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探究三】实验探究三燃烧需要氧气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或其他用品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另外一条件需要有氧气

探究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探究三】实验:

1. 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锅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1.乒乓球能立即燃烧,滤纸碎片不能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问题与交流】2、如果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的着火点低)

活动四:燃烧条件的总结

【得出结论】燃烧的条件:

(1)需要可燃物

(2)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同时满足

(3)燃烧需要氧气

本节课我们很好的完成了我们的学习任务,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下面同学们一起把燃烧的条件大声的读一遍。

这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交流讨论?

活动4 学以致用

1、水中生火

于老师为学生做了一个化学魔术实验“水中生火”,将装有氧气的试管,管口向下扣向烧杯底部,忽然底部管口处燃烧起火,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猜想水中藏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用理化知识解释“水中生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白磷(2)试管中有氧气,压强与大气压相同,因此伸入水底水也不会进入试管中,这样能使氧气与白磷接触,热水使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两者能发生反应,所以看到水中着起火来(3)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2、纸盒烧水,解释纸盒为什么可以烧开水,而纸盒不会烂。

因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这个过程需要吸热.纸锅烧水,便是利用这个特点。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纸的着火点是183℃,烧水的时候,水不断从纸锅上吸收热量,即使烧开后,水的温度也保持沸点不变,从而使纸的温度不致超过183℃。所以水沸腾时纸盒不会烧着。

纸盒可以烧水是一种物理现象,纸的里面装着水,所以纸和水之间会产生热传递,而水的最高沸点才100度,但这个温度却没有达到纸的燃点,也就是说无论怎么烧纸也就能达到100度。所以所纸盒上可以烧水。

活动5 课后作业:完成本次实验报告

word中的表格教案

4.3 作品登记表(WORD中表格制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会利用文字工具软件WORD对表格信息进行加工与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先理解操作任务所用的命令,然后再自主实践和探究完成操作任务,合作探究操作中所碰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求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接触。对所涉及的命令,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掌握,有的学生的操作已经熟悉,而有的学生可能没有学过,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Word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操作模块,因此我选用了自主实践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电子教室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扬长避短,而且这样也可以照顾到各个水平的学生,保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WORD软件灵活处理表格信息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能力 2、调动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1、同学们都看一下p54表4-3-1这个表格,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是不是经常碰到 呢?那你们知不知道用什么工具软件来处理?那我们一块看一看WORD软件是否具有这种功能?思考并回答(师生互动) 2、任务:实践1 请同学们参考p54操作提示,老师演示一步,你们跟着老师操作一步。 a.设置页面 b.建立一个5行4列的规则表格 c.合并单元格 d.调整行高、列宽 e.输入文本并设置文字格式 f.保存文件 3、自主实践: 学生自主完成p55实践2,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4、优秀作品展示: 在班上抽两三名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供其他学生借鉴比较。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等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常微分方程与无穷级数”等方面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与基本运算;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与要求18学时 1.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集合概念 word

word 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记作B A = 若作B A ?且B 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空集φ: A ?φ 2、 集合的运算 并集B A ? :}A x |{x B A B x ∈∈=?或 交集B A ? :}A x |{x B A B x ∈∈=?且 差集 B A \:}|{\B x A x x B A ?∈=且 全集I 、E 补集C A : 集合的并、交、余运算满足下列法则:

word公式计算教案

Word表格数据计算——求和 【教学目标】: 1.掌握在word中单元格的概念 2.学会使用函数、运算符在word表格中求和。 【教学重点】: 1. 单元格地址 2. 表格中利用函数求和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对话框进行数值运算和函数运算 突破难点的方法:1演示强调公式以“=”开头; 2师生共同分析如何表示函数运算范围。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Word素材文件、教材、粉笔。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1、复习:展示效果图,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成绩统计表 2、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问:如对每个同学的总分进行统计?——引入WORD表格公式计算 二、WORD表格计算——求和 (一)单元格 word表格的每一个单元格以A1、A2、B1、B2的形式表示。其中字母A、B、C、D等表示列号,数字1、2、3、4等表示行号。 (二)使用WORD公式命令求和 选择【表格】----【公式】菜单命令,弹出【公式】对话框进行输入公式。且公式必需以“=”开始 1、SUM函数--SUM( ) SUM是一个表示求和的函数,括号中是运算的范围。 (1)SUM(Above):对光标上方的连续数值单元格中的数据求和 SUM(Below):对光标下方的连续数值单元格中的数据求和。 SUM(left)、SUM(right) 以“学生成绩统计表”为例演示使用上述方法求和。 (2)SUM(单元格范围) 连续区域范围----以:隔开

SUM(A1:B2) 表示求A1+A2+B1+B2的和。 ◆不连续单元格范围----以,隔开 SUM(A1,C2) 表示求A1+C2的和。 ◆一整行或一整列 SUM(c:c) 表示求第c列的和。 以“学生成绩统计表”为例演示使用上述方法求和。 2、运算符“+”计算 =A2+B2+C4 表示求A2、B2、C4三个单元格的和 以“学生成绩统计表”为例演示运算符的使用。 (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上的“自动求和” 步骤: (1)选择【表格】----【绘制表格】菜单命令,弹出【表格和边框】对话框 (2)光标定位至求和的单元格,单击自动求和按钮,可快速求出表格中 某一行或某一列中的数据之和。(使用此方法时最好从下至上求和。) (3)例:宁达电器公司2009年销售统计 三、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如何在表格中进行计算,同学们应多加练习,灵活应用。 四、课堂延伸 1、小技巧:在输入公式后,可按下F4以复制公式。 2、思考:在word中如何进行数据的减法、乘法以及除法运算? 五、作业布置: 1、请写出word表格中计算B1:E4的和的几种方法。 2、实训课完成P113 第6题计算“合计”。 六、板书设计 1、单元格:以 A1、A 2、B1、B2的形式表示 2、【表格】——【公式】 (1)SUM函数--=SUM( ):SUM(left)、SUM(A1:C3)、SUM(A1,C3)(2)运算符“+”计算:=A1+B1+C2 3、“自动求和”

word2007表格制作教案

课题:Word表格制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表格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表格的创建、编辑与调整。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完成表格的制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使其在探索中进步。 教学重点:表格的创建、编辑与调整 教学难点:表格的编辑与调整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及练习法 学法:思考、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题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会用到表格,例如:上课要用到的课程表,考试结束后的成绩单,求职时的个人简历等等。展示几张表格图样这些表格让我们非常清晰、有条理化的看到相关信息。那么这些表格是怎么制作的呢?本节课以制作课程表为例讲解word表格制作。 讲授新课: 一、表格的创建 1、创建表格的方法 操作方法1:单击“插入”选项卡的“表格”按钮,在弹出的“表格”下拉菜单中选择表格模型来建立表格。步骤如下: (1)选定“插入表格”的位置,即把当前光标 移到此处。 (2)单击“表格”按钮,出现表格调整模型, 如右图所示 (3)拖动表格模型以选定表格的行数和列数 (4)在拖动鼠标时,当表格的行数和列数达到 要求时,松开鼠标,在插入点就建立了一 张符合要求的表格。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操作方法2:通过“插入表格”对话框建立表格 (1)选定要插入表格的位置,单击“插入”选 项卡的“表格”按钮,在弹出的“表格”

