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款硬盘磁头驱动臂的加工工艺

浅谈一款硬盘磁头驱动臂的加工工艺
浅谈一款硬盘磁头驱动臂的加工工艺

浅谈一款硬盘磁头驱动臂的加工工艺

目前传统机械硬盘仍作为一种主要大容量存储部件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机械硬盘由磁盘片,读写磁头,磁头控制器,磁头驱动臂,盘片转轴,盘片控制电机,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磁头驱动臂是最重要的部件,作为运动部件其控制着读写磁头在 5 000 转以上的磁盘上保持不到一个微米的距离在各磁道移动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其精度直接影响着硬盘的正常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何高效的完成大批量的生产任务需要对零件的加工工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1 形状分析

磁头驱动臂的材料为铝合金,具有接近甚至超过优质钢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抗蚀性,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磁头驱动臂主要有Swang hole( 2. 8 孔) 、Shipcomb hole ( 1. 8 孔) 、Tear hole ( 窗口) 、Slug hole、Bearing hole( 大孔) 、Fantail、Tooling hole、Camel、FCBA、Pad、Ground pin hole、surface、Inside surface、Tubingslot( 槽) 、Step line 等部位组成。

磁盘驱动臂的整体尺寸比较小但是结构复杂,除了中间的轴承孔以外,几个孔和槽的尺寸精度要求也很高。加工中机床、刀具或者冷却液的细微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的成品率不太稳定。在以往磁盘驱动臂的生产过程中,某个因素的不稳定甚至会导致批量的废品出现,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随时监测切削情况和加工尺寸精度。

零件尺寸要求比较多,主要包括孔径、孔深、高度、长度、圆弧、倒角、位置度、垂直度等,总共需要检测128 项尺寸,其中位置度和垂直度对机床设定和机床本身稳定性能要求较高,高度和孔深要求机床震动小,孔径、长度和圆弧由于刀具磨损,常常会导致不准确。

2 加工工艺

工件的加工批量很大,而体积比较小,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尽可能的提高加工速度。由于工件总厚度是 4. 49 mm,考虑到夹具在不晃动的情况下所能伸出的最长距离,尽量每次加工更多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产量。

为了更大程度的节约成本,毛坏为拉制的型材,在保证能被切到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毛坏用量,考虑到加工次数和夹具的最大伸出长度,最终实验决定,毛坏总长179. 4 mm,总共加工5 次,每次加工四片工件,每个工件总厚度4. 49 mm,毛坏在被加工完后会有25 mm 的余量被作为废料处理。

工件反正两面和侧面都有需要加工的部分和倒角,共需要装夹三次才能全部完成。

选择3 台作为一组进行加工生产。机床为brother TC 31A,具有双工作台,在24 h 连续加工时节省了大量装夹和辅助时间,且机床体积小巧,性能稳定,固定方便,振动小、安全系数高。

充分利用机床工作台大小每工作台设计为一次安装六个夹具,每台机床放十二个夹具。使用前需要对每个夹具的安装位置进行严格校正,

使用时可以使用自制量棒,检测毛坯最长和最短的极限尺寸,避免加工异常。

3 刀具和切削液

因为工件是大批量生产形状复杂,很多尺寸要求精度比较高,所以选用了大量定制刀具这样既保证了尺寸精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侧面槽的铣削时使用的是定制的盘刀,分别加工: Pad、Arm、Fantail、槽、割断。其中加工Arm 槽使用两把,分别为粗加工和精加工。

通过Mailkes BC1000 极压微乳化切削液的使用稳定了切削过程,还提高了清洁性、防锈性和中和置换性。

此零件在于批量生产中采用了手工编程完成最精简的加工路径已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在加工时使用刀具比较多,为了方便调试和修改,将各刀的走刀路径放入各子程序中,发生质量问题时,可以方便的找到该问题是哪把刀加工的,找到对应的子程序,进行调整和修改。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硬盘磁头驱动臂的加工工艺通过合理的选择加工设备、刀具、夹具和相关装备。通过多次尝试,确定了合理的加工先后顺序,再优化和调整切削参数后提高了机床的加工效率、稳定了加工的质量,为长期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硬盘的工作原理

硬盘的工作原理 一、从硬盘的工作原理说起 先说一下现代硬盘的工作原理,现在的硬盘,无论是IDE还是SCSI,采用的都是“温彻思特”技术, 都有以下特点: 1、磁头, 盘片及运动机构密封. 2、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表面平整光滑. 3、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 4、磁头对盘片接触式启停, 但工作时呈飞行状态不与盘片直接接触. 盘片: 硬盘盘片是将磁粉附着在铝合金(新材料也有用玻璃)圆盘片的表面上. 这些磁粉被划分成称为磁道的若干个同心圆, 在每个同心圆的磁道上就好像有无数的任意排列的小磁铁, 它们分别代表着0 和1 的状态. 当这些小磁铁受到来自磁头的磁力影响时, 其排列的方向会随之改变. 利用磁头的磁力控制指定的一些小磁铁方向, 使每个小磁铁都可以用来储存信息. 盘体: 硬盘的盘体由多个盘片组成, 这些盘片重叠在一起放在一个密封的盒中, 它们在主轴电机的带动下以很高的速度旋转, 其每分钟转速达3600,4500,5400,7200 甚至以上. 磁头:硬盘的磁头用来读取或者修改盘片上磁性物质的状态, 一般说来, 每一个磁面都会有一个磁头, 从最上面开始, 从0 开始编号. 磁头在停止工作时, 与磁盘是接触的, 但是在工作时呈飞行状态. 磁头采取在盘片的着陆区接触式启停的方式, 着陆区不存放任何数据, 磁头在此区域启停, 不存在损伤任何数据的问题. 读取数据时, 盘片高速旋转, 由于对磁头运动采取了精巧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此时磁头处于离盘面数据区0.2---0.5 微米高度的”飞行状态“ . 既不与盘面接触 造成磨损, 又能可靠的读取数据. 电机: 硬盘内的电机都为无刷电机, 在高速轴承支撑下机械磨损很小, 可以长时间连续工作. 高速旋转的盘体产生了明显的陀螺效应, 所以工作中的硬盘不宜运动, 否则将加重轴承的工作负荷. 硬盘磁头的寻道饲服电机多采用音圈式旋转或者直线运动步进电机, 在饲服跟踪的调节下精确地跟踪盘片的磁道, 所以在硬盘工作时不要有冲击碰撞, 搬动时要小心轻放.

