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武伟刚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基本关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对于二者的定位和关系,该学科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和“主体际(主体间性)说”等等。科学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含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进行带有控制性质的作用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的定义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对教育对象施加可控性影响,而不是按照个人或有小部分人组成的小集团的要求去影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必须是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切不可随意的、盲目的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核心部分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人员。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含义

客体是相对主体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指向和作用的教育对象,即受教育者。与一般的客体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

分清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分析研究二者关系的前提和依据,那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就来看一下当前学界对于思想政

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主要看法。

二、当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

教育主体说。此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因此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

双主体说。此说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方面讲,教育者是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客体;从受教过程方面来说,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则是接受的客体,双方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分别构

成互为主客体的两个认识活动循环圈。①

双向互动说。此说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施教起主导作用,但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是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认识、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即互动),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向前发展。②与此类似的还有主导主体说、交互主体说。

主体际说。此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③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之我见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别、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对立性。二者在性质、地位、角色、素质、活动方式、任务侧重点和作用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乃至对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角色上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上的对立主要是指它们在根本内涵上的差异和对立。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和对立必然导致二者在角色地位方面的区别和对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可控性甚至相当约束性的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整个活动的调控和驾驭,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这种调控和驾驭主要针对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阶级社会中,不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喜不喜欢,理不理解,接不接受,都不可回避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塑造”。在这种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者、组织者和塑造者,理所当然居于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加可控性教育影响的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直接指向的目标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根本含义在于受教和被塑造。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依然摆脱不了被“塑造”的命运。

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上的对立密切相关的是双方在角色上的对立。思政治教主体和客体性质上差别和对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确立的。那么两者角色上的对立更加能解释两者在性质上的对立。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角色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角色从根本上说是由特定社会或特定阶级所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拿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的。那么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那么这些出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就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一种被“控制”的对象是“被控制者”的角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社会成员就被作为被灌输对象就处于被灌输者地位,扮演被灌输者的角色。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素质上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差异和对立还表现在其素质上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在一般情况下,社会个体或群体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然会受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严格挑选、培训、锻炼和考核。因此,作为一定社会或阶级“代言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然(总的来看)在政治觉悟、社会经验、能力素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③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1年第10期。

质等方面比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优势。尤为突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对立。我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在于特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与其社会

成员现实的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

的矛盾”④。这些矛盾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一般情况下作为统治阶级“代言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然先接受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等然后才能有资格对统治阶级的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还没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之前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观点等等,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可能这些观点是和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是对立的。甚至有些社会成员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之后还没有形成与统治阶级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点。除了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对立在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存在者对立。这也就很好的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素质上的对立。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任务侧重点、活动方式上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这一目的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完成类似于“医生”和“教练、导演”的任务,即“治疗”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方面的“疾病”(相对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来说)以及通过培育教育对象“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来促进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并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这一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从事的活动是具有全局性和控制性的活动。如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收集和分析教育反馈信息进而调节教育措施等等。这些活动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担负的,只能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任务”则受制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任务,从属于一定阶级或社会所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接受教育的活动,他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规定下,通过发挥主体性,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但是,这并不意味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消极被动的活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从事的活动就是接受教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即被教育的活动。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作用上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但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一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至少包括方案的设计、实施、反馈和检验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制定教育方案,确立教育内容,选择活动方式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条件变化适时进行有关事项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束后需要进行反馈而这一工作也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完成。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④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2007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完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和思想水平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制约作用。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检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来体现,那么这一环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反馈、检验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统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和相互依存的。

正如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一样,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双方相互规定,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得到说明。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来考察,那么教育主体和客体作为“人”的因素,便是这个系统中最根本又最密切联系的两个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骨架也正是由二者紧密联系而支撑起来的。就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教育客体离不开教育主体,失去了教育主体,也就失去活动的设计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也就意味着教育客体失去了方向的引领者。同时教育主体也离不开教育客体,作为教育主体的直接作用对象,它是教育主体的最终归宿点,因为教育主体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无不集中指向于教育客体。失去了教育客体,也就失去了教育主体的对象和目标,也就失去了教育主体存在的意义与依据。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关系同样如此。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变化不居、相互转化。