下拉菜单中选择“插入表格”命令,弹出“插入表格”对话框; (2)在“行数”和“列数”框中输入相应的行、列数,单击“确定”的[负。 在插入点就建立了一张符合要求的表格。 利用这样的方法建立的表格都是规则表格,当创建不规则表格时,我们一般情况下是先建立规则表格,再在规则表格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一般可用到绘制表格功能 操作方法3:绘制表格(一般可用于修改表格使用) 操作方法4:快速表格,利用软件自带的模板创建 二、在表格内输入文本 操作步骤如下: (1)当表格建立后,可以在表格内输入相应的数字和文本; (2)输入完文本后,可利用工具栏对表格内的文字和数字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居中对齐”按钮;(了解几种对齐方式) (3)也可对表格的字体、字号进行设置。 例如:建立下图所示的表格,并进行保存 如何将我们刚才建立的表格变成一个完整的、符合要求的“课程表”,则要用到编辑与调整表格的方法。 三、编辑表格 1、选定表格 方法一:使用鼠标选定 选定一个单元格:将鼠标指针移到要选定单元格的左侧,单击左键。 选定一行:将鼠标指针移到要选定行的左侧,单击左键。 选定一列:将鼠标指针移到要选定列的顶端,单击左键。 选定整个表格:单击表格左上角的“全选按钮”。 方法二:表格工具/布局中的第一项选择,可选择单元格、列、行、表格 2、增加单元格、行与列数 (1)选定要插入新单元格的位置,单击“布局”选项卡中“行和列”右下角的“插入单元格”按钮; (2)弹出“插入单元格”对话框; (3)选择所需选项,单击“确定”即可

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1章 函数与极限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 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 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 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 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4、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 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 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 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 4、间断点及其分类; 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 集合概念 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 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M.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a, b, c, d, e, f, g}. 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

《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教学设计

《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4: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2.年级:八年级下 3.所用教材版本: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电子工业出版社 4.学时数:1学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八年下册第4单元第1课时使用公式计算数据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作表的编辑和美化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利用Excel所提供的各种公式,完成对工作表中数据统计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特点来看,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输入数据、编辑、修饰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如何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以帮助老师计算学生考试总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课本资源,从单纯学习信息技术处理技能转为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教育,使学生在独自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既满足对新知的渴求,又体验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中公式运算的功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动手、细心认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生尝试操作探究相结合;体验Excel中的数据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3、知识与技能: 了解公式的概念及输入公式的基本操作步骤,学会创建、修改公式,正,能结合数学内容理解公式的概念并能灵活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创建和编辑公式、掌握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中的“做一做”和“试试看”练习体会掌握使用公式计算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提示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协作互助,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懂得寻求协助,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知识,在电子表格使用公式计算数据中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如何操作,以及对知识点枯燥地讲解,而是安排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动手做,从中观察、体会、理解、掌握使用公式计算数据中对单元格的引用,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善于抓住典型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金钥匙”和“小博士”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任务、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教材word版(免费下载)

目录 一、函数与极限 (2) 1、集合的概念 (2) 2、常量与变量 (3) 2、函数 (4) 3、函数的简单性态 (4) 4、反函数 (5) 5、复合函数 (6) 6、初等函数 (6) 7、双曲函数及反双曲函数 (7) 8、数列的极限 (8) 9、函数的极限 (10) 10、函数极限的运算规则 (11)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⑵、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 ∪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Excel公式计算教案 excel 公式计算

