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价格和价值规律》教案教程文件

第2课时《价格和价值规律》教案教程文件
第2课时《价格和价值规律》教案教程文件

第2课时《价格和价值规律》教案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第二框《价格和价值规律》教案

授课人:惠毅龙

一、课标要求:

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值规律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根据某一商品的价格变化制作价格曲线图,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

3、思想目标:正确看待商品价格的变化,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影响价格的因素

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四、教学难点: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导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和货币,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商品和货币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习到了商品的含义是什么?

生: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师:商品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生:使用价值和价值。

师: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购买商品就需要用到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生: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师:货币在行使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在日常生活中,商品价格总在不断变动,不仅不同商品的价格不同,就是在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价格也不尽相同;但是,商品的价格不会无线上涨,也不会无线下跌,是由规律可循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价格和价值规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说一下你认为导致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生:时间、季节、心理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啊。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所以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板书)价值决定价格,这是导致不同商品价格不相同的根本原因。

那价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衡量劳动的自然尺度是时间,但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衡量商品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板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应该是不变的,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价格会有变动呢?说明价格不仅受到价值的影响,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商品的价格。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整理与复习导学教案设计讲课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学目标: 1、解决“打折”等实际问题,沟通各类百分数问题的联系。 2、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在交流、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树立依法纳税和科学理财的意识。 3、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周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中的利息的计算比较繁琐了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注意利率化为小数计算时的小数点位置。 2、本单元的折扣与成数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着重于写法上的区别,如一个是七五折,一个是七成五。 3、学会合理购物是这一个单元的综合实践运用,要指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第五课时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第12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至15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是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 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130,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这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板书设计: 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BS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套第二单元 比例

第二单元比例 第1课时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6~18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二、思考并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9~2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一说 (1)1:800是什么意思? (2)400:1是什么意思? 二、做一做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2 成数 教案

成数 教材第9页。 1. 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实际问题的过程。 2. 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3. 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关系。 难点: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你们知道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什么吗? (学生中可能有的学生听说过“成数”,有些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来) 师: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可见,百分数在农业收成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那么它与商业中的“折扣”问题,有没有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成数”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了解“成数”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农业收成,既与“折扣”问题有所区别,又互相联系,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师: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是10%。“二成”呢? 生:“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是20%。 师:“三成五”呢? 生:“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改写成百分数就是35%。

师:除了农业上,你还在其他地方见过成数吗?举例说说。 生1:在工业生产中也经常用到成数,如:今年汽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一成五。 生2:在旅游业也用到成数,如:2012年某市出境旅游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两成。 …… 师:现在,“成数”已经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跟“折扣”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1:“折扣”一般应用于商业,“成数”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生2:“折扣”“成数”都可以转化成百分数,这样不管是“折扣”问题,还是“成数”问题,其实都是百分数的问题,解答方法的实质应该是相同的。 …… 师:“成数”问题究竟该怎样解答呢?我们来看一看,试一试自己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题)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同学们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说: ?“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意思就是今年的用电量比去年少25%,也就是今年的用电量只有去年用电量的1-25%=75%;所以求今年的用电量就是计算去年用电量350万千瓦时的75%是多少。这样就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50×(1-25%)=262.5(万千瓦时),所以今年的用电量是262.5万千瓦时。 ?“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的意思就是今年节约的用电量是去年全年用电量的25%;可以先计算出节约的电量350×25%=87.5(万千瓦时);那么今年的用电量比去年节约了87.5万千瓦时,今年的用电量就是350-87.5=262.5(万千瓦时)。列成综合算式为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求今年的用电量,首先就要算出今年比去年节约的电量,然后再算出今年的用电量,算式为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 对于学生的解法不强求统一,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以前面的“折扣”知识为本节课知识的引入点,既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成数 几成就是百分之几十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一册 下》教案20 祝你生日快乐

