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难好 还是不难好 - 中国教育报

高考试题难好 还是不难好 -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找到那本神奇的书 冷玉斌 诗人辛波斯卡说教师这一行,“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挑战,他们的工作便是一趟永无终止的冒险”。 这很好地解释了教师为什么要读书——书,就该是这趟无止境冒险中的路标与向导,当疑问产生,当实践延展,那么,只有读书与思考,才能帮助教师面对所有“新的挑战”。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是所有教书人注定的脚步。 转眼2017年又近尾声,回头看,不敢说这一年长进几何,到底读书未停。岁首到年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本一本读过去,有惬意、有满足,也有困惑、有迷思。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愚”其实难医,关键是书本提供助力,可明察,可审视,可校正,可笃行,令吾辈多加自省,多得自知,多有自明。 这些年来,读书这件事,早已不外在于生活。从根本上说,正因为一本一本神奇的书,我才成为如今这个“我”。如此,当下生活,无非继续踏着一本又一本神奇的书,往前而去。这一点在今年尤为鲜明。年中,自己的小书《教书·读书》出版,我在《后记》中写道:“平凡如我,一天一天教书,一天一天读书,或许是唯一行得通、靠得住的自己救自己……往后这日子,还是教书,还是读书。” 这是心里话。已经很久没有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无须再问,因为有“读”,才教得有底气;因为要“教”,更加用心去读。这一年,从书中来,往教中去,攒了一堆喜爱的好书,做了一些自己的事情,仍然真真切切感受读书的意义,不在于读了多少,不在于读得有多快,不只是增长知识,不只是享受闲情逸致,而是遇到这些书,读过这些书,人生从此开始不同,从来都是这样,“他们能把我们心灵深处翻腾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并固定成形”(伍尔夫《普通读者》)。 10万+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他人,又该如何做好自己,书里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它们确实在一次又一次提醒我,透过教书与读书,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很难,所以才有意义。一年将尽,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些别于他人的“奇特性”,愿意拥有一张诗人布罗茨基念兹在兹的“表情独特的脸庞”,没有比这更让我欣慰的发现,毕竟,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使命。 今天,“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发布,愿你从中找到那本神奇的书。再想一想,还有这么多同道喜爱着书,还有这么多好书可以去读,心里无比欢喜。是啊,书永远不死,只要有书,世界终是可爱,未来必然可观。(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校园欺凌及其解决办法(中国教育报)

校园欺凌及其解决办法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欺凌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国,校园暴力一般要到非常严重,甚至已经触犯刑法的程度,才会受到社会注意。例如:邯郸26中女学生吴华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广东开平的一位初二女生因为得罪了校园里拜把子的七姐妹,被掳到一家宾馆。七姐妹找来四个未成年少男轮奸了这个女生,对她肆意殴打、凌辱,并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除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等等,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欺凌是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及预防的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主要表现 校园欺凌会发生在教学区、生活区或者校外。主要表现是欺负、欺负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 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类型 典型欺凌者 ·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 ·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 ·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易成为受害者类型 ·性格害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言语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一个月中国教育报实习总结

一个月中国教育报实习总结 三峡之行结束后,我在家呆了14天就返回京城。不是做志愿者,而是去中国教育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为此,我错过了 8月1日xx省境内的日全食,西安360一遇的日全食。为此,我也没有能和家人、朋友过多地相聚。 但是因为提早来了三天,我有了两个发表文章的机会。祸福相依,孰能辨之。 历数在教育报实习的一个月,除周末外早上七点半起床,赶九点半到报社,下午四点半之后就可以离开。有两天请假,一周休假,一天采访,算来在报社的日子不过13天而已,真正实习的时间,就是15天。这十五天里,我发表了三篇文章,每一篇都曾四易其稿;排了两个版,有一个版由于粗心数错了行,连累了高老师和排版工作者周六回报社改版;采访两次,一次在紫竹院公园采访4位xx市民,一次在学校用英语采访一位外国奥运志愿者;撰写一份策划,关于高校学生媒体的情况。目前这篇大稿还在酝酿中。 一个月里,我认识了徐老师、高老师、两位张老师、石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还结识了几位实习生,他们现在都是我的朋友。 一个月里,我接触到正规的报社工作,看到了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关于报纸的收获,虽然不多,但也相当受用。

