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阅读写景抒情言志 类文言文

如何高效阅读写景抒情言志    类文言文
如何高效阅读写景抒情言志    类文言文

如何高效阅读写景类文言文

读文指导

阅读写景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古代写景类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物。写景散文也有人物,文章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

2.事件。写景散文中,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

3.景物。许多写景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

4.物象。有些写景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

5.感情。所有的写景类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阅读写景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会,把握作者的感情。

6.义理。很多写景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

平时如何做文言文试题——文言文精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根本在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字词理解透彻,做题就易如反掌了。

我们除了要积累学习过的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积累我们平时训练题目中学到的知识。“在训练中积累”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抱有“为做题而做题”的错误思想,而要像学习课文一样来精读,来仔细梳理。

文言文阅读:写景抒怀类专项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写景抒怀类 (一)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峰回路转回: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斯: (4)掇幽芳而荫乔木荫: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乙】文中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5.“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甲】【乙】两篇选文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如何高效阅读写景抒情言志 类文言文

如何高效阅读写景类文言文 读文指导 阅读写景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古代写景类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物。写景散文也有人物,文章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 2.事件。写景散文中,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 3.景物。许多写景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 4.物象。有些写景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 5.感情。所有的写景类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阅读写景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会,把握作者的感情。 6.义理。很多写景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

平时如何做文言文试题——文言文精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根本在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字词理解透彻,做题就易如反掌了。 我们除了要积累学习过的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积累我们平时训练题目中学到的知识。“在训练中积累”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抱有“为做题而做题”的错误思想,而要像学习课文一样来精读,来仔细梳理。

写景类文言文练习题

《三峡》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作者,字善长,时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属引()自非()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 ) ③绝.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⑦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四.解释下列词句: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五、相关问题探究 1、文末引渔者歌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相应的句子是: 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三峡》《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2.《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3.《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雾凇沆砀 ....④ 惟.长堤一痕()⑤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⑥及.下船()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2、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七下5伤仲永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5孙权劝学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2、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20口技 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0狼 1、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2、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上21桃花源记 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

(完整版)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比如2013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写景抒情类的诗歌。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 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 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 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 今。 情景鉴赏题型: 1.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 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中考文言文写景抒怀篇阅读

一、阅读《小石潭记》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10.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3分) 二、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0——14 题。(16 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喂,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咦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抒情文言文

借景抒情文言文总复习 篇目关键词对应关键词的名句写作方法和语言特 点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不慕名利洁身 自好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托物言志、正衬反衬 优美凝练 三峡 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处:水经注三峡山水雄奇 险拔水流湍急 清幽秀丽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 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先总后分,寓情于景, 动静结合 语言优美,多用四字短 语,读来朗朗上口,如 珠走玉盘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安贫乐道傲岸 节操面对困境 乐观向上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形。 巧用比兴,托物言志 多用骈文,富有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孤寂凄凉又随 缘自适壮志未 酬又情趣高雅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 层次分明:时间、行为、 写景抒情(所想—所为 —所见—所感) 简洁紧凑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贬谪后的忧伤 凄苦寂寞孤独 寄情山水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寓情于景,观察顺序, 动静交错 长句短句交错

选自《柳河东集》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理想社会没有 战乱祥和富足 和谐宁静和睦 快乐民风淳朴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想象丰富,运用虚构, 表达理想 叙事生动,波澜起伏, 前后照应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忧乐政治 抱负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 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 景为情设,情景交融, 总分有致,对比升华 多种表达方式并用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寄情山水与 民同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 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 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 寓情于景 全文以判断句为主,一 气呵成,表现了欧阳修 面对挫折的态度。 答谢中书书人间仙境奇丽 景色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寓情于景 四字短语,珠走玉盘

(完整版)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一、解读古诗词有一个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分清其类别。古诗词如果要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别:①写景抒情诗词;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④山水田园诗词;⑤咏史怀古诗词;⑥边塞征战诗词;⑦羁旅行役诗词;⑧思妇闺情诗词;⑨悼亡游仙诗词;⑩谈禅说理诗词。 二、写景诗歌产生原因: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三、写景诗歌的特点: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四、写景诗歌的一般模式: 1、一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人们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烂的景物来抒写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荒芜、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所以,解读时抓住景物特色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二是反其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人梦来。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事例比较少见。 3、三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如果是四句诗的话,一般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种情况的诗比较容易,暂不多论。 4、四是全诗都是写景,将情付托于景中。古诗词中最有名的通篇写景的莫过于以下三首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五、写景抒情诗歌的抒情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写景诗的景情关系:景——情:一致-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

写景抒情类散文典型题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写景抒情类散文典型题型 篇一:写景抒情散文常见技巧 写景抒情散文常见技巧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 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 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

