原的物质来源。强烈的西北气流,将亚洲干旱内陆岩屑物质夹带运移,粗粒的重量大,掉在戈壁东南外围而成沙漠、沙地;细粒的重量小,被夹带落在沙地的东南地区,即形成黄土高原。

二、长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长江源远流长,沿程贯穿若干不同线系的山地和不同时代的构造盆地,形成与发育历史十分复杂。研究认为,在距今7亿年的元古代,长江流域绝大部分地区为海水淹没。之后,长江流域经历了距今1.8亿年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距今1.4亿年侏罗纪的燕山运动和距今3000万~4000万年始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直至距今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等地质构造运动,在全球性气候条件作用下,形成了现在干流自西向东贯通、众川合一的长江水系。

现今的长江水系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自源头至宜昌,长4504km,包括沱沱河水系、通天河水系、金沙江水系和川江水系;中游自宜昌至鄱阳湖湖口,长955km,包括清江、洞庭湖水系、汉江、鄂东诸河等支流;下游自鄱阳湖湖口至长江口,长938km,包括鄱阳湖水系、皖河、巢湖水系、青弋江、水阳江、滁河、淮河入江水道以及太湖水系等支流。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长江三峡河段的形成过程。三峡河段的贯通是由中下游的古长江通过溯源侵蚀切穿川东鄂西的分水岭齐岳山并发生河流袭夺来完成的。据田陵君等研究,齐岳山是一条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及大冶组厚层状碳酸盐岩组成的背斜山岭,岩溶强烈发育,两侧沿向斜谷分别为草堂河和大漆河。草堂河在山的西北侧,由东北向西南流,后转向西流入四川盆地。大漆河在山的东南侧,由西南向东北流,再转向东南入江汉~洞庭盆地。两河由齐岳山隔开,彼此相互平行但流向相反,主流相隔仅8km,山体单薄,有利于侵蚀溶蚀贯穿而产生河流袭夺。齐岳山背斜碳酸盐岩层的岩溶作用,由开始的溶沟溶槽发展为溶洞、地下河,特别是由于西部金沙江水系的东流和川江向东倒流,来水量猛增,溶蚀侵蚀作用加剧,地下河规模越来越大,上部不稳定的岩体不断垮塌并被冲走,随之变为明河,成为贯通东西两部的瞿塘峡。

关于三峡贯通的年代,过去曾众说纷纭,近期研究看法也不一。谢明认为在距今200万年以前长江已基本定型,200万年以来下切形成三峡河段;唐贵智认为距今不超过70万~100万年;田陵君等认为距今30万~60万年;杨达源等认为距今100万年左右。但从相关沉积和阶地分析来看,可把宜昌东南向虎牙山以下的云池扇形砾石面体的堆积形成视为三峡贯通的标志,其时间约在距今100万年左右,至少在距今55万年以前,属早更新世末期中更新世初期。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领衔的“长江三峡河谷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课题组经过4年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峡地区长江阶地年代序列,并认定长江三峡形成于200万年

前。

关于长江三峡的深切速率,根据该河段河流阶地上的堆积物的岩性特征、测年数据以及它与目前河床同类堆积的高差,估算其平均值为81.1cm/ka;另据奉节~巫山间的岩壁陡崖的高度,粗略估算该河段的深切速率为50~60cm/ka。

河道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我国河流分布广泛,与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河道演变是河流动力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相关研究对于整治河道,航运,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河道演变基本概念入手,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各种不同天然河道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并对河道整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河道演变;关键因素;演变规律 引言 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治河工程或其他工程后,受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更为显著。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的过程中,要有成效地兴利除弊,必须采取整治措施。要有效地整治河流,必须充分认识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河床特殊的演变规律。 1.河道演变的基本概念 河道演变系指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在受人工建筑物干扰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河床影响水流结构,水流促使河床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常处于运动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水流和床沙的相互作用是以泥沙运动为纽带的。在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淤积使河床升高;在另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冲刷,使河床降低。因此,河道演变的规律是以泥沙运动的规律为基础的。但是,自然河道的演变过程极为复杂,往往不能直接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得到充分解释。因此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对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行探讨,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河道演变的预测问题。 河道演变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方面在时间应包括河道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河道所流经的河谷的各个部分;而狭义的方面只限于近代的、河道本身的变化。河道演变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的不平衡造成的河床变形长期积累的结果。所谓的输沙平衡是对时间或空间的平均情况而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的的输沙平衡,也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输沙平衡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河床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2.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 影响河道演变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因素不外乎气象、地质、地理等方面。在研究这些因素最河道演变的影响时应该区别两个问题。一个是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另一个是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 就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其主要作用的动力因素有如下四种:地壳的构造作用、水流作用、冰川作用和风化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流作用,其他因素不能单独创造河道,它们只能在在河道形成过程中配合水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对河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河道目前的演变特性而言,与河道的形成不同,完全取决于上述动力因素在现阶段的情况。由于冰川作用仅限于部分河流的河源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进行的异常缓慢,因此在研究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可以只着眼于现阶段的水流作用,尤其是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 对于任意具体河段,影响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四点:

《河床演变与整治》

《河床演变与整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163 学分:2 总学时:34 大纲执笔人:匡翠萍大纲审核人:刘曙光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河床演变与整治》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是研究自然情况下或修建整治建筑物后河流河床发生冲淤变化的过程的一门科学,根据河床冲淤变化采用科学的整治手段来调整河流的来水来沙过程,以达到防洪抗旱、疏通航道、围垦灌溉、稳定河床、蓄水发电多功能地利用河流,并兼顾水利水产等其他事业,以及环境与生态保护,以获得合理的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河床演变及整治在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特别是港口与航道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河床演变及整治》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河床演变及整治相关的河流动力和泥沙运动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河流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二、课程基本要求 《河床演变与整治》作为一门工程运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水力学(或流体力学)、河流动力学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流体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知识,全面的河流治理知识和工程经验。 三、课程基本内容 1.绪论:河流治理工程的基本性质、国内外河流治理工程的历史和现状等。 2.河床演变与整治的一般问题: (1)河流的一般特性: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一般特性,包括河床形态、水流及泥沙运动、河床演变等。 (2)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包括河床演变分类、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河流的自动调整作用等。 (3)河流的水力几何形态:包括河床的稳定性、造床流量、河相关系和河流纵剖面等。 (4)整治建筑物及整治手段:包括河道整治及规划、洪水河床整治、枯水河床整治、河床整治建筑物及其材料和构件。 3.自然河流河床的演变及整治: (1)顺直型河流的演变及整治:顺直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2)蜿蜒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蜿蜒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3)分汊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分汊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4)游荡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游荡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5)浅滩演变及整治:浅滩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河流演变

第六章河流演变 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发育过程 一、河流地质作用 1.侵蚀作用 河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作用方向,又分垂向侵蚀(下蚀)、侧向侵蚀(旁蚀或侧蚀)和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三种情况。 2.搬运作用 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泥沙),不停地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能力巨大。据统计,全世界河流每年输入海洋的物质总量约200亿吨。 3.沉积作用 河水在搬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从水中沉积下来,此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其堆积物叫河流的冲积物。 二、河流的发育过程 在地貌学领域,河流发育和水系形成的时间尺度一般是以地质年代计。一条完整的河流水系,从初生到趋向成熟,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缓慢形成的。河流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图6-1可用来说明河流的一般形成过程。其中,图(a)表示在陆面上受近代地壳活动的地形控制而形成的一条河流,水流在阶梯状瀑布中,强烈地磨蚀着基岩河床,此时的河流发育属于幼年期阶段。随着流水侵蚀的均夷作用的进行,湖泊、沼泽消失,峡谷加深,支谷延展,河床坡降逐渐减缓(图(b)),河流发育处于青年时期。往后,泛滥平原逐渐发育,河谷进一步拓宽,干流显现均衡河流特征,此时接近壮年期阶段(图(c))。随着侧蚀的不断进行,泛滥平原带宽扩大,形成冲积性准平原,曲流河型形成,河流地貌发育进入相对成熟期或称老年期(图(d))。再往后,又可能由于地壳运动、气候等因素影响,使河流侵蚀作用而重新“复活”,河谷地貌又现出幼年期的特征,表现出地貌上的“回春”现象。 (a)幼年期(b)青年期 (c)壮年期(d)老年期 图6-1 河流形成一般过程示意图

中国七大河流名称的演变

中国七大河流名称的演变 1、长江 长江古名江,又称大江,六朝以后,通称“长江”。近代不少国家把整条长江称为扬子江。长江各段名称和别名总计不下30种。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称有:从江源至当曲口,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称金沙江;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长江大部分流经四川省境内,俗称川江。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俗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除以上常用名称外,尚有:沱沱河上游的江源河段,藏族称为“那钦曲”;沱沱河,藏族称“玛曲”(意为“红河”),蒙古族则称“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滔滔的红水河”),沱沱河一名即由蒙语而得,也有译为“托托河”或“滔滔河”的。通天河,藏族称“直曲”,或译“活曲”、“州曲”,意为“犁牛河”。楚玛尔河口以上的通天河段,过去曾称“木鲁乌苏”(蒙语)。金沙江,古称“绳水”、“丽水”,藏族称“布垒河”或“布列楚河”。长江在四川省江津附近弯曲呈几字形,又称“几江”。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的三峡河段,俗称“峡江”。江西省九江市,古称浔阳,附近江段又称“浔阳江”。江苏省镇江市,古称京口,附近江段又名“京江”,长江下游江段在明、清时期还曾名为“洋子江”。 2、黄河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相对比较清澈,那时它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为“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多,有人称它为“浊河”或“黄河”,但并没有普遍认可,一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3、淮河 古称淮水。据传说,淮河边生存着一种叫“淮”的短尾鸟,“淮水”就因此而得名。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历史上,淮河与长江、

