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典型例题一

例 1 如果命题“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都在曲线C 上”不正确,那么以下正确的命题是

(A )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0=y x f ,.

(B )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有些在C 上,有些不在C 上. (C )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都不在曲线C 上.

(D )一定有不在曲线C 上的点,其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

分析:原命题是错误的,即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不一定都在曲线C 上,易知答案为D .

典型例题二

例2 说明过点)1,5(-P 且平行于x 轴的直线l 和方程1=y 所代表的曲线之间的关系. 分析:“曲线和方程”的定义中所列的两个条件正好组成两个集合相等的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0),(=y x f 的解”,即纯粹性;“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即完备性.这是我们判断方程是不是指定曲线的方程,曲线是不是所给方程的曲线的准则.

解:如下图所示,过点P 且平行于x 轴的直线l 的方程为1-=y ,因而在直线l 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1=y ,所以直线l 上的点都在方程1=y 表示的曲线上.但是以1=y 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会都在直线l 上,因此方程1=y 不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只是方程1=y 所表示曲线的一部分.

说明:本题中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满足方程,即满足纯粹性,但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都在曲线上,即不满足完备性.

典型例题三

例3 说明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与方程x y =所表示的直线之间的关系. 分析:该题应该抓住“纯粹性”和“完备性”来进行分析.

解:方程x y =所表示的曲线上每一个点都满足到坐标轴距离相等.但是“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不都满足方程x y =,例如点)3,3(-到两坐标轴的距离均为3,但它不满足方程x y =.因此不能说方程x y =就是所有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也不能说是方程x y =所表示的轨迹.

说明:本题中“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点都在曲线上”,即满足完备性,而“轨迹上的点的坐标不都满足方程”,即不满足纯粹性.只有两者全符合,方程才能叫曲线的方程,曲线才能叫方程的曲线.

典型例题四

例 4 曲线4)1(22=-+y x 与直线4)2(+-=x k y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k 的取值范围.有一个交点呢?无交点呢?

分析: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无交点,就是由直线与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分别有两个解、一个解和无解,也就是由两个方程整理出的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分别满足0>?、0=?、0

解:由?

??=-++-=.4)1(,

4)2(2

2y x x k y 得04)23()23(2)1(222=--+-++k x k k x k ∴]4)23)[(1(4)23(42

2

2

2

--+--=?k k k k

)5124(42+--=k k

)52)(12(4---=k k

∴当0>?即0)52)(12(<--k k ,即

2

52

1<

当0=?即0)52)(12(=--k k ,即21=k 或25=k 时,直线与曲线有一个交点. 当0--k k ,即2

1<

k 或2

5>

k 时,直线与曲线没有公共点.

说明:在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个数时,由于直线与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

与由两方程联立所整理出的关于x (或y )的一元方程解的个数相同,所以如果上述一元方程是二次的,便可通过判别式来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个数,但如果是两个二次曲线相遇,两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与由方程组所整理出的一元方程解的个数不一定相同,所以遇到此类问题时,不要盲目套用上例方法,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典型例题五

例5 若曲线x a y =与)0(>+=a a x y 有两个公共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分析:将“曲线有两个公共点”转化为“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解”,从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个数问题.若将两条曲线的大致形状现出来,也许可能得到一些启发.

解法一:由???+==a

x y x

a y 得:a y a y -=

∵0≥y ,∴222)(a y a y -=, 即02)1(4322=+--a y a y a . 要使上述方程有两个相异的非负实根. 则有:?????????

>->->--=?01

120)1(442

4

23246a a a a

a a a 又∵0>a ∴解之得:1>a .

∴所求实数a 的范围是),1(∞+.

解法二:x a y =的曲线是关于y 轴对称且顶点在原点的折线,而a x y +=表示斜率为1且过点),0(a 的直线,由下图可知,当1≤a 时,折线的右支与直线不相交.所以两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当1>a 时,直线与折线的两支都相交,所以两条直线有两个相异的交点.

说明:这类题较好的解法是解法二,即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探求.若题设条件中“0>a ”改为R a ∈呢,请自己探求.

典型例题六

例 6 已知AOB ?,其中)0,6(A ,)0,0(O ,)3,0(B ,则角AOB 平分线的方程是

x y =(如下图),对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曲线方程概念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关键是理解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

解:不对,因为AOB ?内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OC ,而方程x y =的图形是一条直线.如点)8,8(P 坐标适合方程x y =,但点P 不在AOB ?内角AOB 的平分线上.

综合上述内角AOB 平分线为:)20(≤≤=x x y .

说明:判断曲线的方程或方程的曲线,要紧扣定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关键是要搞清楚曲线的范围.

典型例题七

例7 判断方程122+--=x x y 所表示的曲线.

分析:根据方程的表面形式,很难判断方程的曲线的形状,因此必需先将方程进行等价变形.

解:由原方程122+--=x x y 可得:

1--=x y ,即???<-≥+-=),

1(1),

1(1x x x x y

∴方程122+--=x x y 的曲线是两条射线,如图所示:

说明:判断方程表示的曲线,在化简变形方程时要注意等价变形.如方程2

1-=

-y x 等价于2)1(2-=-y x 且1≥x ,即)1(2)1(2

≥+-=x x y ,原方程的曲线是抛物线一部分.

