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眼底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眼底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眼底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眼底病常用治疗方法:激光治疗。

眼底位于内眼深部,结构精细,眼底病的复杂性及多样性使眼底病的治疗有较大的困难。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但往往难以奏效,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目前眼底激光已成为许多眼底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眼底激光即视网膜光凝术。眼底激光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作用于视网膜的异常组织,使之有热凝破坏产生瘢痕达到治疗眼底病的目的。

激光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或改善现有的视力,降低恶化的危险,减除失明的威胁,防止并发症,即使光凝很成功,以后的病情也可能复发,光凝后需定期复查。

由于激光具有的波长的一致性、方向性好等优点,可以应用不同波长的激光,目标准确地针对眼球的不同组织发挥作用。激光治疗眼底病为无痛性治疗,疗效确切,激光不是放射线,对人体无伤害,对正常的眼组织无损害,不需住院,不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

二、激光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激光治疗前一晚要有充足的睡眠,激光治疗时要配合医生保持稳定的姿势,眼睛不能随意转动,以免意外灼伤黄斑中心或大血管,严重影响视力,激光治疗后当天最好免看电视或过度用眼,避免做低头运动及用力运动。

三、眼底病的食疗法

肉食类主要用于杂性眼底病,或者热性眼底病的恢复期辅助治疗。牛肉和羊肉具有益气养血明目的功效,肝、鸡肉、鸭肉补肾益精血,猪肉、鸡蛋和鸭蛋滋肝肾养阴液,鱼类则具有补肾益气、滋阴养目的作用。但这类食物应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

植物类多用于热性眼底病的辅助治疗,比如冬瓜、丝瓜、苦瓜、苋菜、芹菜、绿豆、赤小豆、海带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通络作用,而黄米、高粱米、玉米、小米、黄豆、黑芝麻、木耳可益气养血明目。这些食物虽然主要用于热性眼底病的辅助治疗,但杂性眼底病气血不足者也可以食用。

水果除了提供常见的维生素外,有些水果还非常适用于热性眼底病,如梨、苹果、桔子、菠萝、桃、杏、西瓜等。对于杂性眼底病来说,最好多吃栗子、胡桃仁、莲子心、龙眼、红枣等。

这些食物的作用,已经得到了长期临床观察的证实,但细分起来,各种食物之间还有区别。比如,梨、桔子和西瓜更适用于色素膜炎和急性视神经炎,栗子、龙眼和红枣等对视神经萎缩及视网膜色素变性效果更佳。

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多为应酬族,顿顿吃油脂多、含糖高的饮食,即使不出去吃饭,加班时也常常是用快餐“对付”。不能严格合理地控制饮食,会导致血糖和血脂的波动,血压也容易相对不稳定。这样血压、血糖经常忽高忽低“荡秋千”,眼部微血管更易受到侵害,产生破裂出血,并最终导致眼内纤维增生,视网膜脱落。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2716893297.html,/xeydjb/2014/0724/183492.html

眼底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眼底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眼底病常用治疗方法:激光治疗。 眼底位于内眼深部,结构精细,眼底病的复杂性及多样性使眼底病的治疗有较大的困难。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但往往难以奏效,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目前眼底激光已成为许多眼底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眼底激光即视网膜光凝术。眼底激光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作用于视网膜的异常组织,使之有热凝破坏产生瘢痕达到治疗眼底病的目的。 激光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或改善现有的视力,降低恶化的危险,减除失明的威胁,防止并发症,即使光凝很成功,以后的病情也可能复发,光凝后需定期复查。 由于激光具有的波长的一致性、方向性好等优点,可以应用不同波长的激光,目标准确地针对眼球的不同组织发挥作用。激光治疗眼底病为无痛性治疗,疗效确切,激光不是放射线,对人体无伤害,对正常的眼组织无损害,不需住院,不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 二、激光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激光治疗前一晚要有充足的睡眠,激光治疗时要配合医生保持稳定的姿势,眼睛不能随意转动,以免意外灼伤黄斑中心或大血管,严重影响视力,激光治疗后当天最好免看电视或过度用眼,避免做低头运动及用力运动。 三、眼底病的食疗法 肉食类主要用于杂性眼底病,或者热性眼底病的恢复期辅助治疗。牛肉和羊肉具有益气养血明目的功效,肝、鸡肉、鸭肉补肾益精血,猪肉、鸡蛋和鸭蛋滋肝肾养阴液,鱼类则具有补肾益气、滋阴养目的作用。但这类食物应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 植物类多用于热性眼底病的辅助治疗,比如冬瓜、丝瓜、苦瓜、苋菜、芹菜、绿豆、赤小豆、海带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通络作用,而黄米、高粱米、玉米、小米、黄豆、黑芝麻、木耳可益气养血明目。这些食物虽然主要用于热性眼底病的辅助治疗,但杂性眼底病气血不足者也可以食用。 水果除了提供常见的维生素外,有些水果还非常适用于热性眼底病,如梨、苹果、桔子、菠萝、桃、杏、西瓜等。对于杂性眼底病来说,最好多吃栗子、胡桃仁、莲子心、龙眼、红枣等。

