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下列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和记忆性解析P7

判断下列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和记忆性解析P7
判断下列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和记忆性解析P7

1.判断下列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和记忆性。(解析P7) ①

()10()()dy t y t f t dt += ②()

()(10)dy t y t f t dt

+=+ ③2

()()()dy t t y t f t dt

+= ④2()(10)()y t f t f t =++

2.判断下列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和因果性。(解析P7) ①20()()sin ()y t y t t at f t =

+ ②()()()y t f t f t b =?-

3.某系统,当输入为()t

δτ-时,输出为()()(3)h t u t u t ττ=---,问该系统是否为因果系统?是否为时不变系

统?说明理由。

4.下列信号属于功率信号的是(解析P6) ①cos ()tu t ②()t

e

u t - ③()t te u t - ④t

e

-

5. 画出函数波形图:2()(1)f t u t =-(指导P12)

6.已知

()()2(1)(2)(2),f t tu t u t t u t =--+--画出()f t 波形。(指导P13)

7.根据1.10图中

(32)f t -+的波形,画出()f t 波形。(指导P18)

8.已知()f t 波形波形如例1.11图所示,试画出1

(2)2f t --的波形。(指导P19)

9.已知

(52)f t -的波形如图例1.12图所示,求()f t 波形。(指导P20)

10.求下列函数值 ①

4

3

2

'

(652)(1)t t t t dt δ∞

+++-?

②3'

()t

e d τ

δττ--∞

? ③'2(9)t dt δ+∞

-∞

-? (指导P24)

11.求信号0.20.3()j n j n x n e

e π

π-=+的周期。

(指导P36) 12.设()x t 是复指数信号:0()j t

x t e

Ω=,其角频率为0Ω,基本周期为0

2T π

=

Ω。如果离散时间序列是通过对()x t 以取样间隔s T 进行均匀取样的结果,即00()()s j nT j n s x n x nT e e ωΩ===。试求出使()x n 为周期信号的条件。

(指导P36)

13.完成下列运算 ①

'

()(1)t f dt δττ+∞

-∞

--?

②0(2)()3t

t

t dt δ-

-? ③

[()(1)]d

u t u t dt

- (指导P45) 14.题1.26图示信号可以表示为()cos(2)y n A Fn πθ=+,求表达式中的常数。(指导P45)

15.判断下列信号是否为周期信号,若是周期信号,求其周期N 。

①()sin 2cos 424

n n x n ππ=- ②0.30.4()23j n

j n x n e e ππ=+ ③2()()n

x n j =

1.已知

(12)f t -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求()f t 的波形图。(书P27) 2.求(1)[(2)(3)]u t

u t u t -*---(书P36)

3.设系统方程为3

32(1)

(2)()(4162313)()p p y t p p p f t ++=+++,求其冲激响应。

(书P47) 4.设系统方程为'

()()()y t y t f t λ-=,输入信号()(),,(0)t f t e u t y a εελ-=≠=,求系统的全响应。

(书P54) 5.若()()()y t f t h t =*,则(2)(2)f t h t *= 。(解析P22)

6. ①

4

2'4

(1)t t dt δ-?-=?

(解析P23) ②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冲激响应如图所示,且()()()y t f t h t =*,若欲确定(0)y 之值,则只需要知道()f t 在

时间上的波形即可。

7.已知22

1()(),()a

t a t g t f d g t a ττ+-=?的波形如图所示,求()f t 。(解析P25)

8.已知: ①1()()(1)()t f t tu t t e u t *=--

②(1)2()[()](1)()(1)(1)t t t f t e u t e u t e u t ---*=----

1()f t 和2()f t 。(解析P26)

9.已知某系统1()()()(0)t

y t f t h t e t -=*=≥ 求响应2()(2)(2)y t f t h t =*。

(解析P26) 10.电路如图所示,0t =前开关位于1,且系统处于稳态,当0t =时开关从1到2,试写出()i t 及其一阶导数在0,0-+

时刻的取值,(0

)i -

= ;(0)i += ; '(0)i -= ;'(0)i += 。

(解析P27) 11.已知某因果LTI 系统:1122()()()()()Y s F s H s F s H s =+

当0t

>时有:①1()0f t = ②当输出22()(2)()t t f t e e u t --=+时,输出响应为2(5)()t t e e u t --+;

③当输出22()(2)()t t f t e e u t --=+时,输出响应为2(5)()t t e e u t --+; ④当输出22()()()t t f t e e u t --=+时,输出响应为2()()t t e e u t --+;

当0t

>时,求当输出22()()()t t f t e e u t --=-时,系统输入响应。

(解析P29) 12.设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当输入1()f t 时,输出为1()y t ,如图所示,已知现在输出为2()f t ,试求(解析P29)

1()f t 表示2()f t ? ②求出2()f t 引起的响应2()y t (用1()y t 表示) ③求出该系统的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13.电路如图,已知激励信号电压1()v t 波形,求01t ≤≤时电容两端电压2()v t 的全响应。

(解析P31) 14.一电路系统如图所示,12,K K 均合上,其中1

2121,2,2,1,3s L H L H R R i A ===Ω=Ω=

①先断开1K ,求2()?i t ②当①达到稳态时,再断开2K ,求2()?i t (解析P31) 15.RC 系统及其激励波形如图所示,在1t =秒时测得电容上的电压为0V ,如以电阻上电压为输入,求零状态响应和

零输入响应。(解析P32) 16.电路如图所示,0t =以前开关位于“1”且系统处于稳定。当0t =时,开关从“1”扳到“2”

,求全响应电流()i t 。(解析P33) 17.信号

()4cos202cos30f t t t ππ=+的平均功率为 。(解析P34)

18.已知一个LTI 系统,当其输入

()sin ()f t t u t =?时,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 t 如图所示,求此系统的单位冲激响

应()h t ,并画出其波形。(解析P36)

19.某电路如图所示,其中1

2,,1,2

C F L H R ===Ω电流源()()i t t δ=,已知电容上的初始电压(0)1c u V

=,

电感上的初始电流(0)0L i A =。试求电阻R 两端电压的全响应。(解析P36)

20.已知系统的输入()x t 和输出()y t 之间的关系为2()()()dy t ay t bx t dt

+=,

说明此系统是否为线性时不变记忆因果系统。a 和b 为常数。(指导P71)

21.判断系统的因果性、动态性、线性和时不变性。''

'()()()y

t ty t x t -=(指导P74)

22.系统的输入为()x t ,输出为()y t ,考虑两个系统()()y t x at =和()()y t x t a =+。

①求使得两个系统都成为线性系统的a 值。 ②求使得两个系统都成为因果性系统的a 值。 ③求使得两个系统都成为时不变系统的a 值。(指导P75) 23.已知某一LTI 系统对激励()e t 的零状态响应2

()(1)t zs t r t e e d τττ∞

--=

-?

,求该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

(指导P99)

第三章

1.一信号处理过程:每当收到一个数据,就将此数据与前一步的处理结果平均。求这一信号处理过程的输入输出关系。(书P78)

2.下列信号中那些不是周期的:( )(解析P46) A.cos(/2)cos(/4)n n π

π? B.cos(/8)n π- C.sin(6/71)π+ D.2cos(/8)n π

3. 具有单位样值响应()h n 的LTI 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解析P47)

4.已知()x n 如图所示,画出()n

k x k =-∞

∑的序列图。

(解析P47) 5.计算卷积12()2

(),()()n

x n u n x n u n =-=,求12()()x n x n *(解析P48)

6.求序列()q n ,使得对于任何()x n 都有 ①1

()()[()(1)(2)]3

q n x n x n x n x n *=

+-+-

②()()()(1)(2)(1)(0)q n x n x n x n x n x x *=+-+-+++(解析P49)

7.已知二阶微分方程为22

()()

32()2()d y t dy t y t x t dt dt

++=,初始条件(0)0y =,0()3t dy t dt ==,抽样间隔或步长0.1T

=,试导出其差分方程。(解析P50) 8.已知()(1)2(2)()y n y n y n u n -

---=,(0)0y =,(1)1y =

求:()y n 的零输入响应()x y n 和零状态响应()f y n (要用经典解)(解析P53)

9.已知离散信号12()[()(6)],()(6)(1)x n n u n u n x n u n u n =--=+-+,求卷积12()()()s n x n x n =*。(指

导P113)

10.系统1是()0.5(1)()y n y n x n =-+

描述的低通滤波器,系统2由2()()0.5(1)h n n n δδ=--描述。

①求串联系统对于输入()2(0.5)()n

x n u n =的输出。

②求串联系统对于输入()()x n n δ=的输出。 ③这两个系统有何关系?(指导P124)

11.例2.51图中所示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为()()(1)h n n n δδ=--,求描述()y n 和()x n 的差分方程。(指导P126)

第四章

1.设图4.