典型例题八

例8 如图所示,已知A 、B 是两个定点,且2=AB ,动点M 到定点A 的距离是4,线段MB 的垂直平分线l 交线段MA 于点P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分析:本题首先要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动点P 满足的条件(等量关系)题设中没有明显给出,要从题意中分析找出等量关系.连结PB ,则PB

PM =,由此

4==+=+AM PM PA PB PA ,即动点P 到两定点A ,B 距离之和为常数.

解:过A ,B 两点的直线为x 轴,A ,B 两点的中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2=AB ,∴A ,B 两点坐标分别为)0,1(-,)0,1(. 连结PB .∵l 垂直平分线段BM , ∴PB PM =,

4==+=+AM PM PA PB PA .

设点),(y x P ,由两点距离公式得

4)1()1(2

22

2

=+-+

++y

x y x ,

化简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移项)

x y

x -=+-4)1(22

2

两边再平方移项得: 13

4

2

2

=+

y

x

,即为所求点P 轨迹方程.

说明:通过分析题意利用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找出P 点与两定点A ,B 距离之和为常数4,是解本题的关键.方程化简过程也是很重要的,且化简过程也保证了等价性.

典型例题九

例9 过()42,P 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1l ,2l ,若1l 交1l 轴于A ,2l 交y 轴于B ,求线段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解:连接PM ,设()y x M ,,则()02,x A ,()y B 20,.

∵ 21l l ⊥

∴ PAB ?为直角三角形. 由直角三角形性质知

AB PM 21=

()()2

2

2

2442

142y x y x +=-+-

化简得M 的轨迹方程为

052=-+y x

说明:本题也可以用勾股定理求解,还可以用斜率关系求解,因此本题可有三种解法.用斜率求解的过程要麻烦一些.

典型例题十

例10 求与两定点A 、B 满足2

2

2

k PB PA

=-(k 是常数)的动点P 的轨迹方程.

分析:按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求解.

解法一:如图甲,取两定点A 和B 的连线为x 轴,过

AB 的中点且与AB 垂直的直线为y 轴建立坐标系.

设)0,(a A -,)0,(a B ,),(y x P ,则:2

22

)(y a x PA ++=,2

22

)(y a x PB

+-=.

据题意,2

2

2

k PB

PA

=-,有[

][]2

2

2

2

2)

()(k

y

a x y

a x =+--++得2

4k ax =.

图2

由于k 是常数,且0≠a ,所以a

k

x 42

=为动点的轨迹方程,即动点P 的轨迹是一条平行

于y 轴的直线.

解法二:如图乙,取A 与B 两点连线为x 轴,过A 点且与AB 垂直的直线为y 轴建立坐标系.

设)0,0(A ,)0,(a B ,),(y x P ,则:2

22

y x PA +=,2

22

)(y a x PB

+-=.

据题意,2

2

2

k PB

PA

=-,有(

)[]2

2

2

2

2)

(k

y

a x y

x =+--+,

得a

k a x 222

+=,即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a

k a x 22

2

+=,它是平行于y 轴的一条直线.

解法三:如图丙建立坐标系,设),(11y x A ,),(22y x B ,),(y x P ,则

2

1212

)()(y y x x PA

-+-=,2

2222

)()(y y x x PB

-+-=.

据题意,2

2

2

k PB

PA =-,有

[][]2

2

22

2

2

12

1

)

()()

()

(k

y y x

x y y x x =-+---+-,

整理后得到点P 的轨迹方程为:

0)(2)(22

2

22

22

12

11212=---++-+-k

y x y x y y y x x x ,它是一条直线.

说明:由上面介绍的三种解法,可以看到对于同一条直线,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方程不同,适当建立坐标系如解法一、解法二,得到的方程形式简单、特性明显,一看便知是直线.而解法三得到的方程烦琐、冗长,若以此为基础研究其他问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求曲线方程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取坐标系十分重要.另外,也要注意到本题所求的是

轨迹的方程,在作解答表述时应强调曲线的方程,而不是曲线.

典型例题十一

例11 两直线分别绕着定点A 和B (a AB 2=)在平面内转动,且转动时保持相互垂直,求两直线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

分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列出动点所满足的等式. 解:取直线AB 为x 轴,取线段AB 的中点O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0,(a A -,)0,(a B ,P 属于集合{}2

2

2

AB

PB

PA

P

C =+=

设),(y x P ,则22222)2()()(a y a x y a x =+-+++,化简得222a y x =+. 这就是两直线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 说明:本题易出现如下解答错误:

取直线AB 为x 轴,取线段AB 的中点O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0,(a A -,)0,(a B ,交点P 属于集合{}{}1-=?=⊥=

PB PA k k P

PB

PA P

C .

设),(y x P ,则a

x y k PA +=)(a x -≠,a

x y k PB -=

)(a x ≠,

1-=-?

+a

x y

a x y

,即2

2

2

a y x =+(a x ±≠).

要知道,当x PA ⊥轴且另一直线与x 轴重合时,仍有两直线互相垂直,此时两直线交点为A .同样x PB ⊥轴重合时,且另一直线与x 轴仍有两直线互相垂直,此时两直线交点为

B .因而,)0,(a A -与)0,(a B 应为所求方程的解.

纠正的方法是:当PA 或PB 的斜率不存在时,即a x ±=时,)0,(a A -和)0,(a B 也在曲线上,故所求的点P 的轨迹方程是2

2

2

a y x =+.