关于眼底病的演讲稿

各位老年朋友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谈谈什么是眼底检查,全身疾病在眼底的表现,老年人常见的眼底病,如何食疗预防眼底病的发生。为什么说眼底是观察全身病的“窗口”? 眼底位于眼球的后半部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葡萄膜、视神经,从前面看不见眼底,需借助专门仪器才能看得见。眼底是全身唯一能直接看见血管的部位。某些与血管变化有关的全身病常常能从眼底血管及其所波及的视网膜、脉络膜的变化找到诊断的根据,估计其程度、预后、指导治疗,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糖尿病、肾炎、白血病、妊娠中毒症等在一定时期眼底均可见相应的病变,有时可首先从眼底所看到的病变发现全身有关疾病。视神经与大脑连通,某些颅内疾病可以从眼底发现相应变化,例如颅内肿瘤引起颅压增高或压迫视神经时,眼底可看到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等表现,所以说眼底很像是观察全身病的一个“窗口”。 一 眼底检查是利用检眼镜检查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及视神经乳头等眼球后部的方法。分直接和间接两种。①直接检眼镜检查法。所见是放大16倍的正像。镜的构造包括照明系统和观察系统,灯光由一小镜反射入被检眼内,检眼者可通过装有可调节屈光不正的系列镜盘检查眼底。检查眼底前,应先行彻照法检查屈光间质有无混浊,查眼底应循序查视乳头、黄斑部和视网膜。一般由后极至周边部。②间接眼底镜检查法。所见是放大4倍的倒像。所见眼底范围大,立体感强,可同时看清眼底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病变,利用巩膜压迫器,还可检查极周边的眼底。其工作原理与低倍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相同。检查时充分散瞳,检查者戴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者与被检者相距约40厘米,将光线射入瞳孔区,检查者在手持一凸透镜(通常用+20D),置于被检眼前,前后调节距离,即可看清眼底。其工作距离远,还可戴此镜在直视下作手术。另外还可利用裂隙显微镜加三面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眼底。后者由于注入的染料随血液运行可动态地观察眼底变化。当视网膜毛细血管与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时,可发生染料渗漏而显示出用检眼镜发现不了的情况。 二 眼底是唯一能用肉眼直接、集中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部位,这些血管可以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动态以及健康状况。所以,眼底检查不仅是检查眼睛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更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监测的“窗口”。 高血压、高血脂、肾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均会发生眼底病变。眼科医生会从眼底图的细微变化中发现许多问题,从而为全身疾病提供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资料。 我们建议,儿童及青壮年最好半年做一次眼底检查,而老年人以及“三高”人群三个月就需要检查一次。老年人在检测眼底前,最好先做眼压测试,因为全面细致地检查眼底,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目录:

一、编写说明 贾伟平陆菊明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2 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陆菊明)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1]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2]。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版指南修订的主要内容,特作如下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求 在本版指南的每章伊始,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本版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证据级别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证据级别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指南工作组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 修订本版指南参考了WHO、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并要求以2013年后中国作者的文献(中英文)和中国已颁布的相关指南为基础,适当参考欧美国家及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相关指南。 二、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

