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病毒

植物病原病毒
植物病原病毒

植物病原病毒

一、概述

1. 病毒定义: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酸突变发生变异的分子寄生物。简单讲,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状态的分子生物。

主要特征:①结构简单的(核酸+蛋白或脂蛋白衣壳);②严格专性寄生的(依赖寄主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系统);③非细胞生物(分子寄生物)。

2. 类群:根据病毒的寄主类型,习惯上将病毒划归为下列几大类群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

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毒

医学病毒(人类病毒)

真菌病毒

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细菌病毒)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引起人类疾病(天花、爱滋病、非典型肺炎、肝炎、流感、小儿麻痺等)。

引起畜禽疾病(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牛瘟、鸡瘟、鸭瘟)。

引起植物病害。

有益方面: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或元件。

有害生物控制(害虫、真菌及杂草生防)。

环境保护(利用藻类病毒消除水面藻类污染)。

花卉增色(金心黄杨、金边瑞香、杂色郁金香)。目前已研究和命名的植物病毒达1000多种,其中许多为重要的农作物病原,其所造成的损失仅次于真菌病害。

植物病毒也有利用的价值,如

TMV导致分子生物学的产生;

病毒在开发基因工程的载体、转

基因植物研究等方面,也发挥了

很大作用。

三、病毒在生物中的地位

生物:细胞生物、分子生物

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原核生物

界)、真核生物(动物界、植物

界、菌物界、原生生物界)

分子生物:病毒界?:真病毒、

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

毒)

四、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病毒粒体:病毒的基本存在形

式(形态)。

病毒粒体的形态微小,只有在放

大数万倍的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其度量单位通常采用纳米(nm,

1nm=10-9m)。

植物病毒粒体形态主要有:球

状、线状、杆状、弹状、双联体

状、丝线状、柔软不定形等。形

态多样性。

◆许多植物病毒由不只一种粒

体构成。

一些球状病毒也有多种粒体组

分,但这些粒体形态相同,只是

其中所包含的核酸含量不同而

重量存在差异。

这些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必

需有多种病毒粒体组分同时侵

染寄主细胞,才能增殖并完成其

生物学功能。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

植物病毒粒体主要含有核酸和

蛋白两大部分。中间为核酸芯

(RNA或DNA),外部有外壳蛋

白(CP)包被形成衣壳,少数病

毒在蛋白衣壳外面还包被一层

那囊膜,称为包膜病毒,如植物弹

状病毒。

1. 杆状或线状病毒:蛋白质亚基

螺旋状排列,中间是一个由核酸

构成的空心管子,核酸也呈螺旋

状排列,嵌入到螺旋状排列的蛋

白质亚基内端。如,TMV杆状

粒体。

TMV:2130个蛋白质亚基;130

圈;16 1/3亚基/圈,3

圈一个周期,49个亚基

/3圈;2.3nm亚基间隔/

圈。

2. 球状病毒:蛋白质亚基镶嵌在

粒体表面,构成多面体形,内心

是病毒的核酸;球状病毒并非光

滑的球体,而是多面体(多为二

十面体),多个正三角形组合而

成。

(三)植物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

功能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份是核酸和

蛋白质,有些还含有少量的金属

离子、多胺和水等。

1. 核酸

核酸是病毒遗传信息的载体,植

物病毒粒体中的核酸主要是其

基因组,有些含mRNA。一套基

因组含有病毒侵染、复制、运转、

传播等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基

因,决定病毒的增殖、生物学特

性及致病性等。

植物病毒基因组所包含的基因

数目从一个(卫星病毒)至十二

个(植物呼肠孤病毒),一般为

4~7个基因,分子量从0.4×106d

到15.5×106d,通常具有外壳蛋

白基因、复制酶基因及运动蛋白

基因等。大部分植物病毒基因组

能编码4~7种蛋白质。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

核酸(RNA),少数为脱氧核糖

核酸(DNA)。

根据核酸性质及功能,可将植物

病毒基因组分为下列5种类型:

①正单链RNA(+ssRNA)单链RNA具有侵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起mRNA的作用。大部分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70%,TMV,CMV,PVY;多分体病毒。

②负单链RNA(-ssRNA)病毒粒体中的单链RNA不具侵染性,必需先转录成互补链,才能翻译蛋白。植物弹状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如小麦丛矮病。

③双链RNA(dsRNA)其中一条链具有mRNA的作用。负链变正链才能作为mRNA。植物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水稻矮缩病。

④单链DNA(ssDNA)联体病毒科病毒含有这种类型基因组,复制时单链DNA先合成双链DNA,再以常规途径转录生成mRNA。

⑤双链DNA(dsDNA)核酸类型与高等动、植物的相同,为互补的双链DNA,花椰菜花叶病毒属、杆状DNA病毒属具有这种类型基因组。

(2)病毒粒体核酸含量

球状病毒:15%~45%。线状及杆状病毒:5%~6%。弹状病毒:1%。(3)病毒的多分体现象

单体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分布于一条核酸链上。

分段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分布于多条核酸链上。

单分体病毒:一个病毒粒体中包含有全套基因组。

多(双、三)分体病毒:分段基因组分别包装于不同的病毒粒体中。

2. 蛋白质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很小,编码的蛋白质种类也很少,按照其功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是构成一个完整病毒粒体所需要的蛋白,主要是外壳

蛋白和囊膜蛋白,有些病毒还有

基因组结合蛋白,由于大多数植

物病毒没有囊膜,其结构蛋白也

就只有外壳蛋白。而且绝大多数

植物病毒的外壳蛋白仅由一种

蛋白多肽构成,个别的有两种以

上。

非结构蛋白是指病毒基因编码

的非结构必需的蛋白,包括病毒

复制需要的复制酶、参与病毒运

转的运动蛋白等。

3. 脂类

大多数植物病毒不含脂类,只有

具囊膜的病毒才有脂类。

4. 其他组份

糖蛋白、金属离子、多胺、水等。

(四)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

1. 植物病毒的侵染和复制

大多数植物病毒是从机械的或

传毒介体所造成的微伤侵入寄

主,少数经过内吞作用,包膜病

毒通过融合方式进入寄主细胞。

植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像大

多数生物那样具有复杂的繁殖

器官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也不

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

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

成子代病毒粒体。这种特殊的繁

殖方式称为复制。

植物病毒利用寄主细胞核酸复

制系统及蛋白质合成系统复制

其基因组和合成其专化性蛋白

病毒侵染植物后,在活细胞内增

殖后代需要两个步骤,一是病毒

核酸的复制,即病毒的基因传

递;二是病毒基因的表达,即病

毒蛋白质合成。

★植物病毒核酸的复制

大部分植物病毒的核酸复制是

由RNA到RNA。病毒核酸的复

制需要寄主提供复制的场所(通

常是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复

制所需的原料和能量、部分寄主

编码的酶及膜系统。病毒自身提

供的主要是模板和专化的聚合

酶,即复制酶。花椰菜花叶病毒

编码一种依赖于RNA的DNA聚

合酶,也称反转录酶。

病毒的核酸复制是通过样板复

制法.