求出曲线上的点所适合的方程后,只是形式上的曲线方程,还必须对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作考察,既要剔除不适合的部分,也不要遗漏满足条件的部分.

典型例题十二

例12 如图,ABC Rt ?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和b )(b a >,A 与B 两点分别在x 轴的正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上滑动,求直角顶点C 的轨迹方程.

分析:由已知ACB ∠是直角,A 和B 两点在坐标轴上滑动时,AOB ∠也是直角,由平面几何知识,A 、C 、B 、O 四点共圆,则有AOC ABC ∠=∠,这就是点C 满足的几何条件.由此列出顶点C 的坐标适合的方程.

解:设点C 的坐标为),(y x ,连结CO ,由?=∠=∠90AOB ACB ,所以A 、O 、B 、

C 四点共圆.

从而ABC AOC ∠=∠.由a

b ABC =∠tan ,x

y AOC =

∠tan ,有

a

b x

y =

,即x a

b y =

注意到方程表示的是过原点、斜率为

a

b 的一条直线,而题目中的A 与B 均在两坐标轴的

正半轴上滑动,由于a 、b 为常数,故C 点的轨迹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直线的一部分.我们可考察A 与B 两点在坐标轴上的极端位置,确定C 点坐标的范围.

如下图,当点A 与原点重合时,

x b a x AB S ABC ?+=

?=

?2

2

2

12

1,所以2

2

b

a a

b x +=

如下图,当点B 与原点重合时,C 点的横坐标BD x =.

由射影定理,AB BD BC ?=2

,即2

22b a x a +?=,有2

2

2

b

a a

x +=

.由已知b a >,

所以

2

2

2

2

2

b

a a

b

a a

b +<

+.

故C 点的轨迹方程为:x a

b y =

2

2

2

2

2

b

a a

x b

a a

b +≤

≤+).

说明:求出曲线上的点所适合的方程后,只是形式上的曲线方程,还必须对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作考察,剔除不适合的部分.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过点)2,3(P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1l 、2l ,若1l 交x 轴于A ,2l 交y 轴于B ,M 在线段AB 上,且3:1:=BM AM ,求M 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如图,设),(y x M ,题中几何条件是21l l ⊥,在解析几何中要表示垂直关系的代数关系式就是斜率乘积为-1,所以要求M 的轨迹方程即x 、y 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把1l 、2l 的斜率用x 、y 表示出来,而表示斜率的关键是用x 、y 表示A 、B 两点的坐标,由题可知M 是A 、B 的定比分点,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便可找出A 、B 、M 坐标之间的关系,进而表

示出A 、B 两点的坐标,并求出M 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y x M ,)0,(a A ,),0(b B ∵M 在线段AB 上,且3:1:=BM AM . ∴M 分AB 所成的比是

3

1,

由?????

???

???+=

+=31

131

31

1b y a x ,得??

???==y b x

a 434,

∴)0,3

4(

x A 、)4,0(y B

又∵)2,3(P ,∴1l 的斜率x

k 34321-

=

,2l 的斜率3

242--=

y k .

∵21l l ⊥,∴

13

243432-=--?-

y x .

化简得:01384=-+y x .

说明:本题的上述解题过程并不严密,因为1k 需在4

9≠

x 时才能成立,而当49=

x 时,

)0,3(A ,

1l 的方程为3=x .所以2l 的方程是2=y .故)2,0(B ,可求得)2

1,49(M ,

而)

21,4

9(也满足方程01384=-+y x .故所求轨迹的方程是01384=-+y x .这类题在解答时应注意考虑完备性和纯粹性.

典型例题十四

例14 如图,已知两点)2,2(-P ,)2,0(Q 以及一直线x y l =:,设长为2的线段AB 在直线l 上移动.求直线PA 和QB 的交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1:设),(y x M ,题中的几何条件是2=

AB ,所以只需用),(y x 表示出A 、B 两

点的坐标,便可求出曲线的方程,而要表示A 点坐标可先找出A 、M 两点坐标的关系,显然

P 、A 、M 三点共线.这样便可找出A 、M 坐标之间的关系,进而表示出A 的坐标,同理

便可表示出B 的坐标,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解法一:设),(y x M 、),(a a A 、),(b b B )(a b >. 由P 、A 、M 三点共线可得:

2

22

2+-=+-x y a a (利用PA 与MP 斜率相等得到)

∴4

22+-+=

y x y x a .

由Q 、B 、M 三点共线可得

x

y b

b 22-=-.

∴2

2+-=y x x b .

又由2=AB 得2)(22

=-b a .

∴1=-a b ,∴

14

222

2=+-+-

+-y x y x y x x .

化简和所求轨迹方程为:082222=+-+-y x y x .

分析2:此题也可以先用P 、A 、M 三点共线表示出A 点坐标,再根据2=AB 表示

出B 点坐标,然后利用Q 、B 、M 三点共线也可求得轨迹方程.

解法二:设),(y x M ,),(a a A 由2=

AB 且B 在直线x y =上且B 在A 的上方可得:)1,1(++a a B

由解法一知4

22+-+=y x y x a ,

∴)4

43,

4

43(

+-+++-++y x y x y x y x B

又由Q 、B 、M 三点共线可得:

x y y x y x y x y x 24

432

4

4

3-=

+-++-+-++. 化简得所求轨迹方程为:08222

2

=+-+-y x y x . 解法三:由于2=

AB 且AB 在直线x y =上

所以可设),(a a A ,)1,1(++a a B .