磁盘驱动器

第7章 磁盘驱动器 7.1 IDE接口概述 在PC中用于连接磁盘驱动器的主要接口中,一类典型的接口是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集成驱动器电路)接口。这个接口所反映的是接口电路或控制器内置于驱动器自身这一事实。在IDE接口出现之前,驱动器和控制器的接口是分离的,因而可以说IDE是以前接口的革命化变革。IDE的原名叫ATA (AT Attachment,AT嵌入式接口), IDE和ATA实际上描述的是同一种接口,因此可以互换使用。尽管IDE的使用更加流行和广泛,但从技术上来看,ATA才是真正的称呼。如果吹毛求疵一点儿,可以这样认为:IDE通常指任何一种将控制器嵌入到驱动器的驱动器接口;而ATA则是PC机中IDE接口所遵循的标准或具体的实现。如今,ATA不仅被用于硬盘驱动器,还用于CD-ROM驱动器,DVD驱动器,高容量超级软盘驱动器以及磁带驱动器。 ATA是一个16位并行接口,即可以通过接口电缆同时传输16位数据。2000年底,一种称为串行ATA (Serial ATA)的新接口由官方正式发布,从2002年起将被各种系统陆陆续续地采纳。串行ATA(SATA)一次向电缆上发送一位数据,这样就可以使用更短更细的电缆;同时由于速率增加,性能也有很大的提高。SATA是一种全新的物理接口,但在软件级则与并行ATA保持兼容。在本书中,术语ATA指的是并行接口,而SATA指的是串行接口。 许多系统主板上的ATA连接器实际上就是一条ISA(或AT)总线槽。在ATA的安装中,一般只使用了98针中的40针,标准的16位ISA总线槽都会提供这些针。应该注意的是,较小的2.5英寸ATA驱动器使用一种44针的连接,包含了电源和配置所需的针。使用的针仅仅是那些标准型的XT或AT硬盘控制器所必需的信号针。举例而言,由于基本的AT型磁盘控制器仅使用中断行14,那么基本的主板ATA IDE 连接器也就仅提供该中断行,其他中断行是不必要的。已经过时的8位 XT IDE主板连接器提供中断行5,那是因为XT控制器需要用到它。注意,即使所用的ATA接口连接于主板芯片组上的South Bridge芯片或I/O控制器Hub芯片(它可能出现在较新的系统中)并且以较快的总线速度运行,所用针的输出针和功能也没有什么不同。 这里要澄清一个问题,就是许多人在使用主板上装有ATA连接器的系统时,都认为硬盘控制器也安装在主板上,而实际上控制器是在驱动器中,还没有哪个PC系统将硬盘控制器安装到主板上。尽管集成于主板上的ATA端口常被称为“控制器”,他们实际上应被叫做“主机适配器”(诚然,该术语并不常见)。主机适配器可以看作是连接控制器与总线的设备。 7.2 IDE接口类型 曾经存在四种基于三种不同总线标准的主要的IDE接口类型: ·串行ATA(SATA)。 · AT嵌入式接口(ATA)IDE(16位ISA)。 · XT IDE(8位ISA)。 · MCA IDE(16位微通道)。 其中,只有ATA现在还在使用,它与串行ATA一起,已发展成为更新、更快、更强大的版本。这些发展了的ATA并行版本指的是ATA-2及其更高版本,它们也被称为EIDE(增强型IDE)、快速ATA、ultra-ATA 或Ultra-DMA,尽管ATA最终可能只能发展到ATA-6版本,但串行ATA弥补了 ATA的不足,其性能更加优越,便于以后版本的升级。

ai更换硬盘方法

当主机硬盘丢失 #lsvg -lp rootvg 结果 rootvg: PV_NAME PV STATE TOTAL PPs FREE PPs FREE DISTRIBUTION hdisk0 active 542 0 00..00..00..00..00 hdisk1 missing 542 0 00..00..00..00..00 #chpv -va hdisk1 看看能不能找回来 如果找不回来,则必须尽早予以跟换,跟换前必须做好备份! 先查看机器是否有磁带机,若无则 1、外置磁带机连接 #cfgmgr -v #lsdev -Cc tape 看一下 rmt0是不是avaiable 2、内置磁带机则直接备份 #smitty mksysb 3、查看硬盘的S/N,P/N号 #lscfg –vl hdisk* 查看物理卷 lspv 查看逻辑卷组 lsvg 查看在用的逻辑卷组 lsvg –o # lsvg -o

#sysdumpdev –l 4、查看所有硬盘(包括逻辑盘)的状态 # lsdev -Cc disk 查看7133磁盘柜硬盘状态 #lsdev –Cc pdisk 5、把HDISK0从ROOTVG中不做MIRROW #unmirrorvg rootvg hdisk0 (长时间40分钟) 查看物理卷 #lspv 这时HDISK0不在和HDISK1为MIRROR 把hdisk0从rootvg中去除 #reducevg rootvg hdisk0 (长时间0分2钟) 在HDISK1上创建boot image #bosboot –ad hdisk1 改变启动设备的顺序 #bootlist –m normal hdisk1 cd0 删除HDISK0 #rmdev –l hdisk0 –d #lspv #lscfg –vl hdisk0 以上2条命令不会显示HDISK0的相关信息 (如果无法unmirrorvg 和 rmdev 的话,就只能直接关机换盘了。) 6、关机后将对应的硬盘予以跟换,如果是热插拔的则可以热跟换。#shutdown –F 7、开机