本版指南所列出的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依据WHO(1999年)标准。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9.7%和10.4%。还报道了2013年部分少数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 三、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本版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与2013年版相同。关于血脂和血压的控制目标与最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即血脂一级预防控制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二级预防控制目标为LDL-C<1.8 mmol/L;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1 mmHg=0.133 kPa)。 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本版指南修订了伴高危心血管病变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年龄为≥50岁。五、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治疗中增加了新的治疗方法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用于治疗中心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六、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图 关于糖尿病治疗流程图,分为单药治疗、二联治疗(二联治疗分为口服类和注射类)、三联治疗和胰岛素多次注射。进一步强调了二甲双胍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二联治疗时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包括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鉴于预混胰岛素多次注射与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多次注射方案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相似,因此该二种方案可以互换。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仍然是本版指南制定降糖药物治疗流程图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使用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和其他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药物放在优先选用的位置上。此外,本版指南及时跟进了各种降糖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证据并更新了相关内容,已在附录中全部列出。

眼底病

认识老年人常见的三种眼底病 小心黄斑遭损 老年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顾名思义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眼病。该病年龄越大,发病的人越多。 黄斑是视网膜中央最重要的约2毫米大的区域,这里,正是影响视觉最敏感的部位。老年黄斑变性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比如氧化、慢性光损害、吸烟、营养、炎症、遗传等,它们会造成黄斑部有关组织损伤,功能受损,视力下降。老年黄斑变性有两种最常见的表现:干型(又称萎缩型)和湿型(又称渗出型)。大多数患者属干型,他们的视力通常缓慢下降。少数黄斑变性的患者属湿型。这是因眼底长出了不正常的血管引起的,这类患者一般会觉得视物模糊、变形,通常视力下降得很快,且病情较为严重。 如何尽早得知是否患上黄斑变性?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检测单眼视力:1、书或报纸上的字有无模糊;2、视区中间有无黑影遮挡或空白区;3、直线有无变成弯曲。如有以上情况发生,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糖尿病须防眼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对视力有很大危害,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的病程有关,一般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病程在五年内的患者,其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25%;病程15年以上的患者,则有75%的罹患率。高血压、血糖控制情况不稳定等可加重病情进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诱因,是因高血糖导致血管和血液的改变,致使视网膜出血、水肿、缺血,甚至新生血管生成,进一步加剧眼底出血,导致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或视神经缺血病变、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最终令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迄今为止,激光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主要治疗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严重并发症,为患者保存一定的有效视力。谈及预防,糖尿病患者应充分认识糖尿病对视力的危害,早期来眼科检查,定期随访,早期诊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序 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而近年的多项调查表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糖尿病控制状况均不容乐观。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自2009年开始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 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长期以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世界各国的同仁一起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开展了大量糖尿病宣传教育、流行病学调查、预防与治疗研究和临床工作。临床工作的规范化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指南是临床工作规范化的学术文件和依据。自2003年开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此后又于2007年和2010年予以更新。指南不同于教科书,指南是重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术文件;指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圣经”,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指导性文件。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领域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一批成果,这些研究已对临床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糖尿病防治工作需要。2013年修订版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和循证医学研究的进展,以循证医学为理论基础,既参考了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近年的临床试验成果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又结合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的实践和研究数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由近百位专家集体讨论和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及时修订并推广糖尿病防治指南对于指导医护人员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管理率及控制率,预防并发症,以及制定相应的卫生服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修订过程中,多位专家提供了对于指南如何实施,如何切合我国国情的真知灼见;更有兄弟学会相关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使我们的指南日趋完善和有代表性。对于一些尚未能形成共识的前沿问题,2013版指南修订采用了开放和包容的原则,以期能促进将来的学术研究。 我们知道,国外如美国糖尿病学会每年均更新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或指南。尽管我国的研究证据日益丰富和完善,但证据链还不够完善,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还在积累阶段,故目前每年修订指南的条件尚不成熟,待时机成熟时我们也会以每年更新补充的形式进行指南的修订工作。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防治措施和健康教育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防治措施和健康教育 作者:郝洁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患者失明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糖尿病眼底病变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确切机制和途径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危险因素有血糖控制差、高血压与高血脂、蛋白尿、吸烟等。严格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定期检查视力及眼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适当锻炼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生,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治疗主要为控制糖尿病治疗及手术治疗,目前仍以激光光凝最有效。针对于糖尿病眼底病变的防治措施的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健康教育包括社区健康教育,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眼底病变;健康教育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眼底病变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对糖尿病眼底病变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 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诊治, 早期康复。 1糖尿病眼底病变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继续发展即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以新生血管形成、神经胶质增生及玻璃体出血、视网膜牵拉为特点。另有一特殊型即糖尿病黄斑病变, 其既可发生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也可出现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和途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确切机制和途径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长期慢性的高糖血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发病基础。目前认为发病机制和山梨醇醛糖还原酶途径、非酶性糖基化作用、视网膜生长因子产生、蛋白激酶c 激活血管舒张性前列腺素产物、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改变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1]。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3.1血糖控制差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可以预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存在。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最重要之处为严格控制血糖[2]。 3.2高血压与高血脂: Wiscon sin 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W ESDR) [3]发现有高血压史, 且血压控制差的年轻糖尿病者, 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性高。另外,W ESDR 认为高血脂会引起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硬性渗出沉积, 硬性渗出是一种独立的增加视力损害的危险因素[4]。

