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华《蝶恋花》公开课教案

伟华《蝶恋花》公开课教案
伟华《蝶恋花》公开课教案

《蝶恋花》教案定稿(伟华制作)

另有配套课件

【教学目标】

1、把握词中常用意象,感悟全词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

3、欣赏探究名句,理解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

2、欣赏探究名句,理解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欣赏探究名句,理解掌握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文人中,有一个人一定值得我们记住,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一定已经被我们铭记。好,今天就让我们身化蝴蝶,到他的那朵《蝶恋花》间驻足流连。那么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绝妙好词,请看大屏(播放课件—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咏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词作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吟弄风月,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亦颇有意味深长者。有《珠玉词》。

(三)、师范读

(四)、文本初步梳理。

1、看注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⑴,罗幕轻寒⑵,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⑶,斜光到晓穿朱户⑷。昨夜西风凋碧树⑸,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⑹,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品注释

⑴槛(jiàn):栏杆。

⑵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⑶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

⑷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⑸凋:衰落。碧树:绿树。

⑹彩笺(jiān):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2、写出全词大意。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凋零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边,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3、老师点读。

4、台上台下齐读

(五)初步赏析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罗幕、燕子、明月。

3、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4、下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

明确:

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六)深入赏析

鉴赏一:“槛菊愁烟兰泣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鉴赏二:“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第二句中,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联系吗?但在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表现了主人公什么心境?

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鉴赏三:“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女主人公清晨起来才看到的景象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凋”,使。。。。。。凋落。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肃杀,“凋”字正传达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物的萧索肃杀体现了人物的悲哀孤独。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鉴赏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和之前的境界同吗?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

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出于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

(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忘尽天涯路’。)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于柳永的《凤栖梧》,谈执著。

(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

七、赏析艺术手法

(1)词作特别点出燕子“双飞”,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意味?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以乐写悲)出主人公的孤独。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主观情感色彩。

课堂拓展训练

反衬(以乐写悲)

1、王安石在《泊船瓜州》写到:“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绿了江南岸,放眼望去,春意盎然无限美景尽收眼底,“绿”字的妙用使此句成为描写春天勃发生机的经典。联系全文,作者其实是借春天又一次来到江南,抒发自己不知何时归家的感慨,用一“又”字,不是赞颂江南春色如何之美,而是感叹自己官身不自由,有家不能回,竟不如一年一度回到江南的春风。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欲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

2、宋人方泽的《武昌阻风》说:“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武昌的柳是很有名的,春天柳絮满天飞舞,景象是极其美丽的,作者因江风而羁留武昌,借贪看这有名的景致去忘却乡愁,其实哪里能够忘却,诗歌一波三折,表情委婉曲折。

3、还有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也是用碧绿的江水、

白色的飞鸟,苍翠的青山和欲燃的山花等美好的春景,寄托他伤感的怀乡之情。

(2)“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样的埋怨有理吗,有什么妙处?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别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内心触动。此乃移情于物之法。

2、课堂拓展训练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旧址在现在南京鸡鸣山南,原为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台城一直是朝廷台省(就是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是政治的中心,也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地方。南朝消逝后,台城也就随之衰败,到晚唐诗人韦庄出现在它面前的时候,早已破败不堪了。

“无情”两字:无情最是台城柳。草木本就无情,又何故指责它无情?可见诗人实际上是把台城柳当成有情之物来写的。而从传统的物象运用上来看,“柳”也的确与人情相关:在离别时分折柳相赠蕴意“留”字,离别后睹柳伤情,而“六朝”的衰亡正是一个时代的告别。在韦庄眼中,为六朝的离别作见证的柳也该“老去”才是,但却“依旧烟笼十里堤”,一片枝繁叶茂。要注意此句中“依旧”两字,形成了今昔对比,并在里面蕴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喟。恐也正因为“柳”在传统物象中的特殊功用,才会使诗人用上了“最是”一词。“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倒装的用意不言而喻,在强化台城柳“无情”的同时,又凸现了一个回顾历史带点“怨”气的诗人的形象。诗人韦庄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好比后之视今的感叹。亡国的不详预感,在写《台城》诗的时候,萦绕在诗人韦庄的心头。

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经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八、学生总结

