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按热力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高纬度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三层。在0.6~1.5km以下叫扰动层(或者叫摩擦层);2m以下叫贴地层;扰动层以上称自由大气.这里平均温度在17~-52℃.

二,平流层(Stratosphere):从对流顶层(tropopause)到约55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这里气流呈水平运动,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2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高约10~60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故使这里的平流层温度升高。这里平均温度在-3℃.

三,中间层(Mesosphere):从平流顶层(stratopause)到距地面85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里也是电离层的底部,流星,极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93℃.四,热层:从中间顶层(mesopauce)到约600km称为热层。顶部温度可达1000k°(太阳大年可达2000k°).电离层的中上部都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1727℃.

五,逃逸层(Exosphere):600km以上叫逃逸层又称外大气层.它的边界可达6400km.温度可达数千k°,这里有极光,流星.

按电磁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层分层(电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一,中性层(Neutral layer):对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分子基本没有电离,以分子状态存在,空气呈中性.二,电离层(ionosphere):在中间层,热层里,由于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气体分子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D,E,F1,F2)具有不同电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这里也是我们DXers非常关注的地方,掌握它们分布,变化的规律,才能了解无线电波在这里传输的特性.

三,磁层(Magnetosphere):在逃逸层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地球大气物质,只分布着地球磁场和被其捕获到太阳风粒子,磁鞘(Magnetosheath)目前可以看作地球大气层的边界了,因为再向前(太阳方向)已经是太阳与星际物质的范围了.

下面是一张大气层的温度(Red)与电离度(Blue)的分布曲线图.

这张是中文的:

在太阳风作用下,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个图对于理解太阳与电离层的关系非常重要!(下次继续谈)

大气层的构成

大气层由对流层(距地球10千米左右)、平流层(10-55千米)、中间层(55-80千米左右)、暖层(80-500千米左右)、逃逸层(500

千米以上)构成。

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底层。在这个区域内,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11千米附近,温度下降到-55o C。在对流层,大气的活动异常激烈,不断上升、下降,甚至还会翻滚。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多种多样复杂的大气变化。风、云、雨、雪、雾、露、雷、雹等,都发生在这个对流层。所以有人称这层为气象层,对流层的最上部叫对流层顶。

平流层的范围为从对流层顶向上到55千米附近在这个区域内,温度不再像对流层里那样不断下降。温度在开始阶段几乎不发生变化,然后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平流层顶,温度可达到-3~-7o C。平流层的空气成分几乎不变,没有水汽与尘埃,经常是晴空万里,能见度很高。平流层中的臭氧比较多,在25千米高处臭氧最多,形成了所谓“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地吸收紫外线,它对地球上的生物非常重要。

中间层的范围为从平流层顶向上,也就是从50~80千米左右。在中间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约在80千米左右达到最低点,约为-90o C左右。

暖层的范围从中间层向上,也就是从80~500千米左右。暖层的温度随高度迅速上升,可达到1000~2000o C。在这层,空气非常稀薄,而且还有多处气体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俗称电离层)。

500千米以上的区域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逃逸层的层顶就是地球大气层的顶。在这里地球的吸引力很小,加上空气又特别稀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的机会很小,因此空气分子像一颗颗微小的子弹高速地飞来飞去。它们一旦向地球的上方飞去,就会进入碰撞机会极小的区域,最后离开地球。

按热力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高纬度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三层。在0.6~1.5km以下叫扰动层(或者叫摩擦层);2m以下叫贴地层;扰动层以上称自由大气.这里平均温度在17~-52℃.二,平流层(Stratosphere):从对流顶层(tropopause)到约55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这里气流呈水平运动,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25km 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高约10~60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故使这里的平流层温度升高。这里平均温度在-3℃.三,中间层(Mesosphere):从平流顶层(stratopause)到距地面85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里也是电离层的底部,流星,极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93℃.

四,热层:从中间顶层(mesopauce)到约600km称为热层。顶部温度可达1000k°(太阳大年可达2000k°).电离层的中上部都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1727℃.五,逃逸层(Exosphere):600km以上叫逃逸层又称外大气层.它的边界可达6400km.温度可达数千k°,这里有极光,流星.

按电磁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层分层(电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中性层(Neutral layer):对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分子基本没有电离,以分子状态存在,空气呈中性.

