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中国国内市场分割问题研究

1.国内市场分割概况

1.1引例

中国金融市场分割下的监管协调

为什么中国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存在"多头管理、市场分割"的问题,市场千呼万唤要求改革,却迟迟没有结果,仍是央行主管企业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改委主管企业债,证监会主管公司债的分裂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指出,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是中国金融市场“多头监管、市场分割”格局的典型案例。在当前全球仍陷金融危机泥潭,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入攻坚阶段的特殊时期,这一格局已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效率,对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为凸显,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

“企业债券市场统一监管问题,其实在理论上根本不存在需要研究的空间,目前的现状仅是历史上偶然事件因素影响所致,现在却大动干戈,反复讨论,各部门据‘理’力争,使最高决策层迟迟难以决策。”夏斌指出,这种“多头监管”,使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分割、低效运行,发展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比如2010年前后,大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给信托、租赁公司和各类不受监督的资产管理公司;大量的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政策的不一致开展业务。

1.2背景及定义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被海内外学者誉为中国奇迹。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我国仍旧未能形成完全统一的国内市场,分割零碎的地方市场依然存在。陆铭、陈钊的研究认为,分割市场对于本地区即期和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 型的影响作用。虽然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市场分割这一问题依旧严重。刘瑞明则指出,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专业化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虽然当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中国市场分割程度是趋于恶化还是逐步好转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就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来看,普遍认同我国仍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

之所以会存在对市场分割的严重程度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估计地方保护或市场分割程度需要使用能够反映各省之间经济往来的相关数据,然而由于很多数据难以得到,或者在量化市场分割时采用了不同的核算方法,从而致使不同学者的数据来源和估计有较大不同,因此对市场分割的估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时偏差甚至很大。其次,还有一些隐性的市场分割壁垒难以度量,所以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理所当然。

目前,不同研究者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较大。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现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如下:

国内市场分割: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各种因素(主要是政府)导致资源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市场上不能合理的流动从而形成的分割现象。

1.3衡量方法

对市场分割程度的测算方法目前主要有产出结构法、贸易流量法、经济周期法、技术效率法和价格法等五种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各种方法:

●产出结构法是通过各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考察市场分割的程度;

●贸易流量法认为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的改变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的市场分割程

度, 如果各地区间的贸易流量和贸易比重增长了, 则市场分割程度就下降了;

●经济周期法则根据各区域间的经济周期相关程度来考察中国市场的分割程度, 如果各

地区的经济周期相关程度高, 则市场分割程度就低;

●技术效率法是利用数据包络法从潜在的产出损失中分解出市场分割所造成的损失,损失

越大,市场分割就越大;

●价格法把价格信息作为衡量市场分割程度的工具,其理论依据是一价定律,当要素或商

品能够自由流动时, 各地区的产品价格差异越小,这表明市场分割程度越低,反之则反是。

其中,价格法的思想来源于萨缪尔森的冰山模型。由于路耗等形式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商品价值在贸易过程中将像冰川一样会融化掉一部分,所以即便是完全套利,两地区的商品价格也不可能会绝对相等,两地区的相对价格会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上面所讲的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不能肯定其中一种方法就一定胜过另一种方法,但近几年理论界用的较多的还是容易测算的价格法。

2.特征及影响

2.1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历史轨迹——时间角度

这里主要引述学者李真的研究成果,他借鉴Parsley and Wei( 1996,2001a,2001b) 的方法,以相对价格法为基础,构建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测算1986—2009 年国内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研究其演进轨迹及其特征。这种方法能够综合多种商品的价格信息,全面地反映地区间的市场整合程度,而且能够描述相对价格在波动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反映区域市场整合或分割的动态演进过程。

一体化指数的构建

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构建在相对价格差异指数ΔQ k ijt 、价格差异残差指数Δq k ijt和相对价格方差指数的基础之上,上述四个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相对价格差异指数ΔQ k ijt

