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实

施意见

【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

【发文字号】蚌政[2017]67号

【发布部门】蚌埠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11.09

【实施日期】2017.11.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

(蚌政〔2017〕67号)

各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我市怀远县荆山湖、汤渔湖,五河县花园湖、临北段、香浮段等是沿淮行蓄洪区,共涉及7个乡镇,33个行政村,其中有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02户、3746人。长期以来,因受其功能定位限制,行蓄洪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程度整体较深等突出问题,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各县、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超常规的举措,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

贫困群众掉队。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皖政〔2017〕108号)精神,切实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大力推进居民迁建

1.严格控制行蓄洪区人口规模。根据“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原则,严格控制区内总人口,鼓励人口外迁。按照省统筹、市指导、县主体、镇落实的联动机制,对行蓄洪区内居民实行渐进式搬迁,逐步将居住在荆山湖、汤渔湖行蓄洪区内设计洪水位以下以及行蓄洪区庄台上超过安置容量的人口搬迁至安全地区,确保区内居住人口逐步减少。

2.提高居民迁建安置标准。将安置区建设与农村道路畅通、30户以上自然村泥水路改造、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进行统筹整合,统一规划和建设道路、供电、供水、绿化、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符合条件的安置区优先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落实行蓄洪区居民迁建中央投资省级配套补助政策,由每户1.32万元提高到每户2.32万元。

3.优化居民迁建安置点建设。根据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求,科学规划建设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安置区。迁建居民可采取居民自建、联建、政府统建以及进城购房等多种方式。迁建居民进城购房户除享受居民迁建补助外,同等享受其他退宅农民购房奖励政策,并可将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发放给进城购房户。统筹居民迁建后续发展,落实扶持措施,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道路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行蓄洪区道路建设,整合资金,将撤退道路与农村公路统筹实施。积极争取省行蓄洪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项目,不断提高行蓄洪区公路的安全服务水平。

5.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以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强行蓄洪区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不断改善行蓄洪区群众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6.加快供电通讯设施改造。加强供电通讯设施升级改造,保证行蓄洪后安全供电、通讯不中断,为行蓄洪区防洪保安和脱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优化行蓄洪区配电网整体结构,充分考虑行蓄洪区发展态势、负荷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布局供电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行蓄洪区所在乡镇、村通讯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符合洪水影响评价要求的光伏扶贫、贫困村电网改造项目给予支持。

三、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7.加快发展适应性产业。坚持把防洪保安与脱贫发展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作为实现行蓄洪区脱贫的根本之策,制定行蓄洪区内村庄的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适应性农业,探索行蓄洪区整体脱贫的发展路子。发展特色种植业,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发展投资少、周期短、效益好的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发展牧草种植,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发展特色渔业,引导新型渔业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池塘养殖、稻田养虾、稻田养鳅及休闲渔业。发展特色林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林下经济、苗木花卉等。

8.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行蓄洪区安全区发展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加快产业聚集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创著名、知名品牌,发展品牌经济。大力推广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贫困户自身调整优化种养产业结构的“四带一自”模式。对参与脱贫攻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据带动贫困户情况给予适当奖励。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对接,发挥扶贫小额信贷作用,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就业扶贫驿站载体建设,着力增

加居家就业岗位,提升对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的吸纳能力。

9.创新发展新型业态。加速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发展新兴业态,促进行蓄洪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推动行蓄洪区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建设,畅通行蓄洪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鼓励在行蓄洪区宜游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优先支持行蓄洪区A级旅游景区创建、星级农家乐评定、旅游标识标牌建设等,在安排旅游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0.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科学规划行蓄洪区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项目建设投入,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水平。按规定配套建设行蓄洪区教师周转房,优先满足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指标要求。支持行蓄洪区所在县办好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11.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优先安排行蓄洪区安全区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整合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推进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村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农民健身工程建设。

12.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优先安排行蓄洪区安全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项目,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和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建立医联体关系。开展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支持行蓄洪区乡镇卫生院大学生招募、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全科医生培训等项目,优先安排县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行蓄洪区重点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3.强化财政投入。积极争取省行蓄洪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我市行蓄洪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居民迁建、灾后补偿等,落实省财政对行蓄洪区排涝电费补助,取消贫困县行蓄洪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县级配套资金,加大对行蓄洪区内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公益性项目支持力度,切实减轻行蓄洪区群众负

担。

14.加强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加大行蓄洪区运用补助力度,对因行蓄洪造成道路、水利等公用基础设施水毁的,市财政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水毁修复补助资金优先给予支持补助,并统筹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15.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允许行蓄洪区按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要求,在不影响贫困县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前提下,从县级层面整合省以下水利等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到行蓄洪区灌排蓄基础设施建设,将行蓄洪区抽排标准提高到5-10年一遇。

六、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16.加强土地政策支持。科学规划设计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安置点和重点项目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