二,电离层(ionosphere):在中间层,热层里,由于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气体分子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D,E,F1,F2)具有不同电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这里也是我们DXers非常关注的地方,掌握它们分布,变化的规律,才能了解无线电波在这里传输的特性.

三,磁层(Magnetosphere):在逃逸层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地球大气物质,只分布着

地球磁场和被其捕获到太阳风粒子,磁鞘(Magnetosheath)目前可以看作地球大气层的边界了,因为再向前(太阳方向)已经是太阳与星际物质的范围了.

下面是一张大气层的温度(Red)与电离度(Blue)的分布曲线图.

在太阳风作用下,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个图对于理解太阳与电离层的关系非常重要!

更加可以看出温度在各层之间的交替变化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A. 莫霍界面以上 B. 上地幔上部 C. 下地幔上部 D. 古登堡界面以下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 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 3.岩石圈是指()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届高三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明确考点】 大气圈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各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干洁空气、少量的____和________。 2. 低层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合作探究 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有何影响? 2.大气成分的变化能带来哪些危害? 3.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4.为什么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 保护伞”? 大气成分 体积(%) 作 用 干洁空气 N 2 ____ _________________ O 2 ____ ________________ CO 2 ____ ________________ O 3 ____ ________________ 水汽 ____ ________________ 固体杂质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剖析 例 读低层大气组成图,回答: (1)图中B 表示 ;C 表示 ,作用 是 。 (2)在大气含量很少的成分中,有地球生命保 护伞之称的是 ,他主要是能强烈吸 收 。 解析:图示为干洁空气组成图,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其次是氧,二者占干洁空气的99%。由于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答案:(1)氮 氧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物质 (2)臭氧 太阳紫外线 变式训练 1.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 ( ) A .空气中多水汽 B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C .空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 D .空气中臭氧含量高 2.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 是 ( ) A .海平面上升 B .臭氧大量减少 C .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致 D .森林被砍伐 自主学习 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分层的依据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 及____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______、 ______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____;空气____运动显著;__、云、__、 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典例剖析 例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3)题。

大气知识结构图

大气一、单元知识结构 二、各节的知识结构 1.第一节知识结构 2.第二节知识结构.

3.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结构5.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知识结构

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 1.分析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1)温度垂直变化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的能量,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增热升温,远离地面的空气受热少。使得对流层的气温下暖上冷,垂直方向上变化的规律是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2)对流运动显著 由于地球上水平方向因太阳能量随纬度分布不均而不均,即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以及对流层下暖上冷,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这两个因素的同时作用,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简言之:对流层垂直方向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高空冷空气收缩下沉,导致水平方向空气密度差异,从而使空气流动起来,这就是对流运动。 (3)厚度随纬度而变化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贴近地表最薄的一层,厚度不足20千米,厚度大小因地理纬度而有差异。这是因为,低纬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大;纬度越高,受热越少,对流越弱,对流层厚度越小。 (4)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由于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及几乎全部水汽,致使空气在上升运动过程中,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形成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云雨的形成、天气的多变、气温日变化大、有适宜人类生存的水热条件。 2.分析大气环流与季风环流 (1)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表面因纬度而异的冷热不均。假设地表性质均匀,那么大气在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形成三圈环流。仔细分析原因:高低纬两圈环流属于热力环流;中纬环流属于动力环流。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对全球的热量、水量平衡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具体地说:凡低压带(上升气流)控制的地区,湿润多雨;凡高压带(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干燥少雨;凡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控制的地区,湿润多雨;凡高纬吹向低纬的风控制的地区,干燥少雨。如:信风带、极地东风带干燥少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2)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由于在海陆交接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环流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最典型。因为这里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部,海陆热力性质对比最强烈,因此,季风最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最重要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之一。下面亚洲东部为例对比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3.认识CO2 、O3 CO2 在空气中主要的作用是:保温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需注意的是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并非只有C02,H 2O汽、CH4、O3、氯氟烃等也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O3的作用主要是吸收紫外线,除此还有保温、消毒等作用。O3层空洞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为了保护臭氧层,1985年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这是人类控制氯氟烃排放的最早协定。 4.图析太阳、地面、大气三种辐射转化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层的形成_自然地理大气层的介绍