第二十课祝你生日快乐 一、教学重点 1.课文 2.语法汉语年月日的表达:名词谓语句 怎么问:用疑问语气提问 二、教具 挂历 三、教学要求 通过课文讲练掌握年月日等时间词语,并能用来表达“哪年哪月哪天做什么”。 四、教学提示 1通过课文讲练,希望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至于多大年龄,要视班上学生的情况,一般外国女孩子不愿意说自己的年龄。不过年龄小的学生,好像也并不忌讳说出自己的年龄。知道了学生的生日,老师要记下来,以后每到一个学生过生日的时候,老师要有所表示,如果可能,最好和全班同学一起为他/她准备一个生日晚会,通过这种生日聚会的方式融洽师生关系,把全班同学团结起来,使一个班像一家人一样。初级班的老师只教学生一年,如果我们记着学生的生日并为学生准备生日晚会,将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教学活动就会在一种非常好的气氛中展开,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老师的施教会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前边我们说过,要使对外汉语教学多一点儿人文关怀,培养学生怎么关爱别人,我们老师就更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榜样,关爱自己的学生,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这种行为最终会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化为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甚至对中国的美好记忆。这种记忆或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当然主要是教学生学会汉语,但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为了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以,我们的课堂一定要传达一种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感情,而且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美好,人与人关系的美好,人情的美好,老师品格的美好, 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美好,从而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一个汉语教师如果有了这个责任,有了这种自觉,汉语教学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2.汉语名词谓语句的交际功能是简洁地表达时间(包括年、月、日、星期、时刻等)、商品价格、事物数量、人的籍贯、年龄和天气等。名词谓语句在结构上是没有判断动词“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比例 第2课时 比例的应用

第二单元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9~2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一说 (1)1:800是什么意思? (2)400:1是什么意思? 二、做一做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一幅比例尺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5.2厘米,求两地的实际距离。 (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城相距500千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长? (独立完成,指名展示并讲解,集体订正。)

三、能力提升 (1)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的平面图上,量得某小学长方形阅览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这个阅览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2)在比例尺为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6厘米,如果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多少小时可以到达。 (3)一种机器零件长6毫米,画在设计图纸上是8.4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0厘米,如果在另一幅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巩固了哪些知识? (2)评价:你认为哪一位同学或哪一个小组表现最棒,好在什么地方? 五、作业 练习二第5、6、7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育部审定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第一课时:折扣 教学内容:第8页“折扣”、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5)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讨论,找出规律: 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 (6)归纳定义。 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 2、解决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原价×85%=实际售价 ③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学生试算,独立列式。 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并板书。 3、提高运用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200元的商品打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个,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商品售价多少元? 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让学生明确:“折上折”相当于连续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汉语教程》第一册下教案

结合实物、图片、语境、对比等方式进行生词教学,方法得当且有 层次性。对课文和语法点的教学设计也比较合理。练习的设计内容适当 而且形式灵活。总体感觉框架完整、灵活生动。 教学重点的安排还有欠缺,如语法点“太……”,第二课时有关“太……”两种意思对比的练习可以适当增加分量。本课两个课时有些 紧。其他修改意见请见文中批注。 成绩:92分 教案设计 教学对象:一年级留学生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下 课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课题:《可以试试吗》 课时:2学时(80分钟)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要求学生理解和规范写出并运用本课出现的17个生词。 2.让学生了解汉语钱币的说法,掌握“太+adj.+了”的用法,并重点掌握本课三个语法的用法。 3.要求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流利的复述课文内容。 4.本课的场景是买衣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国买衣服的基本流程,并进行相应的交际性操练。 教学内容及重点: 教学内容: 1.生词17个; 2.语法:(1)动词重叠;(2)又···又···;(3)一点儿、有(一)点儿;(4)太+adj.+了

3.课文(一)、(二)。 教学重点:以下内容有无难点? 1.下列生词的例解和扩展:深、浅、合适、种、打折; 2. “太+adj.+了”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又……又……”的用法,“一点儿”和“有(一)点儿”各自的用法和区别; 3.根据课文内容,练习买东西的正确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1.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设定一定的场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语法规则。 2.运用直观的手段: (1)实物:苹果、橘子等几种不同的水果,解释“种”的含义,并以苹果为例解释“又···又···”的用法。 (2)图片:羽绒服、长、短、深、浅、肥、胖、瘦、打折,并用图片对比展示“合适”。 3.以旧带新:好看(漂亮)可以(行好)便宜(贵) 4.交际活动训练:练习怎么买衣服。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 1.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问候。 2.检查出勤情况。