(2)价格差异残差指数Δq k ijt,该指标表示区际市场环境引致的价格变动,与区际贸易中交易成本相关。

为了综合反映多种产品的价格变异情况,需要消除产品异质性,令各类产品具有可加性。某类产品价格发生变动,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与产品本身的特性相关,二则是与区际市场环境有关。为研究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本文更关注产品价格波动中与区际市场环境相关的部分,因此将某类产品价格差异中与其特性相关的部分去除。

( 3) 相对价格方差指数V( Δq k ijt) ,即对同年、同一区域对的Δq k ijt求方差,该指数越大,

国内产品市场整合程度越低。

( 4) 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I( Δqkijt)

在上述四个指数中,i,j分别代表不同的省( 市) ,t 代表年度,k 代表某一类产品,ΔQkt 为不同区域对某年某类产品价格的均值。其中,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I( Δqkijt) 能够反映价格波动的范围及集中趋势,该指标越大,说明价格波动的范围越小,在综合多种产品的价格信息后,该指标变大意味着区域市场总体整合程度上升,趋向于一体化; 如果变小,则刚好相反。

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轨迹

经过数据处理,得到378 组区域对在1986—2009 年间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其逐年求平均,可以得到全国产品市场在24 年间的平均市场整合程度,以综合反映国内产品市场中相对价格的波动情况,所得结果如下:

全国平均一体化程度

经过如上的计算和统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在1986-2009的24 年观测期内,全国的产品相对价格从大幅度剧烈波动转向平缓。·1997年以前,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明显,其变化趋势时有起伏; 1997—2006 年间,数据波动幅度趋于平缓,个别年份出现小幅回落,但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06 年以后,

国内场平均一体化程度大幅下降; 2009 年,国内市场整合程度有所提高。

·总之,在24 年间,中国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总体趋向整合。

省际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轨迹

通过进一步加工数据,能够获得1986 -2006 年间、1986—2001 年间、2002—2006 年间和2007 -2009 年间各省( 市、自治区) 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均值,并予以排序,对比发现各地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平均变化情况,结果如下:

各省(市、自治区)市场一体化均值及排序

我们可以得出结果如下:

·1986 -2009 年间各省( 市、自治区)市场一体化的演进轨迹与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演进轨迹基本一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不同省份( 市、自治区) 的一体化速度及演进轨迹却存在较大差异。浙江、江苏、黑龙江三地市场与外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最高,这与三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政府积极倡导区域间的合作有关。省际市场一体化程度最低的是云南和新疆。

2.2中国国内市场的区域分割——空间角度

这里引述学者潘文卿的研究成果,同样是运用价格法构建市场分割指数。由于方法类似,这里省略指数的构建过程,我们将重点分为两个部分来介绍,即市场分割程度和六大经济区市场分割状况。

市场分割程度走势

中国市场分割指数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全国还是六大经济区,历年的分割趋势近乎一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波动中趋于下降。

六大经济区的市场分割状况

六大经济区市场内、外分割指数及其变动趋势

由上表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区域化特征。在早期,有多个区域的内、外部分割指数相接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部分割指数相接近的区域越来越少。

·各区域间的分割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最低:中部

最高:西北

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关联程度并不是最高的。

东南沿海地区的这种特征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这里地区处于祖国的东南陲,与祖国腹地距离较远,从而直接导致了该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关联度相对而言并不高,即与其他区域存在较明显的市场分割;再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讲,东南沿海主要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两头在外,主要依靠海外市场带动地区经济,从而也导致了与中国其他区域的市场分割。

2.3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市场分割并非一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是与经济增长呈倒U 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先扬后抑。

2013年的一项研究(李文洁)表明,样本大部分在该二次曲线的拐点以左,说明中国大部分省份仍然处于受益于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的阶段,这也说明为什么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能在中国一直存在。

市场分割在短时期内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却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中, 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大大提高, 与其他国家( 特别是大国) 相比,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非常高, 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作为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难以长期持续作为一个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存在巨大差异的经济体, 充分发挥省际间的比较优势,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利用国内经济的规模效应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总体上市场不断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 地方政府仍然有激励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和分割市场的经济政策。我们认为, 这很可能是因为在地方政府看来, 一定程度的分割市场是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发现, 分割市场对于当地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 型的影响。换句话说, 在市场分割程度并不太高的时候, 提高市场分割程度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增长, 但是, 如果市场分割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 经济增长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具体来说, 对于96% 以上的观察点, 市场分割有利于经济增长。此外, 对于经济开放程度更高的省份来说, 更能够利用分割市场的方式来促进当地的增长。这说明, 地方政府的确在利用来自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时, 放弃了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一定程度的市场