2.1所示的周期矩形脉冲信号中,111,,,420E T s s τ===求频带2[0,]πτ

内各谐波功率之和占信号总功率

的比例。(书P109)

2.求单位冲激信号()t δ的频谱密度函数,并写出它的频域分解形式。(书P115)

3.求单位阶跃信号()u t 的频谱。(书P115)

4.求信号

2

1

()f t t

=的频谱。(书P125)

5.求图4.5.7所示信号的()f t 频谱。(书P128)

6.求()sgn()F j t ωπ=

对应的时域信号()f t 。(书P133)

7.已知信号

()f t 的频谱2

1

()(1)(2)

F j j ωωω=

++,求()f t 。(书P135) 8.已知信号

()f t 的频谱为001

()()()

F j ωπδωωωω=-+

-,0ω为一实数,求()f t 。(书P135)

9.已知()()(1)(),t d

y t y t t e u t dt

-*=-求()y t 。

(书P135) 10.证明图4.9.2所示的示波器输入衰减器是无失真传输系统,其中11

22R C R C =(书P141)

11.已知

()f t 的波形如图所示,试求其傅里叶级数表达式(解析P68)

12.试求信号()t

e u t α-的能量,并确定频率ω(弧度/秒)

,使得在ω以下所有频率分量的能量贡献为信号总能量的95%。

(解析P71) 13.已连续时间理想低通滤波器S ,其频率响应是1,100()0,100

H j ωωω?≤=?>?,当基波周期6T π

=,其傅里叶级数系

数为n a 的信号

()f t 输入到滤波器时,滤波器的输出为()y t ,并且()()y t f t =。问:对于什么样的n 值,才能保证

0n a =。(解析P72)

14. 试求下列函数的傅里叶变换表达式 ①

2

0()sin f t t ω ②[2(1)]t

f d ττ-∞

-?(解析P74)

15.设信号

22

1

()f t a t =

+,求其傅里叶变换()F j ω(解析P77)

16.某连续时间函数

()f t 的傅里叶变换为()F j ω,并有ln (),F j ωω=-又已知()f t 为实奇函数,求()f t 。(解

析P78)

17.已知频谱()F j ω如下,求信号()f t :2

()[(1)]c

c

n F j G n ωωωω

=-∞

=

-+∑(解析P80)

18.求下列图示函数的傅里叶反变换。图C (解析P81) 19.图为一“信号采样及恢复”的原理线路,

()f t 、()y t 为模拟信号,1F 、2F 为滤波器,K 为理想冲激采样器。采

样时间间隔为1毫秒。今要在下面提供的5种滤波器中选两只,分别作为1F 及2F (每种滤波器只准用一次),使输出尽量恢复原信号。该如何选择?申述理由。 ①高通滤波器2c f kHz =;②低通滤波器2c f kHz =;③低通滤波器1()c f kHz t =;④低通滤波器0.5c f kHz = ⑤低通滤波器

0.2c f kHz =,这里c f 为截止频率。(解析P84)

20.已知信号

1()f t 和2()f t 都存在傅里叶变换,若n 为整数时,有12(

)()20002000

n n f f ππ

=,而其他时间内,12()()f t f t ≠,将这两信号分别通过宽带ω?=2000

弧度/秒的理想低通滤波器,问此二信号失真否,为什么?(解

析P88) 21.若有实信号

()f t 可用表达式表示为

2

2

01()sin(),2n f t n t π=??

= ???

∑现用一个周期冲激串()T t δ对()f t 进行采样,采

样周期0.5T =秒,试问:

①采样结果会发生混叠?说明理由。 ②若采样信号通过一个截止频率为

T

π,通带增益为T 的理想低通滤波器,求输出信号()y t 的表达式。(解析P89)

22.已知连续信号

()f t 的频谱为()F j ω。若()f t 被宽度为τ的矩形脉冲序列()p t 以间隔s T 平顶抽样,抽样后信号

()s f t 波形如图所示。

①试求

()s f t 的频谱

②为了从

()s f t 无失真的恢复出()f t ,问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解析P93)

23.沃尔什函数集的头5个函数01234(),(),(),(),()t t t t t φφφφφ如例3.1图所示。在区间01t ≤≤上()i t φ是归一化正

交的。若设()sin x t t π=,求()x t 得近似值4

?()()i i i x

t a t φ==∑从而使误差函数最小。

(解析P93) 24.求

()3cos42sin20p f t t t ππ=+-的三角函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的系数。

(解析P172) 25.已知信号

()f t 的双边频谱如例3.3图所示,写出其傅里叶级数,并计算其总功率及均方根植。(解析P172)

26.假设一个连续时间LTI 系统的输入信号()x t 是周期的,其傅里叶级数表达式为()4

()jn t

n

n x t e

π

α

=-∞

=

∑式中α是一

个0到1之间的实数,且系统的频率响应为1()0W

H W

ωωω?≤=?>?,为使系统的输出在()x t 的每个周期内至少90%

的平均功率,W 必须多大?(指导P174)

27.已知

()f t 的傅里叶变换为()F ω,若()(3)(63)t

yt t f td t

-∞

=--?,求()y t 的傅里叶变换()Y ω。(指导P186)

28.若

()f t 的傅里叶变换为()F ω,()

(),()()df t t t dt

φφω=

?Φ,试证明 ()

()[()()]()F f f j ωωπδωω

Φ=

+∞+-∞ ,其中(),()f f ∞-∞为有限值。

(指导P189) 29.求例3.15图所示信号

()f t 的傅里叶变换()F ω。(指导P190)

30.求下列频谱的傅里叶逆变换。 ①2

1

()F ωω

=

②信号

()f t 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见例3.17图 (指导P194)

31.已知LTI 系统的频率响应为4

()2H j ωω

=+,且输入()3sin 2e t t =,求稳态响应()ss r t 。(指导P200)

32.已知信号()x t 的频谱n X ,将其通过例3.22图所示系统,2

sin(2)()t h t t ππ??

=????

,请画出()g t 波形图及其频谱图,

并求输出信号()y t 。(指导P201) 33. 例3.23图(a )所示系统,已知输入()f t 的频谱函数如例3.22图所示,滤波器的频率响应13

()00

H ωωω?≤=?>?,

求该系统的输出()y t 。(指导P202)

34.例3.24图所示为一个幅度调制系统,该系统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先把调制信号与载波之和平方,然后通过带通滤波

器获得已调信号,若()g t 是带限信号,即

m ωω>时,()0G ω=。试确定带通滤波器的参量1,,,h A ωω使得

()()cos ,c f t g t t ω=,并给出c ω和m ω的约束。(指导P204)

35.设

()f t 为一有限频宽信号,频带宽度为BHz ,试求(2)f t 和(/2)f t 的奈奎斯特抽样频率和抽样间隔。(指导

P209) 第六章 1.求

2()()f t t u t =的拉氏变换。

(书P223) 2.求0

3

1()(1)st F s e s -=

-的拉氏变换。(书P223) 3.

求()F s =

的拉氏变换。(书P230)

4.电路如图6.