根据核酸种类和性质不同,植物

病毒复制可分为多种类型。

植物病毒基因组复制及mRNA

合成途径具有多样性

复制过程如下:

(1)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

脱壳,释放RNA

(2)RNA与核糖体结合,翻译

出病毒复制酶等与复制相关的

基因产物

(3)复制酶以(+)RNA为模

板合成(-)RNA链,并形成双

链复制型

(4)从复制型产生子代(+)RNA

(5)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外

壳蛋白

(6)外壳蛋白亚基和RNA组装

成新的病毒粒体

★植物病毒基因及其表达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较小,许多植

物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及基因

图谱都已明确。

植物病毒基因表达所面临的问

题: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系统仅

识别病毒RNA上的第一个开放

阅读框架,同一核酸链上的其它

基因的表达则要借助病毒的特殊翻译策略。

★植物病毒的增殖

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脱壳―〉基因表达―〉复制大量的基因组及合成外壳蛋白―〉病毒粒体装配

2.植物病毒的运转和传播

(1)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移动)

运转(移动),即病毒从植株的某一部位扩散到另一部位的过程(植株内扩散)。

一般新增殖的病毒会在体内进行胞间运转和长距离运转。

在植物叶肉细胞间的移动称为胞间运转(移动)

经维管束输导组织的运转称为长距离运转(移动)

传播,即病毒从一株植物扩散到另一株植物的过程(植株间扩散)。

①胞间运转

已知植物病毒的胞间运转有多种途径,而以经胞间连丝的运转最为普遍。

该过程需有病毒的运动蛋白参与。

首先运动蛋白作用于胞间连丝,使胞间连丝的孔径增大几倍至几十倍;同时运动蛋白与病毒核酸结合,使核酸呈细长的线状;最后病毒是以核酸的形式通过扩展了的胞间连丝进入相邻的细胞。

一些病毒仅能在某些寄主的接种点附近有限的细胞内扩散,表现为局部侵染。

一些病毒为韧皮部限制病毒,即病毒经介体传入寄主韧皮部后,仅能在韧皮部增殖和运转。

病毒在细胞间移动的速度是缓慢的,平均每天不过1mm左右。

②长距离运转植物病毒的侵染大都是系统性

的;

先在薄壁细胞组织中增殖和运

转;

然后进入维管束组织的韧皮部

或木质部很快地运转。

③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全株性侵染的病毒并不是植株

的每个部分都有病毒,如只有部

分病毒可以进入植株的种胚,所

以病毒可以由种子传染的还是

少数。有少数病毒可以进入花

粉,花粉就可以传染这些病毒。

植物旺盛生长的分生组织很少

含有病毒,如茎尖、根尖。因此

切下茎端小段(0.1~0.25cm)分

生组织培养,可以得到无病毒的

植株。

马铃薯、大理菊、草莓等营养繁

殖的作物,采用分生组织培养的

方法,可以从病株上得到无毒

苗。

分生组织培养不一定都能得到

无毒苗,要经过反复测定确定不

带病毒后,再用于繁殖无性系。

(2)植物病毒的传播

传播,病毒从一株植物扩散到另

一株植物的过程(植株间扩散)。

植物病毒只能被动传播,需借外

界因子进入活的细胞内。

植物病毒为专性寄生物,不能离

开活细胞。

植物病毒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介

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①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播

介体:可以传播病毒的生物体

1)、介体传毒过程

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

持毒期(持久性):介体一次获

毒后,能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

2)介体传毒方式和特性

按照介体与植物病毒之间的生

物学关系,可分为非持久性病

毒、半持久性病毒和持久性病毒

三种类型(或3种关系)。

①非持久性病毒

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持毒

期均很短(几秒至几分钟),蚜

虫传毒多属于此类,又称为口针

传毒,蚜虫试探性取食即可传

毒。

特征是传毒介体在病植株上获

毒饲育后病毒依附于口针里,在

接种饲育时随同排出的唾液进

入寄主植物体内,因此介体饲毒

短时间后即可传毒,饲育期延长

会降低传毒效率,病毒在介体体

内没有循回期,传毒时间也很

短。

②持久性病毒

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持毒

期均较长(几小时至几天、十几

天),病毒可进入介体血液循环

系统,甚至在介体内增殖,介体

获毒后,有的可终生传毒或经卵

由子代传毒。叶蝉、飞虱等传毒

多属于此类。

饲毒时间较长,介体饲毒后病毒

随唾液吸入到肠道,渗透过肠壁

进入血淋巴,最后循回到口器的

唾液腺里,取食时随唾液进入植

物体内。因此必须经过一定时期

的循回期才能传毒,有的病毒在

虫体内能增殖,一次获毒后可终

生传毒,有的还可经卵传毒给下

一代。

③半持久性病毒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介体获毒饲

育期和传毒时间均较长,病毒在

介体体内没有循回期,也不能在

虫体内增殖。昆虫蜕皮后即失去

传毒能力。

根据病毒在介体所存在的部位

及其传播机制,又可分为口针型、

循回型及增殖型3类病毒。

口针型相当于非持久性传毒;循

回型包括半持久性传毒和部分

持久性传毒;而增殖型则指在昆

虫介体内增殖病毒的持久性传毒类型。

明确介体和病毒间的生物学关系,对指导治虫防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3)专化性

介体与病毒之间具有专化性。某一介体只传某一病毒或某些病毒,某一病毒只经某一或某些介体传。

多介性病毒如CMV可通过桃蚜、棉蚜、豆蚜等81种蚜虫传播。

多传性介体如桃蚜可传播100多种病毒。

单介性病毒如大麦黄矮病毒二叉蚜株系仅靠二叉蚜传播。

蚜虫传播的病毒常引起花叶型、环斑型及黄化型和卷叶型症状,大都属于非持久性病毒,这类病毒都很容易汁液摩擦传播。

叶蝉传播的病毒大都属于持久性病毒。

4)传毒介体

植物病毒的传毒介体主要有3类:

第一类——动物介体:主要有昆虫、螨类和线虫

第二类——菌物介体:如真菌

第三类——植物介体:如寄生性植物如菟丝子。

其中昆虫介体是植物病毒自然传播的主要途径。昆虫介体有400多种,其中同翅目昆虫占70%以上,主要为蚜虫(200多种)、叶蝉(130多种)、飞虱类。还有甲虫、粉虱、蓟马等。

螨类介体(主要是叶芽螨和蛛螨。螨类只有在若虫期获毒以后才有传毒能力,带毒螨蜕皮后仍能传毒,但不能经卵传,汁液摩擦亦可传,螨类传播病毒的效率有时是很高的,如单个带条点花叶病毒的螨就能使小麦发病。)线虫介体(一般线虫蜕皮后就

不能传毒,饲毒和传毒时间只要

15分钟至1小时。线虫传播的植

物病毒均属于非持久性,线虫传

病毒也可借花粉、种子传,极易

汁液传,许多线虫传病毒引致环

斑型症状。)

真菌介体(油壶菌属、粘菌属

系植物的非致病菌,为主要的真

菌介体;集壶菌、粉痂菌及腐霉

菌除为植物本身病原菌外,还能

传播多种病毒。病毒与真菌介体

的关系除少数芸苔油壶菌为游

动孢子体外带毒外,大多数为孢

子内带毒,属持久性传毒。)

②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

非介体传播途径有:

汁液传播:汁液传播就是使病株

的汁液通过机械造成的微伤进

入健株体内使它发病,又称机械

传播。

种子传播:种子、块茎、球茎、

鳞茎和花卉苗木等传播。

种子传带病毒系由

种子外部带毒、种胚外部带毒、

胚乳带毒和种胚带毒。

以豆科、葫芦科、菊

科最普遍,作物病毒病害的重要

初侵染源。

嫁接传播:有些果树病毒病害以

嫁接传播为其唯一

已知的传播途径,例

如苹果锈果病和花

叶病等。

这种传播方式在果

树与某些经济林木

(如桑树)以及观

赏植物中非常重

要,因此在繁殖工

作中严格选用无病

毒接穗和砧木已成

为很重要的防治病

毒病害的措施。

菟丝子传播:菟丝子传播病毒的

性质和嫁接传毒

相同,可以通过其

桥梁作用,将一株

寄主植物的病毒

传递给另一株寄

主。

菟丝子的传播不

受组织亲合性影响,更广泛的应

用价值。

不能靠汁液摩擦

接种、不能通过

媒介昆虫传播的

病毒、在亲缘关

系差异太大的植

物之间不能形成

嫁接结合而传播

病毒病时,大多

可利用菟丝子传

毒。

五、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 分类:1995年,国际病毒分

类委员会(ICTV)将

植物病毒实现了按

科、属、种的分类方

案。并将植物病毒分

为11个科47个属,

788个种(其中有些

属、种尚未确定)。

ICTV将植物病毒划归为47个

属,在其上建立了11个科、1

个目。植物病毒可归为5个大类

群:1、单链DNA(ssDNA)病

毒类群2、双链DNA(dsDNA)