则直线AP 的方程为:)2)(2()2)(2(+-=-+x a y a

直线BQ 的方程为:x a y a )1()2)(1(-=-+ 由上述两式解得)0(1

21

2≠???

?

??

?

-+=--=a a

a y a a x ∴???

????++=+-+=+4

4)1(44)1(22222

2a a y a a x ∴8)1()1(22-=+-+y x , 即082222=+-+-y x y x .

而当0=a 时,直线AP 与BQ 平行,没有交点. ∴所求轨迹方程为082222=+-+-y x y x .

说明:本题的前两种方法属于直接法,相对较繁,而后一种方法,事实上它涉及到参数的思想(a 为参数),利用交点求轨迹方程.一般先把交点表示为关于参数的坐标,然后消去参

数,这也反映出运动的观点.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详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那么当n =k +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Λ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k 这一步,当n =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 =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 =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 +1)(k +2) 那么当n =k +1时, a 1+2a 2+3a 3+…+ka k +(k +1)a k +1 = k (k +1)(k +2)+ (k +1)[3(k +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使a 1+2a 2+3a 3+…+na n =n (n +1)(n +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例3.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小升初数学训练典型例题分析-找规律篇

名校真题 测试卷 找规律篇 时间:15分钟 满分5分 姓名_________ 测试成绩_________ 1 (12年清华附中考题) 如果将八个数14,30,33,35,39,75,143,169平均分成两组,使得这两组数的乘积相等,那么分组的情况是什么? 2 (13年三帆中学考题) 观察1+3=4 ; 4+5=9 ; 9+7=16 ; 16+9=25 ; 25+11=36 这五道算式,找出规律, 然后填写20012+( )=20022 3 (12年西城实验考题) 一串分数:12123412345612812,,,,,,,,,,,,.....,,,......,33,55557777779991111 其中的第2000个分数是 . 4 (12年东城二中考题) 在2、3两数之间,第一次写上5,第二次在2、5和5、3之间分别写上7、8(如下所示),每次都在已写上的两个相邻数之间写上这两个相邻数之和.这样的过程共重复了六次,问所有数之和是多少? 2......7......5......8 (3) 5 (04年人大附中考题) 请你从01、02、03、…、98、99中选取一些数,使得对于任何由0~9当中的某些数字组成的无穷长的一串数当中,都有某两个相邻的数字,是你所选出的那些数中当中的一个。为了达到这些目的。

(1)请你说明:11这个数必须选出来; (2)请你说明:37和73这两个数当中至少要选出一个; (3)你能选出55个数满足要求吗? 【附答案】 1 【解】分解质因数,找出质因数再分开,所以分组为33、35、30、169和14、39、75、 143。 2 【解】上面的规律是:右边的数和左边第一个数的差正好是奇数数列3、5、7、9、11……, 所以下面括号中填的数字为奇数列中的第2001个,即4003。 3 【解】分母为3的有2个,分母为4个,分母为7的为6个,这样个数2+4+6+8… 88=1980<2000,这样2000个分数的分母为89,所以分数为20/89。 4 【解】:第一次写后和增加5,第二次写后的和增加15,第三次写后和增加45,第四次写后和增加135,第五次写后和增加405,…… 它们的差依次为5、15、45、135、405……为等比数列,公比为3。 它们的和为5+15+45+135+405+1215=1820,所以第六次后,和为1820+2+3=1825。 5 【解】 (1),11,22,33,…99,这就9个数都是必选的,因为如果组成这个无穷长数的就是1~9某个单一的数比如111…11…,只出现11,因此11必选,同理要求前述9个数必选。 (2),比如这个数3737…37…,同时出现且只出现37和37,这就要求37和73必 须选出一个来。 (3),同37的例子, 01和10必选其一,02和20必选其一,……09和90必选其一,选出9个 12和21必选其一,13和31必选其一,……19和91必选其一,选出8个。 23和32必选其一,24和42必选其一,……29和92必选其一,选出7个。 ……… 89和98必选其一,选出1个。

高考数学大题经典习题

1. 对于函数()3 2 1(2)(2)3 f x a x bx a x =-+-+-。 (1)若()f x 在13x x ==和处取得极值,且()f x 的图像上每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均不超过 22sin cos t t t -+t 的取值范围; (2)若()f x 为实数集R 上的单调函数,设点P 的坐标为(),a b ,试求出点P 的轨迹所形成的图形的面积S 。 1. (1)由()3 2 1 (2)(2)3 f x a x bx a x =-+-+-,则()2'(2)2(2)f x a x bx a =-+-+- 因为()13f x x x ==在和处取得极值,所以()13'0x x f x ===和是的两个根 22 1(2)121(2)02 (2)323(2)0a a b a b a b a ?=--+?-?+-=????=--+?-?+-=?? ()2 '43f x x x ∴=-+- 因为()f x 的图像上每一点的切线的斜率不超过2 2sin cos t t t -+ 所以()2 '2sin cos f x t t t x R ≤-∈恒成立, 而()()2 '21f x x =--+,其最大值为1. 故2 2sin cos 1t t t -≥ 72sin 21,3412t k t k k Z πππππ? ??-≥?+≤≤+∈ ??? (2)当2a =-时,由()f x 在R 上单调,知0b = 当2a ≠-时,由()f x 在R 上单调()'0f x ?≥恒成立,或者()'0f x ≤恒成立. ∵()2 '(2)2(2)f x a x bx a =-+-+-, 2244(4)0b a ∴?=+-≤可得224a b +≤ 从而知满足条件的点(),P a b 在直角坐标平面aob 上形成的轨迹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 4S π= 2. 函数cx bx ax x f ++=2 3 )((0>a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ααf A 、)) (,(ββf B 分别为函数)(x f 的极大值点和极小值点,且|AB|=2,αββα-=-)()(f f .

