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生亚文化

试析学生亚文化
试析学生亚文化

试析学生亚文化

亚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它所反映的是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下,某一个群体或区域所特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有其相对性,特殊性,边缘化的特点,因此,解读一种亚文化生存环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种文化背后所隐藏的社会规律以及孕育这种亚文化的特殊群体有深刻的意义。

大学生亚文化是指高校中部分大学生或特定大学生群体所创造、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与概括。大学生亚文化作为高校主文化外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文化系统。它在受到主流文化的引导和辐射时,一般不与主流文化抵触和对抗,但它有可能影响主流文化,并成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

形式: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广告文化、情感文化等等,归根到底是新一代大学生的创新文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文化选择,久而久之,围绕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即大学生亚文化,也就是青年亚文化现象。它所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大学生群体的利益,对于主流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

看看苹果灵魂史蒂夫〃保罗〃乔布斯的人生经历吧:婴儿时期被领养,大学入学六个月后退学,22岁创办苹果。大学仅上六个月即退学,算什么文凭?还是高中文凭!这是苹果的乔布斯。世界首富、微软帝国的神父比尔〃盖茨也是大学辍学。这两个男人不是上不起学,而是因为他们让自己的梦想与机遇约会,撞出火花,迫不及待“结婚”的时候,抓紧“婚”了,就这样,两个辍学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现代化的节奏。他们从未想过要等拿那个大学文凭而不惜把自己的梦想和年龄熬成“婆婆”。

幸亏,乔布斯和盖茨生长在美国,要放在中国,他们的家长不把他们的腿打断,至少也会以自杀威胁,让他们活活“关”在大学校园里,拿完本科文凭,接着读硕士,再接着读博士。如今,美国、中国有多少按部就班造就的硕士、博士,又有几个成了乔布斯和盖茨这样的人物?当然没有,硕博们只好低着曾经高昂的头颅有点“不好意思”地进入辍学生们掌门的品牌“大厦”上班。这才是现在我们国家大学中所谓的主流文化。

如果一个国家文化保守,它的文化无法走出地域限制,使用全球能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当然无法拓展全球市场,其他国家的人们顶多以猎奇之心观之,却不会生出尊敬和仰慕之情。所以我们国家到现在已经取得了经济建设上的巨大成就,但是不管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只能是大国而不是强国的原因!中国其实有很多“小乔布斯”,但他们的环境在相当程度上是压抑的。但是可喜可贺的是现在

我们的大学中正慢慢地有一些亚文化的萌芽,或许这才是未来30年中国的希望!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这是著名的科学泰斗钱学森的话。

直面“钱学森之问”,很有必要反思: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究竟何为安身立命之本?尊重大学的本源、反对功利主义取向,中国的大学要有自省意识,对现状作系统反思和深刻批判,培养“非功利性”的理想主义,把它作为核心价值理念。

西南联大在解放前培养了很多大师级的人才,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拒绝行政干预。1942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作风强硬,训令西南联大务必遵守教育部特定的应试教材与统一考试的规定。这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将全国最具生命力的大学生都圈在一中所谓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当中,是非常不符合人成长的规律的行为,忽略认得个性和天赋。这种教育是没有未来的,只能活在过去。而这种行政权利干涉教学事务的做法实际上使中国大学随后几十年里元气大伤。

创新型人才的涌现需要良好的学生分为,要有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缺失更实惠葬送创新人才,已去世的国学大师陈寅格当年说:“我以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有自主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我国大学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以及缺乏领导世界科学潮流、开拓全新研究领域的一流成果。在人才培养上,许多大学抱有功利主义人

才观,片面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而非人才“养成”,片面注重依据产业行业短期需要而非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培养人,因此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在学术风气上,一些学者急功近利,搞研究奉行“速决战”甚至“闪电战”,无心“持久战”;热衷“出场率”,远离“冷板凳”;作风漂浮,揠苗助长,甚至出现寻章摘句、造假抄袭现象。一些大学文化积淀、学术空气淡化,“官本位”倾向和“行政化”趋势在严重影响学术的发展。

