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摘要:《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使得《到灯塔去》被视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写作手法的一部成熟作品。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

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共同将意识流小说推到了发展的顶峰。意识流这种创作技巧“所追求的是将潜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尤其是不合理性的意识),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意识流叙述有很大的跳跃性,它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

正是由于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使得意识流小说普遍给读者的印象是朦胧晦涩。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英国文学中的一位意识流大师,致力于描摹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精神世界,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到灯塔去》以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著称。

《到灯塔去》由三部分组成,情节十分简单。第一部“窗”叙述九月的一个黄昏拉姆齐夫妇携儿女及朋友在海滨别墅度假的情景。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是这个部分的主线索,作者使拉姆齐夫人的意识围绕着子女、丈夫和朋友展开,与此同时,其他人物的意识围绕拉姆齐夫人流动。尽管是多个人物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该部分却主次分明,并不散漫。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将十年的人世沧桑高度概括到一夜之间。这部分写了海边旧屋的仆人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和怀念。第三部分“灯塔”发生于十年后,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拉姆齐先生率全家乘船驶往灯塔。他仰望灯塔,思潮起伏,深切怀念拉姆齐夫人。女画家莉丽伫立岸边,思绪万千,努力完成多年未完成的拉姆齐夫人的肖像。这三个部分没有情节的连续性,完全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意识流技巧,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本文着重探讨作者通过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的创造性运用,使得该部作品既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格局,又摆脱了大多数意识流小说普遍存在的朦胧晦涩。

叙述视角,指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传统小说中,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该叙述者不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而是作者的“代言人”,他处于“全知”的地位,不受小说情节发展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自由地进行叙述或描写、甚至可以叙述某个人物在想什么,还可以就人物的言行代表作家发表评论。采用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点是作者洞察一切,叙述明白通畅;缺点是作者夹在读者和书中人物中间,指手画脚,使人感到失真而肤浅。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伍尔夫扬长避短。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叙述视角——多重选择性

二三级技能问答题精要速览(重点)

(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针对性; (2)为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探索求助者行为的倾向性; (3)为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 (4)应围绕应形成的初步印象或求助者的某些特殊表现来选用。

三级咨询技能 在咨询时,怎样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1)尊重(2)热情 (3)真诚(4)共情 (5)积极关注 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怎样把握共情技术? 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咨询师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设身处地的理解。 4、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 7、表达共同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5、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6、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8、应验证自己与求助者是否产生共情。 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商定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由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定 1.具体 2. 可行 3. 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6.可以评估7. 多层次统一 咨询目标可以进行修改,但需双方重新商定。 咨询时与求助者商定的咨询方案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包括以下内容: 1、咨询目标; 4、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2、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5、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6、咨询的费用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请说出面质技术的定义和求助者的常见矛盾。 1、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2、常见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以《历史的天空》为例 【摘要】:文学接受其实就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一个解读过程,而文学接受本身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是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人们处于某种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接受和解读,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我们又从中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境界。 【关键词】:文学接受作品解读 文学作品的解读, 就其过程而言, 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他们都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 不同的人生理想, 不同的文化修养, 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不同的文学解读心境,都有可能造成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在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和话语产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所以在我看来文学接受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文学作品给它的接受者一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然而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大多数美学家们赞同把它们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①而在我看来这三个层次大致可以总结为:首先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消闲、娱乐与放松的功能是文学接受的基本价值、其次就是读者为了某种需要或目的来进行阅读、最后就是读者在通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反思,从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蕴中把读者召唤到领悟、升华和超越的境界。 徐贵祥是近年来人气较旺的当红作家,身为军人,他被认为是一位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先后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大奖,并于2005 年以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随后,徐贵祥的小说在读者中不断升温,成为畅销作品。徐贵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人们会如此喜爱他的作品?他是怎样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现在我们就以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为例,从文学接受的视角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的解读。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文学接受视角下文学作品的解读规律。 好看的小说当然离不开个性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以及巧妙的编织。文学其实就是人学。首先,它必须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造”出一个或一群“人”出来。《历史的天空》在“造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人物几乎避开了所有的中国战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形了的那些脸谱。我们要说,中国的英雄就是中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①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②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③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④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 ⑤我国志怪小说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因为志怪小说不能在开始落笔的时候就让人一眼看出妖怪来,它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读者)遇怪不知怪,然后渐生疑窦,突然翻转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写农家孤儿谢瑞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养在水缸里。不久就出现奇怪的事情了:每