5.6所示,()c u t 和

()f t 分别为输出和输入电压。(1)求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2)为使系统的零输入响

应等于单位冲激响应,是确定系统的初始状态(0

)i -

和(0)c u -。

(书P239) 5.212

1

()(1)

s s F s s -+=+,恢复一个正边时间函数。(解析P112) 6.已知系统微分方程为"

''()2()()()y

t y t y t f t ++=,

起始条件'(0)1,(0)2,y y --==输入信号()(),t

f t e u t -=试求系统的全响应,并指出其中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自由响应和受迫响应。(解析P115) 7.已知一因果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冲激响应()h t 满足微分方程"

'4()2()()()t h t h t e u t bu t -+=+,b 为未知数,当该

系统的输入

2()t f t e =(对所有t )时,输出21

()6

t y t e =(对所有t ),试求该系统的系统函数()H s (答案中不能

有b )。(解析P117)

8.电路如下图示,试用复频域分析法,求电容电压()c u t ,并指明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已知2()2()t f t e u t -=。

(解析P121)

9.一电路系统如图所示,1K 、2K 均合上,其中1

2121,2,2,1,3s L H L H R R i A ===Ω=Ω=(直流)。

①先断开1K ,求2()i t ; ②当①达稳态后,再断开2K ,求2()i t 。(解析P122) 10.电路如下图示,1211()(),()(),(0)(0)0f t u t f t t u u δ--====。求1212

(),(),(),(0)u u i i +

∞∞∞。(解析P123)

11.求下列函数的单边拉氏变换 ①

()(1)(1)f t t u t =++ ②()sin [()(1)]f t A t u t u t π=--(指导P270)

12.用多种方法求例4.4图所示三角脉冲函数

()f t 的拉氏变换。

01()2120t

t f t t t <

=-<

其他 (指导P274)

13.已知信号的拉氏变换如下,求原始信号的初值与终值

①221()(1)(2)(3)s s F s s s s ++=-++ ②3221()(1)(2)(3)s s s F s s s s +++=+++ ③1

()(1)

F s s s =+ (指导P281)

14.求下列函数的拉氏逆变换

①322

597()32s s s F s s s +++=++ ②1

()ln s F s s

-= ③2513()(413)s X s s s s +=++(指导P284) 15.例4.14图所示电路,当0t

<时,电路已达到稳态,0t =时刻闭合开关K ,试求0t >时的()i t 。

(指导P295) 16.设线性时不变系统在零状态下,当输入为()x t 时,输出为()y t ,如例4.21图所示。试确定该系统的阶跃响应()g t ,并画出波形图。(指导P306) 17.一LTI 连续系统,当输入为

1()f t 时零状态响应为1()ZS y t 。1()f t 和1()ZS y t 的图形如例

4.22图所示。若输入

21

()()(1)2

f t u t u t =+-时,求系统零状态响应2()ZS y t 。(指导P309)

18.设一个连续时间LTI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2

()()

2()()d y t dy t y t x t dt dt

--= ①求()H s ,并画出()H s 的零极点图 ②确定下列三种情况相应的()h t :

i 系统是稳定的 ii 系统是因果的 iii 系统既不是稳定的,也不是因果的。(指导P321) 19.一个冲激响应为()h t 的因果LTI 系统具有下列特性: ①t -∞<<∞时,系统的输入为2()t

x t e =,其输出为21()6

t

y t e =

。 ②冲激响应()h t 满足微分方程4()

2()()()t dh t h t e u t bu t dt

-+=+ 式中,b 为未知常数。

求满足上述条件的系统函数()H s (解答中不应包含常数b )(指导P322) 20.对于一个2

2

()44

s H s s s -=

++的系统,求出其对下列输入的稳态响应()ss y t ①()8cos2x t t =;②()8cos216sin 2x t t

t =+;

③()4()x t u t = ;④()4()8cos(215)x t u t t =++,两项的频率不同。

(指导P323) 第七章

1.求1

()lg(1),X z az

z a -=+>的Z 变换。

(书P277) 2.求序列()()n

k y n x k =-∞

=

∑的Z 变换。

(解析P155)

3.有两序列分别为:12()(),()(),n

n x n a u n x n b u n ==且1,1,a b <<

①求0

()()()n

n k

k x n a

b u n ==∑的Z 变换机器收敛域;

②求值:11

()()?11j j d ae be π

ωωπω-?=--?(其中,ω为数字角频率)

。(解析P156)

4.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系统函数为3232

72

() 2.5z z z H z z z z

+++=-+,试指出()H z 所有可能的收敛域,分别求出此系统在不同收敛域时的单位取样响应,并一一判别出系统的稳定性。(解析P159)

5.已知一线性时不变系统,用差分方程描述3

(1)()(1)()2

y n y n y n f n ++--=

①若系统是稳定的,求系统对

()()f n u n =的响应。

②若系统的转移函数()H z 的收敛域包含z =∞,系统的输入信号()f n 如图所示,求2n =时刻,输出响应

2()?n y n ==(解析P160)

6.输入

()f n ,输出()y n 的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满足下列条件:

i 若对于所有n ,()(2)n f n =-,则对于所有n ,()0y n =

ii 若对于所有n ,

1()()()2n f n u n =,则对于所有n ,1

()()()()4

n y n n a u n δ=+。

①试确定常数a ②若对于所有n ,()1f n =,试确定()y n 。(解析P163)

7.序列

()f n 通过一个单位脉冲响应为()g n 的LTI ,产生的输出为()v n ,将()v n 反转成()v n -,让()v n -再通过

一个同样的系统,产生输出()w n ,再将()w n 发反转即成最终的输出()()y n w n =-。其处理过程如图所示,现在

欲构造一个系统()h n ,使之能一次完成上述三个处理过程。 ①如何确定()h n ,使得()()()y n f n h n =

*,求出相应的系统函数()H z ,使()()()Y z F z H z =?;

②如果()g n 代表一个稳定因果的滤波器,那么()h n 所代表的系统是否稳定?是否因果?(解析P164) 8.某一线性时不变系统输入为()s n ,输出为()x n ,该差分方程为8()()(8),01x n s n e s n α

α-=--<<

①求系统函数1()()/()H z X z S z =

②我们要用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从()x n 中恢复()s n ,求系统函数2()()/()H z Y z X z =,使得()()y n s n =,对

2()H z 求出所有可能的收敛域;并对每个收敛域说出该系统是否因果与稳定。

③对冲激响应2()h n ,求出可能的选择,使2()()()()y n h n x n s n =*=

(解析P165)

9. 已知一离散系统框图如下.

①系统函数()H z ②使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③临界稳定时的单位样值响应()h n (解析P167) 10.已知一系统框图如右图,其中m 为一个常数。如果1m =,对于所有n ,23

()()2

f n =,求出()y n 。(解析P169)

11.有一系统如下图示,其中,1()h n 或1()H Ω已知。

①求整个系统的频率响应()H Ω,系统函数()H z 和单位脉冲响应()h n 。 ②若1()H Ω为图(b ),请画出频率响应()H Ω(解析P174)

12.如果()H z 是一个数字低通滤波器的传输函数,那么()H z -代表一个什么类型的滤波器?2

()H z 又代表一个什

么类型的滤波器?请绘出它们的频率特性示意图。(解析P175) 13.利用Z 变换性质求下列序列的Z 变换。 ①()(2)()x n n u n =--- ②()2()x n n u n =- (指导P358)

14.描述某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3(1)2(2)()y n y n y n x n +-+-=,且(0)0,(1)2y y ==

设激励()2()n x n u n =,求响应序列()y n ,并指出零输入响应予零状态响应。

(指导P362) 15.已知离散时间系统的框图如例5.16图所示,求该系统的系统函数,并画出系统频率响应的特征曲线。(指导P382) 16.已知系统函数()z

H z z k

=

-(k 为常数) ①写出对应的差分方程 ②画出该系统的结构图 ③求系统的频率响应,并画出0,0.5,1,0.5k

=-四种情况下系统的幅度响应和相位响应。(指导P384)

17.假定一个带限信号()c x t 以大于奈奎斯特速率进行抽样,抽样周期为T 。然后将样本转换成序列()x n ,见例5.19图。确定信号的能量d E ,原始信号的能量c E 和抽样间隔T 关系。(指导P388) 第九章

1.给出电路如图9.3.1所示,建立它的状态方程。(书P327)

2. 给出电路如图9.