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对于多元化文化的包容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们现在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所以,大学生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上。这种颠覆和批判主要是针对主流社会所掌控的世界,不容臵否,这种颠覆和批判的背后蕴藏着青年一代对于自我力量的肯定以及渴望实现自我的诉求。这种力量如果得以正确的引导将为中国未来30年的核心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校园亚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对策分析

校园亚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对策分析 校园亚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低俗的网络信息、拜金主义及个人享乐主义思潮等另类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校园亚文化中不良倾向的产生,来源于很多因素,比如传统文化的变迁、现代人价值形态的转变等,但更突出地暴露了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要求学校要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同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发挥合力作用,有效控制不良亚文化的产生。 标签:校园亚文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冲击;对策 一、中学校园亚文化的含义 社会中文化的主流我们称之为主文化,它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文化标准,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儒家文化,虽经无数岁月的洗刷,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社会公认的文化意识,这是一种占统治地位和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它是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级次群体的成员共同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成为其大部分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而在校园中某一部分群体特有的文化,也就是校园一族的另类文化,我们称之为校园亚文化。 二、中学校园亚文化现象 (一)教室文化 教室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整洁优雅的教室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而现今的中学教室墙壁上的涂鸦、脚印,桌面上的各类“墨宝”随处可见,同时教室还充当着一些情侣约会的场所,上课纸条交流,下课卿卿我我,这些不良亚文化的萦绕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腐蚀性的作用。 (二)语言服饰文化 现今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使学生接触到外界各类新鲜事物,中学生总是很有创造力的,他们充满活力的思维将新事物通过别的角度展现出来,创出同龄人都认可的流行歌、流行诗,一些正语反说的省略语在他们很快成为一致认可的暗语,这些无不体现出学生消极负面的心理。受潮流时尚新观念的影响,不少学生盲目追求时髦,以此吸引别人眼球。因此,涂鸦文字、夸张图案在她们的衣裤上随处可见,绚丽首饰、奇异发型在他们的身上屡见不鲜,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时尚、个性的展现。

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

一、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 文化,是同一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一种生存习惯的积淀。在社会生活中,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犯罪恰恰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说,文化与犯罪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老一辈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曾指出:“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变”。在一个相对领域内的主文化群体中,有为社会所认可的主文化,就必然有只有为部分群体才认可的亚文化,有促进社会稳定的同质文化,就必然有扰乱安宁的异质文化,当特定个体深受亚文化、异质文化的熏染,其行为必然会违反多数人所认可的主文化,而在行为上呈现出反社会性。当法律将这种行为加以禁止性规定时,便成为犯罪。在观察青少年犯罪过程中,我们看到青少年亚文化群对青少年犯罪的动态作用力,比起一般的成年人犯罪,更显突出。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存在、发展,以及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观察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以下青少年亚文化群的特征: 1. 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先在性。青少年亚文化群虽然是由青少年组成的一个特定群体,但就亚文化的种类本身来看,真正由青少年自发形成的并不多见。由于青少年的生活阅历、想象力和实际能够付诸实践的创造力与具有一定生活、工作经历的成年人相比,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青少年很难自己创造出非常独特的亚文化种类,他们在形成亚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学习、借鉴成年人已有的文化。当然,传统的、主流的文化一般是不被追逐,因为一方面那样只会使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平淡、没有创造力和激情,体现不出新一代人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顺应主流文化取得成功和社会的尊重需要更多的家庭背景和不断的自身努力,这是部分青少年所不具备的条件同时也不愿意吃的苦。故而,易于为青少年所喜爱、推崇的亚文化种类必然是那些已存在于社会当中,有少部分成年人偏爱、令多数一般人感觉到不可思议、想试一下而不敢去尝试的因而也就当然不会为社会所认可的异种文化,融入这样的文化体会令那些青少年感受到另一种成功、同时也会在亚文化群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这部分异种文化,青少年会很敏锐地捕捉到,甚至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也会进行一些细节上的改变。比如现代社会中的迪斯科文化、派对文化、一夜情文化、网络论坛文化(包括一般的博客、聊天室、色情论坛等)、帮派文化(包括因职业形成的如盗窃团伙、因生活爱好形成的如飙车一族)等等。这些亚文化甚至反文化没有哪个一开始就是由青少年创造出来的,主要都是由成年人设计(当然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在产生后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其中。① 之所以要表明青少年亚文化先存在于投身于其中的青少年之前,主要是阐明青少年亚文化并不能通过管制青少年本身的方法去消除,因为它们大多数不是青少年创造的。但是,在这些亚文化诱引大批青少年步入之前以及青少年步入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而不要等到他们已经步入了亚文化群,实施了越轨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之后,再来考察反思这个亚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国当前正处于与世界接轨的文化开放、文化多元化阶段,各种异种文化也会从世界各地大批涌入、或在本土滋生,故而对于一些看上去只有极少部分人偏爱的亚文化、反文化,青少年犯罪防控者们都要严密关注,特别是当有一些青少年对某种文化种类反映出积极支持、愿意参与其中的态度和趋势时。当然,对不同的文化我们要敢于果断地区分处理,对于多数可以与主流文化并存、对社会不会有较大危害的亚文化,我们应积极疏导,采取各种间接方法监督其发展,并注意善意地提醒参与其中的青少年;对于