15概念、方法、题型、易误点及应试技巧总结:十五、高考数学填空题的解题策略-人教版[原创]

15概念、方法、题型、易误点及应试技巧总结:十五、高考数学填空题的解题策略-人教版[原创]

高考数学必胜秘诀在哪? ――概念、方法、题型、易误点及应试技巧总结十五、高考数学填空题的解题策略 数学填空题在前几年江苏高考中题量一直为4题,从去年开始增加到6题,今年虽然保持不变,仍为6题,但分值增加,由原来的每题4分增加到每题5分,在高考数学试卷中占分达到了20%。它和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有许多共同特点:其形态短小精悍、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目标集中,形式灵活,答案简短、明确、具体,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等。 根据填空时所填写的内容形式,可以将填空题分成两种类型: 一是定量型,要求考生填写数值、数集或数量关系,如: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或最小值、线段长度、角度大小等等。由于填空题和选择题相比,缺少选择支的信息,所以高考题中多数是以定量型问题出现。 2

二是定性型,要求填写的是具有某种性质的对象或者填写给定的数学对象的某种性质,如:给定二次曲线的准线方程、焦点坐标、离心率等等。近几年出现了定性型的具有多重选择性的填空题。 在解答填空题时,由于不反映过程,只要求结果,所以对正确性的要求比解答题更高、更严格,《考试说明》中对解答填空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迅速”。为此在解填空题时要做到:快——运算要快,力戒小题大作;稳——变形要稳,不可操之过急;全——答案要全,力避残缺不齐;活——解题要活,不要生搬硬套;细——审题要细,不能粗心大意。 (一)数学填空题的解题方法 1、直接法: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利用定义、性质、定理、公式等,经过变形、推理、计算、判断得到结论的,称为直接法。它是解填空题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使用直接法解填空题,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自觉地、有意识地采取灵活、简捷的解法。 3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摘要:《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使得《到灯塔去》被视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写作手法的一部成熟作品。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 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共同将意识流小说推到了发展的顶峰。意识流这种创作技巧“所追求的是将潜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尤其是不合理性的意识),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意识流叙述有很大的跳跃性,它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 正是由于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使得意识流小说普遍给读者的印象是朦胧晦涩。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英国文学中的一位意识流大师,致力于描摹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精神世界,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到灯塔去》以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著称。 《到灯塔去》由三部分组成,情节十分简单。第一部“窗”叙述九月的一个黄昏拉姆齐夫妇携儿女及朋友在海滨别墅度假的情景。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是这个部分的主线索,作者使拉姆齐夫人的意识围绕着子女、丈夫和朋友展开,与此同时,其他人物的意识围绕拉姆齐夫人流动。尽管是多个人物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该部分却主次分明,并不散漫。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将十年的人世沧桑高度概括到一夜之间。这部分写了海边旧屋的仆人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和怀念。第三部分“灯塔”发生于十年后,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拉姆齐先生率全家乘船驶往灯塔。他仰望灯塔,思潮起伏,深切怀念拉姆齐夫人。女画家莉丽伫立岸边,思绪万千,努力完成多年未完成的拉姆齐夫人的肖像。这三个部分没有情节的连续性,完全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意识流技巧,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本文着重探讨作者通过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的创造性运用,使得该部作品既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格局,又摆脱了大多数意识流小说普遍存在的朦胧晦涩。 叙述视角,指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传统小说中,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该叙述者不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而是作者的“代言人”,他处于“全知”的地位,不受小说情节发展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自由地进行叙述或描写、甚至可以叙述某个人物在想什么,还可以就人物的言行代表作家发表评论。采用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点是作者洞察一切,叙述明白通畅;缺点是作者夹在读者和书中人物中间,指手画脚,使人感到失真而肤浅。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伍尔夫扬长避短。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叙述视角——多重选择性