眼底病诊断与治疗方法

眼底病诊断与治疗方法 *导读:眼底病是什么病?眼底位于眼后节的底部,由视网膜、视神经纤维、眼底血管等的黄斑部以及视网膜后的脉络膜构成。如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则会影响人的视觉能力,对人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较为严重时还会致盲,因此大家要高度重视眼底病。若感觉自身视力下降,要及早到医院检查,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治疗。眼底病诊断与治疗方法是什么,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 眼底病是什么病?眼底位于眼后节的底部,由视网膜、视神经纤维、眼底血管等的黄斑部以及视网膜后的脉络膜构成。如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则会影响人的视觉能力,对人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较为严重时还会致盲,因此大家要高度重视眼底病。若感觉自身视力下降,要及早到医院检查,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治疗。眼底病诊断与治疗方法是什么,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眼底病诊断 视神经的变化是眼底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视神经的变化主要有视乳头水肿、视神经炎症和视神经萎缩等。急性视神经供血不足即所谓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主要表现,是突然视力减退,出现一过性或永久性黑蒙,常发生在体位变换时或在某种运动之后。用眼底镜检查,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偶有视神经炎的症状。

外伤性黄斑部出血也是眼底病的临床表现之一。黄斑部出血后可遗留小脱色斑,或有色素沉着;挫伤后也可引起视网膜震荡,严重时可发生黄斑裂洞,电击伤时黄斑部可出现带黄色的点状病灶及丝素沉着。用眼底镜检查可见黄斑部有轻重不等的病灶,黄斑部境界不清,中心凹光反射减弱。病变区有粉末状、颗粒状、蜂窝状、星芒状渗出,以及出血、水肿、裂洞、变性等。另外,黄斑血管显著狭窄,在极度缺血和动脉梗阻的情况下,而该处视网膜外层并不受累,这样可使黄斑部周围视网膜逐渐发白,中心凹消失。 *二、眼底病治疗 眼底病比较难治疗,病变部位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常见治疗眼底病的方法有药物疗法、物理疗法、激光疗法、饮食疗法等。激光疗法是目前治疗眼底病的主要方法,已经经过30年的临床验证,主要利用激光的热效应破坏异常组织,以达到改善视力、减少并发症、治疗眼底病的目的。饮食疗法是治疗眼底病的辅助疗法。患者日常应尽量少吃高热能食品,少吃盐腌制食品,少吃糖类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眼底病诊断与治疗方法有哪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告知患者答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四)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 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

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101-103]。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0.7%~1.0%[104-105]。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 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

