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6、柯布西耶: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

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

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

行。

8、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9、《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

一、城乡规划法

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

1、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

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以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残矿业、执照也、店里、燃气及水的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机械增长率=(本年嵌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特点

1、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应道措施。

2、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地方性;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具有实践性。

二、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1、总规纲要的主要内容:市域城镇体系纲要;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智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市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简历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3、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①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②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③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④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⑤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⑥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5、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强制性内容。

6、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①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②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③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④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⑤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⑥竖向规划设计;

⑦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实用性评价

一、土地分类(详见复印资料)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一、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三、城市群规划

1、主要目的: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旨在打破打破行政界

限的舒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2、主要内容: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产

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渔区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一、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三、城市群规划

1、主要目的: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旨在打破打破行政界

限的舒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2、主要内容: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产

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渔区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网格状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

组团状

带状

星状环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卫星状

五、总规“七线”规定

城市绿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

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

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是滴等城市地标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城市红线:城市道路控制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道路两侧边界控制线。

城市黑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

城市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第十四章控规

1控规的13项指标:

规定性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层数,绿地率,公建配套项目,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社会停车场库,配建停车库,地块出入口方位、数量和允许开口路段

引导性控制指标:建筑形体、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

2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3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总建筑面积(规划地块内格雷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4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5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腿界距离两种。

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交通分为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对外交通: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

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

2. 城市干道网密度=干道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3. 间距:干道600~1000m,次干道300~500m,支路200~300m,干道网密度2~3km/km^2,

中心区≥4km/km^2

4. 城市道路划分:快速路,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干道>,支路<街坊道路>。

5.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6. 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指包

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7.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

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8. 停车场规模: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 0m^2进行计算

9. 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中间站的位置选择:一般设在小城镇,铁路最好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客站和货场(工厂规模不大时)均布置在城市的一侧

客运站的位置选择:能方便旅客,提高铁路运输效能,与城市布局有机结合,应靠近市中心。

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结合城市的总体布局合理选定公路线路的走向及其站场的位置。(汽车)站场的布置:1使他既使用方便,又不影响城市的生产和生活;2要与铁路车站,港口区码头有较好的联系,便于组织联运;3大城市中我们可以将长途汽车站与铁路车站结合布置;4货运站应接近货源和供应区,与居住区有一定距离;5与城市道路相联系又不干扰。

航空港在城市中的布置:位置选择要考虑净空,噪声干扰和与城市联系等。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5~7km,如果跑道中线通过城市,则跑到靠近城市的一段与市区边缘的距离至少应在15k m以上。

10. 城市客运交通应实施“公交优先”的管理模式。

11. 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只要交通方式。

第十七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 净水工程设施选址要点: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周围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除方便。4,水厂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5,水厂选址应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展留有余地。6,当取水地点与用水地点较近时,水厂一般设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

2. 城市防洪等级和防洪标准

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重要性特别重要的城市重要的城市中等城市一般城镇

城市人口(万人)

>=150 150-50 50-20 <=20

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河(江)洪、海

>=200 200-100 100-50 50-20

山洪100-50 50-20 20-10 10-5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房地产基础知识大全(DOC)