弯曲河道的河床演变浅析

弯曲河道的河床演变浅析 港航0902班王海翔 200919040517 【摘要】河床演变是河床受自然因素或水工建筑物的影响而发生的冲於变化。自然条件下的河床总是在不断变化,如河湾的发展,汊道的兴衰,浅谈的冲於等。弯曲型河道由正反相间的弯道段和介乎期间的过渡段连接而成,由于水流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形成的一系列水力现象在弯曲河道表现的尤为明显,使弯曲河道的河床演变更加明显。 【关键词】弯曲河道离心力河床演变 【正文】 1.弯道水流的受力分析 当水流由直段进入弯道后,由于离心离德存在而使自由的水面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结合弯道水流的实验可知,进入弯道己有从凸岸向凹岸的横比降Jr出现,直至弯段出口处仍有一定数值,出弯后又迅速消失。因此,凹岸的水位线常形成凸曲线,凸岸的水位线常形成下凹线,即水面是凹高凸低,成一上凸曲线,整个水面为一扭曲面。 a op V cp/r×?(2h+Jr) 离心力:F1= 两侧水压力之差:△p=?ρgh2-?ρg(h+Jr)2 =-ρghJr+?ρgJr2 ≈-ρghJr 河底之横向阻力τr0 水流流到弯曲河道处主要受到离心力、重力和河道横向阻力的作用,而由水面横比降所引起的横向压差则沿水深不变,与离心力合成之后,上层水体所受的力指向凹岸,下层水体所受的力指向凸岸,从而是上层水体向凹岸流动,下层水体向凸岸流动,形成环流。 2.弯曲河道泥沙运动特点 河道中,明渠轴线和渠壁的不断改变,迫使进入弯道的水流质点做曲线运动。因为弯道水流质点受重力作用和向心加速度而受到离心惯性力作用,而离心惯性力的方向从凸岸指向凹岸,水流在弯道内运动时,有纵向流速和横断面的断面环流,形成弯道螺旋流,使得弯道凹岸冲涮,凸岸淤积,从而使弯道演变发展,使弯道更加弯曲,水流阻力进一步加大。 泥沙随着水流进入弯曲河道,根据水流在弯道运动特性(即水流在弯道中会出现横向的流速,在水面由凹岸流向凸岸,在水底由凸岸流向凹岸。)因此降低了泥沙在凹岸的稳定性,提高了泥沙在凸岸的稳定性,泥沙总体表现为在凹岸冲刷,在凸岸淤积,因此蜿蜒河道的发展在向着蜿蜒程度增加的方向发展的。 3.弯曲河道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河床演变的基本愿意是属啥的不平衡,进一步的深层原因是动床水沙两相流的内在矛盾和不恒定流外部条件(进口水沙、出口侵蚀基点条件和河床周界条件)。而弯曲河道中,纵向输沙不平衡将引起纵向变形,横向输沙不平衡将引起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陕西风县东北的秦岭山脉,经阳平关流入四川。经南充、武胜至合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19km,落差2300m,平均比降为2.05‰,流域面积159800km2,占长江流域的9%。嘉陵江为长江右岸较大的支流,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其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主要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悬移质几乎不参加造床。河床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内冲淤演变较为明显,浅滩演变遵循“洪淤枯冲”的规律,深槽表现为“洪冲枯淤”。山区河流典型的特征是水流急、流量变幅大,使得河床受到较大的水流作用力,上游来沙不易在河床中淤落,一般是通过河床断面向下游输送。山区河流在构造初期河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切,直至冲淤基本平衡。总的看来,工程河段河型河势较为稳定,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工程河段属于嘉陵江下游河段,河床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水流对其侵蚀作用比较缓慢,对河床的演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多年来河床相对稳定。 工程河段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沙卵石,冲淤变化以悬移质为主,一般汛期6~9月是悬移质集中淤积的时段,主要淤积部位在工程上游弯道的凸岸边滩、下游左岸积坝、宽阔河段的缓流区;汛后10月开始走沙,随着水位的消落,水流归槽,淤积泥沙逐渐被冲刷,年际间冲淤相对平衡,基本无累积性变化。 从实地勘踏以及地质钻孔资料来看,工程河段河床、河岸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因而河道深泓平面摆动及纵向下切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由该段河道的河势、水势分析可知,嘉陵江河道比降较大,洪水期主流流速较大,泥沙难于在深槽内大量淤积,淤积部位主要还是在凸岸边滩或者回流区内。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实地勘踏表明,河道深泓线以及主流线基本在河心靠近凹岸(右岸)一侧。由于曲率半径较小,洪水期水流在此形成大片回流区,泥沙容易落淤,另外弯道环

关于河道演变的探讨性分析

关于河道演变的探讨性分析 摘要:河道的演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运动过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精确的推断。但从河流的分类、河床的组成及形态特性,并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对比及综合性分析,还是可以预测其变化过程,对特殊河段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洪灾损失造福于地方百姓。 关键词:河流演变;形态;分析;建议 一、河流的特性 1、河流分类 河流按其流经的地区,可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型。较大河流的上段多为山区河流,下游段多为平原河流,中间段往往兼有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特性。 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区,其河谷由水流不断纵向切割和横向拓宽逐步形成。 平原河流在地势平缓、土质松软的平原地区,其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水流的堆积作用。河谷形成深厚的冲积层,河口淤积广阔三角洲。 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不同,其特性有自己的特点。 2、河床的组成及形态 山区河流的河床多为基岩、乱石或卵石组成,抗冲性能强,不易冲刷。尽管长时间不断下切,从短时间来看,变形却十分缓慢。 山区河流发育以下切为主,其河床的横断面往往成“V”字形或“U”字形,河槽狭窄,中水河床与洪水河床之间无明显分界线。沿程多为开阔段与峡谷段相间,平面形态极为复杂,岸线极不规则,两岸、河心常有巨石突出,急弯卡口。 山区河流的河床纵坡面比较陡峻,形态极不规则,常出现台阶形,在落差集中处,往往形成跌水甚至瀑布。 平原河流的河床由冲积层的冲积物组成,冲击层一般比较深厚。最深处多为卵石层,在上为粗砂层、中砂及细砂层,在枯水位以上的河漫滩表层有粘土和壤土存在。 平原河流的横断面形式随河段的不同类型而异:顺直过渡段多为抛物线形或