硬盘基本知识(磁道、扇区、柱面、磁头数、簇、MBR、DBR)

硬盘的DOS管理结构 1.磁道,扇区,柱面和磁头数 硬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由坚硬金属材料制成的涂以磁性介质的盘片,不同容量硬盘的盘片数不等。每个盘片有两面,都可记录信息。盘片被分成许多扇形的区域,每个区域叫一个扇区,每个扇区可存储128×2的N次方(N=0.1.2.3)字节信息。在DOS中每扇区是128×2的2次方=512字节,盘片表面上以盘片 中心为圆心,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称为磁道。硬盘中,不同盘片相同半径的磁道所组成的圆柱称为柱面。磁道与柱面都是表示不同半径的圆,在许多场合,磁道和柱面可以互换使用,我们知道,每个磁盘有两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磁头,习惯用磁头号来区分。扇区,磁道(或柱面)和磁头数构成了硬盘结构的基本参数,帮这些参数可以得到硬盘的容量,基计算公式为: 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 要点:(1)硬盘有数个盘片,每盘片两个面,每个面一个磁头 (2)盘片被划分为多个扇形区域即扇区 (3)同一盘片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为磁道 (4)不同盘片相同半径构成的圆柱面即柱面 (5)公式: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 (6)信息记录可表示为:××磁道(柱面),××磁头,××扇区 2.簇 “簇”是DOS进行分配的最小单位。当创建一个很小的文件时,如是一个字节,则它在磁盘上并不是只占一个字节的空间,而是占有整个一簇。DOS视不同的存储介质(如软盘,硬盘),不同容量的硬盘,簇的大小也不一样。簇的大小可在称为磁盘参数块(BPB)中获取。簇的概念仅适用于数据区。 本点:(1)“簇”是DOS进行分配的最小单位。 (2)不同的存储介质,不同容量的硬盘,不同的DOS版本,簇的大小也不一样。 (3)簇的概念仅适用于数据区。 3.扇区编号定义:绝对扇区与DOS扇区 由前面介绍可知,我们可以用柱面/磁头/扇区来唯一定位磁盘上每一个区域,或是说柱面/磁头/扇区与磁盘上每一个扇区有一一对应关系,通常DOS将“柱面/磁头/扇区”这样表示法称为“绝对扇区”表示法。但DOS不能直接使用绝对扇区进行磁盘上的信息管理,而是用所谓“相对扇区”或“DOS扇区”。“相对扇区”只是一个数字,如柱面140,磁头3,扇区4对应的相对扇区号为2757。该数字与绝对扇区“柱面/磁头/扇区”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当使用相对扇区编号时,DOS是从柱面0,磁头1,扇区1开始(注:柱面0,磁头0,扇区1没有DOS扇区编号,DOS下不能访问,只能调用BIOS访问),第一个 DOS扇区编号为0, 该磁道上剩余的扇区编号为1到16(设每磁道17个扇区),然后是磁头号为2,柱面为0的17个扇区,形成的DOS扇区号从17到 33。直到该柱面的所有磁头。然后再移到柱面1,磁头1,扇区1继续进行DOS扇区的编号,即按扇区号,磁头号,柱面号(磁道号)增长的顺序连续地分配 DOS扇区号。

双机热备ServHA 镜像集群节点更换操作教程

ServHA镜像集群节点更换(或重新连入)操作手册一、手册目的 本手册介绍ServHA镜像集群的节点更换、节点重新连入的操作步骤,当用户部分硬件损坏、系统及其应用重新安装导致的原有集群配置丢失时,可按照本手册操作步骤对集群进行恢复。 注:如严格按照本手册操作,可以在集群对外服务不中断的情况下将重新连入的节点加入集群。 手册中我们假定原有集群中一台服务器的集群配置完全丢失(同时其应用也均未安装,如更换了硬盘、重新安装了操作系统),下文中这台配置丢失的服务器我们称之为“新节点”(因为其配置完全丢失,在集群看来,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节点),原有的正常服务的主机我们称之为“原节点”。 本手册前提为:新节点完全与集群脱离关系,原节点还在受集群管理,集群对外服务正常,只是新节点在集群看来已经完全离线。 (我们以一次MySQL镜像集群恢复全过程作为例子,至于其他应用其原理与操作步骤都与此例相同。) 二、配置前准备工作 首先镜像集群中目前对外正在服务,所以新节点连入时,其业务数据必须以原节点为准,在配置前,必须在新节点划分出一个大于等于原节点镜像盘空间的分区,这个分区作为新节点的镜像盘,这样才能在不损失数据(数据是以原节点镜像盘为准的)的同时将新节点连入镜像集群,这点非常重要。同时记得将新节点的IP地址等还原为离线前的状态(即设置新节点的IP地址为之前集群中离线节点的IP地址)。

在新节点完全脱离集群后,集群工作状态如下图(配置监控端):(此例中节点192.168.1.91 为新节点、192.168.1.92为原节点)双机连接状态 资源树状态,此时原节点正常对外服务(即192.168.1.92) 镜像包状态