1,定位 教育报的定位是面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内容都是针对知识精英提供他们的所需。如此一来,中国教育报成为了教育行业的领跑者。专业化,是教育报做强做精的制胜法宝。也许中国教育报的发行量不如中国青年报大,知名度也没有中国青年报高,但是它的广告收入和记者待遇,确是远远好于前者。正是因为定位准,才容易出奇制胜。相反,如果和其他报纸一样都做大综合,竞争太过激烈,想要做到不可替代,实在不那么容易。 横向定位于教育行业,纵向还要定位于主流媒体。既然是主流媒体,那么重大事件、主流声音就绝不能缺少,否则就是将自己边缘化。所以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所有媒体都在报道的事件,教育报也出了若干个专版,而且做得很精彩。 经纬坐标精确定位之后,接下来便是细分工作。文化周刊一周四五六日出版,每个版面分别定位为“人文焦点”——关注教育周围时代文化现象,“人文博艺”——培养知美爱美文化情怀;“人文文史”——为教育提供人文常识;“人文笔记”——记录教育时代的心灵和生活。 我第一次对定位和口号的感觉如此清晰。人文焦点记录文化新闻和学术事件,人文博艺是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人人文史介绍历史故事和文化常识,人文笔记则刊登教师们的感悟和点滴。这些文章的起点都非常高,因为精品的层次都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今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特别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希望,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现在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

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能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一千根弦》一课中,我问孩子“一千根弦代表的含义?”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习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含义”二字。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习、去探究。

中国教育报: 追寻教育的本质 上篇

追寻教育的本质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上篇) 校长李希贵说: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本报记者李曜明高靓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题海中埋头苦读,为提高分数而殚精竭虑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自己开办广告公司、组建投资银行,甚至还可以用盈余设立奖学金。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拿着全班一样的课表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课间穿梭在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校园,奔向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室。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被他人安排好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 这是一所全新形态的学校。不久前,教育部在这所中学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十一学校实施5年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首次公之于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为什么是十一学校?它究竟有何不同?自主选课会不会影响目前的中考和高考?取消班级会不会让师生无所适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急于找到答案,一拨拨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希望揭开谜底。 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 “我还想跟您谈谈数学、语文免修的事。”刚到十一学校,记者就碰上了这样一幕。高二学生郑子豪来找年级主任王春易,声称自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明年报考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导演系。 出乎记者意料,郑子豪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支持你的选择”。 王春易告诉记者:“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我们已经讨论了半年,数学、语文教师会为他制定专门的学习方案,学校还在影视中心给他安排了专业教室和指导教师。” 这样的学生在十一学校绝非个例。可以说,这里的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私人定制”的未来。 谈起改革初衷,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得很形象:“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读中国教育报的体会

关注教育,让我的生命充满快乐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开发区辛安小学王金萍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作为一名一线农村教师,我与《中国教育报》相识已有10余年。但真正潜下心来研读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去年非常荣幸由教育局统一订阅此报,怀着一份感恩之心和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翻开了这份报纸,没想到它的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强,为我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她为教师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她使教师增长了很多见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接触了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潮,了解到了更多的地区的教育现状;她让教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党的关怀下,中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她办有丰富多采的各类专刊,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工作者;她以高品位的知识性、趣味性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刊登的师德教育,德育,课改,教育功能等等,教师们百看不厌;她能及时反映广大教师的呼声和建设,让教师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主心骨。中教评论、观点等栏目也是老师们喜欢的,它针对近来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评论,执笔的评论者都是高手,他们对教育的见解,对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特别的关注,深入地有针对性地把当前的一些问题摆到纸面剖析,或赞扬、或叫板、或批判,谈出自己的观点。评论栏目能把老百姓的心声倾诉出来,让人找到同感,看了非常的痛快。每一个板块有每一个板块的风格,每一个栏目有每一个栏目的作用,这就是《中国教育报》。 对待这样一份与职业息息相关的报纸,老师们感到格外的期盼,每每在课余时间,都会看到老师们翻阅她的身影……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同时,它又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指导和方法介绍,使得每