九、背诵全词

(完整版)《蝶恋花》(晏殊)教案

发现宋词之美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关于作者: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柳永蝶恋花》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学科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3课 《蝶恋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宋词部分。学生通过必修诗词的习读,已经积累了一些诗词的知识和鉴赏方法,对一些词作大家也有了一些了解。本书作为选修,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诗词知识,感受诗歌带来的韵味,并学会鉴赏诗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学生诗词知识的积累和教会学生读懂诗歌。另外本学段是高二第二学期,在教学是也应该体现高二到高三的这一过渡性特征。【学情分析】 高二5班是理科重点班,学习态度认真,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但是诗歌鉴赏仍然是他们学习的短板。虽然通过高一诗歌的学习和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诗歌鉴赏的复习,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阅读面较窄,对于把一首诗歌读懂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重视引导对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对文学成就。 2.通过诵读和品味词句,来体会词人细腻而婉约的愁情。 3.学会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体会词人细腻婉转的愁情;分析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策略】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课前朗读:《雨霖铃》 一、导入:《雨霖铃》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杨柳岸,晓风残月”连苏轼都为之绝倒,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柳永另外一篇千古名着——《蝶恋花》。 二、知人论世 1.词人简介: 2.解题:蝶恋花,是词牌名,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离愁别绪的情感为多。 三、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1.录音范读(正音) 2.自由朗读(找出词眼,感知情感基调和节奏) 3.同桌对译,掌握诗歌大意。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鉴赏形象 小组讨论 1.鉴赏上阕 ①词的上阕你最欣赏哪一意象,并且能体现词牌名“蝶恋花”这一特点? ②上片除了借景抒情,你还从哪些细节地方看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③一生朗读上片(通过鉴赏后的朗读,要更能读出诗人的情感)

《短歌行》教学设计公开课第一名

《短歌行》教学设计 公开课第一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2、朗读,美读,学会用声音传达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特点,充满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音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三国演 义》的主题曲。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个人,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人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有雄才大略,这个备受争议的人就是——曹操。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歌《短歌行》,相信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大家会对曹操有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二、预习检测: 1、准确读出下列句子或词语: 譬如朝露青青子衿但为君故呦呦鹿鸣何时可掇越陌度阡 契阔谈?绕树三匝周公吐哺 2、释义: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忧从中来枉用相存契阔谈? 三、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本环节学生很可能读不出感情,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 朗读缺少味道,所以我们要再读诗歌) 四、再读诗歌:提示——抓关键字,理解感情。 1、本篇诗歌恰好就有关键字,请大家找一找,作者在诗歌中反复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忧。 (出现三次,分别在诗歌的哪一句) 2、合作探究: 曹操为而忧(要求用四字短语的形式呈现)

依据是诗歌中句 解读 (明确:曹操为人生短暂、贤才难至、功业未成而忧) 3、既然诗歌整体基调是忧虑的,苦闷的,那朗读时应如何表达(语调应……语速应……) 找学生朗读。(学生朗读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低沉而无力或低沉而激昂,须视具体情况做不同引导,指引学生考虑下一个问题) 4、同样为“忧”,作者之忧与考试之忧或生病之忧有何区别表现在朗读中应如何处理(曹操之忧是 站在国家高度的忧,是英雄的慷慨悲歌,表面看似消极悲观,背后却是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5、 6、引入建安时期背景介绍: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000 万。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就曾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描写。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 (特殊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追求,共同形成了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曹操也开创了一代文风,是为“建安风骨”) 7、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 五、美读诗歌:深入理解,读出抑扬顿挫。 六、小结:有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其实,不只在乱世,即使在现在,我们也有可能会因 为理想遇挫而苦恼和忧虑。但曹操早就以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告诉我们,忧虑很正常,却不可陷溺其中,反而应该借此激发出自己更大的潜能,以自己的作为告诉世界,我曾经来过,给这个世界留下独特而灿烂的痕迹。 七、欣赏:鲍国安老师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对这一段的精彩演绎。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详细版)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 任课老师:谭秋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赏析,学会用典,比喻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典故及比兴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回答?) 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当中的曹操为白脸奸臣,长眉细目三角眼,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似乎被关上了乱臣贼子的坏名声,但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曹操到底时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带头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鉴赏他的《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先播放朗诵带,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再学生朗读,老师正音,并作出评价。 2,“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诗人又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言志抒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同学们再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诗文当中