excel 公式计算课题:Excel公式计算使用教材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二)》及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名称教学理论课□实验课? 课型技能课□其它□教学目标教学课时 2 1:掌握Excel2010中数据的计算。 2:理解和掌握Excel2010中常用函数。教学重点 1:掌握Excel2010中数据的计算。 2:理解和掌握Excel2010中常用函数。教学难点 1:掌握Excel2010中数据的计算。 2:理解和掌握Excel2010中常用函数。学情分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对于Excel的学习具有畏难情绪,学习比较吃力,并且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差异性较大,所以在教学时应合理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对比学习法 1:浏览教材,了解各个知识点,标明什么是重难点。教学准备 2: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以及相关拓展知识。 3:做好相应的课件。 一、导入环节: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Excel的基本操作以及数据的输入。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Excel的重难点,我们要来学习Excel中数据的计算以及常用函数的学习,跟以前小学学习数学计算一样,我们先来认识运算符,再开始学习简单的计算。二、学习新知: 1. Excel2010数据计算的认识公式语法=数据对象+运算符这里数据对象可以是常量、单元格、单元格区域,而运算符也有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文本运算符、引用运算符,下面我们将具体的来认识各个运算符及其用法。注意:等号一定不能省略,如果省略掉等号计算机则无法判断进行的是运算,只会将输入的公示当字符串处理。 2. Excel2010中运算符的认识 1)算术运算符教学过程算术运算符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是一致的,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中乘和除的运算符号与平时我们学习和接触的有一些不一样,但是用法都是一致的。例如:如果要计算三乘以二直接在单元格中输入:=3*2回车即可。 2)比较运算符 比较运算符我们也是比较熟悉的,主要是用来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最后一个不等于符号的书写。比较运算符的计算结果是一个逻辑值,即:true或false。 3)文本运算符文本运算符以前没有接触过,它的作用是将两个文本值连接或串联起来产生一个连续的文本值。例如:“Love”&“China”代表的就是将LOVE与China 两个字符串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字符串结果为:LOVEChina,字符串一定要用引号引起来。注意:文本运算符除了连接字符外还可以连接数字。 4)引用运算符引用运算符可以将单元格区域合并计算,它包括冒号,逗号和空格。其中冒号是基础,它代表引用两个单元格之间的区域。 3. Excel2010中单元格的引用 1)相对引用:是指当把一个含有单元格地址的公式填充到一个新的位置或者用一个公式填入一个区域时,公式中的单元格地址会随着改变。 2)绝对引用:是指在把公式复制或填入到新位置时,使其中的单元格地址保持不变。 3)混合引用:指在一个单元格地址中,既有绝对地址引用又有相对地址引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之间是可以转换的,通过在单元格地址中插入”$“符号来实现,或者利用F4键来切换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4. Excel2010中函数的理解和学习函数的基本语法:=函数名(参数列表)注意:语法中等号是必须的,这里主要讲解下图所示的8个基本函数,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如何查看函数的帮助文档,学会自学。 1) 求和函数 ? SUM直接求和函数:SUM(number1,number2,…) 表示求函数所有参数的和,其中参数可以是单元格、单元格区域或数字。例如:SUM(2,3,5)结果为10。? SUMIF单条件求和函数:SUMIF(range,criteria,wem_range) 即SUMIF(条件区域,条件,实际求和区域) 这个函数运用要比直接求和运用的更加广泛,它只求满足条件的某些单元格值的总和,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具体学习认识。

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教案

计算机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同名教材 配套电子教案

第4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 4.1 Word的基本操作 4.1.1 启动Word 4.1.2 Word的窗口组成 4.1.3 新建空白文档 4.1.4 保存文档 4.1.5 关闭文档与退出Word 4.1.6 打开已有文档 4.2编辑文档 4.2.1 输入文字 4.2.2 插入符号 4.2.3 撤销与恢复 4.2.4 选定文本块 4.2.5 删除、复制或移动文本 4.2.6 Office剪贴板 4.2.7 查找和替换 4.2.8 打开多个文档 4.2.9 更改默认设置 4.3文档视图 4.4设置页面格式4.4.1 设置页面 4.4.2 页眉和页脚 4.4.3 页码 4.5设置文档的格式

4.5.1 设置字符格式 4.5.2 设置段落格式 4.5.3 用格式刷复制格式 4.5.4 清除格式 4.5.5 自动更正 4.6 处理表格 4.6.1 建立表格 4.6.2 修改表格 4.6.3 设置表格格式 4.6.4 数据的计算与排序4.7 插入图片 4.7.1 插入图片文件 4.7.2 从“插入剪贴画”任务窗格插入剪贴画 4.7.3 从“剪辑管理器”插入剪辑 4.7.4 调整图片 4.8 绘图 4.8.1 创建绘图 4.8.2 自选图形 4.8.3 移动图形对象并调整其大小 4.8.4 三维和阴影效果 4.8.5 叠放图形对象 4.8.6 组合图形 4.9 文本框 4.10 艺术字