3.2所示,建立它的状态方程。(书P328) 3.给出系统的微分方程23638310y

y y y f f f f

+-+=+-+,将其转化为状态方程。(书P329)

4.两输入两输出系统由下面微分方程描述,将其转化成状态方程。12121212

y y f y y y y f +=??

+++=?(书P330)

5.给出级联形式的信号流图9.3.4所示,试求它的状态方程。(书P331)

6.某连续LTI 系统是因果、稳定的。其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如图所示。已知当输入信号()cos x t t =时,系统输

出的直流分量为

5

π

①确定该系统的系统函数()H s ②当输入信号()1x t =时,求系统的输出()y t 。(解析P135)

7.如果2

2

(1)()(1)[(2)1]

s H s s s -=+++,试求一极点在s 左半平面的三阶系统函数1()H s 和2()H s ,使它们满足: ①和()H j ω幅频特性相同,但相频特性不同 ②和()H j ω相频特性相同,但幅频特性不同。(解析P136) 8.系统得信号流图如图所示,求系统函数。(解析P137) 9.已知级联形式的信号流图如图所示,求系统函数()

()()

Y s H s F s =,并画出其并联形式直联形式的信号流图。(解析P138)

10.图示电路,其中0N 为线性无源网络,R 为可变电阻,激励()u t 为单位阶跃电压。已知当1R =Ω时,()i t 的阶跃响应240()(2)()t

t t i t e

e e u t ---=-+,且当1R R =时,()i t 的阶跃响应1()i t 中含有固有频率-2

的分量。试求

1R R =时的阶跃响应1()i t 。(解析P139)

11.已知图所示是系统。

①求()h t 与()H s ;②求()H j ω,()H j ω,()?ω,并画出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

③激励

()()()f t u t u t T =--,求零状态响应()y t ,并画出其波形;

④若激励为

()()()s n f t f nT t nT δ+∞

==-∑,()f t 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其中T 为奈奎斯特抽样间隔,()f nT 为

t nT =点上()f t 的样值,求响应()y t 。

(解析P140) 12.一个有差分方程表征的因果LTI 系统的零极点如图所示。已知它对cos n π的响应为cos n π

①试求系统对2

1()()2

u n 的响应 ②写出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解析P189) 13.已知某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2()()3()y

t y t y t y t f t f t +++=+

①画出该系统的信号流图 ②试建立该系统的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 ③试说明系统是否为稳定系统?说明理由。(解析P191) 14.已知某系统的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为:

2122(1)()121()(1)()0x n x n f n x n x n a b +-????????=+????????+???????? []12()()11()x n y n x n ??=????

当0n ≥时

()0f n =,及()8(1)5(2)n n y n =---,求常数,a b 。(解析P195)

15.已知010001010A ??

??=??????

,试计算矩阵指数At

e 。(解析P197)

16.已知离散系统的系统矩阵A ,求()k k A φ=

①0132A ??=???? ②0.500.50.5A ??=???? ③10

000.30000.4A -????=-??

????

(解析P198)

17.某连续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11221()4()()()

()3()()

x t x t x t f t x t x t f t =-++??

=-+? 输出方程为1()()y t x t = ①根据状态方程求系统的微分方程。 ②系统在

()()f t u t =作用下,输出响应为3115()()()326

t t y t e e u t --=+-,求系统的起始状态(0)x -

(解析P201)

18.图示模拟系统,取积分器输出为状态变量,并分别设为1()x t 和2()x t 。 ①求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②系统在起始状态不为零12((0

)0,(0)0)x x -

-≠≠的情况下,

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出信号()()f t u t =的完全响应为:12()421()()824t t t t

x t e e u t x t e e ----??

--??=????--????

,求图中各参数,,a b c 及系统的冲激响应()h t 。(解析P203) 19.某连续系统的框图如例2.10图所示,写出该系统的微分方程。(指导P76) 20. 求例6.1图信号流图所示系统的转移函数。(指导P416) 21. 已知例6.8图所示系统。(指导P431)

①列出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②求系统的微分方程

③已知()()e t u t =时的全响应3115()0326

t t

r t e e

t --=+-≥,求系统的零输入响应()zi r t 与起始状态(0)λ-。

因果关系的判断

因果关系的判断 作者: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周光权2003-02-21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实行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要将所发生的结果归咎于行为人,就必须要求行为人的实行行为与实际发生的结果之间具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否则这种归责就违背了罪责自负的要求。在刑事审判中,凡是因果关系需要判断的犯罪,都要求法官在判决书中有所表述,否则刑事判决难以令人信服。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不足。 、因果关系理论的适用范围 有的人认为,因果关系理论只在认定结果犯时有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果关系虽然不是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但却是认定犯罪的重要工具,所以,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首先,因果关系是结果犯的构成要件要素之一。例如,过失致人死亡、故意杀人等罪的成立,除要求有行为之外,还要求有死亡结果发生,没有此结果的,不成立犯罪或者只成立未遂。即使有死亡结果,但如果因果关系不存在的,也是未遂。 例1,甲欲杀乙,在其坐飞机以前半小时投毒,乙在飞机起飞4 5分钟后必死无疑。但在飞机起飞10分钟后,恐怖组织成员丙劫持航空器撞击建筑物, 乙死亡的。甲应负何种罪责? 在这里,虽然有乙死亡的结果,但是,由于丙的介入使甲的投毒行为和 乙的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所以,甲只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其次,在处理行为犯时必须考虑因果关系。如果危害结果和实行行为之间的客观联系不存在,行为人仍然只应承担犯罪未遂的责任。有的人认为,行为犯一旦实施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这可能值得推敲。 例2,A为贩卖假币而向B打电话预定,在B将假币依约送给A之前, C却将A的邻居D定购的假币误送给A, A也稀里糊涂地将其收下。A构成购买 假币罪既遂还是未遂? 购买假币罪是行为犯,犯罪成立与否与犯罪人是否最终取得假币无关。但是,犯罪是否达到既遂状态,则与是否取得假币有关。从表面上看,A实施了购买假币的实行行为,最后也取得了假币,似乎应当成立犯罪既遂。但是,假币的取得不是因为其向C定购,而是C的误送,所以,实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A只成立犯罪未遂。 再次,在结果加重犯的场合,因果关系是否存在也需要判断。 例3,张某故意伤害李某,并致其轻伤,李某在医院治疗时,医院发生火灾,李某被烧死。张某的伤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在加重结果不能归属于行为人时,不是结果加重犯。本案中,是医院火灾直接导

因果关系认定

因果关系认定 (一)概述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研究因果关系的目的,是解决当某个结果发生时,如果存在多种因素,则需要判断该结果是由哪个行为所引起,最终由谁承担责任的问题。 在研究因果关系时,首先要明确两个前提: 一是因果关系问题一定是多因一果的情况,一因一果无须讨论,这属于常识问题。例如,向他人头部开枪,导致他人死亡,我们不会怀疑两者的因果关系。 二是这里讲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系,如果一个行为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即使与结果有联系,也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例如,乙欲跳楼自杀,甲大喊“怎么还不跳”,乙跳楼而亡。在乙跳不跳的问题上,甲无法控制或支配,甲的行为只是偶然导致结果发生,不具有危害行为的类型性,不属于危害行为。再如,座在副驾驶位置上的甲与司机乙聊天,导致司机不注意将行人丙撞死。甲与丙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关键在于甲的聊天行为能否评价为危害行为。显然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因为司机乙对控制汽车起决定作用。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 1.介入因素的情形

