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考试试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考试试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考试试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称为:(学科课程)。

2.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

3.课程整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和(开发关联课程)两种。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全班活动等组织形式

二、单项选择

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 )

A. 课程改编

B. 课程扩充

C. 课程整合

D. 课程选择

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D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测验法

D. 文献法

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B)

A. 斯塔弗比姆

B. 斯太克

C. 斯克里文

D. 塔巴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 A )

A. 评价关注的焦点

B. 评价的实施阶段

C. 评价的对象

D. 评价所发挥的作用

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 )

A. 地方课程

B. 国家课程

C. 校本课程

D. 选修课程

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 D )

A. 经验法

B. 客观法

C.主观法

D.实验法

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D. 价值的内化

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 )

A. 项目活动

B. 主题活动

C. 研究性学习

D. 综合活动

三、多项选择

1.课程专家辛德等人归纳了几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ABCD )

A. 忠实取向

B. 互动调试取向

C. 创生取向

D. 实践取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包括(ABC )

A. 人与自然

B. 人与社会

C. 人与自我

D. 学生与学校

3.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B )

A. 组织发展阶段

B. 专业发展阶段

C. 心理发展阶段

D. 社会化发展阶段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包括(ABCD )

A. 实践性

B. 社会性

C. 服务性

D. 体验性

5.课程目标的核心功能是(AB )

A. 标准功能

B. 导向功能

C. 激励功能

D. 协调功能

6.经验方法是利用多位专家的集体智慧和经验进行指标筛选的方法,下列属于经验方法的有(ACD )

A. 对演法

B. 测验法

C. 头脑风暴法

D. 特尔斐法

四、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是整个课程编制的

逻辑起点,它的制定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依据,并体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意图。

2.直线式:直线式是把课程内容组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重现。

3.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就是通过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

4.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五、简答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有哪些?

答题要点: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得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2. 校本课程有哪些特点:

答题要点:

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具有自身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教师成为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可以开发出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常修订;教师能够比较充分把握校本课程意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校本课程可以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及积习难改;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校本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可以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课程的满意度。

校本课程的缺点:1.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

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2.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3.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4.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3.研究性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题要点:

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2.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4.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论述题

1.试论目标评价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答题要点:

目标评价模式的主要内容是:

1.关于评价的观点:首先,评价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的;其次,评价活动不可能一次完成,至少需要两次。

2.关于评价的方法:虽然传统的纸笔测验是一种收集学生行为变化证据的有效办法,但评价方法不仅局限于此。凡是能获得教育目标所指各种行为的有效证据的任何途径,都可以作为评价的适当方法。

3.关于评价的步骤:评价步骤大体包括:(1)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2)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4)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5)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积分单位;(6)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7)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作比较。

4.关于评价的功能:(1)修订课程和教学计划。(2)有助于进一步澄清教育目标。(3)影响教学和学习。(4)有利于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目标评价模式的特点:

1.目标评价模式把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转向整个课程方案。

2.目标评价模式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

3.目标模式提出了用教育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4.目标评价模式把当时出现的一些新理念和既有的科学传统结合在一起。

2. 教师行动研究需要那些程序?

2.答题要点:

1.发现问题。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教师关注校本课程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教师

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资料。

2.分析反思。教师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确立假设。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同事、课程理论工作者和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

4.验证假设。考虑了每种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后,教师就着手试行某一个解决方案,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地搜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验证假设,改进现状。

七、案例分析

第一次访谈

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访谈的时候,心理有些紧张,访谈开始时,我一直在思考我自己要问的问题,以至于我不能仔细的倾听被访者的回答,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访谈上。慢慢地,我逐渐找到了访谈的状态。我们之间的谈话很融洽,我可以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进行追问,以至于获得更多深层次的信息。虽然这次访谈耗费了我很大的经历,但是,我也搜集了很多自己研究所需的信息。

根据以上案例,试分析访谈法的优缺点。

答题要点:

优点:1.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观双方有交互作用;2.实施程序比较灵活,也便于控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3.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遗漏不答的现象;4.适用面广,能有效搜集关于态度、价值观、意见等信息;5.能在交谈的同时进行观察;6.能建立主客双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7.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深入。

缺点:1.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2.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3.访谈者需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语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偏爱会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此外,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也比较复杂。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是(内在评价)。

2.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是(时间取样法)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是(实践性)

4.为提高国定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属于(课程补充)

5.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比姆及其同事于20实际60年代、70年代初提出(CIPP )课程评价模式。