分割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增长, 在加总的意义上并不能得出市场分割有利于总体经济增长的结论。目前中国存在的地方间市场分割, 更像是一种囚徒困境的局面, 当其他地方政府采取分割市场的政策时, 本地如果要得到更高的经济增长, 就必须也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 而且, 这有可能引导地方政府展开分割市场的竞赛, 把对手拉下马, 来提高本地经济的相对表现( 陆铭、陈钊等) 。从理论上来说, 如果所有地方都放弃分割市场的政策, 那么, 大家将可能得益, 但这一局面似乎远未出现。

3.形成及影响因素

对于市场分割的形成因素,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3.1改革分权假说

绝大多数文献将地方市场分割根源归因于分权式改革。该理论观点认为,市场分割是地方政府获得分权式改革的各种经济自治权利的结果,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国企利润和其他经济权利寻租的激励下,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惜“以邻为壑”。

3.2对外开放假说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加剧了国内的市场分割:由于对外开放对原有产业结构具有“挤出效应”,以及国外市场对国内市场具有替代效应,从而导致了市场分割程度的加深,而进一步的经济开放可能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从而使经济开放与市场分割呈现出倒U 型的关系。

3.3分工策略假说

该理论认为:很多产业都存在着“干中学”的收益递增性机制,其中由于发达地区(行业)在技术上的比较优势,所以在地区贸易中将分享较大利益。落后地区(行业)如果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虽然它将失去当期分工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干中学”机制,以保护换来的时间实现追赶。即使追赶不成功,也能够提升本地的经济独立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谈判地位,并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3.4政治晋升假说

主要是从政治激励视角探讨市场分割的根源。这一观点认为,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内生于地方官员考核标准和晋升制度当中,中央基于经济绩效晋升地方政府官员,能够有效地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努力工作,但在“政治锦标赛”中地方官员没有获得激励进行经济合作,反而互相提防形成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

3.5从所有制结构来考察市场分割

白重恩等人(2004)认为,通过建立地区之间的竞争壁垒,地方政府能够保护国有企业和高利税率的企业,并且地方政府可以凭借建立跨地区竞争壁垒获得利益, 因此地方政府会倾向于保护国有企业和高利税率的企业,于是国有企业和高利税率企业的比重就成为衡量地方保护或市场分割的重要尺度。

3.6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会降低国内市场分割,即当面临国际经济危机时,地方政府是更加倾向于实行“以邻为壑”的政策以求独善其身。

4.未来方向

加强对区域共同市场运行的监督力度,确保商品和要素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在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需要依靠中央政府的力量,加强对地方政府监督,对地方政府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予以惩罚,通过建立约束制度,增加地方政府实施行政垄断的成本,遏制其对本地经济发展进行直接干预的动机。

·同时,应该适当强化各级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的监督与约束,减少信息传递过长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地方政府难以掩盖、隐藏其行政垄断行为,进而保证本地发展规划与国家全局性产业指导政策一致,符合宏观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

改进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中央政府应通过改进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改进地方官员的激励模式,使生态环境、本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以及区域间的协调合作进入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中,建立科学合理、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多元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和规范政府间的良性竞争。

·同时,地方政府应逐渐淡化其经济主体意识,减少其短、平、快的投资行为,降低地区间的重复建设,清除其保护行为以及对市场的干预,促其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监督,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在市场一体化过程中逐步正确定位。

法制是市场规范运作的保障

·我国的地方保护是地方政府之间的无序竞争行为, 通过完善竞争法规来规范竞争行为是通常的选择。

·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而且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行政性垄断包括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是妨碍市场竞争的主要障碍, 因此, 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反行政垄断法规并严格执法,从人、财、物上割断地方政府与辖地司法部门的关系。