病毒类群3、双链RNA

(dsRNA)病毒类群4、负单链

RNA(-ssRNA)病毒类群5、正

单链RNA(+ssRNA)病毒类群

ICTV第六次国际病毒分类报告

规定病毒的种为基本分类单元。

毒的种是由自我复制谱系组成

的多元等级,并占有特定生态空

间。其中“自我复制的谱系”指的

是病毒无性复制的群体及因基

因组变异或再组合而形成的进

化群体。“特定生态空间”是指病毒具有的寄主范围。

病毒种以下可分为若干株系。而一些新获得的病毒,由于对其特征还不完全了解,不能确定其分类地位,常称作“分离物”。

2. 命名

采用得最多的是英文俗名法:

寄主植物+症状(不采用斜体,常使用缩写):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有的按照发现的先后给予命名,如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等。

目前国际上采用类似于拉丁双名法来命名植物病毒:

寄主名+症状+病毒属名:如Tobacco Mosaic Tobamovirus 属名采用斜体书写

植物病毒属名以-virus结尾,常由模式种寄主名称(英文或拉丁文)缩写+主要特征描述(英文或拉丁文)缩写+virus组合而成,书写采用斜体。如黄瓜花叶病毒属记作Cucumovirus

科、目的名称分别以-viridae 和-virales为结尾,均采用斜体书写。

六、植物病毒的鉴定

(1)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法

鉴别寄主: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特定症状反应的植物

目的:致病性和侵染性;传染方式;症状;寄主范围

(2)电镜:高度放大后的病毒形态和大小

(3)血清学技术:病毒抗原和专化性抗体的特异性结合。ELISA

(4)核酸杂交技术(也叫分子检测技术):病毒核酸和同源探针的碱基互补性;如PCR (5)理化特性

致死温度(TIP):处理10分钟

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DEP):保持病毒侵染

性的最高稀释度;用10-1,

10-2,…表示

体外存活期(LIV):在室温

(20-22℃)下,病毒抽提液保

持侵染性的最长时间

沉降系数和分子量:沉降系数S

是指一种物质在20℃水中在1

达因(1/981g)的引力场中沉降

的速度

光谱吸收特性:蛋白质和核酸都

能吸收紫外线,蛋白质的吸收高

峰在280nm左右,核酸在260nm

左右,因此,260/280比值可以

表示病毒核酸含量的多少,用于

区分不同的病毒

七、病毒病害及防治

1. 特点

1、有一些植物在一定的条件下

隐症带毒,即植物受到病毒的侵

染但不表现明显的症状

2、还有一些病毒引起观赏植物

颜色和形态的变异,反而增加了

植物的观赏价值,荷兰的郁金香

杂色变种等

3、症状表现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常发生高温或低温隐症现象

4、植物病毒病害观察不到病征

5、症状类型:常见的是变色、

畸形和坏死等(外部症状)。绝

大多数的植物病毒侵入寄主植

物后可以引起植物叶片不同程

度的斑驳、花叶或黄化,同时伴

随有不同程度的植株矮化、丛枝

等病害症状,以及产量的降低。

有一些病毒引起卷叶、植株畸

形。少数病毒还能在叶片或茎秆

上造成局部坏死或瘤肿、脉肿等

增生症状

6. 病毒在复制表达过程中会产

生一定形状的内含体(内部症

状),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在细胞核内,称为核内含体

在细胞质内,称为细胞质内含体

(主要分为不定形内含体、假晶

体、晶体内含体和风轮状内含

体)

不定形内含体是由病毒粒体和

寄主细胞成份混合组成的

晶体状内含体一般是由病毒粒

体整齐排列堆叠而成

2. 重要的植物病毒属、种

1、烟草花叶病(TMV):寄主范

围广(如烟草、番茄、辣椒、豆

类等),多引起花叶症状

2、黄瓜花叶病(CMV):寄主范

围广(50多个科、100多种植物)

3、马铃薯Y病毒属 Potyvirus:

植物病毒中最大的一个属,含有

75个种和93个可能种,有许多

引起重要农作物病害。

3.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1、检疫:防止危险性病毒从境

外传入

2、无病种苗:无病留种高温处

理茎尖脱毒培养(结合检验检

测)

3、作物合理布局:减缓病害流

行速度、减少重大损失

4、培育和采用抗病品种:常规

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5、清除早期病株、防除传毒介

体:银灰色避蚜

6、农业措施:调节播期、田园

清洁(除杂草)、加强肥水管理

7、其他:弱株系保护作用、药

剂防治

八、亚病毒

亚病毒是指一类不具有完整病

毒结构或功能的分子生物,1981

年由法国Lwoff提出。可引起一

些病害

1、类病毒

类病毒是指无外壳蛋白包被的

小分子环状单链RNA,单独具侵

染性,能自我复制,致病或不致病。

2、拟病毒与卫星RNA

在植物病毒中,有些病毒粒体内除自身的基因组RNA外,还包含一种小分子RNA,它与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没有同源性,无编码能力,必须依赖其相关病毒(称为辅助病毒)才能侵染和复制。其中分子结构为环状的称为拟病毒,分子结构为线状的称为卫星RNA(satellite RNA,sRNA)目前已在许多病毒中发现有卫星RNA的存在,如CMV卫星RNA 等

3、卫星病毒

卫星病毒是指在病毒基因组之外,依赖于该病毒(称为辅助病毒)活动的由核酸分子组成的亚病毒因子,并用自己的核酸编码外壳蛋白进行包装。它与辅助病毒一起侵入寄主植物,对侵染有加强作用。卫星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序列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无同源性。因此卫星病毒与辅助病毒没有血清学关系。

介体与所传病毒之间的关系

非循回型:口针型——非持久性;(非子代传)

循回型:非增殖型——半持久性;增殖型——持久性

移动:胞间——胞间联丝;植株体内——韧皮部的筛管

植物病毒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植物病毒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现在病毒病的危害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发病病毒种类越来越多,常见到的有厥叶病毒,花叶病毒,条斑病毒,银叶病毒,黄化病毒,等几十种,而且混发的现象日趋严重。当前如何解决植物病毒病,是目前农业生产中非常紧迫的问题。植物病毒病的解决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保证。 一、病毒病的发病原因 (1)传染源 (2)传媒 (3)高温 (4)干旱 (5)光照过强 (6)品种本身的原因 二、预防措施 (1)切断传染源,措施:种子消毒,接种抗毒免疫剂。选择无毒种苗。利用茎尖脱毒克隆方法繁育种苗。 (2)消灭传媒,做好蚜虫,白粉虱等害虫的防治工作。 (3)尽量控制好温度,最高温度应控制在32度以下,如温度过高,就要采取措施,地面要经常浇小水,叶面多喷喷抗毒免疫剂或灌根。 (4)避免干旱,小水勤浇。要控制合适的湿度。 (5)夏天光照强时要进行适当遮光。 (6)增喷抗毒免疫剂,中药及生物的为最好。 (7)选育抗病毒品种 (8)改进栽培措施,选择先进的有机栽培模式。增强本身抗病毒能力。 三、治疗措施

(1)种子用脱毒剂进行处理,磷酸三钠10倍浸泡10分钟,或高猛酸钾100倍浸泡,或抗毒免疫剂100倍浸种10分钟,冲洗干净后播种或催芽。 (2)用无毒无菌无虫卵基质育苗。 (3)要尽量用有机栽培模式,利于根系发育,提高本身抗病毒能力 (4)出苗后接种抗病毒疫苗三次以上。 (5)移栽后定期喷洒抗病毒疫苗或制剂。 (6)冲施肥要以天然有机肥为主,用生物发酵好的肥料,厌氧菌或放线菌类有益防腐微生物为最好,养根壮根,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其抗病毒能力。 关于植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对寄主的危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防治上十分困难。病毒在侵染寄主后,不仅与寄主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物的养分输导,改变寄主植物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致使植物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寄主植物死亡。为了有效地控制植物病毒病,人们采用了各种措施,包括轮作、种子脱毒、病毒间的弱毒株系交叉保护、抗病品种的选用、传毒介体的控制及化学农药的使用等,近年来转基因植物抗病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但这些措施还不能有效克服病毒的危害,且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在当前大力提倡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强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已成为植保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能开发出有效控制病毒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抗病毒药剂,研究人员不断寻找和筛选天然的生物源抗病毒物质。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天然抗病毒活性物质种类很多,有的已形成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改变耕作制度,加强栽培管理,预防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 1.轮作套种采用不同作物和品种的轮作和套种,可以减少病原积累,防止病害严重发生。 2.选择适宜播种期播种期的选择对病毒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 3.加强苗期管理苗床和苗期的管理对预防和控制病毒病的发生十分重要,因为苗床上的病株,可能成为大田发病的重要毒源。因此,要尽力保证幼苗不生病或少生病,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提高植物抗病毒病的能力,铲除田间地头杂草,拔除病株以除掉毒源,及时治虫防病,也能减轻病害。 二、种植抗、耐病品种 采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可以经济有效地防治和减轻病毒病的发生。多数抗病品种可以抵抗病毒复制和扩散,有些蔬菜可以抗传毒介体。