中国教育报——让第一课堂换发育人的活力

中国教育报:让第一课堂焕发育人的活力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第一课堂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纪实2014-05-06 09:26:32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孙贵山最新2013年初,中国教育报对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打破传统教师课酬制度、实施课程分级计酬办法”进行了首次宣传,新华网、光明网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转载。一时间,全国相关高校的取经、访问者纷至沓来。一项教师课酬制度改革,何以引起如此关注?带着疑问,笔者走进海都学院,亲历这里的教育教学改革场景,如实记录下这些敢为人先的高等教育改革者的奋进足迹。 课堂对接“市场” 海都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还不足9年,但特色明显,成绩不凡。据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数据,海都学院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全省非师范类本科院校一直名列前茅,在全省12所独立学院始终保持首位。本科毕业生的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历年平均在17%左右。在成绩面前,他们没有盲目陶醉,而是以深化内涵建设为抓手,在全院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大讨论;针对学院毕业生就业特点,他们组织人力下企业、跑市场,广泛征求社会、企业和毕业生对办学的意见建议;并先后三次组织60多名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赴韩国高校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学院组织实

施了“第一课堂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变革传统的培养模式。 首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从2011年暑期开始,学院启动培养方案调整修订工作,先要求各教学单位对所举办专业进行研究论证,经过一年酝酿,2012年暑期,学院举办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从学院层面统一进行专业和培养方案调整。会议足足开了一周,大家在激烈争论中统一了思想,对当年招生的32个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对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生源较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8个本专科专业予以停办。 其次,围绕培养目标和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框架结构科学合理、紧凑高效。课程体系调整从五个方向重点展开:突出主干课程知识模块设置,确保专业方向明显,基础支撑坚实;广泛利用网络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公共课加大网络优质课引入;推行问题倒置式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效果为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次序;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比重,突出综合性实验实践课设置;增加阅读时间设置,突出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按照这一原则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后,各专业课程教学总学时由2200-2400学时缩减到2000学时左右。

中国教育报投稿的邮箱

《中国教育报》投稿各版的投稿信箱 分类:爱在今生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 jybjichujiaoyu@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中国教育报--教师 jybjiaoshi@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中国教育报--心理 gaoyy@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 dszk903@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 jjhedit@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中国教育报-课程.教学 jybjiaoxue@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中国教育报-视点 jybxwb@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 jybxzzk@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编辑部办公室记者部窗口专刊: zhouf@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新闻部提供新闻采访线索:xwb@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外国教育专刊: wgjy@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专题部理论部思想者专刊:学园专刊: jybacademy@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基础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刊: zhaoxy@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刊部高等教育专刊:zuochunming@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dsbao@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职业教育专刊: moon_xia@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pang6351@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民办教育专刊: zhaoyf@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moon_xia@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终身教育专刊: huangweibeijing2002@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高校科技与产业专刊:huangweibeijing2002@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文化周刊部文化周刊: whzk@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校园内外专刊: whzk-net@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浅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