青年亚文化

周三 1.Image you are a policy maker. (i) What issues do you think leaders should consider when planning for youth development in 21st century China? Why? (ii) Give 2 or 3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research in China.想象你是一个政策的制定者,在为21世纪对中国青年发展中,你觉得领导者们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并为中国年轻一代的发展调查提供两到三个实际性的意见? Creativity is the power for national advancement and it should be highlighted for training methods .For training object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eenager-indiviuals ,family environments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education levels which will lead to youth differenc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problems. As a new media and an approach to getting information, Internet has taken up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ce in people’s daily life, study and work. Unfortunately, it is obviously that Internet has brought negative effects that teenagers are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and even they develop the IAD( 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which has become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If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they will lac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nd to be autistic, which will do certain harm to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metal health. “Attack, combat and competition”are the main components in online games, and the fierce exciting contents obscure their moral cognition and weak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irtual game and real life. Teenagers will misunderstand it is reasonable to hurt others through it.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of moral disorder, deviant behavior and illegal criminal activity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Internet is called electronic heroin. We should do as follows. 1) strengthen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form the good habit of online surfing and make students realize the harmfulness of IAD and constrain their own behavior consciously. 2)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youth counseling agencies. We should discover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n do the counseling, preventing teenagers with nega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becoming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and developing the IAD. 《中国21世纪培养青少年发展战略-褚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1月 《China to cultivate teenager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21st century-Zhupin》 在培养方法上需要突出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在培养对象上需要注意青年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教育水平会导致青年的差异。 青少年网瘾问题。网络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和信息获得途径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对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 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 式是合理的。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 正逐渐增多,网络被称为电子海洛因。1>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养成良好上网习惯,让学生意识到成瘾行为的危害性,使青少年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2> 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开展心理辅导,防止负性心理特征的青少 年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络成瘾。 2.Identify and explain two examples of a youth subculture in China.分析和说明2个关于中

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钟一彪 摘要: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反映了青少年消费集体无意识下的青春偶像崇拜与他们崇尚公平重视参与中的感觉主义及反叛权威与传统中的怀疑迷茫倾向。为防止青少年娱乐亚文化成为反文化,需要改变文化泛市场化、信息的缺德传播和道德教育的形式化状况。 关键词:青少年娱乐亚文化价值动向 “追星族”、“模仿秀”、“超女”、“恶搞”……各种形式层出不穷,以至于让人应接不暇。这是中国青少年娱乐文化的现实状况,大多数人对此也习以为常。然而,2006年8月10日《光明日报》主办的“防止网络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却像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娱乐文化现象的关注。人们纷纷追问:青少年娱乐文化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缘由是什么?青少年娱乐文化为什么缺乏一个必要的伦理底线?对此,本文将从社会文化与价值的角度进行一些分析。 一、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向反文化转变的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文化”来形容艺术的高雅与精致,比如,认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有文化”的,而追求流行音乐则被说成“没文化”。但是,文化在社会学意义上往往被定义为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戴维·波谱诺,1999)。在文化的整体社会层面上,青少年娱乐活动只能被称为“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不同于主文化的仅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或成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郑杭生,2003)。 作为一种亚文化,青少年娱乐文化表现出几个重要的特征:(1)群体共享性。青少年娱乐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为青少年所共享。只是一个人所喜欢的东西,最多只能被称作兴趣爱好,只有具备一定数量的共同爱好者,才能表现为一定的文化现象。青少年娱乐亚文化为青少年群体所共享,因为他们具有生理上的类似性,都具有青少年的基本需求。所以,当一种娱乐形式在一些青少年中