6.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是( .教师行动研究

)。

二、单项选择

1.课程设计的思路包括目标中心思路、过程中心思路和整体设计思路,其中最早论述目标模式的是美国学者(B )

A. 泰勒

B. 博比特

C. 查特斯

D. 塔巴

2.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是

(B )

A. 必修课程

B. 选修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校本课程

3.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的课程评价方法属于(.B )

A. 量化评价

B. 质性评价

C. 档案袋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4.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C )

A. 地方课程

B. 学科课程

C. 国家课程

D. 综合课程

5.课程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标志是(.D )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知识与理解的改变

D.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6.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 )

A. 社区服务

B. 劳动实践

C. 技术实践

D. 信息实践

7.根据社会调查和统计,决定生活的需要,从而编制教育目标的课程设计法是(B )

A. 活动分析法

B.社会调查法

C. 经验法

D. 客观法

三、多项选择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有(ABCD )

A. 发展性

B. 整体观

C. 多元化

D. 过程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包括(ABCD )

A. 漫长性

B. 生长性

C. 阶段性

D. 多面性

3.下列整理资料与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中,属于定性处理方法的是(CD )

A. 普通综合评价法

B. 模糊综合评判法

C. 哲学分析法

D. 系统分析法

4.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包括(.ABCD )

A. 课程选择

B. 课程改编

C. 课程整合

D. 课程补充

5.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

A. 亲历性原则

B. 自主性原则

C. 协同性原则

D. 整合性原则

6.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 .ABCD )

A. 科学性

B.人文性

C. 完备性

D. 适应性

7.研究性学习包括哪些内容领域(ABCD

A.人与自然关系领域问题

B.人与社会关系领域问题

C.人与自我关系领域问题

D.人与文化关系领域问题

四、名词解释:

1.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

系。

2.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者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

3.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教师实践性知识。

4.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或完善过程中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中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5.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上的修改,或者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

五、简答

1.简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绝提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六、论述题

1.试论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1.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2.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教育认识水平的提升。

3.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发展。

4.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5.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合作意识的增强。

6.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各点适当展开即可)

2.论述实施观察法的一般步骤:

1.准备工作。观察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项工作:首先,制定观察计划和提纲。其次,准备观察所需辅助工具。在此,确定观察途径。

2.实时观察。观察者通过适当的观察渠道进入观察地点,熟悉观察环境,并接触观察对象。在实际观察中要注意:(1)灵活地执行观察计划;(2)抓住观察的重点;(3)注意做到观察、倾听、询问、查看、思考等五个方面相互配合;(4)做好观察记录。

3.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观察结束后,要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科学方法的程序获得的;如果资料是用多种方法获得的,则应该对这些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核实;如果观察时小组进行的,可将观察者之间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若有差异,小组要进行讨论和验证;对于较重要的问题,应该注意观察时间的长短。

七、案例分析

让我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书本是人才成长的营养,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作成了另一番解释。

有人把校园当做铸造万能钥匙的炉子,认为只要进了炉,出来就是人才;有人把书本当做正确的航标,认为跟着它,就不会错。其实,这些都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校园学习只是手段,书本知识只是拐杖。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走向社会。

在我们青年人中,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在学校只知道学,至于如何用,如何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却一无所知。

哪些“书虫”也该从书中探出头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现在不再是“八股时代”,而是信息时代,竞争的时代。只空有知识,却不知如何动手是很危险的!只有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发挥作用。

结合案例,请回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是什么?

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

1.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是(泰勒)。

2.课程评价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一类是(质性课程评价)。

3.评价方案设计的核心环节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

5.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

6.(螺旋式)是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呈现的内容的基础,后面呈现的内容是前面呈现的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

二、单项选择

1.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 )

A. 纸笔测试法

B. 访谈法

C. 问卷法

D. 实验法

2.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C )

A. 地方课程

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C. 校本课程

D. 班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都为( D )

A. 记录

B. 描述

C. 汇报

D. 观察

4.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是(C )

A. 选修课程

B. 国家课程

C. 必修课程

D.校本课程

5.美国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L. Stenhouse)在对目标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B )

A. 批判模式

B. 过程模式

C. 外观模式

D. 实践与折中模式

6.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是(A )

A. 事件取样法

B. 时间取样法

C. 实况记录法

D. 日记描述法

7.以拓宽课程的范围、开拓课程的深度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是(C )

A. 课程补充

B. 课程新编

C. 课程拓展

D. 课程整合

8.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D )