推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精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儿童视角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叙事策略之一,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各方面作用的结果。从文化因素来讲,我国伦理观受西方儿童观念的影响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促使儿童有了观察的权利;从叙述形式上来说,在西方小说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小说完成了对传统视角的突破,这也为儿童视角小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受儿童的思维特点及审美意识等影响,儿童视角具有直观性、细节性和始发性等特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有两大角度:一种偏向于现实世界,另一种则偏向于梦想世界。这主要归因于作者在创作时的认识理念,作者的认同感和写作理念不同,会通过儿童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有可能是现实世界的悲苦与黑暗,也有可能是一把纯净的乐土。因此,儿童视角以自身不可逾越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推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当然,儿童视角也有其局限性。 一、儿童视角的产生及发展 儿童视角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以儿童为中心人物,借助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观察和讲述事物,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其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以儿童为中心人物来展开叙述的作品十分罕见。而在五四运动期间,由于中西文化的冲击交汇,涌现出一系列运用儿童视角来叙述的小说。如:鲁迅的《故乡》《怀旧》,冰心的《分》以及京派作家的童年回忆小说(如:沈从文的《边城》)等,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小说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作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及苏童的作品中,

儿童成为了小说故事中重要的叙述主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你能发现的关键在于你的发现方式”。对于身边熟悉的东西,一旦观察视角发生改变,就会有新的感触和体会,小说同样如此。而且小说叙事视角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变化。目前,我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在于视角问题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叙事视角能够决定文学作品的魅力与意义。当然,儿童视角是首选的叙事视角,儿童视角赋予作者以生命与体验,同时也赋予文学作品特殊的表达方式。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儿童视角可以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语调和写作风格,也可以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能力。基于此,儿童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二、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的主要特点 1.第一人称的童年回忆性叙述 童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美好阶段。提到童年,总会令人向往和回忆,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亦或悲哀,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念这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期,人的气质、很多习惯等都是在童年时养成的,并将影响一生。因此,对于作家来说,童年时期(一个人从幼年到少年时期)所凝结成的复杂情愫会形成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会引起作家内心强烈的冲动,促使他们有创作童年时期作品的欲望。所以,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性叙述是很普遍的儿童视角叙述方式。 以莫言为例: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当时的极左路线造成了5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的普遍贫困,而他家是上中农分子,因此,他家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

写作技巧-文学作品几种常见地写作视角

【写作技巧】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泡书,网络大神作者孵化平台】 视角和人称不能混为一谈,虽然有时候二者关系也挺密切的——比如第一人称与第一视角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但是,视角是指讲述者与其所披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它的分类是这样的:全知(即上帝)视角、限制视角、完全客观视角。而人称也是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叫它“云端视角”。

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作用: 1、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2、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也有用第二人称来叙述的,比如《福尔摩斯》就是第二人称,虽然是以花生我的口吻说,但都是在说主角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高三数学课件:选择题的解

http: / vnvw Jc5(X)https://www.360docs.net/doc/2711123002.html,

填空题是高考题中客观性题型之一,具有小巧灵活,跨度大,覆盖面广,概念性强,运算量不大,不需要写出求解过程而只需直接写出结论等特点。可以有目的、和谐地综合一些问题,突出训练我们准确、严谨、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 填空题虽然量少(目前只有4条一一16分),但考生的得分率较低,不很理想。究其原因,考生还不能达到《考试说明》中对解答填空题提出的基本要求:“正确、合理、迅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合理、迅速”地解答填空题,为做后面的题赢得宝贵的时间呢?下面以一些典型的高考题为例,介绍解填空题的几种常用方法与技巧,从中体会到解题的要领:快——运算要快,力戒小题大作;稳——变形要稳,不可操之过急;全——答案要全,力避残缺不齐;活一一解题要活,不要生搬硬套;细——审题要细,不能粗心大意。