病毒学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 spike 2. DI(defective interfering) 3. Replication intermediate (RI) 4. Plague(噬斑) 5. PFU(噬斑形成单位)、CPE(细胞病变)、隐蔽期 6、信息体(informosome) 7、温度敏感性变异株连 8、抗原漂移与抗原转变 9 准种10、互补11、细胞原癌基因12、干扰素 13、Ribozyme 14、DNA疫苗15单克隆抗体 16法氏囊,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等(传染病英文翻译成中文) 二、简答题: 1、慢病毒感染的概念及原因(两个方面即病毒方面与机体方面) 2、病毒载体活疫苗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病毒载体构建的技术路线 3、亚病毒的分类及其定义 4、病毒的特性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病毒学) 5、病毒的吸附和侵入过程(分两步)(病毒学) 6、请设计试验方案,如何证明某一种病毒的核酸具有感染性(病毒学) 7、简述病毒对细胞的损害作用方式(病毒学) 8、叙述新病毒出现的机制(病毒学) 9、叙述反转录病毒的复制步骤(病毒学) 10、有几个是写出病毒的英文名称让写出分别属哪科、哪属(不常见的几个) 11、如果一牛场发生布氏杆菌,请制定免疫计划(传染病)? 12、假如发生烈性传染病如何做?(传染病) 三、论述题

1、详细叙述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并写出每段基因组所编码的蛋白及其每 种蛋白的功能(病毒学) 2、详细叙述SARS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在分子水平上的异同(传染病)。 2003年农科院考博题 动物病毒学 一、名词解释 1 DI 2 Antigentic drift 3 感染性cDNA 4 核酸疫苗 5 PFU 6 Ribozyme 7 LTR 8 温度敏感突变株 9 envelope 10 准种 二、简答题 1 类病毒与朊病毒的区别。 2 鉴定新城疫病毒毒力的依据。 3 病毒血凝、血凝抑制作用及血吸附机理。 4 写出下列各科病毒的一种病毒 Herpesviridae, Adenoviridae, Coronaviridae, Rhabdoviridae, Orthomyxoviridae 5 黄病毒科有几个属,各写出一个病毒。 6 OIE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的特征。 7 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致病特点。 三、问答题 1 动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过程。 2 以某动物病毒为例,论述研究病毒的分子致病机理的技术路线。 传染病试题可能与中国农大相同 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考博试题 微生物试题 1 名词解释: prion 感染性核酸回复突变CTL MAC 合胞体溶原化重组抗体cytokine 2 简答: 缺损病毒微RNA病毒属共有几个科,各种的代表病毒 动脉炎病毒属蛋白特性内源性抗原 胞内菌相关的细胞内免疫抗体产生的动力学 3 论述 阻断ELISA的原理,技术路线,操作,判定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过程 2003传染病试题 1 进口动物时应如何做 2 鸡呼吸道疾病的区别 3 子猪肠道疾病的病变 4 非典型猪瘟的控制 5 猪伪狂犬病的种猪场净化 6 从传染病流行的三因素,论述防治措施

高级植物病毒学

高级植物病毒学

高级植物病毒学 第一讲 1.病毒: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RNA或DNA核酸模板分子,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内,依赖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细胞物质和能量完成其复制,随着核酸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2.病毒与其他类似生物的区别: ⑴与细胞型寄生物的区别:①在细胞内复制期间没有一个连续的膜将病毒与其寄生分开。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细胞性寄生物总是以一个连续的双层膜(continuous bilayer membrane)与寄主细胞的细胞质分开 ②病毒中缺少蛋白质合成的系统。 ③病毒的复制是通过先合成许多组分, 随后从组分库中装配出许多病毒粒体(virion或virus particle)。即使最简单的细胞亦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复制。⑵与质粒的区别:①正常的病毒具有粒子形态,其结构是为在细胞外的环境中保护遗传物质而设计的,并且能够促进病毒进入新的寄主细胞。 ②病毒基因组为特定的病毒功能而高度地组织化,对寄主细胞没有已知的价值, 然而质粒的遗传物质通常对其寄主细胞的生存是有用的。 ③病毒能引起寄主生物的病害或细胞的死亡,但是质粒不会。 ⑶与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的区别: ①大小: 一些痘病毒(pox virus)比衣原体的原体更大。 ②基因组的性质和大小: 许多病毒有像细胞一样的双链DNA, 并且一些病毒的DNA比衣原体中的DNA大。 ③DNA 和RNA 的存在 ④病毒和支原体都没有坚硬的细胞包膜。 ⑤在活的寄主细胞外面,病毒与许多类群的专性细胞性寄生物(cellular parasite)如衣原体都不能生长。 ⑥病毒和衣原体中没有产生能量的系统。 ⑦病毒和某些细菌所需的氨基酸等完全依赖于寄主细胞。

植物病毒田间接种、传染方式教材

实验六植物病毒病及其传染方式 一、实验目的 认识植物病毒形态和病毒病主要症状类型,通过植物组织汁液的摩擦接种和蚜虫传播试验了解病毒病的主要传染方式。 二、讲解要点 1.病毒颗粒很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植物病毒颗粒可以分为圆球状(或等边多面体)、炮弹状、长杆状和线条状4种。这些在课堂和本次实验课上只能通过观看电镜照片或幻灯片来了解。 2.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有花叶、变色、条纹、枯斑或环斑坏死、畸形。应该注意:一方面这些症状类型的分辨在病毒病鉴定上具有比起它病害更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实际观察中,也会发现同一种病毒病在发病过程中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病状甚至隐症)。 3.病毒病多为系统性侵染,没有病征,易与非侵染性病害相混淆,往往需要通过一定方式的传染试验证实其传染性。植物病毒病的传染方式有:机械(摩擦)接触传染、嫁接传染、介体(包括昆虫、线虫、真菌、螨类和菟丝子)传染、花粉及种子传染等。由于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它的侵染来源都与活体(活的动、植物体或介体)有关,传染要使病毒接触活体。例如汁液摩擦接种,要用新鲜的病毒汁液,摩擦的目的是造成寄主植物体表面的微伤,使病毒有可能进入活的细胞,过重的损伤造成组织坏死并不利于病毒的传染。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植物汁液的方式更容易满足植物病毒传播的两方面要求。 4.大白菜病毒病的症状为幼苗受侵后首先心叶出现明脉即沿叶脉失绿,继呈花叶及皱缩。成株被害,出现不同程度的叶片皱缩、变硬而脆,后期出现褐色斑点或褐色坏死条纹;植株矮化。我国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简称TuMV)、黄瓜花叶病毒(简称CMV)和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所致,前两种病毒能由蚜虫和汁液传染,第三种只能以汁液传染。 马铃薯病毒病主要是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前者的症状为叶片皱缩、变小;叶尖向下弯曲,全株矮化,叶片色泽深浅不均,以后出现黑褐色坏死斑,质地变脆,严重时全株发生坏死性叶斑,自下而上枯死。马铃薯皱缩花叶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简称PVX)和马铃薯Y 病毒(简称PVY)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PVX只能由汁液传染,昆虫不传染。PVY的传染方式有汁液与蚜虫传染。马铃薯卷叶病的症状为叶缘向上卷曲,病重时呈圆筒状。叶片色泽较浅,有时叶背面呈红色或紫色。叶片变厚变脆,病叶不出现萎蔫下垂的现象,矮化亦