数学归纳法典型例习题

欢迎阅读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 一. 教学内容: 高三复习专题:数学归纳法 二. 教学目的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应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四. ??? ??? (1 ??? (2()时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 ??? 即只 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要点解析】 ?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问题的关键在第二步,即n=k+1时为什么成立,n=k+1时成立是利用假设n=k时成立,根据有关的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等数学结论推证出n=k+1时成立,而不是直接代入,否则n=k+1时也成假设了,命题并没有得到证明。 ??? 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有关的正整数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学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易犯的错误 ??? (1)对项数估算的错误,特别是寻找n=k与n=k+1的关系时,项数发生什么变化被弄错。 ??? (2)没有利用归纳假设:归纳假设是必须要用的,假设是起桥梁作用的,桥梁断了就通不过去了。 ??? (3)关键步骤含糊不清,“假设n=k时结论成立,利用此假设证明n=k+1时结论也成立”,是数学归纳法的关键一步,也是证明问题最重要的环节,对推导的过程要把步骤写完整,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规范性。 ? 例1. 时,。 ,右边,左边 时等式成立,即有,则当时,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等式都成立。 的取值是否有关,由到时 (2 到 本题证明时若利用数列求和中的拆项相消法,即 ,则这不是归纳假设,这是套用数学归纳法的一种伪证。 (3)在步骤②的证明过程中,突出了两个凑字,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关键是明确 时证明的目标,充分考虑由到时,命题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小升初数学测试题经典十套题及答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人教版)小升初入学考试数学试卷(一)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得分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港距离为9厘米,一艘货轮于上午6时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A开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 A、15点 B、17点 C、19点 D、21点 2、将一根木棒锯成4段需要6分钟,则将这根木棒锯成7段需要()分钟。 A、10 B、12 C、14 D、16 3、一个车间改革后,人员减少了20%,产量比原来增加了20%,则工作效率()。 A、提高了50% B、提高40% C、提高了30% D、与原来一样 4、A、B、C、D四人一起完成一件工作,D做了一天就因病请假了,A结果做了6天,B做了5天,C做了4天,D作为休息的代价,拿出48元给A、B、C三人作为报酬,若按天数计算劳务费,则这48元中A就分()元。 A、18 B、19.2 C、20 D、32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学校开展植树活动,成活了100棵,25棵没活,则成活率是()。 2、甲乙两桶油重量差为9千克,甲桶油重量的1/5等于乙桶油重量的1/2,则乙桶油重()千克。 3、两个自然数的差是5,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差是203,则这两个数的和是()。 4、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已知圆锥与圆柱的体积比是1:6,圆锥的高是4.8厘米,则圆柱的高是()厘米。

5、如图,电车从A站经过B站到达C站,然后返回。去时B站停车,而返回时不停,去时的车速为每小时48千米,返回时的车速是每小时()千米。 6、扑克牌游戏,小明背对小亮,让小亮按下列四个步骤操作: 第一步,分发左中右三堆牌,每堆牌不少于两张,且各堆牌的张数相同; 第二步,从左边一堆拿出两张,放入中间一堆; 第三步,从右边一堆拿出一张,放入中间一堆; 第四步,左边一堆有几张牌,就从中间一堆拿几张牌放入左边一堆。 这时小明准确说出了中间一堆牌现有的张数,你认为中间一堆牌现有的张数是()。 7、前30个数的和为()。 8、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三、计算:(每小题5分,共10分)

[高考数学]高考数学函数典型例题

?0x时,总有 00 ?01}的四组函数如下: ①f(x)=x2,g(x)=x;②f(x)=10-x+2,g(x)=2x-3 x;

③ f(x)= , g(x)= ; ④ f(x)= , g(x)=2(x-1-e -x ) . 年 高 考 江 苏 卷 试 题 11 ) 已 知 函 数 f ( x ) = ? x + 1, x ≥ 0 , 则 满 足 不 等 式 ) 剪成两块,其中一块是梯形,记 S = ,则 S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2 x 2 +1 xlnx+1 2x 2 x lnx x+1 其中, 曲线 y=f(x) 和 y=g(x) 存在“分渐近线”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②④ D.③④ 33. (20XX 年 高 考 天 津 卷 理 科 16) 设 函 数 f ( x ) = x 2 - 1 , 对 任 意 3 x x ∈[ , +∞) , f ( ) - 4m 2 f ( x ) ≤ f ( x - 1) + 4 f (m ) 2 m 恒成立,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34 .( 20XX ? 2 ?1, x < 0 f (1- x 2 )> f ( 2x 的 x 的范围是__▲___。 35.(20XX 年高考江苏卷试题 14)将边长为 1m 正三角形薄片,沿一条平行于底边的直线 (梯形的周长) 梯形的面积 36 已知函数 f ( x ) = ( x + 1)ln x - x + 1 . (Ⅰ)若 xf '(x) ≤ x 2 + ax + 1 ,求 a 的取值范围; (Ⅱ)证明: ( x - 1) f ( x ) ≥ 0 .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2)