4.11 边框、底纹和图形填充 4.11.1 添加边框 4.11.2 添加阴影、颜色或图形填充4.12 公式 4.13 打印文档 4.13.1 打印前预览页面 4.13.2 打印文档 4.13.3 检查打印作业的进度 习题4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教案)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教案) ——制作歌手大奖赛成绩统计表 (执教人:信息技术教研组王荔虹) [课题]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教学内容] Excel数据的函数运算 [教学对象] 1、子江中学初一(1)班。 2、对Excel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组成和使用方法; 2、掌握SUM、A VERAGE、MAX、MIN等几种函数的使用方法; 3、了解设置单元格格式的基本方法; 4、学会利用函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Excel运用公式与函数运算的对比,能够在实际运用中正确选择和使用何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情感目标:体验应用公式和函数解决问题的优势。,感受计算机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SUM、A VERAGE、MAX、MIN等几种函数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函数的参数和函数参数的格式。 2、函数中的选定数据范围(包括连续和不连续)。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教师创设好Excel的故事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讲授法:通过有趣的游戏环节,讲解Excel中什么是函数,通过故事内容中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公式运算与函数运算。 3、任务驱动法:根据布置任务的具体要求,利用习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4、自主探究法:分小组结合书本、教师提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提供Excel运算的辅助材料,如练习、导入材料等。 2、学生准备:课前分好小组。 3、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ppt2007教案word电子版第9章输出演示文稿

章节备课 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本章内容提要 打包演示文稿 打印演示文稿 将演示文稿输出为网页或图片 课 题: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教学目的:通过实例学习输出演示文稿,使学生掌握本章知识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应用制作好的ppt 演示 课 时 数:合计2课时,理论1课时,上机实践1课时 教 具:微机室 ppt2007素材见光盘 授课内容: 第一节: 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制作好演示文稿后,我们还可将其打包以便在别的计算机中播放。此外,还可以打印演示文稿或将演示文稿发布成网页或图片等。 9.1 打包演示文稿 如果需要在另一台计算机上播放演示文稿,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将演示文稿文件复制到播放演示文稿的计算机中。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假如你准备播放演示文稿的计算机中没有安装PowerPoint 程序,或者演示文稿中所链接的文件以及所采用的字体在那台计算机上不存在,这些情况会使演示文稿无法播放,或者影响演示文稿的播放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PowerPoint 提供了演示文稿的“打包”工具,利用该工具可以将播放演示文稿所涉及到的有关文件连同演示文稿一起打包,形成一个文件夹,从而方便在其他计算机中进行播放。 9.1.1 打包演示文稿 打开要打包的演示文稿 第一次执行打包操作时出现

单击“选项”按钮,打开“选项”对话框设置打包选项:在“包含这些文件”设置区中可选 择需要在打包文件中包含的内容;在“帮助保护PowerPoint 文件”设置区中可设置打开或修改包中的演示文稿时是否需要密码 如果要将演示文稿打包到文件夹,可在“打包成CD ”对话框中单击“复制到文件夹”按钮,在打开的对话框输入文件夹名称“感受童画的激情”,然后单击“浏览”按钮,设置存放打包文件夹的位置 返回“复制到文件夹”对话框,在“位置”编辑框中可看到放置打包文件的位置,单击“确定”按钮,打开提示对话框,询问是否打包链接文件,单击“是”按钮,系统开始打包演示文稿,并显示打包进度。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将演示文稿打包到指定的文件夹中。最后单击“打包成CD ”对话框中的“关闭”按钮,将该对话框关闭。 9.1.2 播放打包的演示文稿 将演示文稿打包后,可找到存放打包文件的文件夹,然后利用U 盘或网络等方式,将其拷贝或传输到别的计算机中。要播放演示文稿,可双击打包文件夹中的“Play.bat ”文件进行播放。

