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1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1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1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1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1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1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2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2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2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4、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2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像水一样。

26、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睡觉时不说话

27、席不正,不坐。

译文: 坐席没有摆正,就不坐。

28、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2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3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1、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2、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3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

34、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导读: 【解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学习和为人。这里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与践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学问的核心,它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孔子讲“君子不器”,告诉弟子要做一个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与“仁”密切相关,因为“仁”又是多种美德的总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跃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张不违仁,实际上是说不要违背人性向善的规律。但人性之中善与恶总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内心里不仁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对“仁”的把握理解之难。 【原文】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回答说:“子贡言辞通达,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冉求能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作是用人单位(季康子)来向孔子

招聘从政人才的对话。作为用人的一方询问的是这三位学生能不能胜任从政的工作,而作为老师的孔子给出的答复,则是实事求是的。孔子极力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身上的长处,或者说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华。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路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而子贡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自贡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见其言语的才华畅达。而冉求掌握了多种的技能,当然可以胜任他们擅长的从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个性化的教育结果,而从政只要用其所长,就一定会有成就。孔子介绍弟子的长处,也在告诫选人者要用其所长。不象今日推荐就业,常谈哪一个名校毕业、哪一个高人的学生、多高的学历,却很少问及所选的人的本事如何。 【原文】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要请闵子骞做费地的总管。闵子骞告诉来的人说:“请替我好好的这件事吧!如果还来找我,那么我就一定会逃到汶水北岸去了。” 【解读】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因为季氏不忠于鲁国国君,所以闵子骞拒绝去他那里做官。孔门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谋取官职,赡养父母,以尽孝道。但在道义与富贵之间,孔子还是注重道义在先。闵子骞为此也会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最终选择了道义,把老师孔子提倡的仁德理想,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八佾》篇 《八佾》是《论语》第三篇的篇名。《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第一章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第二章 【原文】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第三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第五章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第六章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第七章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论语》一书共二十篇,每篇选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依次为: 1、《学而》 2、《为政》 3、《八佾》 4、《里仁》 5、《公冶长》 6、《雍也》 7、《述而》 8、《泰伯》 9、《子罕》 10、《乡党》 11、《先进》 12、《颜渊》 13《子路》 14、《宪问》 15、《卫灵公》 16、《季氏》 17、《阳货》 18、《微子》 19、《子张》

20、《尧曰》这二十篇文字不管孔子弟子记孔子语言也好,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也好,或者时人相言,君臣对答也好,不外乎记载孔子和孔子少数学生的言语、行事。所以,要研究孔子和孔门弟子,《论语》首先是应当阅读的书,也是比较可信的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语》反映出来的。在政治上,孔子是近乎保守主义者。他相信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形式,从而以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冥顽不灵、抱残守缺的人。为了能使周王朝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他主张改善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他认为,对老百姓的统治不能只靠“政”和“刑”,也要注意“德”和“礼”。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必须具备“贤”和“德”的素质,呼吁通过“举贤才”之类的措施来改善统治者的状况。 基于这些认识,他提出了“礼”和“仁”这两个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范畴。“礼”是指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区别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仁”指最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说人们之间应该相爱。他认为这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互相制约的。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仁是内在的行为状态。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流于形式;仁必须以礼为客观标准,相爱有所节制,否则便乱了伦次。应该看到,这一学说的实质是为维护旧制度作论证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这样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导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二十篇)

目录

《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14 《论语》——八佾---------------------------------------------------------------- 25 《论语》——里仁---------------------------------------------------------------- 37 《论语》——公冶长------------------------------------------------------------- 45 《论语》——雍也---------------------------------------------------------------- 57 《论语》——述而---------------------------------------------------------------- 70 《论语》——泰伯---------------------------------------------------------------- 84 《论语》——子罕---------------------------------------------------------------- 94 《论语》——乡党--------------------------------------------------------------- 105 《论语》——先进--------------------------------------------------------------- 115 《论语》——颜渊--------------------------------------------------------------- 127 《论语》——子路--------------------------------------------------------------- 137 《论语》——宪问--------------------------------------------------------------- 148 《论语》——卫灵公------------------------------------------------------------ 163 《论语》——季氏--------------------------------------------------------------- 175 《论语》——阳货--------------------------------------------------------------- 182 《论语》——微子--------------------------------------------------------------- 190 《论语》——子张--------------------------------------------------------------- 195 《论语》——尧曰--------------------------------------------------------------- 203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

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

论语全文及注释

. 【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畔:同“叛”。 【大意】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也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大意】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做的正相反。”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大意】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做到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道:开导,引导。 【大意】 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委婉地开导他,他不听从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大意】 曾子说:“君子通过文章学问来交朋友,通过朋友互相帮助培养仁德。”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大意】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的品行端正,不用发布命令,百姓也会去照着做;统治者自己的品行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注释】 莒父(jǔfǔ):鲁国城邑,现在山东莒县一带。【大意】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如何为政。孔子说:“不要想求快,不要只看见小便宜。想求快反而却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便宜就成不了大事。”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释】 危:正直,高峻。 孙:同“逊”。 【大意】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要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说话要谦逊。”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大意】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大意】 孔子说:“贫苦却没有怨言是困难的,富裕却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孔子和论语