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Λ.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Λ 1 1 1211 2+++=++

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精品

【关键字】认识、问题、要点 数学归纳法(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当n =k +1时.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 那么当n =k +1时,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 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自然数n 都成立. 说明:这里要注意,当n =k +1时,要证的目标是 1211 1 31 21 1+<++++++k k k ,当代入归纳假设后,就是要证明:

1211 2+<++k k k . 认识了这个目标,于是就可朝这个目标证下去,并进行有关的变形,达到这个目标. 题型3.证明数列问题 例3 (x +1)n =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n (x -1)n (n ≥2,n ∈N *). (1)当n =5时,求a 0+a 1+a 2+a 3+a 4+a 5的值. (2)设b n = a 22n -3,T n = b 2+b 3+b 4+…+b n .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2时,T n =n (n +1)(n -1)3 . 解: (1)当n =5时, 原等式变为(x +1)5=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4(x -1)4+a 5(x -1)5 令x =2得a 0+a 1+a 2+a 3+a 4+a 5=35=243. (2)因为(x +1)n =[2+(x -1)]n ,所以a 2=C n 2·2n -2 b n =a 22 n -3=2C n 2=n (n -1)(n ≥2) ①当n =2时.左边=T 2=b 2=2, 右边=2(2+1)(2-1)3 =2,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等式成立, 即T k =k (k +1)(k -1)3 成立 那么,当n =k +1时, 左边=T k +b k +1=k (k +1)(k -1)3+(k +1)[(k +1)-1]=k (k +1)(k -1)3 +k (k +1) =k (k +1)?? ??k -13+1=k (k +1)(k +2)3 =(k +1)[(k +1)+1][(k +1)-1]3 =右边. 故当n =k +1时,等式成立. 综上①②,当n ≥2时,T n =n (n +1)(n -1)3 .

通用版小升初数学专项训练+典型例题分析-找规律篇(含答案)

测试卷 找规律篇 时间:15分钟 满分5分 姓名_________ 测试成绩_________ 1 (12年清华附中考题) 如果将八个数14,30,33,35,39,75,143,169平均分成两组,使得这两组数的乘积相等,那么分组的情况是什么? 2 (13年三帆中学考题) 观察1+3=4 ; 4+5=9 ; 9+7=16 ; 16+9=25 ; 25+11=36 这五道算式, 找出规律, 然后填写20012+( )=20022 3 (12年西城实验考题) 一串分数:12123412345612812 , ,,,,,,,,,,,.....,,,......,33,55557777779991111 其中的第2000个分数 是 . 4 (12年东城二中考题) 在2、3两数之间,第一次写上5,第二次在2、5和5、3之间分别写上7、8(如下所示),每次都在已写上的两个相邻数之间写上这两个相邻数之和.这样的过程共重复了六次,问所有数之和是多少? 2......7......5......8 (3) 5 (04年人大附中考题) 请你从01、02、03、…、98、99中选取一些数,使得对于任何由0~9当中的某些数字组成的无穷长的一串数当中,都有某两个相邻的数字,是你所选出的那些数中当中的一个。为了达到这些目的。

(1)请你说明:11这个数必须选出来; (2)请你说明:37和73这两个数当中至少要选出一个; (3)你能选出55个数满足要求吗? 【附答案】 1 【解】分解质因数,找出质因数再分开,所以分组为33、35、30、169和14、39、75、 143。 2 【解】上面的规律是:右边的数和左边第一个数的差正好是奇数数列3、5、7、9、11……, 所以下面括号中填的数字为奇数列中的第2001个,即4003。 3 【解】分母为3的有2个,分母为4个,分母为7的为6个,这样个数2+4+6+8… 88=1980<2000,这样2000个分数的分母为89,所以分数为20/89。 4 【解】:第一次写后和增加5,第二次写后的和增加15,第三次写后和增加45,第四次写后和增加135,第五次写后和增加405,…… 它们的差依次为5、15、45、135、405……为等比数列,公比为3。 它们的和为5+15+45+135+405+1215=1820,所以第六次后,和为1820+2+3=1825。 5 【解】 (1),11,22,33,…99,这就9个数都是必选的,因为如果组成这个无穷长数的就是1~9某个单一的数比如111…11…,只出现11,因此11必选,同理要求前述9个数必选。 (2),比如这个数3737…37…,同时出现且只出现37和37,这就要求37和73必 须选出一个来。 (3),同37的例子, 01和10必选其一,02和20必选其一,……09和90必选其一,选出9个 12和21必选其一,13和31必选其一,……19和91必选其一,选出8个。 23和32必选其一,24和42必选其一,……29和92必选其一,选出7个。 ……… 89和98必选其一,选出1个。

导数典型例题(含答案)