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 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 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句子深意(表现了……,突出了……). 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

写景抒情类文言文

写景抒情类文言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养成读题意识,能把握题干要求,迅速找出相应的景物描写语句。 2、通过小组讨论,能准确判断景物描写句的表现手法并完成赏析题。 3、能结合作品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里江山美如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妙笔对如画的江山加以描绘,今天我们就跟着古人的笔迹,来领略一下江山的秀美。 明确:写景抒情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三峡》《桃花源记》 二、典型例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发现美景】 1、请划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品析美句】 2、品析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提示:赏析句子的角度 知识小结:写景抒情类文言文所述情感类型有 (1)陶醉于美景中的赞美喜爱之情 (2)排遣被贬之后的愤懑之情 (3)表达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与朋友的共勉之情 【体悟美感】 3、文章结尾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 知识小结: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 景物特征感情 山水花草晴明之景喜悦之情 鱼虫鸟兽阴暗之景悲伤之情 风花雪月秀美之景赞美之情 朝云暮雨壮阔之景豪迈之情 三、迁移运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发现美景】 4、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2)文中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描绘山形的挺拔险峻。 【品析美句】【体悟美感】 5、文中划线句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四、能力提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元结《右溪记》 6、全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

《文言文——写景抒情散文复习》课堂实录

《文言文——写景抒情散文复习》课堂实录 (一)复习 导入:同学们,按内容和技法来分,24篇文言文可以分为哪几类文章? 生(齐):写人记事、写事说理、写景抒情。 师:写景抒情有哪些文章呢? 生(全班但不齐整):《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三峡》《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 师:展示幻灯片,明确“写景抒情类复习侧重点”:1、知人论世,2、表现手法,3、景物特征4、抒发的情感,并告诉学生,借景抒情就是——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景物特征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抒发作者情感。也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朗读幻灯片上的内容。 师:对文言文的考查,考纲要求我们:1、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2、初步欣赏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在理解填空题(3分)和综合分析选择题(3分)里考查。 生:朗读幻灯片上内容。 师: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展示幻灯片:1、知人论世,2、直接抒情的句子,3、运用侧面衬托心情的句子,4、景物的描写。 师:同学们,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吧! 展示幻灯片:《记承天寺夜游》 1、写作背景:

2、景物特征: 3、表现手法: 4、抒发情感: 生1:写作背景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当有职无权闲官。 生2:景物特征:月光澄澈、环境宁静、月色空灵 生3:表现手法: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哪一句话呢? 生(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抒发了什么情感? 生4:表达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但同时又表达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积极心态。总而言之,作者在这一课表达的感情是复杂微妙的。 师:展示幻灯片:《湖心亭看雪》 1、写作背景: 2、景物特征: 3、表现手法: 4、抒发情感: 生1:写作背景是:张岱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不仕,有故国情思。 生2:景物特征:空旷深远的西湖雪景 生3:表现手法:白描、侧面衬托。 师:哪一些话呢? 生(齐):“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中考语文文言文景物类考点复习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景物类 1.选取写景类文章作为试题阅读文本的试卷,有日趋增多的可能。阅读材料的选取,会逐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但会比较谨慎。 2.试题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理解和领悟为主,命题会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发展,而且更加突出能力立意方面的试题。 3.常见实词的含义、常用虚词的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命题常规;内容的理解主要指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理清结构。 4.写景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特色将体现在:设置概括文章景物特点、把握作者写景思路方面的题目。当然,也要注意涉及作者思想感情与文章表达特点方面的试题。 5.从题型看,主客观兼而有之,仍然会是以主观题为主。填写题是写景类文本阅读题的常见题型。答案唯一的客观性试题将会逐渐减少,考查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而答案多元化的主观性试题会有所增加。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小石潭记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2006·贵州遵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________________ 伐.竹取道 ② ________________ 下见.小潭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①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②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一、解读古诗词有一个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分清其类别。古诗词如果要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别:①写景抒情诗词;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④山水田园诗词;⑤咏史怀古诗词;⑥边塞征战诗词;⑦羁旅行役诗词;⑧思妇闺情诗词;⑨悼亡游仙诗词;⑩谈禅说理诗词。 二、写景诗歌产生原因: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三、写景诗歌的特点: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四、写景诗歌的一般模式: 1、一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人们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烂的景物来抒写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荒芜、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所以,解读时抓住景物特色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二是反其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人梦来。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事例比较少见。 3、三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如果是四句诗的话,一般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种情况的诗比较容易,暂不多论。 4、四是全诗都是写景,将情付托于景中。古诗词中最有名的通篇写景的莫过于以下三首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五、写景抒情诗歌的抒情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写景诗的景情关系:景——情:一致-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