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收稿日期] 2009-09-08 [个人简历] 朱 媛(1983-),女,河南沁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在读研究生。 吴冬梅(1960-),女,河南沁阳人,沁阳市联盟中学中教一级。 【教育学】 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朱 媛1,吴冬梅2 (11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21沁阳市联盟中学, 河南 沁阳 454550) [摘 要]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 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目前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有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暴力亚文化;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和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就其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得到有效矫治,可以采取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社会环境;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矫治 [文章编号] 1672-2035(2010)01-0139-03 [中图分类号] G 44 [文献标识码] B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复合的魔方,我国正处在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往往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辐射,他们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不良亚文化的影响。如果青少年长期受到不良亚文化的刺激和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关于不良亚文化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文化是指“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人们判断对与错、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主要标准,在不同 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制度的国家往往是不同的”。[1]57亚文化又称副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不包括 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 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2]78一般说来,亚文化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 内容,受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与主文化有一定背离,另一方面又丰富和补充着主文化。 我国社会的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各种文化形态和形式。判断 亚文化性质的标准主要就是看这种亚文化是否符合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被管理者所倡导、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主文化。那些与主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文化观念差异较大或完全对立的亚文化,就是不良亚文化。 青少年作为一个年龄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价值体系都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等,并且会在与社会大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在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敏锐反映社会变化而发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就类型而言,一般包括两种:健康亚文化和不良亚文化。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发展是起了进步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社会、他人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权益是起到了维护作用还是侵害作用。因此,可以这样简单地界定青少年不良亚文化,即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 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现象 (一)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 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 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一些青少年追求档次,崇尚名牌;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同学间比吃、比穿、比用。还有部分青少年贪图享 第9卷 第1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9 N o.1  2010年1月 JOURNA L OF T AIY UAN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 2010

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摘要】网络新媒体、青年亚文化的迅猛发展,影响着现在青年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文化以特殊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的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当代青年亚文化有着娱乐性和批判性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存在,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事物有多元化的诉求和自身复杂的心态,青年群体的外在表现是在狂欢中放逐自己,它的内在精神确是在批判中构建,这种形式不利于青年群体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建立多元的引导方法和分级的治理办法。 【关键词】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主流文化 一、在狂欢中放逐是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的外在气质 (一)青年在娱乐狂欢中逃离主流文化的规律。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渗入到文化结构中,以它独特的风格形成了文化形式。青年亚文化真实反映了这些群体对文化的诉求和态度,使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产生了复杂的关系,青年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流文化。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的压力有很多,学习、工作、生活等现实压力无处不在,这些压力让他们变得焦虑不安。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就不同了,青年都罩着一层面具,没人会摘下他们的面具,在网络世界里,青年是自由的,他们隐藏在面具后,毫无顾忌的在论坛、贴吧等平台发表这自己的言论,利用图片,影

像等工具进行着网络文本的传播,他们制造网络热点和跟着网络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集体狂欢的效果。他们在网络世界里自由的翱翔,成为现实生活中自己不敢成为的人。用文字释放自己的不满,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也发泄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在自娱娱人的过程里放纵自己,躲避着社会的规则,逃离现实社会的压力。 (二)青年在娱乐狂欢中不断强化自我身份认同。青年群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乐于尝试新事物,有强大的探索欲。但是在尝试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是否正确的迷茫感,他们需要别人的肯定,而其他人认可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们产生积极效应,强化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有一种说法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青年亚文化和这个类似,是一群兴趣或其他方面有共鸣的青年自发聚集,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青年将自己的趣味来界定自己的文化空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他们不断寻找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和他们交流情感,最终所有人形成一个相互认同的情感共同体。 二、在批判中建构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在精神 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批判建构精神从未陨落。这种批判精神只是变换了风格,隐藏在青年亚文化狂欢的现象之下,让人们发现不了。青年亚文化隐藏着青年群体的多元化价值诉求,青年亚文化从来不是年轻人的游戏,是一种独具一格的