【2019年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HDL-C 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证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增加了发生2 型糖尿病的风险。目前研究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与非代谢综合征者相比,其罹患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尚未在全球完全统一,表1 列出了 WHO(1999)、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纲要成人教育组第3 次报告(NCEP-ATPⅢ 2005)以及IDF(2005)等3 个标准。我国也制定了以中国人调查数据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分别是2004 年CDS和2007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JCDCG)建议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2004 年CDS 建议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应用CDS 建议对中国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的结果如下。 1、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中国人代谢综合征的粗患病率为14%~16%,标化患病率为9%~12%,总体上呈现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趋势。 2、男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3、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增龄趋势具有一定的性

别差异,<65 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在>65 岁则女性高于男性。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目前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心血管疾病以及2 型糖尿病的发生,对已有心血管疾病者则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然后是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保持理想的体重、适当运动、改变饮食结构以减少热量摄入、戒烟和不过量饮酒等,不仅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也能改善糖耐量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2、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药物治疗。治疗目标如下:①体重在1 年内减轻7%~10%,争取达到BMI 和腰围正常化;②血压:糖尿病患者<130/80 mmHg,非糖尿病患者<140/90mm Hg;③LDL-C<2.6 mmol/L(100 mg/dl)、甘油三酯< 1.7mmol/L(150 mg/dl)、HDL-C>1.04 mmol/L(40 mg/dl)(男)或>1.3 mmol/L(50 mg/dl)(女);④空腹血糖<6.1 mmol/L(110 mg/dl)、餐后2 小时血糖<7.8mmol/L(140 mg/dl) 及HbA1c<L(140 mg/dl) 及HbA1c<7.0%。

中医药治疗眼底出血方法(详细)

中医治疗眼底出血 眼底出血,属中医血证范畴,是临床常见的且容易造成失明的眼底病。本病具有吸收缓慢、疗程迁延、并发症多、致盲率高的病理特点。应用中药治疗本病,可收到满意的疗效。现将笔者治疗本病的体会略陈如下。 1 辨因施治善用传统煎剂 眼底出血,审其病因主要有6个方面。一是外伤出血:眼底结构精细,组织脆弱,任何轻微的损伤均可使血管破裂而出血;二是炎性出血:眼底血管因炎性刺激,血里的成分破壁而出;三是变性出血:眼底组织因变性疾患使血管脆性增加,凝血机制不良而出血;四是血管硬化出血:眼底动脉硬化,血管壁变厚,血流量减少,可使视网膜缺血,组织坏死出血;五是血管栓塞出血:眼底血管栓塞,血流无法通过,势必破壁外溢;六是压迫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压迫血管,势必瘀阻出血。凡血管因素和血液因素,诸如机械性创伤,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损伤血管壁,变态反应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加,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均可引起眼底出血。其主要病理为眼底血管里的血液成分溢出血管壁外,包括血管破裂溢血和血管渗漏出血。

根据临床表现评审病因,可首选凉血止血、活血止血、滋养止血、收敛止血等方药水煎服治疗疗效较好。凉血止血药兼有清热作用,可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眼底出血,如各种炎症引起的出血或兼有热象的出血,常用的药物有生地、玄参、大蓟、小蓟、槐花、藕节、白茅根、地榆、紫草、仙鹤草等;活血止血药兼有化瘀作用,可用于外伤或血管栓塞引起的出血,如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常用的药物有丹皮、丹参、茜草、三七、蒲黄、血竭、益母草、五灵脂、王不留行等;滋养止血药兼有滋补作用,可用于各种变性疾患引起的眼底出血或体质虚弱的出血患者,如贫血、老年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眼黄斑出血等,常用的药物有阿胶、荠莱、白及、骨碎补、旱莲草、花生皮、冬虫夏草等;收敛的炭类止血药兼有祛风清热、凉血止血等多方面的作用,临床应用范围很广,这类药物经过炭化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性味,能散能收,能清能止,凡各种类型的出血,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均可选用,常用的药物有山栀炭、黄芩炭、生地炭、荆芥炭、艾叶炭、血余炭、棕榈炭、槐花炭、地榆炭、侧柏叶炭等。 2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成药 中成药是应用中药复方制成的具有固定剂型的成品。如要合理选用,就离不开辨证施治。眼底出血常见的有