5.总结

中国国内市场毫无疑问存在着市场分割现象,目前有关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研究还是有不少的,但是对许多重要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许多问题难以量化,如市场分割的衡量、市场分割的程度、中国市场分割形成的原因,以及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应有的作为,甚至中国的行政区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等。但这些问题有许多都是单单依靠理论难以回答的,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创造、突破。一旦找准方向,就应该突破阻力,大胆实行,勇于进取,如减少地方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完善竞争性法律法规。

国际经济学

多选 1. 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BCD) 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2.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包括(AB) A.斯密 B.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休谟 E.杜阁尔 3. 下列关于共同市场的叙述,正确的有( ABC ) A 成员国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B 实现了商品自由贸易 C 实现了生产要素与服务的自由流动 D 成员国间需要在技术标准、税收制度、金融法规等方面加以协调 4. 以下哪些组织形式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ABCD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E.北约 5. 一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从打破国内垄断中可以获得的利益包括() A.消费者享受较低的国际价格 B.企业产量不断增加 C.本国福利水平提高 D.形成公平的竞争格局 E.企业竞争力增强 判断 1. 根据西方比较普遍的看法,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2. 按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只有当一个国家至少有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绝对高于其它国家时,才有参与国际贸易并获取贸易利益的可能。() 3. 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理论提醒发展中国家应尽量少出口,把重点入在国内市场上。() 4.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5. 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6.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7.移民会对移出国造成财政收入和支出效果的损失。() 8.相对技术差异论提示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9.按照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10.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利用所谓的"后发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12.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13.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14.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15.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一)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一) 摘要]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和新现象,同时,它会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少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应运而生。作者由此得出三个启示:从理论和现实看,中国应该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如何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未雨绸缪,加强对反全球化的研究,找出解决途径,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扫清理论障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经济一体化是为实现经济全球化这一目标必经的历史阶段。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少理论与实践案例应运而生,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中国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无启示。 从理论和现实看,中国应该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1.经济一体化有深厚的济学基础。 经济一体化有其经济学上的内在合理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两大理由之上的自由贸易能极大地促进各国的生产效率和世界的总产出。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传递用于协调和管理世界各地生产的信息及其处理成本大幅下降,组织国际分工的成本急剧减低。正因为如此,各国有强大的动力参加这种国际分工。而且,参加的国家越多,平均成本可以降得越低。因为它们的产品可以面对更大的市场。采取闭关自守政策的国家必定只能以本国为市场,各种产品的产量不可能很大,因而平均成本必然很高,根本无法同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相竞争。同时,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各国间的依存度会逐步加强,这将迫使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另外,各国也日益意识到,世界虽然人为地分成许多政治单位,但从生态、环保、资源、和人文的角度看,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共享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防止全球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2.中国改革开放其实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目前,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已基本显现,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已基本消失。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也是经济一体的过程。首先,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一方面是贸易额的增加,现在中国大陆已经是世界第十大外贸国;另一方面是随着对外贸易国别和地区的扩大以及深度的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其次,资本流动数量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同时,中国也开始适量对外投资。再次,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协调。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包括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经济组织,同时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这个准一体化的组织,不断参与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因此,整体上看,中国改革开放本身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迫使改革开发的力度一步步加大。 3.亚洲的现状决定中国应该加快一体化进程。 回顾上一世纪,我们发现,亚洲如同一串散落的珍珠一样,尽管次区域的经济整合度已相当高,但整个亚洲经济的一体化步伐却仍相对迟缓,缺乏一根有效的主线将他们由联起来。1997年之后,亚洲孤立的危险日益浓重,整合亚洲的压力也日甚。 和欧洲以及美洲的一体化相比,亚洲无疑已显得落后了。亚洲至今没有制度化的区域融合安排,长久以来,亚洲一体化的合作仅有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和高官会等,一直缺乏有效的谈判机制。尽管在《汉城宣言》正式确立了APEC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但从严格意义上讲,APEC还不算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APEC的特色在于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这一方面赋予了APEC求同存异、灵活务实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清谈气氛过浓,缺乏多边谈判和制定多边行动纲领的制度化约束的弊端。一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合同最新版Word可编辑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合同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 概念规划设计合同 杨勇军律师 甲方: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管委会 XXX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乙方: XXX株式会社 鉴于 1. 甲方针对本合同工作内容委托乙方承接【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业务; 2. 乙方具有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能力和资源,并愿意根据本合同的约定接受甲方的委托; 3. 甲方同意按乙方要求将合同款项按照本合同规定条款支付给乙方指定的账户。 在此基础上,就甲方委托乙方承担【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相关事宜,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第一条总则 1.甲方的法律地位、确认和保证:

甲方系按照中国法律设立与存续的中国法人。其在本合同上签字的代表已获授权签署本合同,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即对甲方具有约束力。甲方将按本合同规定提供相关的文件及技术资料,支付乙方各阶段的设计费。 2.乙方的法律地位、确认和保证: 乙方系按照日本国法律设立及存续的日本国法人。其在本合同上签字的代表已获授权签署本合同,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即对乙方具有约束力。 乙方将按本合同约定,承担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项目的设计工作。 第二条本合同依据下列文件签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第三条项目概要及设计内容 1.项目范围: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项目规划范围东至京福高速与腊山河西路,西至XX西编组站,北至黄河与北绕城高速,南至XX与市中边界线,总规划面积约XX平方公里。研究范围西至XX西湿地、北至黄河,总规划面积约X平方公里。 2、现状概况: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位于XXX西部新城范围内,紧邻主城区。项目用地狭长,南北长约11km 3.相关依据及参考资料:

论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

论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 国际贸易协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战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列。竞争必然引起矛盾和经济摩擦,世界各国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国际协调手段。本文就目前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作一初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客观基础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机构为维持世界贸易的正常运行, 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以及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方式 及其起作用的过程。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经济领域竞争和矛盾尖锐化 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首先,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所谓开放既是一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的程度,也是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溶为有机整全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开放性,有了开放经济才有世界经济。正是世界经济的开放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放的国民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必然性。因为开放经济间相互联系的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条件变了,国际协调就不可避免,相互开放本身就意味着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因此,开放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前提,而协调是为了使开放进一步顺利和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进程,就是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 其次,世界经济是市场经济。各国经济不管其宏观管理模式如何,分配体制怎样,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产者。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在于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为实现其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展开的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各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第四章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 2、优惠贸易安排 3、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5、共同市场 6、经济联盟 7、完全经济一体化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被称为战后经济“三大支柱”。 2.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3. 为了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以实现四大自由流通,必须消除的三大障碍是:、、。 4.二次大战结束后出现的第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继该组织出现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起来的两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5.“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所以迟迟不能达成协议,其焦点是围绕问题的矛盾十分尖锐。 6.签订贸易条约所依据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两个,即:、。 7.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是。 8. 指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基础上,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9.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和贸易扩大。 10. 是世界上幅员最广泛、参加成员差异最大的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也是该组织的成员。 三、判断题 1.WTO《政府采购协议》是多边贸易协议,要求全体世贸组织成员参加。( ) 2.《保障措施协议》要求非歧视地实施保障措施,它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的同类产品,而不应带有选择性。() 3. 《农产品协议》要求世贸组织成员立即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偿。( ) 4.最惠国待遇原则含义是:一成员就任何一项原产于另一成员的进口产品给予另一成员在关税或其它方面的优惠,必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原产于其它成员和相同或类似的进口产品。( )