导数典型例题 导数作为考试内容的考查力度逐年增大.考点涉及到了导数的所有内容,如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物理意义,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极)值等等,考查的题型有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主观题(解答题)、考查的形式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导数与传统内容如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三角函数、不等式等的综合考查成为新的热点. 一、与导数概念有关的问题 【例1】函数f (x )=x (x -1) (x -2)…(x -100)在x=0处的导数值为 .1002 C ! 解法一 f '(0)=x f x f x ?-?+→?) 0()0(lim = x x x x x ?--?-?-??→?0 )100()2)(1(lim 0 Λ =lim 0 →?x (Δx -1)(Δx -2)…(Δx -100)=(-1)(-2)…(-100)=100! ∴选D. 解法二 设f (x )=a 101x 101+ a 100x 100+…+ a 1x +a 0,则f '(0)= a 1,而a 1=(-1)(-2)…(-100)=100!. ∴选D. 点评 解法一是应用导数的定义直接求解,函数在某点的导数就是函数在这点平均变化率的极限.解法二是根据导数的四则运算求导法则使问题获解. 【例2】 已知函数f (x )=n n n k k n n n n x c n x c k x c x c c 11212210 ++++++ΛΛ,n ∈N *,则 x x f x f x ??--?+→?) 2()22(lim 0 = . 解 ∵ x x f x f x ??--?+→?) 2()22(lim 0 =2x f x f x ?-?+→?2) 2()22(lim + []x f x f x ?--?-+→?-) 2()(2lim 0 =2f '(2)+ f '(2)=3 f '(2), 又∵f '(x )=1 1 2 1 --+++++n n n k k n n n x c x c x c c ΛΛ, ∴f '(2)= 21(2n n n k n k n n c c c c 222221+++++ΛΛ)=21[(1+2)n -1]= 2 1(3n -1). 点评 导数定义中的“增量Δx ”有多种形式,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如 x m x f x m x f x ?--?-→?-)()(000 lim ,且其定义形式可以是 x m x f x m x f x ?--?-→?) ()(000 lim ,也可以是 00 ) ()(lim x x x f x f x --→?(令Δx =x -x 0得到),本题是导数的定义与多项式函数求导及二项式定理有关 知识的综合题,连接交汇、自然,背景新颖. 【例3】 如圆的半径以2 cm/s 的等速度增加,则圆半径R =10 cm 时,圆面积增加的速度是 .

小升初数学经典题型汇总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1 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 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 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 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 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 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2份 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所以每天要长×2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头牛 所以,一共需要+=42头牛来吃。 两种解法: 解法一: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每亩原有草量为*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头) 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1 1 1211 2+++=++

矩阵典型习题解析

2 矩阵 矩阵是学好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基础,而对于初学者来讲,对于矩阵的理解是尤为的重要;许多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感觉矩阵很难,这也是因为对矩阵所表示的内涵模糊的缘故。其实当我们把矩阵与我们的实际生产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用矩阵来表示这些“繁琐”的事物来是多么的奇妙!于是当我们对矩阵产生无比的兴奋时,那么一切问题都会变得那么的简单! 2.1 知识要点解析 2.1.1 矩阵的概念 1.矩阵的定义 由m×n个数a ij(i 1,2, ,m; j 1,2, , n)组成的m行n 列的矩形数表 a11 a12 a1n a2n a m1 a m2 a mn 称为m×n矩阵,记为 A (a ij )m n 2.特殊矩阵 (1)方阵:行数与列数相等的矩阵; (2)上(下)三角阵:主对角线以下(上)的元素全为零的方阵称为上(下)三角阵; (3)对角阵:主对角线以外的元素全为零的方阵; (4)数量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相同的对角阵; (5)单位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全是 1 的对角阵,记为E; (6)零矩阵:元素全为零的矩阵。 3.矩阵的相等 设 A (a ij )mn; B (b ij )mn 若a ij b ij(i 1,2, ,m; j 1,2, ,n),则称 A 与B相等,记为A=B 2.1.2 矩阵的运算

1.加法 (1)定义:设 A (A ij )mn ,B (b ij ) mn ,则 C A B (a ij b ij )mn (2) 运算规律 ① A+B=B+A ; ②( A+B )+C=A+(B+C ) ③ A+O=A ④ A+(-A ) =0, –A 是 A 的负矩阵 2.数与矩阵的乘法 (1)定义:设 A (a ij ) mn , k 为常数,则 kA (ka ij )mn (2)运算规律 ①K (A+B) =KA+KB , ② (K+L )A=KA+LA , ③ (KL) A= K (LA) 3.矩阵的乘法 (1)定义:设 A (a ij )mn ,B (b ij )np .则 n AB C (C ij )mp ,其中 C ij a ik b kj k1 (2) 运算规律 ① (AB)C A (BC) ;② A(B C) AB AC ③ (B C)A BA CA 3)方阵的幂 ①定义:A (a ij ) n ,则 A k A K A ②运算规律: A m A n A m n (A m )n A (4)矩阵乘法与幂运算与数的运算不同之处。 ① AB BA ② AB 0, 不能推出 A 0或B 0; ③ (AB)k A k B k 4.矩阵的转置 (1) 定义:设矩阵 A=(a ij )mn ,将 A 的行与列的元素位置交换,称为矩阵 A 的转置,记为 A T (a ji )nm , (2) 运算规律 ①(A T )T A; ②(A B)T A T B T ; ③(kA)T KA T ; ④ (AB)T B T A T 。