【精选】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优秀教案

【精选】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比例》优秀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延伸。本章节涉及较多数学概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教材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之中,并通过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章所学知识综合性较强,与已学过的比、除法、分数、方向与位置联系紧密,教材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1课时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8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这一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经历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像6∶3,1 5 ∶ 3 4 这样的式子,你还记得这样的式子叫 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比。 师:什么叫作比?你能说说这两个比中各数的名称是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在比中,6和1 5 叫前项,3和 3 4 叫后项。 师出示题目,学生化简并求出比值。 16∶201 4 ∶ 15 48 0.24∶0.3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强调比的化简与求比值的区别与联系。 师:同学们根据上面化简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比化简后的结果都是4∶5,它们是相等的比。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比值相等的比,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等的比。(板书课题:比例的认识) 【探究新知】 1.比例的认识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第一幅图和第一个问题。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得出,图A与图D像,图B与图D像…… 师:你是怎样判断出哪些图片像,哪些图片不像的呢?能说出方法吗? (2)小组合作探究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二册 上》教案7 我们那儿的冬天跟北京一样冷

第七课我们那儿的冬天跟北京一样冷 一、教学重点 1.课文 2.语法跟……一样/不一样 复句:不但……而且…… 二、教具 两种相同或不相同的东西若干四季的图片 三、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讲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逐段背说下来。 2.会用“A跟B一样/不一样”表达比较结果相同或不同的意思。 四、教学步骤 【第一、二节课】 (一)组织教学 (二)处理生词 1.带领全班背说第六课课文。 2.听写生词(请三四个学生分别到黑板前面听写,每人听写八九个词,其他学生在下面听写)。 3.全班一起认读生词。 4.老师领读生词(全班齐读一遍)。 5.学生个别认读,老师纠正发音和声调。 6.老师组词组句,让全班学生跟说。 老师组的句子要跟课文有关,既要体现语法点又要能结合班上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学生既有亲切感,又感到有用。每个句子都尽量让全班每个学生跟说一遍,要求他们懂意思,能流利地说出来,同时还要随时纠正他们的发音和声调、语调。例如: 国家→你是哪个国家的? /你们国家的时间跟北京一样吗? 时差→作们国家跟北京的时差是几个小时? 季节→你们国家一年有几个季节? 一样→你们的冬天/春天/夏天/冬天跟北京一样冷/暖和/热/凉快吗? 气候→你习惯北京的气候吗? 不但…而且…→他不但会说英语,而且还会说汉语。/不但我会说汉语,而且我妹妹也会说

汉语。 产生→我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武术产生了兴趣。 研究→我想研究中国历史。 只是→我只是对北京的历史有兴趣,不想研究历史。 一切→我对改革开放的一切都感兴趣。 开放→中国是一个对世界开放的国家。 (三)处理课文 1.引入课文。 2.领读课文两遍。 3.请学生就课文提出质疑,老师答疑。 4.老师就课文提问题,检査学生是不是都懂了。例如 罗兰她们国家跟北京的时间一样吗? 季节跟北京一样吗? 她们那儿夏天有北京热吗? 冬天常下雪吗? 玛丽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 麦克哪门功课跟玛丽考得一样?哪门考得不一样?玛丽怎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 玛丽想研究中国历史吗? 麦克对什么感兴趣? (三)处理课文 1.领说课文:老师说一句,学生跟说一句,既要齐说也要让学生单独说,还要注意纠正发音和声调。待学生基本能把课文的句子说出来以后再打开书。 2 领读两遍 3.请学生提问题,看有哪个句子不懂,一定要学生弄懂课文的意思,不然不能进行有效的操练。 4.老师就课文提问题,检査学生是不是都懂了。 5.带领全班齐读课文三遍——把全班分成两组分角色读三遍课文——不看书跟老师说三遍课文——指导学生不看书分角色集体对活(至少两遍)。直到能不看书把课文背说下来为止。 6.组织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两遍(目的是认读课文),教师巡回检査学生的发音声调,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六年级数学下册百分数(二)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新课标第一网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中的利息的计算比较繁琐了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注意利率化为小数计算时的小数点位置。 2.本单元的折扣与成数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着重于写法上的区别,如一个是七五折,一个是七成五。 1、折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折扣(课本第8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学生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反思:

2、成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成数(课本第9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第4、5题。) 教学目标: 2.补充:★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 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梵净山2013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14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13年增加一成五,2014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万? ★★★大坪完小2013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12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大坪完小2012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某鞋厂2011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12年年产量比2011年增加了一成六,2013年年产量又比2012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13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某地前年的粮食产量为3000吨,去年因为洪水及病虫害的影响比前年减产近三成。预计今年的产量会比去年增加45%,今年的粮食产量是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五、课堂作业 第13页第4、5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成数 二成=(十分之二)=( 20% ) 例2: 教学反思: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一册 下》教案16 你常去图书馆吗