5.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在经济活动和民事权利方面给予其境内的外国国民不低于其给予本国国民享受的待遇。( ) 6.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的不同在于实施共同的对外关税。() 7.共同市场的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 8.经济一体化的规律是由低级的组织形式向高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9.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0.关税同盟一定会提高成员国的社会福利水平。() 11.贸易创造效果使得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12.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扩大效果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 13.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4.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15.亚太经合组织的一体化程度比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高。() 16.中国尚未参加任何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四、单项选择题 1.非成员国加入世贸组织须经部长会议() A、 2/3以上多数通过 B、 1/2以上多数通过 C、 3/4以上多数通过 D、 4/5以上多数通过 2.在关贸总协定历史上,达成第一个约束非关税贸易壁垒协议是在( )期间。 A、第五回合谈判 B、第六回合谈判 C、东京回合谈判 D、第八回合谈判 3.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 A、部长级会议 B、总理事会 C、部长理事会 D、成员国代表大会 4. 在正常贸易中,进口国由于不能适应进口竞争,造成国内生产中某产品的行业严重损害和严重损害威胁,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进口国可以依据( ),采取进口限制。 A、《反倾销协议》 B、保障条款及《保障措施协议》 C、《关于国际收支平衡条款的谅解》 D、GATT解除义务条款 5. 世界上第一个最富裕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洛美协定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环太平洋经济合作 6. “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生效后,世界上哪类商品的贸易将在10年内分阶段

试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试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技术和资源等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于此建立其理论框架,“中心一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则强调该差异产生的历史积累原因和差异加大的趋势,提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采取割断不合理交换关系、建立发展中国家内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以避免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并认为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的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新的依附。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不存在相对价格条件的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独立因素,认为中心一边缘模式即区域经济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市场需求、制造业分布和产业外部性。 1.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瓦伊纳《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的关税同盟理论为代表。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组建关税同盟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对区域集团内的国家产生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指组建关税同盟成员方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相互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经济福利的增加,包括生产创造效应和消费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与高成本产品成员方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低成本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造成的福利损失。是否组建关税同盟,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比较。从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来看,由于其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贸易创造效应较大,且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不占优势,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而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正效应较为明显。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会导致成员国在某些生产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以及相应的生产活动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集中,进而形成使每个国家的总体利益都增加的区域性专业化地域分工,但对第三国即非成员国产生贸易壁垒和福利负效应,因而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封闭的模式。欧盟的建立以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依据,推动了欧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带动了区域经济合作浪潮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很大的示范效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布朗、罗布森、库珀和小岛清等人研究了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静态效应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借鉴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应强调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和对外保护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小岛清提出的协定分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集团组建以后,不同经济体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大市场,企业摆脱了市场规模的限制,并通过协议使各成员方分享规模经济效益;西托夫斯基和德纽的“大市场”理论即共同市场理论认为共同市场统一了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打破了原来各成员国国内的垄断;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外资通过区内设厂生产,绕开区域经济同盟的壁垒限制,从而能扩大吸引外资的规模。2.“中心--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中心--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理论依据。结构主义者缪尔达尔、普雷维什和辛格等认为,世界经济存在“中心”和“周边”的格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作为技术创新者、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利益的获得者而成为中心,周边则由发展中国家组成,是技术

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pdf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概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及 其介绍 张五常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中文名:张五常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 职业:教授,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 分校

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求学生涯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

—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 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张五常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因此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还须考虑其国际影响。于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本章首先阐述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原因和理由,然后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第一节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由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问题越来越关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国际协调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浮动汇率制比较受推崇的今天,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政策协调是十分必要的;争议比较大的问题集中于国际政策协调的方式、水平及其效果方面①。 由前一章,我们了解到在浮动汇率和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形下,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但这一结论是在不考虑别国的影响情况下得出的。如果考虑别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那么一国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目标就值得怀疑了。例如,当本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量),可是如果与本国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利率提高,本国增加的货币资金将会大量外流,结果一方面使本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因为资金的流出而被抵消,另一方面对方国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会因为资金的流入而变得难以发挥作用。相反,当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又会由于与之经济密切相关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被抵消。因为当一国紧缩经济时,本国利息率上升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由于资金的大量流入被抵消掉。由此可见,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将使各国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各国采取不一致,尤其是相反的经济政策时),甚至在一国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政府所 ①这方面的各种争论可参见R. Bryant, et al..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for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e,1988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光辉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2017年工作总结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坚持“变中求稳、稳中求进、进中求上”总基调,全体员工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开拓创新,以形象提升人气、餐饮提升口碑、会务提升效益为总方向,以五常管理更精细、家和文化更深化为抓手,全面推进中心的管理与服务,顺利完成了全年的服务保障工作和经营目标任务。在2号楼歇业装修的情况下,全年收入合计3236万元,同比增加43万元。客房收入1859万元,同比增加16万元,增加0.87%,全年平均出租率达到74.7%,同比增长6.7%;2017年国交共完成会议接待300余场,较去年增加60余场,其中校内会议170余场(含国际会议12场次),政府部门及机关事业单位会议50余场,企业及社会团体会议80余场,全年接待宾客人近10万人次,其中外宾500人次。全年国交整体运营情况向上向好。 一、变中求稳,确保工程经营两不误 回顾一年,国交面临的校内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市场竞争压力不减、校内市场紧缩低迷、经营市场不可预期,管理骨干支援北京、人员招聘困难重重、管理服务提升遇瓶颈,2号楼装修改造工程任务重,会务承接能力受影响等等。面对这些复杂因素,要让中心2017年平稳过渡,只有持之以恒,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一项可控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抓出成效。全年共收集宾客服务意见卡1858张,线上网络反馈402条,其中餐厅服务好评率94.6%客房服务好评率95.8 %,会务服务好评率98.4%。 (一)夯实安全基础,检查培训制度持续健全