数学计算公式大全讲课教案

一、数学计算公式大全: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Word电子教案

Word2003电子教案 目录 第一章Word基础知识 (3) 第一节Word 2003 简介及新增功能 (3) Word 2003 简介 (3) Word 2003新增功能 (3) 第二节Word 2003 基本操作 (4) Word 2003 启动与退出 (4) Word 2003 界面组成 (4) 第二章文档基本操作 (5) 第一节新建文档最常用方法 (6) 第二节保存文档最常用方法 (6) 第三节打开和关闭文档 (6) 第三章文本编辑 (6) 第一节输入文本 (7) 第二节修改文本 (8) 选择文本 (8) 文本编辑 (8) 查找与替换 (9) 拼写和语法 (10) 第四章文本格式编辑 (10) 第一节设置字符格式 (10) 设置字体 (10) 设置字号 (10) 设置字形 (11) 第二节美化文本 (11) 设置字体效果 (11) 设置字间距 (12) 设置文字动态效果 (12) 添加边框和底纹 (12) 第三节设置制表位 (13) 第四节设置段落格式 (14) 第五章表格的制作 (16) 第一节创建表格 (16) 第二节编辑表格 (17) 第三节美化表格 (18) 第四节数据处理 (19)

第六章图形和图像编辑 (20) 第一节绘制图形 (20) 第二节插入图片或剪切画 (21) 第三节艺术字 (22) 第四节文本框 (23) 第七章样式和模版 (23) 第一节样式应用 (23) 第二节模板应用 (24) 第八章文档高级应用 (25) 第一节宏的应用 (25) 第二节目录 (26) 第三节公式 (26) 第四节使用域 (26) 第五节邮件合并 (26) 第九章页面设置与打钱印输出 (26) 第一节页面设置 (26) 第二节文档格式 (28) 第三节打印输出 (29)

在word中表格制作教学设计

在word中表格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表格中的基本概念及生活中表格的应用; (2)掌握在word文档中创建表格的方法;能熟练编辑制作的表格。 2、能力目标: (1)在利用菜单操作及实际绘制的过程中,了解绘制表格的方法,熟悉制作表格的过程。(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对表格的创建与编辑,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2)通过拓展知识点,多种操作手段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表格的创建 (2)难点:单元格的合并。 三、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教室 2、word软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请问这节是什么课?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展示课程表,及其它类型的各种表格,可见表格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 展示一份简单的自我介绍(文字版和表格版)提问:这两种介绍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文字版: 表格版 总结:表格形式的介绍更清晰明了,今天我们就要尝试制作一张自我介绍的表格。 学生回答 引出课程表 学生讨论分析两份介绍的优缺点 同步进行ppt展示 (二)、了解概念,学习操作 1、概念讲解 要制作表格,首先需要了解表格的一些基本概念。 (介绍行线、列线、单元格、行、列的概念) 2、这是一张老师制作的表格,你能不能做出来,试着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 …… 提问:插入表格的方法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对学生操作步骤归纳细化 3编辑表格 观察如下两个表格,找出两个表格有什么不同。 学生仔细观察回答: 1) 单元格大小不一; 2) 第一行第一列单元格增加了斜线表头; 3) 右下角的3个单元格合并成了1个。 问学生:你能把你的表格也做成这样吗? 自学指导: 根据导学资料卡第2页的内容,完成下列操作。 (1)调整单元格的大小; (2)在第一个单元格中绘制斜线表头,并输入日期和时间; (3)根据时间计划表的样式合并相应的单元格。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检测自学效果:随机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补充。 小结: 调整单元格的大小: 将鼠标放在要调整的边框线上,当光标变成双向箭头时,按住鼠标左键,当边框线变成虚线时拖动到所需位置即可。 制作斜线表头: 将光标移动到要插入斜线表头的单元格中,在“表格”菜单中选择“绘制斜线表头”命令,在弹出的“插入斜线表头”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表头样式和标题字号,输入行标题和列标题即可。 合并单元格: 选中要合并的几个单元格,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合并单元格”命令即可。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给予时间继续完善。