(1)概念。行为人实施一个危害行为,也发生了一个危害结果,但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加入了一个介入因素,最后由介入因素造成该结果发生的情形。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介入因素是否切断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切断,前行为与结果就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没切断就有因果关系。 (2)判断方法。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考查。一是看前行为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则前行为与结果之间还存在联系,反之不存在。二是看介入因素是否异常,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概率很高,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是正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没有被中断;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三是看介入因素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说明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反之,说明前行为与结果存在联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考查,最终看前行为与介入因素哪个作为力更大些,如果前行为作用力大,则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作用力大,则不存在因果关系。介入因素包括三种:自然现象、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 (3)具体认定 1)如果介入因素是由前行为引起的,并使介入因素不

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刑法因果关系 的认定——以 刑事审判指导 案例为中心的 考察 作者:杨海强文章 来源:《中国刑事法杂 志》2014年第3期点 击数: 1467 更新 时间:2014/9/29 ★★★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 (一)研究方法 人文知识的产生有两种路径:一是唯理主义,认为知识通过逻辑推理而得;二是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源于经验而非天赋。⑴具体到刑法学研究中,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主要遵循前者的方法,注重理论思辨和逻辑推演。而后者指从现实问题出发,对司法活动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其是司法官智慧的结晶。因此从判例中汲取营养,提炼理论、构建理论是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在国外,理论和判例相互滋养、互惠互利,许多重大理论源于判例的推动。这样的知识增长方式不但有利于改善我国理论界往往步人后尘的尴尬,而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本土性,并因此

而具备解决问题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中国古代,法律的生成有两种方式:一是理性主义模式,主要指制定律典;二是自然而成的经验主义路线。指在成文法之外的经由司法实践摸索、积累、检验后形成的判例。⑵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前者是我国立法的主要方式。但现在随着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建立,后一种方式,即重视司法活动的价值,审视指导性案例的裁判理由,提炼相关裁判要旨,是发展、完善我国法律规则体系的重要渠道,对我国以后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经由司法工作人员的智慧锤炼而成的实践理性是一块膏腴之地,其闪现的司法工作人员的理性之光既是萃取理论的富矿,也是提炼裁判要旨、形成司法规则的活水。既有利于指导司法审判,也有利于构建新的理论。因此判例研究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范式。 因果关系认定问题是我国理论界传统的争点和难点,随着国外相关理论的纷至沓来,该问题处于风口浪尖,更成为理论聚讼的纷争之地。且目前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并未确立因果关系认定的规则,司法裁判无据可依,该问题的解决更多依赖司法官的自由裁量。这种情况下另辟蹊径的指导案例研究便具备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研究样本 本案的研究样本是在我国刑事审判中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

信号与线性系统一二章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二章自测题 1、判断题 (1)若x (t )是一连续时间周期信号,则y (t )=x (2t )也是周期信号。 (2)两个周期信号之和一定是周期信号。 (3)所有非周期信号都是能量信号。 (4)两个连续线性时不变系统相互串联的结果仍然是线性时不变系统。 (5)若)()()(t h t x t y *=,则)1()2()1(+*-=-t h t x t y 。 (6)一个系统的自由响应就等于它的零输入响应。 (7)一个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就等于它的自由响应。 (8)零状态响应是指系统没有激励时的响应。 (9)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是指系统在冲激信号作用下的全响应。 (10)两个功率信号之和必为功率信号。 2、判断下列信号是能量信号还是功率信号? (1)3cos(15)0 ()0 t t f t t π≥?=? -=t t t t f ε (2))]4()([3cos )(2--=t t t t f εεπ (3)][sin )(3t t f πε=

判断下列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和记忆性解析P7

1.判断下列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和记忆性。(解析P7) ① ()10()()dy t y t f t dt += ②() ()(10)dy t y t f t dt +=+ ③2 ()()()dy t t y t f t dt += ④2()(10)()y t f t f t =++ 2.判断下列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和因果性。(解析P7) ①20()()sin ()y t y t t at f t = + ②()()()y t f t f t b =?- 3.某系统,当输入为()t δτ-时,输出为()()(3)h t u t u t ττ=---,问该系统是否为因果系统?是否为时不变系 统?说明理由。 4.下列信号属于功率信号的是(解析P6) ①cos ()tu t ②()t e u t - ③()t te u t - ④t e - 5. 画出函数波形图:2()(1)f t u t =-(指导P12) 6.已知 ()()2(1)(2)(2),f t tu t u t t u t =--+--画出()f t 波形。(指导P13) 7.根据1.10图中 (32)f t -+的波形,画出()f t 波形。(指导P18) 8.已知()f t 波形波形如例1.11图所示,试画出1 (2)2f t --的波形。(指导P19) 9.已知 (52)f t -的波形如图例1.12图所示,求()f t 波形。(指导P20) 10.求下列函数值 ① 4 3 2 ' (652)(1)t t t t dt δ∞ +++-? ②3' ()t e d τ δττ--∞ ? ③'2(9)t dt δ+∞ -∞ -? (指导P24) 11.求信号0.20.3()j n j n x n e e π π-=+的周期。 (指导P36) 12.设()x t 是复指数信号:0()j t x t e Ω=,其角频率为0Ω,基本周期为0 2T π = Ω。如果离散时间序列是通过对()x t 以取样间隔s T 进行均匀取样的结果,即00()()s j nT j n s x n x nT e e ωΩ===。试求出使()x n 为周期信号的条件。 (指导P36) 13.完成下列运算 ① ' ()(1)t f dt δττ+∞ -∞ --? ②0(2)()3t t t dt δ- -? ③ [()(1)]d u t u t dt - (指导P45) 14.题1.26图示信号可以表示为()cos(2)y n A Fn πθ=+,求表达式中的常数。(指导P45) 15.判断下列信号是否为周期信号,若是周期信号,求其周期N 。 ①()sin 2cos 424 n n x n ππ=- ②0.30.4()23j n j n x n e e ππ=+ ③2()()n x n j =

李文华:司法考试刑法:专题《因果关系》

李文华:司法考试刑法:最新专题《因果关系》

————————————————————————————————作者:————————————————————————————————日期: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认定因果关系的意义 1.影响罪数认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表明该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属于同一个案件,成立一罪;否则,该行为与危害结果可能属于两个案件。 2.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在故意犯罪中,如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则成立既遂。例如,甲骗乙钱财,乙识破但基于怜悯给甲5000元,甲成立诈骗罪未遂。因为甲取得财物和诈骗行为没有因果关系。 3.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判定。在我国刑法中,所有过失行为要成立犯罪,必须导致特定实害结果,即要求过失行为与特定实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过失行为就不能成立犯罪。 4.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才能认定结果加重犯。例如,甲只想伤害乙,致乙轻伤,又送乙去医院,途中第三人车祸致乙死亡。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因此甲只构成故意伤害罪,而非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司法考试坚持的学说:以条件说为基础的因果关系理论。 条件说公式: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一)条件因果关系说 ①条件关系的限定(刑法上因果关系与生活中因果关系的区别)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现实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生活中因果关系是日常生活行为与现实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危害行为是指对法益产生危险或实害的行为。如果对法益不创设任何危险,则属于日常生活行为。注意:日常生活行为偶然产生的危害结果,不属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考点。 例1,甲劝说乙自驾车旅游,希望乙发生交通事故而死亡,后来乙果真死于交通事故。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不存在因果关系,甲对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 例2,乙很想让王某死亡,便劝其坐飞机,心想:如果飞机坠毁,王某必然死亡。王某便去坐飞机。飞机竟真的坠毁,王某死亡。乙的劝说行为属于日常生活行为,与王某的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例3,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聊天行为不会给黄某的生命创设危险,与其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例4,丈夫赌博后回家,妻子不开门,丈夫在门外站一夜被冻死。妻子的行为与丈夫的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例5,甲为了逗乙,向湖中扔三百元,乙跳入湖中去捡,被湖水淹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②条件关系的特殊情形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补充)