自己动手更换硬盘磁头恢复数据

自己动手更换硬盘磁头恢复数据 页面 1 共 6 磁头故障对于硬盘上的数据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但是通过更换磁头来恢复 数据也绝不是那么神秘。就更换磁头这一方法来说,不仅需要洁净的环境, 还需要工程师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技巧。这项工作似乎看起来很有 趣,不过,如果确实需要恢复硬盘上的数据,还是应该依靠专业的数据恢复 机构。 E 目的: 演示Maxtor d540x-4k020h1 (20GB 5400 RPM,单碟)更换磁头的方法。 警告/免责声明: 1) 如果使用本文的方法造成的损坏,本人不承担责任。所有风险应该由你自己承担。打开硬盘后你的硬盘的质保将失效! 成功的可能性是未知的,你读完本文后你会了解这一个工作的可行性。如果你有损坏的硬盘并且想卖掉,请联系我。 谢谢。 2)打开硬盘的盘体会对硬盘上的数据造成永久的损坏。 3)永磁体的姿态不能改变。在卸下上磁铁之前应记住它原来的位置。 问题描述: 我的一个开公司的朋友的硬盘上保存有大量的数据。他的一台Dell计算机在使用了仅一年,而且他从来没有备份那台计算机上的数据。 无须多言,他的硬盘突然损坏了。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块硬盘在加电后没有起转。 似乎硬盘的电路板损坏了,或者主轴电机烧毁了。 硬盘上的数据并不是非常重要,只是想尽可能的进行恢复。他的公司负担不起专业数据恢复公司的服务报价--通常是$1500 到$5000 美元。他决定如果不能找到便宜的解决方案的话,就放弃他的数据。 我决定接受这一挑战;我知道即使失败那么事情也不会变的更糟。 困难: 我首先检查硬盘的电路板,看是否有明显的损坏(比如,烧痕)。但是并没有什么发现;我记起当硬盘加电后,硬盘有一丝抖动,所以主轴电机上应该是有电压的--至少在最开始的几秒钟。 如果主轴电机上有电压,而且它试图启动然后又停止,说明主轴电机或者是卡住了,或者是电压不足。我快速的打开硬盘的盘体,发现主轴电机并没有被卡住。 然后我合上硬盘的盘体,开始检查硬盘的电路板。我移开电路板逐个的用绝缘胶带盖住电路板和盘体之间的触点。

Windows server 2008 R2 用组策略隐藏指定磁盘驱动器(盘符)

Windows server 2008 R2 用组策略隐藏指定磁盘驱动器(盘符) 1.我们通过修改C:\Windows\PolicyDefinitions\WindowsExplorer.admx这个文件来达到在 Windows server 2008中隐藏指定盘符的功能.(编辑这个文件可以用记事本或者是notepad++) 2.首先找到C:\Windows\PolicyDefinitions目录下的WindowsExplorer.admx和 C:\Windows\PolicyDefinitions\zh-CN目录下的WindowsExplorer.adml两个文件,分别复制到桌面作为备份。 3.在WindowsExplorer.admx文件中查找字段NoDrives,添加相应的字符串可以设置隐 藏指定的磁盘驱动器;查找字段NoViewOnDrive,并修改相应的字段,可以设置拒绝从Windows资源管理器访问某个磁盘驱动器. 下面以设置隐藏指定的磁盘驱动器为例:(下列黑体字我测试时设置的"只显示Z,其他盘符不显示.")

GHOST全盘镜像制作(全盘备份)教程

GHOST全盘镜像制作(全盘备份)教程. 首先您必须准备两个硬盘. 硬盘1为源硬盘也就是您要备份至其它硬盘的主硬盘.以下简称为源盘 硬盘2用来存放备份硬盘1镜像的磁盘.以下简称为目标盘. 注意事项: 创建全盘镜像时建议使用GHOST 8.2或以前版本,不建议使用GHOST 8.3,容易引起制作后出现“不是有效镜像”或制作成功后硬盘空间被占用了而找不到备份的镜像问题。 目标盘容量至少需要跟源盘一样大,或者更大。 目标盘用来存放镜像的分区容量至少需要跟源盘一样大,或者更大。 目标盘分区格式建议使用FAT32分区,如果在WINDOWS下不能分超过32G的FAT32分区,建议在MAXDOS下使用DISKGEN。或其它DOS下分区软件如:DM,GDISK,SPFDISK 等,可以支持分出无限大小的FAT32分区。 如果使用NTFS分区格式,经常会出现镜像制作成功后硬盘空间被占用了而找不到备份的镜像问题。 如果出现镜像制作成功后硬盘空间被占用了而找不到备份的镜像问题,请参见此https://www.360docs.net/doc/278061467.html,/bbs/read.php?tid=23699 进入正题,首先将目标盘安装到主板的IDE2接口上(请一定要注意,否则后果很严重,主板上有标),然后将目标盘整个硬盘分为一个区. 启动系统后进入MAXDOS,输入DISKGEN 后回车.出现DISKGEN菜单后如下图: 图1:

按键盘上的ALT+D (如果不熟悉键盘操作,请在运行DISKGEN前运行MOUSE加载鼠标驱动),选择“第2硬盘”回车。使用键盘上的TAB键切换至左边的圆柱形容量图上,切换过去后圆柱形容量图边框会有红色线,请注意观看。如果存在其它分区请先将这些分区删除。(请此确认此硬盘的资料已经备份)使用光标↑↓切换选择存在的分区,按DEL键将存在的分区一个一个删除。删除完毕后,再按F8存盘。 接下来在开始分区,切换到圆柱形容量图,按回车,创建新分区,出现“请输入新分区的大小”如下图 图2:

浅谈一款硬盘磁头驱动臂的加工工艺

浅谈一款硬盘磁头驱动臂的加工工艺 目前传统机械硬盘仍作为一种主要大容量存储部件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机械硬盘由磁盘片,读写磁头,磁头控制器,磁头驱动臂,盘片转轴,盘片控制电机,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磁头驱动臂是最重要的部件,作为运动部件其控制着读写磁头在 5 000 转以上的磁盘上保持不到一个微米的距离在各磁道移动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其精度直接影响着硬盘的正常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何高效的完成大批量的生产任务需要对零件的加工工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1 形状分析 磁头驱动臂的材料为铝合金,具有接近甚至超过优质钢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抗蚀性,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磁头驱动臂主要有Swang hole( 2. 8 孔) 、Shipcomb hole ( 1. 8 孔) 、Tear hole ( 窗口) 、Slug hole、Bearing hole( 大孔) 、Fantail、Tooling hole、Camel、FCBA、Pad、Ground pin hole、surface、Inside surface、Tubingslot( 槽) 、Step line 等部位组成。 磁盘驱动臂的整体尺寸比较小但是结构复杂,除了中间的轴承孔以外,几个孔和槽的尺寸精度要求也很高。加工中机床、刀具或者冷却液的细微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的成品率不太稳定。在以往磁盘驱动臂的生产过程中,某个因素的不稳定甚至会导致批量的废品出现,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随时监测切削情况和加工尺寸精度。 零件尺寸要求比较多,主要包括孔径、孔深、高度、长度、圆弧、倒角、位置度、垂直度等,总共需要检测128 项尺寸,其中位置度和垂直度对机床设定和机床本身稳定性能要求较高,高度和孔深要求机床震动小,孔径、长度和圆弧由于刀具磨损,常常会导致不准确。 2 加工工艺 工件的加工批量很大,而体积比较小,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尽可能的提高加工速度。由于工件总厚度是 4. 49 mm,考虑到夹具在不晃动的情况下所能伸出的最长距离,尽量每次加工更多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产量。 为了更大程度的节约成本,毛坏为拉制的型材,在保证能被切到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毛坏用量,考虑到加工次数和夹具的最大伸出长度,最终实验决定,毛坏总长179. 4 mm,总共加工5 次,每次加工四片工件,每个工件总厚度4. 49 mm,毛坏在被加工完后会有25 mm 的余量被作为废料处理。 工件反正两面和侧面都有需要加工的部分和倒角,共需要装夹三次才能全部完成。 选择3 台作为一组进行加工生产。机床为brother TC 31A,具有双工作台,在24 h 连续加工时节省了大量装夹和辅助时间,且机床体积小巧,性能稳定,固定方便,振动小、安全系数高。 充分利用机床工作台大小每工作台设计为一次安装六个夹具,每台机床放十二个夹具。使用前需要对每个夹具的安装位置进行严格校正,

WD硬盘盘片划伤成“环形跑道”的数据恢复之换磁头

WD硬盘盘片划伤成“环形跑道”的数据恢复之换磁头 磁头,指的是通过电磁性原理读取磁性介质上数据的部件。常见的磁头包括硬盘磁头、磁带录音机磁头等。硬盘磁头,是硬盘读取数据的关键部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存储在硬盘盘片上的磁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向外传输,而它的工作原理则是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会随着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写盘片上的数据,磁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硬盘盘片的存储密度。具体结构如图1: 图1磁头是硬盘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实战对象:西数2TB硬盘,SATA接口,如图2所示(外观完好,没有明显的摔伤痕迹): 图2西数硬盘(案例盘) 2、硬盘准备(3块实体盘)

(1)恢复盘A:有故障、存储有需要提取的数据 (2)镜像盘B:镜像拷贝数据,后期分析 (3)配件盘C:更换磁头(与A同型号、同批次) 3、故障现象:第一天晚上正常使用,断电,第二天连接电脑后,硬盘无法识别,并伴有不正常的敲打声。 4、故障原因:经效率源工程师初期检测,硬盘磁头有损坏,盘片有严重伤痕(送来前,硬盘被反复通电,造成损伤),这就是硬盘不识别的原因。具体如图3所示,A为正常盘片,B为划伤盘片(案例硬盘盘片实景照),中间出现了整整一圈白色的“环形跑道”,划伤程度“惨不忍睹”。A图是在B图基础上修正处理成正常盘的效果,以对比呈现盘片的划伤程度。 图3硬盘盘片划伤严重(B图) 5、数据恢复: 故障原因确定后,即可对症下药,正式进入数据恢复环节。首先,需要解决“磁头故障”,如果更换磁头后可正常读取,恢复工作圆满结束。如果不行,因为盘片划伤太严重,也不排除还会有其他暂未发现的隐藏故障,就还需要增加其他解决方案。 (1)更换磁头:继续在双百级无尘工作室,将配件盘C的磁头更换到恢复盘A上(磁头匹配),如图4,大约需要半小时。这里要特别注意,更换磁头必须非常细致,因为每一个细微抖动,都可能会对最后的数据恢复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模拟更换硬盘以及迁移lp及lv(笔记)

先介绍几个命令 第一个命令:migratelp 命令 用途 在不同的物理卷上,将已分配的逻辑分区从一个物理分区移动到另一个物理分区。 语法 migratelp LVname/LPartnumber[ /Copynumber ] DestPV[/PPartNumber] 描述 migratelp将指定的逻辑卷LVname的逻辑分区LPartnumber移动到DestPV 物理卷。如果目标物理分区PPartNumber已指定,则使用指定的分区,否则使用逻辑卷的内部区域策略来选择目标分区。在缺省情况下,迁移第一个有问题的镜像副本。可以为Copynumber指定 1、2 或 3 的值来迁移一个特殊的镜像副本。 注:在并发卷组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其他活动的并发节点上的分区使用情况,它是由lvmstat 报告。 migratelp命令不能迁移条带化逻辑卷的分区。 安全性 要使用migratelp,必须具有 root 用户权限。 示例 1.要将逻辑卷 lv00 的第一个逻辑分区移动到 hdisk1,请输入:migratelp lv00/1 hdisk1 2.要将逻辑卷 hd2 的第三个逻辑分区的第二个镜像副本移动到 hdisk5,请 输入: migratelp hd2/3/2 hdisk5