二者的相互转化是基于一定的时空条件或在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而实

现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化;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例如,某一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本单位面对其教育对象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当他接受上级单位的培训或接受他人的个别教育时,他就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而当他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他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此等等,这是二者相互转化的一种情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更为重要的表现则是二者由于相互作用而发

生的相互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通过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所传授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进行加工内化,是社会要求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个人意识,并外化为实际行为的过程。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的因素转化为主体的思维要素的过程。客体的思想品德实际及其变化发展被主体所掌握,就会改变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吸取,从而促使双方在思想政治道德等精神方面,进而在行为层面的互动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中实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双方的对立统一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密切相关、互相渗透的,双方的对立与矛盾隐含着双方的统一,是蕴有统一性的对立和矛盾;双方的统一中也包含着二者的矛盾和对立,这种统一总是相对的、大体的,是具有对立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应该朝着平等、理解、共享的方向发展、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张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现实意义探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6月总第二十五卷

[7]卢岚,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8 月

[8]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武汉),2001年第10期。

浅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途径

浅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途径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浅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途径,希望帮助您提供更多想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当下各大高校内,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影响重大,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高校必须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的新动向,改变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将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形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根本目标,高校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既要改变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教育的片面认识,努力增强“渗透”意识,提高“结合”本领,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业务之中,努力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要努力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贡献,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政治意识强、熟悉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较高的素质,一方面要具备马克思

主义的价值观和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支队伍不仅要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要懂得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还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经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可以从网上搜集信息,掌握社会动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在当今世界,谁掌握了网络这个思想舆论的制高点,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因此,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首先,大力建设优秀网站,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组织力量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强、适用于网络运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网上轻松而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加强校园论坛建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其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校园论坛要给予特殊关注,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既严格把好政治关,又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活动和认 识活动指向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物质实体。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性的活动。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践能力和认识 能力,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发挥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意识性是人之所以具有能 动性的重要根据。主体的意识包括关于对象的意识和主 体的自我意识。人不仅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能动地 反映世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地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体的形式可以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客体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物。客体是同主体活动有功能联系和被具体指向的东西。因此,客体是被历史地规定着的,没有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的 客观存在事物,是不具备客体的规定性的。客体可以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以物质形式、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客体,如录音磁带、电影拷贝、文化书籍、电子计算机存贮系统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客体不会自动满足主体的内在需求。主体和客体又是统一的。离开客体,无所谓主体,离开主体,也无

所谓客体。主体的知识水平、技术手段制约着对客体认识和改造的深度和广度。而客体也会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提高。主体的活动不能摆脱客体的规律及其条件的制约。主体的能动性在于认识客体,并把它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三个基本层次。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这是主客体关系的最基本方面。在实践关系中,主体基于对客体的一定认识和自身的需要,提出实践目的,运用工具和手段实现对客体的改造,取得一定的物质成果,把自己的目的、能力和力量对象化。同时,客体也迫使主体的改造活动遵循它的规律性,主体的实践目的、实践方式和实践结果都要受到客体的制约。认识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客体的信息作用于主体,使主体的观念获得客观内容;同时,主体根据需要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形成了客体的主观映象,在观念上把握和反映客体。价值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外部世界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有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属性。主体索取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作为客体,并通过活动改变客体,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主客体之间的这三层