《Excel公式计算》教学设计

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的简单运算 王西中学许贺琼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Excel中的相关概念,并能进行数据的录入与编辑,对于填充柄、单元格地址等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教师的引导启发为主。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软件,但是作为Office办系统成员之一的Excel,学生有了Word的操作基础,应该能够轻松的掌握相关的操作,也会通过迁移的操作完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公式的作用、掌握常见算术运算符的表示 2、熟练掌握公式的编辑,并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3、掌握用函数法求和、平均值等简单运算 4、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Excel数值计算的强大优势,通过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式的编辑、常用函数的应用 难点:用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三、教法设计: 通过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Excel中数据计算的方法,掌握用计算处理数据的地般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软件:Excel2003 五、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任务驱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并能过小组合作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实践,一个个任务迎刃而解。在课堂中学生处于动脑、动手、交流的状态,学习氛围体现出了和谐高效。

Word表格制作教学设计

Word表格制作 知识目标:了解表格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表格的创建、编辑与调整。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完成表格的制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使其在探索中进步。 教学重点:表格的创建、编辑与调整教学难点:表格的编辑与调整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及练习法学法:思考、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及过程:课题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会用到表格,例如:上课要用到的课程表,考试结束后的成绩单,求职时的个人简历等等(用第1张幻灯片展示提到的几种表格)。这些表格让我们非常清晰、有条理化的看到相关信息。那么这些表格是怎么制作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word表格制作(展示第2张幻灯片)。 讲授新课: 一、表格的创建 1、认识表格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表格。(利用我国奥运金牌汇总表进行讲解,展示第3张列:竖向的单元格组成一列。最多可以有63列,列号的范围是A—CK。

2、创建表格的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展示第5张幻灯片) 方法一:使用菜单创建表格(展示第6张幻灯片) 操作如下: (1)打开文档,调整好光标位置; (2)单击“表格”菜单的“插入”子菜单中的“表格”项,打开“插入表格”对话框; (3)在“插入表格”对话框中设置表格参数; 在[列数]和[行数]文本框分别用于设置所创建的表格的列数与行数; (4)单击“确定”按钮。 方法二:使用“插入表格”按钮创建表格(展示第7张幻灯片) 操作如下: (1)首先要启动word; (2)调整好光标的位置,使它正好位于要插入表格的地方。 (3)将鼠标放在[常用]工具栏的[插入表格]按钮上,按下这个按钮,将出现一个示意网格。按住鼠标并拖动鼠标穿过这些网格,当达到预定所需的行列数后,释放光标键。 例:拖动鼠标使其亮度显示5行6列,并释放鼠标,即在文档中插入一个5行6列表格。 方法三:手动绘制表格(展示第8张幻灯片) 操作如下: (1)打开文档,调整好光标位置;

小学信息技术《四则运算-用公式计算》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四则运算-用公式计算》教 案 小学信息技术《四则运算-用公式计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公式的含义和构成,能够在Excel中输入及修改公式。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使用公式,体会Excel的自动计算功能,并能够对Excel的公式活学活用。 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体会Excel公式的重要性及便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Excel公式的输入及修改,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将数学公式转换为Excel公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期末考试结束了,老师想利用Excel尽快将每名学生的总分计算出来,哪位同学们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老师用简单的方法快速完成这项工作?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成绩表”。 学生:用计算器将各科成绩相加,计算出每名同学的总

