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版第一单元

九上语文版第一单元
九上语文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散文阅读

第一节单元领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知识,把握命题方向。

2、规范答题格式,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常言道“散文是无韵的诗”,她形散而神不散,最便于表情达意。那么散文该怎么去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武林秘笈吧。

二、了解散文的特点及考点内容。

㈠散文知识储备:

1.散文含义: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

形散:①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散文的类别: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4.散文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5.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

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6.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7.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㈡散文考点:

1.整体感知

2.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3.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5.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6.仿写句子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三、规范答题技巧

1.整体感知

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①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②从所选材料中概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做到言简意赅而又不漏点答题。

2.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①比喻:使句子生动、形象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③排比:增强语气

④ 反问:加强语气⑤反复:强调⑥对比:突出其中一个。⑦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⑧夸张:极力的表现。

3.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注意: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答题要点: ①解释词语的含义. ②结合上下文和散文的主题来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或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③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注意: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答题要点: 抓关键词,联系主旨,体会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5.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题要点: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答。

①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②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6.仿写句子答题指导:

①读懂题旨要求,注意仿句式结构。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作答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相对、相近的词语打开思路④仿语意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①必须用第一人称。②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四、考点运用:

速读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一篇,回答:

①说说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

②请试着背背在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1.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1937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作家茅盾曾在革命圣地延安生活了半年左右,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回重庆后不久,饱含激情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借白杨作象征,纵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乐自学:1.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划记生字新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3.感知文章内容。

自学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主宰虬枝秀

颀婆娑

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旁yì( )斜出qián( )滋暗长

纵横jué( )荡yānyān( )欲睡

妙手ǒu( )得无边无yín( ) 坦荡如dǐ( )

3.“礼”,崇敬,题意为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这种极普通的白杨树为何会被人赞美?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句式:我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快乐自学:跳读课文。

自学检测: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1.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并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紧扣这条线索来行文的?然后完善下面的结构图示:

抒情线索:(回忆单元领读课中找散文线索的知识点)

直抒赞美之情

之景景美不平凡

白杨树白杨树形美不平凡

不平凡白杨树神美不平凡

象征的意义人美

再抒赞美之情

教师点拨:全文由“形”写到“神”,最后揭示象征意义。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 借此言彼” 。

(三)、精读课文,领悟象征意义。

(1)朗读第5段,找出本段中写白杨树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关键词语.

外形特征:性格特征:

干:枝:叶:皮:白杨树形象:

它的内在气质概括:

(2) 这篇文章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请找出有关语句,大声读读.

将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

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作者明赞白杨,实赞什么?

(4)为什么不明写?(结合写作背景理解)

请一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于1938年底赴新疆,1940年三月赴延安讲学,后又离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写下了这篇文章。由于作者当时在重庆,无言论自由,因此采用象征手法书写自己的情感。

(5) 小结: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讨论交流。

四、小结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的妙处。

2.品味课文生动贴切的语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同学们,《白杨礼赞》赞什么?他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2、导入:作者如此赞美,你能说出其中的美妙吗?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研读课文,感悟写作特色。

快乐自学:研读第2、7、9段。

自学检测:思考并自主解答下列问题:

1. 高原之景有何特点,请用第2段中的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并想一想为什么要写高原景色?

特点:

目的:

2. 第7段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然后再用

”等词语,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盛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采用“”的写作手法,使行文曲折有致。

3. 结尾为何还要写楠木?楠木又象征什么?

4.我在阅读中还发现哪些问题?