《蝶恋花 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生命”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生命”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蝶恋花答李淑一》齐读课题:你发现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生说) 2、师:它是我们今天新接触的一种文学形式,叫词。对词你有哪些了解?(生汇报)(师补充:词,有固定的格式,分为上阕和下阕,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词都可以配乐歌唱,因此就有了词调,也叫词牌名。“蝶恋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答李淑一”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词牌有很多种,比如“菩萨蛮”、“清平乐”、“沁园春”、“浪淘沙”“卜算子”等,这些都是词牌名。 3、师:对这首词,你想知道什么?(生汇报)大家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品读感悟: 1、完成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1)自由读。(你觉得读正确、流利了,就停下来。) (2)同桌互查。 (3)指名读(2人) (4)齐读。 过渡:目标一完成的很好,请看目标二: 2、完成目标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自由朗读,借助书中的小资料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自学) (2)哪些词句不理解,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忙解决。(小组合作) (3)小组汇报(2个小组) 师点拨:从大家汇报的中,老师发现“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这两句大家理解有困难,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理解词意的快速通道。(出示注释)(4)谁再流利地说说整首词的意思?(指名说1人)

过渡:孩子们,这首词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其实,每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有其内在的原因,那么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4)师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默读)(师讲解《菩萨蛮》的大意) 师:读了李淑一的词,你有什么感受?(悲伤、难过)如果你的朋友给你写这样的信,你会怎么做?(安慰她)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安慰李淑一的?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5)指名汇报:【预设:①从第一句中体会到:他们的灵魂飘到了天的最高处——天堂。 ②从第二、三句“嫦娥”“吴刚”热情招待中体会到神仙对烈士的崇敬,作者借神话来安慰李淑一,并表达他对英烈的赞美。③“忠魂”在这里仅仅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吗?(不是,指的是千千万万为革命献身的英烈的灵魂)④从第四句烈士的忠魂听到革命胜利的消息,激动的泪化作“倾盆雨”,体会到英烈的激动的心情。师:其实这也是作者激动心情的体现。(看课文插图)烈士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在作者看来,烈士的死是——值得的。】(6)师: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命”,这首词与“生命”有什么关系?(生汇报)【师小结、板书:生命有价值,有意义】 小结:孩子们,李淑一失去了丈夫,愁绪满怀、泪沾衣襟,毛泽东他失去的不仅是妻子杨开慧,他还失去了长子毛岸英,2个弟弟、1个堂妹、1个侄儿,同样是怀念亲人、怀念战友,毛泽东没有沉浸于悲痛之中,而是站在一个伟人的角度,对英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颂。 过渡:理解了词意和作者表达的感情,老师相信大家会朗读得更好!(指导感情朗读) a、生自由练读; b、指名读; c、齐读。 3、背诵词。 (1)自己试着背一背;(2)小组展示背;(3)指名背;(4)齐背(重复最后一句,三遍)4、师:孩子们,这首词学完了,丁丁和东东都有他们的看法,将你的收获也写在“我的视角”空白处。 师: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还是伟大的诗人,我们再来欣赏他的一些作品。 三、拓展延伸: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四、作业: 推荐阅读《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

【高中语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的文体常识及创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体会本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诗歌,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出现了诸多的名士。这些名士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比如刘伶,饮酒行乐,增加生命的密度;比如陶渊明,超脱生死,顺应自然;再比如何晏,求仙问药,增加生命的长度。然而,更有曹操这样的建功立业,增加生命质量的人。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800年前,来走近曹操,走近他的《短歌行》。 (二)、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 “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体写的新辞,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四)、诵读感知 1、预习,个别读 2、正音 3、听范读,体会情感 听完整首诗的朗读,你觉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他忧的是什么? 明确:忧 4、齐读 (五)、品读鉴赏 1情感:、合作探究,抓住意象,品味 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蝶恋花》 教案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回忆欧阳修有关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二、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三、具体分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深深深”三字有什么妙处?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总结:前人尝叹这首词叠字之工,是这首词特色之所在,我们不妨说这首词景写的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晏殊) 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槛(kǎn):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翻译 栏杆(槛在这里念kǎn,栏杆的意思)外,菊被轻烟笼罩,好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

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蝶恋花》欧阳修教案

《蝶恋花》欧阳修教案 《蝶恋花》中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蝶恋花》欧阳修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回忆欧阳修有关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二、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三、具体分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深深深”三字有什么妙处?