安全工作是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安全出了问题,一切皆为“零”。2017年国交上下紧绷“安全”这根弦,以制度约束为前提,建立了三级安全巡查值班制度。一是经理班子每日值班巡查,坚持靠前指挥,坚持走动式管理,坚持每日上传值班记录,次日主持晨会总结;二是主管团队,始终把工作平台放在服务第一现场,发现问题,现场处理纠错;三是基层员工按照操作规范完成规定动作,上传工作现场图片,接受监督(检查)。通过三级值班安全巡查制度,中心每日在管理群中发布、反馈、完成工作指命令40余条,确保安全工作无死角。同时与员工签订宿舍安全责任书,下发了工作日严禁饮酒通知,制定了公共区域严禁吸烟管理规定等。重视消防和水电气设施设备的定期检查、维修及记录,各经营服务场所上传断电、断闸、关气等照片,组织大型消防演练2次,全年参加消防安全培训300余人次。与后厨各层级签订食品安全“军令状”,确保出品安全。强化员工安全意识,严格各岗位的操作流程与规范;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全年新员工安全培训累计达78人次。 (二)主抓工程建设,工程进度质量全面兼顾 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共投入了1000万余元用于中心2号楼、5号楼以及两栋职工宿舍的装修改造。此次改造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大小招投标共计30余项:如2号楼的装饰装修工程、钢结构加固、电梯设备购置安装、消防设施安装、家具采购与安装、床垫和布草采购、热水系统改造安装等。在具体的工程管理过程中,还涉及施工现场的协调、设计方案的调整、工程进度的督促、施工结果的验收等等,这都花费了中心班子及工程部大量时间与精力。在集团安全与监察部、修建中心、绿保中心、物业中心的大力支持,顺利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第四章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 2、优惠贸易安排 3、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5、共同市场 6、经济联盟 7、完全经济一体化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被称为战后经济“三大支柱”。 2.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3. 为了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以实现四大自由流通,必须消除的三大障碍是:、、。 4.二次大战结束后出现的第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继该组织出现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起来的两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5.“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所以迟迟不能达成协议,其焦点是围绕问题的矛盾十分尖锐。 6.签订贸易条约所依据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两个,即:、。 7.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是。 8. 指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基础上,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9.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和贸易扩大。 10. 是世界上幅员最广泛、参加成员差异最大的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也是该组织的成员。 三、判断题 1.WTO《政府采购协议》是多边贸易协议,要求全体世贸组织成员参加。( ) 2.《保障措施协议》要求非歧视地实施保障措施,它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的同类产品,而不应带有选择性。() 3. 《农产品协议》要求世贸组织成员立即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偿。( ) 4.最惠国待遇原则含义是:一成员就任何一项原产于另一成员的进口产品给予另一成员在关税或其它方面的优惠,必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原产于其它成员和相同或类似的进口产品。( )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