第十六课你常去图书馆吗 一、教学重点 1.课文 2.语法时间词语作状语 二、教具 图片:图书馆、借书、看电视、看电影、写信、在公园玩儿等画面 三、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讲练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说。能说出白己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例如,常做什么,不常做什么,晩上常做什么,星期六和星期日常做什么等。 2.了解和掌握“还是”和“或者”这两个词的不同用法。 四、教学提示 1.汉语的时间词语(主要是时点词)常常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它可以放在主语之后,也可以放在主语之前。例如,我们可以说;你今天晚上做什么?也可以说:今天晩上你做什么?如果不加句子重音的话,这两个句子的语义是一样的。但是,交际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两个句子在使用时很可能在语义上有一定的不同。你今天晚上做什么?强调的是今天晩上。但是开始阶段不必给学生讲这些。 2.“还是”与“或者” “还是”出现选择疑问句中,要求对方选择一项。而“或者”出现在陈述句中。因为这两个词在英语中都可以翻译成“or”,所以学生很容易错用。应该特别提醒一下。 3.“咱们”和“我们” “咱们”和“我们”在谈话中都包括听话人。不同的是,“我们”既可以包括听话人,也可以不包括听话人。而“咱们”则必包括听话人。例如:你们是外国人,我们是中国人,咱们是朋友。星期天咱们去哪儿?也可以说:星期天我们去哪儿? 4.“好吗?”的用法 “好吗?”用在陈述句后边,表示请求、征询别人意见。例如星期天我们去公园,好吗?回答时可以说:好吧。/好。/行。表示同意、答应。 5.“吧”在句子中表示请求或建议,也表示同意和答应。例如: 今天中午我们吃饺子吧。回答可以说:好吧。/行吧。 6.“很少”与“很多”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比和比例》

第二单元比和比例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比的过程。 2、了解比和比值的含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比的知识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1页,书中就有一幅工人搅拌水泥沙的情境图,大家观察情景图并读一读两个工人的对话。 师:从两个工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水泥沙是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混合搅拌而成的。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还可以说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 二、认识比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1)就是1千克的水泥加3千克沙子。2千克水泥加6千克沙子。 (2)就是每1千克水泥就配3千克沙子。 (3)水泥沙里面,是水泥,是沙子。

(4)水泥沙里水泥占1份,沙子占3份。 师:同学们说的意思都对。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就是有1千克水泥就加3千克沙子。也就是说,水泥沙里水泥占1份,沙子占3份。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在数学上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比3。 边说边在前面板书的基础上,板书1:3。 师: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板书:比 师:(指着1:3)这个式子读作1比3、1和3中间的这个像冒号的符号叫做比号。请同学们读一遍。 学生读式子。 师:在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时,为了区分谁和谁比,比中的两个数还有自己的名字。在1:3中,1叫比的前项,3叫比的后项。边说边板书。 师:我们知道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于还可以说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关系怎样表示呢?把3作比的前项,先写3,中间写比号,把1作比的后项,最后写1。教师边说边完成板书。 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1:3 3千克水泥对1千克沙子:3:1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比。 生:3比1。 师:搅拌水泥沙问题中,沙子和水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比,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调制涂料的问题。环卫工人用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调成比较前的蓝色涂料。

初级汉语教案大全

初级汉语(一)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上、下,第二册上)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第一课你好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讲练,学生能够认读所学的声母和韵母,能够进行拼合,会唱四声,懂得三声+三声时,第一个三声要读作第二声的变调规则,能比较准确地说出“你好”,并能用于交际。会写并能记住汉字表中的汉字。 二、教学重点 1、韵母:a o e i u ü ai ei ao ou 和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及其拼合。 2、汉语的四个声调。 3、三声连读时第一个三声要变成第二声。 4、课文 三、使用教具 汉语拼音表、汉语普通话发音部位图 四、教学学时:2学时 五、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认识新学生 (二)展示教学内容 (三)单音教学 示范(每个音至少示范3遍)——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老师纠正发音。 (四)声调教学 示范(唱四声)——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纠正声调错误。 (五)处理生词 要边读边写或边写边读。