浅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中国青年报》是国内教育新闻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作为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级主流报纸,《中国青年报》始终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鼓与呼,为推动教育的持续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力,《中国青年报》以“每一个历史时刻,我们都在现场;每一次社会变革,我们都在前沿”的精神来报道教育。读者群覆盖社会各界人士,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读者是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本文从选题、新闻来源、写作、版面、新闻视角等方面来分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 一、选题 1、热点。《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事件大多具有可预见性,突发事件较少,在时效性上不占优势,关注教育界的热点、焦点。 2、补充。《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善于挖掘出新题材和题意以扩充先前的选题,致力于再发现和新发现,属于后发制人。 3、质疑。《中国青年报》通过对教育新闻现象、教育事件和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对其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合理性、适宜性等提出质疑,指出其存在的负面效应和不确定性。2005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领导得病怎能让下属吃药》,对东光县教育局的做法进行质疑,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多家新闻媒体转载。 4、解难。教育领域总有很多难题,学校有学校的难题、考试有考试的难题、教育工作有教育工作的难题。原来的难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难题。这些难题盘根错节,且复杂多元,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中国青年报》很多教育新闻力作都是关于破解教育领域上的难题。 二、新闻来源 1. 来自上级精神和指示。工作会议、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重要节日如教师节儿童节、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以及中央或地方教育部门某段时期的工作重点都是《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 2. 记者主动发现新闻线索。这是《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获得新闻线索的最常见的方式。《中国青年报》的一名女记者,一天骑车上班经过一所小学时,她看见两个老太太用弹簧秤为孩子们称书包,根据这个事件,她采写了一篇报道,反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 通过媒介间的相互借鉴以及各种资料研究材料获取新闻线索。在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以实现的今天,媒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各种资料的借鉴已是大势所趋,这种渠道有方便快捷、新闻价值含量高、线索丰富等优点,尽管论文、简报、杂

中国教育报刊社“两报四刊”全新改版

中国教育报刊社“两报四刊”全新改版 东风浩荡千帆竞,神州处处万象新。 在2015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的美好时刻,中国教育报刊社携旗下媒体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教师报,向关心、支持我们的每一位读者致以新年最诚挚的问候和最衷心的感谢! 迎接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伴随着新年的新气象,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媒体全新改版。这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号下,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下,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下,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两报四刊”顺应时代潮流、推动融合发展的一次集体出征、一次集团亮相、一次集中行动。 从以前的各领风骚、百花齐放到今天的融合发展、集团亮相,从以前的一枝独秀、曲高和寡到今天的协奏合唱、集体奋进,中国教育报刊社所有媒体将凝气聚力、协同作战、立体发声、向教育系统和全社会提供更快捷、更精彩、更优质、更实用、更深刻的教育资讯和服务信息,全面打造传统媒体升级版、新媒体生长版和媒体融合发展版,构建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纵深型的教育新

闻宣传阵地.教育资讯社会化传播和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报刊社所属媒体的教育新闻宣传水平,舆论引导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权威性和影响力,奏响时代的教育最强音。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集体改版,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宣传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改革,是我们多年办报办刊形成的传统优势,也是我们服务教育系统广大师生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递最权威的教改政策,发掘最鲜活的教改经验,通过政策解读、典型报道引领教育改革。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集体改版,进一步提升服务读者的能力。不管是政策解读还是事件报道,不管是典型推介还是理念引领,读者的关注就是我们的方向,读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动力。满足读者需求,服务读者需要,是我们至上的理念。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集体改版,进一步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两报四刊”面对不同读者群,探索内容的差异化定位,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和专业资讯,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集体改版,进一步增强报刊的深度和专业内涵。深刻,更深刻!专业,更专业!这是新媒体时代纸媒赖以立身的根本,我们将力争用深度思维考量教育新

中国教育报一个月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汇报人 注意:本文档适合对应岗位使用,实际使用者需要根据本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进行相应调整,下载之前请务必预览前页内容。

中国教育报一个月实习报告三峡之行结束后,我在家呆了14天就返回京城。不是做志愿者,而是去中国教育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为此,我错过了8月1日陕西省境内的日全食,西安360一遇的日全食。为此,我也没有能和家人、朋友过多地相聚。但是因为提早来了三天,我有了两个发表文章的机会。祸福相依,孰能辨之。历数在教育报实习的一个月,除周末外早上七点半起床,赶九点半到报社,下午四点半之后就可以离开。有两天请假,一周休假,一天采访,算来在报社的日子不过13天而已,真正实习的时间,就是15天。这十五天里,我发表了三篇文章,每一篇都曾四易其稿;排了两个版,有一个版由于粗心数错了行,连累了高老师和排版工作者周六回报社改版;采访两次,一次在紫竹院公园采访4位北京市民,一次在学校用英语采访一位外国奥运志愿者;撰写一份策划,关于高校学生媒体的情况。目前这篇大稿还在酝酿中。一个月里,我认识了徐老师、高老师、两位张老师、石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还结识了几位实习生,他们现在都是我的朋友。一个月里,我接触到正规的报社工作,看到了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关于报纸的收获,虽然不多,但也相当受用。,定位1 教育报的定位是面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内容都是针对知识精英提供他们的所需。如此一来,中国教育报成为了教育行业的领跑者。专业化,是教育报做强做精的制胜法宝。也许中国教育报的发行量不如中国青年报大,知名度也没有中国青年报高,但是它的广告收入和