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 发表于:2010-12-03 13:35 | 分类:个人日记阅读:(15) 评论:(0) 《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小窗明月/yl 主讲人:李鼎智 核心提示:精神分析分为三大块: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很大程度上从温尼科特等人的理论中发展而来。经典理论强调驱力,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关系。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 1、精神分析分为三大块: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 2、经典理论强调驱力,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关系。 3、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有时比驱力理论好用多了。但理论发展时间不长,才几十年,是不太成熟的理论。有些现象无法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但驱力理论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已有100多年,有很多精辟的地方,不要否认它。 客体关系理论更强调前俄底普斯期,强调关系。人是哺乳动物里生存能力最弱的,特别是刚出生的时候。生存下来靠的就是关系,和抚养人的关系。 在客体关系理念中,客体这个概念,就是指除了主体以外的所有东西(主要指人)。过渡客体可以是物,但它是有条件的。关系可能是内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和弗洛伊德关于客体的概念有区别)。如,我做事的时候,内心总有另一个声音。 关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本质上基于与他人的互动。认为客体是人。而弗洛伊德认为,性驱力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认为客体是原欲的目标。所谓动力,就是那些冲突、不适应、焦虑。 客体关系理论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总结归纳。所以相比理论,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马无名说,精神分析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4、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都是因果决定论,都在归因。 经典:强调本能,研究固着、退行,因为内驱力紧张、所以投注到客体、最后释放、消失、否则聚集、固着 客体关系:强调关系,研究缺失、建构、成长环境、早年亲子关系 5、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说,没有本我,人最重要的自我,自我是与生俱来的,力比多是自我的一个功能。(他将本能终极原因替换了) 6、客体关系理论寻求客体的指向作用。否认弗提出的死本能(克莱因除外),认为死本能其实是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出的焦虑、敌意。 7、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攻击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防御,是对某一病态情境的响应或反应,受到挫折后的反应,他们更关注人格结构的形成,外显出来就是严重的关系困扰。重复过去早年的关系模式。 如,自杀是种攻击性行为,没法对外攻击,只有对内攻击,对自己,是极度受挫后的反应。 8、母子关系(广义的母子,指第一抚养人和孩子的关系,可以是爸爸或其它抚养人),决定了自我对客体世界的完整印象。决定了与人交往的模式和剧本。 如果这个关系不好,婴儿的自我可能扭曲,不完整。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发展出不良的人际关系。 9、婴儿一定会和周围人有互动,如游戏,这是最早的客体关系。如,有人看到领导就怕,这时领导就好像他的父母,他就好像领导的孩子,重现着小时的关系模式。 10、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所指向的人,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包含着爱和恨,爱恨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如,父亲干扰我太多,我恨他,为什么会恨?为什么会难受,因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3367786.html,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卢翠英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5年第02期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是大学教育学生的中心工作环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社会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时代对大学生们在个人素质涵养方面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规范。因此,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思想政治信仰、理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处在模糊与迷茫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就应该抓住时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启蒙和教育,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思想政治的问题,耐心倾听学生的合理倾诉,为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不断地加强与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就是在于要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发展,要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进行关注、了解和分析,才能够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者。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对大学生的作用 1.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者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作用。高等学校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来的。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就是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步骤。经过实践的一再证明,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思想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有所松懈,就会有很多的不正确的思想冒出来寻找自己的领地。因此,高校大学生必须要经过专业的、系统的、深入的、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具备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中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富有活力和生机的社会群体,是实现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强有力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顺利实现伟大复兴。 所以,加强和促进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就变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如果现代高校的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那么就会对我们的社会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武伟刚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基本关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对于二者的定位和关系,该学科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和“主体际(主体间性)说”等等。科学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含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进行带有控制性质的作用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的定义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对教育对象施加可控性影响,而不是按照个人或有小部分人组成的小集团的要求去影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必须是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切不可随意的、盲目的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核心部分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人员。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含义 客体是相对主体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指向和作用的教育对象,即受教育者。与一般的客体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 分清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分析研究二者关系的前提和依据,那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就来看一下当前学界对于思想政 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主要看法。 二、当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 教育主体说。此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因此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 双主体说。此说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方面讲,教育者是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客体;从受教过程方面来说,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则是接受的客体,双方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分别构