成绩,再录入。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很准确。其实利用Excel中提供的公式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计算任务。 ——引入新课——四则运算-用公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教师先介绍公式是一种以“=”开头的数学算式,例如,“=B3+100”就是一个公式。Excel规定用+号表示加、用—号表示减、用*号表示乘、用/号表示除。公式中只可以使用小括号,Excel计算公式的值与数学中的运算顺序相同。将没有进行总成绩核算的成绩表发给学生,让大家来计算总分。 任务一:公式的输入 引导学生练习使用运算符将数学算式变换并输入到Excle中。首先将算式(34+56)×0.2+35÷56在Excel中表示出来。然后在选定单元格中输入公式:=(34+56)*0.2+35/56,再敲回车键。让学生观察单元格中显示的数据。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给出评价并进行总结输入公式两种方法: 1.在单元格中输入=(34+56)*0.2+35/56。 2.在编辑栏中输入=(34+56)*0.2+35/56。 输入完成,敲回车键得出结果。 任务二:用公式计算

word表格制作教案()

Word表格制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表格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表格的创建、编辑。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完成表格的制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使其在探索中进步。 教学重点:表格的创建、编辑 教学难点:表格的编辑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及练习法 学法:思考、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题引入: 展示两份自己的简历,一份使用表格,一份使用文字描述。(幻灯片展示) 提问:哪种表示方法更好,好在哪里?(学生对比两种方法,得出结论:表格更加直观、清晰的看到相关信息)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个人简历,你们还经常见到哪些表格?(学生回答)例如:上课要用到的课程表、考试结束后的成绩单(用幻灯片展示提到的两种表格)。这些表格让我们非常清晰、有条理化的看到相关信息。那么这些表格是怎么制作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word表格制作(展示幻灯片)。 讲授新课: 一、表格的创建 1、认识表格 在学习表格的制作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表格。(利用我国奥运金牌汇总表进行讲解,展示第3张幻灯片。) 我国奥运金牌汇总表 届次金牌银牌铜牌总计 23届15 8 9 24届 5 11 12 25届16 22 16 26届16 22 12 27届28 16 15

总计 我们来看一下表格由哪些部分组成? 表格:由横竖对齐的数据和数据周围的边框线组成的特殊文档。 单元格:表格中容纳数据的基本单元。 行:表格中横向的所有单元格组成一行。 列:竖向的单元格组成一列。 2、创建表格的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方法一:使用菜单插入表格 操作如下: (1)打开文档,把光标定位于需要制作表格的地方; (2)单击“表格”菜单的“插入”子菜单中的“表格”项,打开“插入表格”对话 框; (3)在“插入表格”对话框中设置表格参数; 在[列数]和[行数]文本框分别用于设置所创建的表格的列数与行数; (4)单击“确定”按钮。 方法二:手动绘制表格 操作如下: (1)打开文档,把光标定位于需要制作表格的地方; (2)单击“表格”菜单的“绘制表格”项,鼠标指针变在笔形; (3)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并拖动鼠标,画出表格的外边框; (4)继续拖动鼠标画出表格的行、列线; (5)制作完成后,关闭“绘制表格”工具栏。 任务一:以“课程表”为例制作出“课程表”的初稿。(展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几行几列)学生活动: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分别用两种方法完成“课程表”的初稿。(建立一个8行,11列的表格)请同学分别演示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课程表的初稿。 通过任务一小组讨论分析总结两种方法的适用于创建什么类型的表格(使用菜单插入表格:适用于相对较大结构规律的表格;手动绘制表格:适用于小的、结构比较自由的表格。) 思考:如何从任务一的表格变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表”? 二、编辑表格 如何将我们刚才建立的表格变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表”,就要对表格进行编辑。编辑表格包括对表格进行选定、单元格的拆分与合并等操作。 1、选定表格 选定一个单元格:将鼠标指针移到要选定单元格的左侧,单击左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