高级植物病毒学

高级植物病毒学 第一讲 1.病毒: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RNA或DNA核酸模板分子,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内,依赖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细胞物质和能量完成其复制,随着核酸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2.病毒与其他类似生物的区别: ⑴与细胞型寄生物的区别:①在细胞内复制期间没有一个连续的膜将病毒与其寄生分开。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细胞性寄生物总是以一个连续的双层膜(continuous bilayer membrane)与寄主细胞的细胞质分开 ②病毒中缺少蛋白质合成的系统。 ③病毒的复制是通过先合成许多组分, 随后从组分库中装配出许多病毒粒体(virion或virus particle)。即使最简单的细胞亦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复制。 ⑵与质粒的区别:①正常的病毒具有粒子形态,其结构是为在细胞外的环境中保护遗传物质而设计的,并且能够促进病毒进入新的寄主细胞。 ②病毒基因组为特定的病毒功能而高度地组织化,对寄主细胞没有已知的价值, 然而质粒的遗传物质通常对其寄主细胞的生存是有用的。 ③病毒能引起寄主生物的病害或细胞的死亡,但是质粒不会。 ⑶与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的区别: ①大小: 一些痘病毒(pox virus)比衣原体的原体更大。 ②基因组的性质和大小: 许多病毒有像细胞一样的双链DNA, 并且一些病毒的DNA比衣原体中的DNA大。 ③DNA 和RNA 的存在 ④病毒和支原体都没有坚硬的细胞包膜。 ⑤在活的寄主细胞外面,病毒与许多类群的专性细胞性寄生物(cellular parasite)如衣原体都不能生长。 ⑥病毒和衣原体中没有产生能量的系统。 ⑦病毒和某些细菌所需的氨基酸等完全依赖于寄主细胞。 3.专著和刊物 《植物病毒学》《植物病毒研究方法》《植物病毒种类的分子鉴定》《Plant Virology》《微生物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Plant Disease、Phytopathology、Molecular Plant Microbe Interaction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Virus Genes、Archives of Virology、Virus Research、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第二讲 1.类病毒:不具病毒粒体,而是裸露的RNA,能侵染细胞,进行自我复制,称为类病毒。 2.卫星核酸:是指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线状和环状小分子核酸,其核酸序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还没有1种治疗效果较理想的药剂,对发病植株做到早期诊断及提前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植物病毒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与改进。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测定法、血清学方法、电子显微镜计数和分子生物学法等。 1.4.1侵染力测定法 侵染力测定法是将病毒样本接种在植物上,根据侵染力的大小定量。它的灵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经过侵染力的验证,将无法判断测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侵染力测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淀粉-碘斑法、系统感染率的测定法等。侵染力测定多用粗汁液来接种,为了避免抑制物质的作用和使半叶枯斑数目控制在一定范围,须用缓冲液稀释接种物。 局部枯斑法1929年F.O.Holmes发现TMV在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接种叶片上引起局部坏死斑点,在一定的病毒浓度范围内,所产生的斑点数目与病毒浓度成正比例。这一发现成为病毒侵染性定量测定的基础(田波,1987)。所有机械传染的病毒都有可能应用局部斑点法,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病毒具有可用于定量测定的局部斑寄主。一个待测样品所形成的斑点数目除取决于接种物中病毒浓度外,还受试验植物种类、环境条件和接种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质的影响。 淀粉-碘斑法当所研究的病毒没有过敏性枯斑寄主时,采用此法。Holmes(1931)发现TMV接种的烟叶上有时形成明显的黄化斑块,但不能用于计数。将这种接种叶用95%乙醇加热到80℃固定,然后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时,则侵染点处出现淀粉-碘的蓝色反应。当下午采摘叶片,褪色过夜,然后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较周围组织着色浅;当采摘叶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几个小时,再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组织着色深。这是由于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从光合组织中的运出。淀粉-碘染色的强弱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不如局部枯斑法可靠,但在标准化条件下仍可用于侵染性的定量测定。 侵染性滴度法当上述方法都不适用时,可采用侵染性滴度法。即把欲测定样品用缓冲液稀释,可用十倍稀释、成倍稀释、半倍稀释或更低稀释。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用大量实验

80种常见的有毒或致癌植物(附图片)

80种常见的有毒或致癌植物 1.杜鹃花:黄色杜鹃的植株和花内均含有毒素,误食会中毒;白色杜鹃的花中含有四环二萜类毒素,人中毒后会引起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重者会引起休克,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火殃勒:致癌。

3.射干。致癌。 4.鸢尾。致癌。鸢尾根茎可当吐剂及泻剂,也可治疗眩晕及肿毒,叶子与根有毒,会造成肠胃道郁血及严重腹泻,花苦、平、有毒。

5.红凤仙花:凤仙地上部分含指甲花醯、指甲花醒甲醚和槲草素;全草含羟基苯甲酸、芥子酸、咖啡酸;茎含山奈酚-3-葡萄糖苷、天丝葵素、矢车菊素等;还含各种花色苷,有矢车菊素、飞燕草素、蹄纹天兰素、锦葵花素、山奈酚、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糖,草酸钙。凤仙花含有促癌物质!促癌物质不直接挥发,但会渗入土壤,长期食用种植在该土壤里的蔬菜,很危险。 6.阔叶猕猴桃:致癌。

7.土沈香:致癌。土沈香的葉、莖的乳汁有強烈的刺激性,可使皮膚發炎,對眼睛黏膜的刺激性更大;在林試所試種時,工作人員雖然很小心,但仍有人過敏而全身發癢。 8.剪刀股:致癌。

9.结香:致癌。结香含有瑞香毒素,有毒,还含有草酸钙晶体,可致皮肤过敏! 10.狼毒:致癌。有大毒,中毒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孕妇可致流产。冲捣时需戴口罩,否则易引起过敏性皮炎等。

11.含羞草:致癌。含含羞草碱之植物,马、驴等动物食之可致脱毛。含羞草碱可看作一种毒性氨基酸,结构与酪氨酸相似,其毒性作用乃由于抑制了利用酪氨酸的酶系统,或代替了某些重要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的地位所致。人食入含有此碱之植物,可致头发突然脱落。 12.油桐:致癌。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种子毒性较大,树皮及树叶次之,新鲜的毒性较大。种子榨油后的油饼仍然有毒,比桐油毒性大。人食5—6粒种子即可中毒,症状先是腹痛,大吐大泻,然后头昏、口渴,以致虚脱等。

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概述

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概述 邵碧英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福州 350001) 植物病毒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外壳构成,蛋白外壳由许多外壳蛋白(CP)组成。 CP和核酸因病毒的不同而异,是检测、鉴定植物病毒的主要依据。广义的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包括蛋白质检测(或血清学试验)和核酸检测方法,本文分别介绍。 1 以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的CP具有抗原性,很多病毒可以被提纯并制备成高效价的抗血清,根据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可检测植物病毒的存在。血清学方法有很多,应用较广泛的是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也发展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 111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 ISA) EL ISA是一种采用固相(主要为聚苯乙烯酶联板)吸附,将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的方法。酶标抗体(或抗抗体)与相应抗原反应时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酶遇到相应的底物时产生颜色反应,颜色深浅与抗原量正相关。该方法已被用于各种植物病毒检测。 后来发展的用酶标A蛋白取代酶标抗抗体的EL ISA被称为A蛋白酶联吸附法(SPA-EL ISA)。几种植物病毒的SPA-EL ISA诊断试剂盒已被研制成功[1]。 EL ISA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于大量样品的检测。 112 斑点免疫吸附法 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以硝酸纤维素膜(NCM)为固相载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免疫吸附法,检测原理类似于EL ISA,但酶与底物反应产生不溶性产物,在NCM 上形成有色斑点,斑点颜色深浅与抗原的量成正比。也已用于各种病毒检测。 斑点法简便,反应时间短,反应结果可长期保存,不需任何特殊设备,也适合于大量样品的测定。 113 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法(IDD TB)与EL ISA相比,斑点法更为简便,但仍然需要提取病毒的粗提液或提纯制剂,试验过程较繁琐。改进后的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是直接把植物组织切块固定于膜上,然后利用抗原抗体特异反应来检测植物病毒。 鞠振林等[2]以IDD TB检测病组织中的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等多种病毒获得较好结果。徐明全等[3]采用IDD TB法从兰花叶片中检测到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把石斛兰叶片从叶尖至叶尾每0.5cm切割1次并压印在膜上,检测结果可直接显示出感染病毒的具体部位。 组织印迹法明显比EL ISA和DIBA的试验程序简单、快速。但病毒在植物的不同部位分布不均匀,同一样品要重复多次,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114 电印迹免疫分析(EBLA) 电印迹免疫分析方法首先用SDS2PA GE 分离病毒CP,把蛋白带转移到膜上,再进行抗原杭体反应,根据CP分子量和吸附特异性抗血清的特殊带来判断该病毒的存在与否。 EBLA和EL ISA、DIBA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通过电泳将植物病毒的CP和植物组织中的其它蛋白分离开来,排除了杂蛋白的干扰,可检测低浓度的植物病毒。此方法 — 7 7 3 —