(六)处理课文 领说——演示——组织学生操练——学生朗读或背说、表演。 (七)三声变调 板书: (八)做课后练习 (九)布置作业 读拼音表,唱四声,写汉字,练会话。 第二课汉语不太难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讲练,要求学生掌握所学韵母的发音,会拼合,会发轻声并能正确读出生词表中的轻声词,会说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韵母:an en ang eng ong。 2、带轻声的词: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妹妹。 3、半三声。 4、课文与生词 三、使用教具:拼音卡片 四、教学学时:2学时 五、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跟学生打招呼:你们好! 要求学生说:老师好! (二)复习 用20—30分钟的时间分别请4个学生到黑板前来听写,一个学生做一项即可。 1、听写第一课所学的声母。 2、听写第一课所学的韵母。 3、听写音节(要求标声调) 4、听写汉字:一、五、八、不、口、白、马、大、女、好、你。 5、听写以后学生认读一遍。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授课时间月日 主备人 课题折扣总课时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本册教材把它和 成数、税率、利率一起安排在百分数的应用中教材通过设置商场店庆,商品打折销售的 情境 引人“折扣”,说明打折的含义,并指出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然 后通过例1教学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的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这种问题的解答方法,因此教材在这里没做过多的 分析和说明,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折扣”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教学折扣时,教师可 以利用课件或挂图创设商场店庆,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提出问题“打折”是什么意思?“八五折、九折表示什么?”让学生结合从实际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A 类 感悟“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打折”的含义。 B 类 明确有关“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C 类 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课前准备预习数学书第8页的例1、做一做。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一、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用时:5分师:每到节日期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 用一些促销手段,你知道那些促销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打折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 (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 等)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

初级汉语教学课教案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具有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班 二、课型 词汇课 三、教材 《中文》第二册修订版 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所编 四、教具 图形卡片 五、教学内容 词汇数量:18个 课文内容: 买东西 Go Shopp ing 今年我六岁了,昨天是我的生日,我们一」家去买东西。妈妈给我买了蛋糕、面包、牛奶和水果。 爸爸给我买了笔、本子 和 打我喜欢的玩具。哥哥和姐 姐给我买了一- 1张生日卡。我们一起唱生日歌:,这一天,我真高兴。 六、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词语,熟练用文章中学到的重点词语造句子 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买”、“真”、“给”、“我们”等词造句,学会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名词。 教学难点:用“买”、“真”、“给”、“我们”等词造句,学会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名词

八、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时间分配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分钟,复习旧课时间为5分钟,老师讲解时间为20分钟,课堂练习时间为10分钟。 九、教学步骤/环节/过程: 1. 复习旧课:(时间掌握在5分钟) 《找朋友》 (1)班级集体朗读课文 (2 )默写生字“拍”、“着”、“拉” 默写词语“拍手”、“拉手” (3)请一位同学用肢体语言来再现“拍手”、“拉手”两个词语 2. 学习新课: (1)学习生词:认读、部分词语扩展、用法 (时间掌握在7分钟)\ ①认读:今年j in ni印(this year) 昨天zu o ti m(yesterday) 生日sheig r i(birthday) 买m d(buy) 妈妈m a m a(mother/mom) 爸爸b a b a(father/dad) 哥哥g e g e(elder brother) 姐姐ji e jie(sister/elder sister) 蛋糕d a g a o(cake) 面包mi m b a(bread) 牛奶ni u n d(milk) 水果shu i gu o(fruit) 笔b i(pe n) 本子b e zi(book/ no tebook) 玩具w印j u(toy) 真zh e(in deed) 咼兴geo x ing(happy/glad/pleased) 给g e(give) 东西d a ng xi(thi ng) 唱歌ch mg g e(si ng) ②部分词语扩展:举例造句。 ㈠买:拿钱换东西,与“卖”相对。造词:买衣服

(完整word)2015新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单元集体备课和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一些运用百分数来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实际生活,充分体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数字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教学活动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百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单元还特别安排了活动课“生活与百分数,”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解决打折等实际问题,沟通各类百分数问题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思考,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周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奇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树立依法纳税和科学理财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解决打折等实际问题,沟通各类百分数问题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周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奇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措施: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推。首先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和利息等概念,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再引导学生如何转换题意,分析各数量关系,从而顺利解答出各类百分数应用题。 六、课时安排:6课时 折扣-------------------------------1 成数-------------------------------1 税率-------------------------------1 利率-------------------------------1 购物-------------------------------1 生活与百分数-----------------------1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一册 下》教案24 我想学太极拳