校园亚文化

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价值和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大学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各种文化在此汇聚、碰撞。校园文化也日渐丰富而复杂,对青年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校园亚文化是指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普遍拥有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大环境作用的结果与影射,也是大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大学生对社会、国家、人生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思考[1]。而校园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渗透到教学和生活各个领域,改变和调动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校园亚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高校校园亚文化,剥离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畸变作用,使其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校园亚文化的现状 信息文化。当今社会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媒质使信息传递方 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免费论文。QQ、MSN成了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载体,手机短信因使用简单、发送方便、便于沟通而备受大学生喜爱。这些通信手段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未加整合的,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不仅有优秀的信息文化,很可能也有不良的信息文化。短信中不乏低俗、垃圾的内容,网络资源更是参差不齐,良莠共存,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和偏激的信息。网络社区上也是有不少不负责任的、过激的言论。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着各种信息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其原有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文化的侵蚀下会产生动摇。信息文化的过度泛滥,会弱化主流文化的权威,使主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受到阻碍。 流行语文化。所谓流行语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语言创新也体现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免费论文。同时,流行语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当前的生活学习的状态以及社会、学校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大学生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其中不乏积极有趣的言词,但有的也充满了消极、无聊的色彩。常见于校园中的“郁闷”、“晕”等词,表现了大学生的某种不满和无奈。我们可以从流行语中感受到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消极的情绪,其语言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和随心所欲[2]。 涂鸦文化。涂鸦文化指的是校园中见诸于课桌、墙壁、厕所的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涂鸦的内容各种各样,有励志的,有宣泄情绪的,有对学校社会不满的,更多的是一些格调低俗的“黄段子”,对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共设施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不清晰等问题。 群体文化。随着大学生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也日益丰富,渴望独立和更多的内心体验。同时,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愿意把真实的思想情绪轻易地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从边缘到被主流所接受的时尚风格 从“朋克教母”到大英帝国的女爵士,从“sex”时装店店到巴黎的时尚T台。薇薇安、伊斯特伍德俨然已经是时尚界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她的那种大胆狂放,离经叛道的设计风格引领了时尚界的一股风潮。如果我们剥离她的设计作品的表象发现这些作品所隐含的内核和英国的青年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她所做的是把这种亚文化投射到她自己所理解的时尚当中。英国历来是亚文化研究的重镇,《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则是亚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在本书中作者赫伯迪格通过对亚文化中个案的研究从亚文化如何抵抗主文化(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导文化),在抵抗中所体现的风格(亚文化对主文化的抵抗并不是直接由亚文化产生的,它是间接地表现在风格之中。)以及主文化如何收编亚文化这一角度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文化解读。 在本书中“风格”是一个中心词,它把亚文化所属群体——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朋克等用来表现自己的形式,所着迷的物品提升为充满意义和价值的象征。描述这些形式和物品被赋予意义的过程,以及这些形式和物品作为亚文化风格被再次赋予意义的过程也就成为了本书的主旨。本书所遵循的是从个案入手再到文化解读的这样一条路线。在个案的选取上则选择了朋克、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这几个典型个案然后用音乐这条线索把这几个个案串联起来。 