3.要将逻辑卷 testlv 的第 25 个逻辑分区的第三个镜像副本移动到 hdisk7,请输入: migratelp testlv/25/3 hdisk7/100 第二个命令:migratepv [ -i] [ -l LogicalVolume] SourcePhysicalVolume DestinationPhysicalVolume... 描述 migratepv命令将已分配的物理分区和它们包含的数据从SourcePhysicalVolume移到一个或多个其他物理分区。要限制传送到特定的物理卷,请在DestinationPhysicalVolume参数中使用一个或多个物理卷的名称;否则,卷组中的所有物理卷都可以传送。所有的物理卷必须在相同的卷组中。指定的源物理卷不能包含在DestinationPhysicalVolume参数列表中。 注: 所有的“逻辑卷管理器”迁移函数都是通过创建涉及的逻辑卷的镜像,然后重新同步逻辑卷来工作的。然后删除原始的逻辑卷。如果migratepv命令用于移动包含主转储设备的逻辑卷,则在命令执行过程中系统将不能够访问主转储设备。因此,在此执行过程中的转储操作将失败。要避免这一点,可以在使用sysdumpdev命令之前重新分配一个主转储设备,或者在使用migratepv之前确保有从转储设备。 您可以使用基于 Web 的系统管理器(wsm)中的卷应用程序来更改卷特征。您也可以使用“系统管理接口工具”(SMIT)smit migratepv快速路径来运行该命令。 注: 对于并发方式卷组,在 SSA 磁盘上增强并发方式是活动的或并发方式是活动的时,migratepv才可以使用。 -i从标准输入中读取DestinationPhysicalVolume参数。 -l LogicalVolume 仅移动已分配到指定的逻辑卷和位于指定的源物理卷上的物理分区。 示例 1.要将物理分区从 hdisk1 移动到 hdisk6 和 hdisk7 上,请输入: migratepv hdisk1 hdisk6 hdisk7

RoseMirrorHA 配置替换IP的操作步骤

RoseMirrorHA配置替换IP的操作说明 由于网络访问或应用服务主动发送数据包等情况,RoseMirrorHA需要配置替换IP,以实现正常的网络访问。RoseMirrorHA配置替换IP的操作步骤说明如下。 已经创建应用服务的情况下,配置替换IP的操作说明。 1. 执行rcc命令,打开RoseMirrorHA的管理工具RCC,如下图所示。 2. 分别选中主机视图区域,右键菜单中选择“通信”,将RCC与两台主机的RoseMirrorHA服务的通信IP更换为私网心跳IP,如下图所示。两台主机都需要更换通信IP。

3. 在通信窗口中,将“主机”指定为私网心跳IP,如下所示,请根据情况输 入实际环境中的私网心跳IP。点击“确定”。 4. 将两台主机的通信IP修改为私网心跳IP后,待RCC与RoseMirrorHA 服务连接成功后,如未登录,登录后查看所创建的应用服务状态。如现为“带入”状态,选中应用服务,右键菜单中执行“带出”应用服务操作。 应用服务“带出”状态如下所示:

5. 选中已“带出”的应用服务,右键菜单选择“修改/查看”,如下图所示:

6. 在修改应用服务的窗口中,切换至“活动IP”页面,勾选“替换IP地址”,点击“确定”即可保存修改配置。 7. 修改“替换IP”配置后,选中应用服务,右键菜单选择“带入”,即可将应用服务带入。如下图所示。

8. 带入后,测试通过活动IP的网络数据是否能够正常通信。 未创建应用服务的情况下,配置替换IP的操作说明。 1. 配置RCC连接RoseMirrorHA服务时,指定私网心跳IP连接 RoseMirrorHA。 2. 在创建应用服务过程中,在“活动IP”页面,勾选“替换IP地址”即可。

硬盘更换磁头全过程(图)

现在,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硬盘的脆弱使得他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又没有及时备份,后果将是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幸好,目前在国内出现的一个新兴行业"数据恢复",使得我们遇到数据丢失,病毒破坏,误删除,误ghost,硬件故障...等不幸后可以极大地挽救重要数据,从而减少损失. 今天介绍的是大家最为关心,最为好奇,也很少见到的硬盘开盘更换磁头处理.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磁头与盘片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数据是以磁记录方式存储在盘片上的,读取和写入都靠磁头来完成.然而,磁头并不是贴在盘片上读取的,由于磁盘的高速旋转,使得磁头利用“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悬浮在盘片上.这使得硬盘磁头在使用中几乎是不磨损的,这使得数据存储非常稳定,硬盘寿命也大大增长.但磁头也是非常脆弱的,在硬盘工作状态下,即使是再小的振动,都有可能使磁头受到严重损坏.由于盘片是工作在无尘环境下,所以,我们在处理磁头故障,也就是更换磁头时,都必须在无尘室内完成,而且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技巧,才能使成功率大大提高上海数据恢复. 现在我们就来边看图片.边了解更换磁头的具体过程 首先,开盘需要特定的条件和工具,无尘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还需要医用手套,美工刀,尖嘴钳,直头和弯头镊子,螺丝刀(一字和t8)

这次我们要更换磁头的硬盘是某客户的一个迈拓120g 硬盘,故障情况是工作后不认盘,电机转,有敲头声.首先,我们用美工刀小心地揭开硬盘上的保修标签.

接下来当然是拆除top上的所有螺丝,为了工作效率,外面不是要求很高的螺丝,我们可以用电动起子去卸.

硬盘拆解

1TB Seagate ST31000333AS 这块绿色电路版由SATA接头、电源接头组成的板子称为印刷回路板,简称PCB。 PCB内含电路零组件。而黑色铝质外壳内部组件称为磁头和硬碟组件,通称为HDA。而铝质外壳则称为硬碟基底。 现在拆卸PCB电路板并翻到反面,检视反面的电子零组件。

硬碟PCB上最大控制器为MCU (Micro Controller Unit),MCU主要功能: 1.计算读写通道A/D,D/A 2.掌控全盘硬碟运作状况. 3.MCU另担当的Protocol 与控制器间的转换. DDR DRAM 32MB ,实际上32MB Cache 部份会被硬碟挪用放入硬碟运作程式. 前言已叙述, 硬碟如同一个embedded system .需要载入OS运作. 下一个晶片是Voice Coil Motor controller,通称VCM控制器。这是PCB板上最耗电的晶片,VCM控制器控制电机马达的转动及磁头移动及定位,VCM控制器可在高达工作温度 Flash晶片储存部分的硬碟韧体与模块在盘片上位置DATA ,当你通电启动硬碟时,MCU晶片会读取Flash晶片内的资料到记忆体内并且开始编码。如果缺少了这样的步骤,硬碟无法运转。有时候,某些厂牌的硬碟PCB板上并没有Flash晶片,这表示原本Flash晶片内的资料已存在MCU晶片内了。 震动感应器