大气层的形成_自然地理大气层的介绍 大气层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为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一圈气体。亲爱的小伙伴们,大气层是怎样形成的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大气层形成原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气层形成原因 当地球刚由星际物质凝聚成疏松的一团时,大气不单铺在地球表面,而且还渗透到地球里面。后来,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收缩变小,地球里面的空气受到压缩,使地球的温度猛烈升高,地壳凝固了起来,一部分被挤出地壳的空气,又被地心引力拉住,形成了很薄的大气层,再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气中水蒸气的分解与结合,加上地球上动植物的增多,动植物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气体,便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气层。 大气层化学演化 地球大气圈的成分和各组分的分压有着极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地球不同于金星和火星。金星的质量近于地球,由于距太阳较近,表面温度高,内部除气所产生的水蒸气不能在表面凝结成水圈,CO2、SO2、H2S、NO、NO2等积累滞留在大气圈内形成稠密的CO2大气圈。火星距太阳较地球远,表面温度低,加之质量较小,气体易于逃逸,火星内部除气过程释出的气体,不能凝结成水体,只能形成极稀薄的CO2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具有协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球内部除气作用释出的主要气体为水蒸气、CO2、

CO、HCl、CI2、HF、HBr、H2S、S、SO2、N2、H2、H、O2、CH4、NH3和稀有气体等。O2主要来源于水蒸气的光化学分解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内部物质的熔融除气过程,大约共释放1。74×1018吨挥发性物质,其中CO2约1。22×1015吨。地球初始的大气圈属于具有火山气体成分的强还原性大气圈。通过水蒸气的凝结,原始的海洋水成为强酸性水体。随着海洋水体的增大,大气圈中CO2的积累,太古宙的地球大气圈演化为CO2-火山气体大气圈。随着水圈中碳酸盐的沉积,大气圈中CO2分压降低,演化为元古宙的弱氧化的CO2大气圈。显生宙生物的繁殖,碳酸盐沉积量的增长和植物的出现,CO2大气圈逐步演化为现今的N2-O2大气圈。 人类的活动使地球大气圈中CO2含量明显增加,每年通过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的CO2总量为6。2×10^9吨,相当于现今大气圈中CO2含量的1/250。温室效应的增长,臭氧层的破坏,一系列环境生态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全球变化──地圈和生物圈十年”计划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焦点,全世界的科学家将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和预测提出科学对策。 大气层距地面高度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

大气题库(有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 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从下到上对流平流中间 P63-65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 B)。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 D)。P77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与d相反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D )的成反比。P150 5-79 A.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 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 A)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P186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Ω·cm。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11Ω·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P188 A.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

之间的关系。 B.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C.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 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 )。P146 A.颗粒雷诺数Rep ≤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1<Rep <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500<Rep <2×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颗粒雷诺数Rep ≤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 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P400 A.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 C )是对吸收过程不利的反应。 ()()A Ca OH SO CaSO H O H O B CaCO SO H O CaSO H O CO C CaSO H O SO H O Ca HSO D CaSO H O H O O CaSO H O .?+→?+? ++ →? +??++→? ? ++→?2 2 3 2 2 322322 3 2 2 2 3 2 32224212 12 12 1 2 121 221 2 322 12. 对于高温、高湿烟气的烟尘治理工艺,在选择设备时拟采用( D )为宜。 A. 旋风除尘器。 B. 袋式除尘器。 C. 静电除尘器。 D. 湿式除尘器。 在以下关于除尘器电晕电场中的粒子荷电机理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直径dP >0.5μm 的粒子以电场荷电为主。 B. 直径dP <0.2μm 的粒子以扩散荷电为主。 C. 电场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D. 扩散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用甲烷CH4作还原剂时,选择性非催化还原NOx 的化学反应式中,(A )式为副反应。

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 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 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 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 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P35-P37 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 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 一、大气的组成 1. 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 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