第二十四课我想学太极拳 一、教学重点 1.课文 2.语法能愿动词:想、会、要、能可以 二、教具 图片:打太极拳 三、教学要求 通过课文讲练,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if课文并能背说。要求学生会用能愿动词表达自已的意愿(我想学打太极拳)、能力(我会说英语)和要求(你能不能再说一遍)等。 四、教学提示 1.本课的能愿动词“要”和“想”前边已经出现过。在处理生词时可以从“会”引入课文(一)。 老师:玛丽,你会说英语吗? 学生:我会说英语。 老师:山本,你会说日语吗? 学生:我会说日语。 老师:姜美玉,你会说韩国语吗? 学生:我会说韩国语。 老师:你们会打太极拳吗? 学生:不会。 老师:你们想学太极拳吗? 学生:想学。 老师:姜美玉,你想学京剧吗? 学生:我不想学京剧。 老师:玛丽想学京剧吗? 姜美玉:玛丽想学京剧。 老师:田中,你想学什么? 田中:我想学书法和中国画。 老师:麦克,你想学什么? 麦克:我想学电脑。 要提醒学生的是: 用能愿动词+动词+実语的句子, 用正反问句提问时,要用能愿动词的肯定与否定,而不是动词的肯定和否定: A:你会不会说英语? 不说: x你会说不说英语? B:我会说英语。 A:你想不想学太极拳? 不说: X你想学不学太极拳? B:我想学太极拳。

“要”的否定是“不想”或“不愿意”,而不是“不要”。 A:你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B:我不想去医院。 汉语的“不要”表示劝阻和劝止。例如:请不要在教室里吸烟。 口语常用“别+动词”,例如:上课了,请大家别说话了。 课文(二)重点是“能-的两种用法, 一个是表示有能力有条件做某事, 一个表示环境、条件或情理上允许。 “能”的第一个用法与“会”相当。例如:他会/能说法语。 但是, “能”的第二个用法是“会”没有的,因此,学生常常说出这样的错句: 她病了,不会上课。 要特別提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不能”: 她病了,不能来上课。 课后有一幅画, 恰当地表达了这两个词的区别。 他会开车,现在他不能开。(因为他喝酒了。) 2.另外一个语言点是用“怎么”询问原因的用法,怎么=为什么: 玛丽怎么没有来? =玛丽为什么没有来? 因为“为什么”一词在第二十五课:;i出现,所以这里要给学生翻译一下。 “可以”的否定是“不能”,不是“不可以-,学生常常用“不可以”来表示“不能”的意思是不对的。“不可以”表示劝止或禁止的意思时与“不能”意思相当,但是语气较生硬。 例如:对不起,这儿不能/不可以抽畑,请到外边儿去抽吧。 A:这儿可以停车吗? B:不可以。 五、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带领全班同学背说第二十~二十三课课文 2.听写句子(请几个学生到黑板前面听写,每人写一个句子,其他人写在本子上):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二册 上》教案6 我比你更喜欢音乐

第六课我比你更喜欢音乐 一、教学重点 1.课文 2.语法比较句:①A比B……②A没有B(这么/那么)…… ③A不如B 数量补语 感叹句:太/真+形容词好/多+形容词 二、教具 图片:飞机、火车、自行车、西瓜、苹果、葡萄 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地图 CD唱片:在那遥远的地方 三、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讲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逐段背说下来。 2.掌握汉字比字句的意义和用法,会用比字句表达比较。 四、教学步骤 【第一、二节课】 (一)组织教学 (二)处理生词 1.听写生词(请三四个学生分别到黑板前面听写,每人听写八九个词,其他学生在下面听写)。 2.老师领读生词(全班齐读一遍)。 3.学生个别认读,老师纠正发音和声调。 4.老师组词组句,让全班学生跟说。 老师组的句子要跟课文有关,既要体现语法点又要能结合班上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学生既有亲切感,又感到有用。每个句子都尽量让全班每个学生跟说一遍,要求他们懂意思,能流利地说出来,同时还要随时纠正他们的发音和声调、语调。例如: 比→西瓜比苹果大。/飞机比火车快。/学生A比B高。/上海的人口比北京多。 变化→北京的变化很大。/这些年北京有很大的变化。 最→最好/最高/飞机、火车、汽车中,飞机最快。