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

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 关键字:分汊型河道江心洲主汊分汊 1.介绍与分类 分汊型河段是平原冲积河流中常见的一种河流,也被成为辫状河流或相对稳定性分汊型。我国各流域都有这种河型。由于水流和泥沙分股输送,这样的水沙状况往往是很难稳定的,容易引起汊道的变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中从江心洲型到网状河流其稳定性逐渐增强 1.1江心洲 江心洲的形成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泥沙落淤形成心滩,二是边滩切割分离出心滩,三是因水面开阔,入汇顶托等原因河势变缓而落淤的沙滩被多条汊道切割形成多个江心洲。 1.2分类 分汊河段按其平面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顺直型分汊,微弯型分汊和鹅头型分汊三种。分类标准为弯曲系数,其中顺直型分汊弯曲系数在1.0到1.2之间,汊道基本对称,微弯型分汊在1.2到1.5之间,鹅头型分汊的弯曲系数则超过1.5。一般来说鹅头型分汊这种弯曲系数很大的河道江心洲往往有俩个或俩个以上,弯道的出口和直道的出口交角很大。就单个的分汊河段来说,其平面形态是上端放宽,下端收缩而中间最宽。中间段可能是俩汊,也可以是多汊,各汊之间为江心洲。自分流点到江心洲头为分流区,洲尾到汇流点为汇流区,中间则为分汊段。较长的河段期间常出现几个分汊段,呈单一段与分汊段相间的平面形态,因单一段比较窄,分汊段比较宽,常形象的称其为藕节状

外形。 2. 剖面 分汊型河段的横断面在分流区和汇流区都呈现中间凸起的马鞍形,分汊段则为江心洲分割的复式断面。分汊型河段的纵剖面从宏观上看,呈现俩端低中间高的形态,而几个连续相间的单一段和分汊段则呈现起伏相间的形态。 从局部看,分流区到汊道入口,从分流点开始,俩侧的深泓线先为逆坡而后转为顺坡,为马鞍状。俩汊一高一低,高的为支汊,低的为主汊,支汊的逆坡恒陡于主汊。水下地形也是支汊恒高于主汊。汊道的出口到汇流区,俩侧的深泓线顺坡下降,支汊一侧的纵坡陡于主汊的。就支汊进出口俩个陡坡而言,出口的顺坡往往更陡于进口的逆坡。 3.水流特性 分汊河段水流运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分流区和汇流区。 3.1分流区 分流区的分流点是变化的,一般是高水位下移低水位上移类似于弯道顶冲部位的变化,这是由水流动量的大小所决定的。自分流点起水流分为左右俩支,而流线的弯曲方向往往相反,且表层流线比较顺直,而底层流线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往往比较弯曲。 分流区的水位,支汊一侧总是高于主汊一侧的。分流区的纵降比,支汊小于主汊。 在分流区内,水流分汊,恒出现俩股或多股水流,其中居于主导

河床演变基本原理

河床演变基本原理 王浩霖 201101021530 摘要:河床演变是指自然情况下及修建整治建筑物后河床发生的冲淤变化过程。广义上是指河流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狭义方面则仅限于近代冲积河床的演变发展。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而且天然河流的河床形态复杂,演变规律差异很大。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整治河流,必须充分认识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河床特殊的演变规律。本文着重讨论平原冲积河流的问题,但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对具有一定冲积层的山区河流也是适用的。 关键字:河床演变基本原理平原冲积河流河型 一、平原冲积河流的一般特性 1.河床形态 与山区河流不同,平原河流的河床形态是在特定条件下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平原河流在平面上具有顺直、弯曲、分汊、散乱等四种外形。其横断面可概括为抛物线形、不对称三角形、马鞍形和多汊形等四类。河漫滩和成型堆积体是河床形态中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 河漫滩是位于中水河槽两侧,在洪水时能被淹没的高滩。河漫滩既有由侵蚀作用造成的,如石质河漫滩,多见于山区河流,滩面较窄,且向中水河槽一侧倾斜;更多的是由堆积作用造成的,如冲积河漫滩,多见于平原河流,滩面较宽,左右河漫滩分别向两侧倾斜,这是洪水漫滩落淤的结果。 成型堆积体是冲积河流的河底分布着各种形式的大尺度沙丘(尺度远大于沙坡)的统称。成型堆积体的尺度,包括宽度、深度和长度,和河流的尺度(河宽和水深),是同数量级的。成型堆积体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是平原河流河床演变中最活跃的因素。 2.河道水流的一般特性 2.1河道水流的基本性质 (1)河道水流的二相流特性。天然河道的明渠流是挟带着泥沙的水流运动,本质上属于二相流。 (2)河道水流的三维性。河道水流的过水断面一般是不规则的,因此河道水流为三维流动。过水断面的宽深比愈小,三维性愈强烈。 (3)河道水流的不恒定性。一方面,来水来沙情况随时空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河床经常处于演变之中,因此河道水流的边界也随时空变化。 (4)河道水流的非均匀性。涉及运动的各物理量沿流程不变的水流为均匀流。达到均匀流的条件是水流为恒定流、水流边界是与流向平行的棱柱体。河道的来水来沙和边界是不满足这些条件的,因此河道水流一般为非均匀流。 2.2河道水流的水流结构 (1)河道水流的流型。在水力学中将流体运动区别为紊流和层流两大类型,在紊流中又分为光滑区、粗糙区(或阻力平方区),以及介于层流和紊流、光滑区和粗糙区之间的两个过渡区。河道水流的雷诺数一般都比较大,其流型一般居于阻力平方区。 (2)河道水流的主流与副流。主流是水流沿着河槽总方向的流动,由河床纵比降的总趋势决定;副流是在水流内部产生的一种大规模的水流旋转运动,由纵比降以外的其他因素所促成。河流中的横向输沙的方向主要是靠有关的环流造成的。因此,一个河段的冲淤动态,