解答填空题的常用方法有 D直接法: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选用有关定义、定理、公式等直接进行求解而得岀结论。在求解过程中应注意准确计算,讲究技巧。 (4, 0)的距离比它与直线x+l=O的距离小1,则 邂■碗fcdMdgtaiikMOEHIflj匹KfiBI 詔强 供|雷制個佩EH刪ste殛■罅酬寤1展瞬1

支柱ABC —A ]B ]C ]中,若E 、F 分别为 AB 、A< 汨|C|F 将三棱柱分成体积为V ]、V?的两部分 5?已知等差数列{aj 的公差d#),%、a v a 9成等比数列, 则 "Z+心的值为 ^ 勺+血+ U 10 7. ix/(x)是奇函数,对任意忑ywR 的有f(^+y) = fE IL 当x>0时,/(兀)vO ,则/(x)在区间[a.b ]上有 ______ 兀 sin 2 A — sin 2 B 8. 己知A+B=亍,则的smBcosB 值为—— 豎唯值 值特或符 殊作一要宏(根据题目的张一 _ 济劉彩进行计算或推理的方住?丿当境 負宜为定暄时/可瑕特洌菲解.但姿 台务件旦计算起壬较简单.丿 、空题暗示结论 注意所选取的 2一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作者及作品简介 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短篇小说先驱,被誉为世界上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于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年幼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病故,之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坡收养;爱.伦坡在养父母那得到过家庭温暖却最后被养父逐出家门;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弗吉尼亚大学退学;虽然是个天才作家,但以写作为生的他一生穷困潦倒。他的死因就如同其小说一样是个谜,人们对于他的死因也有各种猜测。 他的短篇小说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作家柯南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及今天广为流传的各种推理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爱.伦坡主要作品有诗歌《乌鸦》《至海伦》等。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其中主要作品有《莫格街凶杀案》《红死病的化妆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等。他的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除短篇小说外,文学评论在他的创作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的论文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的论文等作品至今被视为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他的三部作品以及其特殊角度对小说和诗歌进行分析。《乌鸦》《厄舍古屋的倒塌》《椭圆形画像》 《乌鸦》 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下面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 《乌鸦》是爱伦·坡1844年创作的。其叙述的是一位经受失亲之痛的男子在孤苦无奈,心灰意冷的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并叙述的故事。基调凄怆疑惧,源于不可逆转的绝望,随着乌鸦一声声“永不复生”而加深,直至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终行。然而,各种悲情基调的渲染更是凸显其哥特式的文学风格。 哥特式文学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家族诅咒等。

第七章心理评估单元作业题(5)(1)

心理评估单元作业题 一、单选题(第1-100 小题,每题0.5 分,共计50 分。) 1.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交往距离应该属于()距离。 A. 公众 B. 个人 C. 社交 D. 亲密 2. 为了避免在初诊接待中出现紧张情绪,心理咨询师应该在接诊前()。 A. 深入了解并记录求助者的人格特点 B. 掌握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理论方法 C. 熟练掌握初诊接待的各项操作步骤 D. 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心理测验的使用 3. 对摄入性会谈正确的理解是()。 A. 不涉及咨询师初步观察到的疑点 B. 不能加入评价 C. 不涉及上级心理咨询师下达的目标 D. 不能加入提问 4. 会谈中使用情感的反射时应该注意尽量()。 A. 不能体现咨询师情绪 B. 不要刺激求助者情绪 C. 不在初次会谈中使用 D. 不在后续治疗中使用 5. 摄入性会谈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需要录音和录像,必须()。 A. 征得督导师同意 B. 符合求助者的利益 C. 征得求助者的同意 D.符合咨询进程需要 6. 20 世纪20 年代,临床心理学家将会谈法定义为()。 A. 有目的的交谈 B. 有结构的交谈 C. 有理论的交谈 D. 有价值的交谈 7. 与求助者会谈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应该是()。 A. 积极 B. 非评判性 C. 顺从 D. 有指导性 8. 了解求助者各方面情况的会谈是()会谈。 A. 摄入性 B. 治疗性 C. 鉴别性 D. 咨询性