(二)、品味语言

快乐自学:

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仿照示例在书上作批注。

提示:基本的赏析切入点有词语、修辞、句式、表达方式、思想内涵。

赏析示例:“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一个“翻”字富于动感,充满生机,让人赏心悦目。——词语)

2.囚绿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理清思路。

2.理解绿囚的象征义。

3.体会作者向往光明和自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关于颜色,人们有过许多讨论,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绿色。你们认为绿色一般象征着什么?你们爱绿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囚绿记》是一篇关于爱绿的散文,作者陆蠡,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后,当时,抗战正处于艰难困苦的相持阶段,民族危机深重,后来,作者称这段时间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囚绿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三、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乐自学: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划记生字新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3.感知文章内容。

自学检测: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涸辙移徙淅沥猗郁蕈菌

2.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词语:

急不xiá( )择:yà( )苗助长:

3、课文整体感知:

①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② 题为“囚绿记”,题中的“绿”即常春藤,找出文中写囚禁常春藤的段落,思考:囚绿之前、囚绿之后写了哪些跟绿相关的内容?仿“囚绿”的概括方式,用动词填好下面的文章结构图。

绿——囚绿——绿——绿

讨论交流。

(二)、精读课文,理解象征意义

快乐自学:精读课文第10、11、13段。

自学检测:自主解答下列问题。

1. 找出描写绿囚的语句,读一读,然后概括绿囚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

2. 在文中划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思考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借绿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语有何作用?作者称“绿囚”为“囚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会想到什么?

4. 文中的“绿(绿囚)”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5.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问题?

讨论交流。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

2.培养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读了《囚绿记》,知道作者的行文线索吗?文章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生答)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文章的美妙之处。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快乐自学:

1.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仿照示例在书上作批注。

2.朗读5、7、8、10段,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提示:基本的赏析切入点有词语、修辞、句式、表达方式、思想内涵。

赏析示例:“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用排比和比喻,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绿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喜爱。-----修辞)

自学检测::做好课后练习二

讨论交流。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的手法

2.感受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情思念和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睹物思人,84岁高龄的邓大姐观赏西花厅海棠花时,情难自已,口述本文,后由身边工作人员整理而成。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的纪念和缅怀。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的手法

2.感受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情思念和崇敬之情

(二)、检查预习

快乐自学: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划记生字新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3.感知文章内容。

快乐自学。

1. 注音:甬道澎湃花瓣浮想联翩

2. 释词:浮想联翩: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理出文中叙述的几件事情,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体会其中蕴涵的深情。

② 本是回忆两人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何从海棠花写起?

(四)、质疑解疑

① 如何理解文末“同志” 、“战友”、“ 侣伴”的称呼?

② 文中的人称有何变化?表达效果怎样?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快乐自学: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几个句子,读一读,在书上作赏析批注。提示:找好赏析点(词语、修辞、句式、表达方式、思想内涵)

(二)自学检测: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2. 十二年本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三、本课小结

本文记叙了周、邓在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和他们的过程,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理想和的爱情。

4.草莓

教学目标: 1. 品味本文清新隽永的语言2. 类文阅读,学会赏析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颗草莓会让你产生什么联想?(生答)多么奇妙的联想啊,今天我们来看看外国作家眼中的草莓会诱发什么联想?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乐自学:1.轻声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2.划出生字新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自学检测: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枝柯荒诞璀璨禀赋弥

漫馨香

2.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词语:

qìn()人心脾:zhuìzhuì( )不安:

3、本文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

讨论交流。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旨

快乐自学:细读课文1、3段,思考文意有何不同。

自学检测: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 思考:同是写九月之景,第1段描写意在突出什么,第3段描写意在突出什么,这样写的精目的何在?

2. 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的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快乐自学:

1.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仿照示例,在书上作批注。

2.基本的赏析切入点有词语、修辞、句式、表达方式、思想内涵等。

赏析示例:“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赏析:这句话告诉我们青春虽然美好,但容易消逝,所以要珍惜青春年华,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思想内涵)

自学检测: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每日的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2 我们还很年轻---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很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出优美句段。

例文1 我的心愿

我静坐窗前,望着窗外沙尘飞扬、狂风肆虐,望着公路上飞驰的汽车仍然耀武扬威地喷着尾气,望着远处工厂的烟囱冒出一缕缕如同魔鬼一样张牙舞爪的黑烟……我的心在痛,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荒凉的沙地,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鸟儿惨痛的鸣叫,人哪,你难道要一错再错吗?