A. 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 效果评价

D. 诊断性评价

三、多项选择

1.国家课程的特点包括:(ABC )

A.权威性 B. 多样行 C.强制性 D. 灵活性

2.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有(ABC )

A. 学生的需要

B. 社会生活的需要

C. 学科的发展需要

D. 教师的需要

3.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分为(AC )

A. 结构性观察法

B. 直接观察法

C.非结构性观察法

D. 间接观察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包括:(ABCD )

A. 综合性

B.实践性

C. 探究性

D.生成性

5.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ABCD )

A. 认知性内容

B. 道德性内容

C. 健身性内容

D. 审美性内容

6.常用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ABC )

A. 层次分析法

B. 两两比较法

C. 对数加权法

D. 平均数法

7.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有(ABCD )

A. 全员参与

B. 任务驱动

C. 多种形式

D. 课内外结合

四、名词解释

1.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从一个从“普通人”变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五、简答题

1.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 I. Goodlad)提出的五种课程:

答案要点: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2.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1、各学科(学术领域)由各种不同类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

2、各学科依据不同的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

3、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

3.简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

1.环境分析

2.课程目标设置

3.课程组织

4.课程实施

5.课程评价(各点适当展开论述即可)

六、论述题

1.论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1.答案要点:

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公平发展”的理念是指一切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而应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的公平教育。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个性发展”的理念是指施以适合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这是选修课的直接价值支撑。“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在大众主义教育时代是对立统一的。“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的时候,才不至于导致“划一主义”。“个性发展”也只有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根据受教育者自然能力的差异,提供教育内容上有本质差别、分轨式的教育,使教育体制变成纯粹的“甄选体制”,使非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合法化。这表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必修课与选修课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和陪衬,它是具有独立相对性的一个课程领域。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在教育价值上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因此,“优待”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再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必修课程并不排斥选择,从长远看,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选择能力。在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选修课程也不牺牲共同标准和要求,不是随意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经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学习。所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2.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答案要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案例分析

英语课程生活化

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课程,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会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贫乏,由于受篇幅和课时的影响,英语教材也不可能囊括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半径,改编教材、激活教材、跨越教材,从生活经验中补充一些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教材的补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胖瘦、爱好、性格、理想等方面。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比如利用猜谜游戏让学生猜的“What is his favorite color”,学生可以猜测“Does she like red”,“Yes, she does.”

也可以让学生自我介绍,“I like music”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会表达的方式。

2.学生家庭的生活内容。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感觉温馨的地方。因此家庭成员、职业、家具等如何用英语表达都是学生急于了解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对每一项内容进行拓展。如让学生带着家人的照片来学习家庭成员,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和表达,并互相交流。使英语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为生活而学英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3.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学习,运动,游戏,认识很多朋友和老师。学生很想知道校园里的很多设施用英语怎么表达。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教会学生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材料主要说明了课程设计的哪种基本策略?

1.课程补充

2.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策略?

2.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在选择补充材料的时候要选择学生能理解、感兴趣、可以激发思维的内容,以达到课程补充的目的,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适度地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教学大纲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大纲 本大纲扼要阐述“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基本要求、课程评价。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我校开发的“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建议设置的课程之一,也是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本课程既是小学师资的职前培养课程,也是小学师资的职后培训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借助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和提升被教育者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相关能力,并进行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课程基础知识,了解中外小学课程现状;二是传授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三是传授小学各门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及其结构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解决的是“怎样上课”、“如何评课”问题。“怎样上课”有两层涵义:一是怎样设计课程,二是怎样实施课程(以前者为重点)。“如何评课”也有两层涵义:一是如何从教师的课程运筹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二是如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课程基础知识与小学课程改革概览,二是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三是小学各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三者具有内在有机联系。 上述三大内容,也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 三、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 请见下表:

四、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以班级授课为主。学生应在听课、参与课堂交流基础上,及时完成规定作业与专题研究任务。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摒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 在教育专业课程的运筹中,教师通常都以理论为学科立足点与课程逻辑起点,为了让学生理解理论,教师常常“联系实际”讲解。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为培养理论家服务的;对于培养教育实践家,它没有多少意义。采用这种模式,导致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是一套,工作后做的是另一套。应放弃这一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以“实践审视—理论分析—实践改善”为课程活动的基本思路。 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已注意为这一新模式的运用创造条件:每章的开头都有实践色彩较浓的“情境引导”,每章的最后都有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一些章节中间还穿插了课程设计与评价实例。 (二)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由于学科逻辑体系的束缚与时间的限制,大多数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缺乏自主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应提倡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在讲授每一章的基本内容前,都应布置具体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每一章的课程完成前,应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双基”传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在“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专题研究的组织及其学习成果的评价。前者是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后者是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材每一章都提供了专题研究任务及相应材料,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展开专题研究。 应重视专题研究学习成果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升学生的专题研究能力。 (四)重视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既是高师普通的教育专业课程,又是网络教师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建设者为网络教学组织了全方位、多形式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有关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充分利用宝贵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并提升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 五、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

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 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 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 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

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新课程改革注重能力,也更注重基础。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经过五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又学会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懂得了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同时在经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学习来指导教学。 1、“项目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资料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1.课程本质 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③社会经验 ④师生间的交流 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与发展 ①内容: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元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③学生发展是目的 ④师生交流活动的实施形式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课程观——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活动 ·从层次上,课程包括课程体系,单门课程,专题课程,课时课程。 3.武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4.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更新 ·知识传授——关注学习过程 ·单一过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应试——生活需要内容 ·结束学习——培养能力 ·评价选拔甄别——促进发展 ·统一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2)课程理念的更新 ·从传承文明——为学生发展 ·从知识结构——社会生活 ·从知能传授——知能主动建构 ·从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分权 (3)课程结构更新 ·均衡性:各学科学时比较均衡 ·选择性:开设选修课 ·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与价值观目标 6.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注意贯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是单元目标、专题目标的灵魂;而单元目标、专题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支柱。 (2)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有助于实现目标。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需求、多数学生来制定单元目标或专题目标。 (3)目标应简明、具体、可操作 理解、了解、初步理解、学会……

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 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 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效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考试试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称为:(学科课程)。 2.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 3.课程整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和(开发关联课程)两种。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全班活动等组织形式 二、单项选择 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 ) A. 课程改编 B. 课程扩充 C. 课程整合 D. 课程选择 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D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测验法 D. 文献法 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B) A. 斯塔弗比姆 B. 斯太克 C. 斯克里文 D. 塔巴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 A ) A. 评价关注的焦点 B. 评价的实施阶段 C. 评价的对象 D. 评价所发挥的作用 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 ) A. 地方课程 B. 国家课程 C. 校本课程 D. 选修课程 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 D ) A. 经验法 B. 客观法 C.主观法 D.实验法 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D. 价值的内化 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 ) A. 项目活动 B. 主题活动 C. 研究性学习 D. 综合活动 三、多项选择 1.课程专家辛德等人归纳了几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ABCD ) A. 忠实取向 B. 互动调试取向 C. 创生取向 D. 实践取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包括(ABC ) A. 人与自然 B. 人与社会 C. 人与自我 D. 学生与学校 3.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B ) A. 组织发展阶段 B. 专业发展阶段 C. 心理发展阶段 D. 社会化发展阶段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包括(ABCD ) A. 实践性 B. 社会性 C. 服务性 D. 体验性 5.课程目标的核心功能是(AB ) A. 标准功能 B. 导向功能 C. 激励功能 D. 协调功能

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1、什么叫课程? 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三,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四,改革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五,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改革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程设计首先应该确立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课程范围的确定,涵盖所有有价值的学习领域;二是课程目标表述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确定等等。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和学习经验两个方面。 (3)学习活动:包括教学组织、安排、实施、媒体、资源等。 (4)课程评价:主要指课程对于学生的进步所具有的价值判断。 此外,课程设计还包括很多要素,比如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分组情况及教学策略等要素。设计课程,就必须考虑使学生达到什么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小学数学 一.泰勒五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 的经验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 究的学习意识 (2)经历垂直与平行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学习数 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 得满足感 (1)(2)学生学习和了解垂直和平行,对于问题的解决拥有满足感,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的 (1)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 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2)正确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臵关系的 描述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1)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 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创设情境,设疑引思;展示交流,分类比较;归纳——掌握特征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1)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互相平行, 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 物体的边相互垂直?并用三角板验证 二.斯腾豪斯过程原则: 1.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儿童在活 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做出反思,则 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对于小组的这种分法,有什 么问题 (2)分类——感悟特征归纳——掌握特征二次分类——认识垂直 2.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境中允许学生充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被 动的角色 (1)(2)分小组做实验讨论 3.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治理过程的应用, 或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 (1)(2)探究什么是平行,垂直,相交 4.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设计实物教具,即真实的物体,材料,人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