9. 以如何选择职业为主题的会谈是()。 A. 治疗性会谈 B. 咨询性会谈 C. 危机性会谈 D. 矫正性会谈 10. 多重选择性问题是一种()。 A. 责备性问题 B. 修饰性反问 C. 开放式问题 D. 封闭式问题 11. 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的提问是()。 A. 修饰性反问 B. 解释性问题 C. 责备性问题 D. 反问性问题 12. 心理咨询师的提问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非推动求助者的自我探索,这是()。 A. 表达性问题 B. 解释性问题 C. 修饰性反问 D. 责备性问题 13. 选择会谈的内容时,应该使之适合()。 A. 咨询师的职业兴趣 B. 咨询师的理论水平 C. 求助者的心理强度 D. 求助者的接受能力 14. 在整理临床资料时,应该对来自求助者亲友和中介人的资料()。 A. 进行可靠性验证,并做必要的说明 B. 直接使用,并作为重要的参开依据 C. 先行筛选,避免对求助者构成伤害 D. 注意排序,不对求助者形成暗示 15. 归纳和解释临床资料的先决条件是()。 A. 资料的可靠性 B. 使用统计方法 C. 赋予恰当意义 D. 进行迹象分析 16. 与求助者的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的因素就是引发临床表现的()。 A. 关键点 B. 主导症状 C. 参照点 D. 必要条件 17. 心理咨询师在心理诊断中为避免“贴标签”,应该以()为依据。 A. 现实的临床表现 B. 成熟的治疗理论 C. 丰富的临床经验 D. 异常行为的原因

《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文学院专业选修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叙事文学研究 班级: 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摘要】:叙述学中的视角问题在叙述过程中占据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叙述学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叙述视角主要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分别以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它们各有优劣,我将分别来表述和对比,以区别和统筹两种视角的运用,便明确我们对叙述视角的认知。 【关键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对比转换 叙事学也叫叙述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在传统小说理论注重人物、社会、主题的条件下,叙事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更加关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更关注小说的共性特征。 一、叙述视角 视角是指视线与所呈现画面之间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在叙事学中指叙述

者站在何种角度来进行叙事。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视角往简单的来讲,就是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讲故事的人,可以是“他”和“她”,也可以是“我”,目前也就这两种了;而讲故事的角度就是看你所知道故事的情节的比例了,是全知道、还是只知道部分。 当叙事者大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全知性视角,或被称为上帝视角,顾名思义,叙述者就像上帝一样,往往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知晓故事情节所有的发展,比故事中的人物知道得更多、更全,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古典主义的叙述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叙述方式。 当叙事者大于或等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有限视角,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往往是参与者,仅仅知晓单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以向我们描写人物所看到、所听到的东西,这种情形在文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现代。 二、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的特点,就在于“全知”,大都使用第三人称或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观众的立场来叙述,最大优点是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叙述也更显客观和有序,叙述者知晓所有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便更好的进行叙述。《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香菱学诗》等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视角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三、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的重点就在于它的“有限”,大都使用第一人称,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进行讲述,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是以比全知视角更接近于实际生活;只用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使作品的感情更加真挚,使故事显