房地产基础知识 房地产 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以及附带的各种权益。从房地产存在的自然形态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和附着物(房产和地产)。所谓“不可分离”,是指不能分离或虽能分离但分离后会破坏房地产的功能或完整性 房产可归私人所有,但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业主只有一定年期的使用权。因此,业主购房后,所拥有的是房产的所有权及该房产所占用的土地的使用权 房地产的特性 ?不可移动性;?独一无二性; ?寿命长久性;?数量有限性; ?用途多样性;?相互影响性; ?易受限制性;?价值高大性; ?难以变现性;?保值增值性。 房地产的特性 难以变现性;?保值增值性。 房地地产的类型 按建设程度划分: 生地、毛地、熟地、在建工程、现房(含土地) 按程度划分 生地:是指不具有城市基础设施的土地,如荒地、农地; 毛地:是指具有一定城市基础设施,但地上有待拆迁安置的房屋的土地; 熟地:指具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平整、能直接在上面进行房屋建设的土地; 在建工程:是指地上建筑物尚未建成、不具备使用条件的房地产,该房地产不一定正在建设,也可能停工了多年; 现房(含土地):指地上建筑物已建成、可直接使用的房地产,它可能是新的,也可能是旧的)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分类: ?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通常又被称为民用建筑 按建筑结构的主要建材分类: 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由承重构件(基础、墙、柱、梁、屋架、支撑、屋面板等)组成的体系 ?木结构?钢筋砼结构 ?钢结构?混合结构 ?钢与砼组合结构?塑料结构 ?薄膜充气结构 按建筑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分类: ?墙体结构?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拱结构 ?网架结构?空间薄壁 ?钢索结构?舱体结构 ?深梁结构 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类: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组成建筑物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决定的。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 大都市区:美国最早采用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大都市带: 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 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全球城市区域: 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 &2 ▲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房地产行业基础知识大全

一、房地产基础专业知识 1、房地产:指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又称不动产)。 2、房地产的三种存在形态: 单纯的土地、单纯的房屋、土地房屋的综合体 3、房地产的特征: a、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不可移,房屋也不可动); b、房地产地域的差别性(每宗房地产的价值都不同); c、房地产的高值、耐久性(价格贵、土地永久的); d、房地产的保值、增值性(货币贬值、房产保值、货币增值、房产增值); 4、房产:是房屋及其权利的总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 5、房屋分类: a、功能用途:居住用房(小区、高品住宅)、工业用房(厂房、仓库)、商业用房(门面、商场)、办公用房(写字楼)、行政用房(军事、学校等单位用房及城市); b、建筑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其他; c、所有权归属:公房(直管公房和自管公房等)和私房; 6、地产:是土地及其权利的总称(使用、收益、转让等权利)。 7、土地分类: a、开发利用:生地和熟地; b、建筑功能:建筑用地和非建筑用地; c、用途:居住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交通用地、绿化用地、特殊用地等; 8、房地产业:指从事房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行业。包括: a、土地开发; b、房屋建设、维修、管理; c、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划拔、转让; d、房屋所有权的买卖、租赁; e、房地产抵押贷款; f、房地产市场; 9、土地使用权:就是土地所有者根据土地分类对土地加以利用的权利(指依法对土地经营、利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公有制采取了两种形式:即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a)农村土地采用了集体所有制,属于农民集体所有;b)城市土地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属于全民所有;任何个人不能取得土地的所有权。 土地使用获得的方式: 划拔:无偿使用,如学校、医院、军事用地、机场等市政建设工程;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A 、 居民点: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 一种基本形式 。 居民点的发展: 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景观类别: 4.物质构成: 5.承担职能: 6.生活方式、 B 、 城市产生的 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C 、 古埃及时期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D 、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 和行政管辖 。 城市:以 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 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E 、 我国城市界定的标准: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一 般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级别。 地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 县级市 :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平行的行政地位 建制镇 :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 2 万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 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 10%以上,非农人口最低限度为 2000 人可设 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 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 :哈尔滨、长春、沈阳、 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F 、 城市发展三个时期 前工业社会 时期: 1.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 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 4. 少。 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 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后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城市数量持续增多, 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3.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专业化 非农业与农业 聚集与分散 高密度建 筑与低密度建筑 发达与不发达 中心与非中心 价值观念和基本素质 等:存在差别 春、 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 2.城市结构简单 3.城市主要功能是 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 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 2.城市逐 3.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积累。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知识点汇集