震动感应器可以感应硬碟多余的震动并且传送讯号给VCM控制器,VCM控制器接受讯号以后马上停止并复位磁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停止盘片转动,这个理论上会保护硬碟免於受损,但是实际上并无法达成保护的目的,所以请好好保护硬碟,别摔落、碰撞! 在某些硬碟中,震动感应器可以感测轻微振动,而VCM控制器可以藉由震动感应器传送的讯号调整磁头的运动,这样的硬碟通常都会配有两组以上的震动感应器。 二级体 另外一个保护的零组件是瞬态电压抑制二极体(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ion diode)或简称为TVS二极体。此组件可以保护PCB板免於连接电源时造成的瞬间电流激增,在这种情况下,TVS二极体会烧毁造成电源接头及接地之间的电路短路。硬碟都配有两组TVS二极体,一组5V电流一组12V电流。 在上图中,你可以看到隐藏在PCB板下的马达及磁头接头,另外在HDA上还有一个小到难以注意的小孔叫做进气孔。你可能听过一个谣言说硬碟内是真空状态,这并不是真正状况。硬碟利用这个进气孔来平衡HDA外部跟内部的压力,而硬碟可以透过进气孔过滤器关闭内部的进气孔来达到内部空气乾燥及乾净。 现在让我们来移开硬碟上盖并看在其之下的构造。

硬盘的内部结构图解

硬盘的内部结构图解 平时大家在论坛上对硬盘的认识和选购,大都是通过产品的外型、性能指标特征和网站公布的性能评测报告等方面去了解,但是硬盘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所谓的磁头、盘片、主轴电机又是长什么样子呢,硬盘的读写原理是什么,估计就不是那么多人清楚了。所以我就以一块二手西数硬盘WD200BB为例向大家讲解一下硬盘的内部结构,让硬件初学者们能够对硬盘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在动手之前,先了解一些硬盘的结构理论知识。总得来说,硬盘主要包括: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由于硬盘是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 现在先贴上今日的主角西数WD200BB硬盘的“玉照”,它是容量为20G的7200转的普通3.5寸IDE硬盘,属于比较常见的产品,也是用户最经常接触的。除此之外,硬盘还有许多种类,例如老式的普通IDE硬盘是5.25英寸,高度有半高型和全高型,还有体积小巧玲珑的笔记本电脑,块头巨大的高端SCSI硬盘及非常特殊的微型硬盘。

在硬盘的正面都贴有硬盘的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标注着与硬盘相关的信息,例如产品型号、产地、出厂日期、产品序列号等,上图所示的就是WD200BB的产品标签。在硬盘的一端有电源接口插座、主从设置跳线器和数据线接口插座,而硬盘的背面则是控制电路板。从下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的位置。总得来说,硬盘外部结构可以分成如下几个部份: 一、硬盘接口、控制电路板及固定面板: (1)、接口。接口包括电源接口插座和数据接口插座两部份,其中电源插座就是与主机电源相连接,为硬盘正常工作提供电力保证。数据接口插座则是硬盘数据与主板控制芯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交换的通道,使用时是用一根数据电缆将其与主板IDE接口或与其它控制适配器的接口相连接,经常听说的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也就是指数据电缆,数据接口主要分成IDE接口、SATA接口和SCSI接口三大派系。 (2)、控制电路板。大多数的控制电路板都采用贴片式焊接,它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控制与接口电路等。在电路板上还有一块ROM芯片,里面固化的程序可以进行硬盘的初始化,执行加电和启动主轴电机,加电初始寻道、定位以及故障检测等。在电路板上还安装有容量不等的高速数据缓存芯片,在此块硬盘内结合有2MB 的高速缓存。 (3)、固定面板。就是硬盘正面的面板,它与底板结合成一个密封的整体,保证了硬盘盘片和机构的稳定运行。在面板上最显眼的莫过于产品标签,上面印着产品型号、产品序列号、产品、生产日期等信息,这在上面已提到了。除此,还有一个透气孔,它的作用就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大气气压保持一致。

小型机更换内置硬盘实施方案

小型机更换内置硬盘实施方案 一、检查工作内容: 1、# lsvg -l rootvg //如何查看硬盘是否做过mirror? 2、#bootlist -m normal -o //查看当前的引导顺序 3、lsdev -Cc disk //检查硬盘状态 4、errpt //检查错误日志 5、diag //诊断硬盘 6、lspv 记录hdisk0 序列号 lscfg –vl hdisk0 lssrc –g cluster 显示如下两个进程表示HACMP是启动状态: subsystem group PID status clstrmge cluster 22454 active clsmuxpd cluster 15874 active 可观察CLUSTER的启动:/usr/es/adm/cluster.log, /tmp/hacmp.out CLUSTER的版本lslpp –l|grep cluster 网络的状态netstat -ni 二、更换硬盘操作: 1、unmirrorvg rootvg hdisk0 2、reducevg rootvg hdisk0 或reducevg -d rootvg hdisk0 3、chpv -c hdisk0 4、rmdev -dl hdisk0 bootlist -m normal hdisk1 关机换盘或通过diag进行热更换 5、chdev -l hdisk0 -a pv=yes 6、extendvg roovg hdisk0 或#extendvg -f rootvg hdisk0 强制把hdisk0加入到rootvg 7、mirrorvg roovg 8、chvg -Qn roovg 9、bosboot -ad hdisk0 bosboot -ad hdisk1 10、bootlist -m normal hdisk0 hdisk1 验证:

软盘驱动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软盘驱动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软盘子系统及软盘结构 1.软盘子系统 软盘子系统由软盘、软驱和软盘控制器组成。软盘用来存储数据;软驱用作磁盘信息的读出和写入;软盘控制器是软驱和总线之间的接口。 2.软盘 1)软盘基本结构及分类 软盘由盘片和保护套两部分组成。盘片由聚酯膜作基底,表面涂一层磁性材料。靠磁性材料被不同方向的磁化方式来存储信息。 保护套起保护磁盘表面免划伤、防污染以及防止静电作用引起的数据丢失等。 保护套与盘片间是一层柔软的衬里,衬里起清扫盘片的作用。 2)软盘数据的记录格式 软盘存放数据时,需要将软盘按一定的格式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域。盘面划分成若干个同心圆,即磁道,每个磁道分割成若干扇区,每个扇区可存放一定字节的数据。为方便存取文件必须对扇区进行编号,这编号称为软盘地址。软盘地址由磁道号、面(头)号和扇区号三部分组成。 (1)面(磁头)号。0面对应00 号磁头,1面对应01 号磁头。 (2)磁道号。从软盘的最外侧00 道开始,由外向里排列,3.5 英寸高密软盘共80 个磁道。 (3)扇区号。各个扇区的顺序号即为扇区号,尽管外磁道和内磁道的记录密度不

同,但扇区数相同。3.5 英寸高密软盘每个磁道有18 个扇区。每个扇区512 个字节,容量为2 X 80 X 18 X 512=1474560 字节。 (4)簇。系统将扇区分组,构成簇(Cluster) 。文件在软盘上以簇为单位存放,不以扇区为单位存放,这样可减少FAT 的信息量。一个簇由2n(n=0 、 1 、, 、6)个扇区组成,一个簇含的扇区数与盘容量及FAT 表的格式有关,2M 以下的磁盘一个簇只有一个扇区。一个文件至少占一个簇。 软盘扇区格式如图6-3 所示。每条磁道由前置区、区段区及后置区三部分组成,每个扇区都有识别标志(ID) 字段、数据字段和两个间隙(GAP) 。软盘的磁道号、磁头号、扇区号就记录在ID 字段内。 3)软盘的格式化 软盘格式化是在软盘上划分记录区;写入各种标志信息和地址信息;确定数据记录在磁盘上的方式;确定每个磁盘的磁道数,每道的扇区数目以及间隙、同步字段和识别标志的字节数,这一过程称为软盘的物理格式化。同时,格式化还要在软盘上建立磁盘的系统格式,称为系统格式化。软盘经格式化后,数据才能存放到这张盘片上。 经重新格式化后的软盘,其盘上的数据将被全部清除。 4)DOS 对磁盘文件的管理(表6-1) (1)引导记录扇区(DBR) 。供启动计算机用。0 面0 磁道1 扇区。引导扇区是为启动系统和存放软磁盘参数而设置的,其作用是提供一张软磁盘参数表和启 动计算机时检查当前根目录中是否存在两个隐含的系统文件(IO.SYS 和MSDO S.SYS) ,若有这两个文件,将其装入内存。

如何测试软硬盘驱动器参数

如何测试软硬盘驱动器参数 如何测试软硬盘驱动器参数 一、如何测试驱动器类型随着PC硬件的高速发展,各种应用 软件对外设的要求亦不断提高,这使得有些软件的设计者在开发软件时需要对主机的配套设备进行检查,以便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设备。如对处理器CPU及协处理器的检测、对驱动器的检测等等。 对于上述的测试,除CPU及协处理器的测试方法已有不少文章论述过外,还很少有对驱动器测试的论述。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测试驱动器,并给出相应的子程序源码,读者可根据需要将其变成一独立 程序,也可将其加入到自己的应用程序中去。在提供的测试驱动器子程序中,使用了DOS INT 21h 的设备管理功能调用 44XXh(IOCTL)的两个子功能:AX=4409h 和AX=440Dh。通过对What-Drv子程序的调用,可得到指定驱动器的类型。该测试子程序的调用方式为:输入:AL=驱动器标号(A,B,C,...)程序:CALL What-Drv输出:CF= 0 成功AL= 驱动器类型(提供之源码中有各种类型说明)DS:DX= Device-Params读取参数缓冲区,共有32Bytes长度CF= 1失败 AX=错误代码1.测试指定驱动器状态本子功能是测试所指定驱动器是否为单机或网络之共享状态输入:AX= 4409hBL= 0,1,2,...(0=defult,1=A,2=B,3=C,...)中断:INT 21h输出:CF= 0成功DX=返回状态(这里仅讨论DX寄存器的Bit12,在返回的参数中,DX还有其它许多状态值,本节将不在此讨论)若Bit12=0,则为

单机状态Bit12=1,则为服务器共享状态CF= 1失败AX=错误代码2.读取指定驱动器参数本子功能将读出指定驱动器的各种参数,包括驱动器类型、文件分配表FAT大小,根目录ROOT大小,及其它BPB 各种磁盘参数。本子程序仅读取驱动器类型参数。输入:AX= 440Dh,BL= 0,1,2,...(0=defult,1=A,2=B,3=C,...)CX= 0860h 这里 CH=08h表示磁盘驱动器CL=60h表示读取驱动器参数 DS∶DX=Device-Params指向读取参数缓冲区,共有32 Bytes长度中断:INT 21h输出:CF= 0成功DS∶DX=缓冲区包含读出驱动器参数CF= 1失败AX=错误代码3.磁盘参数区表1为一130mm 1.2MB 的软盘驱动器参数信息(共32字节长度)。@@08a08600.GIF;表 1@@4.测试驱动器源码(程序1)程序1:;------------; Check Drive Type;Input: AL=Can be any drive letter(A,B,C..);Output: CF=0 Successfully; AL=drive type will be returned as an; ERRORLEVEL.; DS∶DX=Pointer to parameter block; CF=1 Failed; all registers restored.;-----------------; ERRORLEVEL Result; --------------; - 1Drive isn′t local; 0320K/360K 130mm.drive; 11.2M 130mm.drive; 2720K 90mm.drive; 3Single-density 203mm.drive; 4Double-density 203mm.drive; 5Hard disk; 6Type drive; 71.44M drive; 8Something else;------------ ;What-drv proc nearpush cx ;save registerspush bxmov bl,aland bl,lfh ;bl=0,1,2..mov ax,4409h;Check workst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