首先提到的是朋克,因为朋克风格包含了所有战后亚文化的扭曲反映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出发点。在音乐上朋克混合了多种音乐风格,但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起源于西印度群岛的“雷鬼乐”。不仅在音乐风格上雷鬼乐和朋克渊源颇深而且在视觉图像上也深受西印度群岛黑人街头风格的影响。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深层结构上,朋克和形形色色的与雷鬼乐有着不解之缘的英国黑人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在视觉层面朋克也展现出了彻底的反叛和抵抗的姿态。西装革履,温文尔雅的绅士淑女形象向来是英国时尚的标签但朋克的出现把这一切都进行了颠覆。朋克抛弃了一切稳重感和贵族气,把各个时期的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用他们的符码创造了自己的时尚风格并把它们转化成匕首刺向主流时尚的胸膛。男性头上色彩鲜艳的鸡冠头(来源于古罗马战士头盔上的装饰),女性则剃掉头发露出青色的头皮,哥特色彩的黑色眼影和指甲,造型夸张的耳钉、鼻环、戒指,紧身的皮夹克,瘦腿裤,色彩鲜艳的袜子,笨重的皮靴(来源于工人工作中的工作鞋)。他们把这一切东西全部“拼贴”在自己身上。朋克的这种形象不仅使自己和传统主流时尚格格不入,而且他们的出现足以引起当时世人的瞩目和社会支配力量的愤慨、恐慌。无论是在朋克、还是在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无赖青年这些青年亚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中,音乐都是一个表达风格的重要符号。音乐之于青年亚文化的群体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呐喊还是通过这种符号来建立群体的认同。在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中爵士乐充当了他们的号角。爵士乐这种来源于黑人的音乐形式在它自身的历史中就保留了一分种族融合的传统(不少白人乐手曾和黑人乐手同台即兴演奏,而其他白人则借用了黑人的音乐,将之转化并转换到一个不同的语境中去。)因此在以白人青年为主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中白人青年亚文化和黑人都市工人阶级之间出现某种契合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围绕不太容易妥协的爵士乐形式,开始即兴创作诠释自己的独特风格:一种“纯粹抽象”的、“化繁为简”的爵士乐。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到了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中开始慢慢的发展出嬉皮士这种亚文化形式,两者都认同黑人文化但事实上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垮掉的一代在政治上较为冷漠他们更为关注个人的感受。他们向往东方的神秘宗教,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垮掉的一代喜欢昏暗的色调和深色服饰,留山羊胡须。故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青年亚文化概念与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入手,着重探讨青年亚文化发生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鲜明时代特色,从而倡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的青少年特色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青少年教育 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1.主流文化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这里说的文化我认为应该称之为主流文化,而且我认为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能有一个主流文化,其余都属于支流文化,就象一条大河干流只有一个支流却有许多,主流文化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一脉相承而延绵不断! 一般来说,“主流文化”是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因此也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保守性,也就是说它倾向于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与权力结构。主流文化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着按地域,人群,宗教,性别,乃至性倾向及其他分类方式下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承担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而任何主流文化,不论如何分类,要完成这一重任,都应当有以下特征:自信、开放、包容。[1] 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呢?纵观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研究过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的人就会找到答案。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的三皇五帝,由对鬼神的崇拜到诸神归天,接下来就是周文王作的<<周易>>(很可惜<<夏易>>,<<商易>>都已经失传)。在这本看似占卜实是哲著的经书中就最早提出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它直接开启并影响了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孔子。前者寂寞著述五千言讲出了“道”与“德”,后者言传身教说出了“仁”与“义”,这四个字涵盖的“大同和谐”的无私利他思想与文化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筛选并经过先哲们不懈的传承与发展潜移默化之下使之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髓之中。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与民族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大众的与精英的、