浅谈河床演变

浅谈河床演变 摘要:河流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产物。水流与河床,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水流作用于河床,使河床发生变化;河床反作用于水流,影响水流的特性。由因生果,倒果为因,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尤其河道上修建各类工程之后,受到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更为加剧。 关键词:河床演变均衡稳定演变类型 河床演变是指河床在自然条件下或受人工建筑物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水流、泥沙与河床相互作用的反映。河流存在两个反馈系统:水流挟带泥沙,泥沙的存在又影响水流结构;水流作用于河床,使河床发生变化,河床形态反过来又影响流速分布。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河流中泥沙的冲刷、搬运和堆积而实现的,泥沙在其中起着纽带作用。当流速增加,组成河床的泥沙遭到冲刷,使河床降低或拓宽;当流速减小,水中挟带的泥沙沉积于河床上,使河床抬高或束窄,河床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河床演变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河床演变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尚无统一理论如何表达河床演变自动调整作用基本原理是河床演变学研究的难题之一,前人进行了长期艰苦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极值理论和假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Leopold(1962)提出河流能量沿程均匀分布的最大统计熵理论[1]:相当于UJ=常数。Leopold最先提出应用统计熵理论来研究河床演变,由于沿河各段的能量分布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不能沿河自由调整,能量沿程分布不满足构造统计熵的条件,因而河流能量难以达到沿程均匀分布。 (2)窦国仁(1964)提出最小河床活动性假说[2]:在给定的来水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下,不同的河床断面具有不同的稳定性或活动性,而河床在冲淤变化过程中力求建立活动性最小的断面形态。由于河床活动性指标为经验表达式,难以在理论上阐明,也缺乏实测资料进行严格的验证。 (3)Langbein(1964)提出最小方差假说[3]:随着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当地的水力因子将发生调整以趋于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对应的是使各水力因子变化的方差达到最小。最小方差假说在理论上符合统计熵的最概然分布定理,但统计方差的变量不明确,各人构造的方差可能互不相同。 (4)张海燕(1979)提出河流系统的最小河流功假说[4]:对于一定的水流量和输沙量,当河道可能有几种稳定河床形态和坡降时,河床形态将沿河谷坡降进行调整,使河流系统的单位河长河流功最小,表达式为:γQJ=min。由于造床流量Q给定,即最小比降J=min;对于稳定冲积河流,γQJ的值与输沙率Q s成正比,即得到最小输沙率Q s=min。但河床演变不仅仅是调整比降,而且认为冲积河流的调整是为了满足输沙率最小,这与冲积河流的输沙相对平衡自动调整作用原理相矛盾。 (5)杨志达(1971)提出最小单位河流功理论[5]:对于冲积河道缓流,河道将调整流速、坡降、糙率和河床形态,使输送一定水流量和沙流量的单位河流功率最小,最小值大小取决于河道约束条件,表达式为:γUJ=min。但该公式没有反映河道输沙对河床演变的影响,且河流功在物理概念上不明确,有河道给水流做功之嫌,挟沙水流只能损失自己的能量对运动中的泥沙做功,河床不能对水流做功,河床无能量传递给水流,河床对水流的阻力决定水流能耗的分布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自然界的河流无时不刻都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在河道上修建各类工程之后,受到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人为加剧。由于山区河流的发展演变过程十分缓慢,因此,通常所说的河流演变,一般系指近代冲积性平原河流的河床演变。 河流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产物。水流与河床,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水流作用于河床,使河床发生变化;河床反作用于水流,影响水流的特性。由因生果,倒果为因,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这就是河床演变。 水流与河床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泥沙运动。泥沙有时因水流运动强度减弱而为河床的组成部分,有时又因水流运动强度的增强而成为水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河床的淤积抬高或冲刷降低,是通过泥沙运动来达到和体现的。因此,研究河床演变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关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 一、河床演变分类 天然河流中,河床演变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是极其复杂的。根据河床演变的某些特征,可将冲积河流的河床演变现象分为以下几类: (1)按河床演变的时间特征,可分为长期变形和短期变形。如由河底沙波运动引起的河床变形历时不过数小时以至数天;蛇曲状的弯曲河流,经裁直之后再度向弯曲发展,历时可能长达数十年、百年之久。 (2)按河床演变的空间特征,可分为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整体变形一般系指大范围的变形,如黄河下游的河床抬升遍及几百km的河床;而局部变形则一般指发生在范围不大的区域内的变形,如浅滩河段的汛期淤积,丁坝坝头的局部冲刷等。 (3)按河床演变形式特征,可分为纵向变形、横向变形与平面变形。纵向变形是河床沿纵深方向发生的变形,如坝上游的沿程淤积和坝下游的沿程冲刷;横向变形是河床在与流向垂直的两侧方向发生的变形,如弯道的凹岸冲刷与凸岸淤积;平面变形是指从空中俯瞰河道发生的平面变化,如蜿蜒型河段的河弯在平面上的缓慢向下游蠕动。 (4)按河床演变的方向性特征,可分为单向变形和复归性变形。河道在较长时期内沿着某一方向发生的变化如单向冲刷或淤积称为单向变形,如修建水库后较长时期内的库区淤积以及下游河道的沿程冲刷;而河道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现象则称为复归性变形,如过渡段浅滩的汛期淤积、汛后冲刷,分汊河段的主汊发展、支汊衰退的周期性变化等。 (5)按河床演变是否受人类活动干扰,可分为自然变形和受人为干扰变形。近代冲积河流的河床演变,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变形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

中国古代河湖水道变迁

xx古代xx水道变迁 第一节xx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一历史xxxx的重大改道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1第一次重大改道: 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汉志河走向: 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2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王景河走向: 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3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xx走向: 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①xx故道:

基本与隋唐同。 ②横陇故道: 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③二股xx: 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4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 ①1128年决口河道(xx): 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②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 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③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5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1夺濉入淮。2夺涡入淮。3夺汴入淮。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 xx走向:

水库下游水沙变化与河床演变研究综述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6卷第9期 2011年9月V ol.66,No.9Sept.,2011 收稿日期:2011-03-26;修订日期:2011-05-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1218,40788001);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计划(2009CI050);“十 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0BAE00739)[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 na,No.40801218,40788001;The Reservers'Training Projects of Yunnan Mid-Youth Scientific Technical Leader, No.2009CI050;National Key Technologies R&D Program of China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No.2010BAE00739] 作者简介:傅开道(1976-),男,海南陵水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水文地理学、河流泥沙与河床演变研究。 E-mail:kdfu@https://www.360docs.net/doc/266694407.html, 1239-1250页 水库下游水沙变化与河床演变研究综述 傅开道1,黄河清2,钟荣华1,王兴勇3,苏斌1 (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水库建设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水资源及其利用的要求仍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 家在水利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坝改变了上下游水流边界条件,导致水沙输移变化,同时 也触发了河床形态发生相应的调整。自从20世纪30年代全球大规模修坝后,关于此课题的研 究就层出不穷。本文就此研究主题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简要综述水库下游水流 挟沙变异以及河床形态演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归纳与 总结。 关键词:水沙变化;河床调整;水库下游;研究综述 水库大坝将河流拦腰截断,大坝尤其是梯级电站联合运营后巨大的调度功能对河流的径流起到巨大的调节作用,改变了下游天然的水文循环和泥沙输送过程,而水沙过程对于河流地貌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水流是塑造河床的基本动力,径流大小、变幅、各流量级持续时间等要素决定了水沙两相流的造床动力特征;泥沙则是改变河床形态的物质基础,沙量的多少、颗粒的粗细影响着河床演变的方向,不同的水沙组合特征决定了河床的平面形态、断面特征、河弯数量、蜿蜒度、植物结构等。水、沙和河床是一个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河流水库的修建改变了下游水沙过程,破坏原有的水文平衡,必然会引起水沙输移特性改变、河道形态的调整[3]。但由于不同区域的河流,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存在着地质地貌、植被、人为活动等个体差异及区域气候环境的差异,再加上不同水库的修建目的、规模大小和运行方式不一样,因而所引起的水库下游水沙过程变异与河床响应也不尽相同。有关学者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从水库下游水沙过程变化、河床和微地貌演变两大方向的研究动态开展综述。 1水库下游水沙变化 河流上游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水库下游自然的水文过程,下游河流的各种变化都可归因于水沙过程的改变[3-4]。钱宁等认为上游水库的修建对下游水文过程的影响:在来水条件方面,主要表现为洪峰流量减少,枯水流量增大,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幅减小,以及接近恒定流状态的流量持续时间延长;在来沙方面,主要变化是下泄沙量减少,下游河道的含沙量将会显 著降低,泥沙组成变细[5]。随着全球大中小河流建库方兴未艾,众多研究聚焦于直接受水库

3 河道演变分析

3 河道演变分析 3.1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流泽桥位于国道105线东平境内,跨越大清河,桥位断面大清河南堤桩号97+950 、北堤桩号1+280。 大清河为大汶河的下游,自戴村坝至东平湖入湖口(马口)河段,全长29km。河道自东向西较为顺直,过马口后主河槽折向西北,进入东平湖。 大清河两岸均筑有堤防,河道纵比降1995年以前约1:3000。1995年以来由于武家漫以上河道内人为挖砂日趋严重,河槽表现为下切,但由于淤积在大清河入湖口附近的泥沙颗粒太细而无人开采,整个河段呈现上冲下淤的特点。2001年以后河道纵比降已降到1:13000左右。 大清河河道内存有生产堤及阻水林带多处。中小水位时可能顺堤行洪的长度计约7420m。有险工4处,工程长度2.75km。控导工程4处,工程长度1.63km。左右堤防上建有排灌涵闸4座。自上而下建有流泽旧桥,流泽新桥,北大桥三座桥梁横跨河道。 由于近几年当地群众在河道内采砂比较混乱,引起了河势变化,又因河床下切,导致回水区上延,当老湖水位40.3m时,左岸大堤98+000(流泽桥下)与老湖水位相同。如遇较大洪水,一旦河势突变,堤线防守将出现十分不利的局面。同时近几年当地群众在入湖口附近大量围湖造田,导致洪水入湖不畅,若黄汶洪水遭遇时,回水区水位增高,北堤相对于南堤薄弱,防守压力很大。 3.2河势变化分析 3.2.1河道平面变化 流泽桥位位于大清河下游的鲁祖屯险工至流泽控导工程之间,桥位上下游的河道整治工程主要有古台寺险工、鲁祖屯险工、大牛村控导、辛庄险工、武家漫险工等。桥位上游右岸是流泽控导工程,下首与鲁祖屯险工相邻,左岸下首是古台寺险工。桥位处于流泽控导工程到鲁祖屯险工的直河段内,东平湖蓄水位较高时,该河段将受壅水影响。分析河道平面变化时,我们主要对桥位上下游河段1985年至2009年的河势演变情况进行研究,重点对来水较大的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3年的河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典型洪水年份的河势情况 (1) 1990年河势情况