记者待遇,确是远远好于前者。正是因为定位准,才容易出奇制胜。相反,如果和其他报纸一样都做大综合,竞争太过激烈,想要做到不可替代,实在不那么容易。横向定位于教育行业,纵向还要定位于主流媒体。既然是主流媒体,那么重大事件、主流声音就绝不能缺少,否则就是将自己边缘化。所以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所有媒体都在报道的事件,教育报也出了若干个专版,而且做得很精彩。经纬坐标精确定位之后,接下来便是细分工作。文化周刊一周四五六日出版,每个版面分别定位为“人文焦点”——关注教育周围时代文化现象,“人文博艺”——培养知美爱美文化情怀;“人文文史”——为教育提供人文常识;“人文笔记”——记录教育时代的心灵和生活。我第一次对定位和口号的感觉如此清晰。人文焦点记录文化新闻和学术事件,人文博艺是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人人文史介绍历史故事和文化常识,人文笔记则刊登教师们的感悟和点滴。这些文章的起点都非常高,因为精品的层次都是在大众文化之上的。,策划2 每一次出报,都涉及到精心策划。这个选题不能陈旧,不能浅显,更不能离群索居。所以我若干次的策划都被否了。有过丰富媒体经验的人,总是一眼就能看出这个选题的时效性与实施难度。徐老师说,当记者最难过的坎,也就在与策划选题。因为能做记者,笔头功夫都一定不成问题,差异就在于能否找到好的选题。我在青年人大也有一年多的选题经验,现在看来还是差几个层次。每一次选题策划好准备实施时,教育报都会做出一个书面策划。即便只是一个版,几篇文章,也会有详细的介绍:都有哪些文章,大概多少字,这些文章和整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尽管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普惠教育,但是一直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的困扰,而且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中等职校,一到招生的时候教师们就揪心:一是学生选报意愿不强,二是录取之后新学期报到率太低,三是学生进入学校特别是中职校后的“二次流失”现象严重。对于学生及家长来说,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本科院校,就读职业院校是“无奈”的选择。 面对上述问题,过去,国家更多的是从“需求”的角度强化对学生及家长的引导。比如从招生政策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强调职普比的大致相当;再比如从招生专项政策上进行调节引导,实施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等。而从“需求”的角度着力,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因为职普比大致相当的招生政策是在“压制”学生就读普通高中的需求;免学费和助学金是在“刺激”学生就读职业院校的需求。当前必须从“供给侧”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普职融通”进行深度思考。 普职融通是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诉求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初中后分流,因此,教育的分流主要是指高中阶段的普职分流。自上世纪80年代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后,以升学教育为主的普通高中与面向就业的职业高中

双轨运行。在这种体制下,职教工作者为了给职校生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和通道,首先提出了“普职融通”的发展思路。 普职融通同时是普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基于普通高中生缺乏基本职业素养的现实,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通用技术的教育。尽管这些课程被列为必修课,但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病,通用技术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普职融通也是人才素养完善提升的需要。在企业用工短缺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出现了忽视基础知识传授的弊端,导致所培养的蓝领技能人才的适岗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总之,职教与普教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两种教育类型的分离和割裂,使得普职融通成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普遍诉求,尤其是对职教界来说,这种诉求更为强烈。 普职融通为何需要从职教供给侧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有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一直存在着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结构比的平衡问题。鉴于普通教育的强势以及职业教育在现实竞争中事实性的“弱势”,国家在制度设计时就选择了“职普比大致相当”的权衡性制度安排。当出现人口波动引发的升学学生数下降时,首先出现的是职业学校的过剩。