主客体关系下医患矛盾研究

主客体关系视角下的医患矛盾研究 姓名:李广强 学号: 2016400036 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主客体关系视角下的医患矛盾研究 摘要:在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是相互依赖的,没有患者就没有医生,没有医生也就没有患者,两者之间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互为主客体。而当前,医患关系已经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紧张的状态。应当明确医疗活动中的主体权利者首先是患者,医生对于患者的需要如果不能远远满足,那么两者之间的矛盾势必会更加激化。了解了当前我国医患矛盾的现状,那么从主客体关系视角下探讨构建和谐医患矛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主客体关系医患矛盾医患关系 1.主客体关系与医患矛盾 1.1主客体的含义 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客体是指外界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总的来说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两者也是相互作用的。主客体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等同起来。认识的主客体是说明认识过程,它立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一切客体都是现实的片断,但并非一切现实的片断都是客体。客体和主体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在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时所指向的一切对象,在医疗活动中,医生作为医疗活动的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医疗活动,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处于主动地位,而患者则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医生要面对不同的患者,能动的、有意识的去对待患者,那就是给患者减轻疾病痛苦,治疗好

患者的疾病,使患者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当医生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的这种关系应称为是一种实践关系,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掌握与被掌握,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医生把一个患有疾病的人改造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在改造的过种中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因人而异的患者治疗疾病,从而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疾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那么就应该更明确医患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并且在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是相互依赖的,没有患者就没有医生,没有医生也就没有患者,两者之间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互为主客体。医疗过程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1.2医患矛盾含义 我们所说的医患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医与患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医,也包括患,是医方与患方在医疗过程中为解决患方身体健康而结成的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互动过程中表现的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因为双方处于供需矛盾的不同面,所处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统一是因为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解决患者病痛。此外,影响和制约医患关系的因素又不仅仅局限于医患双方,更是涵盖了社会制度、伦理价值、道德观念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1.3当前医患矛盾的现况 传统医疗模式的观点认为,医师在医疗知识与经验方面拥有绝对权威,有权决定对患者采取何种治疗方法,而无须向患者进行充分说明并进而征得其同意。患者只能听从,一般不会反对医师的决定。随

文学概论下半部分

填空 1.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性理想型和象征性三种类型 2.文学之本是文学创造成果的标志其形成标志创造结束欣赏开始。 3.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的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特征再现性逼真性艺术至境创造典型 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特征表现性虚幻性艺术至境创造意境。 5.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特征暗示性朦胧性艺术至境创造意象 6.诗的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7.小说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8.剧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国民族抒情文字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意象: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也是文学形态的高级形态之一 5行动元与角色;是叙述作品中人物功能的两个方面行动元指人物作为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角色是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功能。 6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述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可以以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表层结构,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即深层结构。7视角:是作品中队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传统的叙述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在不同人称的叙述视角中都存在着内在视角和外在视角的差别在有些作品中视角是可以变换的。 8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具有象征性的表现情感的功能,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显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9节奏: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10.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反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1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花都司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的界定 所谓功能是指由若干要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是产生的结果,它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表示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结果,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我国,把功能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中来,或者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70一80年代。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主要存在着两大类型:即“主观论”与“客观论”。 “主观论”即是从主观视角来看待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主要有“目的论”等。“客观论”则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影响力来看,“客观论”明显拥有更多支持者。但是在“客观论”者内部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即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里主要有“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以及“效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从主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陈万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曹书庆则认为:“所谓功能就是一事物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教育功能就是德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