我不否定人类的伟大。他们一步步地创建这个世界,让它如此丰富多彩。然而他们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却深深地伤害了视人类为朋友的动物群体,更残暴地戳穿了曾为人类遮风沙、挡寒雨的绿色屏障。人类的所作所为注定要受到惩罚。终于,狂风邀请沙粒来到了人类的栖息之地,它们面对罪恶的人类,使劲地发泄着内心的仇恨和哀怨。大街小巷,飞沙走石,惨不忍睹,到处都显现出大自然征服人类的痕迹:一座房屋终于招架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无奈地坍倒了;一家大商店狼狈地在关闭的店门上挂了“因天气状况,暂停营业”的牌子;一位农人怜惜地望着被连根拔除的麦苗,眼泪滚落下来;一位白须老人望着满天的混沌感慨万千:“这都是报应啊!是人一手栽下的祸根……”

可怜的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示威和挑战,你的聪明呢?你的才智呢?你往日的傲慢呢?你不是声称自己是自然的主宰吗?你不是有能力改变世界一切的一切吗?

哦,人类,觉醒吧,现在还来得及。

都市频道的《萝卜白菜》栏目中,一位年轻的“绿色使者”飘然而至,她与同伴周游至西藏,沿途清理垃圾和塑料袋,她已经真正意识到了人类的危急:长江源头的居民竟缺水告急!她轻轻地唱起《变脸》,告诫人们:大自然终究有一天会“变脸”的……

我心潮澎湃,一刹那间竟在心底升起一团再也挥之不去的火焰——我要做一名“绿色使者”,我要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歉意向大自然说声:对不起!我要号召人类为人与自然的共存而奋斗不息。

——这将是我永不变更的心愿。

让绿色重新铺满大地——这又将是全人类的心愿!

评析:

当代的青少年,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不愧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一代。本文作者怀着深重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视野推向大自然,结合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具体事例,聊起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话题,表明了“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人人应该从自我做起”的态度,并在文章结束处倾吐出“让绿色重新铺满大地”的心声。

例文2 谢谢您,妈妈

妈妈,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名词,世间因为有妈妈而变得温馨和可爱,曾几何时,我读懂了她,真正地。

我是一只小小的船,妈妈是一个温暖的大海港。当我停泊在她的怀抱时,我满目阳光,满心温暖。我享受着她无限的爱抚,那朵朵浪花便是我被爱的记录。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的影子总是那么清晰;妈妈对我的付出,永远那么多。时常望着妈妈那操劳的身影,我多么想说一句:“妈妈,谢谢您。”

妈妈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每个春秋,她总是在属于她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然而家境不好,又加上我这个家中主要的消费者——读书人,妈妈种地挣下的钱远远不够家里开销。妈妈只好找了个编铁丝网的临时工作,每个月挣400元。妈妈很满足,起早贪黑忙个不停。可编铁丝网很辛苦,每天工作长达9个小时。每晚妈妈一回家就得休息,她太累了。在灯光下,我看见妈妈那疲惫的神情,她那丝丝白发在闪光,额头的皱纹更多、更深了。当我望着妈妈被铁丝划破的胳膊时,当我拿着妈妈的血汗钱交书费时,我多想说句:“妈妈,谢谢您。”

妈妈,我是沐浴在您爱的阳光中长大的。我受挫折时,您给我鼓励;我进步时,您及时地表扬。

谢谢您,亲爱的妈妈。

您那额头的皱纹和增添的白发是您爱我的见证。妈妈对我的爱是博大细腻的,可贵的,丰富的,神圣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谢谢您,亲爱的妈妈。

评析:

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伟大而又平凡的:它是唠唠叨叨的话语,是离别之前的叮嘱,是病床前的守护,是亲手缝制的寒衣,更是省吃俭用后的无私供给……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我们得以长大成人!然而,母亲却不再年轻,岁月为她带来了白发,使她脊背弯曲,人生旅途使她步履蹒跚,风霜雨雪在她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当我们不经意地感觉到了这一切时,必将引起心灵的震颤,从而倾吐出感谢的心声。本文作者就是这样饱含深情地叙写了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倾吐出了“感谢您,亲爱的妈妈”的心里话。文章叙事具体生动,倾吐心声自然天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调.停(tiáo)篾.片(miè)侥.幸(jiǎo)不省.人事(xǐng) B.拜谒.(yè) 嗔.怒(chēn) 星宿.(xiù) 箪.食壶浆(dān) C.存恤.(xù) 勾.当(gōu) 愧赧.(nǎn) 劈.头劈脑(pī) D.纶.巾(guān) 作揖.(yī) 避讳.(huì) 面面厮觑.(q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攀谈逞能商酌汉室末胄 B.傲慢颠倒心窍如雷灌耳 C.聒躁盘缠促狭顿开茅塞 D.吹嘘桑梓见教经世奇材 3.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细细______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乌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______,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______,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______。 A.品尝绝妙意境浓情厚谊独特感受 B.品赏浓情厚谊绝妙意境无限乐趣 C.品赏浓情厚谊闲情逸致无限趣味 D.品味闲情逸致浓情厚谊独特感受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智取生辰纲》选自古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明末清初小说家施耐庵。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C.《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5.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两处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分别写出修改意见。(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4分) 2018年洛阳市将举办第三届“周恩来读书节”活动。有专家认为,①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的积极性。目前,②相关部门正在认真实施和策划读书节活动,确保本届读书节收到预期效果。 (1)第①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文默写。(6分)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 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 ..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 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 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二)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妖娆.(ráo)折.腰(shé)可汗.(hán) 娉.婷(pīnɡ) B.分.外(fèn) 风骚.(sāo)鲜妍.(yàn) 莽.莽(mǎnɡ) C.稍逊.(xùn) 摇曳.(yè)冠.冕(ɡuān) 枉.然(wǎnɡ) D.红晕.(yùn) 呢喃.(nán)黎.明(lí) 丰润.(yùn) (解析:A.“折”应读作“zhé”;B.“妍”应读作“yán”; D.“润”应读作“rùn”。)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 ....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B.张学良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风. 流人物 ...。 C.你娉婷婉约的风姿,娇艳俏丽的容貌,妩媚得体的举止,优雅 大方的谈吐,令我刮目相看 ....。 D.我们当代的青少年是一代天骄 ....,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 (解析:D.“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用来形容青少年不符合语境。)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3分)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特点,本身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的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 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 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3分) A.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B.通过生动有趣的民俗活动体验,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历史,树立了民族自信。 C.为了让选择留校的学生们度过一个温馨的春节,学校举办了留校学生新春联欢会。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第一单元习题第一课第一讲(红体为课中例题) 1.下列几组词语中画线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滔滔(tāo) 素裹(guǒ)妖娆(ráo) B.沁园春(qìn)莽莽(mǎng) 大雕(diāo) C.俱往矣(xǐ)略输(shū)分外(fan) D.文采(cǎi)朝拜(zháo)成吉思汗(hán) 2.选出画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他做的好事真是数见不鲜。 (3)大熊猫的数量在逐年锐减。 A shǔshùshù B shǔshu?shù C shùshu?shù D shǔshǔshù 3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惟余莽莽()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风骚()单于() 4根据拼音写汉字 稍xùn()风sāo( ) 素guǒ( ) 大diāo()妖ráo()一代天jiāo() 第一课第一讲答案 1A 2B 3mǎng fan ráo hán sāo chán 4逊骚裹雕娆骄 第一课第二讲 1.选择正确理解,在句后括号内填写字母。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A.写静景 B.写动景 C.写实景 D.既写动景又写静景 E.写想象中的景象 2.选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 (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欲与天公试比高。() A.拟人 B.夸张 C.比喻 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数一数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过去了,真正开创未来的只有当今的英雄 B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C真正的英雄只有当今社会才会出现 D真正称得上才华出众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5“欲与天公试比高”省略的主语是() A飞雪和坚冰B群山和高原C诗人自己D长城和大河 6从全词来看下阕是() A全词的重点段 B全词的辅助段 C与上阕平行关系,一个主题的并列两部分 D上阕是重点,下阕是引申、发挥的辅助段落 第一课第二讲答案 1 DABE 2 BCA 3(1)高山好像银白色的蛇在舞动,高原好像蜡白色的象在奔驰(2)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景色非常壮丽。 4B 5B 6A 第二课第一讲 1. 下列字词音、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田圃(fǔ)禁锢(gù)寒浅(qiǎn)留滞(zhì) B暗哑(yīn)喧嚷(rǎng)蓑衣(suō)斗笠(lì) C油膏(gāo)绕着(rǎo)襁褓(qiáng ) 翅膀(chì) D拥挤(yōng)牧场(mù)丝缕(lǚ)知悉(xī)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田圃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桑梓(zī)逞能(chěng)侥幸(jiǎo) B.拜谒(yè)心窍(qiào)怨怅(chàng) C.拙病(zhuō)报帖(tiē)调停(tiáo) D.嗔怒(chēn)颠倒(diān)岔气(chá)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作揖歇息聒噪维维连声 B.腆着虞侯赐教面面厮觑 C.纶巾鼎足鄙贱尖嘴猴腮 D.商酌愧赧筵席如雷惯耳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突然茅塞顿开 B.人才难得,并非所有的领导人物,都像刘备这样思贤若渴,从善如流。 