高中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高中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13T15:02:36.6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作者:郭晓燕 [导读] 文学作品的赏析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通过对其语言角度的切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山西省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031100) 摘要:文学作品的赏析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通过对其语言角度的切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具体的分析一下高中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高中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角度 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而语文课程作为一个基础性的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赏析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的理解作者的内涵和思想,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鉴赏文章里面的相应意义和作用,主要就是为了能够体会语句中的思想性。重要的语句主要是结构比较复杂,内涵比较丰富,同时也使用了特殊的手法表现出了文章的脉络。理解这几种句子的含义是把握重要语句内涵的基础。 (一)重视结构句并理解 结构句简单来说就是在文本的结构上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句子,像过渡句等等,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并去确定它的内涵。 (二)要逐渐的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 含蓄句主要是指内涵比较不容易理解或者有深层意义的句子,它需要人们认真的琢磨才可以理解,这种句子一般都有哲理性或者警示性。在一般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句子有三种含义,这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方面。再遇到这种语句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去把握相关的中心结合具体的实际,因为这样的句子一般都有它的主题。然后在通过表意去联系具体的氛围,并把它和内意结合在一起,进行相关的引申。 (三)进行句子本来意义的还原,理解修辞的句子 夸张排比等都是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的一些修辞方法,想要理解这样的句子,就要先明白它的修辞方法,然后把这些修辞手法进行还原,变成没有被修辞过的简单的句子。只有找到了它的本源,才可以从根本上进行理解。 (四)从整体出发,理解主题句 主题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思想脉络。所以在分析的时候,不仅仅要让学生明白它的表面意思,也要学会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总结整个文章的主旨。 二、语言修辞的形式 语言修辞是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使用的一种方法,而在高中课文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等不同的方式。学生想要更好的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先掌握相关的修辞手法。在作者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不会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一些修辞的方法,把文章的主旨隐藏其中。如果学生没有对修辞的手法进行一定的了解,那么就很难做到相关的赏析。而在高中阶段,通常是使用复合型修辞手法的时候,也就是多种修辞方法一起使用。如果学生没有各种修辞方法分析的技巧,那么就很难把握到它的主旨。 例如在学习“春”这一部分的时候,里面就有写道:像牛毛,像花针…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句子就同时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写了春天雨,烘托了万物生长的画面感。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的修辞手法里面,引用,反语这几种修辞手法因为比较冷门,同时难度又比较法,所以很不容易被学生掌握同时它们也是老师的重点,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好好的学习这几种修辞方法。 三、语言表达的形式 现在经常看到的文体可以分成议论文,杂文和说明文等等,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也就是其中使用了描写,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现的方式进行描写。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更好的学习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这样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叙事的方式,让文章的格式有所变化,作者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内涵。 一般的情况来说,使用记叙的形式来进行文章的写作,它的作者一般都是对事件进行叙述,它的情感比较的沉稳普通。而作者在使用很多的文字议论和抒情的时候,它的段落里面的情感也比较的丰富,主旨也蕴含在里面。所以学生通过对表达方式的学习,可以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好的完成相应的赏析工作。 另外虽然表达方式中的议论和抒情一般都蕴含着作者的相关情感,但是学生也不能忽略记叙文和说明表达方式这部分的训练。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的使用,一般都是作者在升华这篇文章的主旨,表达自己主要陈述的思想之前的铺垫,是整个文章的基础。只有把这部分的基础知识学彻底了,才可以很好的落实基础,理解文章的中心。在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中,以夹叙夹议为主要形式的表达方式也开始被应用。如果没有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那么就无法对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有相应的认识,所以说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每一个部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 四、语言句式的形式 大家都知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不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进行描写,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语言句式,并通过这些方式流露其中的内涵。一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对重视对其句式变化的学习,认为句式的变化只是为了使文章表达的方式更丰富。其实句式变化不只是为了丰富文章的表达形式,也是为了使文章的风格和情感更加自然的流露。 例如在学习“不朽的失眠”这一部分的时候,里面就写道: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这短短的一段却包含了很多的句型,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捕鱼人生活艰辛的感叹,并且加入了个人的感情,同时句子也有很大的变化,给读者很深刻的感受。