课程设计及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是(内在评价)。 2、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是(时间取样法)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是(实践性) 4、为提高国定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属于(课程补充) 5、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提出(CIPP)课程评价模式。 6、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是(教师行动研究 )。 二、单项选择 1、课程设计的思路包括目标中心思路、过程中心思路和整体设计思路,其中最早论述目标模式的是美国学者( B) A. 泰勒 B. 博比特 C. 查特斯 D. 塔巴 2、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是( B ) A. 必修课程 B. 选修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校本课程 3、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的课程评价方法属于( B)

A. 量化评价 B. 质性评价 C. 档案袋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4、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C ) A. 地方课程 B. 学科课程 C. 国家课程 D. 综合课程 5、课程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标志是( D)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知识及理解的改变 D.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6、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 A. 社区服务 B. 劳动实践 C. 技术实践 D. 信息实践 7、根据社会调查和统计,决定生活的需要,从而编制教育目标的课程设计法是(B) A. 活动分析法 B.社会调查法 C. 经验法 D. 客观法 三、多项选择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有(ABCD ) A. 发展性 B. 整体观 C. 多元化 D. 过程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包括( ABCD ) A. 漫长性 B. 生长性 C. 阶段性 D. 多面性 3、下列整理资料及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中,属于定性处理方法的是(CD ) A. 普通综合评价法 B. 模糊综合评判法 C. 哲学分析法 D. 系统分析法 4、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包括(ABCD ) A. 课程选择 B. 课程改编 C. 课程整合 D. 课程补充

2019年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2019年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的进行能使教师们更好地掌握课程设计的技巧,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下面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通过近两周的奋斗,课程设计接近了尾声。经过两周的奋战我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课程设计以前觉得课程设计只是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课程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了,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

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 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即学会了使用MATLAB软件,也掌握了一些有用的 知识,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非常的有帮助,也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总体知识水平有了一个了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使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收集、归纳相关资料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对自己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改善。 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苏老师对我的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 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 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 价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1.课程本质 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③社会经验 ④师生间的交流 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与发展 ①内容: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元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③学生发展是目的 ④师生交流活动的实施形式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课程观——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活动 ·从层次上,课程包括课程体系,单门课程,专题课程,课时课程。 3.武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4.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更新 ·知识传授——关注学习过程 ·单一过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应试——生活需要内容 ·结束学习——培养能力

·评价选拔甄别——促进发展 ·统一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2)课程理念的更新 ·从传承文明——为学生发展 ·从知识结构——社会生活 ·从知能传授——知能主动建构 ·从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分权 (3)课程结构更新 ·均衡性:各学科学时比较均衡 ·选择性:开设选修课 ·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与价值观目标6.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注意贯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是单元目标、专题目标的灵魂; 而单元目标、专题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支 柱。 (2)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有助于实现目标。要根据学 生学习规律、需求、多数学生来制定单元目标或专题目 标。

(3)目标应简明、具体、可操作 理解、了解、初步理解、学会…… 7.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 (1)从课程目标出发 ·四个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不同课程,侧重点不同,内容设计有所体现(2)以教材为基础 ·教材是基础,课程以教材为本 ·可是,也可增、删、调整等 (3)以生活为源头 ·教育起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课程内容生活化,才有 使用价值 ·学生接受学习是为了改造和适应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与 品质 (4)兼顾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指向 ·集中注意 ·心理健康发展 8.课程内容的基本步骤 (1)研发课程目标 各层目标,主要指专题目标 (2)钻研既有教材

《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总结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题 1.简要回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 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学科课程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学科课程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各学科(各学术领域)由各种不同类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二是各学科依据不同的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三是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4.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答:核心课程的优点包括: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5.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 答: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演示教学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 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②工学交替的实施; 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 ④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⑥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等教学理念,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1、以就业为导向 本课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环境的建设。根据本专业特点的要求,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以应用为目标 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不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设计采用的是倒推法,即从企业上岗标准出发,来构建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活动。 3、以实践为主线 简化不必要的理论,坚持实践为重、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中首先遵循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插入大量的案例教学,把真实的情境搬进课堂,教学举例选用外贸单位的实例,以增强知识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能力为中心 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来确立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突破原课程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干边学,工学交替,在干中学,学中干。 5、以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6、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教学内容先进与实用。教学技术上将“平面教学”与“立体化教学”技术有效应用,即教师课堂上“平面”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短片、图片和难点演示等“立体化”教学手段将生产现场逼真地播放给学生观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课程设计与评价》论述