校园亚文化浅析

校园亚文化浅析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亚文化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研究范围、建设措施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对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的影响更大,高校校园亚文化研究有利于我们将关注点转到关注“人”上来。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特征 相对于高校校园主文化和反文化,高校校园亚文化具有以下的特点: 1、高校校园亚文化不是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亚文化是高校校园主文化(dominant culture)的一个分支,是主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只看到了高校校园亚文化与主文化的一致性,没有看到高校校园亚文化还有与主文化区别的一面。从属于主文化或与主文化一致的情况,是因为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结构的角度,如把高校校园文化视为主文化,那么不同类型的高校有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亚文化;以某种类型的高校的校园文化为主文化,那么该高校内部不同的群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如青年的、老年的、男人的、女人的亚文化。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主文化就是主文化,亚文化就是亚文化,决不能模糊两者的界限。 2、高校校园亚文化多属于少数人组成的群体的文化,不代表个人的行为或观念。 有一种观点认为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不能简单地以奉行人数多少来判断,某种文化在一定时期尽管被多数人奉行,也仍有可能属于亚文化,这种观点可能是不正确的。苏茜·奥布赖恩、伊莫瑞·西泽曼在《大众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亚文化总是代表少数对抗多数。高校校园亚文化是代表了高校内部小群体的一种亚文化意识。少数人奉行的文化不一定是亚文化,但亚文化一定属于少数人。 3、高校校园亚文化是动态的文化。 高校校园亚文化既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力与活力,有时候,高校校园亚文化甚至会成为主文化的前奏,过去的亚文化成为今天的主文化,今天的亚文化与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文化。 二、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层次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摘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犯罪亚文化在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便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主文化亚文化犯罪亚文化青少年犯罪一、犯罪亚文化概述 实证主义刑法学派的先驱者之一,意大利犯罪社会学家恩里科·菲利指出,犯罪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每一个社会,无论性质如何,都有自己的犯罪形态。犯罪如此,作为特殊群体的青少年犯罪也是如此。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犯罪行为大多由社会因素引起,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具有特别大的影响。 亚文化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A.W.林德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被应用在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研究中。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它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之间不能等同。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一种决定或必然的关系除非亚文化沿其负面走向极端,发展成为极端亚文化——犯罪亚文化,一般不直接产生犯罪。 所谓犯罪亚文化,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犯罪亚文化主要存在于一些犯罪团伙中,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中。内容包括对犯罪的赞赏态度,将犯罪活动合理化的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处理赃物的方法,物色犯罪目标的能力,逃避司法机关侦查与惩罚的手段,寻找犯罪同伙的方法等。犯罪亚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精神支柱。一些青少年在刚刚走上犯罪道路时,从事犯罪活动往往是不自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程度的加深,犯罪亚文化便成为其思想和行为的主宰,犯罪活动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犯罪亚文化力量的牵引下,犯罪青少年形成了一套悖于常人的价值观念:花天酒地、“出人头地”、哥们义气、“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暴力性、凶残性、反复性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等行为特性。相反,如果违反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行事,则会受到谴责、鄙视、非难甚至无情的惩罚。 青少年生理发展相对较快与心理发展相对较慢的矛盾,致使亚文化成为诱导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探究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成为重中之重。 二、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结构的转型为亚文化提供理论平台和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整个社会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连续性。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单一性,这种文化上的垄断根本不容亚文化的存在。社会结构的封闭性使主文化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亚文化无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空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不断多元化,人们在利益分配机制与文化认识层面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结构群体。同时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逐渐解冻,使得社会主文化压制下的亚文化得以复苏。亚文化的不断涌现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性主义对社会主文化的叛逆和抵制。而且,在社会主文化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压制下的具有叛逆色彩的亚文化,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逐渐占领着主文化的阵地。文化结构的转型,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某些文化的冲突现象,从而使人们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选择上缺乏统一性,甚至迷失方向,进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利益价值结构的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上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中国青年文化开始呈现撕裂状态。一方面,认同和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文化依然在传统媒体和校园盛行,另一方面,更多新的亚文化现象在网络媒体的助推下恣意生长,从而使青年亚文化成为中国本土网络世界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景观。但纵观十多年来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我们不无惊诧地发现,与网络世界方兴未艾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相比,学术研究的落后十分明显,现有的一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染上了“狂躁虚无”的时代病,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轻浅叙述,而鲜见发人深思之作。可以说,网络青年亚文化已经盛装开演,而与之对应的研究还只是撩开了帷幕,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亟需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及研究概览 我们以期刊网为研究对象,以“青年亚文化”为关键词进行第一次搜索,以“网络”为第二关键词在结果中再次搜索,又以“网络文化”为关键词做更大范围的搜索,并从中筛选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相关的文章,有近百篇。由搜索结果得知,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标志性的事件有二:其一,按月出版的《网上生活》(《Internet&Intranet》)杂志,作为互联网杂志在全国率先出版,但当时因为没有刊

号,只作为《中国计算机用户》的刊中刊发行,直至2000年易名《数字世界》才正式出版发行。《网上生活》杂志象征性地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生活方式之门。其二,是年,一些早期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和出版。既有从事互联网技术开发和服务的技术精英们撰文介绍西方互联网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譬如黑客亚文化、网络技术新语言等,也有学者开始对国内网络与青年问题展开研究,例如卜卫对1995年开通的“瀛海威时空”网络用户进行实证调查,其研究成果《百姓、青年与网络》一文1997发表于《青年研究》期刊,这是国内较早通过调查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用户的主体,具有实验性质。同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一批青年编撰的、一套八本的《互联网络文化丛书》出版,其中,既有介绍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和《21世纪网络生存术》,也有对网络黑客现象介绍的《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对网络时代人类精神生活方式变化进行描述的《生活在网络中》,以及对媒介传播在网络冲击下的前景进行展望的《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流》,等等。 这些研究共同的特征是从宏观层面、从全球视野介绍网络快速发展将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总体文化结构产生的革命性变革,尤其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的无远弗届。研究成果中,特别关注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是“黑客”和网络新语言,这与研究者队伍中技术精英参与,全球网络技术创新,以及黑客高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_新风格化_