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指南 Prevention and Cure Guide on Diabetic Fundus 临床指南导读 YAO Yi ZHAO Jun-ping MA Zhi-zhong WANG Chang-guan 姚 毅 赵军平 马志中 王常观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1 糖尿病:糖尿病主要分为两型,即1型和2型糖尿病。现在 已不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 尿病(2型糖尿病)来分型,即不用罗马字母,代之以使用阿拉 伯数字。其它类型的糖尿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包括继发于胰 腺疾病的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和遗传综合征伴发糖尿病(表 1)。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差异有时并不明显,发病年龄也互有 重叠,一般我们把在30岁以前发病且需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考虑 为1型糖尿病,而对30岁以后确诊,单纯饮食控制,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认为是2型糖尿病,见(表2)。 1.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WT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新的诊断标准为: (1)两次以上空腹血浆血糖浓度≥7.0 mmol/L; (2)或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血糖≥11.1 mmol/L; (3)或空腹血糖不高时,口服75 g葡萄糖标准耐量试验,若2h静脉血浆血糖≥11.1 mmol/L,三项符合一项诊断均成立。 如果6.1 mmol/L<空腹血浆血糖<7.0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标准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血糖在7.8~11.1 mmol/ 1 1型糖尿病:过去称为青少年发生的或酮症倾向的糖尿病 2 2型糖尿病:过去称为成人发生的或非酮症倾向的糖尿病 A、肥胖(~80%) B、非肥胖(~20%) 3 继发性糖尿病 A、胰腺疾患(例如,胰腺切除术,胰腺功能不全,血色病等) B、激素性(拮抗胰岛素激素过量,例如:柯兴氏综合征,肢端肥 大症,嗜铬细胞瘤等) C、药物诱发(例如:噻嗪类利尿剂,激素,芬妥因等) D、伴发于特殊的遗传综合征(例如:脂肪营养不良,肌强直性营养 不良,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4 糖耐量减低(IGT):过去称为化学性、隐性、临界性或亚临床性糖尿病 5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对葡萄糖不耐受 表1 糖尿病分型 L之间时,可诊断糖耐量减低。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此组糖尿病病人约见于所有孕妇的1%~2%,一般无症状,需用OGTT诊断。仅限于妇女妊娠期发 生的IGT与糖尿病,已知糖尿病者妊娠时不属此组。大多数病人于分娩后随访OGTT往往可恢复正常,仅有30%病人于5~10年随访中转变为真性糖尿病。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北京,100853)

关于眼底病预防与治疗讲座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眼底病预防与治疗讲座 眼底病知识讲座石家庄眼底病治疗中心赵井志主任各位患者朋友和眼科同行: 大家好,我是石家庄眼底病治疗中心的赵井志医生,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眼底病这个话题,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就是说是全身的缩影,我们身体有什么疾病,最先在眼睛上来体现。 我们传承中医治未病的理论。 做到查眼来预防全身病的发生和治疗为什么说眼睛是全身的缩影?其实眼睛也是身体的一个器官,我们医生借助现代的医疗检查设备,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眼底的血管和神经。 某些与血管变化有关的全身病常常能从眼底血管及其所波及的视网膜、脉络膜的变化找到诊断的根据,估计其程度、预后、指导治疗,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糖尿病、肾炎、白血病、妊娠中毒症等在一定时期眼底均可见相应的病变,有时可首先从眼底所看到的病变发现全身有关疾病。 视神经与大脑连通,某些颅内疾病可以从眼底发现相应变化,例如颅内肿瘤引起颅压增高或压迫视神经时,眼底可看到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等表现,所以说眼底很像是观察全身病的一个窗口。 眼底是唯一能用肉眼直接、集中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部位,这些血管可以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动态以及健 1 / 11

康状况。 所以,眼底检查不仅是检查眼睛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更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监测的窗口。 高血压、高血脂、肾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均会发生眼底病变。 眼科医生会从眼底图的细微变化中发现许多问题,从而为全身疾病提供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资料。 眼底病是眼科的常见疾病,主要指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疾病。 致病原因非常复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肾炎、贫血、流感、结核、高度近视、颅内上位性病变、外伤、炎症等,都可引发眼底病。 眼底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视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丧失,甚至眼球萎缩。 许多眼底病的共同特点是玻璃体混浊、增殖,视网膜变性、出现裂口,最终视网膜脱离,使眼内的防水引流过快,视网膜营养丧失,视细胞变性坏死,视功能减退甚至丧失,最终使眼球萎缩,不得不摘除眼球。 因此,如果突然出现视力下降,眼前出现飘动的黑影或黑幕遮挡视线,看东西变形,或者在黑暗处突然看不见等,那就有可能是患上眼底病了,要尽快到医院检查,以避免出现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的危险。