补充: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一、条件说 一般而言,条件关系是否存在是容易判断的。但是,是否存在条件关系,也不是没有争议。 1、假定的因果关系。在行为人“故意地”实施危害行为的场合,假设没有类似行为,结果也会发生的,一般作为刑法上的“假定因果关系”问题加以讨论。例如:将一座处于烈火中的建筑物的未烧毁部分纵火予以烧毁,仍然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即使大火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烧毁一切。又如,精神病医生通过药物杀害了某一名病人,假设医生不杀他,其长期饱受折磨的家属也会实施类似的杀害行为。 A将一块石头砸向B家花园中的郁金香。正当石头砸到郁金香时,石头遇到天上下降的冰雹,而该冰雹若没有因被撞击而改变方向的话,那么本也会和石头一样损坏郁金香。 因果关系需要考虑的只是事实上存在的、对于因果地解释结果的发生不可或缺的那些情况,根本未实现的那些情况,在因果的解释中也是不需要考的。 2、择一的竞合(替代的因果关系、双重因果关系)。指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在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发生了结果。例甲乙在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分别在丙的杯子里投放了致死量的毒药,并在同一时间产生作用而致丙死亡。 在这种存在多个条件的情形中,如果除去一个条件结果仍会发生,但除去所有条件之后,结果将不发生,因而所有行为同结果之间都具有条件关系。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应当依照规范化世界的标准进行解释归属:在考察A的归属问题时,应当认定B是合法行事和没有在S 的汤中下毒;在考察B时,则应当假定A是合法行事的。 不存在双重因果关系:人们无法获知,两个潜在引发结果的条件中,哪一个在事实上可以认定成为原因。例如C和D分别独立地朝Q射击。在这两枪(枪枪致命的)射击中,有一枪是先射出的。但是现在无法查清,Q是谁射杀的。因为只有一粒子弹真实地命中受害人并引发死亡,这粒命中的子弹导致了围绕另一粒子弹而产生的因果流程的中断。“疑罪从无”,均为未遂。 3、重叠(累积)的因果关系。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行为,单独不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在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合并后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例如甲乙没有意思联络而分别向丙的杯子各投放50%的毒药,致丙死亡,一般承认甲乙的行为同死亡结果之间都存在条件关系。 4、流行病学的因果关系理论。在食品卫生、环境污染等公害犯罪

试论述因果关系的认定

试论述因果关系的认定: 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就是侵权责任构成中的因果关系要件。它指的是违法行为作为原因,损害事实作为结果。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前者引起后者,后者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观联系。 (一)大陆法系因果关系学说:大陆法系,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 他们将因果关系区分为责任构成因果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责任构成因果关系性质上讨论的是侵权责任的构成问题,而对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则属于损害赔偿责任范围问题。对于因果关系的判定,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有“条件说”、“原因说”、“义务射程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以及“法规目的说”等,其中最为通行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始于1988 年, 德国富莱堡大学生理学家Von Kries 教授主张判断事件与损害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必须符合二项要件: ( 1 ) 该事件为损害发生的不可欠缺的条件; ( 2 ) 该事件实质上增加损害发生的客观可能性。此说认为,如要判断某项事实具备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则必须在通常情形下, 依照社会一般认识认为有发生该结果的可能, 那些依照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看来是偶然的条件行为则不是法律的原因 (二)英美法系因果关系学说:英美法系对于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采取的是一种两分法的思维程序。英美法把因果关系区分为两类,一为事实上的原因,二为法律上的原因。事实因果关系由陪审团认定,而法律因果关系由法官认定。行为人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须具备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以及法律上的原因。 1.事实上原因的认定:(1)必要条件理论;(2)实质要素理论;3)充分条件之必要因素理论 2.法律上原因之认定:1)直接结果理论;2)可预见性理论;(3)相当因果关系说;(4)风险理论 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其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并无统一的科学标准,尤其对于法律因果关系判断的各种规则、标准之间时有冲突甚至前后矛盾。

2019法考违法性构成要件必背考点: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2019法考违法性构成要件必背考点: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一、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一)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条件说+相当性) 1.遵循条件说:没有此行为即没有此结果,环境污染、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用条件更容易论证。遵循合法则的因果关系:符合科学客观规律。 2.无论采取条件说还是合法则的因果关系说,只要一个能得出肯定的结论都可以认定存在因果关系。相当多的案件二者均可论证。 3.如果既没有条件关系也没有合法则的条件关系就应否定因果关系。 4.一个结果完全可能由数个行为造成(多因一果),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结果的原因时,不能轻易否定其他行为同样也是该结果发生的原因。 (二)条件关系的常考情形 1.假定的因果关系 因果历程:前条件(0分作用)+后条件(100分作用)→结果。前条件和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后条件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2.重叠的因果关系 因果历程:前条件(50分作用)+后条件(50分作用)→结果。如果相互没有意思联络,两个条件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3.二重的因果关系(择一的因果关系)

因果历程:前条件(100分作用)+后条件(100分作用)→结果。如果相互没有意思联络,两个条件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4.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正常的条件公式是“无A则无B,A是B的原因”。在不作为犯中,条件公式是反过来的:“有A则无B,无A是B的原因”。有A则无B表明如果行为人履行了作为义务,则结果具有避免发生的可能性。如果行为人履行了作为义务,结果仍然会发生,那就属于“有A仍有B”,那么无A就不是B的原因。 5.符合义务的作为 行为人没有遵守某项义务,发生了实害结果,但是查明,即使遵守了该义务结果仍会发生,也即不具有结果避免发生的可能性。 6.阻断救助行为 根据条件公式,如果不阻断救助行为,就不会发生危害结果,那么阻断救助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判断

因果关系的判断作者: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周光权2003-02-21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实行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要将所发生的结果归咎于行为人,就必须要求行为人的实行行为与实际发生的结果之间具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否则这种归责就违背了罪责自负的要求。在刑事审判中,凡是因果关系需要判断的犯罪,都要求法官在判决书中有所表述,否则刑事判决难以令人信服。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不足。 一、因果关系理论的适用范围 有的人认为,因果关系理论只在认定结果犯时有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果关系虽然不是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但却是认定犯罪的重要工具,所以,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首先,因果关系是结果犯的构成要件要素之一。例如,过失致人死亡、故意杀人等罪的成立,除要求有行为之外,还要求有死亡结果发生,没有此结果的,不成立犯罪或者只成立未遂。即使有死亡结果,但如果因果关系不存在的,也是未遂。 例1,甲欲杀乙,在其坐飞机以前半小时投毒,乙在飞机起飞4 5分钟后必死无疑。但在飞机起飞10分钟后,恐怖组织成员丙劫持航空器撞击建筑物,乙死亡的。甲应负何种罪责? 在这里,虽然有乙死亡的结果,但是,由于丙的介入使甲的投毒行为和乙的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所以,甲只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其次,在处理行为犯时必须考虑因果关系。如果危害结果和实行行为之间的客观联系不存在,行为人仍然只应承担犯罪未遂的责任。有的人认为,行为犯一旦实施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这可能值得推敲。 例2,A为贩卖假币而向E打电话预定,在E将假币依约送给A之前,C却将A的邻居D定购的假币误送给A, A也稀里糊涂地将其收下。A构成购买假币罪既遂还是未遂? 购买假币罪是行为犯,犯罪成立与否与犯罪人是否最终取得假币无关。 但是,犯罪是否达到既遂状态,则与是否取得假币有关。从表面上看,A实施了购买假币的实行行为,最后也取得了假币,似乎应当成立犯罪既遂。但是,假币的取得不是因为其向C定购,而是C的误送,所以,实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A只成立犯罪未遂。 再次,在结果加重犯的场合,因果关系是否存在也需要判断 例3,张某故意伤害李某,并致其轻伤,李某在医院治疗时,医院发生火灾,李某被烧死。张某的伤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技巧(谭家宝总结)