聚焦新课程——《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 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学生发布时间:2003-7-24 为了推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和解决评价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部于2000年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评价研究”项目组,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主持。两年多来,“评价项目组”组织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及一线教师,积极开展研讨与培训活动,就评价改革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为实验区评价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因此,它必然成为新课程实验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两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迎难而上,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评价的内容、方法及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里有表面的、看得见的,感同身受的变化,但更有深层次的、不易被察觉的却影响未来的变化。教师们创造着新的评价方式,用智慧诠释着评价的真正含义。在这看似平凡的评价中,升华了教育的境界,超越了传统的观念,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 1评价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在北京光明小学,一次上课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一位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举起右手,老师请他回答,他站起来,什么也不会。老师问他:“不会,为什么举手?”他说:“同学们老说我不敢回答问题,我也想举一回手,没想到,老师偏偏叫了我。”下课后,老师和他约定:“以后你不会的时候就举左手,当你会的时候就举右手,我准叫你。”老师的理由是,既然学生站起来,就要让他体体面面地坐下去,以使他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 2捕捉最佳教育时机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怎样艺术地鼓励学生的进步呢?在江苏无锡市锡山区实验学校,教室的墙上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枝上贴着学生的照片,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挂满枝头,它记录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为了鼓励孩子发言,老师在上课时,用满怀希望的目光注视全班同学:“小朋友,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行。”激励的话语,热切的目光,使一只只胆怯的小手高高举起。 “我还有补充,蚂蚁还可以做药。” “你知道得真多。”老师夸奖道。 “我不喜欢蚂蚁,它会咬人。”

中国教育报^7人生很长,让学生适当“浪费”时间又何妨

@高中语文教研室 人生很长,让学生适当“浪费”时间又何妨 教育是需要“浪费”一些时间的,但不少有焦虑情绪的家长不想“浪费”哪怕一点时间。孩子不“浪费”时间如何成长呢?比如,假日小队活动,就是让孩子们聚在一起,把时间“浪费”掉,在“浪费”时间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才得以成长。近日,一名小学校长在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家校共育座谈会”上发言时表示,部分家长的焦虑、对孩子期望较高是学校的一个痛点。 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并非只有学习。可是,在许多家长和老师看来,孩子的成长,不是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成长,而是分数的增长。因此,许多学生的日常生活被家长和老师控制,变得单调而单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可见,让学生适当“浪费”一些时间,既是学习的需要,更是成长的需要。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专业性和影响力。学校不让学生“浪费”时间,家庭就更不会让学生“浪费”时间。因此,让学生“浪费”时间,要从学校做起,为家庭做示范,用行动说明“浪费”一些时间是必要的,用事实证明适当“浪费”时间是有效的。 一则,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把可以“浪费”的时间还给学生。学校不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有其客观原因,如教师结构性缺编等,但更多的恐怕还是主观原因,质量观狭隘,重视考试学科,轻视非考试学科,导致音体美的课时常常被挤占和挪用,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可以“浪费”的时间。因此,学校要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把学生可以“浪费”的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机会。 二则,减少作业量,为学生留下可以“浪费”的时间。学生作业多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学校布置作业,不是以“题”为单位,而是以“张”为单位,一个学科一张试卷,学生根本没有可以“浪费”的时间。因此,要想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锻炼、去游戏,学校就要严格控制每天的家庭作业,降低作业难度,减少作业数量,为学生留下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去“浪费”,自主而自由地成长。 三则,评价学生不“唯分数论”,让学生敢于“浪费”时间。各地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得公布考试成绩,更不得排名。可是,有的学校和老师虽然没有公开排名,却在变相公布成绩和排名。如果学校和老师评价学生“唯分数论”,家长怎敢让孩子去“浪费”时间?一旦孩子的成绩下滑,孩子不仅要挨批评,家长还要承担连带责任,被老师数落。因此,要想家长敢于和乐于让孩子“浪费”时间,学校就要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不“唯分数论”,为学生“浪费”时间提供支援。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为孩子留下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才有时间去“浪费”。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但家长也要适当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只要孩子不是在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把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参与的其他有意义的活动都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众多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学校要引导并指导家长消除焦虑情绪,只要家长能够看到“浪费”时间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和价值,就会与学校和老师一道陪着孩子“浪费”时间,收获成长。