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 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 教师引导探究 (多媒体显示): 1.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为什么发生 在对流层?(从 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 2. 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按热力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高纬度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三层。在0.6~1.5km以下叫扰动层(或者叫摩擦层);2m以下叫贴地层;扰动层以上称自由大气.这里平均温度在17~-52℃. 二,平流层(Stratosphere):从对流顶层(tropopause)到约55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这里气流呈水平运动,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2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高约10~60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故使这里的平流层温度升高。这里平均温度在-3℃. 三,中间层(Mesosphere):从平流顶层(stratopause)到距地面85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里也是电离层的底部,流星,极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93℃.四,热层:从中间顶层(mesopauce)到约600km称为热层。顶部温度可达1000k°(太阳大年可达2000k°).电离层的中上部都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1727℃. 五,逃逸层(Exosphere):600km以上叫逃逸层又称外大气层.它的边界可达6400km.温度可达数千k°,这里有极光,流星. 按电磁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层分层(电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一,中性层(Neutral layer):对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分子基本没有电离,以分子状态存在,空气呈中性.二,电离层(ionosphere):在中间层,热层里,由于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气体分子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D,E,F1,F2)具有不同电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这里也是我们DXers非常关注的地方,掌握它们分布,变化的规律,才能了解无线电波在这里传输的特性. 三,磁层(Magnetosphere):在逃逸层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地球大气物质,只分布着地球磁场和被其捕获到太阳风粒子,磁鞘(Magnetosheath)目前可以看作地球大气层的边界了,因为再向前(太阳方向)已经是太阳与星际物质的范围了. 下面是一张大气层的温度(Red)与电离度(Blue)的分布曲线图.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科学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各项实验或事实,能作为证据的是 A.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B.喜马拉雅山区发现的海洋古生物化石——地壳变动的证据 C.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证据 D.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 2 . 下列各项中,不能完全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枙杆最后消失 3 . 下图为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圈层从内到外依次为() A.地核、地幔、地壳B.地核、地壳、地幔 C.地壳、地核、地幔D.地幔、地核、地壳 4 .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很好地认识它。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B.地球上的自然灾害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C.火山和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D.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5 . 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 B.麦哲伦航海 C.在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D.大海中帆船在远处逐渐消失的过程 6 . 下列不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形的证据有() A.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B.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C.日食的阴影是弧形的D.哥伦布的环球航行 7 . 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 B.从飞机上看地面,地面是弧形的,说明地球是球体 C.早上太阳由东方升起,晚上太阳于西方落下,说明地球是球体 D.看到远航归来的船只最先出现桅杆,渐渐地才能看见整个船只 8 . 下列有关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大气层的结构详情

大气层的结构详情 人类的家园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大气,如果没有水和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生物是很难生存的。通常,在人们的眼中,”天”很高,要想冲出厚厚的大气层进入太空非常困难;其实与地球相比,大气层是很薄的,地球的直径有12700km,而稠密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140km,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我们可以把大气层看成是苹果的皮;可这层”苹果皮”与地球上生活的人及其它生物的尺度相比,却又相当厚重,大气层本身也是变化多端的。 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在1000km以上,由于地球旋转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所具有的特殊反应,使得大气的温度和静力稳定度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大气层从下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一)对流层的特点: (1)地球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 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2)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在中纬度地区,同温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同温层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功能,保护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于受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致命的侵袭,在同温层内部的臭氧层有吸收太阳辐射的功能,在此层的气温会随高度增加。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 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 3、……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

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来的帆船,船帆先出现。 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全班一起观察,讨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而木板上的铅笔则不会消失,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 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可以每一排派一个代表,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进行讨论) 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像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二、地球的大小 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贡献。(课后通过网络或书籍更详细的了解) 四、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毕竟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会看到什么呢? 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洪水冲过留下的黑色痕迹;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这就是我们的绿色地球吗? 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大气层结构组成