变→他变了。/他变得爱学习了。/爱说话了。 增加→来中国以后我体重增加了三公斤。 暖和→我的房间很暖和。 天气→天气预报/你听今天的天气预报了吗? 气温→今天的气温很低。 迷→音乐迷/足球迷/电影迷 光→光激光唱片我就有好几百盘呢。 古典→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 现代→现代音乐/喜欢现代音乐 曲→世界名曲/这是一首世界名曲。 流行→流行歌曲/这个破最近很流行。/这种颜色很流行。 年轻→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你们很年轻。 不如→我不如姐姐努力。 遥远一→我的国家离中国很遥远。 (三)处理课文 1.领说课文:老师说一句,学生跟说一句,既要齐说也要让学生单独说,还要注意纠正发音和声调。待学生基本能把课文的句子说出来以后再打开书。 2 领读两遍 3.请学生提问题,看有哪个句子不懂,一定要学生弄懂课文的意思,不然不能进行有效的操练。 4.老师就课文提问题,检査学生是不是都懂了。例如: 田芳暑假去哪儿了?她的家是在上海吗? 冬天上海比北京冷吗?为什么田芳说上海的冬天没有北京暖和? 王老师喜欢什么音乐? 王老师喜欢不喜欢流行歌曲?为什么? 林老师喜欢音乐吗?林老师喜欢流行歌曲吗? 5.带领全班齐读课文三遍——把全班分成两组分角色读三遍课文——不看书跟老师说三遍课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一册 上》教案1 你好

第一课你好 一、教学重点 1.韵母:ɑ o e i u ü ɑi ei ɑo ou 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声韵母拼合 2.汉语的四个声调 3.三声连读时第一个三声要变成二声 4.课文 二、教具 汉语拼音表汉语普通话发音部位图 三、教学要求 通过课堂讲练,学生能够认读所学的声母和韵母;能够进行拼合;会唱四声;懂得三声+三声时,第一个三声要读做第二声的变调规则;能比较准确地说出:“你好”,并能用于交际;会写并能记住生字表中的汉字。 四、教学提示 1.单韵母 利用挂图让学生了解发音时的舌位和口型,掌握发音要领,同时老师要作示范。让学生听清楚老师的正确发音,获得每个音的语音形象。 ɑ ɑ的发音难点在于,多数学生的开口度不够,教的时候可以适当夸张。要求学生把嘴张开,大声地发出ɑ来。 o 要求学生圆唇。 e e的发音难度是学生不能扁唇,有的学生受英语语音的影响,容易发出卷舌音来,要不断演示从ɑ到o再到e的发音,让学生看清楚这几个音的唇形变化,舌位基本不变。避免学

生把e发成卷舌音。 i i的发音难点是舌位。要让学生把舌头放在下齿背,口形扁平,发音才能正确。 u u的发音难点在口型,很多学生(特别是日本学生)不会圆唇,或者虽然把嘴唇拢圆了但是不能努出来,结果舌头也跟着出来了,所以仍然发不出正确的u来。在学生把嘴唇拢圆后,要教他们把舌头收回去,这样才能发出汉语的u来。 ü ü的发音难点是容易与u相混。要运用带音法,老师先从学过的i开始,进行示范,拉长i的音程,逐渐把嘴唇收拢,ü就带出来了。 2.复韵母 避免学生把ɑi、ei、ɑo、ou发成明显的两个音,要带领他们发出浑然一体的复韵母来。老师在示范发音时,不要过分夸张,以免学生误解而发音错误。 3.声母 本课声母发音难点是送气音与非送气音。P、t、k为送气音,b、m、d、g为不送气音。教师可准备一张小纸条,示范发音时将纸条放在嘴边。发不送气音时纸条不会飘动,而发送气音,纸条就会随着口中吐出的气流飘动。 f是唇齿音,而h是舌根音,发音部位不同。发f时一定要将尚持接触下嘴唇,让气流从中间摩擦发出,而h的音要从舌根和软腭中间摩擦发出才对。 4.声调 一般在教第一个单韵母ɑ时就开始教四个声调,给学生“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的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可将ɑ的四个声调作为定调音。(唱四声) 5.三声变调 结合课文句子“你好”进行教学。 在黑板上明确标出: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6.会话 重点演示“你好”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 老师可以走到一个学生面前向他问好,看他会不会用“你好”回答,或者跟一个学生握手、点头示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