教师能否有统一的工作服(中国教育报发表)

教师能否有统一的工作服 四川省五通桥区石麟镇阳光小学简咏梅邮编614806当今社会大多数窗口行业都有其统一、规范的工作服,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有其符合“身份”的工作服,原因如下:首先,穿工作服有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那就是现在已经是上班时间,所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都要放下,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这种心理暗示是很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服制服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穿上工作服后,教师可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能起到规范教师行为、增强纪律观念的作用。 其次,工作服可以展现统一的美。国庆阅兵时,仪仗队的战士不但统一着装,就连身高、体形都有严格的标准,那种美令人震撼。美的形式有很多种,有体现个性的美,有整齐划一的美,教师则应该以统一、整齐、稳健为美。 再其次,工作服可以创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教师把工作服服是穿在身上,不仅能反映教师的精神风貌,更能体现出校园的文化内涵,教师穿着制服既是个人形象的包装,也是教师群体形象的展示。 最后,工作服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凝聚力。穿着工作服能够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教师之间的认同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提升学校领导的凝聚力以及教师之间的协作力。 笔者建议,工作服至少要有夏装和秋装两套,每套包括上衣、裤子和鞋子。工作服要有鲜明的新时代元素,以展现教师的创新、开拓

精神。同时工作服还要符合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要大方得体。 当然,我们强调整齐的美,并不是要抹煞个性,相反,我们还要提倡教师有个性化的穿着。我们有了统一、规范的工作服以后,不必要求教师每天都穿,比如我们每周可以约定每周三、周四自由安排穿着,其余时间统一着装。另外在各种集会和全校性的活动上,全体教师必须穿上统一的工作服,以使集会或活动显得更庄重、更能凸显活动的内涵。

中国教育报读后感

教育的真谛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茅塔中学陈明燕 叩问教育的内涵与真谛,我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学生快乐成长、健康人格的乐园。 《中国教育报》是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指导和方法介绍的全国性日报。每次阅读,我都受益匪浅,而我的思想也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中产生震荡与洗涤。是啊,我们的教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与真谛?我们又有多少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了快乐?我们有多少人格的孩子是健全的?我们又有多少孩子的心智正在走向自我成熟与完善? 在10月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我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路径走对了,处处有共鸣》,是一篇关于内蒙古包头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采访报道。 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当我们真正对它进行探讨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理解的概念和内涵都不尽相同,那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包头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科研项目立项,拨付专项资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前期工作进行调研,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素质教育示范地区”,最终由包头市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使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从学生、教师、学校、校长、家长、社会环境、资源配置督导评估等各方面得到了具体规范和要求。 包头市教育局局长鲁性瑜认为“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社会性,单靠教育一家无法完成。”因此,《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明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例如针对政府对校长的任用不与推行素质教育挂钩,对推进素质教育不利这一情形,规范明确规定,对旗县政府和学校的考核不以升学率为标准,而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从这篇报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乌兰小学五年级学生孙畅为了做一个航天模型,一年多来坚持去少年宫,很少间断,原因是他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也是包头市素质教育规范推出以后出现的一个隐形成果:学生的主体地