考研知识点汇集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共计99座.后来又增补了2座城市,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2.承德3.大同4.南京5.泉州6.景德镇7.曲阜8.洛阳 9.开封10.苏州11.扬州12.杭州13.绍兴14.江陵15.长沙16.广州 17.桂林18.成都19.遵义20.昆明21.大理22.拉萨23.西安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天津2.保定3.平遥4.呼和浩特5.沈阳6.上海7.镇江8.常熟 9.徐州10.淮安11.宁波12.歙县13.寿县14.亳州15.福州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19.安阳20.南阳21.商丘22.武汉23.襄樊24.潮州 25.重庆26.阆中27.宜宾28.自贡29.镇远30.丽江31.日喀则32.韩城 33.榆林34.武威35.张掖36.敦煌37.银川38.喀什 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1.正定2.邯郸3.新绛4.代县5.祁县6.哈尔滨7.吉林8.集安 9.衢州10.临海11.长汀12.赣州13.青岛14.聊城15.邹城16.淄博 17.郑州18.浚县19.随州20.钟祥21.岳阳22.肇庆23.佛山24.梅州 25.雷州26.柳州27.琼山28.乐山29.都江堰30.泸州31.建水32.巍山 33.江孜34.咸阳35.汉中36.天水37.同仁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2001年8月10日) 1.凤凰 (国务院2001年12月17日) 2. 山海关 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 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 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 5、经济全球化理论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 6、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房地产基础知识试题

房地产基础知识试题 房地产基础知识试题,帮助读者轻松过考,下面由为你分享房地产基础知识试题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 房地产基础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 1、1 亩约等于( )平方米。【填空题】 667 2、1 公顷等于( )平方米,约等于15 亩。 10000 3、现在最常用的付款方式有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三 种。按揭贷款 4、按用途房地产的类型可划分为以下 5 种:居住房地产、商业房地产、旅游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农业房地产 5、七通一平:是指暖气通,水通,排污通,通讯通,路通,电通,天然气通,场地平整。 6、房地产又称不动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两者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包括土地,建筑物及地上附着物,房地产附带的各种权利。 7、商品房五证包含:国有土地使用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开工证; 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8、商品房两书包含: 商品房质量说明书; 商品房使用说明书; 9、客户首次购房,首付需付几成? 20% |2 成|两成 10 、做销售,一个中心是:;二个能力是:应变能力、协调能力; 以客户为中心 11 、客户买房三个重要原因:认可地段;认可( );认可价格。 产品 12 、介绍产品着重:地段环境交通配套设施价格/ 价值 房 屋设计主要建材。 二、判断题 1、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 套内墙体面积+ 阳台建筑面积。( ) 2、净高是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板面之间的距离。( ) 3、一级市场是指房地产发展商根据土地使用合同的要求将建好的房屋连同相应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单位或个人的市场。( ) 4、三通一平时指水通、电通、路通、道路平整( )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房地产行业基础知识大全

一、房地产基础专业知识 1、房地产:指房产与地产的总称(又称不动产)。 2、房地产的三种存在形态: 单纯的土地、单纯的房屋、土地房屋的综合体 3、房地产的特征: a、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不可移,房屋也不可动); b、房地产地域的差别性(每宗房地产的价值都不同); c、房地产的高值、耐久性(价格贵、土地永久的); d、房地产的保值、增值性(货币贬值、房产保值、货币增值、房产增值); 4、房产:就是房屋及其权利的总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 5、房屋分类: a、功能用途:居住用房(小区、高品住宅)、工业用房(厂房、仓库)、商业用房(门面、商场)、办公用房(写字楼)、行政用房(军事、学校等单位用房及城市); b、建筑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与其她; c、所有权归属:公房(直管公房与自管公房等)与私房; 6、地产:就是土地及其权利的总称(使用、收益、转让等权利)。 7、土地分类: a、开发利用:生地与熟地; b、建筑功能:建筑用地与非建筑用地; c、用途:居住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交通用地、绿化用地、特殊用地等; 8、房地产业:指从事房产开发、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包括: a、土地开发; b、房屋建设、维修、管理; c、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划拔、转让; d、房屋所有权的买卖、租赁; e、房地产抵押贷款; f、房地产市场; 9、土地使用权:就就是土地所有者根据土地分类对土地加以利用的权利(指依法对土地经营、利用与收益的权利)。土地公有制采取了两种形式:即集体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a)农村土地采用了集体所有制,属于农民集体所有;b)城市土地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属于全民所有;任何个人不能取得土地的所有权。 土地使用获得的方式: 划拔:无偿使用,如学校、医院、军事用地、机场等市政建设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