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技巧 总结人谭家宝 1.首先判断选项中的行为有几个,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是一个,自然有因果 关系。 2.如果有两个行为和一个危害结果,,即A行为、B行为、C结果。 3.判断A行为是不是危害行为,如果不是危害行为,则A与C必定没有因果 关系,因为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与C有因果关系的是B行为。 4.如果A行为和B行为都是危害行为,则判断B行为是不是介入因素【两个特 征:(1)介入因素必须是异常因素,即在案件当时,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2)介入因素对危害结果的贡献接近100%】,如果是介入因素,则切断A 与C的因果关系,否则不切断。 请按照以上答题技巧,解答下面的真题 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3.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甲、

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5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赵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存在一定过失,未能挽救赵某的生命。丁的行为与赵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1.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 小时之后必死无疑。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20 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鉴定

一、问:如何进行伤病因果关系确定? 答:1、申请条件:(1)本次外伤与疾病的关联关系。 (2)由社保机构工伤保险部门委托。 2、申报资料:社保管理处工伤保险科或管理站的介绍信、原始病历资料、X光片、CT片及报告单、鉴定申请书、申请人和被鉴定人身份证 原件及复印件、被鉴定人4张一寸近期免冠照片。 3、办理程序:(1)申请人填写《深圳市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书》经审核符合申请条件者领取《深圳市劳动能力鉴定通知书》; (2)按《鉴定通知书》,上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带 齐相关资料进行鉴定并领取回执。 申请人凭回执和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领取鉴定结论。 二、原告有颈椎病,并与被告发生交通事故(面部擦伤)。之后原告住院期间做了颈椎病手术,并提出手术费由被告赔偿。被告提出因果关系鉴定申请,法官不准许。 请问:法官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拒绝鉴定的请求 (备注:原告在没经过法院的情况下私下做了医疗鉴定,并且被法院采纳) 严格说,原告单方委托鉴定的结论是不能作为证据被采纳的,但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如果原告委托的是有司法鉴定资质的机构进行了鉴定,法院的确有可能采纳。如果该机构没有司法鉴定资质,作出的结论法院仍要采纳,那就是法院有问题了。被告应向法院继续提出异议,如果法官仍不采纳,并以原告单方委托的鉴定结论为依据作出判决,建议被告上诉,并在二审重审要求重新鉴定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点:在一审庭审笔录中,应记载有被告要求鉴定的内容,否则二审法院也肯定不会支持重新鉴定。 二、具体案例及鉴定报告: 2006年6月23日,张某驾车在市某十字路口,将闯红灯横穿马路由南 向北通过的58岁的江某撞伤,责任认定张某驾驶安全设备不符合技术标准 等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江某横过道路违反安全通行 规定,负事故的次要责任。 江某伤的部位是:额头碰在车的前部,前右臂及右手掌皮肤擦伤。根据江某

线性时移不变性因果性稳定性的判定

线性移不变性因果性稳定性的判定 目标:针对一道干扰性较强的选择题 目的:快速正确解题 一.真题回放: 1.[1999,一,1 ; 2003,一,4] 设一离散时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满足差分方程:则该系统是() ()e k ()y k (1)0.6()()3y k y k e k +?=+A . 线性移不变系统 B.线性移变系统 C.非线性移不变系统 D.非线性移变系统 2.[2004,一,3] 离散时间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分别为()x k 和,试判断下面哪个是线性时不变系统() ()y k A.()()x k y k e = B.()(1)(1)y k x k x k =??? C. D.31()()k m k y k x m +=?=∑(),1()0,0(1),x k k y k k x k k ≥??==??1+≤?? 3.[2005,一,2] 已知系统由下面的输入输出关系表示:()(3)y t x t =,t>0,则该系统为()系统; A.线性,时变,因果 B.线性,时不变,非因果 C.非线性,时变,因果 D.非线性,时变,非因果 备注:此类题目在本科期末考试和研究生考试中屡次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系统的线性,时/移不变性,因果性,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题目不难,但存在一定的干扰性,从而影响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概念剖析和解题技巧: 由于此部分是本人在学习数字信号处理时候总结的,所以例子以离散系统为主(连续的情况类似),见谅!! 首先要强调的是线性,时/移不变性,因果性,稳定性,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去描述系统的,彼此之间没有概念的重叠。 1. 线性:(同时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 叠加性: 齐次性: 1212[()()][()][()]T x n x n T x n T x n +=+[()][()]T ax n aT x n =个人总结的判断准则: (1) 是关于(表示激励)的不含(.)x 常数项的线性函数; (2) 不含常数项的常系数差/微分方程; 注:这里对常数项要有一个广义的理解,与激励无关的序列也可以看作常数项,如项。 (.)x ()g n

论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

论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 「摘要」我国目前对于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仍非常滞后,尚未形成任何定型的因果关系认定理论,不能适应现实司法审判实践的需要,因此,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果关系问题是民事侵权案件构成要件之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而且在法律上尚无明确规定的问题。尽管各国法学家对因果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至今仍无一方案能妥善解决问题。秉承现代民法精神的各国侵权行为法无不承认因果关系是使人对某种损害结果或不法事态承担民事责任的必备条件,而如何正确确定因果关系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法官的眼球。但令人遗憾的是,因果关系问题目前仍然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难题;本文从世界两大法系代表理论之比较,我国目前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现状及其发展、因果关系的证明,融会相关哲学观点论述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侵权法,因果关系,证明,认定 现代侵权法以自己责任为一般原则,该原则的核心为行为人对且仅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负责,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侵权责任的成立必须以行为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前提。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乃是侵权损害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此类因果关系乃是从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出发,逆向查找损害发生的原因,具有逆反性的特点;同时此类因果关系乃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司法人员的主观因素在内,这就使主观与客观这一对哲学矛盾在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上尤为突出。 一、世界两大法系因果关系学说之比较 (一)大陆法系因果关系学说 大陆法系,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他们将因果关系区分为责任构成因果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责任构成因果关系性质上讨论的是侵权责任的构成问题,而对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则属于损害赔偿责任范围问题。对于因果关系的判定,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有“条件说”、“原因说”、“义务射程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以及“法规目的说”等,其中最为通行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我国现代民法及司法实践中也倾向于此种说法。 相当因果关系说为1888年德国富莱堡大学教授Johamn . 提出的,后成为权威性学说性。所谓相当因果关系是由“条件关系”及“相当性”构成,即某一原因仅于现实情况发生某结果时,还不能断定有因果关系,须依一般观念,在

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标准

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标准 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实现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综合以上因果关系理论,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三方面考虑判断目的:一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联程度多少;三是这种因果关系是否在刑法评价范围内。从这三方面考虑判断目的出发,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应遵从下列原则标准:(一)客观性原则 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要尊重客观事实,从行为的自然属性和现实意义上追寻对行为结果的产生的作用,不能以主观思想认识作为因果关系判定的标准。举例来说,有一种观点认为窃贼被人发现后慌忙逃窜,横穿马路时被驾车通过的司机撞到以致死亡。如果司机未违反交通规则,主观上没有过错,就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存在。假设司机发现窃贼是自己的仇敌,故意不采取制动措施,将窃贼撞死,那么司机的行为与窃贼的死亡之间就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这种观点就违反了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客观性原则,把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看作可以随行为人的主观意志转移而改变的判定行为,显然背离了刑法因果关系判定的客观性原则,无法实现判定依据的正当性。 (二)规范性原则 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的另一重要原则是规范性原则。经过客观评价后的事实因果关系只有经过法律上的认定,才成为法律因果关系,这是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的主要依据。这种依据包含在我国刑法条文中的特定表述词汇中。如刑法第133条中,行为人如果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触犯交通肇事罪。若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则加重处罚。再如刑法第266条规定: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使被害人产生误解,错误的处分财产,将财产交付行为人,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就与被害人交付财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若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欺诈行为,但没有使他人产生误解,被害人是由于其他原因交付财产,那么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与被害人交付财产之间就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何种行为应当对危害结果承担责任,承担何种程度的责任,只能通过法律规定作出判定。 (三)政策性原则

信号与线性系统思考题

《信号与线性系统》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分别判断图1-1所示各函数波形是连续时间信号还是离散时间信号,同时判断连续时间信号函数取值是否量化,是离散时间信号的是否为数字信号? 图1-1 解:(a)连续模拟信号;(b)连续量化信号;(c)离散数字信号;(d)离散模拟信号;(e)离散数字信号;(f)离散数字信号。 2.分别求下列各周期信号的周期T : 1) cos(15)cos(30)t t -; 2) 10j t e ; 3) 2 [6cos(7)]t ; 解:判断一个包含有多个不同频率分量的复合信号是否为一个周期信号,需要考察各分量信号的周期是否存在公倍数,若存在,则该复合信号的周期为其最小公倍数;若不存在,则该复合信号为非周期信号。1) 215π2) 5 π3) 214π 3.给出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的定义,判断下列信号是能量信号还是功率信号? 1)3cos(15)0 ()0 t t f t t π≥?=?