《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上课讲义

《短歌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短歌行》,我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通过本课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及高考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问题探究,学习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 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学生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学习了现 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 未能形成系统的鉴赏诗歌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 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 主旨。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 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总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文特点,我设计具体学法如下: 1.诵读法

伟华《蝶恋花》公开课教案

《蝶恋花》教案定稿(伟华制作) 另有配套课件 【教学目标】 1、把握词中常用意象,感悟全词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 3、欣赏探究名句,理解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 2、欣赏探究名句,理解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欣赏探究名句,理解掌握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文人中,有一个人一定值得我们记住,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一定已经被我们铭记。好,今天就让我们身化蝴蝶,到他的那朵《蝶恋花》间驻足流连。那么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绝妙好词,请看大屏(播放课件—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咏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词作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吟弄风月,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亦颇有意味深长者。有《珠玉词》。 (三)、师范读 (四)、文本初步梳理。 1、看注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⑴,罗幕轻寒⑵,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⑶,斜光到晓穿朱户⑷。昨夜西风凋碧树⑸,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⑹,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品注释 ⑴槛(jiàn):栏杆。 ⑵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⑶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 ⑷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⑸凋:衰落。碧树:绿树。 ⑹彩笺(jiān):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2、写出全词大意。 译文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设计 淮北实验高级中学:王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 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

《短歌行》教学设计 公开课第一名讲解学习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2、朗读,美读,学会用声音传达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特点,充满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音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三国演义》的 主题曲。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个人,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人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有雄才大略,这个备受争议的人就是——曹操。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歌《短歌行》,相信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大家会对曹操有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二、预习检测: 1、准确读出下列句子或词语: 譬如朝露青青子衿但为君故呦呦鹿鸣何时可掇越陌度阡 契阔谈?绕树三匝周公吐哺 2、释义: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忧从中来枉用相存契阔谈? 三、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本环节学生很可能读不出感情,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朗 读缺少味道,所以我们要再读诗歌) 四、再读诗歌:提示——抓关键字,理解感情。 1、本篇诗歌恰好就有关键字,请大家找一找,作者在诗歌中反复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忧。(出 现三次,分别在诗歌的哪一句)

2、合作探究: 曹操为而忧(要求用四字短语的形式呈现) 依据是诗歌中句 解读 (明确:曹操为人生短暂、贤才难至、功业未成而忧) 3、既然诗歌整体基调是忧虑的,苦闷的,那朗读时应如何表达?(语调应……语速应……) 找学生朗读。(学生朗读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低沉而无力或低沉而激昂,须视具体情况做不同引导,指引学生考虑下一个问题) 4、同样为“忧”,作者之忧与考试之忧或生病之忧有何区别?表现在朗读中应如何处理?(曹操之忧 是站在国家高度的忧,是英雄的慷慨悲歌,表面看似消极悲观,背后却是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 5、引入建安时期背景介绍: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000万。 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就曾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描写。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 (特殊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追求,共同形成了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曹操也开创了一代文风,是为“建安风骨”) 6、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 五、美读诗歌:深入理解,读出抑扬顿挫。 六、小结:有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其实,不只在乱世,即使在现在,我们也有可能会因 为理想遇挫而苦恼和忧虑。但曹操早就以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告诉我们,忧虑很正常,却不可陷溺其中,反而应该借此激发出自己更大的潜能,以自己的作为告诉世界,我曾经来过,给这个世界留下独

蝶恋花 教案

第三节 九年级第7周侯瑞 教学目标 1. 感受和领会苏州评弹的风格特点。 2. 通过赏析,激发学生对说唱音乐及中国曲艺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说唱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认识说唱艺术。 2. 让学生清晰地听出曲种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记忆。 教学难点: 1. 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辨认说唱音乐。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总结归纳我国说唱音乐的特点。 教材分析 苏州评弹 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

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评弹开篇。唱词是毛泽东于1957年所写的追念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旧体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由赵开生用评弹曲调编曲。 唱词融合了蒋调、陈调的传统唱腔旋律,并吸收戏曲的板腔变化手法而构成。“我失骄杨君失柳”节奏自由,带有吟诵特点的旋律。“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大幅度跳动的旋律进行,情绪激动。“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以问答形式表现了革命烈士对革命胜利的充分信念。“寂寞嫦娥舒广袖”舒展悠扬的慢板旋律。“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放忽收的力度变化,舞蹈性的节奏。“忽报人间曾伏虎”高音区强力度转换到中低音区的大跳旋律,节奏自由。“泪飞顿作倾盆雨”强音唱法,难以抑制的激情。这首评弹词曲结合恰当。其中,“魂”字利用韵母作拖腔处理,加强了对烈士深切哀悼之情,“舞”字之后的“啊”音拖腔,又使翩翩起舞的形象更显生动。最后“雨”字的闭口韵,运用了颤音拖腔中渐强渐快的唱法,展现了似汹涌海浪般的由远而近滔天而起的激情。整首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赏析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赏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槛(kǎn):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翻译】 栏杆(槛在这里念kǎn,栏杆的意思)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

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 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

“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