王安忆_全知视角下的生命本相

第10卷 第2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10 No 122009年4月JOURNAL OF BE I HUA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s )Ap r 12009 收稿日期:2008-12-06 作者简介:王艳玲(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田茫茫(196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安忆:全知视角下的生命本相 王艳玲,田茫茫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安忆大多数作品中,由于叙述人还没有成为充分自 觉的独立叙述人,因而,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确切的视点和角度,小说的视角大多呈现断裂 错落的状态。“我”在引导读者关注这个故事,叙述人“我”虽然是第一人称,但“我”的叙 事却是全知全能的。“我”时时侵入“她”或“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我”的视角在某种意 义上仍是一个全知视角,已经隐伏了王安忆日后叙事方式转变的萌芽。 关键词:全知视角;叙事方式;人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9)02-0076-04 在中国当代作家行列中,王安忆无疑是探索性极强的作家之一,她所积累的写作经验为小说艺术提供了许多启示。她的小说以创作手法的新奇、创作风格的多变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目前,评论界对王安忆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故事题材的选择、叙事方式和创作风格的变化,以及对王安忆作品的总结,将王安忆与张爱玲等作家的写作特色加以比较等。这些研究使作品细读更加丰富,但同时,也表现出对作品宏观的把握不足。叙述视角是作家对形式的选择,通过叙述视角所传达的意义的生成,是作家精神理念的显现。因此,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以王安忆小说视角形态为切入点,划分王安忆小说视角的转换以及研究由此表现的意义生成与失落。 一、叙事文学视角表现出来的意义生成 叙事学中的视角指的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观察外部世界的特殊眼光和特殊角度,也是作者把自己的体验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范式。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在于可以在一部作品中展开一种区别于其他的独特视境,包括展示新的人生层面,新的对世界的感觉以及新的审美趣味,描写现实的色彩和主体的形态。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亦即作家把自己体验到的现实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因此,叙述视角表现着作家的写作立场,甚至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取向。 在叙事文学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叙述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所采用的叙述角度即是视角,视角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叙事技巧。它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叙述效果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说中,叙述者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件和叙述事件,会产生不同的叙述效果。一般把小说的叙述视角分为全知外视角和限知内视角。全知外视角也称“全知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文学作品中“房间”的概念隐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1123002.html,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文学作品中“房间”的概念隐喻 作者:周艺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3期 摘要:在许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房间”这个背景总是与女性密切相关,它是女性心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房间,总结出女性主义视角下房间的几个隐喻,以便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概念隐喻;女性主义;房间的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40-02 房间是人们生活和心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受压迫于父权制的女性来说,房间就是她们的全部,是她们主要的活动范围。她们的经济来源全部都要依附于男人,渐渐失去了追求新生活的动力。在20世纪,女性主义的思潮让所有的女性不禁反思,追求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提倡女性也应该跟男性一样有自己的事业,认为女性应该主宰自己的人生,反对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本文拟通过分析女性主义者对房间的隐喻,进一步深化女性主义的思想。 一、隐喻的概念 隐喻也叫暗喻,其本质意义上就是不像明喻一样有明显的比喻词,它的本体和喻体都是隐藏在语句中需要人们理解。隐喻最早由亚里士多德作出了系统的论述。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的关键就是词义上的转换。在他的著作《论修辞》中对隐喻下了一个清晰的定义:“隐喻就是将属于一个事物的名称运用在另一个事物上。” 根据文献追溯,认为约翰·洛克是最早从认知学角度论述隐喻的。自上世纪以来,隐喻的研究逐渐兴起。德国哲学家汉斯·布鲁门伯格分别在1960和1971年发表了Paradigms for a Metaphorology和Observations on Metaphors两篇文章,第一次使用了“Metaphorology”这个术语,强调了隐喻学应该通过认知角度研究。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更是提倡剔除文学和哲学的界限。在隐喻研究中,我们必须提到的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就是于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G. Lakoff & M. Johnson),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性隐喻,将隐喻抽象化为人们头脑中的思想。Lakoff在本书中提出了“指称说”、“代替说”、“转移说”等8种隐喻理论。相比传统观点将隐喻限制于语言文字层面的一种修辞手法,将隐喻从这种狭义的隐喻观点提升到认知的层面。总的来说,隐喻来自人们认知的经验,又作用于人们的认知。隐喻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经验。因此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被界定为“是跨目标域和源概念域的映射,实现了不同概念的契合”。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 我国志怪小说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因为志怪小说不能在开始落笔的时候就让人一眼看出妖怪来,它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读者)遇怪不知怪,然后渐生疑窦,突然翻转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写农家孤儿谢瑞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养在水缸里。不久就出现奇怪的事情了:每天种地回来,都有人做好饭菜。行文的视角是与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