动物病毒学(DOC)

《动物病毒学》实验课 讲稿 任课教师:方六荣 授课对象:2002级动物医学专业1-4班 授课时间:2004.09-2005.01

目录 实验一鸡胚接种 (1) 实验二传代细胞培养与病毒在传代细胞中的培养 (6) 实验三原代细胞培养 (9) 实验四病毒TCID50的测定 (11) 实验五中和试验 (13)

实验一鸡胚接种 一、实验目的 了解鸡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及鸡胚接种的方法,掌握常用的鸡胚接种方法。 二、鸡胚接种的作用 主要用于: ①分离病毒,并根据病变初步鉴定病毒 ②培养病毒,制造抗原和疫苗 ③测定各毒株之间的抗原关系(用鸡胚作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实验) ④测定病毒毒力 三、材料 1、鸡胚10日龄 2、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3、照蛋灯 4、打孔器 5、石蜡 6、注射器 7、蛋座 8、酒精棉球、碘酊棉球 四、鸡胚用于病毒培养的优缺点 (一)优点 1、组织分化程度低 2、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 3、病毒易于增殖 4、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液体中含大量病毒 5、容易采集和处理 6、来源充足 7、设备和操作简便易行 (二)缺点 1、胚内可能污染细菌和病毒 沙门氏菌、禽白血病病毒、新城疫、禽脑脊髓炎病毒 2、母源抗体 3、许多病毒在鸡胚中增殖缺乏特异性的感染指针

五、鸡胚的结构与功能 1、卵壳上有细孔,进行气体交换 2、壳膜使气体分子和液体分子在内外两方面进行交换。 3、气室呼吸和调节压力 4、绒毛尿囊膜起胚胎呼吸器官的功能,氧气的交换是在膜的血管内通过卵壳孔而进行的。 5、尿囊腔胚胎的排泄器官,内含有尿囊液,初为透明液体,是单纯生理盐溶液,以后尿囊液中 尿酸盐迅速增加,胚胎发育到第12-13天后,尿囊液开始变得混浊。 6、羊膜与羊膜腔其中盛有羊水,胎体浸泡于其中 7、卵黄在胚胎发育早期供给鸡胚营养。 8、卵白在胚胎发育晚期供给鸡胚营养。 六、受精卵的选择 1、最好是来自SPF鸡群,以降低母源抗体的影响。 2、受精卵的壳最好是白色的,以便于检卵。 3、受精卵必须新鲜,保存在5-20℃不要超过10天,保存一个月的受精卵,孵化率将近于零。 七、鸡胚的孵育 1、孵卵箱内的温度应保持在37.5-38.5℃ 2、相对湿度:50%-60% 3、必须保证具有充分的新鲜空气流通,特别是在孵化5-6天以后

植物病原病毒

植物病原病毒 一、概述 1. 病毒定义: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酸突变发生变异的分子寄生物。简单讲,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状态的分子生物。 主要特征:①结构简单的(核酸+蛋白或脂蛋白衣壳);②严格专性寄生的(依赖寄主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系统);③非细胞生物(分子寄生物)。 2. 类群:根据病毒的寄主类型,习惯上将病毒划归为下列几大类群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 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毒 医学病毒(人类病毒) 真菌病毒 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细菌病毒)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引起人类疾病(天花、爱滋病、非典型肺炎、肝炎、流感、小儿麻痺等)。 引起畜禽疾病(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牛瘟、鸡瘟、鸭瘟)。 引起植物病害。 有益方面: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或元件。 有害生物控制(害虫、真菌及杂草生防)。 环境保护(利用藻类病毒消除水面藻类污染)。 花卉增色(金心黄杨、金边瑞香、杂色郁金香)。目前已研究和命名的植物病毒达1000多种,其中许多为重要的农作物病原,其所造成的损失仅次于真菌病害。 植物病毒也有利用的价值,如 TMV导致分子生物学的产生; 病毒在开发基因工程的载体、转 基因植物研究等方面,也发挥了 很大作用。 三、病毒在生物中的地位 生物:细胞生物、分子生物 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原核生物 界)、真核生物(动物界、植物 界、菌物界、原生生物界) 分子生物:病毒界?:真病毒、 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 毒) 四、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病毒粒体:病毒的基本存在形 式(形态)。 病毒粒体的形态微小,只有在放 大数万倍的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其度量单位通常采用纳米(nm, 1nm=10-9m)。 植物病毒粒体形态主要有:球 状、线状、杆状、弹状、双联体 状、丝线状、柔软不定形等。形 态多样性。 ◆许多植物病毒由不只一种粒 体构成。 一些球状病毒也有多种粒体组 分,但这些粒体形态相同,只是 其中所包含的核酸含量不同而 重量存在差异。 这些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必 需有多种病毒粒体组分同时侵 染寄主细胞,才能增殖并完成其 生物学功能。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 植物病毒粒体主要含有核酸和 蛋白两大部分。中间为核酸芯 (RNA或DNA),外部有外壳蛋 白(CP)包被形成衣壳,少数病 毒在蛋白衣壳外面还包被一层 那囊膜,称为包膜病毒,如植物弹 状病毒。 1. 杆状或线状病毒:蛋白质亚基 螺旋状排列,中间是一个由核酸 构成的空心管子,核酸也呈螺旋 状排列,嵌入到螺旋状排列的蛋 白质亚基内端。如,TMV杆状 粒体。 TMV:2130个蛋白质亚基;130 圈;16 1/3亚基/圈,3 圈一个周期,49个亚基 /3圈;2.3nm亚基间隔/ 圈。 2. 球状病毒:蛋白质亚基镶嵌在 粒体表面,构成多面体形,内心 是病毒的核酸;球状病毒并非光 滑的球体,而是多面体(多为二 十面体),多个正三角形组合而 成。 (三)植物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 功能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份是核酸和 蛋白质,有些还含有少量的金属 离子、多胺和水等。 1. 核酸 核酸是病毒遗传信息的载体,植 物病毒粒体中的核酸主要是其 基因组,有些含mRNA。一套基 因组含有病毒侵染、复制、运转、 传播等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基 因,决定病毒的增殖、生物学特 性及致病性等。 植物病毒基因组所包含的基因 数目从一个(卫星病毒)至十二 个(植物呼肠孤病毒),一般为 4~7个基因,分子量从0.4×106d 到15.5×106d,通常具有外壳蛋 白基因、复制酶基因及运动蛋白 基因等。大部分植物病毒基因组 能编码4~7种蛋白质。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 核酸(RNA),少数为脱氧核糖 核酸(DNA)。 根据核酸性质及功能,可将植物 病毒基因组分为下列5种类型:

第十四章 病毒学实验技术

第三篇病毒学实验技术 实验学时计划:实验一实验须知6小时;实验二细胞培养用水的制备及检验15小时;实验三组织培养技术20小时;实验四病毒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20小时;实验五病毒提纯技术15小时。 实验一实验须知 一、实验室注意事项 1.凡参加病毒学实验的人员均应接种与实验有关的病毒疫苗。 2.实验室内,特别是组织培养操作室,须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在进行病毒接种或无菌操作前后,均应用紫外线照射灭菌,必要时可用3~5%的酚或煤酚皂溶液擦拭或喷雾消毒。 3.进入操作室,须先洗净双手并用消毒药水严格消毒;更换拖鞋,戴口罩和帽子,穿消毒的实验服。 4.病毒实验操作完毕后,将所穿戴实验服、口罩、帽子和拖鞋等物,出操作室前须更换;两手须经消毒药水严格浸洗后方能外出。 5.一个接种操作室,严禁同时进行两株病毒株的传种;吸取病毒材料时,勿于悬空吹出或打出。 6.凡沾病毒材料的吸管、试管等器具,须随时投入5%煤酚皂或1%盐酸溶液内,浸泡过夜,或煮沸消毒后才能进行洗涤。 7.凡带有感染性的鸡胚或动物尸体,须立即投入炉内焚化或进行煮沸消毒,或盛入容器内进行高压消毒后,方能携出室外进行处理。 8.工作人员要随时注意安全操作,以免发生事故;如发生意外,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补救。 二、病毒材料收集、运送和保存 (一)材料的收集 分离病毒的成功率与采集材料有密切的关系。采集病料必须在适当的部位和时间内进行,前者与各种传染的发病机理有关,后者常规在疾病早期,因为通常在疾病刚出现时病毒的滴度高。各种病毒感染所采适宜病料参见图1和图2。 由于许多病毒的不稳定性,欲作病毒分离的材料,都应尽快的冷藏。-30℃保存的病毒材料(除少数例外),至少可以活存几个月以上;而-70℃保存的病毒,甚至几年不见毒力降低。有些病毒需在潮湿环境下保存,有的则需干燥环境(如Orf virus)。

作物病毒病

作物病毒病 定义: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一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数为害广泛;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性;仅少数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残体中保持活性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少数植物病毒可在昆虫活体内存活或增殖。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组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症状识别。 田间常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使症状表现复杂。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花叶型:典型症状是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退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病部除斑驳外,病叶和病果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僵化。 2、黄化型: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

3、坏死型:包括顶枯、斑驳环死和条纹状坏死。顶枯指植株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可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病斑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型,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主要表现在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 4、畸形型: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化,枝叶丝生呈丛簇状。病果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斑,或黄绿相间的花斑,病果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 发病特点 蚜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有的种类只传播一种病毒,也有的可传播多种病毒;还有某一种病毒由多种蚜虫传播的。高温、干旱、蚜虫为害重,植株长势弱,重茬等,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可通过摩擦、打杈、邦架等作业时接蛹传播,也可通过蚜虫,机械传播。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注意田间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③种子消毒,用清水浸种4小时后捞出放入10%的磷酸三钠液中浸20分钟后洗净催芽播种。 2 也可用新型的病毒病诱抗剂葡聚烯糖或氨基寡糖素来防治。 病毒病应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市场上防治病毒病的药剂有植病灵、32%核苷·溴·吗啉胍(全新配方)、抗病威(病毒K)、病毒立克、病

植物病毒能否感染人类

植物病毒能否感染人类? 随着现代文明生物科技与医学的发展,人类对病害的防治与抵抗力逐渐加强。然而,面对细菌、病毒也随之进化的现状,生物科研人员也开始着力研究探索。由于细菌与病毒具有突变率高的特性,研发出某种药物或是疫苗常常不及微生物的变异,因此,着手微生物的突变方向以及可能危害人类的方式成为了某一种研究方向。 在最近的一篇New Scientist里出现的文章中有个话题:Could a plant virus have found a way to infect humans?在该文中,Raoult提出一个观点:The virus does not infect human cells directly. Instead, the naked viral RNA may alter the function of the cells through a mechanism similar to RNA interference, in which the presence of certain RNA sequences can turn genes on and off.在其中,Raoult并没用详细指明植物病毒的RNA是通过何种机制使人体的基因发生打开或是关闭。究其植物病毒的运行机制,我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viruses of plants)是指感染高等植物、藻类等真核生物的病毒。早在1576年就有关于植物病毒病的记载,举世闻名的、美丽的荷兰杂色郁金香,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谓郁金香碎色花病毒造成的。 1892年Д.И.伊万诺夫斯基与1898年M.W.拜耶林克证明,烟草花叶病为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所引起,可通过病叶汁液传染。20世纪初,已经知道昆虫能传播植物病毒病,如叶蝉传播水稻矮缩病。1930年,Н.Н.麦金尼和汤清香发现病毒可以变异,产生致病力强弱不等的毒株,而且不同毒株之间有干扰作用。1935年,美国W.M.斯坦利第一次把烟草花叶病毒(TMV)提纯结晶,F.C.鲍登和N.W.皮里进一步证实结晶物为核酸与蛋白质所构成的核蛋白,从而揭露了病毒的本质。1939年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 TMV烟草花叶病毒是杆状颗粒。1956年证明TMV的核糖核酸(RNA)能独立侵染烟草,第一次证明RNA也是遗传信息的载体。60年代将TMV外壳蛋白和 TMV的RNA在试管内重组成完整的、有侵染性的TMV颗粒。TMV的外壳蛋白的一级结构是第一个被完全测定的病毒蛋白。利用 TMV第一次证实病毒核酸的突变反映在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 植物病毒具有以下特点:植物细胞最外层有以纤维素为材料构成的细胞壁,足以抵抗病毒的侵入,因而植物病毒的特点之一是必须通过寄主的伤口方能侵入。实验室内常用摩擦叶面造成轻微伤口来接种某些植物病毒。农田操作、人口移植、摘心、整枝、打杈时手沾染含病毒的汁液,均可造成病毒传染。病毒也可通过嫁接或植物根在土壤砂砾中伸长时所造成的伤口而传染。但在自然界中,植物病毒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见昆虫纲)和螨类(见蜱螨亚纲)。已知大约有 400种昆虫可传播200种以上的病毒,其中以叶蝉和蚜虫最为主要,仅桃蚜就能传播约70种病毒。某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病毒既能在植物体内、也能在昆虫体内繁殖。传播介体除昆虫外,还有真菌、线虫、兔丝子等。植物病毒的另一特点是植物体内没有象高等动物那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感染后病毒能在植物体内无限期地存活,直到寄主死亡,或通过营养繁殖体和块茎、块根、蔓藤、枝条等继续传播。除个别的可通过花粉传染(如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外,一般植物病毒很难进入植物茎尖的分生组织,也不能通过种子传播。绝大多数植物病毒是由核酸构成的核心与蛋白质构成的外壳组成的,极少数还含有脂肪和非核酸的碳水化合物。植物病毒核酸类型有 ssRNA (单链RNA)、dsRNA(双链RNA)、ssDNA(单链DNA)和dsDNA(双链DNA)。但绝大多数含ssRNA,无包膜,其外壳蛋白亚基或呈二十面体对称,或呈螺旋式对称排列,形成球状或棒状颗粒(图1)。大多数植物病毒是由单一种外壳蛋白组成形态大小相同的亚基,多个亚基组成外壳。外壳内含有携带其全部基因的病毒核酸。有的植物病毒的核酸分成1~4段,分别

植物病毒学复习题

植物病毒学复习题 1. 你是怎么认识病毒的害与益的?请举例说明。 2. 目前国内外植物病毒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是什么? 3. 病毒的发现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 举例说明植物病毒在农业中的地位及其应用前景 5. 以TMV 为例来论述植物病毒胞间转移和长距离移动分别在病毒系统侵染过程的作用方式。 6. 植物病毒的提取过程中,为了浓缩病毒,采取的是聚乙二醇沉淀法,其试述其大致的浓缩原理。 7.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核酸类型有哪些,并分别列举出其代表性的病毒?同时简述马铃薯Y 病毒基因组翻译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如何形成10 个功能蛋白体? 8. 植物病毒分类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9. ICVT 第8 次分类报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与以往分类报告比较,新增了哪些科哪些属? 10. 类病毒的定义。试述类病毒与植物病毒的异同点。(提示:基因组结构和病毒粒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所引起症状等方面论述)。 11. 略述植物病毒症状学在病毒诊断上的意义 12. 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主要有哪些类型,其对应寄主植物的组织病变分别是? 13. 植物病毒病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4. 某地稻田发生大面积黄化,有人说病毒引起,有人说是生理现象,你应根据