中国教育报美育,唤醒和照亮人性之美——访烟台大学美育专家于文书教授

中国教育报:美育,唤醒和照亮人性之美——访烟台大学美育专家于文书 教授 作者:刘好光出处:中国教育报发表日期:2011-03-08 09:57:33 美育:唤醒和照亮人性之美 ——访烟台大学美育专家于文书教授 于文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夏文化促进会美育研究院院长、烟台大学美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大学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著有《宣传美学》、《大学美育》等。 人不是为了求知才需要美学,而是为了自由才需要美学,审美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让人超越现实的束缚。 ■德育是方向,智育是基础,体育是保障,美育是境界的升华 ■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三者如同世界观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高校要改变理论上缺课、实际中缺美的倾向 美育关系到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 记者:2010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观看学生们的艺术表演后说,艺术对陶冶情操、和谐身心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艺术修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重申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德智体美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长期从事审美教育和研究的学者,您如何理解德智体美有机结合的提法?在学校育人中,如何看待美育的作用? 于文书:“德智体美有机结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战略的根本方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德智体美是一个整体,所实现的教育目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提法没有异议。但在教育中要给“美育”以独立的地位,却经过了长期的反复的认识过程。许多人认为德育、智育、体育已包含了美育,美育不应再有独立的位置。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不可否认,德育、智育、体育蕴含了美育的某些内容,但是代替不了美育。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是为了培养人的和谐、美好的情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可以说,审美教育的目的也是唤醒和照亮人性之美。 教育的基本社会职能有两条:一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知识和技能,二是传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教育同时也是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可以塑造心灵美;美育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奥秘;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而最根本的是,美育可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 因此,我把德智体美这“四育”的关系总结为:德育是方向,智育是基础,体育是保障,美育则是境界的升华。 记者:实际上,德智体美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理想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不要“美”的情况大量

《中国教育报》投稿邮箱

《中国教育报》投稿邮箱 《中国教育报》投稿邮箱: 读者:duzhe@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学前教育:sulingxqjy@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理论:lhgedu@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教育科学:msy@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基础教育:jybjiaoshi@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班主任:jybbanzr@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探索:gaojiao6@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校园:gaojiao7@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文化:biji902@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新闻:xinwen@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现代校长:xzzktb@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大视野: tanluzhe99@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今话题: sulingtl@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教师书房: jiaoshishufang@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校长圈:zhangyj@-xzq@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教学: jybjiaoxue@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课程: jybjiaoshi@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新闻线索:xinwen@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教育时评、观点:jybguandian@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职教周刊:zjzk@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 《今话题》稿约:sulingtl@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改版后的《今话题》,强调从办学实践出发,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案例解读,其中话题为整版专题,实务为常规版,二者轮流出版。 主要栏目:

“圆桌会谈”——学校实务话题,就学校管理与校长关心的学校实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深入探讨,重在观念碰撞,启迪校长管理智慧。 “问题诊断”——学校发展案例分析,重在探讨解决方案。 “治校方略”——学校管理经验介绍,要求特色鲜明。 “校园一角”——反映学校特色管理和建设的图片及理念简析。 “回音壁”——读者对一些问题讨论的反馈。 《大视野》稿约:tanluzhe99@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改版后的《大视野》,将致力于为校长提供宏观管理理念和管理新思维,解读政策,提供理论,引导校长管理创新。 主要栏目 “报告厅”——学校建设、校长发展重大理论观点与文章。 “专家视点”——专家、学者针对学校管理中的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培训课堂”——各地培训校长的经验、做法。 “他山之石”——对学校管理有借鉴价值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案例等。“经典新读”——对学校管理中的经典理论、原理如“木桶原理”等进行原理解释、应用举例。 “管理词条”——学校管理中常见名词的涵义详解、源头追溯。 “观点快递”——与学校管理有关的观点性学术论述信息集萃。 《校长圈》稿约:zhangyj-xzq@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912510.html, 《校长圈》是校长朋友们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你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 校长故事——校长讲述校园里发生的那些充满温情的故事。 校长之路——校长讲述自身的成长经历。 校长笔记——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细节或小事,能给人以启发。 博客人生——关注校长博客,校长工作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评说校长——别人眼中的校长,与校长的交往故事等。 演讲台——校长的精彩演讲,呈现其教育激情和理想。 交流区——校长发布工作和生活信息,如寻友、求助、相约访学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