小升初数学典型题

升中典型题 1、一种商品按定价的75折出售,仍可获利20%,若按定价出售可获利()%。 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半径的比是2:3,高的比是4:3,则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比是(): ()。 3、有一个长方体,它的正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是209,如果它是长、宽、高都是质数,那么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4、小芳骑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30千米,然后按原路返回,若想往返的平均速度为40千 米,则返回时每小时应行()千米。 5、一个半圆形,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6﹑水结成冰后体积增了1 11 ,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 ) 7.冰化成水后,体积比原来减少1 12,水结成冰后,体积比原来增加了(). 8、甲数为a,比乙数的3 4多b,表示乙数的式子是()。 9、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 2 3,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底 面积的比是() .10、甲种商品降价20%后与乙商品涨价20%后的价格相等,甲乙两种商品的原价的比是()。 11.甲数比乙数少20%,乙数比甲数多()%。 12.甲乙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3,最小公倍数是45,若甲数是9,那么乙数是()。 13. 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要()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要()个。 二、解决问题。 1﹑用同一种方砖铺一间长8米,宽6米的乒乓球室的地板,先用200块方砖就铺了32平方米,余下的还要多少方砖(用比例解) 2﹑小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1 4 多6页,第二天读了这本书的 2 5 少2页,第三天读完剩 下的17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3、一筐梨,先拿走30kg,又拿出余下的70%,这时剩下的梨正好是原来的1 10。这筐梨原来 多少kg

高考数学大题经典习题

1. 对于函数()32 1(2)(2)3 f x a x bx a x =- +-+-。 (1)若()f x 在13x x ==和处取得极值,且()f x 的图像上每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均不超过 2 2sin cos t t t -+ t 的取值范围; (2)若()f x 为实数集R 上的单调函数,设点P 的坐标为(),a b ,试求出点P 的轨迹所形成的图形的面积S 。 1. (1)由()32 1(2)(2)3 f x a x bx a x =- +-+-,则 ()2 '(2)2(2)f x a x bx a =-+-+- 因为()13f x x x ==在和处取得极值,所以()13'0x x f x ===和是的两个根 22 1(2)121(2)02(2)323(2)0 a a b a b a b a ?=--+?-?+-=????=--+?-?+-=?? ()2 '43f x x x ∴=-+- 因为()f x 的图像上每一点的切线的斜率不超过2 2sin cos t t t -+ 所以()2 '2sin cos f x t t t x R ≤-+ ∈恒成立, 而()()2 '21f x x =--+,其最大值为1. 故2 2sin cos 1t t t -+ ≥ 72sin 21,3412t k t k k Z πππππ? ??-≥?+≤≤+∈ ??? (2)当2a =-时,由()f x 在R 上单调,知0b = 当2a ≠-时,由()f x 在R 上单调()'0f x ?≥恒成立,或者()'0f x ≤恒成立. ∵()2 '(2)2(2)f x a x bx a =-+-+-, 2244(4)0b a ∴?=+-≤可得22 4a b +≤ 从而知满足条件的点(),P a b 在直角坐标平面aob 上形成的轨迹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 4S π= 2. 函数cx bx ax x f ++=2 3)((0>a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ααf A 、)) (,(ββf B

高考数学典型例题详解

高考数学典型例题详解 奇偶性与单调性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之一,特别是两性质的应用更加突出.本节主要帮助考生学会怎样利用两性质解题,掌握基本方法,形成应用意识. ●难点磁场 (★★★★★)已知偶函数f (x )在(0,+∞)上为增函数,且f (2)=0,解不等式f [log 2(x 2+5x +4)]≥0. ●案例探究 [例1]已知奇函数f (x )是定义在(-3,3)上的减函数,且满足不等式f (x -3)+f (x 2-3)<0,设不等式解集为A ,B =A ∪{x |1≤x ≤5},求函数g (x )=-3x 2+3x -4(x ∈B )的最大值. 命题意图:本题属于函数性质的综合性题目,考生必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级题目. 知识依托:主要依据函数的性质去解决问题. 错解分析:题目不等式中的“f ”号如何去掉是难点,在求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时,学生容易漏掉定义域. 技巧与方法:借助奇偶性脱去“f ”号,转化为x cos 不等式,利用数形结合进行集合运算和求最值. 解:由? ??<<-<

∴x -3>3-x 2,即x 2+x -6>0,解得x >2或x <-3,综上得2f (0)对所有θ∈[0, 2 π ]都成立? 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实数m 的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命题意图:本题属于探索性问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属★★★★★题目. 知识依托:主要依据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利用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错解分析:考生不易运用函数的综合性质去解决问题,特别不易考虑运用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 技巧与方法:主要运用等价转化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解:∵f (x )是R 上的奇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f (x )是R 上的增函数.于是不等式可等价地转化为f (cos2θ-3)>f (2m cos θ-4m ), 即cos2θ-3>2m cos θ-4m ,即cos 2θ-m cos θ+2m -2>0. 设t =cos θ,则问题等价地转化为函数g (t ) =t 2-mt +2m -2=(t - 2 m )2 -4 2 m +2m -2在[0,1]上的值恒为正,又转化为函数g (t )在[0,1]上的最小值为正. ∴当 2 m <0,即m <0时,g (0)=2m -2>0?m >1与m <0不符; 当0≤2 m ≤1时,即0≤m ≤2时,g (m )=-42m +2m -2>0 ?4-221,即m >2时,g (1)=m -1>0?m >1.∴m >2 综上,符合题目要求的m 的值存在,其取值范围是m >4-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