C.他满面羞惭,喏喏连声,告别而去。 D.因为不小心打坏了一个盘子,她被老板骂了个狗血喷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也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B.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使我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C.本月首飞的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适航审定要求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首款干线客机。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2分)() 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老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悠闲漫步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6.综合性学习。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3分)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羨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关键词:________ 课文题目: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jiā)岸①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zh?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 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 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 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 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 即使有千里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与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称它为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 气不足,才能和美德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知道(认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jiǎ)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a)曳(ya)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 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xiù),烨(ya)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 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水 结成很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懈怠,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 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所讲的道理。又忧虑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 名望的人可以与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 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缓和言辞和脸色。我站在 旁边陪侍,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腰侧耳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表情更加恭敬, 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最终获得许多学识。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冬刮着猛烈的 风,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服 侍的人端来热水浇洗,用被裹盖,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在一起住宿的书生都身穿绮罗锦绣的衣服,头戴用红缨宝石 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的佩环,左边佩带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的样子像 神仙;而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夹在他们中间,没有一点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的事,就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 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 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 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用整块石头 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 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 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 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 段看不见。溪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竹林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冷清没有旁人,(哪有生悲哀的气氛,让人)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 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做随从跟着来的人,(有)两个姓崔 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娉婷.(tín)丰润.(rùn)红装素裹.(guǒ) B.鲜妍.(yán) 摇曳.(yè) 呢喃.(lán) 新颖.别至(yǐnɡ) C.汹.涌(xiōng) 飘逸.(yì) 冠冕.(miǎn) 不屈不挠.(náo) D.凝.望(níng) 忧戚.(qī) 滔.滔(tāo) 成吉思汗.(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战狼2》,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 ....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B.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长得惟妙惟肖 ....。 C.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 ....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D.村干部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3.(广元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有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 B.10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读者纷纷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C.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D.嘉陵第一小学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师生不患春季流感,确保全校师生健康安全。 4.(襄阳中考)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②④①③⑤ B.①③④⑤② C.②④⑤③① D.①④⑤③②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 ①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20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近年来, 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很可能 ...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像盖房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桑梓.(zǐ) 侥.幸(jiǎo) 星宿.(xiù) 愧赧.(nǎn) B.聒噪(guō) 怨怅.(chàng) 蓼.溆(liǎo) 歇.息(xiē) C.报帖.(tiè) 纶.巾(guān) 行.货(háng) 着.意(zháo) D.存恤.(xù) 恁.地(nèn) 逞.能(chěng) 勾.