思政教育热点与前沿问题综述

思政教育热点与前沿问题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交互主体性特征,即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二分向主体际性转向、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方式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向人与机的间接互动转向、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时空向度由实时同步向实时同步与延时异步相融合转向;二是教育内容传播的技术性特征,即教育内容传播时效由单向滞后性向多向即时性转向、教育内容传播形式由单一媒体形态向多媒体形态转向、教育内容传播范围由相对封闭的小众向整体开放的大众转向;三是教育环境的耗散结构特征,即教育环境是开放的联系、非平衡的联系、非线性的联系;四是教育方法的连续统特征,即教育方法的存在原理是现实性与虚拟性的连续统、教育方法的运用理路是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连续统、教育方法的作用机理是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连续统。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快速延展了的世界,全新的理念以及大学生不断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便捷化的思维方式和简易化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有效的应对之策,有时处于“失语”状态。这突出表现为“海量共享”特性解构“一元话语权”、“全天候即时互动”特性凸显传统手段乏力、“个性鲜活”特性挑战“论道”方式、“百家争鸣”特性更显“红色领袖”匮乏、“碎片化”特性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方式更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媒体的交互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新媒体的大众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驾驭新媒体时代的“游戏规则”,从统筹工作机制、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形成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互配合机制等方面提升管理新媒体的工作水平。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生存、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社会化需要的实践教育活动,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文化的发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学生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 王东红 第一节相关概念厘定 一、主体与客体 1、概念 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关系 第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第四,审美关系,客体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愉悦。 3、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 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 1、主体性 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客体性 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具体指客观性、对象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 3、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间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哲学本体论意义。二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一种方法论。将心比心的一种方法。

4、主体间性的特征 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不仅了解自我,还了解他人。 第二,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第三,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 第四,主体间性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遵守共同的规范。 第五,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1、单主体说。 2、双主体说。 3、多主体说。 4、相对主体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类型。一般来说,可分为两类: 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 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主动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1、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内涵 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类型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 结课论文 题目: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关系研究 院系名称:思政学院专业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钱冲学号: 20129334 指导教师:钱同舟

2013年12月16日 摘要:主体、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通过揭示两者之间对立统一、主导主动、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指出要重视发挥客体主体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与客体是反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这两者的双边互动过程。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主体;客体;辩证关系;客体主体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内涵 主体与客体,首先是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出现的。从广义上讲,主体是指在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方,与之相适应,客体则是指受动的、被动的一方。从狭义上讲,主体是指活动着的人,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和作为活动对象的人。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大体上是以这种狭的主、客体概念为前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客体是相 对于主体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主体与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首先,两者相互依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对象性关系,两者互为前提。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有声有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次,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与对立,因而构成许多矛盾。如主体传播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客体的思想、行为的矛盾,主体的认识没有正确反映客体的思想、行为的现状及本质和规律的矛盾等等。第

东北师大2018年秋季《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期末考核-答案

2018年秋季期末作业考核 《思想政治教育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充分调动各个要素协调运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接受过程把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转化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包括教育的过程主体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两个过程。 2、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答: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即环境与人)的关系来看,人们完全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改造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环境因素,使环境因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符合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改变往往要靠国家或社会的宏观调控,而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则可以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去设计、改造与建设。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亦称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并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其它一切矛盾。正是由于这个基本矛盾存在,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也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必要且必须的。 4、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

答: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一种标识主客体关系的一般范畴,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于政治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对于社会组织实现发展目标的需要、对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的满足。它体现的是人或人的集团在实践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属性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 5、参与教育法 答:参与教育法,就是教育者直接加入到受教育者中间,或者把教育者组织到教育活动中去,通过亲身体会,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的一种方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制约因素。 答:(1)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不够 (2)唯经济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消极影响 (3)价值评价失去正确导向,挫伤接受主体的价值追求 (4)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问题影响价值实现 (5)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个环节的衔接不紧密、不协调,没有形成合力 2、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对确定性。 答:广义地说,整个世界都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但是,一个人绝对不可能接触整个世界的所有领域。他真正接触的环境总是具体的、特殊的。所以,对一个人来说,环境又是相对确定的无法选择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他总有属于自己的相对确定的环境,这一环境同他人所处的环境相比总是具体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只有立足于教育对象所处的特定环境,才能客观地分析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全面了解人和有效地教育人。