1.试论述校本课程的优点与局限。答: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如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的兴趣和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等等。当然,校本课程也存在几方面的负面效应。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3、述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答:(1)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同。目标模式的设计理论基础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过程模式(the process model)的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反理性主义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现代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的工具主义的行为外塑论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学生智慧和教养与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知识价值观。(2)设计原理不同。目标模式的设计原理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详见泰勒原理的设计),而过程模式关于课程设计并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而主要论证了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1.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斯腾豪斯借鉴金·拉思(J.D. Rath)选择活动内容的12条标准作为“过程原则”,即课程设计的总要求。2.课程设计及内容选择的依据。斯腾豪斯认为,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立足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而并非作逻辑上的判断。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必须立足于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原理及方法的详细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形式及学科结构中选择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作为课程内容,即不是以预设的学生行为结果为准绳。3.开放的系统斯腾豪斯认为,课程领域应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 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试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如何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答: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1)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在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刚开始时,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主题供学生选择。此后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可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课题论证及制订方案的指导上。(2)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引导他们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和帮助,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并在有必要时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3)在学生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13.试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答: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1)环境分析。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教育改革等的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校本课程的环境分析还可分为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是指那些泛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环境分析。特殊环境分析是指那些特指的、带有特殊意义的环境分析。意即,校本课程开发者除了从事一般环境分析以外,还要分析特定社会、特定区域、特定学校、特定学生群体等。(2)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依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教学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3)课程组织。校本课程组织是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这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的成败。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和辅导材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等构成要素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长短。通常,以传统知识为目的的校本课程构成要素较完整;以培养运动技能和闲暇技能为目的的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较简略。校本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来源于各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来源于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生活。校本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事实,而且包括原理、概念、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等。教师在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注意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课程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校本课程同样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等。总之,课程组织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特殊的教学目标和特殊的教育场所,避免不加选择地采用外来的课程组织方案。(4)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通常安排在课程试验阶段前进行,由学科专家负责实施,其范围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的呈现形式、课程内容组织等诸多方面,目的是评定校本课程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确定需要补充和修订的方面;课程试验通常分为试验室试验、小规模试验和现场试验三个阶段,由学生担任被试,学科专家、权威教师或学

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聘才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的范文,希望能给您带来参考与帮助! 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 通过近两周的奋斗,课程设计接近了尾声。经过两周的奋战我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课程设计以前觉得课程设计只是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课程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了,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

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即学会了使用MATLAB软件,也掌握了一些有用的知识,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非常的有帮助,也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总体知识水平有了一个了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使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收集、归纳相关资料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对自己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改善。 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苏老师对我的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二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题答案

课后题 1.简述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3.简述核心课程的优缺点。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缺点: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4.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配,以发挥整体功效。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 5.论述校本课程的优点与局限性。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如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的兴趣和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等等。当然,校本课程也存在几方面的负面效应。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1.简述课程设计的五种基本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正是建立在这二者的基础之上,故而学术理性主义的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坚持以培养有理性、有智慧的个体,促进智慧的发展为目标;其学习的内容也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去的、经典性的学科内容;方法上以教师的教学为核心。认知过程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要素主义和认知主义。基于以上二者的理论,认知过程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其目标是促进个体的智力发展,培养有学习能力的拥有专业化的人;在学习内容上也是强调各门学科的程序性的知识,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在方法上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完整性,关注学生的探究特征;对这种取向的评价是关注标准化、专业性、优等生。人本主义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进步主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基于以上三者的理论,人本主义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其培养目标是为促进民主的社会生活而发展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经验;在内容上关注个体经验、兴趣与需要,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激励;对这种取向的评价是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关注过程,关注平等,但对学科知识重视不够。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基于以上二者的理论,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其目标就是培养为改善和重建社会、促进社会改革的有强烈意识和能力的人;内容上强调科目的内容是综合的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的。倡导的方法有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这种取向强调一般的非专业人员的培养,混合了实践性学科和职业性学科、经典性学科,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技术学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要素主义和行为主义。这种取向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性、有能力的人,强调的学科内容是学术性的学科,使用的教学方法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化教学等,这种强调通过有效地刺激产生有效的学习结果的取向显得过于的僵硬和机械,是其不足之处。 2.简述课程设计的客观基础。一、社会基础。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制约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对课程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和方向。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这是教育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现实,这是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