激光在眼底病中的应用

激光医学的发展 激光医学(Laser Medicine)是基于激光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及其研究的一门边缘学科。 激光医学的发展已经历了半世纪的历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60年代为基础研究阶段,70年代为临床研究应用阶段,80年代为形成一门学科的阶段,90年代为发展成熟阶段。 一、基础研究阶段 激光医学的基础研究大量工作都在60年代的前五年完成: 1960年,美国人Maman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是一台脉冲红宝石激光器,其第一个应用领域便是医学。 1961年,红宝石视网膜凝固机在美国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医用激光机。同年Sonlon发表了“激光的生理作用’,Eichle发表了“相干光源产生的光凝固,Zeret发表了“光脉冲引起的眼损伤”等三篇论文。这是第一批激光医学方面的文章。 1961年,我国也研制成第一台国产红宝石激光器。 二、临床研究试用阶段 尽管在60年代已有激光试用于临床的零星报道,但导致眼科以外所有临床各科普遍应用是在1970年Polanyi等人研制成连续波型CO2激光手术刀之后。 掀起激光临床应用高潮的是在70年代的前五年。在国内,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卫煊、杨冠等人干1971年用红宝石激光凝固治疗视网

膜脱离。 三、激光医学学科形成阶段 80年代建立了激光医学方面的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支激光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应用的专业队伍,至80年代末建立了激光医学方面的各级学术机构,出版学术刊物,学术交流已国际化、专业化和定期化。所有这些情况表明;激光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 四、激光医学学科发展成熟阶段 在80年代新生的《激光医学》学科日新月异地不断深人发展至90年代上半叶已比较成熟。 激光的特点: 激光的特性有很多,但其最基本的特性有以下四个:相干性好、

眼底图像病变识别

眼底图像的病变识别 1. 原理阐述 1. 1前言 眼底病变包括了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及玻璃体的炎症,肿瘤,各类血管的病变,各种变性疾病及多系统疾病引起的眼部病变。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对视功能损害较大。目前常见而又影响视功能的眼底疾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等。 基于以上眼底图像对于疾病的诊断的意义,本文章结合了正常和病态的眼底图像各50幅,采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先对两种图像各25幅加以训练,并进行特征值提取,在使用剩余的图像进行分类方法的评估,本文意在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在医学领域应用。 1. 2流程说明 本次模式识别的过程是:有已知样本情况的监督模式识别 图1 监督模式识别的流程图 对于图像的预处理主要分成两个步骤:无效区域的填充和图像的对比度增强。 图2 图像的预处理的流程图 对于所给的病变图像,有部分的图像边沿是无效的黑色,这对于下一步对比度增强会带来影响,另外,在图像的特征提取上也会造成影响。如果前期部进行处理,那么,后期的分离器中则需要加入判断结构对无效区域的识别,这无疑增加特征提取的运行时间。 因此,这里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方法对向区域填充图像的R 、G 、B 均值。做法是先读取有效的R 、G 、B 值,并存入数组,下一步将对数组中的值求平均即可得到该图像有效R 、G 、B 的平均值,在向无效区域填充即可。

图3 无效填充前图4 无效填充后接下来,对图像的处理是:对比度增强。由于拍照的光线对眼底图像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明场和暗场下的蛋白质与血液的成像都有所不同,为了增强二者在图像中的识别度,采用的是Retinex图像增强的方法,设置蛋白质和血液通道,分别对R、G、B的标准差进行设定,进而得到预处理后的图像。然后,再对图像的蛋白质和血液筛选,形成25*2的特征矩阵。 图5 特征提取和选择 图6 经过蛋白质通道前图7经过蛋白质通道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