教育学 思政 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核心含义与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礼记*学记 4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②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发展④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⑤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 5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教育学具有理论性特征,实践性特征和艺术性特征。 7教育学经历萌芽期,成形期(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代表)发展期(梅伊曼与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 1从社会义务来讲,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2从教学与管理的层面看,教师的职业角色是: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合作者与参与者。 ③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拓展者。 ④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3从心里定向角度而言,教师是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4从自我实现层面看,教师是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5教师成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6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专业知识的发展 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②专业能力的发展 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教学机智反思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③专业情意的发展 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7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 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8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专业学习专家引领同伴帮助个人反思 9学生的本质什么?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②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③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0学生的特点是什么? 主动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11学生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规律,影响的因素有: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 12教育影响包括哪几部分?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情境(物质情景【实在情景符号情景图像情景】精神情景) 第三章

3A论文网: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_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把主体与客体的范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改变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割裂开来孤立进行探讨的习惯思维,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客体的主动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必要探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不同观点,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科学内涵,把握主体与主体性的内在联系。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解: 一是单主体说。单主体说又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两种。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其主观能动性仅限于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受教育者不 能成为主体。后者则认为受教育者才是主体,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服务的,不应是主体,但无论是教育者主体说还是受教育者主体说,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这就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元论,避免了二元论,这是合理的。但教育者主体说在坚持教育者是主体的同时,否定了受教育者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主体的可能,而受教育者主体说则认为受教育者是主体,否定了教育者是主体。这两种观点又都有其片面性。 二是双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从受教育过程看,受教育者是主体,施教者是客体。双主体说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作用特别是一定条件下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积极意义和启发作用。但它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变成了 两个主体 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既难以避免二元论之嫌,又混淆了不同概念。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承担、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受教主体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动者或作用对象,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一观点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的主动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相互关系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主 体与客体互以对方规定自身的存在及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客体性,但又具有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新的发展路向。[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2)04-0034-05 思想道德修养 骆郁廷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3A论文网:aaalw.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

文学概论课后题

第三章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无限的时空交互,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在教室、办公室或者心理咨询室,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能够相对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但是,由于教育空间相对狭小,时间受到限制,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实现了结合,获得了新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无形中也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活力。网上信息交流的快捷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在传统的时效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信息资源分散且传播速度慢,教育往往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而且教育内容也往往整齐划一,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而全天候开放的网络环境,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使旧有的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变成了全方位的、开放的、立体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空间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就有多大。网络能克服传统教育影响面较小的不足,高校的“围墙”概念将消失,高校教育的“一言堂”局面也被打破。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还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信息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形象性和趣味性。网络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大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信息,教育者能更及时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便捷的沟通渠道,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 大学生处在“准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社会化教育的重要责任。高校可以通过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网络还能使不同地点的学生共享教育资源。 三、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网络信息量大、更新快,使人可以从容地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精选。时事材料、理论成果、典型事例等材料可以被及时地填充到教育内容当中,教育效果也就自然显现。网络文化环境中,信息的畅通和资源的共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实现数字化,思想政治内容通过网络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间自由流动,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数量和价值上实现了倍增。网络还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平等占有,增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认同感,进一步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四、现代的技术手段,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是沟通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桥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校园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将学生、学校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变得更加真实和容易,在这种交流中,交流双方往往能坦率地吐露心声,倾述真实思想与情感;在这种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其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改变了以往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模式,使教育者能以较少的投入,凭借现代化的手段,迅速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做出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网络中的深层次交流,有利于学生的价值内化,而非表面、一时的服从。因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网络还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合适的空间。 五、鲜活的内容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网络文化环境下,教育者可以采取匿名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精心选择与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锅端”而言,显然更具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