河床演变

第六节河床演变 一、河床演变的基本知识 (一)河床形态变化的类型 河床的几何形状,称为河床形态。河床形态变化,称为河床演变,它是河床泥沙运动的结果,可有两种类型: 1.纵向变形 河床沿水流方向的高程变化,称为河床的纵向变形,它是河流纵向输沙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河源与上游的河床下切、下游河床的淤高,均属此类,其变化幅度随岩石性质而异,细沙河床的变化幅度可能很大。它对于桥梁工程设计的影响不可忽视。 2.横向变形 河湾发展、河槽扩宽、塌岸、分汊、改道等河床平面形态的变化,统称为横向变形。河湾的发展与弯段水流离心力有关,它可使凹岸不断受到冲刷,凸岸不断出现淤积,产生横向比降,可导致河流截弯取直或河流改道。 (二)河床演变的影响因素 河床演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 1.流域的产沙条件 流域的产沙量及泥沙组成等对河床演变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黄河及华北地区一些河流,河水含沙量很大,因此下游河道淤积十分严重。 2.流量变化 流量越大,水流的挟沙量就越多。流量变化越大,泥沙运动和河床的变形就越剧烈。设河水的含沙量为ρ,流量为Q,输沙率为Q s,则有 Q s=ρQ (8-17)3.河床土质 土质坚实的河床变形缓慢,土质松软的河床易受冲刷。 4.水流比降 河床比降大,流速大,冲刷力强,河床受冲刷厉害。反之则易于淤积。 5.副流作用 水流中由于纵、横比降及边界条件的影响,其内部形成一种规模较大的旋转水流,如图8-12所示,称为副流。它从属于主流而存在,是河床冲淤的直接原因。 229厚桥涵 图8-12 1-冲刷坑;2-回水区;3-路堤;4-主流 6.人类活动 如兴修水利工程,建造堤坝、桥、涵等活动,都会对河床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二、建桥后对河床演变的影响 建造桥梁后导致的河床演变属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之一,它只是发生在桥位上、下游不远的范围内。主要为: (一)平原弯曲型河段(属于次稳定河段) 在这类河段上建桥,其孔径一般都大于或等于河槽宽度,建桥对河床的影响小。但是,当桥位通过水深较大的河湾时,因河床自身的天然演变,有可能形成河湾逼近桥台、桥头引道或导流堤,危及桥台基础。 (二)平原顺直河段(属于稳定性河段) 在这类河段上建桥,其孔径一般也不压缩河槽宽度,故对河槽自然演变的影响不会明显,建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自然界的河流无时不刻都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在河道上修建各类工程之后,受到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人为加剧。由于山区河流的发展演变过程十分缓慢,因此,通常所说的河流演变,一般系指近代冲积性平原河流的河床演变。 河流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产物。水流与河床,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水流作用于河床,使河床发生变化;河床反作用于水流,影响水流的特性。由因生果,倒果为因,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这就是河床演变。 水流与河床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一泥沙运动。泥沙有时因水流运动强度减弱而为河床的组成部分,有时又因水流运动强度的增强而成为水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河床的淤积抬高或冲刷降低,是通过泥沙运动来达到和体现的。因此,研究河床演变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关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 一、河床演变分类 天然河流中,河床演变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是极其复杂的。根据河床演变的某些特征,可将冲积河流的河床演变现象分为以下几类: (1)按河床演变的时间特征,可分为长期变形和短期变形。如由河底沙波运动引起的河床变形历时不过数小时以至数天;蛇曲状的弯曲河流,经裁直之后再度向弯曲发展,历时可能长达数十年、百年之久。 (2)按河床演变的空间特征,可分为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整体变形一般系指大范围的变形,如黄河下游的河床抬升遍及几百km的河床;而局部变形则一般指发生在范围不大的区域内的变形,如浅滩河段的汛期淤积,丁坝坝头的局部冲刷等。 (3)按河床演变形式特征,可分为纵向变形、横向变形与平面变形。纵向变形是河床沿纵深方向发生的变形,如坝上游的沿程淤积和坝下游的沿程冲刷;横向变