哪些原则加以判断?(病毒病与生理病的区别) 15. 在诊断植物病毒病的过程中,应如何灵活应用柯赫法则? 16. 在田间应如何区分植物病毒病与其他侵染性病害?怎样判断植物病毒病和非侵染性病害? 17. 如何利用常用的生物学方法区分TMV/CMV、PVX/PVY? 18. 枯斑寄主、指示寄主、鉴别寄主的主要区别? 19. 如何鉴定病毒与类病毒?简述其依据的原理和方法。 20. 植物病毒病常见的实验诊断方法有哪些,任选其中一种简述其原理及步骤。 21. PCR 的中文全称,并试述PCR 的原理及其在植物正单链RNA 病毒(如:马 铃薯Y 病毒)检测中应用。 22. 试述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间接法的主要实验流程。 23. 试述植物病毒在循回增殖型的传毒蚜虫中的大致循回增殖过程。 24. 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及抗体的各自定义。 25. 如何根据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和传毒特点制定病毒病害控制方案? 26. 影响植物病毒病流行的因素有哪些? 27. 球形病毒粒体一般具有正二十面体对称结构,试以水稻矮缩病毒(三角剖分数T=13l)的论述对称结构特点。

植物病毒学复习题

精心整理 植物病毒学复习题 1.你是怎么认识病毒的害与益的?请举例说明。 害:病毒危害多种多样:侵害人体,影响人类健康,造成畜、禽等动物的传染疾病;危害农作物使其致病,影响产量和质量。病毒确实有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人口城市化,加上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更加剧了新兴病毒的发生和原有病毒病毒的一些株系,常传播、危害。举例:据报道,马铃薯卷叶病毒和马铃50-80块茎的产量减对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对生命的起源的认识益1肿瘤病毒:发现逆转录酶,RN 2逆转录病毒的发现和对中心法则的补充的传递,从而修改和补充了中心法则明遗传信息RNA-DN利用病毒制备疫苗3.生物控制:利用昆虫病毒控制害虫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安全性、流行性4. 和持续性,对农林害虫防治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5.环境保护:利用病毒及其制剂开展有害生物的控制,可使环境免受污染; 6.花卉增色:郁金香观赏;。7.病毒基因元件:启动子、35s 目前国内外植物病毒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是什么?2.生物3.病毒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2.病毒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研究;1. 热点:病毒作为载体及载体元件的研究。技术培养抗病品种;4.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前沿: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电子显微镜的进步,对植物病毒

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都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对植物病毒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3.病毒的发现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在科学实践中,仅仅有了新的发现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敢不敢 或能不能面对自己发现的事实,做出客观的分析,提出恰当的新概念、新理论,才对科学发展为有益举例说明植物病毒在农业中的地位及其应用前景4利用昆虫病毒控制害虫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安全性、流行性和持续性,对农1利用真菌病毒有可能防治植物真菌性林害虫防治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害。例如:采用粟疫病真菌的病原真菌的真菌病毒进行粟疫病的生物防治;噬菌;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体防治细菌性病害;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 环境保护:利用某些病毒及其制剂开展有害生物的控制,可使环境免受污染。3.花卉增色:有些病毒或其类似病原侵染植物后,能使叶片或花瓣变色,增加观4.香石竹杂色花、紫罗兰杂色花赏价值。如:郁金香杂色花、 (植物病毒在农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病毒式农业生产的大地,揭示病毒的致病本质及其发病规律,从而得以有效的控制。例如:烟草蚀纹花叶病毒可一对烟草的侵染。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对自然界直天仙子花叶病毒和PVY的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的深入了解,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兴利除害,为现代农业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例来论述植物病毒胞间转移和长距离移动分别在病毒系统侵染过 程的作以TMV5. 用方式。精心整理.

动物病毒学-第3章病毒的遗传和进化

第三章病毒的遗传和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而病毒比任何生物都显示了巨大的遗传多样性,这主要是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的基因组极易受外界环境及细胞内分子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不断地突变、重组和再分配的结果。病毒的遗传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维系生物界的平衡;而病毒的变异可导致新品种出现,孕育生物界的进化。 第一节病毒的变异 病毒营无性增殖方式,故在核酸复制时能够产生与原核酸相同的子代基因组,从而保持其遗传性,大多数病毒具有明显的遗传稳定性,如伪狂犬病毒、痘病毒等的抗原性都是相当稳定的。但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酶系统,故其遗传机构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宿主细胞内环境的影响特别深刻;加之,病毒繁殖迅速,可在短期内产生许多世代的大量后代病毒,变异的机率相应增高,这又决定了病毒遗传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例如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很不稳定,不同年代、不同次的流行所分离的病毒株之间其抗原性都有差异。其它性状,如病毒的毒力、形态、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等也经常发生变异。总的来说,病毒的遗传是相对的,而变异才是绝对的。 一、突变的概念 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病毒的变异大多是核酸的排列组合发生了不同于原来状态的变化,也就是在核酸复制过程中,碱基因某种原因发生位置或组成上的错误,例如置换、易位、重复、缺失等,因而产生了不符于原核酸分子的错误核酸,即所谓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顺序上的化学变化,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错误核酸中,多数不再能够构成完整的病毒粒子,也不能继续进行自我复制,所以许多突变是致死性的。但也有一部分错误核酸,不仅能够组成病毒粒子,而且在病毒粒子增殖时将这种改变了的结构遗传下去,属于非致死性的。除极少数病毒突变株能够适应环境选择外,大多数突变对病毒本身是致命的,不再具有存活和复制的能力。 二、病毒突变的类型 病毒突变的类型可分病毒的基因组变异及表型变异,后者表现为病毒颗粒的理化特性或复制性质的改变。 1、基因组变异 在核酸的变化中,有可能是单个核苷酸也可能是一段核苷酸发生变化,以单个核苷酸的

植物病毒学

病毒学 一,名词解释 1.局部症状:当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仅在被侵染的叶片上出现症状,而植物的其他部位不表现症状。 2.系统症状:当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症状从被侵染的叶片扩散到其它新长出的叶片到致整个植株。 3.内含体:有些植物病毒,侵染植物后的某一阶段会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产生一些由病毒构成或病毒与植物蛋白,线粒体或核糖体等共同构成的微小异常结构称为内含体。 4.鉴别寄主: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特种植物。 5.单分体基因组:大多数正义RNA病毒基因组是一条单链RNA分子,称为单分体基因组。含这类基因组的病毒称为单分体病毒。如TMV、PVX 、PVY。 6.多分体基因组:有些正义RNA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这种分段的基因组被称为多分体基因组。含多分体基因组的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 7.卫星RNA:在某些多分体病毒内发现了小分子量的RNA与病毒RNA没有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就是卫星RNA。 8.获毒饲育期:指无毒昆虫开始取食至获得传毒能力所需时间。 9.接毒饲育期:指带毒昆虫在健康幼苗引起发病的取食时间。 10.潜育期:指昆虫从获得病毒起到能传播给植物所需时间。 11.非持久性:昆虫获毒后立刻就能传毒,但很快即会失去传毒能力。 12.半持久性:昆虫在获毒后不能马上传毒,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毒,这段时间叫做“循回期”。 13.持久性:昆虫获毒后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传毒,但此类昆虫一旦传毒后,终生保持传毒能力,病毒可以在昆虫体内繁殖,因此这类昆虫体内的病毒浓度不会降低,甚至其后代亦可传毒。 14.类病毒:是指侵染植物的能进行自我复制的没有包壳的低分子量环状单链RNA分子,一般由246--401个核苷酸组成,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小的植物病原菌。 15.诊断:是对植物表样做初步检查与判断确定植物发生的病害是不是病毒病。 16.鉴定:是在诊断的基础上,对病毒的理化特性及其蛋白与核酸组分进行研究,进一步确定病毒的归属。 17.抗原:是指进入动物体内刺激产生抗体的外来异体物质,如蛋白质、糖蛋白、多糖等。 18.抗体:是指动物对外来物质产生的特殊免疫球蛋白。 19.分离物:当分离到一种病毒,但但还未完全了解其特征,不能确定分类地位时常称为“分离物”或“分离株”。 二,填空和判断 1.症状类型:变色、环斑、畸形、坏死、萎蔫(内部的)。外部的是:病理变化,内含体。有内部症状后出现外部症状。 2.植物病原: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原体、植物病原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3.作为植物病原病毒通常具有:侵染性、潜隐性、多分体性、致病性、爆发性和抗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