第31卷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月Vol.31,No.1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 an.2010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3 刘怀光,乔丽华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453007) 摘 要:青少年亚文化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表达自身独特的风格化追求,这种风格化在现代社会与新媒体结缘,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表达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后现代性和社会观中对话语权的争夺,具体表现在个性追求和娱乐精神方面的“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这种“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亚文化;新风格化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4074(2010)0120137204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082JD2002) 作者简介:刘怀光(19642),男,河南许昌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青少年亚文化的风格从符号意义上来理解就是青少年亚文化表达的一种方式和沟通渠道,是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基础。以青少年为主体所创制和使用的“风格化”彰显出他们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以共同的“风格”为基础形成了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英国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迪克?赫伯狄格指出青少年亚文化具有的“风格化”是它的“抵抗”方式,它采取的不是激烈和极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主要体现在审美、休闲、消费等方面,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1](P29)风格(style)是亚文化群体的“第二肌肤”和“图腾”,是“文化认同与社会定位得以协商与表达的方法手段”。[2](P2522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传媒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青少年亚文化在展现和表达方面有了“新风格化”,这种“新风格化”从一定意义上表现了现代青少年亚文化在社会中存在的文化意义,并充分彰显了青少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性”,也因其新的“风格”而成为未来主流文化的制造者和倡导者。 一、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青少年亚文化主要是由青少年创造、认同并传播,与生活主流文化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等。青少年亚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符号化的创造,即“风格化”,向人们传达青少年群体特有的意义,而在传达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旨在进行文化传播与舆论扩散的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纳入媒体的范畴,于是就出现了“新媒体”这个概念。“新媒体”实际上是一个随历史变迁而不断改变指涉对象的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依赖纸质媒介。20世纪60年代,以电波为物理基础的广播和基于图像传播的电影、电视相对于纸面传播,被广泛地称为“新媒体”。到20世纪末,联合国新闻委员提出 3收稿日期:2009211229

试述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

试述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包括高校主流文化和高校亚文化。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思潮的传播,以及高校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众文化逐渐向高校渗入,进一步影响并制约高校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文化形态进一步对高校主流文化进行补充。大学校园亚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大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取向,同时冲击高校的主流文化。为此,本文分析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内涵,以及阐述高校主流文化受到的影响,进而为提升和建设高校主流文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标签:高校校园亚文化大学生 1 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内涵 为了深入研究分析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产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需要搞清楚大学校园亚文化的概念,只有充分了解大学校园亚文化,才能明白形成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原因。 1.1 大学校园亚文化的概念亚文化一方面是指存在特殊行为方式的一群人,另一方面是指特殊的生活方式。早在开启西方现代化进程之时,亚文化群体就已经存在,这一群体通常情况下被描述为:偏离主流社会、无固定住所、无生产力的寄生者或者反叛者。对于亚文化的概念,在《教育大词典》中明确指出,亚文化作为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对主导性文化进行补充。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任何群体在某些方面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鲜明的集团、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价值追求方面与主体文化不一致,这是亚文化的主要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亚文化定义为:与高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致,并且在一定时期为整个大学生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这种文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热点,通过这种文化,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思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1.2 大学校园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当前,在表现形式方面,大学校园亚文化主要包括课桌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流行文化等。 ①课桌文化。笔写或刀刻痕迹在大学校园教室里的每张课桌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是大学生的有意为之。在课桌上大学生吟诗作画、抄写公式,有的寄情异性,有的褒贬师友等等,借助课桌文化,都在传达着大学生的特殊心态和心理诉求。 ②网络文化。如QQ文化、BLOG 文化、微信文化、飞信文化、陌陌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