河床演变与整治要点

河床演变:在不恒定的进出口条件及复杂可动边界的水沙二相流运动的一种体现形式.整治:用工程的手段达到兴利除害.防洪,农田水利,水力发电,给水和排水,航运及水产养殖等山区河流河床形态:断面形态:U 或V字形(下切),谷坡为阶梯状.阶地是河流下切的产物.海面湖面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及气候变迁带来的沙量减少来水量增大,使河流侵蚀作用加强.平面形态:河道曲折多变,沿程宽窄相间,比降大,急滩深潭上下交替,二岸与河心常有巨石突出,岸线和床面极不规则.河流走向由地质构造运动决定.水流及泥沙运动:1河流流态:河床形态不规则.流态紊乱险恶,常有回流,旋涡,水跌,水跃,急弯,剪刀水,横流.洪水暴涨暴落2洪枯流量相差大3悬移质含沙量视地区而异(岩石风化不严重和植被好的地区含沙量少) 4河道的推移质多为卵石及粗沙河床演变:1山区河流比降大流速大含沙量不饱和,利于河床向冲刷方向发展2部分河段暂时性淤积和冲刷1卵石运动引起的演变(汛期淤积增大,枯季冲刷,年内基本平衡)2悬移质运动引起(1一般为冲泻质2宽谷段由主流摆动出现的回流淤积3宽谷段由下游峡谷壅水引起的淤积)3溪口滩形式出现的(1大的山区河流,当二岸溪沟发生洪水或泥石流时,常在溪口堆积成溪口滩2冲积物量大粒粗,不易被主流带走,表现为冲冲淤淤)4地震山 崩滑坡引起(大规模地地震山崩滑 坡引起河道堵塞,引起上下游出现 壅水和跌水,剧烈改变水流和河床 形态)开发与利用1开发旅游2能源 宝库3航运具潜力平原河流概述:平 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 平原地区.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水 流的堆积作用河床形态:平原河流 在平面上具有,顺直,分汊,弯曲,散乱 四种.横断面分抛物线形,不对称三 角形,马鞍形,多汊形.河漫滩是位于 中水河槽两侧,在洪水时能被淹没 的高滩.由堆积作用造成的平原河 漫滩.成型堆积体:冲积河流的河底 有规律地分布着各种形式的大尺度 沙丘,统称~主要5种:1边滩2浅滩3 沙咀4江心滩5江心洲枯水期边滩 有漂亮心型沙洲出露--浅滩--支流 河口三角洲--江心滩/水流及泥沙运 动:平原河流集水面积大,流经土壤 疏松,坡度平缓地带,汇流时间长, 且降雨分配不均,支流入汇有先后, 故洪水没有陡涨陡落的现象,持续 时间较长/平原河流水沙运动的基 本模型是滩槽水沙交换.两种情况:1 河漫滩和中水河槽平行2具有弯曲 外形的中水河槽位于顺直或微弯的 洪水河槽之中河漫滩和中水河槽平 行/河床的演变:体现在河槽中成型 堆积体的发展变化上.规律是汛期 淤积壮大,枯季冲刷萎缩冲积河流 类型:平面形式--演变规律:顺直型-- 边滩平移型,弯曲型--蜿蜒型,分汊型 --交替消长型,散乱型--游荡型.//河 床演变分类:1时间特征:长期,短期.2 空间特征:大范围,局部.3演变形式: 纵向,横向.4方向性特征:单向,复归 性.5引起演变的外力:自然,人工干 扰.//影响因素:1进口条件(上游来 水条件,上游来沙条件)2出口条件 (侵蚀基点条件:河面、湖面、海面 等)3河床周边条件:(地理、地质条件: 河流比降、宽度,河底、河岸的组成) 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输沙平衡的 破坏. G o G i:出入区域的输沙率,B、L:区域 的宽度和长度,?y0:时段?t内的河床 冲淤厚度(淤+,冲-)ρ’淤积物的干 密度/河流自动调整作用:当外部条 件变化引起输沙平衡的破坏,河流 进行自动调整以达到新的输沙平衡. 特征1平衡趋向性2调整多样性3 反应的整体性4河床变形滞后性5 能耗最小河流水力几何形态:能够 自由发展的冲积平原河流的河床, 在挟沙水流长期作用下,有可能形 成与所在河段具体条件相适应的某 种均衡状态.与河床的稳定性、特征 流量密切相关.河床稳定指标:研究 冲积河流的河床演变特性时,引入 一特征参数之一河床稳定指标:纵 向,横向,综合/纵向稳定系数:河床 在纵深方向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泥 沙抗拒水流运动的摩阻力与水流作 用于泥沙的拖曳力的对比.洛赫庆 系数?h1愈大,河床愈稳定/横向稳定 系数:横向稳定与河岸稳定密切相 关,决定河岸稳定的因素是主流顶 冲地点及走向,河岸土壤抗冲能力./ 造床流量:造床作用与多年流量过 程的综合造床作用相当的流量.马 卡维也夫法:相应于最大峰值的流 量值约相当于多年平均最大洪水流 量,其水位约于河漫滩齐平,此流量 为第一造床流量.决定中水河槽流 量,通常所说的造床流量为~/相应次 大峰值的流量略大于多年平均流量, 其水位约与边滩高程相当,此为第 二造床流量,仅对枯水河槽有作用. 平滩水位法在河段内取若干个有代 表性的断面,取平滩水位时平均流 量作为造床流量/造床流量保证率 不同国家相差很大/河相关系:自由 发展的冲积平原河流河床在水流长 期作用下形成与所在河段条件相适 应的均衡水力几何形态,在这种均 衡形态的有关因素和表达来水来沙 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的特征物理量 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 或均衡关系//沿程河相关系:相对某 一特征流量的河相关系.适用一个 河段不同断面,同一河流不同河段, 甚至不同河流/断面河相关系:同一 断面相应于不同流量的河相关系/ 早期河相关系是经验性质的.选比 较稳定或冲淤幅度不大,年内输沙 率接近平衡的可自由发展的人工渠 道和天然河道进行观测,在形态因 素与水力泥沙因素之间建立经验关 系/近代:量纲分析法,联解公式,量纲 分析/ζ:河相系数,河型有关.B0.5/h=ζ. 反映天然河流随河道尺度或流量的 增大,河宽增加远较河深增加为快 的一般性规律/河流纵剖面:也属于 一种河相关系,分为河床纵剖面和 水流纵剖面/河道整治是在总体规 划的基础上,通过修建整治建筑物 或采用其他整治手段,调整水流结 构及局部河床形态,使河床向着有 利的方向发展/河道整治规划1洪水 整治规划2中水整治规划(河势规 划)3枯水整治规划/河势指一条河 流或一个河段的基本流势,也称基 本流路.河势规划遵循因势利导综 合整理的原则/堤防工程:包括规划. 设计.施工.防汛抢险和岁修管理等.. 规划与设计包括1堤线选择2堤顶 高程和堤防间距3堤身横断面(一般 设计为梯形.主要设计参数是堤身 稳定性、堤顶宽度及临、背水边坡 系数)/护岸工程1下层工事(枯水位 以下,包括护底护脚,总称护脚)2中 层工事(两者之间,块石护坡可分为 抛石和砌石两种)3上层工事(洪水 位加波浪爬高和安全超高以上,平 整岸坡,栽种树木,修建集水沟)/枯水 河床整治:在碍航浅滩上修建整治 建筑物,以改善通航条件/通航保证 率:在规定的航道水深下一年内能 够通航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常 用百分率表示/航道尺度:1航道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