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中国国内市场分割问题研究 1.国内市场分割概况 1.1引例 中国金融市场分割下的监管协调 为什么中国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存在"多头管理、市场分割"的问题,市场千呼万唤要求改革,却迟迟没有结果,仍是央行主管企业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改委主管企业债,证监会主管公司债的分裂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指出,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是中国金融市场“多头监管、市场分割”格局的典型案例。在当前全球仍陷金融危机泥潭,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入攻坚阶段的特殊时期,这一格局已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效率,对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为凸显,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 “企业债券市场统一监管问题,其实在理论上根本不存在需要研究的空间,目前的现状仅是历史上偶然事件因素影响所致,现在却大动干戈,反复讨论,各部门据‘理’力争,使最高决策层迟迟难以决策。”夏斌指出,这种“多头监管”,使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分割、低效运行,发展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比如2010年前后,大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给信托、租赁公司和各类不受监督的资产管理公司;大量的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政策的不一致开展业务。 1.2背景及定义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被海内外学者誉为中国奇迹。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我国仍旧未能形成完全统一的国内市场,分割零碎的地方市场依然存在。陆铭、陈钊的研究认为,分割市场对于本地区即期和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 型的影响作用。虽然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市场分割这一问题依旧严重。刘瑞明则指出,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专业化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虽然当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中国市场分割程度是趋于恶化还是逐步好转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就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来看,普遍认同我国仍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 之所以会存在对市场分割的严重程度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估计地方保护或市场分割程度需要使用能够反映各省之间经济往来的相关数据,然而由于很多数据难以得到,或者在量化市场分割时采用了不同的核算方法,从而致使不同学者的数据来源和估计有较大不同,因此对市场分割的估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时偏差甚至很大。其次,还有一些隐性的市场分割壁垒难以度量,所以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理所当然。 目前,不同研究者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较大。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现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如下: 国内市场分割: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各种因素(主要是政府)导致资源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市场上不能合理的流动从而形成的分割现象。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任何一国的经济波动都有可能在短时期内传递到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也会相互影响。这一背景下,一国在追求内外均衡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仅从本国角度孤立地制定经济政策,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变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Cooper(1969)最早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随着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大的分支:一个是建立在博弈论方法基础上的最优政策分析;另一个是通过建立多国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对协调收益进行实证研究。此外,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以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侧重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协调的制度规则。近些年来,随着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很多学者对主权国家如何在超国家的货币一体化组织构架下,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达到联盟内部的最优政策配置进行了研究,从而推动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部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在一个经济体内部,自由竞争的经济机制依靠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使得分权化的决策从总体上达到最优效果。那么这一分权化原则能否推广到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国独立制定的经济政策会对其它国家产生溢出效应,若其他国家针对这一溢出效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则这些措施反过来又可能会对该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国在考虑内外均衡的实现时,必须将政策的溢出效应考虑进去。早期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围绕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和政策的溢出效应展开研究,它实际上分析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从而成为该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美国经济学家Cooper(1969)最早对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进行研究,此

第8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八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内容: ?内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 ?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 通常首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中的障碍,而后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再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经济政策的统一的实质是成员国之间经济主权的一定程度限制、让渡。其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据此可以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定组成的超国家机构。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共同的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参加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条件、目标要求组成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同形式反映了其不同的发展程度,反映成员国之间经济干预和联合的深度、广度。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 ?最低级、最松散的组织形式。 ?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定,规定:在相互贸易中对全部或部分商品的实施关税优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例:二战前的“英联邦特惠制”、70年代的“美加汽车贸易协定”等。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有的自由贸易区只对部分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有的对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自由贸易商品只限于工业品不包括农产品。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区内所有产品免税、取消数量限制。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成员国之间彻底取消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商品在成员国间可以自由流动。?成员国规定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统一的限制政策,关税同盟外的商品不论进入哪个同盟内的成员国,都将被征收相同的关税税率。 ?成员国取消了各自原来的关境,组成了共同的对外关境。商品在内部自由流动的同时,排除了来自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 ?成员国在关税方面形成了一体化。开始具有超国家性质,是实现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成员国之间废除了商品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对非成员国商品进口征收共同关税,还规定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可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 ?1992年“欧洲共同市场”内容即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在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