当(gòu)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回到家,她就迫不及待地急着想去洗个脸。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调查,仔细研究,切不可掉以轻心。 C.多读多写是正确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D.这次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关注细节造成的。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泥泞的山路留下了一些零散的脚印,警察重蹈覆辙 ....,想要找到犯罪人的行踪。 B.在专制制度下,社会缺乏公平与正义,媚上欺下 ....的官吏横行霸道,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C.当今世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这些战争无论打着什么旗号,受害的是无辜的黎民百姓 ....。 D.王爷爷在弥留之际 ....还念叨着儿子的名字。 4.下面五个句子被打乱了,结合上文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是一场苦旅,需要我们跋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样的朋友,谁都会有,他们来过、又去过,也曾替换过 ②贴心的朋友能分享你的喜悦与秘密,也能分担你的哀愁与难题 ③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会像石子一样,慢慢地沉入记忆的长河 ④回忆往昔,那时你才会领悟“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不容易” ⑤在你痛楚的时候,陪你一起静静地流泪 A.②⑤①③④B.④②⑤①③C.①②④⑤③D.②⑤①④③ 5.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人物和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林黛玉因晴雯不开门一事错怪宝玉,心中怨气无处发泄。次日,又看到花落,勾起伤春愁思,就把残花落瓣掩埋起来,一首《葬花吟》道尽了她内心的酸楚。(《红楼梦》) B.孙悟空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大闹五庄观、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斗法车迟国、三调芭蕉扇等,体现了他随机应变的超凡智慧、爱憎分明的处事原则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归纳练习 注音 夏(jiǎ)辍(chu?)垄(lǒng)怅恨(chàng)鸿鹄(h?ng hú)闾(lǘ)当行(dāng háng)戍(sh ù)渔阳屯(tún)度(du?)以数谏(shu? 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g)行卜(bǔ)帛(b?)陈胜王(wàng)罾(zēng)鱼腹(fù)间令(jiàn)祠(cí)篝火(gōu)忿(fan)恚(huì)笞(chī)毋(wú)藉第令(jia)宁有种乎(nìng)袒(t ǎn)为坛而盟(w?i)蕲(qí)铚(zhì)酂(cu?) 柘(zha)谯(qiáo)身被(pī)会(huì)六七百乘(shang)骑(jì)稷(jì)长(zhǎng)吏以应(yìng)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意思是“倡导” (3)固以怪之。(“以”通“已”)意思是“已经”(4)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意思是“穿”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1.【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5.【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借给 6.【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果真。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9.【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10【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11【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1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13 【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古义:估计今义:限度,分寸 3、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4、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项燕为楚将:将领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书乃丹书帛: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派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数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道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充当 为坛而盟:筑 项燕为楚将:是 士卒多为佣者:替、给 5、解释下列各句并补充省略的成分。 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新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已经迈入了艰难、辛苦而又甜蜜的九年级。这将是你们的人生路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当你那到这份试卷时,也许心里充满了兴奋与激动。请认真完成这份并不是总结的试卷,别马虎、别草率哦。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9分,1-7每小题3分,8小题8分) 1.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一代天娇(jiāo)陈吉思汗(chén)绿茵(yīn)留滞(zhì) B.还看今朝(huán)弥足珍贵(mí)蒙胧(méng)丝缕(lǚ) C.淅淅沥沥(xī)润如油膏(hāo)颤动(zhàn)蓑笠(suō) D.银波微漾(yàng)引吭高歌(háng)嗒然(tà)昏晕(yūn) 2.下列词语解释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惟余:只剩下秦皇:指秦始皇嬴 政射雕:比喻善射 B.留滞:停留不流通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C.妖娆:娇艳美好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弯弓:拉弓 D.风骚:原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里的《离骚》须:等到俱:都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雨说,我来了,我来四月的大地。 ②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 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了。 A.探访犹疑解除 B.探询疑惑解除 C.探询犹疑解决 D.探访疑惑解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资金的注入,使这家严重亏损的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B.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D.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的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5.下面的诗句朗诵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当我临近你们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汇总 一、《沁园春·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二、《我爱这土地》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 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三、《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 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 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 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 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3.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3分()(2分) A.不以臣卑鄙 B.以其境过清 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D.以中有足乐者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6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 何现实意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A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