4.试绘出系列列函数波形: 1)()20t f t e t -=-> 2)2()360t t f t e e t --=+> 3)3()560t t f t e e t --=-> 4)()cos1012t f t e t t π-=<< 解:1)如图1-2a 所示;2)如图1-2b 所示;3)如图1-2c 所示;4)如图1-2d 所示. 图1-2 5.对于教材例 1-10(a)所示信号,由()f t 求(32)f t --,利用尺度变换、反褶、时延和反褶、尺度变换、时延两种方法进行信号的变换。 解:如图1-3所示. 图1-3 6. 判断下列系统是否为线性的、时不变的、因果的系统? 1)() ()de t r t dt = ;2)()()0r t e t t =>;3)()sin[()]0r t e t t =>;4)()(1)r t e t =-;

专题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专题整理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直是刑法理论与刑事实践中的常见与重点问题,特别是在刑事实践中,我们更应该避免因因果关系判断错误而出现错案。 所谓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可见,没有实行行为就无需讨论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能围绕实行行为展开讨论。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 理解因果关系,首先要理解因果关系判断本身在刑法理论中的意义。 1.影响罪数认定。 如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即表明该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属于同一个案件,成立一罪;否则,该行为与危害结果可能属于两个案件。 当认定一个实行行为与一个危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实行行为与这个实害结果是一个案件,就只成立一个罪,就意味着有实行行为的这个案件还发生了实害结果。如果实行行为与实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就意味着实行行为与实害结果分属于不同的案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因果关系本身不是构成犯罪的要素,而只是回答实行行为与实害结果是否属于一个案件的问题,讨论的是两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2.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 在故意犯罪中,如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则成立既遂。如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则最多只能认定为未遂。既遂未遂的判断与因果关系的判断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3.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判定。

在我国刑法中,所有过失行为要成立犯罪,必须导致特定实害结果,即要求过失行为与特定实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一个过失的实行行为与实害结果是有因果关系的,那就成立犯罪;如果一个过失的实行行为与实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的,那就不成立犯罪。如,行为人酒后驾车,但其酒量很大,意识意志能力根本没有下降,但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刹车装置突然断裂把一个行人撞死。该案中,行为人有违章行为,发生了交通事故,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无因果关系,不构成犯罪。因为法律禁止酒后驾车是因为酒后驾车往往导致意识意志力的下降,从而可能引起交通事故,但是行为人的意识意志能力根本没有下降,交通事故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刹车装置意外断裂导致的,这是一场意外,不是由于他的违章行为引起的。 4.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才能认定结果加重犯。 综上,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主要解决四个问题:1、一个罪还是两个罪;2、既遂与未遂的判断;3、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问题;4、结果加重犯是否成立。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 1.客观性:因果关系的有无,只能依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判断,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 因果关系是一种自然的,科学的联系,与当事人主观认识无关。 例如,甲交通肇事当场撞死被害人乙,甲随之逃逸,甲主观上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逃逸行为导致乙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尽管甲认为自己的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在客观上死亡的原因却是之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所以甲的行为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情形。

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

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 naranjio法 项目是否不知道 1.起前有报告吗?+1 0 0 2.用药以后出现吗?+2 -1 0 3.停药后是否减轻?+2 0 0 4.再次给药是否重现?+2 -1 0 5.能否用其他原因解释?-1 +2 0 6.给安慰剂是否重现?-1 +1 0 7.血液浓度是否达中毒水平?+1 0 0 8.增减剂量,反应是否改变?+1 0 0 9.过去是否有该药反应史?+1 0 0 10.无客观证据+1 0 0 注:肯定:≥9分,很可能:5~8分,可能:1~4分,可疑≤0分 中国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判定因果关系的原则主要根据以下5个条件:1.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ADR出现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2.可疑ADR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的ADR类型;3.可疑ADR能否用联用药物的作用、病人的临床状况或其他治疗方法的影响来解释;4.停药或减量后可疑ADR是否消失或减轻(撤药反应);5.再次使用同一药品后,同样反应是否重新出现(激发试验)。 (1)肯定(definite)。①用药与反应有合理的时间顺序; 停药后反应停止、迅速减轻、好转; 重新用药,反应再现或加重(又称为激发试验阳性); 与已知的药物不良反应相符合(有类似文献报道); 排除原患疾病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 ③与已知不良反应类型相符;④撤药反应或激发试验阳性。 ②在体液或组织液中测得一定浓度的药物/; (2)很可能(probable)。 ①用药与反应有合理的时间顺序; ②与已知不良反应类型相符; ③撤药反应,但不能排除疾病引起该反应的可能。停药后反应停止; 无重复用药史,其余同上 或存在合并用药但基本可排除其他用药的ADR可能性 反应无法用病人疾病来合理的解释,出现的反应不是原发疾病加重、演变的结果(3)可能(possible)。

多因一果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一)

多因一果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一) 实践中,有一些行为人的渎职行为并没有直接引发现实的危害结果,而是加上他人的过失行为或自然因素的介入,才使潜在的危险隐患变成了现实的危害结果。这就使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连接显得相当间接与偶然,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一个渎职损害结果,即所谓多因一果,那么多种因素之间就必然产生谁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多个渎职行为之间责任的分担问题。目前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有条件说、原因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对于公害犯罪还有疫学因果关系论。笔者认为,在多因一果的渎职犯罪案件的认定中,条件说更能解释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认定渎职行为是否构成渎职犯罪可以按以下条件衡量。 ■行为人必须要有渎职的行为 “无行为则无犯罪”,行为人有渎职的危害行为是认定渎职罪的前提条件。所谓渎职危害行为,指的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权的行为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集体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渎职的危害行为可以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以作为方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故意泄露国家秘密行为,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行为,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违反职责、积极地实施了刑法禁止的行为。以不作为形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执行判决、裁定失职行为,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行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行为,

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行为,放纵走私行为,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的职责决定其具有积极实施某种职务行为的义务,且能够实施此种职务行为,但其却违背职责不予履行。 ■借助“相当性”理论判断介入因素 作为一般的认识过程,断定某一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应以行为时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实为基础,根据一般人的经验进行判断。当存在介入因素的场合下,判断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因果关系,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引入“相当性”来确定。对“相当性”的具体判断通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一,最早出现的实行行为导致最后结果发生的概率的高低。概率高者因果关系存在,反之则不存在;其二,是介入因素异常性的大小。介入因素过于异常的,实行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反之则存在;其三,是介入因素的结果发生的影响力。影响力大者否定因果关系存在,反之则存在。另外,如果介入因素与此前行为对于结果的发生作用相当或者互为条件时,两者均应视为原因行为,同时与结果都成立因果关系。 对“相当性”判断的认识过程,对于我们认识渎职罪的因果关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单一的渎职行为直接造成某种损害结果的情况比较直观也比较简单,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易于认定的。但如果是多个渎职行为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一个危害结果,其中某一渎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复杂起来。遇到这种多因一果的情况,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