1+1教育自然科学个性化教案 教师 朱银炎 学生姓名 上课日期 2012年6月8日 学科 自然科学 年级 初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类型 知识讲解□:考题讲解□: 学生课时统计 学案主题 班主任 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气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________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______。 然而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__________着地球。 2.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_______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________趋势。3.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空气密度_________,________运动;而上方空气温度低,密度 ___________,下沉,形成对流。 二、我会选择: 5.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 ) A、狂风暴雨 B、火山喷发 C、雷电交加 D、碧海蓝天 6.地球上的大气层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层,则地球将会( ) A、出现睛天、下雨等非常复杂的天气现象 B、仍然听到讲话的声音 C、频繁地受天外来客的袭击 D、没有白天和黑夜 7.指出下列大气对流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是( ) A、暖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外层 9.地球表面大气层的厚度大约为() A、1000千米 B、2000千米 C、3000千米 D、5000千米10.大气分层的依据是() A、大气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垂直变化 B、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垂直变化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按热力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高纬度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三层。在0.6~1.5km以下叫扰动层(或者叫摩擦层);2m以下叫贴地层;扰动层以上称自由大气.这里平均温度在17~-52℃. 二,平流层(Stratosphere):从对流顶层(tropopause)到约55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这里气流呈水平运动,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2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高约10~60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故使这里的平流层温度升高。这里平均温度在-3℃. 三,中间层(Mesosphere):从平流顶层(stratopause)到距地面85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里也是电离层的底部,流星,极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93℃.四,热层:从中间顶层(mesopauce)到约600km称为热层。顶部温度可达1000k°(太阳大年可达2000k°).电离层的中上部都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1727℃. 五,逃逸层(Exosphere):600km以上叫逃逸层又称外大气层.它的边界可达6400km.温度可达数千k°,这里有极光,流星. 按电磁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层分层(电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一,中性层(Neutral layer):对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分子基本没有电离,以分子状态存在,空气呈中性.二,电离层(ionosphere):在中间层,热层里,由于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气体分子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D,E,F1,F2)具有不同电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这里也是我们DXers非常关注的地方,掌握它们分布,变化的规律,才能了解无线电波在这里传输的特性. 三,磁层(Magnetosphere):在逃逸层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地球大气物质,只分布着地球磁场和被其捕获到太阳风粒子,磁鞘(Magnetosheath)目前可以看作地球大气层的边界了,因为再向前(太阳方向)已经是太阳与星际物质的范围了. 下面是一张大气层的温度(Red)与电离度(Blue)的分布曲线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以张家口市烟雾防霜冻的新闻引入新课。 落实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情反馈:明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三)新知导学 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答案进行交流。 (四)重难探究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问题导引 1.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 中?为什么? 问题导引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 中飞行?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及与人 类关系的理解。 学生先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找学生到讲台 完成填图和连线,重点是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气 流运动方向,展示答案,老师进行评价。

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h b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一、选材依据 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1课时。 二、教材分析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探索自古就有。地球从最原始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地球是圆形的概念,现代科学家又进一步地深入地壳,从内部分析其组成。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于自出生以来认识的概念“地球是圆的”根深蒂固,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历程。而且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加深,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根本上巩固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状的不断变化过程,并能用生活经验出发证明“地球是圆的” 2.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理解球是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活知识证实,将概念内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并举例证实“地球是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科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生活经验出发生动地证实“地球是圆的”。 六、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实验总结法 2.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证明法 七、教学工具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八、教学设计

八、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是个球体 1、证据 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麦哲伦环球航行 月食时的轮廓 “篮球实验” 站的高,看的远 2.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6378Km 两极小21 Km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从外到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 软流层

高中地理_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P35-P37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 一、大气的组成 1.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 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 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 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 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多媒体展示:改编的大气结构垂直分层歌曲,陶冶情操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大气层》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大气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大气层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3.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学生通过对大气污染、臭气洞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会对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记录并整理讨论结果。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指出了本课研究的指向:“你知道地球大气层的秘密吗?”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本课要研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本课设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的大气及大气层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地球大气层结构及人类活动情况的示意图。图中展示了大气层分层的情况:简单介绍了大气层的定义及大气层的结构。 活动二:由问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上的生物就会……”,情境图展现了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阐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 活动三: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含义,又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及结果。 拓展活动中提出“行动起来,组织一次以‘保护大气臭氧层’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利用自然的美为铺垫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录像导课。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录像 (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鲁教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内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________________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吸收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_” 2. 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密度及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 况 与人类的关系A_____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____运 动显著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_____ 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__运动 为主 有利于__________ 臭氧层保护作用

C_____ ______ 随高度增加先____ 后______ 80~500千米有若干 ________,对短波无 线电通信有重要作 用 特别提示(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 12千米。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辐射与波长 (1)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就波长而言:A为________辐射,B、C为________辐射。 2.受热过程 3.结论:A是大气热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方法指导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典例导入 1.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