“学”系列之儒家论谈之一—孔子和《论语》 现代的一些喜剧电影中常出现这样的情节,出题人问孔子是什么家,如果答题人回答是儒家,就会被判定为回答错误,然后出题人给出的答案是:孔子是老人家。其实这带有脑筋急转弯色彩的所谓正确答案也没有错。“老”其实是敬语,言成熟至极;“人”的名称是区分人与其他物类的称谓,因人是万物之灵长,谁能说此谓不是大称(我们每个人既要对此称谓引以为荣,又要对此称谓所包纳的深厚内涵展现出的意义产生深重的义务感。因为我们人类有其他物类所不能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从善的角度出发,把自己摆在有能力、有责任去保护自然的平衡与发展的主体的位置上去。);古往今来,在历史中记录下来的各行各业的人士中,能被尊为“家”者不过寥寥,往往数百年才能出现一位、两位,就已经算得上是人类之大幸了。比如,中国传统哲学学者中的“大家”之最者,秦前不过老子、孔子二人而已,其他如管、孟、庄、荀、韩等人,虽学问不见的不及孔、老二人,但已在他人的认识中被排于二流了。再比如中国诗坛贤者云集,唯李、杜光芒耀照,百代无出其右者。因这几乎的独一无二,孔子被称为“老人家”,是真当之无愧也。 说到儒家,其实在孔子之前也有儒者,但被孔子认为的能称为“君子儒”者并不多。因为在孔子看来,儒只是一个以知识为依托或以行业为依托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小人”可

能还是占大多数的,能成为“君子儒”者不仅是知识广博的学者,更应是道德感极强、道德行为能力极强的“仁”者。孔子一生都致力于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极力的用自己的行动和见识来感染身边的人,使他人向“善”与“道”。因此,孔子配的起“君子儒”的名号。我认为,我们现代的一些学者总用带政治色彩的有色眼镜看孔子,把他的理论贬到奴隶主和封建主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的层次里去,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们之所以说孔子的理论中有糟粕,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进步到了更高级的阶段,我们普通人的政治主体意识随之比历史中的“圣人”要更强,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水准也比旧时代的道德水准要高很多。基于我们现代人思想上有了这种相较的进步,我们才判断出孔子的理论中有些在阶级政治论调上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被认定为是不正确的。有了这种理解和谅解,我们就应该把孔子放到一个相对比较崇高的位置上,因为那是一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应得的尊荣。 做为政治家的孔子被大家说的太多,不用我“添足”,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那套“仁”的理论在诸雄争霸、各呈诡计的春秋、战国时期是行不通的,其可称道者大概只剩了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了。 孔子能被成为“至圣先师”,部分的是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用孔子初步设定的儒家理论中的“君臣”观麻痹老百姓思维的政治目的,但孔子于此称号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孔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 导读:本文《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原文及译文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希望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了一只烧猪给孔子。孔子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不料,两人在路上碰到了。阳货对孔子说:“你过来!我要与你说话。”他接着说:“具备卓越才干,却让国家陷入困境,这样可以称作行仁吗?我会说不可以。——喜欢从政做官,却屡次错过时机,这样可以称作明智吗?我会说不可以。——光阴似箭,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会去做官的。”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依本性来看,人与人是相近的。依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上面的人学礼是为了爱护人民;下面的人学礼是为了能性情和顺容易使用。’”孔子说:”小子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往。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如能奉行五种原则于世间,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哪五项原则?”孔子说:“恭敬、宽大、诚实、勤敏、恩惠。能恭敬就不会招来别人的欺辱;能宽为怀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戴;能诚实守信就会受到大家的信任,勤敏就能建立功端;能给人恩惠就能够差遣人家。” 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自己动手去到公然行恶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起兵反

(完整版)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到这里,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乎?” 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光知道读书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思而不学则殆。”光知道思考却不知道读书学习,就会对精神有所伤害。”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 《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 【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君子之道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全文及白话译文

论语全文及白话译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 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试译:子夏说:“尊敬贤人,连自己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变好了;服侍父母,能竭尽全力;辅佐君长,能不惜身命;与朋友结交,说话算数。做到了这几点,即使说没读过书,我却敢断定他有学问。” 1.8 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试译: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学问就不扎实。主要靠忠信处世,也没有哪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试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老师主动打听的,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得以了解的。老师了解国情的办法,也许跟别人的办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试译:孔子说:“父母在世,看子女的孝心;父母过世,看子女的孝行;父母过世多年,还是不改变父母的正道,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试译: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和气。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这一点好,因为大事小事都用礼,还是有用不到的地方。不过,明白和气的好,因而总是一团和气,却不用礼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